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化学总复习方案及备考策略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
林荣波
复习是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是对已学习知识的再学习。新课程下的中考,化学复习既要对所学知识分门别类,归纳梳理、熟练巩固,使学科知识系统化。面对2012的中考,我们循环复习的主要方法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统筹,完善复习备考计划
1)制定计划,统筹时间
近几年中考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理解和应用,突出考查学生化学用语的准确性、化学知识的归纳和表达能力。因此,复习时间需合理安排,切忌头松尾紧。一般我们都安排巩固基础、提高能力、规范训练三个阶段的循环复习。(见附表)
2011—2012第二学期初三化学教学安排 2012-2-12
复习安排
周
次
课
时
授课内容、课时安排
复习资料
备课主讲人
测试安排
第
一
阶
段
一
4
生活中常见的盐(4)
2012《新概念.朗声》
彭美婷
梁家华
黎雪花
二
4
化肥(2)复习(1)
人类的营养物质(1)
测验(10.11)
三
4
化学元素与健康(1)合成材料(1)复习.1 考点17(1)
四
4
考点18~考点21(4)
五
4
考点13~考点16(4)
测验
六
4
考点9~考点12(4)
七
4
考点6~考点8(3)+考点3(1)
化学竞赛初赛(3.24)
八
1
考点5(1)
模拟考试一
(3.28—3.30)
九
2
评卷(1)考点4(1)
测验
十
4
考点2(1) 化学与社会(3)
化学竞赛决赛(4.8)
十一
4
科学实验(4)
第
二
阶
段
十二
1
专题1(1)
执信综合、
模拟卷
赵美顺
梁慧清
江门调研测试(4.25-27)
十三
3
评卷(1)专题2—3(2)
十四
4
物质推断(2)专题5(2)
测验
十五
4
专题6—9 (4)
十六
4
综合训练(4)
模拟练习
冲刺练习
十七
2
综合训练(2)
模拟考试三
(5.28-30)
高考考场
学
生
自
复
十八
2
自复答疑(2)
林荣波
冯华福
十九
4
自复答疑(4)
升中考试
2)精选资料,高效练习。
学生的复习资料要精,使用一本同步复习资料,是教师精心挑选的。每一轮的复习责任到人,精心选题练习,注重对知识重、难点及学生易错题型的训练。优化课堂练习,精炼细评,提高课堂效率。
3)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循环复习的总目标:梳理知识体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热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不留盲点。主要做法是按课本单元顺序进行,着重抓章节知识点过关,要通过复习,夯实基础,促使学生努力做到“记忆识记知识,理解概念、原理,应用知识规律,熟练解题方法”。教师通过复习课堂,实现5个落实:梳理知识系统,归纳知识规律,总结解题方法,突破知识难点,掌握解题技巧。
二、科学备考,把握中考命题的特点
试题命题的思路是“重视基础、关注能力、联系实际、促进发展”, 试卷注重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知识面广,情景新颖,复习工作应做到有的放矢,减少随意性。
1.注重“双基”,强调理解和应用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之一,也是中考命题比较关注的部分。近三年的化学中考试题中,每年必考的“双基”考点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分类与物质组成、构成;化合价、化学式的关系知识;分子、原子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食物中的营养素;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等。
一定条件
例1: (2010年第16题) 硝铵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受热易分解。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NH4NO3 N2O↑+2X。
(1)上述化学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为 。
(2) 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3)硝铵应 保存。
例2: (2009年第6题) “黄金有价、玉无价”,某一种玉石的主要成份是NaAlSi2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B.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C.这种玉含有10个原子 D.这种玉含有四种金属元素
例3: (2008年第5题)下列物质的酸性最强的是
选项
A
B
C
D
物质
牙膏
洁厕灵
油污净
橙汁
pH
8
2
12
3.5
复习策略:一点一练,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做到理清概念,找准规律,形成网络,实现基础知识熟练化。
2.紧贴社会生活,富有教育性
试题对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多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近几年来,中考试题逐步扩大知识化、生活化试题的比例,以提高命题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身边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关系的真正价值。
例4:(2009年第4题) 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减少污染——行动起来”。下列标志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禁止吸烟 B.节约用水 C.回收循环利用 D.禁止燃放鞭炮
例5:(2010年第3题) 22010年5月起,广州市的液化石油气瓶要统一加贴新标识。新标识上要含有以下选项中的
例6:(2011年第17题) 请回答下列有关“走近低碳”的问题:
(1)以下属于“不可回收垃圾”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废作业本 ②矿泉水瓶 ③霉变面包 ④破旧铁桶
(2)下列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是_________:
①煤 ②汽油 ③天然气 ④氢气
(3)某“组合转化”技术是将CO2和H2在催化剂和加剂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
=====
点燃
△
(C2H4),请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2CO2+6_____ C2H4+_____。
这种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内容,是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的考点,试题选取的载体紧贴社会热点,情境新颖有较强时代感,从大家熟悉的问题情景中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复习策略:讲解范例,学会运用, “以题带点,精练细评”,增强知识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能力。
