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数学压轴题
1.在△ABC 中,分别以 AB、AC 为直径在△ABC 外作半圆 O1 和半圆 O2,其中 O1 和 O2 分别为两个半圆的
圆心.F 是边 BC 的中点,点 D 和点 E 分别为两个半圆圆弧的中点.
(1)如图 1,连接 O1F,O1D,DF,O2F,O2E,EF,证明:△DO1F≌△FO2E;
(2)如图 2,过点 A 分别作半圆 O1 和半圆 O2 的切线,交 BD 的延长线和 CE 的延长线于点 P 和点 Q,连
接 PQ,若∠ACB=90°,DB=5,CE=3,求线段 PQ 的长;
(3)如图 3,过点 A 作半圆 O2 的切线,交 CE 的延长线于点 Q,过点 Q 作直线 FA 的垂线,交 BD 的延长
线于点 P,连接 PA.求证:PA 是半圆 O1 的切线.
(1)证明:∵O1,O2,F 分别是 AB,AC,BC 边的中点
∴O1F∥AC 且 O1F=AO2,O2F∥AB 且 O2F=AO1
∴∠BO1F=∠BAC,∠CO2F=∠BAC
∴∠BO1F=∠CO2F
∵点 D 和点 E 分别为两个半圆圆弧的中点
∴O1F=AO2=O2E,O2F=AO1=O1D,∠BO1D=90°,∠CO2E=90°
∴∠BO1D=∠∠CO2E,∴∠DO1F=∠FO2E
∴△DO1F≌△FO2E
(2)解:延长 CA 至 G,使 AG=AQ,连接 BG、AE
∵点 E 是半圆 O2 圆弧的中点,∴AE=CE=3
∵AC 为半圆 O2 的直径,∴∠AEC=90°
∴∠ACE=∠CAE=45°,AC=3 2
∵AQ 是半圆 O2 的切线,∴CA⊥AQ,∴∠CAQ=90°
∴∠AQE=∠ACE=45°,∠GAQ=90°,∴AQ=AC=AG=3 2
同理:∠BAP=90°,AB=AP=5 2
∴CG=6 2,∠GAB=∠QAP
∴△AQP≌△AGB,∴PQ=BG
∵∠ACB=90°,∴BC= AB 2-AC 2=4 2
∴BG= BC 2+GC 2=2 26,∴PQ=2 26
(3)设直线 FA 与 PQ 的垂足为 M,过 C 作 CG⊥MF 于 G,过 B 作 BH⊥MF 于 H,连接 DH、AD、DM
∵F 是 BC 边的中点,∴S△ABF =S△ACF ,∴BH=CG
由(2)知,∠CAQ=90°,AC=AQ,∴∠2+∠3=90°
∵FM⊥PQ,∴∠2+∠1=90°,∴∠1=∠3
同理:∠2=∠4
A
O1
CB
O2 E
D
F
图 1
A
O1
CB
O2 E
D
F
P
Q
图 2 图 3
A
O1
CB
O2 E
D
F
P
Q
A
O1
CB
O2 E
D
F
A
O1
CB
O2 E
D
F
P
Q
G
∴△AMQ≌△CGA,∴AM=CG,∴AM=BH
同(2)可证 AD=BD,∠ADB=∠ADP=90°
∴∠ADB=∠AHB=90°,∠ADP=∠AMP=90°
∴A、D、B、H 四点在以 AB 为直径的圆上
A、D、P、M 四点在以 AP 为直径的圆上
且∠DBH+∠DAH=180°
∴∠5=∠8,∠6=∠7
∵∠DAM+∠DAH=180°,∴∠DBH=∠DAM
∴△DBH≌△DAM,∴∠5=∠9
∴∠HDM=90°,∴∠5+∠7=90°
∴∠6+∠8=90°,∴∠PAB=90°,∴PA⊥AB
又 AB 是半圆 O1 的直径,∴PA 是半圆 O1 的切线
2.如图,在半径为 2 的扇形 AOB 中,∠AOB=90°,点 C 是AB
︵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 A、B 重合),OD⊥
BC,OE⊥AC,垂足分别为 D、E.
(1)当 BC=1 时,求线段 OD 的长;
(2)在△DOE 中是否存在长度保持不变的边?如果存在,请指出并求其长度;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设 BD=x,△DOE 的面积为 y,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解:(1)∵OD⊥BC,∴BD=
1
2 BC=
1
2
在 Rt△BOD 中,OD= OB 2-BD 2= 2
(2)存在,长度保持不变的边为 DE。连接 AB
∵OA=OB=2,∠AOB=90°,∴AB= OA 2+OB 2=2 2
∵OD⊥BC,OE⊥AC,∴D 是 BC 中点,E 是 AC 中点
∴DE=
1
2 AB= 2
(3)连接 OC,过 D 作 DF⊥OE 于 F
∵OD=2,BD=x, ∴OD= 4-x 2
∵OA=OB=OC,OD⊥BC,OE⊥AC, ∴∠1=∠2,∠3=∠4
∵∠AOB=90°,∴∠DOE=45°
在 Rt△DOF 中,DF=OF=
在 Rt△DFE 中,EF= DE 2-DF 2= 2- = 2 x
∴y=
1
2 OE·DF=
1
2( + 2 x )·
即 y=
4-x 2+x
4 (0<x < 2)
A
E
C
D
O
B
A
O1
CB
O2 E
D
F
P
Q
M
G
H
1
3
26
8
4
7
5
9
A
E
C
D
O
B
A
E
C
D
O
B
F
3.如图,已知在△ABC 中,AB=15,AC=20,cotA=2,P 是边 AB 上的一个动点,⊙P 的半径为定长.当
点 P 与点 B 重合时,⊙P 恰好与边 AC 相切;当点 P 与点 B 不重合,且⊙P 与边 AC 相交于点 M 和点 N 时,
设 AP=x,MN=y.
(1)求⊙P 的半径;
(2)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当 AP=6 5 时,试比较∠CPN 与∠A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解:(1)过 B 作 BD⊥AC 于 D
∵⊙P 与边 AC 相切,∴BD 是⊙P 的半径, ∵cotA=2,∴sinA= 5
又∵sinA=
BD
AB ,AB=15,∴BD=3 5
(2)过 P 作 PH⊥MN 于 H
则 PH= 5 x,PM=BD=3 5
∴MH= PM 2-PH 2= 45- x 2
∴y=2MH=2 45- x 2,即 y=
2
5 1125-5x 2(3 5≤x <15)
(3)当 AP=6 5 时,∠CPN=∠A
理由如下:当 AP=6 5 时,PH=6,MH=3,AH=12, ∴AM=9
∵AC=20,MN=6, ∴CN=5
∵
AM
MP =
9
3=
3
5,
PN
CN =
3
5, ∴
AM
MP =
PN
CN
又∵PM=PN, ∴∠PMN=∠PNM
∴∠AMP=∠PNC, ∴△AMP∽△PNC ∴∠CPN=∠A
4.如图,在直角梯形 ABCD 中,AD∥BC,∠ADC=90°,∠B=60°,AB=10,AD=4,⊙M 与∠BAD 的
两边相切,点 N 在射线 AB 上,⊙N 与⊙M 是等圆,且两圆外切.
(1)设 AN=x,⊙M 的半径为 y,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
(2)当 x 为何值时,⊙M 与 CD 相切?
(3)直线 CD 被⊙M 所截得的弦与直线 BC 被⊙N 所截得的弦的长是否可能相等?如果能,求出符合要求
的 x 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连接 AM、MN,设⊙M 与 AB 相切于点 E,连接 ME
BA
C
N
P
M
A
M
CB
D
N
BA
C
N
P
M
DH
∵⊙N 与⊙M 是等圆,且两圆外切
∴在 Rt△MNE 中,MN=2ME,∴∠ANM=30°
∵AD∥BC,∠B=60°,∴∠BAD=120°
∵⊙M 与∠BAD 的两边相切
∴∠NAM=60°,∴∠AMN=90°
∴在 Rt△AMN 中 AM=
1
2 AN=
1
2 x
∴ME=AM·sin60°= 4 x 即 y= 4 x(x >0)
(2)设⊙M 分别与 AD、CD 相切于点 F、G,连接 MA、MF、MG
则 MF=FD=MG=y
且 AF=MF·cot60°= 3 y= 3 · 4 x=
1
4 x
∵AD=4,AF+FD=AD,∴
1
4 x+ 4 x=4
∴x=8( 3-1 )
(3)作 NH⊥BC 于点 H
若直线 CD 被⊙M 所截得的弦与直线 BC 被⊙N 所截得的弦的长相等,则弦心距 MG=NH
①当点 N 在线段 AB 上时
∵AB=10,∴BN=10-x
∴FD=MG=NH=BN·sin60°= 2(10-x )
∵AF=
1
4 x,AF+FD=AD,∴
1
4 x+ 2(10-x )=4
∴x=
104-12
11
②当点 N 在 AB 延长线上时
则 FD=MG=NH=BN·sin60°= 2( x-10 )
1
4 x+ 2( x-10 )=4
∴x=
104+12
11
∴当 x=
104-12
11 或 x=
104+12
11 时,直线 CD 被⊙M 所截得的弦与直线 BC 被⊙N 所截得的弦的长相等。
5.已知:半圆 O 的半径 OA=4,P 是 OA 延长线上一点,过线段 OP 的中点 B 作 OP 的垂线交半圆 O 于点
C,射线 PC 交半圆 O 于点 D,连接 OD.
(1)当 AC︵
= CD︵
时,求弦 CD 的长;
(2)设 PA=x,CD=y,求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3)设 CD 的中点为 E,射线 BE 与射线 OD 交于点 F,当 DF=1 时,求 tan∠P 的值.
BA OP
C
D
A O
备用图
A O
备用图
A
M
CB
D
N
G
F
A
M
CB
D
N
E
A
M
C
B
D
N
H
F
G
A
M
CB
D
N
H
F
G
解:(1)连接 OC ,当 AC︵
= CD︵
时,∠POC=∠DOC
∵BC 垂直平分 OP, ∴PC=OC=4
∴∠P=∠POC=∠DOC
∴△DOC∽△DPO, ∴
DO
DP =
CD
DO
即
4
4+CD =
CD
4 ,解得 CD=2 5-2
(2)作 OE⊥CD 于 E,则 CE=DE=
1
2 y
①当点 C 在 AD︵
上时
∵∠PBC=∠PEO=90°,∠P=∠P
∴△PBC∽△PEO,∴
PB
PE =
PC
PO ,即 4+ =
4
x+4 ,∴y=
1
4 x
2+2x-4
显然,B 不与 A 重合,∴x<4
当 D 与 C 重合时,PC 是半圆 O 的切线
∴PC⊥OC,∠PCO=90° , 此时△PCO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OP= 2OC,即 x+4=4 2,x=4 2-4
∵D 不与 C 重合, ∴x>4 2-4
∴4 2-4<x<4 ∴y=
1
4 x
2+2x-4(4 2-4<x<4)
②当点 C 在 AD︵
外时,
同理,△PBC∽△PEO,∴
PB
PE =
PC
PO
即 4- =
4
x+4 ,∴y=-
1
4 x
2-2x+4(0<x<4 2-4)
(3)①当点 C 在 AD︵
上时,过 D 作 DG∥OP 交 BF 于 G
则△DEG∽△PEB,△DEF∽△OBF
∴
DE
PE =
DG
PB =
DG
OB =
DF
OF =
1
4+1
∴
DE
PE =
1
5 ,即 4+ =
1
5 ,解得
y
2 =1
∴CE=1,PE=5,OE= 4 2-1 2= 15 , ∴tan∠P=
OE
PE = 5
②当点 C 在 AD︵
外时,过 D 作 DG∥OP 交 BE 于 G
则△DEG∽△PEB,△DFG∽△BFO
∴
DE
PE =
DG
PB =
DG
OB =
DF
OF =
1
4-1
∴
DE
PE =
1
3 ,即 4- =
1
3 ,解得
y
2 =1
BA OP
C
DE
BA OP
C
D
E
F
G
BA OP
C
D
E
BA OP
C
D
E
F
G
∴CE=1,PE=3,OE= 4 2-1 2= 15 , ∴tan∠P=
OE
PE = 3
6.在 Rt△ABC 中,∠C=90°,AC=6,sinB=
3
5 ,⊙B 的半径长为 1,⊙B 交边 BC 于点 P,点 O 是边 AB
上的动点.
