- 46.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中考一轮复习:语文热点阅读与写作方案(7)
2019年中考语文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和谐之风
热点综述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词。和谐家喻户晓,和谐深植于民心。季羡林老先生说:“我们要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冰心老人也曾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所谓“和为贵,谐为美,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家庭要和谐,自然要和谐,社会要和谐,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完美的和谐。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考试拓宽了试题资源,对社会热点密切关注,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多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话题,并搜集整理这方面的信息。《课程标准》也要求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等。所以考生也要把握当今社会的主旋律,那就是和谐。
美文欣赏一
想象鸟鸣的幸福
曾柱
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它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的,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声声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子,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树林,唤醒房屋。
鸟能在很短的时间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房顶抵达另一家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鸟声,这是个有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阴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形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唧唧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是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最亲密的联盟。”
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选自《中华散文》)
能力提升
1.阅读全文后,请你说说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题型解析:所谓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线索可以是人、物、时间、事件,也可以是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同类词语往往就是文章线索。
参考答案:鸟鸣。
2.阅读文章前三段,请你概括一下鸟鸣有什么特点。
题型解析:这是考察考生阅读方法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可采用跳读法,找出文章中写鸟鸣的句子,寻找关键语句。
参考答案:最美妙的质朴的乡土味;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有古典诗歌般美感。
3.文章第五段插叙上个世纪50年代鸟遭受到的迫害一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题型解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上看,或结构上来看。而此题主要是从内容上来说。
参考答案:通过对那个时代鸟的遭遇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鸟类的同情和对鸟类的遭遇感到遗憾的心情。
4.文中第五段中引用了《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其用意是什么?
题型解析:要从作者的态度上来判断,仔细品味话外音。
参考答案: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美文欣赏二
只慢八分钟
龙应台
离终点站还早,电车里的人突然纷纷起身,陆陆续续全走空了。我一边下车,一边问身旁的人发生了什么事。
瑞士是个难得“发生什么事”的地方。该送信的时候,邮差就到了门口。秒针走到了某一点,该进站的火车就进站了。任何时候往街头一站,看见的是电车平静地滑行,行人耐心地等待红灯转绿,汽车耐心地等待行人过街。还有,河里的白天鹅排列整齐地游过桥孔。
看街景的人会觉得无聊:街上没有打架的人,即使有人打架,也不会有看热闹的人群。街上也难得听到尖锐刺耳的紧急刹车声,更不会有愤怒的驾驶者推门而出,挥着拳头破口大骂。偶尔碰到堵塞,瑞士人在车里冷静地等着,不会有人按喇叭。若有人按了喇叭,那大概是法国人,要不然是意大利人,反正不会是瑞士人。
有个修饰整齐的主妇对我说:“前面出车祸了,汽车撞上电车,铁道不通了。”我开始焦急起来:等警车与吊车抵达现场,拖开肇事车辆,铁路局重新调度通车,恐怕天就要黑了!我想起纽约的经验:车厢塞得满满的,陌生人带着汗味的肉体紧紧压迫,令人想别过头去大吸一口新鲜空气。等上一个小时,还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铁路局也不觉得有解释的必要,更别提道歉了。
这一回,要等多久呢?五分钟已经过了吧,正想看看手表,却瞥见一辆蓝色的公车从转角处缓缓开来,优雅地停在我们面前;是一辆空车,车门打开,制服笔挺的驾驶员阔步下来,向大家道歉,然后念出这辆临时车将停的站名,“下一班临时调度车将在五分钟后抵达。”乘客安静地顺序上车,安静地坐下,公车平稳地向前滑去。
从下车到上车,不过八分钟时间,车子经过车祸现场时,吊车正把肇事车前轮悬起,电车司机拿着一块抹布,正在擦拭玻璃车窗。周围,没有看热闹的人。
只迟到了八分钟!我应该满心感谢,但是我却觉得震惊,震惊中还有一点不寒而栗——把“效率”发挥到如此极致的人,是怎么样的一群人?
