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1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车胎爆炸 B.高粱酿酒 C.玻璃破碎 D.干冰升华
2.(1分)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氯化钠 B.氢气 C.汞 D.金刚石
3.(1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分离液态空气不能得到的气体是( )
A.氧气 B.稀有气体 C.氮气 D.氢气
4.(1分)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连接仪器 B.
检查气密性 C.
取用石灰石 D.
CO2验满
5.(1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B.某物质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该物质一定是酸
C.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D.同一温度下,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6.(1分)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间隔变大
C.分子质量变小 D.分子本身不变
7.(1分)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B.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C.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D.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8.(1分)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某些不法厂商制售劣质汽油的事件,劣质汽油中的甲缩醛(C3H8O2)等物质会损伤汽车并产生有害气体,下列关于甲缩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缩醛属于有机化合物
B.甲缩醛中含有氧分子
C.甲缩醛由3种元素组成
D.甲缩醛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7.4%
9.(1分)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
B.因为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10.(1分)下列实验所对应的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目 的
方 案
A
分离NaCl和CaC03的混合物
溶解、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将滤液蒸发结晶
B
比较金属镁和铝的活动性
将镁条和铝粉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盐酸中
C
除去CO2中的CO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D
证明NaOH溶液是否变质
取样,加入少量稀盐酸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A、B、C、D分别为氢、氧、钠和硫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D元素与图中 (填写字母序号)元素的化学件质相似;
(2)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其中B元素化合价为 .
12.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鉴别羊毛绒和棉线的方法是 ;
(2)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
(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将其该灭的原理是 .
13.已知镁可以在某种气体中燃烧,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Mg+x2MgO+C. 据此回答:
(1)则X的化学式为 ;
(2)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14.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系统中的天然气,是一种新开发的能源,重庆涪陵是页岩气资源富集地区
(1)目前人类大量使用的三大化石能源是:石油、 和天然气.
(2)页岩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由图可获得的一条信息是 ;
(2)若乙中混有少量甲,提纯乙的方法是 ;
(3)t2℃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
(4)如果把50g质量分数为20%的甲溶液稀释成5%的甲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
16.构建模型和构建知识网络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李华同学利用左手构建酸的性质知识网络,如图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的现象是: ;
(2)写出一个符合图中③的化学方程式 ;
(3)图中⑤的性质在工业上可用于 (填用途).
17.“铁、锌、铜、镁、铝、银”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丝与 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2)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 性;
(3)黄铜是铜锌合金,其硬度比纯铜 (选填“大“或”小“)
(4)一定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Mg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溶液A和固体B,对滤液A所含的溶液有以下几种猜想,不合理的是 .
A、Mg(NO3)2、AgNO3、Cu(NO3)2
B、Mg(NO3)2、Cu(NO3)2
C、Mg(NO3)2、AgNO3
D、只有Mg(NO3)2.
18.如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在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①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可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代号);
③如果选用如图2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选填“a”或“b”)端导入;
④若制取3.2g氧气最少需要高锰酸钾 g.
(2)某化学小组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B装置来制氧气.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其理由是 ;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
19.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制备氢氧化钡晶体工艺流程如下:
(1)毒重石要进行粉碎的目的是 ;
(2)操作Y的名称是 ,洗涤氯化钡制品最适宜的洗涤剂是 (填字母).
A、30℃水 B、30℃饱和氯化钠溶液 C、30℃饱和氯化钡溶液.
20.如图1所示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1)未滴加盐酸时,烧杯中溶液呈 色;
(2)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某时刻测得溶液的温度是32℃,则b点时溶液为 性(选填“酸”“碱”或“中”);
(4)当溶液的温度为38℃时,可证明溶液不含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法是 (填选项)
A.品尝烧杯中溶液的味道
B.用手沾取烧杯中溶液并体验是否有滑腻感
C.往烧杯中再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观察溶液颜色.
21.现有一包固体混合物A,其中可能含有硝酸铵、硫酸钾、硝酸铜、氯化钠四种物质总的一种或多种.先按如图所示进行检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假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1)气体B的化学式是 ;
(2)步骤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通过上述现象判断,该固体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① ;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物质是② ;如果要证明混合物A中确实含有该物质,可用滤液F继续实验,请简要说出继续实验的操作步骤和现象③ .
