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2021-05-13 发布

教学研究高考历史史论题突破技巧及范文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学研究】高考历史“史论题”突破技巧及范文 一、评分标准:‎ 项目 要求等级 主题观点 史论结合 逻辑表述 一 紧扣主题 观点合理 史实准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 合乎逻辑 二 符合主题 观点基本合理 只罗列史实 史实基本正确 条理较清晰 基本合乎逻辑 三 基本符合主题 观点不够合理 史实不够准确 条理不清 缺乏逻辑 ‎ 二、特点:‎ 历史小论文:小是受高考时间限制,字数100字左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论文指使用史学观点评述历史人物事件等一般包括题目,论点,论据,论证。是高考历史要求最高一种题目。‎ 三、要求 ‎1、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题板块知识 ‎2、史学观点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 ‎3、归纳概括能力,史论结合能力,辩证法论证等能力。‎ 四、写作原则 ‎1、题目要求简练准确体现中心思想;‎ ‎2、论点一般不是考生自己提出避免争论错误,而是从所给材料提炼归纳概括,论点提炼要求直接开门见山,简练准确,本质新颖,这是写好小论文前提与关键,也是难点。要求学生的历史专业性,史学观点感知,归纳概括能力。‎ ‎3、论据是史实,史论结合是写好小论文的基本原则,要做到论从史出,以史实论证观点,把史实与论点紧密结合。要求界定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语言精炼专业。‎ ‎4、论证是写作思路,要清晰,富有逻辑性和衔接性。让人感觉自然,思路清晰,过渡性强,没有拼凑感。‎ ‎5、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模式一般使用总分总写作段落层次:第一段观点要准确新颖10-30字第二段展开30-60第三段10-20回扣升华 ‎6、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误区 只提观点是对错,不提炼观点;或超越材料提观点;或观点不清楚 不会史论结合,没有史论结合或简单的观点或孤立的史实;或史论结合的不自然不默契 思路不清,天马行空,没有逻辑 五、历史小论文写作步骤 第一步:据材料归纳概括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合理精炼,要响亮新颖。‎ 第二步:史论结合,论证观点。以史实论证观点,以观点分析史实。做到史实和观点默契结合。‎ 第三部:做一个精炼有力的总结,形成一个结论,进行理论升华。‎ 六、高考小论文写作示范 ‎1、主题提炼类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 ‎ ‎ ‎ ‎ ‎ ‎ ‎ ‎ ‎ ‎ ‎ 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封建阶级的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西欧航海技术的的提高,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由此可见,中国的古代科技传入到欧洲之后,促进了西欧社会的转型,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观点评析类 ‎(1)西方的崛起 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选《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评析观点类)‎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我赞成材料中所提到的“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成就”的观点。‎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等亚洲诸国无论在经济、科技、贸易及航海探索开拓方面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经济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如中国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入国内及国际市场;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的先进的历法和数学成果大多已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引起西方各国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改革和文化运动,大大推动了欧洲各国从封闭落后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中国的指南针、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等为西方探索新航路提供了科技条件;贸易方面:亚洲通往欧洲的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早已打通,大量的中国商品,如瓷器、香料、丝绸和茶叶等行销全世界。直到19世纪初,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亚洲处于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 因此,我认为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成就。‎ ‎(2)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评析类)‎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参考答案1:‎ 我赞成材料中的观点: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懂了中国的近代化 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造成中国的民族危机,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必须向西方学习,实现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外部因素的冲击下被迫做出的反应。‎ ‎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科技,开始中国近代化;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丧权辱国,外交失败爆发五四运动,中国大规模学习马克思主义,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国的近代化随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而逐步深入。‎ 综上,中国近代化是在外部冲击下做出的积极反应。‎ ‎3、目录对比类 ‎(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只要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解析】本题考查了全民族的抗战。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考查抗战中国民党与共产党地位影响;文革中受左倾思想阶级斗争影响,历史教科书受此影响;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淡化阶级斗争,对抗战胜利归结于全民族抗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对题目中所给出的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言之有理、语言通畅、与史实相符且与抗日战争相关即可。‎ ‎(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目录对比类)‎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 ‎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的历史观为指导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观点,他们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不同的时代,研究历史的方式方法和历史观必然不一样,分析回答时一定要紧扣时代特色,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归纳概括。世界近代史分期大学有争论:一种是马克思社会形态革命史观;一种是全球史观 ‎4、论证关系类 ‎(1)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论述题)‎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范文一:‎ 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3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新式交通运输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3分)‎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3分)‎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3分)‎ 参考答案二:‎ 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3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确立起来,流水线作业等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分)‎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出现了跨国公司,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3分)‎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推动了经营者革命,即专门的经理人开始出现,使得管理日益科学化。(3分)‎ ‎(2)材料:西方学者尼尔• 弗格森指出,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据尼尔• 弗格森著《西方的衰落》改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1‎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6世纪后西方世界的兴起。 ‎ 论证:①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髙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③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 ‎ 示例2‎ 观点:16世纪后的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 论证:①意识形态: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 “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②国家模式: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它既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了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③科教体制: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继之在两次科技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确立了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使西方社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众的人文科学素质大大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④文化传统:近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勇于开拓、善于探索的性格意识,成为西方推动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乃至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 ‎ 总结:综上所述,该学者指出的四个要素并不能完整地说明1500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 示例3‎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没有导致20世纪后西方世界的衰落。 ‎ 论证:①政治:20世纪的民主浪潮和法西斯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如普选权在西方国家普遍确立,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②经济:20世纪的历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如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滞胀危机后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均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法治:20世纪西方国家仍旧强调以法治的手段巩固民主制度、维护社会统治,如罗斯福新政以立法的形式摆脱经济危机:④社会:20世纪西方国家大多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在20世纪后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持续强化,西方世界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 ‎5、演变趋势类 表1   钟表的演变 ‎ 古代 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 中世纪末期 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 近代早期 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 ‎1850年前后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 ‎20世纪初 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 ‎20世纪50年代 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 据(英)约翰• 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思路点拨:‎ 学生可以从钟表科技发展,基本情况,看出,钟表技术的发展与当时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推动了钟表功能的日益多样化,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材料的内容,从不同阶段的科技发展表现来具体论述。      示例:     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论述:钟表最早的功能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记录时间,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越来越多样化。‎ ‎6、信息说明类(现象解释类)‎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1949年美国及其西欧盟友为遏制苏联而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风云变幻,北约不断调整其军事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冷战后十余年来,北约对其军事战略以渐进方式进行调整,其目前的大致轮廓是:‎ 对象及目标——由应对特定国家——集团行为体,转向应对被认定(可能)对北约构成威胁的“失败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 角色与任务——由传统安全领域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反恐和防扩散等成为迫切的首要任务,消除“失败国家”引发的安全威胁和危机以及善后处理,保卫和推动“民主”亦是重要任务。‎ 范围及手段——由区域内行动转向区域外行动,由运用军事手段转向运用多种手段(对话、合作、防务等)‎ ‎——刘惜戈《北约军事转型述评》‎ 依据以上材料,从北约转型的角度提炼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 ‎ 示例一:‎ 信息:不再以苏联和华约为主要的针对对象和目标(2分)‎ 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4分)‎ 示例二:‎ 信息:北约的角色任务进一步多元化,由传统安全领域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2分)‎ 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被冷战掩盖的种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暴露出来;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4分)‎ 示例三:‎ 信息:应对危机手段由军事到对话、合作到转变,军事行动范围扩展到欧洲以外。(2)‎ 说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以及北约东扩的影响。(4分)‎ ‎7、提取(关联)类似信息类 ‎    ‎ ‎ ‎ ‎ ‎ ‎—‎ ‎ ‎ ‎ ‎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2分)‎ 在14世纪之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14至15世纪,中国在明朝朱元璋在位时就开始和30多个国家进行官方贸易;郑和下西洋沟通了中国和东南亚,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岸,为中国和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开辟了欧洲和美洲的联系;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传入中国;中国的朱子学输入日本,茶叶输往欧洲;美洲白银流入中国,英国开始殖民活动。(6分,任意三点,但必须包括中外历史信息)‎ 这些历史信息表明,在进入14世纪之后,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上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   8、概念解析类 ‎(1)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 示例:西周分封制 ‎(1)背景:(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的松散的方国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3)影响或评价:(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消极)到了后期随着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现。‎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 ‎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 启蒙运动:‎ ‎(1)背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资产阶级进一步反对封建统治、开始和传播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2)主要内容:从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3)影响或评价:从对自身和对其他国家两个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人文主义的发展到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的先声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美国1787年宪法:‎ ‎(1)背景:从美国独立后的邦联政府松散、无权,成立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的必要性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2)主要内容:从三权分立的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制等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3)影响或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答案遗漏,可从英国君主立宪制、德国联邦制、法国共和制、三权分立思想方面结合所学分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从二战的教训、战时合作的延伸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2)主要内容:从双挂钩,瓦解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3)影响或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的经济体系两个方面结合所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