效率,其实只是瑞士人事事讲究“完善”的结果之一罢了。瑞士生活的悠闲就像浮游波上的野鸭,写意自在,唯一的痕迹就是水上的一缕涟漪。细看才会发觉水里的鸭脚划动得很费力,尤其当逆水的时候。在瑞士人闲适的生活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复杂的、一点都不闲适的机器在费力的运转着,其中每一个螺丝都上得很紧。
一定是先有千千百百人在做一板一眼、一丝不苟的事情,固执细心到连半截螺丝钉上的纹路都不会放过,然后才可能有悠闲的瑞士生活;一定是先有那么多分毫必争、锱铢必较的人民管理交通、组织金融、计划教育、督导政治,然后才可能产生这么安静的社会。
……走到家门口,看见自己的脚踏车斜靠着墙,那根支柱已经坏了三个月了,脚踏车必须倚墙而立。阳台上的天竺葵死了一棵。抬头一看,所有的阳台都缀满了怒放的、鲜红的花,我的阳台是唯一夹着一株死了的天竺葵的。拿钥匙启门时,在红色的门板上赫然发现一个小小的手掌印,巧克力糖的颜色——我们家,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国民。
我想,我是做不了瑞士人的:尺寸不合。
(选自“中华语文网”)
能力提升
1.请用几个词语简要概括作者对瑞士和瑞士人的基本态度。
题型解析:解答此题,不能从文中摘抄原词原句,需要对文章内容理解之后进行简明准确的概括。阅读文章,我们知道作者是通过一次汽车和电车相撞事故来写瑞士人的,面对事故,瑞士人的表现被作者描写得真实而具体。与其对比,作者还深刻地反省了自己,认为自己“做不了瑞士人”。这就是作者的态度。
参考答案:惊叹、敬佩等。(意思相近即可)
2.品读全文,揣摩文末画线句,并说说它的深层含义。
题型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能力。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与上文平实的记叙、描写和议论不同,含义较深刻。作者说自己“做不了瑞士人”是因为与瑞士人“尺寸不合”。作者何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就是因为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第十段中所列举的那些:脚踏车坏了三个月没有修理,阳台上花木死了,门板上有孩子的手掌印却没有擦……不过答题时,不需要将作者的这些不良习惯一一列出,只需要将其概括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略。
3.阅读全文,品析第六自然段画线句,说说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瑞士人的什么特点。
题型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文章语言的品析能力。要求品析的是文中画线处对出事电车的司机的描写。这句描写看似不经意,然而,它却是一处生动的细节描写。看到这个句子,我们自然会与作者第三段的描写,其实也是我们周围常常发生的情况相联系:在大街上有人打架,围堵的看热闹的人群,尖锐刺耳的刹车声,挥拳打骂的愤怒的驾驶者……两种现象相比较,很容易理解这一细节描写体现的特点。
参考答案:忠于职守、高效工作。(意思相近即可)
4.请概括一下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不超过50个字)
题型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在综合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表达独特感受和体验的能力。解答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能把上面四道题答好,此题的答案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可以像作者那样,将自己的行为习惯与瑞士人比较,从中找出差距,以便在今后改正。但要注意,感受与文章主题要紧密联系,语言表达要流畅有表现力,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表达出文章主题。
参考答案:略。
强化训练
强化训练一
说说感恩
李 俭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而感恩则是和谐的润滑剂,是矛盾的融化剂。
在研究未成年人教育中,许多学校发现相当一些孩子拿到“我为……而感动”这样的作文题目觉得无从下手。为什么?中国伦理学会认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从没有被感动过的道德实践。父母、学校、社会对他无论多好,他都不会感动,更不会感恩,感谢,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因为一切他都满足了。
有份调查报告中写道:在许多单位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领导给大家办好事不领情,办实事不配合,办难事不体谅,办成事不赞“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流传于中国社会多年的怪异现象。
上述这些材料很是发人深思。思考中,一个“感恩”的词汇涌进我的脑海中。想想看,如果充满感恩的氛围,企业“快乐指数”还会低迷吗?如果心怀感恩的认知,孩子还能写作文无从下手吗?如果有着感恩的情感,还能“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吗?
