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考年报 49页

  • 217.00 KB
  • 2021-05-13 发布

广东省普通高考年报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考年报·语文科 ‎□李金涛(教授) 胡家俊(编辑)‎ ‎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呈现出新的气象:试卷结构新、选用材料新、思路设计新。‎ ‎(一)试卷结构新 按照修订后的《考试大纲》的精神,今年的试卷结构有一定的调整,内容版块相对集中,不再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而是以内容为标准,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版块,版块分布很清晰。其中,现代文阅读版块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版块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版块包括成语运用、病句辨析、表达得体、语段补写、逻辑推断等内容。写作版块则是一道60分的大题,今年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试卷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现代文阅读版块。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都设置为必考内容,这看似只是一个局部调整,却盘活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也利于命题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从而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这一调整还将会迅速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差,促使语文基础教育加强对学生各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全面重视。‎ 试卷结构新,但是考点基本是熟悉的,没有太大的落差,符合稳定的心理预期,不会给考生造成太大的困扰。‎ ‎(二)选用材料新 今年的试卷选用的材料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作文材料,列举12个“中国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既有现实关注,又有国际视野;既有宏大的国家战略,又有具体的民生设计;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有当今中国创新品牌。让考生从这12个“中国关键词”中,选择其中两到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关联,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表达主题宏大,又贴近现实,既能激发考生的家国情怀,又能引导考生对现实的关注。今年很多考生都说“备考抓对了材料内容”‎ ‎,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这12个中国关键词的材料内容,假如有心参加高考的同学,都会不同程度有所了解,有所掌握的,因为这些都是热点材料内容。但是光掌握这些材料还不行,还要将不同的材料关联起来,这个才是今年作文的难点。考生基本上都有话可说,但是要把作文写好,则要费一番思量。‎ 同时,除作文以外,试卷所选用材料也很鲜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了四则短材料组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建设的情况,组合很灵活,又能考查出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梳理与整合能力。这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在考试说明中已经有题例,所以考生应该不会陌生。这种文本形式,贴近碎片化阅读的实际,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主要形式,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三)思路设计新 ‎1.全面考查语文能力。‎ 全卷考查能力层级丰富,并建立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能力层级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有机联系,稳中求进,在材料选取、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亮点。‎ ‎2.以“立德树人”引领思想建设。‎ 试卷材料抓热点,顾大局,帮助青年人把握历史坐标。论述类文本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阐述气候正义,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牵涉的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公平的思考,也激发他们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与未来意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反映军民团结、民族和谐,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作文引导考生正确认识国家,树立文化自信、国家自信。这些内容都是从“立德树人”的高度,通过高考试卷引领中学生思想建设。‎ ‎3.“学科素养”要求覆盖全卷。‎ 语文学科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覆盖全卷,得到很好的体现。‎ 语言建构与运用:试题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沿用成语使用、语病判别和语意连贯等题型之外,又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内容的测试,全方位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作文要求从列举的12个“中国关键词”‎ 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这道题,12个关键词都是学生熟悉的,有人可能觉得很容易写,其实要写好这道题,思维要求是很高的。首先不能选单一关键词进行写作,这样容易套作,而且相对思维能力考查单一。第二,如何选择关键词,需要有严密的考量,要形成“有机关联”,考生自己又比较熟悉,有一定的思考。第三,如何形成有机关联,这是写好这篇文章的一个关键,颇费思量。第四,如何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中国是个宏大的概念,如何突出自己认识的中国,不是空泛的中国,也是不容易的。