(1)如图 1,将⊙B 绕点 P 旋转 180°得到⊙M,请判断⊙M 与直线 AB 的位置关系;
(2)在(1)的条件下,当△OMP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 OA 的长;
(3)如图 2,点 N 是边 BC 上的动点,如果以 NB 为半径的⊙N 和以 OA 为半径的⊙O 外切,设 NB=y,OA
=x,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及定义域.
解:(1)在 Rt△ABC 中,∠C=90°,AC=6,sinB=
3
5
∴AB=10,BC= AB 2-AC 2= 10 2-6 2=8
过点 M 作 MD⊥AB 于 D
在 Rt△MDB 中,∠MDB=90°,∴sinB=
MD
MB =
3
5
∵MB=2,∴MD=
3
5×2=
6
5 >1 , ∴⊙M 与直线 AB 相离
(2)∵MD=
6
5 >1=MP,∴OM >MP
若 OP=MP,易得∠MOB=90°
∴cosB=
OB
BM =
BC
AB =
8
10 , ∴OB=
8
5
∴OA=10-
8
5 =
42
5
若 OM=OP,过 O 作 OE⊥BC 于 E
∴cosB=
EB
OB =
BC
AB =
8
10 ,∴OB=
15
8
∴OA=10-
15
8 =
65
8
∴当△OMP 是等腰三角形时,OA 的长为
42
5 或
65
8
(3)连接 ON,过 N 作 NF⊥AB 于 F
在 Rt△NFB 中,∠NFB=90°,sinB=
3
5 ,NB=y
∴NF=
3
5 y,BF=
4
5 y,∴OF=10-x-
4
5 y
∵⊙N 和⊙O 外切,∴ON=x+y
在 Rt△NFB 中,ON
2=OF
2+NF
2
A B
C
P
图 1
A B
C
N
图 2
O
A B
C
P
M
O
A B
C
P
M
O
E
A B
C
P
M
D
A B
C
N
O F
∴( x+y )2=( 10-x-
4
5 y )2+(
3
5 y )2
∴y=
250-50x
x+40 (0<x <5)
7.如图,⊙O 的半径为 6,线段 AB 与⊙O 相交于点 C、D,AC=4,∠BOD=∠A,OB 与⊙O 相交于点 E,
设 OA=x,CD=y.
(1)求 BD 的长;
(2)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
(3)当 CE⊥OD 时,求 AO 的长.
解:(1)∵OC=OD,∴∠OCD=∠ODC,∴∠OCA=∠ODB
∵∠BOD=∠A,∴△OBD∽△AOC,∴
BD
OC =
OD
AC
∵OC=OD=6,AC=4,∴
BD
6 =
6
4 ,∴BD=9
(2)∵△OBD∽△AOC,∴∠AOC=∠B
又∵∠A=∠A,∴△ACO∽△AOB,∴
AB
AO =
AO
AC
∵AB=AC+CD+BD=y+13,∴
y+13
x =
x
4
∴y=
1
4 x
2-13
∵0<y <8,∴0<
1
4 x
2-13<12,解得 2 13<x <10
∴定义域为 2 13<x <10
(3)∵OC=OE,CE⊥OD.∴∠COD=∠BOD=∠A
∴∠AOD=180º-∠A-∠ODC=180º-∠COD-∠OCD=∠ADO
∴AD=AO,∴y+4=x,∴
1
4 x
2-13+4=x
∴x=2±2 10(舍去负值)
∴AO=2±2 10
9.如图,扇形 OMN 的半径为 1,圆心角 90°,点 B 是 MN︵
上一动点,BA⊥OM 于点 A,BC⊥ON 于点 C,
点 D、E、F、G 分别是线段 OA、AB、BC、CO 的中点,GF 与 CE 相交于点 P,DE 与 AG 相交于点 Q.
(1)求证:四边形 EPGQ 是平行四边形;
(2)探索 OA 的长为何值时,四边形 EPGQ 是矩形;
(3)试说明 3PQ
2+OA
2 是定值.
N
O M
BC
G
F
D A
Q E
P
N
O M
备用图
A BDC
E
O
A BDC
E
O
(1)证明:∵∠AOC=90°,BA⊥OM,BC⊥ON
∴四边形 OABC 是矩形,∴AB∥OC,AB=OC
∵E、G 分别是 AB、CO 的中点
∴AE∥GC,AE=GC
∴四边形 AECG 为平行四边形,∴CE∥AG
连接 OB
∵点 D、E、F、G 分别是线段 OA、AB、BC、CO 的中点
∴GF∥OB,DE∥OB,∴PG∥EQ
∴四边形 EPGQ 是平行四边形
(2)当∠CED=90°时,□EPGQ 是矩形,此时∠AED+∠CEB=90°
又∵∠DAE=∠EBC=90°,∴∠AED=∠BCE
∴△AED∽△BCE,∴
AD
BE =
AE
BC
设 OA=x,AB=y,则 = x,得 y
2=2x
2
又 OA
2+AB
2=OB
2,即 x
2+y
2=1
2, ∴x
2+2x
2=1,解得 x= 3
∴当 OA 的长为 3 时,四边形 EPGQ 是矩形
(3)连接 GE 交 PQ 于点 O′,则 O′P=O′Q,O′G=O′E
过 P 作 OC 的平行线分别交 BC、GE 于点 B′、A′
由△PCF∽△PEG 得,
PG
PF =
PE
PC =
GE
FC =2
∴PA′=
2
3 A′B′=
1
3 AB,GA′=
1
3 GE=
1
3 OA
∴A′O′=
1
2 GE-GA′=
1
6 OA
在 Rt△PA′O′ 中,PO′
2=PA′
2+A′O′
2,即
PQ 2
4 =
AB 2
9 +
OA 2
36
又 AB
2+OA
2=1
2,∴3PQ
2=AB
2+
1
3, ∴3PQ
2+OA
2=AB
2+
1
3 +OA
2=1+
1
3 =
4
3
10.如图,AE 切⊙O 于点 E,AT 交⊙O 于点 M、N,线段 OE 交 AT 于点 C,OB⊥AT 于点 B,已知∠EAT=
30°,AE=3 3,MN=2 22.
(1)求∠COB 的度数;
(2)求⊙O 的半径 R;
(3)点 F 在⊙O 上(FME︵
是劣弧),且 EF=5,将△OBC 经过平移、旋转和相似变换后,使它的两个顶点分
别与点 E、F 重合.在 EF 的同一侧,这样的三角形共有多少个?你能在其中找出另一个顶点也在⊙O 上的
三角形吗?请在图中画出这个三角形,并求出这个三角形与△OBC 的周长之比.
A
BC
E
F
M
O N
T
N
O M
BC
G
F
D A
Q E
P
N
O M
BC
G
F
D A
Q
E
P
N
O M
BC
G
F
D A
Q E
P
B′
A′ O′
解:(1)∵AE 切⊙O 于点 E,∴OE⊥AE
∵OB⊥AT 于点 B,∴∠AEC=∠OBC=90°
又∵∠ACE=∠OCB,∴△ACE∽△OCB , ∴∠COB=∠EAT=30°
(2)在 Rt△AEC 中,CE=AE·tan30°=3
∠OCB=∠ACE=60°
设 BC=x,则 OB= 3x,OC=2x
连接 ON,得( 3x )2+( 22 )2=( 2x+3 )2
解得 x=1 或 x=-13(舍去),∴x=1
∴R=2x+3=5
(3)这样的三角形有 3 个,画直径 FG,连接 GE
∵EF=OE=OF=5,∴∠EFG=60°=∠BCO
∴△GEF 即为所要画出的三角形
∵三种图形变换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即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变换前后两个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
又∵两个直角三角形斜边长 FG=2R=10,OC=2 , ∴△GEF 与△OBC 的周长之比为 5 : 1
11.定义:P、Q 分别是两条线段 a 和 b 上任意一点,线段 PQ 长度的最小值叫做线段 a 与线段 b 的距离.
已知 O(0,0),A(4,0),B(m,n),C(m+4,n)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点.
(1)根据上述定义,当 m=2,n=2 时,如图 1,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是___________;
当 m=5,n=2 时,如图 2,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即线段 AB 长)为___________.
(2)如图 3,若点 B 落在圆心为 A,半径为 2 的圆上,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记为 d,求 d 关于 m 的函
数解析式.
(3)当 m 的值变化时,动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始终为 2,线段 BC 的中点为 M.
①求出点 M 随线段 BC 运动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周长;
②点 D 的坐标为(0,2),m ≥0,n ≥0.作 MH⊥x 轴,垂足为 H,是否存在 m 的值使以 A,M,H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D 相似,若存在,求出 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2
(2)当 4≤m ≤6 时,显然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等于⊙A 半径,即 d=2
当 2≤m <4 时,作 BN⊥x 轴于点 N,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等于 BN 长
∴d= 2 2-(4-m)2= -m 2+8m-12
AO
B
y
x
C
(图 1)
AO
B
y
x
C
(图 2)
AO
y
x
(图 3)
B C
AO
y
x
C
(备用图 1)
M
AO
y
x
(备用图 2)
A
BC
E
F
M
O N
TG
(B′)
(C′)
(O′)
AO
y
x
B C
B C
N
∴d 关于 m 的函数解析式为:d={
(3)①由题意可知,由线段 PE,EFG,线段 GK,KNP 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就是点 M 随线段 BC 运动所围成
的
∴点 M 随线段 BC 运动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周长为:
2×π×2+2×2×4=16+4π
②∵m ≥0,n ≥0,∴点 M 随线段 BC 运动所形成图形的是线段 M0E 和 EF︵
易知△AOD 是两直角边为 1 : 2 的直角三角形
若△AMH 与△AOD 相似,则
MH
HA =
1
2 或
MH
HA =2
当 2≤m+2<4 时,显然 M1H1>H1A,∴
M1H1
H1A =2
∵M1H1=2,∴H1A=1,∴OH1=3
∴m1=3-2=1
当 4≤m+2≤6 即 M2 在线段 CE 上时,同理可求 m2=5-2=3
当 6<m+2≤8 即 M3 在线段 EF︵
上时,∵AH3≥2≥M3H3,∴
M3H3
H3A =
1
2
设 M3H3=x,则 AH3=2x,∴AH3=2x-2
又∵RH3=2,∴( 2x-2 )2+x
2=2
2,∴x1=
8
5 ,x2=0(不合题意,舍去)
∴OH3=4+2x=
36
5 ,∴m3=
36
5 -2=
26
5
综上可知,存在 m 的值使以 A,M,H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D 相似,相应 m 的值为 1,3,
26
5
12.已知矩形 ABCD 中,AB=2,AD=5,点 E 是 AD 边上一动点,连接 BE、CE,以 BE 为直径作⊙O,
交 BC 于点 F,过点 F 作 FH⊥CE 于 H,直线 FH 交⊙O 于点 G.