看来,学会“感恩”,是人的一种道德修炼;引导人们学会感恩,则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人世间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独立的事物。以我们本身来说,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至于生命,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神农架所发现的“野人”也不例外。因此,人之为人在于有感情、有思维,要“感恩一切!”感恩是一种修养,感恩是一种感情,感恩是一种良知,感恩是一种觉悟,感恩是一种境界……
比如,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做到:感恩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于师长,是师长给了我许多知识;感恩于领导,是领导给了我施展才能的舞台;感恩于朋友,是朋友给了我诸多帮助;感恩于生活,是生活给了我多彩的人生;感恩于自然,是自然给了我生命的源泉……而从更高层面说,感恩于党、感恩于政府、感恩于社会主义,会使我们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民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有着丰厚的“感恩”理念。“和为贵”“人心向善,天人合一”“积德行善”“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时、地利、人和”“自由、平等、博爱”“理解万岁”等等经典语言,“将心比心”“投桃报李”一类流传故事,都充满着“感恩”的思想。至于从孔老夫子那儿传下来的仁、义、礼、智、信,更与“感恩”分不开。2019年中央电视台“春晚”中的“千手观音”表演,之所以受到各民族、各群体、各人员乃至海外侨胞的一致好评,除聋哑人主演、艺术创新和配合十分协调的因素之外,极其重要的是充满着“仁爱”,用主持人的话说,就是:爱是我们的共同语言。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文中第六段中画横线处原有“生活”“生计”“生路”“生存”4个词,请将这些词重新排序后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2.请你为第八段中“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民族”这个观点再找一个论据,并加以简要解释。
3.从全文看,作者呼吁人们要学会感恩,其理由是什么?
4.结合文章,阅读下列两则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感恩”的认识。(不少于80字)
材料一: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全身瘫痪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演讲词)
材料二: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 (选自《读者》)
强化训练二
月湖随想
杨东标
一泓湖水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是难以言喻的。比如说西湖对于杭州,可以说杭州正是凭借西湖的名声而飞扬起来的。月湖当然没有西湖那样烟波浩淼,但是小有小的玲珑,小有小的妙处,何况它还在闹市的中心。魏明伦有《宁波月湖铭》曰:“喧喧闹市之间,叠叠高楼之下。芳园留翠,保存静静一湖;曲径通幽,形若弯弯半月。”生动地誉之为“街心净土,市内桃源”,是的,在喧喧闹闹的市中心里,卧着一环清清的湖水,实在是这个城市的福分。
我最早认识月湖,还在年轻的时候。那时我在县城工作,每次出差到宁波,总会在月湖边走走。看浅水环环,波光粼粼,春花秋月,点缀其间。湖水温柔得可爱。湖边石阶上,总有一些女子曲着身子在洗菜浣衣,给人一幅宁静温馨的生活图景。其实,这座城市早就有了自来水,但是家庭主妇们还是喜欢到湖边来,自由自在,声息相传,捣杵声里传递着人们对自然的亲和。这幅图景就像一幅老照片定格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人们认识月湖以及周遭的公园,更多的还停留在景观的审美意义上。月湖真是宁波独特的一景。
但是,仅仅这样来说月湖显然是不够的。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崛起。人们忽然感到水泥钢筋的堆垒,实在有点沉重,人居越来越密集,空间越来越逼仄,头顶的蓝天越来越减色,连晚上的星星都不如昔年的明亮了。人们这才悟到,一个绿色的生态的城市面貌,对于现代人的生存是何等的重要。有一年我在德国柏林的市中心走着,前面忽然出现一片有点原始野性的森林来,古树苍苍,落叶森森,踩在松软的落叶上,仿佛踩在历史的深处,让我真真切切地惊喜了一回。我忽然觉得,城市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构建的。其实,森林也罢,湖泊也罢,绿地也罢,其意义无不一样。一个刚性的城市,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才会显得丰富和柔软。宁波因为有了月湖,才平添了几分灵气和妩媚。
无论是曙色初明的清晨或华灯闪烁的晚间,我们若去月湖走走——值得一说的是,如今的月湖早已今非昔比,二十世纪末,市政府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斥6亿巨资历时两年大规模地改建了月湖景区,3000余户居民迁离月湖,鳞次栉比的旧宅夷为平地,景区、水域大大拓宽,一个集绿地、花草、亭榭、碧水、桥堤、古宅为一体的大公园跃然于市中心——那是一个多么气派的公园啊!空气变得清新,流水变得明亮,满眼绿树掩映,亭阁错落其间,人们在此或习拳,或起舞,或散步,或放歌,真是难得的和谐!月湖那一汪清凌凌的湖水就这样甜甜地滋润着宁波人的生活。
当然,月湖的美妙还在于为我们展示了文化层面的意义。月湖的湖水并不深,却映照着太深太深的历史,它是甬城历史文化的蓄养地,也是浙东文化的中心点。唐宋以来,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讲学授课,一个个诸如贺知章、王安石、史浩、杨简、万斯同、全祖望等等名人大儒,都曾在月湖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一波波湖水,犹如一页页史书,记叙了当年他们曾经结伴月湖的佳话。至今还保留着大方岳第、贺秘监祠、高丽使馆、银台第、水则碑亭,还有菊花洲、芳草洲、芙蓉洲等等,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现在居住在这座城市的文化人,常常掩卷遐思,对湖神往。月湖犹在,岁序已新,我们能为月湖以及这座城市的文化做点什么呢?