第五,这篇文章是对一个外国青年而写的,如何适合这个对象,如何符合这个虚拟的写作情景,也是一个难点。第六,如何让对象读懂中国,这个是最难的地方,一篇800字的文章,要让外国青年就读懂中国,那谈何容易?这样复合多重的写作要求,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试题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倾向审美能力的考查。小说《天嚣》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的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考生要理解这样结尾的效果,需要有审美鉴赏的能力。‎ 文化理解与传承。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一首以科举考试为内容的诗歌,对于正在参加高考的同学来说,有着相似的情景。古诗鉴赏“下笔春蚕食叶声”一句的妙处,考生对其中的感受也是能切身体会的。考生对国家选拔人才的体会会尤为深切,这样的感受很好地体现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外,实用类文本阅读,通过介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介绍,让考生理解外国的文化。‎ ‎4.试题命制技术新 第7小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设置选项,很有新意。‎ 试卷的不足:‎ ‎(一)参考答案不直接体现评分细则不是一个好的改革方向。今年的试卷参考答案做得异常简单,没有任何评分的具体细则出现。这样做的好处在哪里呢?估计是为了保密,为了减少评卷细则分歧造成的矛盾。但是,细则不明反而会更容易造成误会,更容易产生矛盾。翻译题哪个词语是采分关键词,5分的两项选择题具体如何给分,等等,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引。参考答案不直接体现评分细则不是一个好的改革方向,希望这样的做法不要延续下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没有给出处。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没注明出处,这个不够严谨,而且也对作者不够尊重。‎ ‎(三)语言综合运用题太简单。今年的语言综合运用题,特别是21小题,太简单,有评说是“送分题”,有说是“初中生中考题”,这个不利于选拔性的考试。也对不符合大家对这块语言试验田的期待。前几年的语言综合运用题太保守,今年的题目大家希望有点新意,但是没有,有点失望。‎ ‎(四)作文题考虑城乡差距不够。高考是全国性的考试,覆盖面广,如何平衡城乡差距,确实要注意。不能说农村学生就不能写好这个题目,但是最起码选择性上是有差距的。‎ 二、试卷的设计 ‎ 1.试卷结构。‎ ‎ 全卷分为四大版块:一、现代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三、语言文字运用;四、写作。共设置22道小题,其中客观题13道,43分;非客观题9道,107分。‎ 第一版块——现代文阅读。‎ 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是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设计了3道题,都是单向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分别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推断。‎ ‎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为原《萌芽》杂志主编、作家赵长天的小说作品《天嚣》,设计了3道题,共14分。一道单项选择题,3分,两道主观题分别为5分和6分。单项选择题侧重对小说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观题则是考查“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第三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采取非连续性文本组织阅读材料的形式,分别选取了四则材料,有三则是文字材料,一则是统计图表材料。设计了3道题,共12分。一道单项选择题,3分;一道两项选择题,5分;一道主观题,4分。分别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梳理、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对不同材料内容的比较分析。‎ ‎ 第二版块——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阅读材料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设计了4道题,共19分。其中三道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还有一道翻译题,10分。三道单项选择题分别考查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材料是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设计了2道题,共11分。其中一道两项选择题,5分,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设题点在环境、心情、思想感情等诸方面,主要是理顺对诗歌的理解。一道主观题,6分,考查对具体诗句的赏析。‎ ‎ 第三部分,名篇名句默写,设计了一道题,共5分,分为两道小题,一道两个空,2分,另一道三个空,3分。分别考查的是曹操的《观沧海》和杜牧的《阿房宫赋》。‎ 第三版块——语言文字运用 这个版块共设计了5道题,共2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三道,9分,分别考查成语运用、病句辨析、语言表达得体。两道主观题,共11分,分别考查语段补写和逻辑推断。‎ 第四版块——写作 这个版块设计了一道作文题,共60分。从材料提供的12个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到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关联,呈现“我”所认识的中国,让外国青年朋友读懂中国。‎ ‎2.