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3年四川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综合·化学)‎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四川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综合·化学)‎ Ⅰ.考试性质 ‎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命题指导思想 ‎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各学科的命题,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养的要求,并结合我省中学教学的实际,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突出学科意识、学科思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考查,并在试卷结构、试题设计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适度创新。‎ Ⅲ.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和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分析、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论,用化学术语及文字、模型、图形、图表进行正确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从考试要求上看,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查可以总结为三个维度:一个是整合信息的能力;第二个是解决问题能力;第三个是实验探究能力。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卷有考查信息整合能力加强的趋势,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物质的制备,这些题目都是考生利用题中给出的信息,进行知识的加工的整合,然后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今年的备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化学用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另外一点就是,实验探究题目仍然是不变的高考热点。‎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往往取得高分的学生不是难题都会做,而是简单题不丢分。基础是否扎实不仅是区分好生与差生的标准同时也是高考化学取得高分的最重要因素。今年基础题目肯定比较多。‎ Ⅳ.考试范围和内容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四川卷)化学考试范围涵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必修1、必修2、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5个课程模块的内容,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有关内容。根据学科体系,上述内容分为化学学科特点与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基础5个部分。‎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化学学科特点 ‎(1)了解化学学科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 ‎(2)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了解物质变化及其能量变化等基本原理和规律。‎ ‎(4)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和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2.化学的基本观念与研究方法 ‎(1)理解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化学促进社会发展等基本观念。‎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能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有关化学问题。‎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3)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4)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 ‎①了解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②了解浊液、胶体和溶液的区别。‎ ‎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1)掌握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以及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 ‎(2)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以及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反应方程式。‎ ‎(5)化学计量 ‎①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②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③能根据物质的量与质量、摩尔质量、气体体积(标准状况)、物质的量浓度、溶质质量分数、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④理解质量守恒的含义,能运用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3.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与性质 ‎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①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②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了解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的原子及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④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区)及其应用。‎ ‎⑤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⑥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⑦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⑧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了解主族元素第—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①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②了解共价键的形成及其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③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1/2(a-xb)]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 ‎ ‎④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⑤了解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⑥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①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的区别。