3.模拟生活情境,突出知识应用
中考试题从学生身边的化学世界出发,把社会热点、地域文化、先进科技、生活实际及工农业生产与化学核心知识融为一体,设置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7:(2009年24题)莽草酸(化学式:C7H10O5)是制取抗“H1N1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请回答 :(1)莽草酸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 。
(2)174g莽草酸含氢元素质量为 g。
(3)对1岁以上的儿童推荐按照下列“体重—剂量表”服用“达菲”:
体重
小于等于15千克
15~23千克
23~40千克
大于40千克
每次用量
30mg
45mg
60mg
60mg
假如患病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服用“达菲”胶囊(每颗胶囊含
“达菲”75mg)2次,一个疗程5天,那么该患儿一个疗程共需服用 颗。
例8:(2011年18题) 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每天钙的适宜摄入量不同,哺乳期妇女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200mg。右图为某保健品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
(1)该药片的主要为人体补充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
(2)维生素D3的化学式为C27H44O,则维生素D3分子
中C、H、O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___。
(3)每片药片含钙__________mg。
(4)假设某哺乳期妇女每天除食物摄入外,还需另外补
充600mg的钙,则她每天需服“钙尔奇” 片。
例9: (2010年第19题)某同学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然后逐渐滴入稀硫酸,测得溶液的pH及颜色变化情况如下表。
( (1)从上表中获得的信息有:紫色石蕊溶液遇碱变蓝色,遇酸变红色。请再写出2点。
① 。
② 。
(2)当加入7 mL稀硫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
复习思路:突出重点,强化热点,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学会分析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
4.重视信息处理,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近三年来广东省中考试卷中非常重视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特别是每份试卷的第21题,近几年都是考查制备物质的工业流程图题。
如: 2009年“利用海水(含氯化钠)处理含二氧化硫的废气的流程”; 2010年“废铜料(含铁)生产硫酸铜晶体的流程”。 2011年“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差别,对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分离提纯”;在试题设计的真实情景中考查了学生收集数据、整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0:(2009年第 21题)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利用海水(含氯化钠)处理含二氧化硫的废气,该方法的流程如下:
(1) 上图中从海水最终得到“NaCl(产品)”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 图中反应①、③、④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
(3) ①中的反应物是氯化钠和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例11: (2010年第 21题) 硫酸铜晶体常用作农业和渔业的杀虫剂、杀菌剂。以下是由废铜料(含铁)生产硫酸铜晶体的流程。
(1) B的化学式为 ,操作a的名称是 。
(2)②的反应基本类型为 ;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① ;③ 。
(3)已知:Cu+2H2SO4 (浓) CuSO4+ SO2↑+2H2O。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分析,
对比途径I、Ⅱ,途径I的优点有:不产生有害气体和 。
例12: (2011年 21题) 下表是NaOH和Ca(OH)2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Ca(OH)2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1)从表中数据可以获得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2)把80℃时NaOH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现有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得到的溶液(乙溶液),此时溶液的溶质量分数乙_____甲(填>、<、=)。
(3)某兴趣小组对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提纯,设计了如下操作流程:请回答:
(Ⅰ)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过量Ca(OH)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滤液B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步骤③所包含的具体操作是加热浓缩、______________、过滤。
复习策略:讲练结合,讲思路,抓关键,找准突破口,提高学生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突破知识难点。
5.注重过程,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近三年来,中考试题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考查。例如2009年23题“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的固体成份的探究”;2010年23题“排污管道中的毒气有什么成分的探究” ;2011年23题过氧化氢分解催化剂选择的探究”。这些试题把实验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全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分析判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最后分析解决问题,来综合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往往结合定量分析的成份。
例13: (2010年第23题) 2010年4月28日某媒体题为“排污工程施工,毒气放倒三人”的报道,引起某兴趣小组同学的思考。
【提出问题】排污管道中的毒气有什么成分?