(1)当直线 FH 与⊙O 相切时,求 AE 的长;
(2)当 FH∥BE 时,求 FG 的长;
(3)在点 E 运动过程中,△OFG 能否成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能,求出此时 AE 的长;如果不能,说明
理由.
解:(1)连接 OF、EF,∵BE 是⊙O 的直径,∴∠BFE=90°
D
B
A
C
O
F
E
H
AO
y
x
CM EBP
N F
K G
AO
y
x
CM0 EB
F
M1 M2
M3
H3H2H1 R
(D)
x
又∠A=∠ABF=90°,∴四边形 ABFE 为矩形
∴AE=BF,∴DE=CF
∵FH 与⊙O 相切,∴OF⊥FH
∵FH⊥CE,∴OF∥CE
∵BO=OE,∴BF=CF
∴AE=DE=
1
2 AD=
5
2
(2)作 OM⊥FG 于 M,连接 OF
∵FH∥BE,∴∠BEC=∠FHC=90°
易证△ABE∽△DEC,∴
AE
DC =
AB
DE , 即
AE
2 =
2
5-AE ,解得 AE=1 或 4
①当 AE=1 时,BF=1,DE=CF=4
∴BE= 5,CE=2 5,OF= 2
由△CFH∽△CBE,得 CH=
8
5
∴OM=EH=CE-CH=
2
5,∴FM= OF 2-OM 2=
3
10,
∴FG=2FM=
3
5
②当 AE=4 时,BF=4,DE=CF=1
∴BE=2 5,CE= 5,OG= 5
由△CFH∽△CBE,得 CH= 5
∴OM=EH=CE-CH=
4
5,∴FM= OG 2-OM 2=
3
5
∴FG=2FM=
6
5
(3)连接 EF,设 AE=x,则 EF=AB=2,BF=AE=x,CF=DE=5-x
若△OF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FOG=90°
①当点 G 在点 F 上方时
连接 BG、EG,设 BG、EF 交于点 K,作 GM⊥EF 于 M
则∠FBG=∠FEG=45°
∴△BFK 和△EGK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KF=BF=x,EK=2-x,GM=KM=
1
2 EK=1-
1
2 x
FM=x+1-
1
2 x=1+
1
2 x
∵∠GFM=∠ECF=90°-∠FEC , ∴Rt△GMF∽Rt△EFC,∴
GM
FM =
EF
CF
∴
1- x
1+ x =
2
5-x ,解得 x1=
9-
2 ,x2=
9+
2 >5(舍去)
②当点 G 在点 F 下方时
连接 BG、EG,设 BC、EG 交于点 K,作 GM⊥BF 于 M
则∠GBF=∠GEF=45°
∴△BGK 和△EFK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
B
A
C
O
F
E
H
D
B
A
C
O
F
E
H
M
G
D
B
A
C
O
F
E
H
M
G
O
D
B
A
C
H
G
E
F
M
K
D
B
A
C
H
G
E
FK
O
M
∴KF=EF=2,EK=2 2
BK=x-2,GM=KM=
1
2( x-2),FM=2+
1
2( x-2)=
1
2( x+2)
∵∠MFG=∠HFC=∠FEC=90°-∠HCF ∴Rt△FMG∽Rt△EFC, ∴
FM
GM =
EF
CF
∴
(x+2)
(x-2) =
2
5-x ,解得 x1=
1+
2 ,x2=
1-
2 (舍去)
综上所述,△OFG 能成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 AE 的长为
9-
2 或
1+
2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10,0)、B(6,8),点 P 是线段 OA 上一动点(不与点 A、点 O 重合),
以 PA 为半径的⊙P 与线段 AB 的另一个交点为 C,作 CD⊥OB 于 D(如图 1).
(1)求证:CD 是⊙P 的切线;(2)当⊙P 与 OB 相切时,求⊙P 的半径;
(3)在(2)的条件下,设⊙P 与 OB 相切于点 E,连接 PB 交 CD 于 F(如图 2).
①求 CF 的长;
②在线段 DE 上是否存在点 G 使∠GPF=45°?若存在,求出 EG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连接 PC,过 B 作 BN⊥x 轴于 N
∵PC=PA,∴∠1=∠2
∵A(10,0),B(6,8),∴OA=10,BN=8,ON=6
在 Rt△OBN 中,OB= ON 2+BN 2= 6 2+8 2=10
∴OA=OB,∴∠OBA=∠1
∴∠OBA=∠2,∴PC∥OB
∵CD⊥OB,∴CD⊥PC
∴CD 是⊙P 的切线
(2)解:设⊙P 的半径为 r
∵⊙P 与 OB 相切于点 E,∴OB⊥PE
∴在 Rt△OPE 中,sin∠EOP=
PE
OP =
r
10-r
在 Rt△OBN 中,sin∠BON=
BN
OB =
8
10 =
4
5
∴
r
10-r =
4
5 ,解得 r=
40
9
(3)①由(2)知 r=
40
9 ,∴OP=10-
40
9 =
50
9
∴OE= OP 2-PE 2=
10
3
AO P
B
D
y
x
C
图 1
AO P
B
D
y
x
C
图 2
E
F
AO P
B
D
y
x
C
N
1
2
AO P
B
D
y
x
C
E
F
N
∵∠PCD=∠CDE=∠PED=90° , ∴四边形 PCDE 是矩形
∵PE=PC,∴矩形 PCDE 是正方形
∴PE=DC=
40
9 ,∴BD=OB-OE-DE=10-
10
3 -
40
9 =
20
9
∵∠BFD=∠PFC,∠BDF=∠PCF=90°
∴△BDF∽△PCF,∴
DF
CF =
BD
PC
即
-CF
CF = ,解得 CF=
80
27
②存在
在 DE 延长线上截取 ET=CF
∵四边形 PCDE 是正方形
∴∠PET=∠PCF=90°,PE=PC
∴△PET≌△PCF,∴∠4=∠3,PT=PF
∵∠CPE=90°,∠GPF=45°
∴∠GPE+∠3=45°,∴∠GPE+∠4=45°
即∠GPT=45°,∴∠GPT=∠GPF
又 PG=PG,∴△PGT≌△PGF , ∴GF=GT=GE+ET=GE+CF
设 GE=a,则 DG=
40
9 -a,GF=
80
27 +a, 又 DF=DC-CF=
40
9 -
80
27 =
40
27
在 Rt△DFG 中,DF
2+DG
2=GF
2
∴(
40
27 )2+(
40
9 -a )2=(
80
27 +a )2,解得 a=
8
9,即 EG 的长为
8
9
14.如图,以△ABC 的边 BC 为弦,在点 A 的同侧画 BC︵
交 AB 于 D,且∠BDC=90°+
1
2 ∠A,点 P 是 BC︵
上
的一个动点.
(1)判定△AD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A=70°,当点 P 运动到∠PBA=∠PBC=15°时,求∠ACB 和∠ACP 的度数;
(3)当点 P 在 BC︵
运动时,过点 P 作直线 MN⊥AP,分别交 AB、AC 于点 M、N,是否存在这样的点 P,使
得△BMP 和△BPC 和△CPN 彼此相似?请说明理由.
解:(1)△ADC 是等腰三角形
∵∠BDC=90°+
1
2 ∠A , ∴∠ADC=90°-
1
2 ∠A,∠ACD=90°+
1
2 ∠A-∠A=90°-
1
2 ∠A
∴∠ACD=∠ADC,∴△ADC 是等腰三角形
(2)∵∠A=70°,∠PBA=∠PBC=15°
∴∠ACB=180°-70°-2×15°=80°
∵∠BPC=∠BDC=90°+
1
2∠A=90°+
1
2×70°=125°
B
A
C
D
备用图
P
B
A
C
D
P
B
A
C
DM
N
AO P
B
D
y
x
C
E
F
G
T 3
4
∴∠PCB=180°-15°-125°=40°
∴∠ACP=∠ACB-∠PCB=80°-40°=40°
(3)存在.当点 P 运动至 CD︵
的中点时,△BMP 和△BPC 和△CPN 彼此相似
∵P 是 CD︵
的中点,∴∠ABP=∠CBP
设∠A=x°,∠ABP=∠CBP=y°
则∠ACB=180°-x-2y,∠PCB=180°-y-( 90°+
1
2 x )=90°-y-
1
2 x
∴∠ACP=∠ACB-∠PCB=180°-x-2y-( 90°-y-
1
2 x )=90°-y-
1
2 x
∴∠PCB=∠ACP, ∴PC 平分∠ACB
∴当点 P 运动至 CD︵
的中点时,点 P 是△ABC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连接 AP,则 AP 平分∠BAC,∴∠BMP=∠CNP=90°+
1
2 x=∠BPC
∴△BMP 和△BPC 和△CPN 彼此相似
15.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BC=4AD=4 2,∠B=45°.将直角三角板含 45°角的顶点 E
放在边 BC 上移动(不与点 C 重合),一直角边始终经过点 A,斜边与 CD 交于点 F.
(1)在点 E 移动过程中,当△ABE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 CF 的长;
(2)在点 E 移动过程中,求△ADF 外接圆半径的最小值.
解:(1)∵BC=4AD=4 2,∴AD= 2
∵等腰梯形 ABCD,∠B=45°,
∴AB= 2×
1
2( BC-AD )= ×
1
2(4 2- 2)=3
∵∠B=45°, ∴∠BAE+∠AEB=135°
∵∠AEF=45°, ∴∠CEF+∠AEB=135°
∴∠BAE=∠CEF,又∠B=∠C
∴△BAE∽△CEF,
∴
BE
CF =
AB
EC
∴CF=
EC
AB·BE=
BC-BE
AB ·BE=
4-BE
3 ·BE (1)
若 AE=BE,则∠AEB=90°,BE= 2 AB=
3
2,代入(1)得 CF=
5
2
若 AB=AE,则∠BAE=90°,BE= 2AB=3 2,代入(1)得 CF=2
若 AB=BE,则 BE=3,代入(1)得 CF=4 2-3
(2)设△ADF 外接圆的圆心为 O ,
∵∠ADF=135°,∴∠AOF=90°,∴AF= 2r
当 AF 最小时,r 也最小;又当 CF 最大时,AF 最小
由(1)知 CF=
4-BE
3 ·BE=-
1
3 BE
2+
4
3 BE=-
1
3( BE-2 2)2+
8
3
2
B C
A
E
F
D
B C
A
E
F
D
当 BE=2 2 即 E 为 BC 中点时,CF 最大,为
8
3,此时 DF=3-
8
3 =
1
3
作 FG⊥AD 于 G,则 FG=DG= 6,AG=AD+DG=
7
6
∴AF 长的最小值为: AG 2+FG 2=
5
3
∴△ADF 外接圆半径的最小值为 2AF=
5
6
20.如图,已知直线 l 与⊙O 相离,OA⊥l 于点 A,OA=5,OA 与⊙O 相交于点 P,AB 与⊙O 相切于点 B,
BP 的延长线交直线 l 于点 C.
(1)试判断线段 AB 与 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 PC=2 5,求⊙O 的半径和线段 PB 的长;
(3)若在⊙O 上存在点 Q,使△QAC 是以 AC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O 的半径 r 的取值范围.