双向细目表 版块 题号 内 容 题 型 分 值 平 均 分 难 度 标 准 差 区 分 度 一 现代文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客观题 ‎3‎ ‎1.3055‎ ‎0.4352‎ ‎1.4873‎ ‎0.4179‎ ‎2‎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客观题 ‎3‎ ‎1.3629‎ ‎0.4543‎ ‎1.4937‎ ‎0.0217‎ ‎3‎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客观题 ‎3‎ ‎0.3279‎ ‎0.1093‎ ‎0.9361‎ ‎0.075‎ ‎4‎ 文学类文本阅读 客观题 ‎3‎ ‎1.757‎ ‎0.5857‎ ‎1.4778‎ ‎0.1787‎ ‎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非客观题 ‎5‎ ‎2.575‎ ‎0.515‎ ‎1.0426‎ ‎0.5384‎ ‎6‎ 文学类文本阅读 非客观题 ‎6‎ ‎2.636‎ ‎0.439‎ ‎1.0835‎ ‎0.4578‎ ‎7‎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客观题 ‎3‎ ‎1.5194‎ ‎0.5065‎ ‎1.4999‎ ‎0.5258‎ ‎8‎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客观题 ‎5‎ ‎3.9035‎ ‎0.7807‎ ‎1.538‎ ‎0.274‎ ‎9‎ 实用类文本阅读 非客观题 ‎4‎ ‎2.256‎ ‎0.564‎ ‎1.2155‎ ‎0.5234‎ 二 古代诗文阅读 ‎10‎ 文言文阅读 客观题 ‎3‎ ‎2.1464‎ ‎0.7155‎ ‎1.3536‎ ‎0.3406‎ ‎11‎ 文言文阅读 客观题 ‎3‎ ‎1.4765‎ ‎0.4922‎ ‎1.4998‎ ‎0.3282‎ ‎12‎ 文言文阅读 客观题 ‎3‎ ‎1.1537‎ ‎0.3846‎ ‎1.4595‎ ‎0.3602‎ ‎13‎ 文言文阅读 非客观题 ‎10‎ ‎6.273‎ ‎0.627‎ ‎2.4503‎ ‎0.4392‎ ‎14‎ 古诗阅读 客观题 ‎5‎ ‎2.0365‎ ‎0.4073‎ ‎1.477‎ ‎0.1377‎ ‎15‎ 古诗阅读 非客观题 ‎6‎ ‎2.559‎ ‎0.426‎ ‎1.4023‎ ‎0.586‎ ‎16‎ 名句名篇默写 非客观题 ‎5‎ ‎2.417‎ ‎0.484‎ ‎1.7475‎ ‎0.6096‎ 三 语言文字运用 ‎17‎ 语言文字运用 客观题 ‎3‎ ‎0.8038‎ ‎0.2679‎ ‎1.3286‎ ‎0.1387‎ ‎18‎ 语言文字运用 客观题 ‎3‎ ‎1.4902‎ ‎0.4967‎ ‎1.5‎ ‎0.4423‎ ‎19‎ 语言文字运用 客观题 ‎3‎ ‎0.9144‎ ‎0.3048‎ ‎1.381‎ ‎0.2935‎ ‎20‎ 语言文字运用 非客观题 ‎6‎ ‎4.717‎ ‎0.786‎ ‎1.2606‎ ‎0.564‎ ‎21‎ 语言文字运用 非客观题 ‎5‎ ‎3.943‎ ‎0.789‎ ‎1.4997‎ ‎0.4017‎ 四 写作 ‎22‎ 作文 非客观题 ‎60‎ ‎43.89‎ ‎0.732‎ ‎5.7861‎ ‎0.7029‎ ‎ ‎ ‎3.知识、能力要求考查的分析 第1题 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正确答案为D。‎ 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对应原文的相应内容表述是“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判断这个选项的正误,首先要看非政府组织提出了“气候正义”这个说法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这些非政府组织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才应运而生的,说是这些非政府组织提出了气候正义,并不为过。再看看其目的:“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个表述太泛化,准确来说气候正义是对气候 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泛化说成“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不准确,属于强加因果。所以A项不正确。‎ B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对应原文内容是阅读材料的第二自然段。原文认为:“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表明此选项前半句是正确的,判断此选项正确与否,关键看后半句的概述是否准确。原文第二自然段“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如何实现控制呢?就有不同的做法:对发展中国家,要满足他们“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对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则要“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控制”不等于都是限制,将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的问题归结为“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把问题理解得过于简单,不够准确。所以B项不正确。‎ C项“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从原文第三自然段末:“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这里已经明确“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否定了选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的表述。但是这其中有一个干扰的地方,是原文第三自然段中“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这里有“设定义务”的表述,但这仅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来的,而后面“实际上……”实质跟理论不一样,前后提法的矛盾与倾向是明白的,后者的结论是作者的判断。所以C项不正确。‎ D项“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这个选项是对原文内容的整体概述,要判断其正误,我们需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可以把这个选项分成两个部分:(一)“已有的科学认识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这充分证明了是随着对环境正义科学认识的发展,才带来气候正义的概念的,科学认识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 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这表明分配空气排放这样的利益分配,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综合(一)和(二),所以D项是正确的。作为答案选项。‎ 全省实际考生667267人,其中选A的人数为107647,占16.13%,选B的人数为166972,占25.02%,选C的人数为101793,占15.26%,选D的人数为290376,占43.52%。此题全省平均分为1.3055,标准差为1.4873,区分度为0.4179,难度为0.4352。