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50 K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含解析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安徽省十校联考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铁器生锈 B.汽油挥发 C.燃放烟花 D.葡萄酿酒 ‎2.安徽的特色小吃品种繁多,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下面几个地市的著名特色小吃中所含 营养物质维生素较多的是(  )‎ A.符离集的烧鸡 B.阜阳枕头馍 C.庄墓荠菜圆子 D.八公山豆腐 ‎3.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C15H22O5)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她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C.相对分子质量是282‎ D.属于有机化合物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蒸发食盐水 B.‎ 称量氢氧化钠 C.‎ 检验盐酸pH值 D.‎ 检验装置气密性 ‎5.最新研究资料表明:锶有预防“三高”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锶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显示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币确的是(  )‎ A.图1、图2都表示锶元素 B.锶原子的中子数为38‎ C.锶在反应中通常显﹣2价 D.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g ‎6.‎2016年3月22日是第24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29届“中国水周”.我国的活动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推动世界各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 B.大力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的方式 C.为避免水体污染,保障粮食安全,农业上应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D.水通过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7.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  )‎ A.X:单质;Y:纯净物;Z:混合物 B.X:悬浊液;Y:乳浊液;Z:溶液 C.X:氧化物;Y:酸碱盐;Z:化合物 D.X:饱和溶液;Y:不饱和溶液;Z:浓溶液 ‎8.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甲表示反应前的状态,乙表示反应后的状态.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C.乙比甲原子总数减少 D.甲、乙分子总数不变 ‎9.化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对于化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以下归纳和推理正确的是(  )‎ A.某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C.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 ‎10.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t1℃,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 ‎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近日国产某品牌压力IH电饭煲,在硬件性能上打破了日本电饭煲在高端市场的垄断,使国人爱上中国造.如图为该品牌电饭煲实物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所标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 (填一种序号即可,下同);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 ‎(2)塑料防堵罩应使用________ (填“热塑性”或“热固性”)较好的塑料.‎ ‎(3)清洗铝合金内盖时,不能用金属清洁球擦拭的原因是________‎ ‎(4)煮好米饭,打开锅盖,内盖上的水________ (填“是”或“不是”)软水,生活中区分软水与硬水的方法是加入________.‎ ‎12.过氧化钠(Na2O2)在常温下能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02═2Na2C03+O2;为了验证该反应中氧气的产生,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图E是实验室制取C02装置,仪器①名称是________.‎ ‎(2)设计A、B装置的目的是导入纯净且干燥的C02,B装置瓶内液体应是________.‎ ‎(3)表明二氧化碳已经被过氧化钠完全吸收的现象是________.‎ ‎(4)为了确定C02跟Na202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最后还要采用的验证实验操作是________‎ ‎(5)若用F装置收集产生的氧气,应将a与________ (填“m”或“n”)连接起来.‎ ‎(6)常温下水也能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3.镁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主要含NaCl和MgCl2等)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1)上述步骤中试剂①应过量,理由是________.验证MgCl2已完全转化为Mg(OH)2的方法是________.‎ ‎(2)加入试剂①后,能够分离得到氢氧化镁沉淀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3)试剂②可以选用________.‎ ‎(4)无水MgCl2在熔融状态下通电,发生分解反应产生Mg和Cl2,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4.食品包装袋中常用脱氧剂.某化学兴趣小组将脱氧剂封口打开,将其倒在滤纸上,观察到脱氧剂大部分为黑色粉末,其中还夹杂着少量红色和白色粉末.‎ ‎【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收集资料】‎ a.铁系脱氧剂是以铁粉为主,活性炭及少量氯化钠等为辅的化学成分,使用一段时间后,铁粉与空气接触而生锈;‎ b.正常条件下,氯化钠与铁粉不反应,它能加速铁粉吸氧.‎ ‎【作出猜想】‎ ‎①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②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红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铁;‎ 小莉认为猜想①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取脱氧剂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 粉末几乎全部溶解,只有少量黑色粉末未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黄色 ‎②‎ 取实验①的残渣灼烧,将内壁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上方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 ‎(1)由实验①②可知,脱氧剂中黑色粉末肯定含________.‎ ‎(2)脱氧剂中的红色粉末是________,写出试验①中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拓展延伸】‎ 小明认为铁生锈时会消耗氧气,因此可用此脱氧剂(实验时可滴入几滴水)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所示.集气瓶的实际容积是150mL,量筒内盛100mL的水.当量筒内水面不再变化,且温度恢复至室温时,读出水面在73mL刻度处.由上述实验数据可以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本实验的测量结果与理论值不一致,原因可能是________.‎ ‎15.