(1)AB=AC.理由如下:
连接 OB
∵AB 与⊙O 相切于点 B,OA⊥AC,∴∠OBA=∠OAC=90°
∴∠OBP+∠ABP=90°,∠ACP+∠APC=90°
∵OP=OB,∴∠OBP=∠OPB
∵∠OPB=∠APC,∴∠ABP=∠ACP
∴AB=AC
(2)设⊙O 的半径为 r,则 OP=OB=r,PA=5-r
∴AB
2=OA
2-OB
2=5
2-r
2
AC
2=PC
2-PA
2=( 2 5 )2-( 5-r )2
∵AB=AC,∴5
2-r
2=( 2 5 )2-( 5-r )2
解得 r=3
∴AB= 5 2-3 2=4,∴sin∠BOP=
AB
OA =
4
5 ,cos∠BOP=
OB
OA =
3
5
过 B 作 BD⊥OP 于 D
则 DB=OB·sin∠BOP=3×
4
5 =
12
5 ,OD=OB·cos∠BOP=3×
3
5 =
9
5
∴DP=OP-OD=3-
9
5 =
6
5
∴PB= DB 2+DP 2=
6
5 5
(3)作线段 AC 的垂直平分线 MN,作 OE⊥MN
C
P
O
B
A l
O
A l
(备用图)
B C
A
E
F
D G
O
C
P
O
B
A l
D
C
P
O
B
A l
E
M
N
则 OE=
1
2 AC=
1
2 AB=
1
2 5 2-r 2
由题意,⊙O 与直线 MN 有交点
∴OE≤r,即
1
2 5 2-r 2≤r,∴r ≥ 5
又∵直线 l 与⊙O 相离,∴r <5
∴ 5≤r <5
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动点 P 在正比例函数 y=x 的图象上,点 P 的横坐标为 m(m>0).以
点 P 为圆心, 5m 为半径的圆交 x 轴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侧),交 y 轴于 C、D 两点(点 D 在点
C 的上方),点 E 为平行四边形 DOPE 的顶点(如图).
(1)写出点 B、E 的坐标(用含 m 的代数式表示);
(2)连接 DB、BE,设△BDE 的外接圆交 y 轴于点 Q(点 Q 异于点 D),连接 EQ、BQ.试问线段 BQ 与线
段 EQ 的长是否相等?为什么?
(3)连接 BC,求∠DBC-∠DBE 的度数.
解:(1)B(3m,0),E(m,4m)
(2)BQ 与 EQ 相等,理由如下:易得 D(0,3m),作 EK⊥y 轴于 K
则得 OB=OD,EK=DK
∴△BOD 和△EKD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EDB=90°
∴BE 为△EDB 外接圆的直径
∴∠EQB=90°,∴∠QDB=∠QEB=45°
∴∠QBE=45°,∴∠QEB=∠QBE
∴BQ=EQ
(3)由(2)知,△BDE 为直角三角形
易得 DE= 2m,BD=3 2m
在 Rt△BOC 中,BO=3CO=3m
在△BDE 和△BOC 中
∠BDE=∠BOC=90°,且
DE
BD =
CO
BO =
1
3
∴△BDE∽△BOC, ∴∠DBE=∠OBC, ∴∠∠DBC-∠DBE=∠DBC-∠OBC=45°
22.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 OABC 的顶点 O 在坐标原点,顶点 A、C 分别在 x 轴、y 轴的正半
轴上,且 OA=2,OC=1,矩形对角线 AC、OB 相交于点 E,过点 E 的直线与边 OA、BC 分别相交于点 G、
H.
(1)①直接写出点 E 的坐标:____________;
②求证:AG=CH;
C
B
P
O x
D
y
E
A
C
B
P
O x
D
y
E
A
(备用图)
C
B
P
O x
D
y
E
A
F
K
(2)如图 2,以 O 为圆心、OC 为半径画弧交 OA 于点 D,若直线 GH 与弧 CD 所在的圆相切于矩形内一点
F,求直线 GH 的函数关系式;
(3)在(2)的结论下,梯形 ABHG 的内部有一点 P,当⊙P 与 HG、GA、AB 都相切时,求⊙P 的半径.
解:(1)①(1,
1
2)
②证明:在矩形 OABC 中, ∵EA=EC,OA∥BC, ∴∠GAE=∠HCE
又∵∠GEA=∠HEC, ∴△AGE≌△CHE, ∴AG=CH
(2)连接 ED、OF、OB , ∵D 为 OA 中点,E 为 OB 中点
∴ED=
1
2 AB=
1
2 ,且 ED∥AB
∴∠EDO=∠BAO=90°,∴ED 切⊙O 于 D
又直线 GH 切⊙O 于 F,∴EF=ED=
1
2
又∵HC 是⊙O 的切线,∴HF=HC
设 AG=m,则 HC=HF=AG=m,OG=2-m, 由(1)可知,EH=EG,∴EG=
1
2 +m,FG=1+m
在 Rt△OFG 中,OG
2=OF
2+FG
2
∴( 2-m )2=1
2+( 1+m )2,解得 m=
1
3 , ∴OG=2-m=
5
3 ,∴点 G 坐标为(
5
3 ,0)
设直线 GH 的函数关系式为 y=kx+b,将点 E(1,
1
2)、G(
5
3 ,0)代入
得 { 解得 { , ∴直线 GH 的函数关系式为 y=-
3
4 x+
5
4
(3)连接 BG,作∠BAO 的平分线交 BC 于点 M,交 BG 于点 P
由(2)知,BH=
5
3 ,GH=
5
3 ,∴BH=GH,∴∠HBG=∠HGB
∵BC∥OA,∴∠HBG=∠AGB,∴∠HGB=∠AGB, 即 GB 平分∠HGA,∴点 P 即为所求圆的圆心
∵AM 平分∠BAO,∴∠BAM=45°
∴MB=AB=1,∴MC=1,∴M(1,1)
设直线 AM 的函数关系式为 y=k1x+b1
则 { 解得 {
∴y=-x+2
设直线 BG 的函数关系式为 y=k2x+b2
∵B(2,1)、G(
5
3 ,0)
B
GO x
H
y
E
A
C
图 1
B
GO x
H
y
E
A
C
图 2
F
D
B
GO x
H
y
E
A
C
备用图
F
D
B
GO x
H
y
E
A
C F
D
P
M
B
GO x
H
y
E
A
C F
D
∴{ 解得 { , ∴y=3x-5
由 { 解得 { ∴点 P 坐标为(
7
4 ,
1
4), ∴⊙P 的半径为
1
4
29.已知:如图,在菱形 ABCD 中,AB=2 3,∠A=60°,以点 D 为圆心的⊙D 与边 AB 相切于点 E.
(1)求证:⊙D 与边 BC 也相切;
(2)设⊙D 与 BD 相交于点 H,与边 CD 相交于点 F,连接 HF,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 π);
(3)⊙D 上一动点 M 从点 F 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运动半周,当 S△HDF = 3S△MDF 时,求动点 M 经过的弧
长(结果保留 π).
(1)证明:连接 DE,过点 D 作 DN⊥BC 于 N
∵四边形 ABCD 是菱形,∴BD 平分∠ABC
∵边 AB 与⊙D 相切于点 E, ∴DE⊥AB , ∴DN=DE
∴⊙D 与边 BC 也相切
(2)解:∵四边形 ABCD 是菱形,∴AD=AB=2 3
∵∠A=60°,∴DE=AD·sin60°=3,即⊙D 的半径是 3
又∵∠HDF=
1
2∠CDA=60°,DH=DF,∴△HDF 是等边三角形
过 H 作 HG⊥DF 于 G,则 HG=3×sin60°=
3
2
∴S△HDF =
1
2×3×
3
2 =
9
4 ,S 扇形 HDF =
60 × π × 3 2
360 =
3π
2
∴S 阴影 =S 扇形 HDF - S△HDF =
3π
2 -
9
4 =
6π-9
4
(3)假设点 M 运动到点 M1 时,满足 S△HDF = 3S△M1DF
过点 M1 作 M1P⊥DF 于 P,则
9
4 = 3×
1
2×3×M1P
∴M1P=
3
2 ,∴∠FDM1=30°,此时点 M 经过的弧长为:l1=
30 × π × 3
180 =
π
2
过点 M1 作 M1M2∥DF 交⊙D 于点 M2,则满足 S△HDF = 3S△M1DF = 3S△M2DF
此时∠FDM2=150°,点 M 经过的弧长为:l,2=
150 × π × 3
180 =
5π
2
综上所述,当 S△HDF = 3S△MDF 时,动点 M 经过的弧长为
π
2 或
5π
2
3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A(1,0),点 M(4,4),直线 y=-
3
4 x+b 过点 M,分别交 x 轴、
y 轴于 B、C 两点,以点 A 为圆心,AM 为半径作⊙A.
D C
BA
E
M
H
F
D C
BA E
M
H
F
N
G
D C
BA
M1
H
F
M2
P
(1)⊙M 的半径为_________,b=_________;
(2)判断直线 BC 与⊙A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 EF 切⊙A 于点 F,分别交线段 AB、BC 于点 G、E,且 FE⊥BC,求
FG
EG 的值.
(4)若点 P 在⊙A 上,点 Q 是 y 轴上一点且在点 C 下方,当△PQM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点 Q
的坐标.
(1)5 7
(2)直线 BC 与⊙A 相切
理由如下:对于 y=-
3
4 x+7,当 x=0 时,y=7;当 y=0 时,x=
28
3
∴B(
28
3 ,0),C(0,7),∴OB=
28
3 ,OC=7
连接 AM,过 M 作 MH⊥x 轴于 H
则 AH=3,BH=
28
3 -4=
16
3 ,MH=4,∴
AH
MH =
MH
BH =
3
4
又∠AHM=∠MHB=90°,∴△AMH∽△MBH
∴∠MAH=∠BMH
∵∠AMH+∠MAH=90°,∴∠AMH+∠BMH=90°,即 AM⊥BC
∴直线 BC 与⊙A 相切
(3)连接 AM,AF
∵EF 切⊙A 于点 F,∴∠AFG=90°
又∵AM⊥BC,EF⊥BC,∴四边形 AFEM 是矩形
∴∴EF=AM=5,AF∥BC
∴∠GAF=∠CBO
∴FG=AF·tan∠GAF=AF·tan∠CBO=5×
3
4 =
15
4
∴EG=EF-FG=5-
15
4 =
5
4 ,∴
FG
EG =3
(4)(0,0)或(0,2)或(0,-8)或(0,3- 41)
提示:①当∠PQM=90°时,MQ=PQ
∵M(4,4),∴∠MOB=45°
由对称性知,M、P 两点关于 x 轴对称
∴点 Q 与原点 O 重合
∴Q(0,0)
②当∠PMQ=90°时,MQ=MP
BA
M
O x
y
C
H
A
M
O x
y
P
(Q)
C
A
B
M
O x
E
y
F
G
C
A
B
M
O x
y
C
A
B
M
O x
y
备用图
C
A
B
M
O x
y
备用图
作 MH⊥x 轴于 H,MG⊥y 轴于 G,则 MG=MH,∠GMH=90°
∴∠GMQ=∠HMP=90°-∠QMH
∴△MGQ≌△MHP,∴∠MHP=∠MGQ=90°
∴点 P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即点 P 是⊙A 与 x 轴正半轴的交点
∴GQ=HP=5+1-4=2,∴QO=4-2=2
∴Q(0,2)
③当∠MPQ=90°时,PM=PQ
设 P(m,n),Q(0,t),分两种情况:
i)若点 P 在 y 轴右侧的⊙A 上
作 PG⊥y 轴于 G,MH⊥PG 于 H,则△PGQ≌△MHP,得:
{
由②、③解得 {(舍去){
把 m=
5+
2 ,n=
3-
2 代入①,得 t=3- 41
∴Q(0,3- 41)
ii)若点 P 在 y 轴左侧的⊙A 上,则:
{
由⑤、⑥解得 {(舍去){
把 m=-4,n=0 代入④,得 t=-8
∴Q(0,-8)
综上所述,点 Q 的坐标为(0,0)或(0,2)或(0,-8)或(0,3- 41)
33.已知⊙O 是△ABC 的外接圆,点 P 是⊙O 上的任意一点(不与 A、B、C 重合),⊙P 在△ABC 的外部
且与△ABC 相邻的一边相切,⊙P 称为△ABC 的“卫星圆”.过与 P 相邻的△ABC 的两个顶点作⊙P 的切线
交于 S,两切线和与⊙P 相切的一边组成的三角形称为△ABC 的“卫星三角形”(如图 1 中的△SAC).