【查阅资料】
I.排污管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会产生CO、CO2、H2S、CH4等。
Ⅱ.H2S气体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提出猜想】小组同学对排污管道气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3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1:有CO、CO2、H2S; 猜想2:有CO、CO2、CH4;
猜想3:有CO、H2S、CH4; 猜想4:有CO2、H2S、 ;
猜想5:有CO、CO2、H2S、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
【问题讨论】
(1)如果A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 成立; 如果B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 成立。
(2)在验证猜想l的实验中,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若要进一步验证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操作是: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 ,振荡。
(3)要确证猜想5中是否有CH4,某同学认为图示装置有不足之处,需要在装置C与D之间加一个 装置。改进后,若气体燃烧,且D装置内壁出现 ,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H4。为了进一步确定气体中是否含有CO,可分别测定燃烧产物中H2O、CO2的质 量。其方法是: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盛有 、 的装置,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前、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的质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
例14: (2009年第23题)为确定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的固体成份,请你与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以下探究.
【对固体猜想】
猜想I:全部是金属铜; 猜想Ⅱ: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
猜想Ⅲ:除铜外,还含有木炭; 猜想Ⅳ: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 。
【进行实验】实验流程见下图:
【问题与讨论】
(1)步骤②包括溶解、 两步操作,它们共同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 。
(2)C的化学式为 ,D的化学式为 ,由此推出固体B中含有
(写化学式),步骤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结合(2)的结论推断:如果溶液A显蓝色,则溶液A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说明样品中含有 ,则证明猜想 成立;如果溶液A无
色,则证明猜想 成立。
例15: (2011年第23题) 学习了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CuO能否起到类似MnO2的催化剂作用呢?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Ⅰ.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CuO参与反应产生O2,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Ⅲ.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天平称量 0.2gCuO,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1)填写下表: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________________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______________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
_________________
猜想I、II不成立;
猜想III成立。
(2)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__________。
(4)过氧化氢能被CuO催化分解放出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要探究步骤⑤做过催化剂的CuO其它化学性质,还应补做的实验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复习策略:重视化学实验,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跳出题海,反复练习,掌握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6.淡化运算能力,强调计算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从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计算题的难度逐渐成下降趋势,计算题更加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例如2009年“学生采集到的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测定”;2010年某工业废水(含有H2SO4、HNO3)中H2SO4的含量进行测定”。
例16: (2010年25题)某探究小组同学对某工业废水(含有H2SO4、HNO3)中H2SO4的含量
进行测定。取50 g废水于烧杯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BaSO4固体11.65 g。请回答:
(1)50 g废水中H2SO4的质量。
(2)若改用KOH溶液来测定50 g废水中H2SO4的含量,结果可能会 (填“偏低”、
“偏高”、“不变”),原因是 。
[答案] 解:(1)设50 g废水中H2SO4的质量为x
H2SO4+BaCl2===BaSO4↓+2HCl………………………………(1分)
98 233
x 11.65 g………………………………………(1分)
………………………………………………………(1分)
x=4.9 g…………………………………………………………(1分)
答:50 g废水中H2SO4的质量为4.9 g。
(2) 偏高 (1分) 废水中含有HNO3 (2分),会消耗KOH (1分)
例17、(2009年25题)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他们取80克该样品进行煅烧实验(所含杂质在煅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测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反应时间t∕s
t0
t1
t2
t3
t4
t5
t6
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g
80
75
70
66
62
58
5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求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请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煅烧时生成气体的质量(m)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
答案:(1)22g (2分)
(2)解:设样品中含CaCO3的质量为x
高温
CaCO3 CaO + CO2 ↑ (1分)
100 44
x 22g
= x = =50g (1分)
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50g÷80g)×100%=62.5% (1分)
(3)曲线2分。其中to—t5(气体从0~22g)曲线段正确1分;从t5以后曲线段正确1分。
[复习策略]
限时练习,注重计算准确性训练,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应考能力
加强“双基”教学,是复习课堂的重中之重。中考循环复习要以教材为主,教材是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是命题依据。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以教材为中心,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整理考点,做到把知识点熟练巩固,使学科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复习时应注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⑴回归教材,“以题带点”,构建知识体系网络
化学复习,很多学生对化学都有这样的体会:知识点多,零碎、散乱,容易忘记,难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呢?关键是把通过“以题带点”训练,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
例1: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下面的题目让学生思考:一瓶氢氧化钠固体因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而可能变质,请回答问题:
⑴氢氧化钠发生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⑵如何检验氢氧化钠已经明显变质?