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②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常见物质。‎ ‎③了解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与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4.化学反应与能量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及其本质,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计算。‎ ‎(2)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 ‎(3)认识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4)通过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5)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焓变等概念。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6)理解原电池(带盐桥)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应用。‎ ‎(7)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了解金属腐蚀的危害和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5.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定量表示方法。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6.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4)了解水的电离及离子积常数。‎ ‎(5)了解溶液pH的定义。认识溶液的酸碱性、溶液中c(H+)和c(OH-)、pH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6)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7)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1、Fe、Cu等)‎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了解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重要合金的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1等)‎ ‎(1)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了解其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能结合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实例,运用物质性质和反应规律实现物质间的转化。‎ ‎4.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四、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 ‎(3)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了解同系物的概念和同分异构现象,能正确判断和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含顺反异构体而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4)了解常见有机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它们的结构。‎ ‎(5)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并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有机化合物。‎ ‎(6)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某些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 ‎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理解烃(烷、烯、炔、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组成、结构、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 ‎(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3)了解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如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 ‎(4)了解烃及其衍生物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5)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3.糖类、油脂、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油脂、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 ‎(3)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5.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五、化学实验基础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常见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处理方法。‎ ‎4.能根据要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了解溶液pH的测定方法。‎ ‎5.掌握常见气体和一些简单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6.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 ‎7.能根据实验要求,完成相关实验探究:‎ ‎(1)设计、评价或优化实验方案。‎ ‎(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3)描述及分析实验现象,收集及处理相关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4)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8.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V.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采取物理、化学、生物同堂分卷、闭卷、笔试方式。‎ 二、考试时间与分值 理科综合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化学试卷满分100分,其中第Ⅰ卷42分,第Ⅱ卷58分。‎ 三、题型 化学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7个、非选择题4个,非选择题包含填空题、实验题、简答题等题型。‎ 四、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Ⅵ.题型示例 ‎【例1】(2010年第7题)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 A.H2SO4、NaOH——腐蚀品 B. CH4、C2H4——易燃液体 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 D.KMnO4、K2Cr2O7——氧化剂 ‎【容易题,化学与社会】‎ ‎【例2】(2006年第8题)已知: ①向KMnO4晶体滴加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②向FeCl2溶液中通入少量实验①产生的气体,溶液变黄色;③取实验②生成的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色。