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5.50 KB
  • 2021-05-13 发布

全国有关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含解析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年全国有关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含解析 a b ‎1‎ ‎2‎ O 图1‎ 一、选择题 ‎1、(2007河北省)如图1,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等于40°,则∠2等于( )C A.50° B.60° C.140° D.160°‎ ‎1、(2007浙江义乌)如图,点P是∠BAC的平分线AD上一点,PE⊥AC于点E.‎ 已知PE=3,则点P到AB的距离是(  )A A.3  B.4   C.5  D.6‎ ‎2、(2007重庆)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两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 )C ‎ (A)200 (B)1200 (C)200或1200 (D)360‎ ‎3、(2007浙江义乌)如图,AB∥CD,∠1=110°∠ECD=70°,∠E的大小是(  )B A.30°  B.40°  C.50°  D.60°‎ ‎5、(2007天津)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B A. 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 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 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4、(2007甘肃陇南)如图,在△ABC中,DE∥BC,若,DE=4,则BC=(    )D ‎ A.9    B.10‎ C. 11            D.12‎ 图5‎ ‎5(2007四川资阳)如图5,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C=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C,则∠1+∠2等于( )C A. 90° B. 135°‎ C. 270° D. 315°‎ 图8‎ ‎6、(2007四川资阳)如图8,在△ABC中,已知∠C=90°,AC=60 cm,AB=100 cm,a、b、c…是在△ABC内部的矩形,它们的一个顶点在AB上,一组对边分别在AC上或与AC平行,另一组对边分别在BC上或与BC平行. 若各矩形在AC上的边长相等,矩形a的一边长是72 cm,则这样的矩形a、b、c…的个数是( )D A. 6 B. 7 ‎ C. 8 D. 9‎ ‎7、(2007浙江临安)如图,在△ABC中,DE∥BC,DE分别与AB、AC相交于点D、E,若AD=4,DB=2,则DE∶BC的值为( )A A. B. C. D.‎ ‎8、(2007福建晋江)如图,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按图示方式依次翻折,若DE=,则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C A B C A B C B C D E C′‎ E ‎①DC′平分∠BDE;②BC长为;③△B C′D是等腰三角形;④△CED的周长等于BC的长。‎ A. 1个; B.2个; C.3个; D.4个。‎ ‎9、(2007山东日照)某小区现有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绿地,腰长为100米,直角顶点为A.小区物业管委会准备把它分割成面积相等的两块,有如下的分割方法:‎ 方法一:在底边BC上找一点D,连接AD作为分割线;‎ 方法二:在腰AC上找一点D,连接BD作为分割线;‎ 方法三:在腰AB上找一点D,作DE∥BC,交AC于点E,DE作为分割线;‎ 方法四:以顶点A为圆心,AD为半径作弧,交AB于点D,交AC于点E,弧DE作为分割线.‎ 这些分割方法中分割线最短的是(  )A ‎1‎ ‎2‎ 图1‎ c a b ‎(A)方法一 (B)方法二 (C)方法三 (D)方法四 二、填空题 ‎1.(2007广西南宁)如图1,直线被直线所截,若,,则 .60‎ ‎2、(2007云南双柏)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第三边长为 .9‎ ‎3、(2007浙江义乌)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已知DE=6cm,则BC=___▲___cm. 12‎ 图5‎ ‎4、(2007福建福州)如图5,点分别在线段上,相交于点,要使,需添加一个条件 是 (只要写一个条件).‎ A D E C B 第5题图 解:,,,(任选一个即可)‎ ‎5、(2007四川德阳)如图,已知等腰的面积为,点分别是边的中点,则梯形的面积为______.6‎ ‎6、(2007浙江杭州)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则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应该为 。‎ ‎7、(2007天津)如图,中,∠C=90°,∠ABC=60°,BD平分∠ABC,若AD=6,则CD= ___ 。