(选自《宁波日报》)
1.阅读全文后,请你说说如今月湖的“和谐”具体体现在哪里。
2.综观全文,从文化人“常常掩卷遐思,对湖神往”的神态中,品味他们具有怎样的感情。
3.依据下面资料,探究“水则碑”的相关问题。
资料一: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有这样一些义项:①准则。②乃,是,就是。③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④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假若”。
资料二:由宁波鼓楼南行不远,就可以看到湖水之中有一亭翼然,亭内有碑,碑上刻一“平”字,这就是月湖东北角的水则碑。史载水则碑为南宋知府吴潜所立,后因城内河道湮灭,该碑埋于地下。2019年月湖景区改造,古碑遂得以重见天日。
资料三:古时月湖与江河相通。城之临江处置堰坝碶闸,以阻咸蓄淡,泄洪排涝。
(1)“水则碑”中“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水则碑不是碶闸,那么它在当时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强化训练三
信任开花
鲍尔吉•原野
今年夏天,我在川西的康定城游历,这里是“康定溜溜的城呀”的属地。街上倒没有什么好看。这里时兴拆旧建筑盖新楼,缺少“溜溜”之时的风情,而店铺里却有好玩的东西。
一是康巴汉子的礼帽,两头掀起,扣在随便什么男人的脑袋上都有几分像英雄。问好价,我付钱,又给老板10元,请他帮我寄给我的外甥。
小老板有点窘迫,或者说,这种信任让他有一些扭捏,如同考验。边上几个人起哄,说“不要把钱私吞了。”他恼火,瞪这些人,又对我笑,说:“你相信我?”
我用不怎么清澈的眼睛看他清澈的眼睛,说:“怎么会不相信?”
他脸红了,四处看,好像成了人物。接着,抓过一张纸,要把自己的铺号、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留给我。我说不用,10元邮资不够,请他垫上。
他大声说:“会,我一定会。”
说着,我和山西作家吕新离开这里,继续看街景。可是我们迷路了,又转到这家店铺门口。小老板见我们,跑出门,说:“我马上就去邮局,刚才有事耽搁了,不好意思。”
我们说:“不是这个意思,转回来了。”
我们转到另一条街,见小老板趴在一个案子上写什么,边上放着绛红的呢帽。他见我们更为吃惊,说:“前边就是邮局,你写的字我有些不认识,请人念一遍,抄下。”
我和吕新颇不自在,想说“我们并没有跟踪你、监视你,巧遇而已”,但说不出口。吕新小声对我说:“咱俩看上去很阴险。”
过了十多天,我继续在川西游历,接到外甥电话,他收到了帽子。接电话时,脑海浮现小老板的脸,十分真切。
在康定城,我还买了一尊木雕、一只玛瑙嘴的大烟枪,准备分送不同的人。我把钱、邮资和地址交给各位老板,包括一位面相诡异的老板,请他们帮我寄出。后来,东西都到了。
回想起来,这三位老板当时都显惊讶,或者说对别人的信任有一些意外。
我心里有数。做这件事并不是什么关于人性的试验,我的钱也没多到率意而为的程度。我只是觉得这些东西一定会寄达目的地。
信任一个人,其实没什么理由,不需要和所谓陌生人认识多久,也不需要研究他们的长相、学历和口音。
我是这笔买卖的受惠者,买了东西又有人帮你寄走。而他们——帮我寄东西的老板,对我心存好感,就像我给他们每人胸前戴了一朵大红花。
信任一个人,就好像说你突然发现了一个好人,而他反过来觉得你好。
(选自《今日文摘》)
1.“他脸红了,四处看,好像成了人物。”小老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阅读全文后,请你说说小老板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诚信的。
3.文中作者除了写小老板,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几位老板?