‎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MnO4->Cl2>Fe3+>I2‎ ‎ B.上述实验中,共有两个氧化还原反应 ‎ C.实验①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 D.实验②证明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中等难度题,核心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 ‎【例3】(2008年第12题)工业上制备纯硅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SiCl4(g)+2H2(g)Si(s)+4HCl(g);△H=+QkJ/mol(Q>0)。某温度、压强下,将一定量反应物通入密闭容器进行以上反应(此条件下为可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若增大压强能提高SiCl4的转化率 B.若反应开始时SiCl4为1mol,则达平衡时,吸收热量为QkJ C.反应至4min时,若HCl浓度为0.12mol/L,则H2的反应速率为0.03mol/(Lmin)‎ D.当反应吸收热量为0.025QkJ时,生成的HCl通入100mL 1mol/L的NaOH溶液恰好反应 ‎【中等难度题,通过工业上制备纯硅考查《选4》的有关内容】‎ ‎(2010年第12题)某温度下,H2(g)+CO2(g)H2O(g)+CO(g)的平衡常数K=9/4。该温度下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H2(g)和CO2(g),其起始浓度如右表所示。‎ 起始浓度 甲 乙 丙 c(H2)/mol/L ‎0.010‎ ‎0.020‎ ‎0.020‎ c(CO2)/mol/L ‎0.010‎ ‎0.010‎ ‎0.020‎ ‎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平衡时,乙中CO2的转化率大于60%‎ B.平衡时,甲中和丙中H2的转化率均是60%‎ C.平衡时,丙中c(CO2)是甲中的2倍,是0.012 mol/L D.反应开始时,丙中的反应速率最快,甲中的反应速率最慢 ‎【例4】(2008年第5题)据报道,我国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氢氧燃料电池车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提供服务。某种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液为KOH溶液。下列有关该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B.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KOH的物质的量不变 C.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D.用该电池电解CuCl2溶液,产生2.24LCl2(标准状况)时,有0.1mol电子转移 ‎【中等难度题,通过氢氧燃料电池考查《电化学》的有关内容】‎ ‎【例5】(2010年第10题)下列解释实验事实的方程式不准确的是 A.0.1 mol/L CH3COOH溶液的pH>1:CH3COOHCH3COO-+H+‎ B.“NO2球”浸泡在冷水中,颜色变浅:2NO2(g) N2O4(g) H<0‎ C.铁溶于稀硝酸,溶液变黄:3Fe+8H++2NO3-===3Fe2++2NO↑+4H2O D.向Na2CO3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CO32-+H2OHCO3-+OH-‎ ‎【中等难度题,考查对有关反应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例6】(2007年第12题)有 ① Na2CO3溶液 ② CH3COONa溶液 ③ NaOH溶液各25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 ③>②>①‎ B.若将3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 C.若分别加入25mL0.1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D.若3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 ‎【中等难度题,通过对电解质电离与水解的分析考查《选4》的有关内容】‎ ‎【例7】(2010年第11题)自然界地表层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变成CuSO4溶液,向地下深层渗透,遇到难溶的ZnS或PbS,慢慢转变为铜蓝(CuS)。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CuS的溶解度大于PbS的溶解度 B.原生铜的硫化物具有还原性,而铜蓝没有还原性 C.CuSO4与Zn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u2++S2-====CuS↓‎ D.整个过程涉及的反应类型有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中等难度题,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考查《1和选4》的有关内容】‎ ‎【例8】(2007年第11题)用4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操作及现象”与“溶液”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项 操作及现象 溶液 A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升高至65 ℃以上,溶液变澄清。‎ C6H5ONa溶液 B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 Na2SiO3溶液 C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Ca(ClO)2溶液 D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又变浑浊。‎ Ca(OH)2溶液 ‎【中等难度题,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例9】(2011•北京)常用作风信子等香精的定香剂D以及可用作安全玻璃夹层的高分子化合物PVB的合成路线如下: ‎ 已知:I.RCHO+R’CH2CHO+H2O(R、R’表示烃基或氢)‎ II.醛与二元醇(如:乙二醇)可生成环状缩醛: ‎ ⑴ 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种峰。A的名称是               。‎ ⑵ ‎⑵A与合成B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⑶ C为反式结构,由B还原得到。C的结构式是               。‎ ‎⑷E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N由A经反应①~③合成。‎ a.①的反应试剂和条件是                。‎ b.②的反应类型是             。‎ c.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⑸PVAc由一种单体经加聚反应得到,该单体的结构简式是                  。‎ ‎⑹碱性条件下,PVAc完全水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⑴乙醛   ⑵+CH3CHO+H2O ‎⑶  ⑷a.稀NaOH   加热  b.加成(还原)反应 c.2CH3(CH2)3OH+O22CH3(CH2)2CHO+2H2O   ⑸CH3COOCH=CH2  ‎ ‎⑹+nNaOH+nCH3COONa 解析:根据A的分子式和A转化为B的反应条件,结合题给信息I和A的核磁共振氢谱,可以确定A为乙醛,B为;由C为反式结构,由B还原得到,可以确定C中仍具有C=C,被还原的基团应是—CHO,由此即可确定C的结构式(见答案);根据D的分子式C11H12O2,可以确定其不饱和度为6,结合生成D的反应条件,可确定D为,进而确定M为乙酸;由PVB的结构简式和题给信息II可确定其单体之一是CH3(CH2)2CHO,即N为CH3(CH2)2CHO;另一高分子化合物PVA为,进而推出PVAc的单体为CH3COOCH=CH2;由A和N的结构简式,结合题给信息I即可推出E为,CH3CH=CHCHO,F为CH3(CH2)3OH。‎ ‎【本题为有机综合性试题,(1)、(4)a、b较易(2)、(3)、(4)c为中等难度。对醇、醛、酸、酯及结构测定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综合考查,考查了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例10】(2010•全国)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X是某抗酸药的有效成分。