3‎ ‎8、(2007辽宁大连)如图5,为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小东用长为3.2m的竹竿做测量工具.移动竹竿,全竹竿、旗杆顶端的影子恰好落在地面的同一点,此时,竹竿与这一点相距8m,与旗杆相距22米,则旗杆的高为_____________m.12‎ ‎9、(2007湖南岳阳)已知等腰△ABC中,AB=AC,∠B=60°,则∠A=_________(答案:60°)‎ P ‎10、(2007浙江金华)如图,在由24个边长都为1的小正三角形的网格中,点是正六边形的一个顶点,以点为直角顶点作格点直角三角形(即顶点均在格点上的三角形),请你写出所有可能的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 .‎ ‎…^‎ A B C 第19题图 ‎11、(2007湖南怀化)如图:分别是的中点,,,分别是,,的中点这样延续下去.已知的周长是,的周长是,的周长是的周长是,则 .‎ 图4‎ ‎12、(2007四川资阳)如图4,对面积为1的△ABC逐次进行以下操作: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BC、CA至点A1、B1、C1,使得A1B=2AB,B1C=2BC,C1A=2CA,顺次连接A1、B1、C1,得到△A1B1C1,记其面积为S1;第二次操作,分别延长A1B1、B1C1、C1A1至点A2、B2、C2,使得A2B1=2A1B1,B2C1=2B1C1,C2A1=2C1A1,顺次连接A2、B2、C2,得到△A2B2C2,记其面积为S2;…;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可得到△A5B5C5,则其面积S5=_____________ . 2476099.‎ 三、解答题 第1题图 ‎1、(2007浙江温州)已知:如图,.‎ ‎2、(2007重庆)已知,如图,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AC、DF相交于点G,AB⊥BE,垂足为B,DE⊥BE,垂足为E,且AB=DE,BF=CE。求证:(1)△ABC≌△DEF;(2)GF=GC。‎ 证明:(1)∵BF=CE ∴BF+FC=CE+FC,即BC=EF ‎ 又∵AB⊥BE,DE⊥BE ∴∠B=∠E=900‎ ‎ 又∵AB=DE ∴△ABC≌△DEF ‎ (2)∵△ABC≌△DEF ∴∠ACB=∠DFE ‎ ∴GF=GC ‎3、(2007浙江金华)如图,在同一直线上,在与中,,,.‎ ‎(1)求证:;‎ A B D E F C ‎(2)你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写出一个即可,不再添加其它线段,不再标注或使用其它字母).‎ ‎(1)证明:,,‎ 在和中 ‎(2)答案不惟一,如:,,等.‎ ‎4、(2007甘肃陇南)如图,在△ABC 中,AB=AC,D是BC边上的一点,‎ ‎ 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添加一个条件,使DE= DF,‎ ‎ 并说明理由.‎ 解: 需添加条件是 .‎ ‎ 理由是:‎ 解: 需添加的条件是:BD=CD,或BE=CF. ………………2分 添加BD=CD的理由:‎ 如图,∵ AB=AC,∴∠B=∠C.   …………………4分 又∵ DE⊥AB,DF⊥AC,∴∠BDE=∠CDF. …………………6分 ‎∴ △BDE≌△CDF (ASA).‎ ‎∴ DE= DF. ………8分 添加BE=CF的理由:‎ 如图,∵ AB=AC, ‎ ‎∴ ∠B=∠C. ………………4分 ‎∵ DE⊥AB,DF⊥AC,∴∠BED=∠CFD. …………6分 ‎1‎ ‎2‎ 又∵ BE=CF, ∴ △BDE≌△CDF (ASA). ‎ ‎∴DE= DF. ‎ ‎5、(2007湖南怀化)如图,,,,‎ 求证:‎ 证明:‎ 即: ‎ 又,‎ ‎ ‎ ‎ ‎ ‎6、(2007南充)如图,已知BE⊥AD,CF⊥AD,且BE=CF.请你判断AD是△ABC的中线还是角平分线?请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A B C D F E 解:AD是△ABC的中线. ‎ 理由如下:在Rt△BDE和Rt△CDF中,‎ ‎∵ BE=CF,∠BDE=∠CDF,‎ ‎∴ Rt△BDE≌Rt△CDF. ∴ BD=CD. ‎ 故AD是△ABC的中线.‎ ‎7、(2007浙江杭州)‎(第7题)‎ 如图,已知的中垂线交于点,交于点,有下面4个结论:‎ ‎①射线是的角平分线;‎ ‎②是等腰三角形;‎ ‎③∽;‎ ‎④≌。‎ ‎(1)判断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哪几个?‎ ‎(2)从你认为是正确的结论中选一个加以证明。‎ ‎(1)正确的结论是①、②、③;(2)证明略。‎ D A E F B C 图(11)‎ ‎8、(2007四川乐山)如图(11),在等边中,点分别在边上,且,与交于点.‎ ‎(1)求证:;‎ ‎(2)求的度数.‎ ‎(1)证明:是等边三角形,‎ ‎,‎ 又 ‎, 4分 ‎. 5分 ‎(2)解由(1),‎ 得 6分 ‎ 9分 ‎9、(2007重庆)已知,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900,AB=10,D为△ABC外一点,边结AD、BD,过D作DH⊥AB,垂足为H,交AC于E。‎ ‎(1)若△ABD是等边三角形,求DE的长;‎ ‎(2)若BD=AB,且,求DE的长。