小明在实验室里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混合,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②: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人1~2滴酚酞试剂,振荡,逐滴加入稀盐酸,同时不断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上述实验现象证明:随着稀盐酸的滴人,溶液碱性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由此证明,上述实验过程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老师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pH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所示.‎ 乙同学认为根据图象也能判断出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乙同学的依据是________;请你根据图中曲线判断大约________秒时二者恰好发生反应.‎ ‎【实验反思】‎ 丙同学认为溶液温度升高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稀释释放的热量,不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排除这种可能性.‎ ‎【实验拓展】‎ 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变化,可以通过验证反应物消失、新物质生成、监测温度、pH变化等来“造出现象”,使反应现象明显,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 请再设计出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确实发生反生了化学反应.‎ ‎ ‎ 三、本大题共6分.‎ ‎16.某校化学实验室要测定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设计实验如图所示.‎ 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 ‎2016年安徽省十校联考中考化学模拟最后一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铁器生锈 B.汽油挥发 C.燃放烟花 D.葡萄酿酒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A.铁生锈的过程中,有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汽油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燃放烟花能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葡萄酿酒过程有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抓住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 ‎2.安徽的特色小吃品种繁多,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下面几个地市的著名特色小吃中所含 营养物质维生素较多的是(  )‎ A.符离集的烧鸡 B.阜阳枕头馍 C.庄墓荠菜圆子 D.八公山豆腐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符离集的烧鸡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A错误;‎ B.阜阳枕头馍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B错误;‎ C.庄墓荠菜圆子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C正确;‎ D.八公山豆腐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 ‎ ‎3.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C15H22O5)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她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C.相对分子质量是282‎ D.属于有机化合物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分析】A.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解答】解:A.根据化学式可知青蒿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 B.根据化学式意义可知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每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5+22+16×5=282.故C正确;‎ D.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青蒿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蒸发食盐水 B.‎ 称量氢氧化钠 C.‎ 检验盐酸pH值 D.‎ 检验装置气密性 ‎【考点】蒸发与蒸馏操作;称量器-托盘天平;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分析】A、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5.最新研究资料表明:锶有预防“三高”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锶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显示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币确的是(  )‎ A.图1、图2都表示锶元素 B.锶原子的中子数为38‎ C.锶在反应中通常显﹣2价 D.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g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化合价与结构图的关系,周期表中单元格的意义等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解: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图1图2的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相同,故A正确;‎ B.由图3知锶原子的质子数为38,不能确定中子数,故B错;‎ C.由1知由于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故该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故C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且省略不写,故D错误.‎ 故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含义、元素周期表中信息进行解题的能力,了解其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 ‎ ‎6.‎2016年3月22日是第24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29届“中国水周”.我国的活动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推动世界各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 B.大力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的方式 C.为避免水体污染,保障粮食安全,农业上应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D.水通过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分析】根据题意,第29届“中国水周”的活动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保护水资源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是我们的共同财富,设置世界水日的目的是推动世界各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为节约水资源,工业用水是应该循环利用的,大力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可以节约用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化肥农药对农作物的增产增收起重要作用,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不现实的,可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开发低毒农药,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通过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水资源的污染、保护和利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考查的热点,了解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7.