(1)如图 1,若△ABC 为等边三角形,⊙O 的半径为 r.
①∠S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无变化,求∠S 的大小,若有变化,说明变化趋势;
②当点 P 在劣弧 AC 上运动时,⊙P 与边 AC 相切于 D 点,设 AD=x,⊙P 的半径为 y,求 y 关于 x 的函数
关系式;
(2)如图 2,若△ABC 中,AC=BC,∠C=120°,⊙O 的半径为 r,点 P 在优弧 AB 上,⊙P 与直线 AB 相
切(切点不是 A、B),求“卫星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值.
解:(1)①∠S 的大小不变
连接 PA、PC
∵△ABC 为等边三角形,∴∠B=60°
∴∠APC=120°
在△APC 中,∠APC=180°-(∠PAC+∠PCA )
A
M
O
x
y
P
Q
G H
A
M
O x
y
P H
Q
A
M
O x
y
PH
Q
G
A
M
O x
y
P H
Q
G
P
B
A
C
O
S
图 1
D
A
C
B
O
图 2
P
B
A
C
O
S
D
=180°-
1
2(∠SAC+∠SCA )
=180°-
1
2(180°-∠S ) =90°+
1
2∠S
∴90°+
1
2∠S=120°,∴∠S=60°,
∴∠S 的大小不变,始终等于 60°
②连接 OC、OP、PD,作 OM⊥AC 于 M,ON⊥PD 于 N
则四边形 OMDN 是矩形,∴DN=OM,ON=DM
∵△ABC 为等边三角形,∴∠OCM=30°
∴OM=
1
2 r,AM=CM= 2r
当 x < 2r 时,ON= 2r-x,PN=y+
1
2 r
在 Rt△ONP 中,ON
2+PN
2=OP
2
∴( 2r-x )2+( y+
1
2 r )2=r
2
∴y= -x 2+r+ r 2-
1
2 r
当 2r ≤x < 3r 时,ON=x- 2r,PN=y+
1
2 r , 同理可得 y= -x 2+r+ r 2-
1
2 r
综上,y= -x 2+r+ r 2-
1
2 r
(2)当 P 点运动到优弧 AB 中点时,⊙P 的半径最大,从而“卫星三角形”的面积最大
分别过点 A、B 作⊙P 的切线交于 S,则△SAB 是△ABC 的“卫星三角形”
连接 PA、PB、OA、OC,设 OC 与 AB 相交于点 D
∵AC=BC,∴OC⊥AB,AD=BD
∵∠ACB=120°,∴∠DAC=30°,∠ACD=60°
∵OA=OC,∴△OAC 是等边三角形
∴∠OAD=30°,AD= 2 r,∴AB= 3r
∵∠ACB=120°,∴∠P=60°,△PAB 是等边三角形
∵SA、AB 是⊙P 的切线,∴∠PAE=∠PAB=60°
∴∠SAB=60°
同理,∠SBA=60°,∴△SAB 是等边三角形
∴S△SAB = 4 AB
2=
3
4 r
2
即“卫星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为
3
4 r
2
34.已知纸片⊙O 的半径为 2,如图 1,沿弦 AB 折叠操作.
(1)如图 2,当折叠后的AB
︵
经过圆心 O 时,求AB
︵
的长;
(2)如图 3,当弦 AB=2 时,求折叠后AB
︵
所在圆的圆心 O′ 到弦 AB 的距离;
(3)在图 1 中,再将纸片⊙O 沿弦 CD 折叠操作.
①如图 4,当 AB∥CD,折叠后的 CD︵
与AB
︵
所在圆外切于点 P 时,设点 O 到弦 AB、CD 的距离之和为 d,
求 d 的值;
P
B
A
C
O S
D
M
N
P
B
A
C
O
S
D
MN
A
C
B
O
P
D
S
E
A
②如图 5,当 AB 与 CD 不平行,折叠后的 CD︵
与AB
︵
所在圆外切于点 P 时,设点 M 为 AB 的中点,点 N
为 CD 的中点.试探究四边形 OMP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如图 1,过点 O 作 OE⊥AB 交⊙O 于点 E,连接 OA、OB、AE、BE
∵点 E 与点 O 关于 AB 对称,∴△OAE、△OBE 为等边三角形
∴∠OEA=∠OEB=60°
∴AB
︵
的长为:
120π × 2
180 =
4π
3
(2)如图 2,连接 O′A、O′B
∵AB
︵
折叠前后所在的圆⊙O 与⊙O′ 是等圆
∴O′A=O′B=OA=AB=2
∴△AO′B 为等边三角形
∴O′E=O′B·sin60°= 3
(3)①如图 3,当CPD︵
与APB
︵
所在圆外切于点 P 时
过点 O 作 EF⊥AB 交AEB
︵
于点 E,交CFD︵
于点 F
∵AB∥CD,∴EF 垂直平分 CD,且必过点 P
根据垂径定理及折叠,可知 PH=
1
2 PE,PG=
1
2 PF
又∵EF=4,∴点 O 到 AB、CD 的距离之和 d 为:
d=PH+PG=
1
2 PE+
1
2 PF=
1
2( PE+PF )=2
②如图 4,当 AB 与 CD 不平行时,四边形 OMPN 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如下:设 O′、O″ 为APB
︵
和CPD︵
所在圆的圆心
∵O′ 与 O 关于 AB 对称,O″ 与 O 关于 CD 对称
∴M 为 OO′ 的中点,N 为 OO″ 的中点
∵CPD︵
与APB
︵
所在圆外切,∴连心线 O′O″ 必过切点 P
∵CPD︵
与APB
︵
所在圆与⊙O 都是等圆, ∴O′P=O″P=2
∴PM=
1
2 OO″=ON,PM∥OO″,也即 PM∥ON
图 2
B
A
OO
B
A
图 1 图 3
O
B
A
O′
O
A
B
图 4
C
D
P
A
B
图 5
D
OP
M
C N
O
A
B
图 3
C
D
P
E
H
G
F
A
B
图 4
D
OP
O′
O″
N
M
C
图 1
B
A
OE
图 2
O
B
A
O′ E
∴四边形 OMPN 是平行四边形
40.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 CD⊥AB 于 H,过 CD 延长线上一点 E 作⊙O 的切线交 AB 的延长线于 F,
切点为 G,连接 AG 交 CD 于 K.
(1)求证:KE=GE;
(2)若 KG
2=KD·GE,试判断 AC 与 EF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若 sinE=
3
5 ,AK=2 5,求 FG 的长.
解:(1)连接 OG
∵EF 为⊙O 的切线,∴OG⊥EF
∴∠OGA+∠KGE=90°
∵CD⊥AB,∴∠OAG+∠HKA=90°
∵OA=OG,∴∠OGA=∠OAG
∴∠KGE=∠HKA,∴KE=GE
(2)AC 与 EF 的位置关系是 AC∥EF
理由如下:
连接 DG
∵KG
2=KD·GE=KD·KE, ∴
KG
KD =
KE
KG
∵∠DKG=∠GKE, ∴△KDG∽△KGE, ∴∠AGD=∠E
又∵在⊙O 中,∠AGD=∠ACD, ∴∠E=∠ACD, ∴AC∥EF
(3)∵∠ACH=∠E,∴sin∠ACH=sinE=
3
5
在 Rt△ACH 中,设 AH=3t,则 AC=5t,CH=4t
由 AC∥EF,易得△ACK 是等腰三角形,CK=AC=5t
∴HK=CK-CH=t
在 Rt△AHK 中,由勾股定理得 AH
2+HK
2=AK
2
即( 3t )2+t
2=( 2 5 )2,解得 t= 2
∴AH=3 2,CA=CK=5 2
连接 BC
由△ACH∽△ABC,得 AC
2=AH·AB(或由射影定理得)
∴AB=
AC 2
AH =
(5)2
3 =
25
3
在 Rt△EFH 中,由 sinE=
3
5 可得 tanF=
4
3
在 Rt△OFG 中,tanF=
OG
FG =
4
3
∴FG=
3
4 OG=
3
8 AB=
25
8
O
G
D
E
AC
B
F
H
K
O
G
D
E
AC
B
F
H
K
4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半径分别为 m、n(0<m <n)的两圆⊙O1 和⊙O2 相交于 P,Q 两点,且
点 P(4,1),两圆同时与两坐标轴相切,⊙O1 与 x 轴、y 轴分别切于点 M、N,⊙O2 与 x 轴、y 轴分别切
于点 R、H.
(1)求两圆的圆心 O1、O2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2)求两圆的圆心 O1、O2 之间的距离 d;
(3)令四边形 PO1QO2 的面积为 S1,四边形 RMO1O2 的面积为 S2.试探究:是否存在一条经过 P、Q 两点、
开口向下,且在 x 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
| S1-S2|
d 的抛物线?若存在,请求出此抛物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1)由题意,O1(m,m),O2(n,n)
设 O1、O2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 y=kx+b
∴{ 解得 {
∴所求直线的解析式为 y=x
(2)连接 O1P,∵O1(m,m),P(4,1)
∴O1P
2=( m-4 )2+( m-1 )2=2m
2-10m+17
又 O1P 为⊙O1 的半径,即 O1P=m
∴O1P
2=m
2,即 2m
2-10m+17=m
2
∴m
2-10m+17=0
同理可得:n
2-10n+17=0
∴m、n 是一元二次方程 x
2-10x+17=0 的两个根
∴m+n=10,mn=17
∵O1(m,m),O2(n,n)
∴d
2=( m-n )2+( m-n )2=2( m-n )2
=2( m+n )2-8mn=2×10
2-8×17
=64
∴d=8
(3)连接 PQ
由相交两圆的性质,可知 P、Q 两点关于直线 O1O2 对称, ∴PQ⊥O1O2
∵P(4,1),直线 O1O2 解析式为 y=x,∴Q(1,4)
∴PQ= (4-1)2+(1-4)2=3 2
∴S1=
1
2 PQ·O1O2=
1
2×3 2×8=12 2
又 S2=
1
2( O1M+O2R )·MR=
1
2( m+n )( n-m )
M
H
O1
R
N P
O2
Q
y
x
M
H
O1
R
N P
O2
Q
y
x
=
1
2( m+n ) (m+n)2-4mn=
1
2×10× 10 2-4 × 17
=20 2
∴
| S1-S2|
d =
|12-20|
× 8 =1,即抛物线在 x 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 1
假设存在这样的抛物线,其解析式为 y=ax
2+bx+c
∵抛物线过点 P(4,1),Q(1,4)
∴{ 解得 {, ∴抛物线解析式为 y=ax
2-( 5a+1 )x+4a+5
令 y=0,得 ax
2-( 5a+1 )x+4a+5
设两根为 x1,x2,则有:x1+x2=
5a+1
a ,x1x2=
4a+5
a
∵抛物线在 x 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 1,即| x1-x2|=1
∴( x1-x2 )2=1,∴( x1+x2 )2-4x1x2=1
即(
5a+1
a )2-4(
4a+5
a )=1,化简得:8a
2-10a+1=0
设两根为 a1,a2,则有:a1+a2=
10
8 ,a1a2=
1
8
∴a1>0,a2>0,这与抛物线开口向下(即 a <0)矛盾
∴不存在这样的抛物线
53.如图,梯形 ABCD 是等腰梯形,且 AD∥BC,O 是腰 CD 的中点,以 CD 长为直径作圆,交 BC 于 E,
过 E 作 EH⊥AB 于 H.
