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1.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11
知识纵横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项目
时期
与全球化关系
全球化阶段
明清时期
闭关锁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
近代前期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
被孤立、被封锁
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积极参与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审题技巧类——找题眼,审关键词,缩小答题范围解题更高效
[增分策略指导]
找
题
眼
新课程下的高考,多数考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题眼快速找寻的办法是:
(1)弄清楚试题究竟是要求回答什么
(2)读材料,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顺利得出答案。这个特殊性就是题干中的某个关键性的话或字,这就是“题眼”
审
关
键
词
(1)审信息来源或者答题依据:常见的表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等
(2)审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
(3)审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4)审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5)审题目分值:一个2分的求答项,不可能需要回答很多文字。主观题题后均有相应的分值,实际上是为考生确定了答题的重点和详略程度,一般分值高的设问详答,分值低的则简答
注:在大家平时考试当中,容易忽略的是(1)和(4)的审题要求,即容易忽视“答案来源的判定”和对限定词的审读与思考
[典型案例展评]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贸易方面的“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恩格斯对英国资产阶级在自由贸易政策下对国际分工的“梦想”的辛辣讽刺中所指出的:“英国应当成为‘世界工厂’,其他一切国家对于英国应当同爱尔兰一样,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同时又供给它原材料和粮食。……多么灿烂的前景啊!”
——摘编自《自由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时
期的贸易思想》
材料二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一书中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点创立了保护国内就业的新学说……他认为,在自由竞争的经济中,个人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很难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有效需求,需要外界的力量加以刺激,因而干预对外贸易,保持贸易收支的顺差,可能是刺激有效需求水平提高,从而实现本国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摘编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贸易思想》
材料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额占到世界贸易额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1)依据材料一,说明恩格斯指出的“梦想”反映了哪个阶级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并列举此原因所引发的社会思潮。(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凯恩斯的贸易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该思想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会给成员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国应如何积极应对?(6分)
[阅卷话得失]
[点评] 在平时的考试当中,许多同学总是抱怨所答内容不能得高分,仔细分析大家的试卷会发现主要问题:一是基础知识薄弱或者表述不准确,二是对题目的规定性没有很好的领悟。只有在平时考试当中注意审题的规范要求,才能在高考中尽量减少失误。
本题考查贸易政策和全球化,设问较多,表述句子较长,这样更需要仔细审题,抓准题眼,条理作答。第(1)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以及材料的出处概括作答;“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社会思潮”可从对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三方面的影响思考。第(2)问,凯恩斯的贸易主张可从“国家干预”“干预对外贸易”等信息中概括;“背景”从“1936年出版”可知这种思想和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着密切联系。第(3)问,“影响”从机遇和挑战两方面作答;“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着手分析;“如何积极应对”应注意多角度作答。
考生甲第(1)问审题未审好,未答出“怎样的要求”而失分,虽然一些要点已答出,但回答显得零乱。
考生乙回答条理清楚,但第(2)问和第(3)问审题不好,一些重要采分点漏答,平时还应认真练习审题。
———————[满分答案]—————————[我的收获]————————
(1)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扩大对外贸易、进行经济扩张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要求。原因: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
(2)国家干预经济思想。1929-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生产过剩,社会失业现象严重,国内市场狭窄,国际市场争夺激烈。
(3)影响:有利于促进成员国间的经济交流和共同发展,但也会给某些国家带来挑战。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应对: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针对训练提能]
(节选)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包含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科技实用化和思想人文化等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初到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20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全面到来,社会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二战后到70年代初,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顺利推进。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深入发展。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对于亚洲,战争改变了原有的格局,从此,中国同周边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1是中国正参与国际金融救市的一幅画。图2是发生在美国,并且很快蔓延到欧洲的一种现象——占领华尔街运动,示威口号意指全球财富只集中在1%的富人手里。
(1)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被称为“前工业文明时期”,请用史实说明其在经济、思想和科技方面的体现。(6分)
(2)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6分)
(3)结合两幅图片及相关知识,你觉得中国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6分)
[解析] 第(1)问考查工业革命前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注意从经济、思想、科技三个基本层面来回答;第(2)问考查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来分析中国的社会变化;第(3)问深入到现实问题,结合时事漫画来分析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属于学以致用的历史能力考查。
[答案] (1)经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
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2分)
科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2分)
(2)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3分)
经济:中国逐渐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分)
(3)首先办好自己的事情,稳定经济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反对西方让穷人替富人付账的做法;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积极作用;强化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强调与西方的平等关系。(6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史观应用类——以全球史观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1.全球史观
(1)基本内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着眼点:以全球史观透视历史,要求尊重世界上所有民族——而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的历史经验,因而要考察每一个民族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关注各地区、各民族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和结果。
(3)规律认识:
①