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  )‎ A.X:单质;Y:纯净物;Z:混合物 B.X:悬浊液;Y:乳浊液;Z:溶液 C.X:氧化物;Y:酸碱盐;Z:化合物 D.X:饱和溶液;Y:不饱和溶液;Z:浓溶液 ‎【考点】物质的简单分类;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分析】由图中含义可知,图3表示X和Y属于Z的从属关系.‎ ‎【解答】解:A、单质和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和酸碱盐都属于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D、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组成,然后再根据各类物质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 ‎8.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甲表示反应前的状态,乙表示反应后的状态.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C.乙比甲原子总数减少 D.甲、乙分子总数不变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等.‎ ‎【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将反应前后都在的多余的分子约去,可见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 B.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总数都不变,甲的质量等于乙的质量,故B错误;‎ C.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 D.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甲中有6个分子,反应后乙中有5个分子,因此分子数减少,故D错误.‎ 答案:A ‎【点评】此题是微观模型考查题,认真阅读分析图示,看懂每个图形表示的含义,正确判断物质的结构、组成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 ‎ ‎9.化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对于化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以下归纳和推理正确的是(  )‎ A.某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C.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分析】A、根据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是盐解答;‎ B、根据氧化物的定义解答;‎ C、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解答.‎ ‎【解答】解:‎ A.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是盐,其水溶液也显碱性,故A错;‎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就是氧化物,例如NaOH不是氧化物,故B对;‎ C.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C错;‎ D.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故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酸碱性;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物质的构成.难度不大,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可以正确解答.‎ ‎ ‎ ‎10.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t1℃,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没有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大小、故A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曲线呈陡峭上升型,随温度变化较大,故B错误;‎ C、t2℃时,没有指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不能比较甲乙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故C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是40g,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近日国产某品牌压力IH电饭煲,在硬件性能上打破了日本电饭煲在高端市场的垄断,使国人爱上中国造.如图为该品牌电饭煲实物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所标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①(或③)  (填一种序号即可,下同);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②(或④) .‎ ‎(2)塑料防堵罩应使用 热固性  (填“热塑性”或“热固性”)较好的塑料.‎ ‎(3)清洗铝合金内盖时,不能用金属清洁球擦拭的原因是 容易破坏铝合金表面的氧化铝薄膜 ‎ ‎(4)煮好米饭,打开锅盖,内盖上的水 是  (填“是”或“不是”)软水,生活中区分软水与硬水的方法是加入 肥皂水 .‎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硬水与软水;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塑料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类别、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硬水和软水的鉴别和检验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铝合金内盖和灰铸铁内胆都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因此图中橡胶密封圈和塑料防堵罩都是有机合成材料.‎ ‎(2)用于锅内盖上的塑料为防止受热熔化,应该具有热固性.‎ ‎(3)铝表面形成的致密氧化铝薄膜能阻止内部的铝被进一步氧化,金属清洁球容易破坏该薄膜,因此,不能用清洁球擦拭.‎ ‎(4)煮饭过程锅内盖上的水应该是蒸馏水,蒸馏水属于软水,鉴别软硬水应该用肥皂水.‎ 故填:(1)①(或③);②(或④).‎ ‎(2)热固性.‎ ‎(3)容易破坏铝合金表面的氧化铝薄膜.‎ ‎(4)是;肥皂水.‎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金属材料及有机合成材料的辨别,塑料的分类,金属的防锈,软硬水的鉴别等 ‎ ‎ ‎12.过氧化钠(Na2O2)在常温下能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02═2Na2C03+O2;为了验证该反应中氧气的产生,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图E是实验室制取C02装置,仪器①名称是 锥形瓶 .‎ ‎(2)设计A、B装置的目的是导入纯净且干燥的C02,B装置瓶内液体应是 浓硫酸 .‎ ‎(3)表明二氧化碳已经被过氧化钠完全吸收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不浑浊 .‎ ‎(4)为了确定C02跟Na202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最后还要采用的验证实验操作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a处,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是氧气 ‎ ‎(5)若用F装置收集产生的氧气,应将a与 m  (填“m”或“n”)连接起来.‎ ‎(6)常温下水也能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Na2O2=O2↑+4NaOH .