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00 K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     记叙文特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 1、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六要素。‎ ‎  3、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以《羚羊木雕》为例:‎ 文章写回忆和万芳的友谊以及送给万芳木雕都是插叙。‎ 顺序写法: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爸妈逼索——要回木雕 倒叙写法:要回木雕——回忆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爸妈逼索 插叙写法:爸妈逼索——回忆我和万芳友谊——送木雕——要回木雕 ‎  4、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简单地说: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 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有的是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例题点拨:   ‎ ‎【例题】 ‎ ‎①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 ‎③“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 ‎④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 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烂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 ‎⑤“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广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 ‎⑥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 ‎⑦这同样的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 ‎⑧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 ‎1. 从文中看,本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本文是以什么作为线索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第一题考查的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时间。答案:秋季。可以从文中“凉云”、“萤光”、“苦雨”等词语中看出。 ‎ 第二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答案:作者的思想活动。 ‎ ‎【点拨】 选文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月儿”“凉意侵入”这些景物和感受都是秋季常用的话题。所以第一题不难判断。第二题只要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几个场景都是作者思想过程的组合,线索也就找到了。 ‎ ‎[例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 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③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 ‎  5、记叙的详略:‎ 凡是对主题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要详细,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的材料,可只作概括介绍。‎ 例:下面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1)老师假装发怒 (2)老师教我们观察蜜蜂 (3)老师教我们读诗 ‎(4)我们看老师写字 (5)老师帮我排除纠纷 (6)我梦里寻师 注意: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 6、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7、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情更具时代背景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5)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6)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使事情更具有真实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例题 在风雨中 十四号台风还逞着余威,风一个劲儿刮,雨一个劲儿下。我走进学校大门,不觉怔住了:校园里的树木倒的倒,歪的歪,地上、屋顶上到处躺着树枝。我着急地想,明天就要开学了,同学们怎么来上课呢?‎ ‎  我抬起头,突然发现后勤组的小夏叔叔正攀着竹梯,顶风冒雨锯着树枝。一段粗大的树枝压倒在办公室的屋角上,如果不及时锯掉搬走,就可能压坏办公室。‎ ‎【形象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设置了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 小夏叔叔撩了撩雨衣袖子,曲着身子,费力地锯起来。突然,一阵狂风把他的雨帽吹掉了。我连忙拾起来,高喊:“小夏叔叔,快把雨帽戴上!”他摇了摇头,仍旧一个劲儿地锯着。大风在无情地呼啸,大雨像瓢泼一样往下浇。操场上,那呼呼的风声伴随着哗哗的锯树声,显得那么清晰……‎ ‎  树在继续摇晃,小夏叔叔也跟着晃动起来。我的心也禁不住一阵颤动,焦急地扶着树干,不断地叮嘱:“当心!当心!”他镇定地说:“没关系!”【衬托了小夏叔叔不顾个人安危的人物形象】‎ 终于,那段粗大的树枝被锯掉了。小夏叔叔从树上下来后,深深地吸了口气,他的脸上全是水,分辨不出哪些是雨水,哪些是汗水了。