(1)求证:OE∥AB;
(2)若 EH=
1
2 CD,求证:AB 是⊙O 的切线;
(3)若 BE=4BH,求
BH
CE 的值.
(1)证明:∵等腰梯形 ABCD,∴∠B=∠C
又 OE=OC ∴∠1=∠C , ∴∠1=∠B,∴OE∥AB
(2)过 O 作 OG⊥AB 于 G
∵EH⊥AB,∴OG∥EH
又 OE∥AB,∴四边形 OGHE 是平行四边形,∴EH=OG
又 EH=
1
2 CD,∴OG=
1
2 CD
∵CD 为⊙O 直径,∴OG 是⊙O 半径
又 OG⊥AB,∴AB 是⊙O 的切线
(3)连接 DE,∵DC 为直径,∴∠DEC=90°
设 BH=x,∵BE=4BH,∴BE=4x
在 Rt△BHE 中,由勾股定理得 EH= (4x)2-x 2= 15x
又 EH=
1
2 CD,∴CD=2 15x ∵∠B=∠C,∴Rt△BEH∽Rt△CDE , ∴
BH
CE =
BE
CD =
4x
2x =
2
15
56.如图,PB 为⊙O 的切线,B 为切点,直线 PO 交⊙于点 E,F,过点 B 作 PO 的垂线 BA,垂足为点 D,
交⊙O 于点 A,延长 AO 与⊙O 交于点 C,连接 BC,AF.
(1)求证:直线 PA 为⊙O 的切线;
(2)试探究线段 EF,OD,OP 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A
CB
O
D
H
E
A
C B
O D E PF
A
CB
O
D
H
E
G
1
(3)若 BC=6,tan∠F=
1
2 ,求 cos∠ACB 的值和线段 PE 的长.
(1)证明:连接 OB,∵PB 是⊙O 的切线,∴∠PBO=90°
∵OA=OB,BA⊥PO 于 D,∴AD=BD,∠POA=∠POB
又∵PO=PO,∴△PAO≌△PBO
∴∠PAO=∠PBO=90°,∴直线 PA 为⊙O 的切线
(2)EF
2=4OD·OP
证明:∵∠PAO=∠PDA=90°
∴∠OAD+∠AOD=90°,∠OPA+∠AOP=90°
∴∠OAD=∠OPA,∴△OAD∽△OPA
∴
OD
OA =
OA
OP ,即 OA
2=OD·OP, 又∵EF=2OA,∴EF
2=4OD·OP
(3)∵OA=OC,AD=BD,BC=6,∴OD=
1
2 BC=3
设 AD=x,∵tan∠F=
AD
FD =
1
2 ,∴FD=2x,OA=OF=2x-3
在 Rt△AOD 中,由勾股定理,得( 2x-3 )2=x
2+3
2
解得 x1=4,x2=0(不合题意,舍去), ∴AD=4,OA=2x-3=5
∵AC 是⊙O 直径,∴∠ABC=90° ,又∵AC=2OA=10,BC=6,∴cos∠ACB=
BC
AC =
6
10 =
3
5
∵OA
2=OD·OP,∴3( PE+5 )=25,∴PE=
10
3
5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 的坐标为(2,0),以点 A 为圆心,2 为半径的⊙A 与 x 轴交于 O、B
两点,OC 为弦,∠AOC=60°,P 是 x 轴上的一动点,直线 CP 交⊙A 于点 Q,连接 OQ、AQ.
(1)当△OCQ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点 P 的坐标;
(2)当△APQ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OCQ 的度数.
解:(1)∵AC=AO,∠AOC=60°,∴△AOC 是等边三角形
①若 OC 为腰,则 OA 垂直平分 CQ
∴OP=
1
2 OA=1,∴P(1,0)
②若 OC 为底
i)当点 P 在直径 OB 上时
过 C 作 CM⊥OA 于 M,则∠OCM=30°
∵∠OQC=
1
2 ∠OAC=30°,∴∠OCQ=
1
2(180°-30°)=75°
∴∠PCM=75°-30°=45°,∴△PC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M=CM= 2 OC= 3
A B
C
O xP
Q
y
A B
C
O x
P
Q
y
M
A B
C
O xP
Q
y
A
C B
O D E PF
∴OP=OM+PM=1+ 3,∴P(1+ 3,0)
ii)当点 P 在 BO 的延长线上时,则 AQ 垂直平分 OC
∴∠QOC=∠QCO=
1
2 ∠OAQ=15°
∴∠CPO=∠AOC-∠QCO=60°-15°=45°
过 C 作 CM⊥OA 于 M,则∠OCM=30°
则△PCM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M=CM= 2 OC= 3
∴OP=PM-OM= 3-1,∴P(1- 3,0)
(2)设∠OCQ=x,显然 AP≠AQ
①若 PQ=AQ
i)当点 P 在 BO 的延长线上时
则∠ACQ=60°+x,∠QPA=∠QAP=60°-x
∠AQC=2∠QPA=120°-2x
∵AC=AQ,∴∠ACQ=∠AQC
∴60°+x=120°-2x,∴x=20°
ii)当点 P 在直径 OB 上时
则∠ACQ=∠AQC=60°-x
∴∠QPA=∠QAP=
1
2[180°-(60°-x)]=60°+
1
2 x
又∵∠QPA=∠CPO=180°-(60°+x)=120°-x
∴60°+
1
2 x=120°-x,∴x=40°
iii)当点 P 在 OB 的延长线上时
则∠AQC=∠ACQ=x-60°
∠QPA=
1
2∠AQC=
1
2 x-30°
∵∠OCQ+∠COA+∠QPA=180°
∴x+60°+
1
2 x-30°=180°,∴x=100°
②若 PA=PQ
i)当点 P 在 O、A 之间时
则∠PAQ=∠PQA=∠PCA=60°-x
∠PAQ=2∠OCQ=2 x
∴60°-x=2 x,∴x=20°
ii)当点 P 在 A、B 之间时
则∠PAQ=∠PQA=∠PCA=x-60°
∠PAQ=∠AOQ+∠AQO
∵∠OCQ+∠COQ+∠CQO=180° , ∴x+60°+2(x-60°)=180°,∴x=80°
59.如图,在△ABC 中,AB=AC,且⊙O 内切于△ABC,D、E、F 是切点,CF 交⊙O 于 G,EG 延长线交
BC 于 M,AG 交⊙O 于 K.
(1)求证:△MCG∽△MEC;
O
B
F
A
CD M
G
E
K
O
B
F
A
CD M
G
E
K
A B
C
O xP
Q
y
M
A B
C
O xP
Q
y
A B
C
O xP
Q
y
A B
C
O xP
Q
y
A B
C
O xP
Q
y
A
B
C
O x
P
Q
y
(2)若 EM⊥BC,求 cos∠FAK 的值.
(1)证明:连接 EF
∵AE、AF 是⊙O 的切线,E、F 为切点,∴AE=AF
又 AB=AC,∴
AF
AB =
AE
AC
∴EF∥BC,∴∠1=∠2
∵∠1=∠3,∴∠2=∠3
又∠CME 为公共角,∴△MCG∽△MEC
(2)解:∵△MCG∽△MEC,∴
MC
MG =
ME
MC
∴MC
2=MG·ME
∵⊙O 切 BC 于点 D, ∴MD
2=MG·ME
∴MC
2=MD
2,
∴MC=MD, ∴MC=
1
2 CD=
1
2 CE
又 EM⊥CD, ∴在 Rt△EMC 中,∠3=30°,∠ECM=60°
又 AB=AC, ∴△ABC 为等边三角形
∴D、E、F 为三边中点,且 CF⊥AB
设 CM=a,则 AF=CD=2a,AC=4a,CF=2 3a,CG=
2
3a
∴FG=CF-CG=2 3a-
2
3a=
4
3a
∴在 Rt△AFG 中,AG= AF 2+FG 2=
2
3a
∴cos∠FAK=
AF
AG =
2a
a = 7
60.已知矩形 ABCD 中,半径为 r 的两个等圆⊙O1、⊙O2 外切,且⊙O1 与边 AB、BC 相切,⊙O2 与边 BC
相切.点 E 是边 CD 上一点,将△ADE 沿 AE 翻折得△AD′E,AD′ 恰好与⊙O2 相切于点 D′.若 AD=3,折
痕 AE 的长为 10.
(1)求 r 的值;
(2)求证:矩形 ABCD 为正方形.
(1)解:过点 D′ 作 AD 的平行线,分别交 AB、CD 于点 F、G
则四边形 AFGD 是矩形,∴FG=AD=3
∵AD=3,AE= 10,∴AD′=AD=3
D′E=DE= 10-9=1
∵∠AD′E=∠D=90°,∴∠AD′F+∠ED′G=90°
∵∠AD′F+∠D′AF=90°,∴∠D′AF=∠ED′G
O
B
F
A
CD M
G
E
K
1
2
3
D
B
A
C
O1
E
O2
D′
D
B
A
C
O1
E
O2
D′
F G
E
H
EK
∴Rt△AD′F∽Rt△D′EG,∴
D′F
EG =
AD′
D′ E =3
设 EG=x,则 D′F=3x,D′G=3-3x
在 Rt△D′EG 中,D′G
2+EG
2=D′E
2
∴( 3-3x )2+x
2=1,解得 x=1(舍去)或 x=
4
5,
∴D′F=3x=
12
5 ,D′G=3-3x=
3
5
连接 O2D′,作 O2H⊥FG 于 H , ∵AD′ 与⊙O2 相切于点 D′,∠AD′O2=90°
∵∠AD′E=90°, ∴O2、D′、E 三点共线
∴△D′O2H∽△D′EG, ∴
D′H
D′G =
O2H
EG =
D′O2
D′ E ,即
D′H
=
O2H
=
r
1,
∴D′H=
3
5 r,O2H=
4
5 r
连接 O2O1 并延长交 AB 于 K,则四边形 FKO2H 是矩形,∴FK=O2H=
4
5 r,FH=O2K=3r
∵FH+D′H=D′F, ∴3r+
3
5 r=
12
5 , ∴r=
2
3
(2)证明:∵CD=DE+EG+GC=1+
4
5 +
4
5×
2
3 +
2
3 =3 , AD=3,∴AD=CD,
∴矩形 ABCD 为正方形
61.如图,已知直角坐标系中,O 是坐标原点,点 A、B 的坐标分别为(4,0)、(0,2),P 是△AOB 外接
圆上的一点,且∠AOP=45°.
