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4.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连线中考全等三角形创新题型
在新课程理念的催生下,近年中考在题型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为能更好地与中考接轨,本文就与中考全等三角形问题中有关的创新题展示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条件探索题
D
B
C
A
O
图1
例1.如图1,AB、CD相交于点O,AB=CD,试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OD≌△COB,你添加的条件是 (只需写一个).
解析:由对顶角相等,得∠AOD=∠COB,若加条件AO=CO,则由AB=CD,可得AB-AO= CD-CO,即BO=DO.由“SAS”得△AOD≌△COB.同理,也可以加条件BO=DO.如果连接DB,那么可加条件AD=CB,先说明△ADB≌△CBD,得∠A=∠C,再得出△AOD≌△COB.
所以应填AO=CO,或BO=DO,或AD=CB等.
评注:解答条件开放型试题,需要执果索因,逆向推理,逐步探求结论成立的条件.解决这类题时,要注意挖掘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对顶角、公共角、公共边等.这类题的答案往往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D
G
C
B
E
H
F
A
图2
二、结论探索题
例2.如图2,在与中,, 相交于点,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相交于点.图中有若干对三角形是全等的,请你任选一对说明全等的理由(不添加任何辅助线).
解析:由题意可得,和都是直角三角形,它们与和互相都是全等三角形,下面说明≌.
因为(已知),(已知),(公共边),
所以≌(SAS).
评注:解答结论开放型试题的关键是执因索果,但在解题思路和推导深入度不同的情况下,所得答案往往不同,即答案具有不确定性.
图3
三、综合探索题
例3.如图3,AC交BD于点O,请你从下面三项中选出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为结论,写出一句正确的话,并说明正确的理由.
①OA=OC,②OB=OD,③AB∥DC.
解析:由题意得,给出的三项中,任意选两项作为条件,另一项作为结论写出的句子都是正确的.如“AC交BD于点O,若①OA=OC,②OB=OD,则③AB∥DC.”这是正确的.又如“AC交BD于点O,若①OA=OC,③AB∥DC,则②OB=OD.”这也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因为AB∥DC(已知),所以∠A=∠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OA=OC(已知),∠AOB=∠COD(对顶角相等),
所以△AOB≌△COD(ASA).
所以OB=O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评注:条件和结论都开放的综合开放型试题,解题的方法是要充分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活动来探索、完善并进行证明.
四、条件组合题
图4
例4.如图4,在△ABC和△DEF中,D、E、C、F在同一直线上,下面有四个条件,请你在其中选3个作为题设,余下的1个作为结论,写一个真命题,并加以证明.
①AB=DE,②AC=DF,③∠ABC=∠DEF,④BE=CF.
已知:
求证:
证明:
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三角形全等的特征,本题有以下两种组合方式:组合一:条件:①②④,组合二:条件:①③④,结论:②,特别要注意若以①②③或②③④为条件组合,此时属于SSA的对应关系,则不能证明
△ABC≌△DEF,也得不到相关结论.
评注:这种题型是近几年来的中考题的新亮点,它通过“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来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猜想验证题
图5
例5.如图5,已知为等边三角形,、、分别在边、、上,且也是等边三角形.
(1)除已知相等的边以外,请你猜想还有哪些相等线段,
并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2)你所证明相等的线段,可以通过怎样的变化相互得到?
写出变化过程.
分析:(1)猜想:AF=BD=CE,AE=BF=CD.
由已知条件,只要证明:△AFE≌△BDF≌△CED即可.
(2)这些线段可以看成是经过平移、旋转而得到的,如AE与BF绕着A点顺时针旋转600,再沿着AB方向平移使A点至F即可得BF,其余类同.
评注:本题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猜想、验证、证明的试题,它与几何中图形的全等、图形的变换融合在一起,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判断,问题就不难得到解决.
六、拼图证明题
例6.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如下右图形式,使点B、F、C、D在同一条直线上.