‎ 第2题 考查考生综合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正确答案为C。‎ A项“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文章在第一自然段提出“气候正义”的概念后,紧接着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阐述如何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文章花了较多的篇幅在时间维度上进行论述,从消极方面、积极方面探讨代际权利义务问题以及从实际上来理解气候正义的本质,问题分析到位,判断其达到了“深入”的程度,是可以的。所以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B项“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依据原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基本可以判断该选项正确与否。气候正义这个概念及其内涵理念,都是建基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之下的,假如气候容量是无限的,就不存在分配的问题,也就不存在气候正义的问题了。所以该选项前半句话的表述是正确的。按照原文的说法,气候正义“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而原文第二、三、四自然段都是谈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并没有谈“法律正义”的问题。所以该选项后半句的表述也是正确的。这样,B项的分析是正确的。‎ ‎ C项“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原文第三自然段基本上都是在阐述气候正义中代际公平的问题,所以选项前半句的表述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后半句“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则未有在文中有所表述。这是合理推断吗?不是。从第三自然段领起句“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气候正义涉及代际公平,也涉及当代人代内公平的问题 ‎,其立场不单是立足于未来,也立足于当代,处理好当代国际或地区间的公平,也是气候正义涉及的核心问题。所以,“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的结论不正确。C项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 D项“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原文第一自然段交代“气候正义”的起源,可以理解为交代背景。第二自然段从空间维度阐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第三自然段则是从时间维度阐述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关系时并列的,概述为“接着逐层分析“是准确的。第四自然段对前文内容作了总结,并且归纳了气候正义的内涵:“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所以D项对原文论证的结构及逻辑关系分析是正确的。‎ 全省考生中选A的人数为104358,占15.64%,选B的人数为220420,占33.03%,选C的人数为303151,占45.43%,选D的人数为38710,占5.80%。此题全省平均分为1.3629,标准差为1.4937,区分度为0.0217,难度为0.4543。‎ 第3题 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正确答案为B。‎ A项“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第一自然段“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是提出气候正义的前提,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存在分配的问题,公平享用的问题了。由于气候容量资源稀缺性等内在属性决定了其带给世界各国的影响往往是不均衡、不公正,所以才有必要提出“气候正义”。第二自然段在举例时也提到“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要平衡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也是建基于排放空间有限的前提下的,假如气候容量无限,就无须限制排放或者要规划排放了。所以,A项的说法正确。‎ B项“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原文第三自然段末“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符合后代利益。文章强调的是符合后代利益而非保证后代利益,更非保证后代需求。B项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B项不正确。‎ C项“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原文第二自然段从空间维度阐述公平原则时,强调“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第三自然段从时间维度上指出代际公平体现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C选项实际上是把这两个表述合并在一起来表达,这是与原文内容相符的,所以C项正确。‎ D项“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该选项是对原文整体的推断,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否很复杂的问题?我们从原文的阐述中可以知道,气候容量公平享有不但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平,而且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的公平。要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都有因各自的利益诉求,要考虑不同方面的利益及现状因素。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准确的。另外,原文第一自然段提到“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主要表现为”就意味着还有别的表现,原文只是从“社会正义”这个视角来阐述,对法律正义并无谈论,所以表述为“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是准确的。所以D项是正确的。‎ 全省考生中选A的人数为311131,占46.63%,选B的人数为72944,占10.93%,选C的人数为236779,占35.48%,选D的人数为45775,占6.86%。此题全省平均分为1.3279,标准差为0.9361,区分度为0.075,难度为0.1093。