⑶若氢氧化钠已发生部分变质,如何除去杂质,使其重新变成氢氧化钠?请将涉及的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复习过程中,根据NaOH的性质,认识空气成分中影响氢氧化钠性质因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找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反应关系,引导学生构建酸碱盐之间相互反应的知识网络。
⑴ 2NaOH+CO2=Na2CO3+H2O
⑵ 方法一: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OH+HCl=NaCl+H2O
方法二:CaCl2+Na2CO3=CaCO3↓+2NaCl (可用BaCl2代替CaCl2)
方法三:Ca(OH)2+Na2CO3=CaCO3↓+2NaOH [可用Ba(OH)2代替Ca(OH)2]
⑶ Ca(OH)2+Na2CO3=CaCO3↓+2NaOH
根据知识考点,总结变质的生成的碳酸钠检验,可以利用酸、碱、盐三种不同类的化合物反应,记忆反应实验现象,复习复分解反应条件。最后,帮助学生总结出酸碱盐如下的转化关系图。
酸
盐
碱
(注释:“—”表示两者可以反应,“ ”表示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利用关系图,学生能直观地判断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并融合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
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复课模式。
⑵注重应用,“以变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能力是中考命题的着眼点、区分点,能力培养的重点是教会学生重要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通过正向、逆向训练,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复习过程通过规范化科学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中考复习中根据知识考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式训练,增加知识的开放性,启发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使得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明朗化,形成知识链。要求学生不仅“学会”,而且要学生“会学”。
元素与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是初中阶段的考查重点,我们的复习要求是梳理知识,变零为整,织成网络,反复运用,在复习CaO、Ca(OH)2、CaCO3三种化合物的性质时,复习过程紧扣生活的问题情境设计教学案例。
例2.小明同学在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他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桌面上,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M。请你与他一起对块状固体M进行探究。
【探究任务】(1)探究固体M是否失效; (2)探究固体M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探究方案】
问题与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探究一:固体M是否失效
取适量固体M,加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加入前后的温度
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探究二:固体M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将上述烧杯内的液体充分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有氢氧化钙
【反思拓展】
(1)你认为“探究二”是否严密 ,其原因是 ;
(2)你认为固体M中除含有氢氧化钙外,还可能含有 ,请你设计实验说明是否含有该物质 。
这样的复习方式,以知识重点为中心,做到“横到边、竖到底”,讲一题会一类,通过一个载体而带动多个相关整合的整合与联系,“由点引线、由线织网”,打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跳出课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⑶注重方法,探索高效复习教学模式
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重要途径、中考致胜的法宝。我们复习课堂强调“练、评、讲”整合,打造高效复习课堂。
“练”要合理规范,控制强度、保证频度、提高效度;
“评”要点睛,评是考的继续,练的补充,试题评析应科学正确,评出试题特征,有利开阔视野,启发思维;
“讲”要升华,讲思路要突出抓住关键题示,找准突破口,使之逐渐升华为技能方法。讲解题方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从思维过程中学会思考、领悟思想方法,并不断积累,逐渐内化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我们的习题评讲课步骤:①学生自评,自我诊断;②学生间相互讨论;③教师重点讲评;④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打造高效的评讲课,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突出体现教师的示范性,学生思维的启迪性及知识应用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评讲课中我们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 针对性。针对教学大纲、针对教材、针对学生实际,“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对教学大纲与教材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思维易造成障碍,学生理解与应用较为困难及普遍易错的内容,要作重点讲评。在自复阶段,教师要落实分层辅导,应针对每个学生,对症下药,帮助每个学生制订精细化、个性化的自复计划。
(2)思维性。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关键,讲评课中要注意避免学生只会对教师所教内容与方法的呆板模仿,生搬硬套,从而成为教师思维的简单重复与整理。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审题、析题的讲解及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的传授,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有效训练。
(3)训练性。通过讲评课,使学生无论从审题、解题,还是知识的整理、深化与强化上都能得到再训练与提高。通过围绕一中心(一种题型),精选试题,课堂进行“限时训练,快速反馈(实物投影),及时讲评”的做法,严格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学生不阅读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不研究不讲。
(4)系统性。每讲一个题,虽只能解决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如果教师讲评中有意识突出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作用,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将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与分析,再将其加以适度拓宽与深化,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条理化与系统化,坚决反对“呈现试题立刻讲”及“课前做,课堂讲”的做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不断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中考复习是帮助学生梳理概念、补充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教师的复习指导,就是激活学生思维,渗透学科的思想方法途径。通过优化复习策略,构建高效复习课堂,让学生从复习过程中学会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