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实词与虚词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 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一向,平素
(2)乃把晖臂曰:握,持
(3)举手未敢对:答复,回答
(4)子孙窃怪之:感到奇怪
【解析】 “素”可以联系“吴广素爱人”,“怪”可联系“固以怪之矣”理解。“把”“对”要结合语境理解,把理解得出的含义放入原句,符合句意即可。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欲以妻子托朱生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晖以堪先达
C.以残年余力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解析】 A项顺承连词,可译为“来”。B项译为“因为”。C项介词,译为“凭”。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之不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释】 ①病:困苦。②忮(zhì):嫉妒。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至子所:处所
(2)不乐依人焉:依附,依靠
(3)燕不喻而去:知道,明白
【解析】 “所”,结合语境是“处所”的意思,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所”意思一致。“依”是“依靠”的意思。“喻”是“明白”的意思,如“不言而喻”。分析时结合课内所学知识比较理解。
2.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B)
A. 鸥于海渚遇巷燕
贤于材人远矣
B. 以人之不憎且爱之也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 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 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安陵君其许寡人
【解析】 A项中第一个“于”是“在”的意思,第二个是“比”的意思;B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中第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把”的意思;D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他们”,第二个“其”是加强语气。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 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树荫。
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民桥其上:搭桥,架桥
(2)逾石而往有石泓:越过,经过
(3)北堕小潭:落入
(4)卷石底以出:弯曲,翻卷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含有语言现象的词语的解释,如“桥”是名词,在此处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搭桥,架桥”。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
B.
C.
D.
【解析】 A选项中两个“然”,前者译为“……的样子”,后者译为“然而”。B选项中的“其”,前者译为“它的”,后者在句中作语气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不译。D选项中两个“自”,前者译为“从”,后者译为“如果”。C选项中两个“自”均译为“到”。
四、文言文阅读。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 善用矛(善于、擅长)
B. 一举而毙(杀死)
C. 适值偷在市饮酒(刚好)
D.弓手者忽谓偷曰(对……说)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平时要注意积累。C项的“值”解释为“遇到,碰上”。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 皆服其能 空乏其身
B. 弓手者因事至村步 罔不因势象形
C. 遂曳矛而斗 遂许先帝以驱驰
D. 见必与之决生死 时人莫之许也
【解析】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A都是代词,“他,他的”;C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都是代词,“他”。B项“因”,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凭借,根据”。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 ①瑯琊: 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②坼:裂开。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C)
A. 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 乃置伯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 伯意悟
目似瞑,意暇甚
D. 夜皆亡去
广故数言欲亡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平时要注意积累。
2.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怀刃以去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 陈涉乃立为王
D.伯恨不得杀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解析】 虚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意思和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 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1. 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解析】 题干所给例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项“以”是“因为”的意思。B项“以”是“认为”的意思。C项“以”是“按照”的意思。D项“以”是“来”的意思。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客谢之:道歉
(2)监试者异之:认为……奇特(奇异)
(3)窃为郡内忧之:私下
(4)以病去:离职,离开
【解析】 解答这道题要注意,“谢”是古今异义词,“异”为意动用法,容易解释错。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目。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 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1. 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屏人论事(C)
A. 当门的小墙 B. 忍住
C. 退避 D. 除去
(2)乃阳吐污头面被褥(D)
A.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B. 与“阴”相对
C. 外露的
D. 通“佯”,假装
【解析】 解答此题可根据上下文来把握。
2. 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大将军甚爱之
A. 怅恨久之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 小大之狱 D. 宋何罪之有
【解析】 例句中的“之”是代词,指王右军,而A中的“之”无实义;B中的“之”是代词,指愚公;C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D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目。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学射于周同⑤。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⑧;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ò):箭的尾部。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没有成年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要注意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的文段上来。
2. 与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B.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C. 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较易。例句中的“与”是“和”的意思。A、C、D三项的“与”都是“和”的意思,只有B项的“与”是“给予”的意思,所以选B。
九、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山野,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⑤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 ①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②佳:美好。③阴:树荫。荫: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⑤俾(bǐ):使。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凄神寒骨:使……到凄凉
(2)悉皆怪石:全,都
(3)不可名状:说出
(4)为之怅然:失望,失意,惆怅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要注意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的读本上来。
2.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 都邑之胜境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B. 以裨形胜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 乃疏凿芜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D. 以其境过清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A项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前者译为“来”,后者译为“因为”;D项前者为代词,“它的”,后者表推测语气,“恐怕”。C项皆为“于是,就”。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⑤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注释】 ①佼:好。②寿:保。 ③梁丘据:人名。④辂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⑤趣:同“促”,赶快。⑥临:治理,管理。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上朝)(√)
(2)臣得暖衣饱食(吃)(√)
(3)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遗留)(×)
(4)公不说,趣召晏子(通“悦”,高兴)(√)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C项中的“遗”应为“给”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B)
A. 夫子之禄寡耶? 辍耕之垄上
B. 弊车驽马以奉其身 无从致书以观
C. 于臣足矣 皆以美于徐公
D. 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 朝而往,暮而归
【解析】 B项的两个“以”都表目的,可译为“来”;A项的两个“之”,前者是主谓之间无实意,后者是“到、去”的意思;C项的两个“于”,前者是“对于”,后者是“比”;D项的两个“而”,前者表转折,后者表修饰。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钧二异事
先生为给事中①,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③,令童子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
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选自《三国志·杜夔传》注引《马钧传》)
【注释】 ①给事中:皇帝左右的一种侍从官。②器之模:陶器的模型。③翻车:龙骨水车。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 二子谓古无指南车
(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B.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往来无白丁
C. 患无水以溉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 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解析】 A项“谓”,前者译为“说,认为”,后者译为“对……说,告诉”;B项“白”,前者译为“禀告”,后者译为“不识字”;C项“患”都是“担心”的意思;D项“更”,前者译为“轮流”,后者译为“再”。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其功百倍于常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B. 先生为给事中
吴广为都尉
C. 令童子转之,而灌水自覆
面山而居
D. 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
策之不以其道
【解析】 A项“于”,前者译为“比”,后者译为“从”;B项“为”都是“做,当”的意思;C项“而”,前者译为“就”,表承接关系,后者表修饰关系;D项“以”,前者译为“把”,后者译为“用”。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 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食余甘煮菜:吃
(2)顾影颓然:回头看
【解析】 要熟悉课内文言文注释中的重点实词的意思,然后才能迁移到课外文言文中。“食”“顾”在课内出现多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解析】 A项为动词,“是”;B项为语气词,表疑问;C项为介词,“被”;D项为介词,“跟,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用作动词,“是”。
十三、文言文阅读。
东方朔救乳母
葛 洪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 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②愎(bì):固执任性。③愍(mǐn):哀怜。
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 但屡顾帝(回头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B. 帝虽才雄心忍(容忍)
然胡不已乎(停止)
C. 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D.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窥谷忘反(通“返”)
【解析】 B项“帝虽才雄心忍”翻译为“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忍”在此为“狠,刚硬”之意。
2.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 告之于帝
B. 旁人言之 何陋之有
C. 我当设奇以激之 无从致书以观
D. 乃凄然愍之 乃不知有汉
【解析】 A项“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向”。B项“之”,前者译为代词,代这件事,后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以”都是“来”的意思。D项“乃”,前者译为“于是,就”,后者译为“竟,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