‎ 第4题 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正确答案为B。‎ A项“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从小说开头第一自然段:“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读出风沙的狂暴、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一句中“像浪一样”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风沙的大而狂,同时感性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冲撞”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风沙的残暴。“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一句中“‎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风沙带来的威胁,也表现了风沙狂暴的特点,同时也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像是随时都要散架”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觉。综合分析第一自然段这个小说的开头,A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这个选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两点表述是正确的。“被困队员深陷绝境”的内容在小说前半部分中都有所表现,队员们严重缺水,身体处于半昏迷,得不到援助,生命受到威胁,这样概括为“深陷绝境”并不为过。“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瘫成一堆稀泥”等描写都表明队员们已经“调动起所有能量”来救助敲门人。这么大的风沙,送瓜人是如何出现的,确实是个奇迹,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处写道:“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作者也是将送瓜人的出现作为奇迹来看待的。第一部分的概括是正确的。我们再来看看第二部分“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这一表述是对小说的分析鉴赏。是否生命奇迹无法解释呢?小说结尾说“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考生很容易受到这句话的干扰,就认为“最终也没弄清”就表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我们深究下去,其实这“生命奇迹”也是可以解释的。队员们能“在绝境中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这是生命的奇迹,创造这一奇迹,是因为他们从内心深处激起了救助弱者的力量。“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 是出于他对队员们的民族友爱之情,是因为送瓜人知道当地这种天气情况可能给队员们带来怎样的处境。蒙古族同胞虽然与队员们素不相识,队员们谁也听不懂蒙语,但送瓜人能冲破风沙来到钢架房,是有道可循的不是无法解释。所以说B项的分析与鉴赏是不正确的。‎ C项“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是对这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整体概括,这个表述是否正确?只要我们细读小说,就会注意到队员们开门前“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关门后“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细致地描写了队员们开门前后的不同状态。看到西瓜的时候,作者是这样描写西瓜的:“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再熟悉不过的西瓜,在此时此刻,截然不同的观感,表现了队员们惊喜的心情。“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表现了队员们迫不及待要吃西瓜解渴的心情。这些细节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更好地表现了队员们和送瓜人的形象。概括为“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是符合小说的实际的。“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一句跟上面举得几个例子一样,也是属于细节描写的一个例子。在处于半昏迷状态,在要紧急开门救人的一刹那,队员们还没有忘了房子内那些资料,这是队员们用艰苦的劳动换来的资料,十分的宝贵,需要保护。通过队员们保护科研资料这一细节,体现了他们高度的责任意识,这样的分析鉴赏是恰当的。所以说C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正确的。‎ D项“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小说主要的内容是讲述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这一点只要通读小说都知道是正确的概括。小说刻画的人物以及体现出来的精神令人感动:试验队员为科研试验负责任的精神令人感动;队员们在自身难保的恶劣环境下,仍开门救人令人感动;蒙古族送瓜人冒着生命危险给试验队员们送西瓜的行为令人感动;试验队员与蒙古族送瓜人之间互助互爱的精神令人感动。小说“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这个概括是正确的。深陷绝境、自身难保的试验队员,没有犹豫,开门救助敲门人,得到的是蒙古族同胞送来的西瓜,最终使自身脱离险境,这正是揭示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道理。这个选项,考生会因为对小说主题的不同理解而受到干扰,有些考生认为该小说的主题是“民族和谐”,所以认为这个“人生道理”不属于主题范畴。其实,对小说的主题,对小说故事揭示的人生道理,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要符小说表达实际,就是成立的。不能说小说主题是“民族和谐”就不能揭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这一个人生道理。D项的分析与概括是正确的。‎ 全省考生中选A的人数为96756,占14.50%,选B的人数为392306,占58.79%,选C的人数为57736,占8.65%,选D的人数为121077,占18.15%。此题全省平均分为1.757,标准差为1.4778,区分度为0.1787,难度为0.5857。‎ 第5题 考查考生分析鉴赏小说中心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参考答案为: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从小说文本中读出“渴”的内涵。