4.读了选文后,你认为怎样才能让信任开花?
写作升格
升格之前
寻找和谐
冯敏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的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的绿;阳光的和谐,是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是给人们留下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一种永恒的美丽。
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回到树上。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大自然是非常和谐的一幅画卷,那时的我徜徉在微风中,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然而却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仰望天空,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心中不免平添了几许忧伤。岁月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我到哪里去寻找和谐之美呢?
有人告诉我:
和谐在诚信中。翻开浩瀚的中华典籍,先哲们关于诚信的认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人民的道德品质和崇高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使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无限魅力。当今社会,诚信这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美德急需倡导。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市场经济的新时代,诚信美德日渐显出其巨大作用。提倡全社会发扬诚信美德,必将大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养。
和谐产生于友善之中。其实,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人,都需要友善。中国的博爱传统充分反映了友善的理念,先秦儒墨两家最讲究博爱。儒家的孔子讲“仁者爱人”,孟子讲“恻隐之心”,讲由己推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博爱的传统不是来自某种主观意愿,而是来自于人的天性,因而更容易人为地接受。
升格建议
这篇习作从“和谐”这个宽泛的话题中,合理分析出“寻找和谐”这个比较易于把握的角度,认为“和谐”基于“诚信”“友善”。但该文在思路、材料、结构与语言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文章二、三段追忆童年时代,以今昔对比显示生活中和谐美的缺失,引出对“和谐”美的追寻,然后进入正文——“追寻和谐之美”,有繁冗之感。2.习作只强调“诚信”与“友善”的重要性,没有论及两者与“和谐”的关系,使材料与中心脱节。3.在语言表达上,开头部分作者运用散文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有一定的抒情色彩,后边的内容则是比较平实的议论,缺乏文采。
升格之后
追寻和谐之美
冯敏
天空的美,是穿一身的蓝;森林的美,是披一身的绿;太阳的美,是热情奔放;月亮的美,是皎洁柔和……然而和谐之美,更令人惊羡,令人回味。她是宇宙间最伟大的美丽,她是宇宙间所有生灵永远的美德。
和谐之美给生命带来激情,给生活带来温馨。期盼和谐的人们,让我们一起去追寻和谐美的足迹吧。
和谐之美在宽容中。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她能在人类心灵这片净土上生根发芽,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宽容之心是伟大的,她浇熄怒火,化解仇恨;她感化邪恶,播种善良;她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得失;她能化悲痛为力量,化愁恨为云烟;她与快乐相伴,她与幸福同行,她让人间充满真情。宽容是和谐的摇篮。
和谐之美在诚信中。诚信是人性的底色,她是一切美德的心灵土壤。她默无声息地孕育着和谐之美。诚信好比一枝玫瑰,在和谐之春的花园中她最美,美得娇艳欲滴,美得热人心潮,美得无瑕,美得高尚。有了诚信,和谐之花常开不败!愿你将诚信之花,送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人间多一缕和谐的馨香,多一曲和谐的旋律,多一首和谐的诗篇。
和谐之美在友善中。友善之于和谐,如阳光之于春花,如雨露之于春草。拥有友善之心,你的身边才会绽放和谐的鲜花。携一颗友善之心,面对鸟语花香的自然。对每一朵花友善,你会拥有一个花香四溢的春天;对每一只鸟友善,你会拥有一个莺歌燕舞的清晨。只要你对每一滴水、每株草、每棵树友善,你就会拥有一个水清、草绿、树茂的世界;只要你对每一个人友善,你就会朋友如云,拥有快乐的天堂;只要你真心善待一切,世间将会更加美丽和谐。
追寻和谐之美的人们,只要你播下宽容的种子,送上诚信的玫瑰,带上友善之心,充满和谐之美的人间天堂就会向你敞开大门。
升格小结
升格后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1.标题中的“追寻”一词,富有动态美,而且把话题“和谐”化大为小,便于写深写透。2.话题中心突出,作者有意在标题、首段、段首、段中、文末等处点明“和谐之美”,有助于突出文章中心。3.语言富有文采,升格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兼排比的语句,形象而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颇具抒情色彩。还有四字短句的大量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升格之前
色彩
何志栋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图画。其实,世界处处都需要“和谐”。
家庭,是幸福的港湾,用金黄色来代表是最好不过了,因为她是阳光,经常温暖着我。
一次,我考得不好,回到家中,老爸知道了,先让我饱餐了一顿“竹笋炒肉片”,接着对我进行思想教育。经过这百般折磨,我的“金豆豆”都滚出来了……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我这副模样,忙问:“怎么了?”“我考得不好,爸爸就……”我哭哭啼啼地说。“孩子考得不好,你就这样。过来,别理他!”老妈一脸愠怒。“你也太纵容他了吧!”老爸反驳道。“不是我纵容他,而是你太过分!”“我过分!你管教过多少,一天到晚总是宽容,看看她的成绩,一塌糊涂!”“一次考不好,你就这样,以后怎么得了!”