‎ 第二天开学了,台风也过去了,阳光驱散了满天乌云。校园里的树木经过风雨的冲洗显得格外葱绿。小夏叔叔背着工具包,又在校园里巡视起来……【和文章的开头形成鲜明的对照;间接地点出中心思想。】‎ ‎ 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社会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描写示例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练习 雨丝 倚在阳台栏杆上,便能瞅见远处街口那个拄着拐杖、身材瘦小的退休老瓦匠,在那里向过往行人打听一个骑飞车撞他而逃的人。好多天了,无人能劝他回家。渐渐地,我对他的反感竟超过那个撞他的人。世上固然有缺德的人,可高尚的人也决不会这样记仇结怨的呀。‎ 这是个湿漉漉的黄昏。(1)雨缝中的残阳,让一条深长、斜缓、地上飘着油渍的小街,爆出一片绚丽的光斑。街巷恬静,稀疏地浮过几朵花似的伞。我挽着丈夫,撑着伞,伫立在人字型街口。小街尽头,跳动着红绿信号灯。铅色塔顶,在雨丝里闪着鳞光。“走这条街,去看看去年婚礼时栽下的丁香树。”我对踌躇择路的丈夫说,“若遇到那个缠问人的老顽固,兴许还能接受你的劝说呢。雨天,人容易劝。”‎ ‎“嗯,哦?几点了?”“哟,表停了,你的表呢?”“到修表休养去了。唔,雨中不知道时间,倒真有点诗意朦胧呢。”他似乎沉浸在他的诗意中,向雨中伸出手去,弯着微肿的手指。‎ ‎“你那只手怕凉,雨丝也凉。”我拨回他的手说,“接着‘吐’你那首‘雨丝’呀。”轻风拂过,雨丝也仿佛有意要把伞撩开似的,前面晃过一个拄拐杖的身影儿。丈夫瞥了我一眼,粲然笑道:“真贪,让毛毛雨都淋在你头上啦。”他把伞偏向我的头上,遮得很低,像一叶睡莲扣在头上。看不见街上的的景物,只能听到咝咝的雨声里搏动着轻缓的雨韵。……‎ ‎“打问一下,同志,几点了?”吵哑、疲惫、略带四川口音的询问声打断了丈夫的低吟。‎ 我奇怪地转过身,陡地从伞下瞟见那褪色的斗篷下露出那根讨厌的、变了形了的柞木拐杖。“又是你?”我亮开伞,鄙夷的望着他。而他却神情古怪地端详着温存的丈夫。“总算找到你了。”他濡湿、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欢悦,呼呼地喘着粗气。“您认错人了吧?”“不,是您。”语气平静,肯定。‎ ‎“瞧,他把我当成那个人啦。”丈夫微笑道。‎ 我气极了,扯着丈夫就走。 ‎ ‎“别,他需要劝慰和温暖。”丈夫扳开我的手,上前搀扶老瓦匠,从我手中要过伞撑在他的头上。顿时,我发烧的脸颊仿佛感到,连雨丝也带着他的体温。可是老瓦匠却将丈夫轻轻推开,湿亮、略带悦色的脸竟变得黯淡了。他张开粗糙、褐色的大手,亮出一块光闪闪的瑞士手表,--“!啊”我失声叫了出来。‎ ‎“这是从你撞倒我的路边上捡到的。”他将表塞进丈夫手里,声音低哑的说。‎ 他深凹的眼里闪烁着两道平柔得能使人心跳的目光,厚实的嘴唇抽搐、呐呐了半天,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他痛楚地摇摇头,慢慢地转身走了。(2)瘦小的身躯在身后铺下了一条巨大的身影。这身影抹去了夕阳罩在雨街上迷人的光斑,露出了一片淡淡的藕色,显得清澈、洁净。(3)雨丝粗了,浸泡了沤霉了的丁香树叶的苦涩味,鞭打在我身上,沁凉沁凉的。雨丝溅破了叠映在脚下水洼中两张俊美的脸。把雍容打得个破碎不堪。‎ 我猛地拨开头上那抖战的茶叶伞,向溶进雨丝里的那步履的蹒跚的瘦小背影追去。‎ 说出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 衬托“我”黄昏雨中与丈夫散步时那份恬静、温馨的心境。‎ ‎(2)景物描写暗示了“我”对老瓦匠认识的转变,衬托老瓦匠的高尚品德。‎ ‎(3)烘托出“我”此时因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变得痛苦的心情。‎ ‎ ‎ 教你唱咯咯咯 ‎①今天这课上的,俩字儿:郁闷!‎ ‎②三分钟!就剩最后的三分钟!按照安全好的,由姜雨作小结,谈收获,这课就结束了,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呀!偏偏这个时候,这个李冒儿,今天又举了手,我就知道他要坏事,可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我又不能不点他。果然,他大咧咧地站起来,说什么黄鼠狼是有害动物。书上写的明明白白,黄鼠狼吃田鼠和玉米虫,是有益动物,我要他再读读课文,他不宁毒蛇猛兽丰脖子说:“黄鼠狼偷人类的鸡吃,是有名的‘偷鸡婆’,它就是有害动物!”我真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当然,有那么多老师看着,我是不能扒他的皮的。我只好咬咬牙说:“你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等下课以后我们再单独探讨,你看怎么样?”‎ 他眼角扫了扫后面听课的老师,脸憋得通红,坐下去了。好在姜雨涵的小结说得特别流畅,甜甜的嗓音把所有人都陶醉了。‎ ‎③下课后,我把李冒儿盯了足足三分钟,盯得他脸紫红,头低下去,才算完。老师们也陆陆续续走出教室,校长从我身边走过时,乜斜着剜了我一眼,剜得我心里直发毛,也不知他啥意思。管了呢,五点了,幼儿园该放学了,接儿子去。‎ ‎④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地立着。没几步就到了幼儿园门口,看见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儿正觅食呢,老母鸡“咯咯咯”的在前边跑着,小鸡们“叽叽叽”的在后边追。正看鸡呢,突然听有人喊我:“嘿!王老师,正要找我呢。”我一看是儿子的老师,连忙陪着笑:“是李老师啊,有事儿吗?”李老师说:“有你儿子在,能没事吗?”我一听,头就有点大。李老师也就喋喋的说开了,原来李老师今天也公开课,讲的是《小猫病了》这一颗。说小猫病了,小狗狗来看他,带来了香喷喷的一盆子骨头;小兔子来看它,带来了翠绿绿的一篮子萝卜和白菜;小松鼠来看它,带来了藏了一个冬天的小松果儿。多好的课文呐,可儿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小猫病了,为什么不送医院呢?驴唇不对马嘴,老师这课就没法上了。‎ ‎⑤正说着呢,儿子蔫巴着出来了,我连忙跟老师作了保证,牵了儿子出来。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行道树整齐地呆立在那儿。小猫病了,可不就该送医院吗!小猫病了你就送它鱼,也不一定顶事儿啊!我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瓜,心里正琢磨着怎么跟儿子说呢,又碰到了那群觅食的鸡,突然记起小时候祖母教我的一首儿歌:“母鸡骂小鸡,你是个笨东西,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叽叽叽”‎ 读第④⑤两段画线句,相似的环境描写两次出现,有何作用?