2016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车胎爆炸 B.高粱酿酒 C.玻璃破碎 D.干冰升华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车胎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高粱酿酒的过程中,生成了酒精这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氯化钠 B.氢气 C.汞 D.金刚石
【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分离液态空气不能得到的气体是( )
A.氧气 B.稀有气体 C.氮气 D.氢气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分析】根据空气中成分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水蒸气等.
【解答】解:因为空气中成分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水蒸气等,所以分离液态空气不能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因为空气中不含有氢气.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空气的成分,只有空气中含有的物质才能得到.
4.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连接仪器 B.
检查气密性 C.
取用石灰石 D.
CO2验满
【考点】仪器的装配或连接;固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分析】A、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B.某物质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该物质一定是酸
C.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D.同一温度下,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B、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C、根据金属与盐反应,溶液质量的变化考虑;D、根据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的条件限制考虑.
【解答】解: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A错;
B、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B错;
C、金属与盐反应,溶液质量的变化需要考虑进入溶液金属的对原子质量与置换出来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比较,进入溶液金属的对原子质量大于置换出来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溶液质量增加,进入溶液金属的对原子质量小于置换出来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溶液质量减小,故C错;
D、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的条件:同一温度、同一溶质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知道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的条件:同一温度、同一溶质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6.用分子观点解释“干冰升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间隔变大
C.分子质量变小 D.分子本身不变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B、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质量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只是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不发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B.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C.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D.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但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溶液和铜,将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因此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即可正确解答;在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8.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某些不法厂商制售劣质汽油的事件,劣质汽油中的甲缩醛(C3H8O2)等物质会损伤汽车并产生有害气体,下列关于甲缩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缩醛属于有机化合物
B.甲缩醛中含有氧分子
C.甲缩醛由3种元素组成
D.甲缩醛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7.4%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C.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由甲缩醛的化学式C3H8O2可知,它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B.甲缩醛是由甲缩醛分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氧分子,故错误;
C.由甲缩醛的化学式C3H8O2可知,它是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D.甲缩醛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7.4%,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
B.因为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物质的元素组成;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A、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都是碱溶液,碳酸钠等盐溶液也显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因为碱溶液呈碱性,但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都是碱溶液,碳酸钠等盐溶液也显碱性,故A推理错误;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a(OH)2等,故B推理错误;
C、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C推理错误;
D、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CO2和H2O中含有碳、氧、氢、三种元素,反应物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D推理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氧化物的特征、分子的基本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列实验所对应的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目 的
方 案
A
分离NaCl和CaC03的混合物
溶解、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将滤液蒸发结晶
B
比较金属镁和铝的活动性
将镁条和铝粉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盐酸中
C
除去CO2中的CO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D
证明NaOH溶液是否变质
取样,加入少量稀盐酸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氯化钠和碳酸钙的溶解性不同据此分离;
B、根据金属和酸反应的速率结合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方法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变质产物碳酸钠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A、氯化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因此可以通过过滤分离出碳酸钙,再将滤液蒸发得到氯化钠固体,故A正确;
B、镁条和铝粉的与盐酸的接触面积不同,因此不能通过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B错误;
C、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而除去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C错误;
D、氢氧化钠变质会产生碳酸钠,碳酸钠能够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足量的稀盐酸可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但少量的稀盐酸会先和氢氧化钠反应,不一定会观察到气泡,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鉴别、检验和除杂,是中考常见题型,鉴别时要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除杂时注意除杂质的同时不要引入新的杂质.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A、B、C、D分别为氢、氧、钠和硫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D元素与图中 B (填写字母序号)元素的化学件质相似;
(2)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H2O2 ,其中B元素化合价为 ﹣1 .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分析】(1)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2)根据氢和氧形成的化学式考虑.
【解答】解:(1)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所以D元素与图中B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2)A是氢,B是氧,可以形成H2O或H2O2;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H2O2,因为氢元素显+1价,所以氧元素显﹣1价.
故答案为:(1)B;(2)H2O2;﹣1.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量表示的意义,化学式书写方法,熟悉化合价的计算方法
12.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鉴别羊毛绒和棉线的方法是 灼烧并闻气味 ;
(2)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加热煮沸 .
(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将其该灭的原理是 与氧气隔绝 .