(1)求点 P 的坐标;
(2)若点 P 在第一象限,连接 BP、AP,在 BP 上任取一点 E,连接 AE.将线段 AE 绕 A 点顺时针旋转 90°
到 AF,连接 BF 交 AP 于点 G,当 E 在线段 BP 上运动时,(不与 B、P 重合),求
BE
PG 的值;
(3)若点 P 在第一象限,点 Q 是弧 AP 上一动点(不与 A、P 重合),连接 PQ、AQ、BQ,求
BQ-AQ
PQ 的
值.
解:(1)连接 PA、PB,过 P 作 PM⊥x 轴于 M
∵∠AOB=90°,∴AB 是△AOB 外接圆的直径,∴∠APB=90°
在 Rt△AOB 中,OA=4,OB=2,由勾股定理,得 AB=2 5
∵∠AOP=45°,∴OP 平分∠AOB
∴ PA︵
= PB︵
,∴PA=PB
O
P1
A
B
x
y
M
P2
O A
B
x
y
O A
B
x
y
备用图
O A
B
x
y
备用图
∴△PA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A= 2 AB= 10
在 Rt△POM 中,∠POM=45°,∴PM=OM
设 PM=OM=x,则 AM=4-x,在 Rt△PMA 中,x
2+(4-x)2=( 10)2,解得 x1=3,x2=1
当 x=3 时,点 P 在第一象限,∴P1(3,3)
当 x=1 时,点 P 在第四象限,∴P2(1,-1)
(2)过 F 作 FH⊥PA,则△AFH≌△EAP
∴AH=EP,FH=AP=BP
∵∠FGH=∠BGP,∴Rt△FGH≌Rt△BGP
∴PG=GH=
1
2 PH
∵PA=PB,AH=EP,∴PH=BE,∴PG=
1
2 BE
∴
BE
PG =2
(3)在 BQ 上取点 C,使∠CPQ=90°,连接 PC
由(1)知,△PA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AB=45°,∴∠PQB=45°
∴△PQ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Q= 2PQ,∠PCQ=45°
∴∠PCB=135°
∵AB 是△AOB 外接圆的直径,∴∠AQB=90°
又∠PQB=45°,∴∠PQA=135°, ∴∠PCB=∠PQA
又∠PBC=∠PAQ,PB=PA
∴△PBC≌△PAQ, ∴BC=AQ
∵BC+CQ=BQ, ∴AQ+ 2PQ=BQ
∴
BQ-AQ
PQ = 2
70.如图,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A(0,3)、C(6,0),D(3,3).点 P 从 C 点出发,沿折线 C-D-A 运
动到达点 A 时停止,过 C 点作直线 GC⊥PC,且与过 O、P、C 三点的⊙M 交于 G 点,连接 OP、PG、
OG.
(1)直接写出∠DCO 的度数;
(2)当点 P 在线段 CD 上运动时,设 P 点运动路线的长为 m,△OPG 的面积为 S,求 S 与 m 的函数关系式;
(3)设圆心 M 的纵坐标为 n,试探索:在点 P 运动的整个过程中,n 的取值范围.
解:(1)∠DCO=45°
(2)过点 P 作 PB⊥x 轴于 B
则 PB=BC= 2 m
G
C
P
O x
A D
y
M
O
P
A
B
x
y
E
G
F
H
O
P
A
B
x
y
Q
C
G
C
P
O x
A D
y
M
B
在 Rt△POB 中,OB=6- 2 m
∴OP
2=( 2 m )2+( 6- 2 m )2
∵GC⊥PC,∴PG 为⊙M 的直径
∴∠POG=90°,∠OGP=∠PCO=45°
∴OP=OG
∴S=
1
2 OP·OG=
1
2 OP
2=
1
2[( 2 m )2+( 6- 2 m )2], 即 S=
1
2 m
2-3 2m+18
(3)依题意得,∠ODC=90°,△OPC 的外心必在 OC 的垂直平分线上
作 MN⊥x 轴于 N,连接 OM
则 ON=
1
2 OC=3,∴直线 MN 经过点 D
①当点 P 在 CD 上时,∠OPC 为钝角或直角
∴点 M 在 x 轴下方或 x 轴上
由(2)知 OM= 2 OP,在 Rt△MON 中
MN
2=OM
2-ON
2=( 2 OP )2-3
2
=
1
2 m
2-3 2m+18-9=
1
2 m
2-3 2m+9
∵0<m ≤3 2,∴0≤MN <3,即 n 的取值范围是-3<n ≤0
①当点 P 在 AD 上时,依题意得,OM=PM
根据勾股定理,ON
2+MN
2=DM
2+PD
2
∴3
2+n
2=( 3-n )2+( m-3 2)2,∴n=
1
6( m-3 2)2
∵3 2≤m ≤3 2+3,∴0≤n ≤
3
2
综合得,n 的取值范围是-3<n ≤
3
2
76.已知半圆 O 的直径 AB=4,沿它的一条弦折叠.
(1)如图 1,若折叠后的圆弧与直径 AB 相切于点 D,且 AD : DB=3 : 1,求折痕 EF 的长;
(2)如图 2,若折叠后的圆弧与直径 AB 相交于点 B、D 两点,且 AD : DB=1 : 3,求折痕 BC 的长.
解:(1)如图 1,设折叠后的圆弧所对圆心为 O′,连接 O′O、O′D、OE,O′O 与 EF 交于点 M,则 O′O 与
EF 互相垂直平分
∵AB=4,∴OA=OB=2
OA B
E
F
D
O′
M
图 1
OA BD
图 2
C
OA B
E
F
D
图 1
G
C
P
O x
A D
y
M
B
N
G
C
P
O x
A D
y
M
N
∵AD : DB=3 : 1,∴DB=
1
4 AB=1,
∴OD=1
∴O′O= OD 2+O′D 2= 1 2+2 2= 5,
∴OM= 2
∴EM= OE 2-OM 2= 2 2-()2= 2
∴EF=2EM= 11, 即折痕 EF 的长为 11
(2)如图 2,作 DE⊥BC 交⊙O 于 E,连接 AC、AE、BE、DE,设 AE 与 BC 相交于 F
∵AB=4,AD : DB=1 : 3,∴AD=1,DB=3
由折叠的对称性可知 BE=BD=3,∠ABC=∠EBC=
1
2∠ABE
∴
EF
AF =
BE
AB =
3
4 ,∴EF=
3
4 AF=
3
7 AE
∵AB 是半圆 O 的直径,∴∠AEB=90°
∴AE= AB 2-BE 2= 4 2-3 2= 7,∴EF=
3
7 7
∴BF= BE 2+EF 2=
6
7 14
∵AB 是⊙O 的直径, ∴∠ACB=90°
∴△ABC∽△FBE, ∴
BC
AB =
BE
BF , ∴BC=
BE
BF·AB=
3
×4= 14
8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点 M 的坐标为(4,3),以 M 为圆心,以 MO 为半径作⊙M,
分别交 x 轴、y 轴于 B、A 两点.
(1)求直线 AB 的解析式;
(2)点 P(x,0)为 x 轴正半轴上一点,过点 P 作 x 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 AB、线段 OM 于点 D、E,过
点 E 作 y 轴的垂线交直线 AB 于点 F.设线段 DF 的长为 y,求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 x 的值,使得经过 D、E、M 三点的圆与△AOB 的一边所在的直线相
切.若存在,求出 x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过 M 作 MH⊥x 轴于 H,MK⊥y 轴于 K
则 OB=2OH,OA=2OK
∵M(4,3),∴OB=8,OA=6
OA B
E
F
D
图 2
C
A
O B
M
x
y
备用图
A
O B
M
x
y
A
O B
M
x
y
备用图
A
O BH
E
M
P
F
x
y
图 1
D
∴B(8,0),A(0,6)
设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kx+b
∴{ 解得:{
∴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
3
4 x+6
(2)∵tan∠MOH=
MH
OH =
3
4 ,OP=x,∴PE=
3
4 x
∴D(x,-
3
4 x+6),E(x,
3
4 x)
∴DE=-
3
4 x+6-
3
4 x=-
3
2 x+6
如图 1,∵EF∥OB,∴∠AFE=∠ABO
∴tan∠AFE=tan∠ABO=
AO
OB =
6
8 =
3
4
∴DF=
5
3 DE=
5
3(-
3
2 x+6 )
∴y=-
5
2 x+10(0<x <4)
(3)∵∠MDE=∠MED,∴△DEM 是等腰三角形
设△DEM 的外接圆圆心为 G,过 M 作 MQ⊥DE 于 Q,则点 G 在 MQ 上
①当⊙G 与 y 轴相切时,如图 2
则⊙G 的直径 KM=4,∴DM=KM·cos∠DMQ=4×
4
5 =
16
5
∴QM=DM·cos∠DMQ=
16
5 ×
4
5 =
64
25
∴x=KQ=4-
64
25 =
36
25
②当⊙G 与 x 轴相切时,如图 3
则⊙G 的半径 GM=MH=3,过 G 作 GT⊥AB 于 T
∴DM=2TM=2GM·cos∠DMQ=2×3×
4
5 =
24
5
QM=DM·cos∠DMQ=
24
5 ×
4
5 =
96
25
x=KQ=4-
96
25 =
4
25
③∵∠GTD=90°,∴DG>GT
∴⊙G 始终与直线 AB 相交
综上所述,当 x=
36
25 或 x=
4
25 时,过 D、E、M 三点的圆与△AOB 的一边所在的直线相切
81.如图,四边形 ABCD 内接于⊙O,CD∥AB,且 AB 是⊙O 的直径,AE⊥CD 交 CD 的延长线于点 E,
若 AE=2,CD=3.
(1)求⊙O 的直径;
(2)翻折图形,使点 B 与点 E 重合,折痕交⊙O 于 P、Q 两点,求△BPQ 的面积.
A
O
D
BH
E
M
P
K GQ
x
y
图 2
A
O
D
BH
E
M
P
K GQ
T
x
y
图 3
A
B
D
O
Q
E
P
C
解:(1)连接 AC、BD
∵CD∥AB,AE⊥CD,∴AE⊥AB
∵AB 是⊙O 的直径,∴AE 是⊙O 的切线
∴∠DAE=∠EBA=∠ACE
∴Rt△DAE∽Rt△ACE,∴
DE
AE =
AE
CE
即
DE
2 =
2
3+DE ,解得 DE=-4(舍去)或 DE=1
∴CE=CD+DE=3+1=4
∴AC= AE 2+CE 2=2 5,AD= AE 2+DE 2= 5
∵∠ABD=∠ACE,∴Rt△ABD∽Rt△ACE
∴
AB
AC =
AD
AE ,即
AB
2 = 2
∴AB=5,即⊙O 的直径为 5
(2)设 PQ 分别与 BE、AB 交于点 F、G,过 O 作 OH⊥PQ 于 H,连接 OQ
∵AE=2,AB=5,∴BE= AE 2+AB 2= 29
∴cos∠ABE=
AB
BE =
5
,BF=
1
2 BE= 2
∴BG=
BF
cos∠ABE =
29
10 ,∴OG=BG-OB=
29
10 -
5
2 =
2
5
由题意 BF⊥PQ,又 OH⊥PQ, ∴OH∥BF, ∴∠GOH=∠ABE
∴OH=OG·cos∠GOH=OG·cos∠ABE=
2
5×
5
=
2
∴HQ= OQ 2-OH 2= ()2-()2=
1
2
∴S△BPQ =
1
2 PQ·BF=HQ·BF=
1
2 × 2=
1
4 709
8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半径为 1 的⊙M 与 x 轴相切于原点 O,点 P(t,0)是 x 轴上一动点,PA
与⊙M 相切于点 A,过 A 作弦 AB∥x 轴交⊙M 于 B,连接 OA、OB,设 P(t,0).