‎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气体的干燥(除水);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仪器形状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2)A装置内的碳酸氢钠用于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B装置用于干燥气体,所以应装浓硫酸;(3)若二氧化碳被C处过氧化钠完全吸收,则D处的澄清石灰水就不会变浑浊;(4)氧气的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a处,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是氧气;(5)F装置是个多功能瓶,装满水时收集氧气应短进长出,所以a应连接m;(6)由题知反应物是水和过氧化钠,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氧化钠,依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仪器①;故答案为:锥形瓶;‎ ‎(2)因为制二氧化碳用的是稀盐酸,而盐酸容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因此需要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而设计了A、B装置,浓硫酸吸水干燥作用;故填:浓硫酸;‎ ‎(3)C装置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了二氧化碳有剩余.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不浑浊;‎ ‎(4)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即可.故答案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a处,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是氧气;‎ ‎(5)氧气不易溶于水,因此从短管进;故答案为:m;‎ ‎(6)水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即可.故答案为:2H2O+2Na2O2=O2↑+4NaOH.‎ ‎【点评】本考点属于实验探究题,考查了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的有关性质和变化的规律,还考查了反应装置的选择、气体的除杂和干燥,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既有实验过程的探究,又有结论的探究.‎ ‎ ‎ ‎13.镁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主要含NaCl和MgCl2等)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1)上述步骤中试剂①应过量,理由是 使MgCl2完全转化为沉淀 .验证MgCl2已完全转化为Mg(OH)2的方法是 取滤液滴入NaOH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溶液中无镁离子,则已完全转化 .‎ ‎(2)加入试剂①后,能够分离得到氢氧化镁沉淀的操作方法是 过滤 ,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3)试剂②可以选用 过量的稀盐酸 .‎ ‎(4)无水MgCl2在熔融状态下通电,发生分解反应产生Mg和Cl2,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MgCl2Mg+Cl2↑ .‎ ‎【考点】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已有的海水制镁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 ‎(2)根据过滤是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进行分析;‎ ‎(3)氢氧化镁转化成氯化镁一般是采用盐酸进行中和反应;‎ ‎(4)由题中可知反应产物,再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方程式.‎ ‎【解答】解:(1)海水中含有的氯化镁,要转化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可以加入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过量能保证氯化镁完全沉淀,验证MgCl2已完全转化为Mg(OH)2的方法是取滤液滴入NaOH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溶液中无镁离子,则已完全转化;故填:使MgCl2完全转化为沉淀;取滤液滴入NaOH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溶液中无镁离子,则已完全转化;‎ ‎(2)要将氢氧化镁固体与溶液分离,应选用过滤的方法,实验室中过滤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过滤;引流;‎ ‎(3)把氢氧化镁转化成氯化镁需加入盐酸进行中和反应.故答案为:过量的稀盐酸;‎ ‎ (4)由题中可知反应产物,再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方程式.‎ 故答案为:MgCl2Mg+Cl2↑.‎ ‎【点评】此题是对海水中物质的提纯应用的考查,主要是利用了酸碱盐之间的相关反应,解决了物质的相关转化,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具体应用.‎ ‎ ‎ ‎14.食品包装袋中常用脱氧剂.某化学兴趣小组将脱氧剂封口打开,将其倒在滤纸上,观察到脱氧剂大部分为黑色粉末,其中还夹杂着少量红色和白色粉末.‎ ‎【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收集资料】‎ a.铁系脱氧剂是以铁粉为主,活性炭及少量氯化钠等为辅的化学成分,使用一段时间后,铁粉与空气接触而生锈;‎ b.正常条件下,氯化钠与铁粉不反应,它能加速铁粉吸氧.‎ ‎【作出猜想】‎ ‎①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②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红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铁;‎ 小莉认为猜想①不正确,理由是 脱氧剂成分中没有含铜元素的物质 .‎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取脱氧剂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 粉末几乎全部溶解,只有少量黑色粉末未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黄色 ‎②‎ 取实验①的残渣灼烧,将内壁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上方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 ‎(1)由实验①②可知,脱氧剂中黑色粉末肯定含 铁和活性炭 .‎ ‎(2)脱氧剂中的红色粉末是 氧化铁 ,写出试验①中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2SO4=FeSO4+H2↑,Fe2O3+3H2SO4=Fe2(SO4)3+3H2O .‎ ‎【拓展延伸】‎ 小明认为铁生锈时会消耗氧气,因此可用此脱氧剂(实验时可滴入几滴水)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所示.集气瓶的实际容积是150mL,量筒内盛100mL的水.当量筒内水面不再变化,且温度恢复至室温时,读出水面在73mL刻度处.由上述实验数据可以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18% .本实验的测量结果与理论值不一致,原因可能是 脱氧剂不足,装置漏气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作出猜想】‎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进行实验】‎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铁溶液是黄色溶液,活性炭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灼烧活性炭时,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 氧化铁是红色粉末;‎ ‎【拓展延伸】‎ 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后,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量筒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中空气中含有的氧气体积.‎ ‎【解答】解:【作出猜想】‎ 猜想①不正确的原因是:脱氧剂成分中没有含铜元素的物质.‎ 故填:脱氧剂成分中没有含铜元素的物质.‎ ‎【得出结论】‎ ‎(1)由实验①、②可知,脱氧剂中含有铁、活性炭和氧化铁,黑色粉末是铁和活性炭.‎ 故填:铁和活性炭.‎ ‎(2)脱氧剂中的红色粉末是氧化铁;‎ 试验①中,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Fe2O3+3H2SO4=Fe2(SO4)3+3H2O.‎ 故填:氧化铁;Fe+H2SO4=FeSO4+H2↑,Fe2O3+3H2SO4=Fe2(SO4)3+3H2O.‎ ‎【拓展延伸】‎ 由上述实验数据可以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00%=18%;‎ 如果脱氧剂不足,会导致集气瓶中的氧气不能完全反应,从而导致计算的氧气含量偏低;‎ 如果装置漏气,集气瓶中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从而导致计算的氧气含量偏低.‎ 故填:脱氧剂不足,装置漏气.