【考点】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硬水与软水;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以及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羊毛的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线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填:取样,灼烧,闻气味;
(2)生活中可以使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填:加热煮沸;
(3)用锅盖盖灭,能使油与氧气隔绝,故填:隔绝氧气.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已知镁可以在某种气体中燃烧,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Mg+x2MgO+C. 据此回答:
(1)则X的化学式为 CO2 ;
(2)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置换 反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反应物X的化学式.
X为二氧化碳,则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解答】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X2MgO+C,反应前镁原子个数为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镁、氧、碳原子个数分别为2、2、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
(2)X为二氧化碳,则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CO2;置换;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置换反应的特征、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系统中的天然气,是一种新开发的能源,重庆涪陵是页岩气资源富集地区
(1)目前人类大量使用的三大化石能源是:石油、 煤 和天然气.
(2)页岩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三大化石燃料的种类,进行分析解答.
(2)页岩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1)煤、石油、天然气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
(2)页岩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点燃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故答案为:(1)煤;(2)CH4+2O2CO2+2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世界上三大化石燃料的种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由图可获得的一条信息是 在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
(2)若乙中混有少量甲,提纯乙的方法是 蒸发结晶 ;
(3)t2℃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加入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
(4)如果把50g质量分数为20%的甲溶液稀释成5%的甲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150g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在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若乙中混有少量甲,提纯乙的方法是蒸发结晶;t2
℃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加入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溶液的稀释问题抓住溶质的质量不变,有关的计算要准确.
【解答】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在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在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合理即可)
(2)若乙中混有少量甲,提纯乙的方法是蒸发结晶,故答案为:蒸发结晶;
(3)t2℃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加入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故答案为:加入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4)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50g×20%=(50g+x)×5%;x=150g;故答案为:150g;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6.构建模型和构建知识网络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李华同学利用左手构建酸的性质知识网络,如图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
(2)写出一个符合图中③的化学方程式 HCl+AgNO3═AgCl↓+HNO3 ;
(3)图中⑤的性质在工业上可用于 除锈 (填用途).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酸跟石蕊指示剂反应,使其颜色变为红色,可以据此解答;
(2)酸跟某些盐反应生成另外的酸和盐,前提是有一种生成物为气体或沉淀,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3)根据盐酸、硫酸常用来除锈分析回答.
【解答】解:(1)酸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2)酸跟某些盐反应生成另外的酸和盐,前提是有一种生成物为气体或沉淀,如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
(3)铁锈属于金属氧化物,与盐酸、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盐酸、硫酸在工业上可用于除锈.
故答案为:(1)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2)HCl+AgNO3═AgCl↓+HNO3;
(3)除锈.
【点评】盐酸是酸的代表物质,要熟记酸的通性,要求同学们能写出每一项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17.“铁、锌、铜、镁、铝、银”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丝与 水和氧气 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2)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 延展 性;
(3)黄铜是铜锌合金,其硬度比纯铜 大 (选填“大“或”小“)
(4)一定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Mg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溶液A和固体B,对滤液A所含的溶液有以下几种猜想,不合理的是 C .
A、Mg(NO3)2、AgNO3、Cu(NO3)2
B、Mg(NO3)2、Cu(NO3)2
C、Mg(NO3)2、AgNO3
D、只有Mg(NO3)2.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已有的金属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解答.
【解答】解:(1)铁丝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丝与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故填:水和氧气;
(2)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良好的延展性,故填:延展;
(3)合金的硬度大于其成分金属,黄铜是铜锌合金,其硬度比纯铜大,故填:大;
(4)一定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Mg粉,则镁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当硝酸银反应完全,则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
A、若是少量的镁,则溶质是Mg(NO3)2、AgNO3、Cu(NO3)2,正确;
B、若是镁与全部的硝酸银反应,则溶质可能是Mg(NO3)2、Cu(NO3)2,正确;
C、镁不会首先与硝酸铜反应,故溶质不会是Mg(NO3)2、AgNO3,错误;
D、若是镁与全部的硝酸银和硝酸铜反应,则溶质只有Mg(NO3)2,正确;
故填:C.
【点评】掌握金属的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如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在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①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MnO2+O2↑ ;
②可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D或F (填字母代号);
③如果选用如图2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a (选填“a”或“b”)端导入;
④若制取3.2g氧气最少需要高锰酸钾 31.6 g.