全球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②树立全球意识,解决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承认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不同文明应相互理解和尊重;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从微观角度把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2.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1)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2)两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列强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通过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国际分工的发展、跨国公司的产生、国际贸易的增加等表现出来。
(3)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4)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紧密、更方便,这是十分典型的经济全球化时期。
[典例] 右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借助图片信息理解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影响。由“科威特人”“网球鞋”“电视机”“欧美消费品”等一系列信息可判断①②正确。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③显然表述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排除④,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命题者说]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高考历史不回避热点,往往结合最新时政材料考查历史主干知识,而当代环境污染、气候问题、能源危机、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都需要加强全球合作,共同解决这些事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问题。
[针对训练]
1.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模式
特点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下列组织属于模式1的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选C 模式1的特点是政治、经济一体化,世界唯一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欧盟;模式2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3符合亚太经合组织。
2.2011年4月8日上午10时26分,上海迪士尼乐园(如下图)项目正式开工,它是中国第二个、亚洲第三个、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主题公园。这反映了( )
A.中美分歧已经基本消除
B.经济全球化正加速发展
C.中国成为亚洲经济中心
D.美国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解析:选B 跨国集团的扩张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故选B项;中美由于经济纠纷和意识形态分歧,矛盾难以消除,排除A项;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兴建不足以体现中国成为亚洲经济中心,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
3.西方国家流行这样的谚语:“一等企业卖理念,二等企业卖技术,三等企业卖服务,四等企业卖产品”。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该( )
A.走自己的路,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强化制造业
B.关注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尽快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C.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要用西方的产品与理念
D.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和谐,西方的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只有不断发展科技,关注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才能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并确立美元的霸主地位,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的标志是( )
A.美国是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B.雅尔塔体系的正式建立
C.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它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近期,国际汇率市场风云变幻。美国推行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开动印钞机,让美元贬值,日本、韩国、巴西等国也效仿,都试图通过操纵本国汇率为本国谋取利益。面对这一局面,下列国际组织中,在稳定国际汇兑方面应该承担直接的监管责任的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联合国
解析:选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结合材料背景可判断选A。
3.《今日美国报》披露:当前,美国平均关税尽管只有3%,但对浓缩橙汁征收的关税为30%,玻璃制品和瓷器为38%。美国有300多种反倾销税,还有配额、补贴、法律阻碍、繁文缛节拖延等手段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不受冲击。这反映出( )
A.经济全球化加剧国家间利益的争夺
B.美国一贯坚持关税保护主义政策
C.美国竭力主张国际贸易自由化
D.美国的做法实质是反对经济全球化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但“一贯”的表述不能体现,B项错误;C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表述与材料的意思完全相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是应对全球化的一种措施,不能说是反对经济全球化,这恰恰说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竞争激烈,因此D项错误,A项正确。
4.下图所示的国际经济组织在二战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宗旨由初期的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转为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这一转变客观上反映了( )
A.欧洲经济复兴任务的彻底完成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
D.各国间的贸易壁垒已经消除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材料反映的是世界银行协助范围的扩大——由欧洲到世界各地,这一转变客观上反映了全球化的趋势。A、D两项说法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答案为B。
5. 20世纪60年代末,欧共体六国领导人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构想,并委托时任卢森堡首相维尔纳就此提出具体建议,他主张在10年内分三个阶段建成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实现资本完全自由流通,各成员国确定货币固定汇率,最终以单一货币取代各国货币,欧洲单一货币建设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构想的付诸实践有利于( )
A.消除分裂欧洲的政治壁垒
B.削弱英法等国的经济优势地位
C.加速欧共体各国的经济一体化
D.促进欧洲各国政治的一体化
解析:选C 题干材料显示的是欧共体成员国之间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有关内容,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A项是《罗马条约》的影响,排除;英国当时还不是欧共体成员国,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一体化,排除D。
6.“到了布鲁塞尔就像提纲挈领,豁然开朗地看着欧洲如何企图在陈旧结构中脱胎换骨,挥别昨天。”欧洲“脱胎换骨”是指( )
A.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
B.接受关贸总协定
C.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D.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理解。欧洲的联合是对国家至上观念的挑战,是对“陈旧结构”的根本性突破。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接受关贸总协定时欧洲并没有摆脱“陈旧结构”;C项是欧洲与美国的关系,与题意不符。
7.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该组织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欧洲联盟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由“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可知它涵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水平……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说明经济合作领域广阔、合作程度较高,A项符合。
8.亚太经合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其中的“尊重多样文明”不包括( )
A.尊重各成员国不同的发展模式
B.尊重各成员国不同的文化传统
C.尊重各成员国选择的社会制度
D.尊重各成员国历史上的对华政策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由于各国历史条件、现实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承认、尊重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但两方对华政策不等于对华文明,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故D项错误。