(1)求证AB⊥ED;
图6
(2)若PB=BC,请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分析:(1)由已知的剪、拼图过程(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显然有△ABC≌△DEF,故∠A=∠D;又∠ANP=∠DNC,因而不难得到∠APN=∠DCN=900,即AB⊥ED.
(2)若在增加PB=BC这个条件,再认真观察图形,就不难得到△PNA≌△CND、△PEM≌△FMB.
评注:本题的意图是让同学们在剪、拼图形的背景下,积极参与图形的变化过程,并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来探究图形之间的关系,用来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七、应用型
图7
例7.如图7,将两根钢条、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可以绕着点0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AOB△的理由是( )
A. 边角边 (B)角边角 (C)边边边 (D)角角边
评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加强了数学知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从各地的中考应用题可以看出,它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而古老的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这类题目,而是呈现了建模方式多元化的新特点,几何应用题就是其中之一。本题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解决实际中的工件的测量问题,其理论依据是“边角边”,故答案为A。
八、策略开放型
指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问题的条件去分析、推理、判断得到的途径、手段可能是多种的,而这些不同的途径、手段就是不同的解题策略。
例8.已知:如图8,△ABC、△A1B1C1均为锐角三角形,AB= A1B1 ,BC= B1C1,∠C=∠C1。求证:△ABC≌△A1B1C1。(请你将下列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证明:分别过点B、B1作BD⊥CA于D,B1D1⊥C1A1于D1,则∠BDC=∠B1D1C1=900。
B1
A
C
B
D1
C1
D
A1
图8
∵BC= B1C1,∠C=∠C1,∴△BCD≌△B1C1D1,
∴ BD=B1D1, 。
解析:本题有多种解法。
方法一:CD= C1D1,又∵AB= A1B1 ,
∠ADB=∠A1D1B1=900,∴△ADB≌△A1D1B1,∴AD= A1D1,∴CA= C1 A1,又∵ AB= A1B1 ,BC= B1C1,∴△ABC≌△A1B1C1(SSS)。
方法二:∠CBD=∠C1B1D1,又∵AB= A1B1 ,∠ADB=∠A1D1B1=900,∴△ADB≌△A1D1B1,
∴∠ABD=∠A1 B1D1,∴∠CBA=∠C1B1A1,又∵ AB= A1B1 ,BC= B1C1,∴△ABC≌△A1B1C1(SAS)。
方法三:∠CBD=∠C1B1D1,又∵AB= A1B1 ,∠ADB=∠A1D1B1=900,∴△ADB≌△A1D1B1,
∴∠ABD=∠A1 B1D1,∴∠CBA=∠C1B1A1,又∵BC= B1C1,∠C=∠C1 ,∴△ABC≌△A1B1C1(ASA)。
A
•
•
•
•
•
•
•
•
B
图9
方法四:又∵AB= A1B1 ,∠ADB=∠A1D1B1=900,∴△ADB≌△A1D1B1,∴∠A=∠A1 ,又∵∠C=∠C1 ,BC= B1C1,∴△ABC≌△A1B1C1(AAS)。
九、操作应用题
例9.图9为人民公园中的荷花池,现要测量此荷花池两旁A、B两棵树间的距离(我们不能直接量得).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以卷尺和测角仪为测量
工具设计一种测量方案.
要求:(1)画出你设计的测量平面图;
(2)简述测量方法,并写出测量的数据(长度用…
表示;角度用…表示);(3)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A、B两棵树间的距离.
分析:此题的测量方法很多,这里用全等知识来解决,方案如图10
,步骤为:
B
A
C
D
O
图10
(1)在地上找可以直接到达的一点O,
(2)在O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OC=OA;在BO的延长线
上取一点D,使OD=OB;(3)测得DC=a,则AB=a.
评注:本题是一道全开放式的设计方案题,它的解题策略非常多,可以利用三角函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全等三角形、三角形相似等许多知识,本题来源于课本、来源于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以及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