(2)某化学小组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B装置来制氧气.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②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其理由是 可以控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速率 ;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准确.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其理由是可以控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速率.
【解答】解:(1)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如果选用如图2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长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设若制取3.2g氧气最少需要高锰酸钾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 32
x 3.2g x=31.6g;
故答案为:①2KMnO4K2MnO4+MnO2+O2↑;②D或F;③a;④31.6;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其理由是可以控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速率;故答案为:①2H2O22H2O+O2↑;②可以控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速率;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的计算和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9.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用毒重石(主要成分为BaCO3)制备氢氧化钡晶体工艺流程如下:
(1)毒重石要进行粉碎的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
(2)操作Y的名称是 降温结晶 ,洗涤氯化钡制品最适宜的洗涤剂是 C (填字母).
A、30℃水 B、30℃饱和氯化钠溶液 C、30℃饱和氯化钡溶液.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氯化钡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小,因此降低温度可以从氯化钡溶液中析出晶体.
【解答】解:(1)毒重石要进行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故填: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操作Y的名称是降温结晶;
洗涤氯化钡制品最适宜的洗涤剂是30℃饱和氯化钡溶液,利用氯化钡溶液洗涤氯化钡不会带入新杂质.
故填:降温结晶;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只有掌握了物质的性质,才能够对各种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
20.如图1所示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1)未滴加盐酸时,烧杯中溶液呈 红 色;
(2)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 减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OH+HCl=NaCl+H2O ;
(3)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某时刻测得溶液的温度是32℃,则b点时溶液为 酸 性(选填“酸”“碱”或“中”);
(4)当溶液的温度为38℃时,可证明溶液不含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法是 C (填选项)
A.品尝烧杯中溶液的味道
B.用手沾取烧杯中溶液并体验是否有滑腻感
C.往烧杯中再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观察溶液颜色.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1)根据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来分析;
(2)根据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来分析;
(3)根据到达b点的温度变化来分析;
(4)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1)氢氧化钠溶液是一种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红;
(2)随着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显酸性,随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pH变小;故填:减小;NaOH+HCl=NaCl+H2O;
(3)b点的温度是由高到低的趋势,说明是中和反应恰好完成后,继续滴加稀盐酸到过量,故填:酸;
(4)A.在实验室中不能品尝试剂的味道;
B.此液体具有腐蚀性,不能用手直接接触;
C.往烧杯中再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观察瞬间溶液颜色变化,若先变红,后变无色,证明其中没有氢氧化钠.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和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以及图象进行.
21.现有一包固体混合物A,其中可能含有硝酸铵、硫酸钾、硝酸铜、氯化钠四种物质总的一种或多种.先按如图所示进行检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假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1)气体B的化学式是 NH3 ;
(2)步骤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H)2+H2SO4=CuSO4+2H2O ;
(3)通过上述现象判断,该固体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① NH4NO3、K2SO4、Cu(NO3)2 ;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物质是② NaCl ;如果要证明混合物A中确实含有该物质,可用滤液F继续实验,请简要说出继续实验的操作步骤和现象③ 取少量滤液F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框图固体混合物A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气体B,因此B是氨气,则说明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硝酸铵;滤液C能够和硝酸钡反应产生沉淀G,因此C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则固体A中一定含有硫酸钾;滤渣D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蓝色溶液H,因此D是氢氧化铜,则A中含有硝酸铜,带入验证完成相关的问题.
【解答】解:固体混合物A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气体B,因此B是氨气,则说明一定含有硝酸铵;滤液C能够和硝酸钡反应产生沉淀G,因此C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则固体A中一定含有硫酸钾;滤渣D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蓝色溶液H,因此D是氢氧化铜,则A中含有硝酸铜,因此:
(1)气体B是氨气,故填:NH3;
(2)步骤④是氢氧化铜和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铜和水,故反应的方程式为:Cu(OH)2+H2SO4=CuSO4+2H2O;
(3)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硝酸铵、硫酸钾、硝酸铜,可能含有氯化钠;要检验氯化钠的存在,就是检验氯离子,可以通过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沉淀产生;
故填:NH4NO3、K2SO4、Cu(NO3)2;NaCl;取少量滤液F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点评】本题为框图型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框图,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直接得出物质的化学式,然后顺推或逆推或由两边向中间推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