哇!我头一次看到老爸敢和妈妈“对着干”!听着妈妈的谴责,老爸终于“和”了……
5月15日晚自习,化学复习课。张老师走上讲台。“上课!”“起立!”“请坐!同学们,这是今天最后一节课,请大家配合一下,好不好?”“好。”大家有气无力。张老师打开课本,向讲台下扫了一眼,发现练华健同学还在睡觉,于是他的目光射向那个同学:“同学们,化学和生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经常打瞌睡的人是缺少维生素ABCDEF……”“哈哈哈——”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睡觉的同学也醒了过来,此时的课堂像蓝色的海洋。
自习课上,同学们屏气凝神,不发出一点儿声音;下课了,热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大扫除时,你帮我,我帮你,干得热火朝天,卫生流动红旗在这儿安了家。“嘿,这道题真难,谁能帮帮我?”立刻就有许多脑袋围了过来。“同学们,今天是义务服务日,我们去敬老院吧。”老班一声令下,全班同学积极响应。“这次比赛我们大家一定要力争第一,为班级争光!”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冠军就是我们的啦!在这个集体里,同学们互助共进,协手走向美好未来。
和谐是天空,包容天地间的万物;和谐是雨露,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升格建议
这篇文章基本能扣住话题“和谐”来写,但文章在拟题、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还存在较多毛病:1.以“色彩”为题虽简洁,但不能更好地突出话题。2.有些材料偏离了话题“和谐”。如写家庭生活,作者选用了“我”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引发爸爸、妈妈争执的材料,细品味该材料并不能表现家庭“和谐”的气氛。3.文章格式陈旧,谋篇老套,无法亮人眼眸。4.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没有适当议论、抒情,缺少画龙点睛的句子。5.语言还欠推敲。
升格之后
和谐的色彩
何志栋
生活,就是一块调色板,正是因为有了种种神奇而美丽的色彩,才会变得五彩斑斓,绚丽和谐。
——题记
黄色——温馨
家庭,总是充满着亲情的温馨,而亲情用金黄色来代表是最好不过了,因为它如阳光,时刻照耀着我,温暖着我。
每天放学回家,妈妈会立刻迎过来替我拿下书包,我“如释重负”,挺直了腰。坐到饭桌旁,爸爸则会用那宽大的手抚摩着我的头,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学习还紧张吗,有没有太大的压力……这就是亲情。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想想在家里那和谐的气氛,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总会觉得温暖、甜蜜。
蓝色——幽默
班级,是一湾蓝色的海洋,每个成员就是那朵朵浪花。
5月15日19点,我们班,化学复习课。张老师走上讲台。“上课!”“起立!”“请坐!同学们,这是‘最后一课’,来点儿激情,配合一下,好不好?”“好。”大家的回答有气无力。张老师打开课本,顺便向讲台下扫了一眼,发现练华健同学还在睡觉。于是,张老师伸长脖子,鼓起腮帮,眼睛瞪得又大又圆,目光射向那个同学:“同学们,化学和生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经常打瞌睡的人是缺少维生素ABCDEF……”“哈哈哈——”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练华健同学也醒了过来,不好意思地笑了。
就在这轻松活泼的课堂上,同学们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师生之间和谐相处。
红色——团结
我们班的班风是全年级最好的,自习课上,同学们认真听讲;下课后,热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大扫除时,你帮我,我帮你,干得热火朝天,卫生流动红旗在这儿安了家。“嘿,这道题真难,谁能帮帮我?”立刻就有许多脑袋围了过来。“同学们,今天是义务服务日,我们去敬老院吧。”老班一声令下,全班积极响应。“这次比赛我们大家一定要力争第一,为班级争光!”“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冠军就是我们的啦!”在这个集体里,同学们互助共进,协手走向美好未来。
用这美丽的色彩,描绘和谐的明天!