‎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 ‎ ‎15.小明在实验室里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混合,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②: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人1~2滴酚酞试剂,振荡,逐滴加入稀盐酸,同时不断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又由红色变为无色 ,上述实验现象证明:随着稀盐酸的滴人,溶液碱性 减弱 ,这是由于 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被消耗 ,由此证明,上述实验过程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Cl+NaOH=NaCl+H2O .‎ ‎(2)老师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pH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所示.‎ 乙同学认为根据图象也能判断出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乙同学的依据是 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溶液pH明显下降直至7以下 ;请你根据图中曲线判断大约 50 秒时二者恰好发生反应.‎ ‎【实验反思】‎ 丙同学认为溶液温度升高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稀释释放的热量,不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排除这种可能性.‎ ‎【实验拓展】‎ 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变化,可以通过验证反应物消失、新物质生成、监测温度、pH变化等来“造出现象”,使反应现象明显,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 请再设计出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确实发生反生了化学反应.‎ ‎【考点】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实验探究】‎ ‎(1)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溶液的酸碱性的变化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2)根据溶液温度的变化、酸碱度的变化分析回答;‎ ‎【实验反思】‎ 利用对比试验探究溶液的酸碱中反应是放热反应;‎ ‎【实验拓展】‎ 根据酸碱的性质分析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确实发生反生了化学反应.‎ ‎【解答】解:【实验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能够使酚酞变红,所以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后会观察到溶液变红,而酚酞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呈无色,所以当向滴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会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减弱,最终会变成无色;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可以知道,随着盐酸的滴入,溶液碱性逐渐减弱.这是由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由图象可见随着盐酸的滴入,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溶液pH明显下降直至7以下,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且该反应是个放热反应.据图可知,当溶液pH=7和温度达最高值时,对应的时间大约为50秒.‎ ‎【实验反思】‎ ‎ 分别用水稀释原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用温度传感器监测温度变化.可分别排除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稀释放热的可能.使原实验更具说服力.‎ ‎【实验拓展】‎ ‎ 氢氧化钠具有碱性,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可以加入硫酸铜,无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无氢氧化钠存在,即可说明二者发生了反应.盐酸具有酸性可以和氢前金属、碳酸盐等反应产气,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铁钉,开始加入稀盐酸不产气,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被消耗,说明二者发生了反应.所以实验方案是:‎ 方案一: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然后加入硫酸铜,无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钠被盐酸消耗.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案二:向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根打磨过的铁钉,无气泡产生,再逐滴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才有气泡产生,说明开始滴入的盐酸被氢氧化钠消耗等.‎ 故答为:【实验探究】‎ ‎(1)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又由红色变为无色;减弱; 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被消耗;HCl+NaOH=NaCl+H2O.‎ ‎(2)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溶液pH明显下降直至7以下;填45~55都对 ‎【实验反思】分别用等量的水替代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原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用温度传感器监测温度变化.温度无明显变化,则说明溶液温度升高是二者反应产生的.‎ ‎【实验拓展】(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方案一: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然后加入硫酸铜,无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钠被盐酸消耗.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案二:向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根打磨过的铁钉,无气泡产生,再逐滴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才有气泡产生,说明开始滴入的盐酸被氢氧化钠消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及分析计能力、转化的思想、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化学方程式书写等知识.‎ ‎ ‎ 三、本大题共6分.‎ ‎16.某校化学实验室要测定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设计实验如图所示.‎ 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因此完全反应后,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气体质量;‎ ‎(2)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和(1)中计算出的氧气的质量,就可计算出参与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3g+50g﹣52.2g=0.8g;‎ ‎(2)设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2H2O22H2O+O2↑‎ ‎ 68 32‎ ‎ x 0.8g ‎=‎ 解得:x=1.7g 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3.4%‎ 答:(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8g.‎ ‎(2)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运用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难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