9.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地理上分散于全球的经济活动开始综合和一体化的现象,其主体一般认为是跨国公司,具体表现为资本、技术、产品等跨国快速流动或扩散以及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但有人却认为新航路的开辟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这一说法主要是针对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欧洲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B.从亚、非、拉美等地区掠夺了巨额资金
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初步条件
D.推动了全球各地区之间技术的交流
解析:选C 本题将全球化概念赋予新的内涵。将新航路开辟这一事件纳入这一历史概念之中,二者的结合部在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C项与题干吻合。
10.有人说假如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有1 000人,就有1 000个不同的观点。这里并不追求达成一致,而是追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角色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在“头脑风暴”中探寻解决世界难题的出路。以上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
A.经济全球化趋势
B.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C.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和平与动荡并存
解析:选C 依据材料“追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角色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在‘头脑风暴’中探寻解决世界难题的出路”可知,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故选择C项。A项只反映了经济方面,D项只反映了政治方面;B项与题目信息无关。
11. 2012年6月美国华裔国会众议员赵美心访问中国,谈到中美贸易不平衡时说:“一部售价260美元的iPhone,在中国组装,中国只能从中赚取4美元,其他的都由苹果公司赚去了。”这说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
A.手机企业的利润在下降
B.发展中国家并未受益
C.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
D.贫富分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解析:选C 全球化主要受益方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有机遇,也有挑战。
12.西方国家流行这样的谚语“一等企业卖理念,二等企业卖技术,三等企业卖服务,四等企业卖产品”。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该( )
A.走自己的路,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强化制造业
B.关注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尽快使我们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C.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要用西方的产品与理念
D.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和谐,西方的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全球化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竞争,中国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才能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14题22分,共40分)
13.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建立了战后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 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11月在法国的倡议下,第一届西方主要工业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首脑会议在法国的朗布依埃举行,会议议程“涉及世界经济危机的所有经济问题”。1976年的第二次首脑会议加拿大总理应邀出席,此次会议确定了每年一次的首脑会议轮流在各参加国召开,七国集团正式形成。(1998年俄罗斯正式加入,七国集团发展为八国集团。2012年5月八国峰会在美国戴维营召开)
材料三 二十国集团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成员国、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中国、巴西等十一个发展中国家。创立二十国集团的建议是美国等西方七国的财长们于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提出的,目的是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成及特点。指出该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七国集团成立时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法国为何能倡导并促成西方主要工业国首脑会议的召开?(6分)
(3)材料三中“二十国集团”的成立,反映了怎样的世界发展趋势?(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之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及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特点:以美元为中心。
影响: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危机: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原因:欧共体的发展与影响力的扩大;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3)经济全球化;政治经济多极化。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没有地理大发现,就没有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没有随之而来的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根本转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资本主义的扩张……揭开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序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一、二次产业革命的相继发生,交通运输和电信通讯手段的进步,资本主义的扩张活动使全球各地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以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为中心的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已基本形成。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三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哥伦布横跨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地扩大到全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
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近代以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8分)
(2)结合材料三指出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的“明显变化”是什么?正在崛起的新欧洲“新”在何处?(8分)
(3)材料四中,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两人的观点。(6分)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1)问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题目的限定时间“16世纪以来”可知“变化”是指工业文明的到来;第二小问,联系16世纪以后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即可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不难看出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为中心。第二小问找出二人分析问题的角度即可回答。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科技革命(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推动。
(2)变化:工业文明的到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自由、民主理念的传播。
(3)焦点: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为中心形成。(是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理解:二人是从不同角度分析的,都有一定道理。沃勒斯坦认为欧洲把资本主义带到全世界,弗兰克认为世界市场的发展使欧洲更加强大、繁荣。
相关文档
- 2017年度中考生物(49 动物的行为)一2021-05-136页
- 2012历史中考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资2021-05-1312页
- 河北中考真题历史2021-05-139页
-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璀璨2021-05-1312页
- 2015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892021-05-135页
- 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新2021-05-138页
-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2021-05-1310页
- 2017年度湘教版本中考地理八下(第五2021-05-134页
- 2019中考历史一轮练习学案洋务运动2021-05-138页
- 2017年度中考历史二轮强化练习题92021-05-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