‎ 为什么会“渴”?缺水。主要是天气的原因,天气炎热干燥、风沙肆虐,导致补给跟不上。‎ ‎“渴”得怎么样?水成了人最原始的欲望。空气像液体,厚重而凝滞。喉头有梗阻感。进入半昏迷混沌状态。‎ 其次我们要调动我们的知识储备,理解小说的谋篇布局应该包含哪些元素。这个是我们答题的必备知识,很多考生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证明这些同学必备知识的缺乏。小说的谋篇布局大致涉及几个方面: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表现,等等。‎ 再次我们要把“渴”的内涵与小说谋篇布局的元素结合起来,看“渴”的内涵对这些谋篇布局要素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从小说情节的安排来看,“渴”是环境造成的,沙漠地带,天气炎热干燥、风沙肆虐,试验队补给跟不上,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队员被困,都是“渴”的原因,也是小说情节安排的前提。因为“渴”到极点,队员们才濒临绝境;因为自己的“渴”,他们才更能理解“求助者”等待救援的急迫,因而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蒙古族同胞同样也知道,如此天气环境中,队员们如果“渴”下去得不到救援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这才冲破风沙为试验队员们送来了救命的西瓜。可以说,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渴”而展开,借助“渴”来推动,这样处理,使情节既合乎逻辑也更为集中,省却了很多罗嗦的交代。‎ 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来看,小说涉及试验队员和送瓜人。人在“天嚣”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感受,描写真实而细腻。试验队员“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这些都是试验队员对“渴”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感受。送瓜人对“渴”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感受,小说没有直接描写出来,但是送瓜人能够体会到试验队员“渴”得难受,他才会给试验队员送西瓜,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写使到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从主题的表现来看,无论把小说的主题理解为“民族和谐”还是“‎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都是从“渴”的感受中生发出来的。试验队员口“渴”,更“渴望”得到帮助;队员们知道“渴”的难受,所以他们知道敲门人也会是“渴”而需要帮助;因为想到敲门人需要帮助,冒着危险打开了门,队员们才最终吃上西瓜得到了帮助。小说就是这样,借助“渴”更好地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也体现了民族和谐的氛围,凸显了思想主题。‎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2.575,标准差为1.0426,区分度为0.5384,难度为0.515。‎ 第6题 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情节艺术进行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参考答案为: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个小说结尾的具体表现。试验队员在“天嚣”的环境下,深陷绝境,但是得到了蒙古族同胞送瓜解渴,因为不懂蒙语,对送瓜人一无所知,“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这就是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的内容。‎ 这样一个小说结尾会对小说整体产生怎么样的艺术效果呢?我们需要从作者创作、文本表现和读者审美三个维度来考量。‎ 从作者创作的维度来看,这样的结尾符合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试验队员不懂蒙语,所知有限,大家只能心领神会,这样的结尾更真实。‎ 从文本表现的维度来看,小说的情节发展突然结束,既不使情节拖沓,又留下空白,强化了小说神秘的氛围。‎ 从读者审美的维度来看,读者都想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但是这样一个结尾,打破了读者这样什么都希望清清楚楚的心理预期,给读者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这样的处理更有张力。‎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2.636,标准差为1.0835,区分度为0.4578,难度为0.439。‎ 第7题 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参考答案为D。‎ 这道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设置选项,较有新意。‎ A项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转换成文字的形式表述就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播出特点为“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预期目标为“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从阅读材料一 “‎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中就可以判断这个项是正确的。‎ B项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转换成文字的形式表述就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节目制作方式“以央视自制为主,其优势为“节目品质有保障”。判断该项正确与否,可以相应地在阅读材料三中找到答案。“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可以理解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节目制作方式以央视自制为主”。“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可以判断”节目品质有保障”。