甲同学欲探究X的组成。查阅资料:①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抗酸药的有效成分有碳酸氢钠、碳酸镁、氢氧化铝、硅酸镁铝、磷酸铝、碱式碳酸镁铝。②Al3+在pH=5.0时沉淀完全;Mg2+在pH=8.8时开始沉淀,在pH=11.4时沉淀完全。实验过程如下:‎ ‎ I.向化合物X粉末中加入过量盐酸,产生气体A,得到无色溶液。‎ ‎ Ⅱ.用铂丝蘸取少量I中所得的溶液,在火焰上灼烧,无黄色火焰。‎ ‎ Ⅲ.向I中所得的溶液中滴加氨水,调节pH至5~6,产生白色沉淀B,过滤。‎ ‎ Ⅳ.向沉淀B中加过量NaOH溶液,沉淀全部溶解。‎ ‎ Ⅴ. 向Ⅲ中得到的滤液中滴加NaOH溶液,调节pH至12,得到白色沉淀C。‎ ‎ (1)I中气全A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的化学式是 。‎ ‎ (2)由I、Ⅱ判断X一定不含有的元素是磷、 。‎ ‎ (3)Ⅲ中生成B的离子方程式是 。‎ ‎ (4)Ⅳ中B溶解的离子方程式是 。‎ ‎ (5)沉淀C的化学式是 。‎ ‎ (6)若上述n(A)∶n(B)∶:n(C)=1∶1∶3,则X的化学式是 。‎ ‎【答案】(1) (2)钠 硅 (3)Al3+ + 3NH3·H2O = Al(OH)3↓ + 3NH4+   (4)Al(OH)3+OH-=AlO2-+2H2O(5) (6)‎ ‎【(1)、(2)较易,(3)、(4)、(5)为中等难度题,(6)较难。属元素化学、实验、计算的综合题】‎ ‎【例11】(2010•北京)某氮肥厂氨氮废水中的氮元素多以NH4+和NH3•H2O的形式存在,该废水的处理流程如下:‎ ‎ (1)过程Ⅰ:加NaOH溶液,调节pH至9后,升温至30℃,通空气将氨赶出并回收。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加NaOH溶液的作用: 。‎ ‎ ②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通空气的目的: 。‎ ‎(2)过程Ⅱ:在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NH4+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NO3-.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 ‎①第一步反应是 反应(选题“放热”或“吸热”),判断依据是 。 ‎ ‎②1mol NH4+(aq)全部氧化成NO3-(aq)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3)过程Ⅲ:一定条件下,向废水中加入CH3OH,将HNO3还原成N2。若该反应消耗32 gCH3OH转移6 mol电子,则参加反应的还原剂和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答案】(1)①NH4++OH-═NH3•H2O ②空气可以将生成的氨气带走,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促进了氨水电离。(2)①放热 △H=-273kJ/mol<0(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②NH4+(aq)+2O2(g)═2H+( aq)+H2O(l)+NO3-(aq),△H=-346 kJ/mol。(3)5∶6‎ 解答:①铵盐能和强碱反应,实质是:NH4++OH-═NH3•H2O,故答案为:NH4++OH-═NH3•H2O; ‎ ‎②氨水电离是可逆反应,将生成的氨气带走,即减少生成物,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更多的生成氨气,因而促进了氨水电离,故答案为:空气可以将生成的氨气带走,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促进了氨水电离;(2)①焓变小于0,则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放热;因为△H=-273kJ/mol<0(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②结合图象根据盖斯定律来计算反应的焓变。第一步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H4+(aq)+1.5O2(g)═NO2-(aq)+2H+(aq)+H2O(l),△H=-273KJ/mol,第二步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O2-(aq)+0.5O2(g)═NO3-(aq),△H=-73KJ/mol,根据盖斯定律则NH4+(aq)+2O2(g)═2H+(aq)+H2O(l)+NO3-(aq),△H=-346 kJ/mol,(3)升降平衡。‎ ‎【本题为综合性试题,(1)较易(2)渐深(3)较难。考查平衡原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等,考查了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例12】(2011•北京)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作 现象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 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N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 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C中白色沉淀是 ,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性。 (3)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 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 。 ②进行实验,B中现象:甲中大量白色沉淀;乙中少量白色沉淀。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 。 (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Cu+ 2H2SO4(浓) CuSO4 + 2H2O + 2SO2↑;(2)硫酸钡 还原 ‎(3)NO+O2== NO2(4)①通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饱和NaHSO3溶液 ‎ ‎ ②甲:SO42-+Ba2+=== BaSO4↓,乙:2Ba2++2SO2+O2+2H2O====2BaSO4↓+4H+    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O2的量。(5)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本题为综合性实验题,(1)、(2)、(3)较易,(4)、(5)较难。以Cu、H2SO4、SO2、NO等性质为载体,以真实探究方式为情景,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及学生的假设与论证,设计与评价,现象与结论的实验探究能力】‎ ‎【例13】(2012•全国) VIA族的氧、硫、硒(Se)、碲(Te)等元素在化合物中常表现出多种氧化态,含VIA族元素的化合物在研究和生产中有许多重要用途。‎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S单质的常见形式为S8,其环状结构如下图所示,S原子采用的轨道杂化方式是_ _____。‎ ‎   ‎ ‎ (2)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是指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O、S、Se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 。‎ ‎     (3)Se原子序数为___ ___,其核外M层电子的排布式为___ ___。‎ ‎     (4)气态SeO3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__ ___,SO32-离子的立体构型为___ __。‎ ‎【答案】(1) sp3 (2) O>S>Se (3) 34;3s23p63d10 (4) 平面三角形;三角锥形 ‎ ‎ 【本题为选3的综合性试题,为中等难度。试题对杂化轨道理论、电子排布式、分子构型等知识进行了考查,体现新课程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