升格小结
升格后的文章结构新颖别致,吸人眼眸。文前的“题记”巧妙地引出话题;文中设置了三个小标题,使条理更清晰,主旨更突出。多种表达手法的有机结合,深化了主题。升格文以叙述为主,加上恰到好处的议论与抒情,进一步凸现了文章主题。
写作实践
文题亮相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图画。
在社会生活中,和谐也随处可见:一家人坐在饭桌前边吃边聊是和谐,一对情侣在公园里散步是和谐,邻里之间化干戈为玉帛是和谐,同学之间和睦相处是和谐,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是和谐,“千手观音”中21个演员灵犀相通整齐划一的表演是和谐……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平等、司法公正、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构建这样一个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目标。
请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思路点拨:
近年来,“和谐”一词在报刊、电视上频频亮相,“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人民关注的热点。因而,考生很容易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我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等角度来组织材料,但这样选材,角度未免有点过大,而且考生离这样的政治生活环境较远,写出来的文章必定空洞无物。如果考生能够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从小角度切入,从具体的事物入手去构思,就会使文章言之有物,具体生动。根据题目要求,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行文。
如果写记叙类的文章,可这样构思:首先确定所要表达的范围,如家庭、社会、人与自然等,截取一个片段或几个片段来叙述。根据文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选择题材:1.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师生之间的“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2.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从两方面来立意,如从正面立意,可从“我”的生活写起,从“我”身边的小事写起,要求写出“我们”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小见大,从而表现人类要“保护环境”的大主题。若从反面立意,写人类与自然的不和谐相处:如乱砍滥伐,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屡屡发生;工业发展与环境发展不协调,无休止排放废气、废水,使空气质量下降,水质恶化,动植物物种减少。3.写自然界之间的“和谐”:考生可以写自然界的动物之间、植物之间、动植物之间的“和谐”。
如果写议论类的文章,可这样构思:1.揭示和谐的含义,一般采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和谐在多个领域的具体表现,然后揭示和谐的重要性,最后谈如何达到和谐。2.先从反面举例,然后揭示不和谐的危害,指出和谐的重要。3.正反对比着写,可以在阐释和谐的概念、重要性、原因的同时,列举一些反面事例进一步论证论点,更加突出和谐的重要性。
佳作展示一
人与自然
丁程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又到了“人与自然”节目的播出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前方记者采制的短片:
镜头之一:一个几乎无人的空旷破落的村庄。
镜头之二:浑浊不堪的河面上漂浮着数以万计的死鱼,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镜头之三:一个河岸边,有几十条已经被搁浅的船。
观众朋友,你们现在所看到的画面就是我们记者在A县B乡C村所拍摄到的。我想你们看了以后,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这一问题,让我们联线一下现场的记者甲,请他来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记者甲:观众朋友,您现在所看到的我身后的这条河叫D河,几年前它还是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沿河的村民以捕鱼为生,因此这条河也就成了他们的生命河。近几年,这里相继建了几座大型化工厂,大量的污水、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到河里,致使这里的水资源被污染。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不但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而且还严重威胁到了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附近的村民不得不举家搬迁。
(请导播切回演播现场)听了这则报道,我们不得不深思:导致这一悲剧的根源竟是人类自己。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可是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竟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索取,再索取。正所谓“付出”必有“回报”,人类的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换来的不是“松涛阵阵”,不是“春色满园”,不是“碧波万顷”,而是大自然对人类无情的惩罚:污水灭绝了生物,粉尘污染了大气,地震摧毁了家园,人类千百年来建立起的文明刹那间就化为乌有。正如一位环境专家所说:人类如果再不珍惜自然资源,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这将是多么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
相反,如果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如果有了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那么,我们这个地球就会变得生机盎然。人与自然,“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给予“我”,“我”爱护“你”,共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因此,我们应该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节目的最后,我还想说的就是:让我们行动起来拯救自然,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吧!