(1)求证:△PAO∽△OAB;
(2)当点 P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运动时,若四边形 ABOP 是菱形,求 t 的值;
(3)当直线 AP 与 BO 的交点在 x 轴的下方时,求 t 的取值范围;
(4)连接 BP 交⊙M 于点 C,当 t 为何值时,四边形 ABOC 是梯形?
A
B
D
O
Q
E
P
C
H
F
G
A
C
B
O P
y
M
x
(1)证明:∵PA 是⊙M 的切线,OA 是弦,∴∠PAO=∠ABO
∵AB∥PO,∴∠BAO=∠AOP
∴△PAO∽△OAB
(2)∵四边形 ABOP 是菱形,∴OB∥PA,∠BOA=∠POA
∵△PAO∽△OAB,∴∠BOA=∠OPA
∴∠BOA=∠POA=∠OPA
∵OB∥PA,∴∠BOA+∠OPA=180°
∴∠POA=∠OPA=60°,∴△AOP 是等边三角形
∴△AOB 是等边三角形
∵⊙M 的半径为 1,即 MO=1
∴OP=AO=2MO·cos30°=2× 2 = 3
∴t= 3
(3)由(2)知,当点 P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运动时
当 t= 3 时,四边形 ABOP 是菱形,此时 AP∥BO
连接 MP
∵PA、PO 是⊙M 切线,∴MP 平分∠OPA,MP⊥OA
又∵MO⊥OP,∴∠MOA=∠OPM
当 t > 3 时,则∠OPA<60°,∴∠OPM<30°
∴∠MOA<30°,∴∠AOP>60°,∴∠AOP>∠OPA
∵AB∥x 轴,∴OM 垂直平分 AB,∴OA=OB
∴∠BOM=∠AOM,∴∠1=∠AOP
∴∠1>∠OPA
∴直线 AP 与 BO 的交点在 x 轴的上方
同理可证:当 t < 3 时,直线 AP 与 BO 的交点在 x 轴的下方
同理,当点 P 在 x 轴的负半轴上运动时
当 t >- 3 时,直线 AP 与 BO 的交点在 x 轴的下方
∴当- 3<t < 3 时,直线 AP 与 BO 的交点在 x 轴的下方
(4)显然 OC 与 AB 不平行,所以当 AC∥BO 时,四边形 ABOC 是梯形
延长 AC 交 OP 于 D
∵PA 是⊙M 的切线,AC 是弦,∴∠PAD=∠ABC
∵AB∥x 轴,∴∠ABC=∠CPD,∴∠PAD=∠CPD
又∵∠ADP=∠PDC,∴△ADP∽△PDC
∴
PD
AD =
CD
PD ,∴PD
2=AD·CD
∵OD 是⊙M 的切线,OC 是弦,∴∠COD=∠OAD
又∵∠ODC=∠ADO,∴△OCD∽△AOD
∴
OD
AD =
CD
OD ,∴OD
2=AD·CD=PD
2, ∴OD=PD=
| t |
2
连接 PM 交 OA 于 N,则 MP 垂直平分 OA,易证△OMN∽△PMO,得
OM
ON =
PM
OP
即
1
ON = | t | ,∴ON=
| t |
,∴OA=
2| t |
AB
O P
y
M
x
AB
O P
y
M
x
1
AB
O P
y
x
CM
D
N
AB
O P
y
x
M
BA
OP
y
x
C M
D
N
由△PAO∽△OAB,得
OP
OA =
OA
AB ,∴AB=
OA 2
OP =
4| t |
1+t 2
∵AB∥OD,AC∥BO,∴四边形 ABOD 是平行四边形
∴AB=OD,∴
4| t |
1+t 2 =
| t |
2
∵| t |≠0,∴
4
1+t 2 =
1
2 ,∴t=± 7, ∴当 t=± 7 时,四边形 ABOC 是梯形
86.如图,点 O′ 是 x 轴负半轴上一点,⊙O′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与 y 轴交于 C、E 两点,点 D 是⊙O′
上一点,且 DC︵
= AC︵
,已知 A(2,0),C(0,-4).
(1)求圆心 O′ 的坐标;
(2)连接 AC、BC,在 BC 上取点 M,使 CM=AC,连接 DM 并延长线交⊙O′ 于 N,求证:DM=
2
5 MN;
(3)P 是劣弧BC︵
上一动点,Q 为劣弧 PC︵
的中点,连接 AP、EQ 交于点 F.当点 P 在劣弧 BC︵
上运动时(不
包括 B、C 两点),线段 AF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指出变化范围,若不变化,请求出其值.(用
备用图作答)
(1)解:由题意,AB 是⊙O′ 的直径, ∴∠ACB=90°
又∵∠AOC=90°, ∴△OCA∽△OBC, ∴
OA
OC =
OC
OB ,∴
2
4 =
4
OB , ∴OB=8
∴AB=OA+OB=2+8=10, ∴O′A=5 , ∴OO′=O′A-OA=5-2=3
∵点 O′ 是 x 轴负半轴上一点, ∴O′(-3,0)
(2)证明:连接 AD、BD、AN、BN, ∵ DC︵
= AC︵
,∴CD=AC
又∵CM=AC,∴CD=CM, ∴∠CDM=∠CMD
∵ DC︵
= AC︵
,∴∠DBC=∠ABC=∠ADC
∵∠CDM=∠ADC+∠ADN,∠CMD=∠DBC+∠BDN
∴∠ADN=∠BDN,∴AN=BN
∴△AB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N=AB·cos45°=5 2
∵OA=2,OB=8,OC=4,∴CD=AC=2 5,BC=4 5
∴CM=CD=2 5,∴BM=2 5
∵∠DCM=∠BNMN,∠DMC=∠BMN, ∴△DMC∽△BMN,得 MN=BN=5 2,
DM
BM =
CD
BN
∴
DM
2 =
2
5 , ∴DM=2 2 , ∴DM=
2
5 MN
(3)不变,AF=2
连接 AC、AE、AQ、PE,则 AC=AE
AB
y
N
C
x
E
M
D
O′
O
AB
y
N
C
x
E
M
D
O′
O
AB
y
C
x
E
O′
O
备用图
AB
y
N
C
x
E
Q
P
O′
OF
∴∠ACE=∠AEC
∵Q 为劣弧 PC︵
的中点,∴∠CEQ=∠PEQ
又∵∠P=∠ACE,∴∠AEC+∠CEQ=∠P+∠PEQ
即∠AEF=∠AFE,∴AF=AE=AC=2 5
91.已知 Rt△ABC 中,∠ACB=90°,∠B=60°,D 为△ABC 外接圆⊙O 上 AC︵
的中点.
(1)如图 1,P 为 ABC︵
的中点,求证:PA+PC= 3PD;
(2)如图 2,P 为 ABC︵
上任意一点,(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1)证明:连接 AD
∵D 为 AC︵
的中点,P 为 ABC︵
的中点 , ∴PD 为⊙O 的直径, ∴∠PAD=90°
∵∠B=60°,∴∠APC=60°
∵D 为 AC︵
的中点,∴∠APD=∠CPD=30°
∴PA=PD·cos30°= 2 PD
∵P 为 ABC︵
的中点,∴PA=PC,∴PA+PC= 3PD
(2)成立
理由如下:延长 PA 到 E,使 EA=PC,连接 DE、AD、DC
则∠EAD+∠PAD=180°
∵∠PCD+∠PAD=180°
∴∠EAD=∠PCD
∵D 为 AC︵
的中点,∴ AD︵
= CD︵
∴AD=CD
∴△EAD≌△PCD,∴ED=PD
过 D 作 DH⊥PE 于 H
由(1)知,∠APD=30°
∴PH=PD·cos30°= 2 PD,PE=2PH= 3PD
∵PA+EA=PE, ∴PA+PC= 3PD
92.如图,⊙O 是△ABC 的外接圆,点 E 在劣弧 BC︵
上,连接 AE 交 BC 于点 D,经过 B、C 两点的圆弧交 AE
于点 I.已知 BE
2=AE·DE,BI 平分∠ABC.
(1)求证:BE=EI;
(2)若⊙O 的半径为 5,BC=8,∠BDE=45°.
①求BIC︵
的半径和 AD 的长;②求 sin∠ABC 和 tan∠ABI 的值.
O A
B D
I
E
C
D
A
PO
C B
图 1
D
A
P
O
C B
图 2
D
A
PO
C B
D
A
P
O
C B
E H
(1)证明:∵BE
2=AE·DE,∴
AE
BE =
BE
DE
又∵∠E=∠E,∴△ABE∽△BDE,∴∠BAE=∠EBC
∵BI 平分∠ABC,∴∠ABI=∠DBI
∵∠BIE=∠BAE+∠ABI,∠EBI=∠EBC+∠DBI
∴∠BIE=∠EBI,∴EB=EI
(2)①连接 OC、OE,设 OE 交 BC 于 F
∵∠BAE=∠EBC,∠EBC=∠EAC
∴∠BAE=∠EAC,∴ BE︵
= CE︵
,∴EB=EI=EC
∴点 E 是BIC︵
的圆心
∵ BE︵
= CE︵
,∴OE 垂直平分 BC,∴BF=CF=
1
2 BC=4
在 Rt△OFC 中,OC=5,FC=4,∴OF=3,∴EF=2
在 Rt△BEF 中,由勾股定理得 BE=2 5 , ∴BIC︵
的半径为 2 5
∵∠BDE=45°, ∴△D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F=EF=2,DE= 2EF=2 2
∵AE·DE=BE
2, ∴( AD+2 2 )×2 2=( 2 5 )2, ∴AD=3 2
②∵∠BDE=45°, ∴∠ADG=45°
∴△AD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G=DG=3
∵BF=4,DF=2, ∴BD=6
∴BG=BD+DG=9, ∴AB= AG 2+BG 2=3 10
∴sin∠ABC=
AG
AB =
3
3 = 10
过 I 作 IH⊥AB 于 H,IK⊥BC 于 K
∵BI 平分∠ABC, ∴IH=IK
∵S△ABI =
1
2 AB·IH,S△DBI =
1
2 BD·IK,
S △ ABI
S △ DBI =
AI
DI
∴
AI
DI =
AB
BD ,∴
3-DI
DI =
3
6 , ∴DI=2( 5- 2)
∴DK=IK=DI·cos45°= 10-2, ∴BK=BD+DK=4+ 10
∴tan∠ABI=tan∠IBC=
IK
BK =
-2
4+= 10-3
O A
B D
I
E
C
H
K
O A
B D
I
E
CF G
相关文档
- 南京市联合体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及答2021-05-1312页
- 20112014河北中考实验操作题汇总2021-05-132页
- (云南专版)2020年中考英语总复习 第2021-05-134页
- 2018中考数学总复习分章节测试题及2021-05-1377页
- 2020中考物理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2021-05-1336页
- 苏州市中考英语考前练习卷含答案2021-05-138页
- 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1502021-05-137页
- 宁夏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三2021-05-133页
- 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答案)-新2021-05-1311页
- 山东济南中考生物试卷及答案2021-05-1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