‎ 解:(1)∵△ABD是等边三角形,AB=10,∴∠ADB=600,AD=AB=10‎ ‎ ∵DH⊥AB ∴AH=AB=5, ∴DH=‎ ‎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AB=450‎ ‎∴∠AEH=450 ∴EH=AH=5,∴DE=DH-EH=‎ ‎(2)∵DH⊥AB且, ∴可设BH=,则DH=,DB=‎ ‎ ∵BD=AB=10 ∴ 解得:‎ ‎ ∴DH=8,BH=6,AH=4‎ ‎ 又∵EH=AH=4, ∴DE=DH-EH=4‎ ‎10、(2007四川乐山)如图(13),在矩形中,,.直角尺的直角顶点在上滑动时(点与不重合),一直角边经过点,另一直角边交于点.我们知道,结论“”成立.‎ ‎(1)当时,求的长;‎ P A E B C D 图(13)‎ ‎(2)是否存在这样的点,使的周长等于周长的倍?若存在,求出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我选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1)在中,由,‎ 得 ‎, 由知 ‎,. ‎ ‎(2)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点,设,则 由知,,解得,‎ 此时,符合题意.‎ ‎11、(2007山东青岛)已知:如图,△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移 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 点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1)当t为何值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2)设四边形APQC的面积为y(cm2),求y与t的 关系式;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APQC的面积是△ABC面积的三分之二?如果存在,求出相应的t值;不存在,说明理由;‎ ‎(3)设PQ的长为x(cm),试确定y与x之间的关系式.‎ 解:⑴ 根据题意:AP=t cm,BQ=t cm.‎ ‎△ABC中,AB=BC=3cm,∠B=60°,‎ ‎∴BP=(3-t ) cm.‎ ‎△PBQ中,BP=3-t,BQ=t,‎ 若△PBQ是直角三角形,则∠BQP=90°或∠BPQ=90°.‎ 当∠BQP=90°时,BQ=BP.‎ 即t=(3-t ),t=1 (秒).‎ 当∠BPQ=90°时,BP=BQ.3-t=t,t=2 (秒).‎ 答:当t=1秒或t=2秒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 ‎⑵ 过P作PM⊥BC于M .Rt△BPM中,sin∠B=,‎ ‎∴PM=PB·sin∠B=(3-t ).∴S△PBQ=BQ·PM=· t ·(3-t ).‎ ‎∴y=S△ABC-S△PBQ=×32×-· t ·(3-t )=.‎ ‎∴y与t的关系式为: y=. ‎ 假设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四边形APQC的面积是△ABC面积的,‎ 则S四边形APQC=S△ABC .∴=××32×.‎ ‎∴t 2-3 t+3=0.∵(-3) 2-4×1×3<0,∴方程无解.‎ ‎∴无论t取何值,四边形APQC的面积都不可能是△ABC面积的.……8′‎ ‎⑶ 在Rt△PQM中,MQ==.‎ MQ 2+PM 2=PQ 2.∴x2=[(1-t ) ]2+[(3-t ) ]2‎ ‎===3t2-9t+9. ‎ ‎∴t2-3t=.∵y=,‎ ‎∴y===.‎ ‎∴y与x的关系式为:y=. ‎ ‎12、(2007甘肃白银等)如图,已知等边△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AB、AC、BC ‎(或其延长线)的距离分别为h1、h2、h3,△ABC的高为h.‎ 在图(1)中, 点P是边BC的中点,此时h3=0,可得结论:.‎ 在图(2)--(5)中,点P分别在线段MC上、MC延长线上、△ABC内、△ABC外.‎ ‎(1)请探究:图(2)--(5)中, h1、h2、h3、h之间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 ‎(2)证明图(2)所得结论;‎ ‎(3)证明图(4)所得结论.‎ ‎(4) (附加题2分)在图(6)中,若四边形RBCS是等腰梯形,∠B=∠C=60o, RS=n,BC=m,点P在梯形内,且点P到四边BR、RS、SC、CB的距离分别是h1、h2、h3、h4,桥形的高为h,则h1、h2、h3、h4、h之间的关系为: ;图(4)与图(6)中的等式有何关系?‎ 解:(1)图②—⑤ 中的关系依次是:‎ h1+h2+h3=h; h1-h2+h3=h; h1+h2+h3=h; h1+h2-h3=h. ‎ ‎(2)图②中,h1+h2+h3=h.‎ 证法一: ∵ h1=BPsin60o,h2=PCsin60o,h3=0, ‎ ‎∴ h1+h2+h3=BPsin60o+PCsin60o ‎=BCsin60o=ACsin60o=h. ‎ 证法二:连结AP, 则SΔAPB+SΔAPC=SΔABC. ‎ ‎∴ . ‎ 又 h3=0,AB=AC=BC, ∴ h1+h2+h3==h. ‎ ‎ (3)证明:图④中,h1+h2+h3=h.‎ 过点P作RS∥BC与边AB、AC相交于R、S. ‎ ‎ 在△ARS中,由图②中结论知:h1+h2+0=h-h3.‎ ‎∴ h1+h2+h3=h. ‎ 说明:(2)与(3)问,通过作辅助线,利用证全等三角形的方法类似给分.‎ ‎ (4)h1+h3+h4= . ‎ 让R、S延BR、CS延长线向上平移,当n=0时,图⑥变为图④,上面的等式就是图④中的等式,所以上面结论是图④中结论的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