好!观众朋友,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点评
这篇作文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1.角度选择独特。小作者从“人与自然”这一角度来谈“和谐相处”,避而不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真可谓新颖独特。2.结构形式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且富有时代色彩,值得称颂。采用别致的表现形式——“新闻播报+主持人语”来反映现实,表现主题。3.文末的“主持人语”紧扣话题,自然点出了一个很有力的观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称得上是画龙点睛之笔,发人深思。4.运用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文采斐然,极富才情。
佳作展示二
和谐相处说明书
张润泽
和谐相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流过程。人要生存,要不断发展,必须学会和谐相处。因此,和谐相处是一个人妥善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法宝。下面特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作一说明。
主要成分: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接触、谈心等。
功能与主治:
一、和谐相处能使你的心理不断完善,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免不了会犯错,心里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疑惑。这时,和谐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则新闻:一个15岁的江苏少年,由于自小父母离异,心灵受到重创,因而脾气很暴躁,从不与别人和睦相处,父母老师的劝解也听不进去,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由此,不难看出,导致他悲剧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他不与父母、老师交心,不与同学和谐相处。
二、和谐相处能使你感到快乐,使你的生活五彩斑斓。就拿我们中学生来说吧,与同学能和谐相处,快乐地交谈,一定会觉得很开心。在向同学诉苦时,你的内心一定感到很舒畅吧;在跟朋友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你也一定感到很有趣吧。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大家互相帮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会快乐无穷无尽!
三、和谐相处还能使你学到许多新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你与别人和谐相处时,彼此能学习对方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还能学到很多你不懂的知识。在和谐相处中,知识的甘霖不断地滋润你,使你的生活更丰富!
用法:
勇于与别人交流,善于交朋友,在和谐相处中不断进步。
注意事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这句名言意味深长,但大家千万别曲解了他的意思啊!
点评
选用说明文来谈话题“和谐”,这是一个创新。小作者运用介绍功能的方法,从三个方面简述“你、我、他和谐相处”的重要,再加上举例子、下定义、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使读者进一步对“和谐相处”有了具体、明确的了解。作者最后特别说明,和谐相处要坚持真理,只要是对的,别人提出异议也要坚持。引用但丁的名言,有画龙点睛之作用。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骄傲地站在树桩上。树桩只长出这条绿茎,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多可爱的小东西啊,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被剥夺的满树春光。请以“自然•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立意自定;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拔:
首先要明确话题,从话题材料中我们可知这是树桩的呐喊,这是小鸟的呼唤,这是一篇以呼唤自然要求和谐为主题的作文。其次围绕材料确立中心,我们可以正面立意确定主题,如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也可反面立意,直面现实中不和谐的因素,去提示,去唤醒,写出对和谐的美好憧憬。再次,题目的拟定上,要恰当运用修辞,结合实际,要巧、小、新。另外,确定文体时,要依据自己的擅长,可记叙,可抒情,可议论;也可采用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日记体,书信体等等。
素材链接
1.“和谐”二字,如果把‘和谐’二字拆开,‘禾’加‘口’为‘和’,就是人人有饭吃;‘言’加‘皆’为‘谐’,就是人人有话说。——汪洋
2.我们可以昂然笑对苍天,我们可以敞开胸怀与天地比高低,与日月赛永恒,因为和谐是我们希望的源泉,灵性的支撑,生命的根基,思想的沃土。
西方一位学人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精彩。这个“看不见的和谐”,就是人自我精神层面的心理和谐。因此,我们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看不见的和谐似海,平和博大,不拒点滴,自清自洁。海性大度豁达,不嫌细流,浪涛平缓,自理污淖。人心如大海,是一种整体素质,一种品行情操,一种人生态度,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人际和谐,自我和谐,与自然和谐,乃和谐社会三大支点。其中,个体的内心和谐起着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