‎ ‎                                                                                       ‎ ‎(2分)两处环境描写前后照应(1分),看似相同,但同中有异,前者侧重衬托“我”郁闷的心情,后者侧重暗示整齐划一、压制创新的教育方式随处可见,或答暗示姜雨涵这样缺乏创见、没有生气的乖学生随处可见(1分)。如有学生抓住“立”与“呆立”的差别,谈及暗示了“我”已经意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可得全分 ‎8、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什么以人的性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特征,揭示了什么本质,给读者       (4) ‎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练习 去远方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选自2009年第1期《读者》,有删改)‎ 第段画线的句子表达在了什么意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年轻的时候尽管幼稚,但应该努力地拼搏,勇敢地去远方闯荡,去放飞心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年轻时敢拼搏,勇闯荡,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9、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 考点精析: ‎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方法如下:(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 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 ‎【例】、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 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一座五彩山!”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 ‎ ‎[答案]一层(从开头到“好一座五彩山”)层意:一大早,我们去“五彩山”采野果。 ‎ 二层(从“走进林子”到“眼睛少了”)层意:我们在林子里采尝野果。 ‎ 三层(从“太阳偏西”到结尾)层意:太阳偏西,我们采摘了满篓子野果下山了。 ‎ ‎[简析]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先要能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是记叙文,人物是“我们”,地点是“五彩山”,时间是从早晨到太阳偏西,事情是采野果,有明显的时间推移与地点的转移,即从进山到走进山林,再采尝野果到满载而归。经过以上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后,正确划分层次就有了依据。人物既然是“我们”,因此层意就应围绕“我们”干了些什么,再加上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写成完整的句子,层意就完整了。 ‎ ‎ ‎ ‎2、 段意、层意的概括 ‎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 ‎ ‎ 一般说来,好的记叙文总是避开直接表述中心思想,因而增加了把握它的难度。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通过相关人物的描写、相关事件的叙述来隐晦地、含蓄地表达作者的主旨,因此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 ‎1.抓住标题。不能放过开头和结尾。 ‎ ‎2.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 ‎3.把握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或者反复出现的句子,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 ‎4.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 思 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 ‎5.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 ‎【例题】 ‎ ‎ 橘子与毛衣 ‎ ‎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 ‎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 ‎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 ‎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 ‎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 ‎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 ‎ 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 ‎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 ‎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 ‎ ‎ ‎ ‎ ‎ ‎ ‎【点拨】 ‎ ‎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 ‎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 ‎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 ‎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 ‎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 ‎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