‎ C项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转换成文字的形式表述就是:美国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提供节目给“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 这个选项涉及三个主体:“美国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批准下由有线电视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所以C项的梳理是正确的。‎ D项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转换成文字的形式表述就是: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提供片源给“国家地理频道”,节目制作后传送给“电视观众”。‎ 阅读材料四中,“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节目制作完成后,不是就传送给电视观众了,而是交有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来负责传送。“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所以D项的梳理是不正确的。‎ 全省考生中选A的人数为9374,占1.40%,选B的人数为263889,占39.55%,选C的人数为55384,占8.30%,选D的人数为338037,占50.66%。此题全省平均分为1.5194,标准差为1.4999,区分度为0.5258,难度为0.5065。‎ 第8题 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参考答案为:B 、C。‎ A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材料一中有这样一句话:“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就是“中央电视台”。“‎ 进行了详细的规划”选项多了“认真”二字“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虽然阅读材料都没有提到“认真”这两个字,但是从其收效来看,说是“认真”也没有改变阅读材料的原意。“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在阅读材料一末提到,“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这表明“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在央视纪录频道认真详细的规划下已经呈现出来了,“以期将来能够”达到的不是“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表明“规模化”才是其目标。A项在对材料的概括上将已经实现的事情当作未实现的目标来概括,所以A项是不正确的。‎ B项“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根据材料二的图表“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这个统计图,是从性别、年龄、学历三个维度来统计的,反映的是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情况,B项的概括和分析是正确的。‎ C项“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该选项主要是考查对图表的阅读,从性别来看,最高值是“男”。从年龄段来看,最高值是“45~54岁”。从学历来看,最高值是“高中”。可见,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 D项“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根据阅读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学历的提高,集中度的曲线是不断攀升的。在55-64年龄段前,随着年龄增长,集中度是不断攀升的,但是超过了55-64年龄段,集中度的数值掉头向下。这样,该选项的概括有例外,不能成立。所以,D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E项“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比较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规模“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以及其运营模式来看,概括“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比较健全”,这个推断是合理的。“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这个推断是否合理?材料没有正面的信息。材料三在讲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运营模式时,提到这是央视纪录频道的劣势,受到了限制。但是不能就此就断定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这些方面就不受限制。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商业性更强,不可能在这些方面不受限制,只能说可能会更灵活一点。所以E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全省考生中选A的人数为101613,占15.23%,选B的人数为593803,占88.99%,选C的人数为490762,占77.55%,选D的人数为46514,占6.97%,选E的人数为90553,占13.57%。此题全省平均分为3.9035,标准差为1.538,区分度为0.274,难度为0.7807。‎ 第9题 考查考生掌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参考答案为: 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对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的制播运营模式,在材料三中有了明确的说法:“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这两句话基本概括了基本的观点,考生只需要稍作提炼,改变一些句式,就可以回答好这个问题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对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运营模式,阅读材料四中有“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的字眼,提示下面是答题对应的区间。接下去的表述,是概述,是讲普遍的运营模式。接着“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表示是对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播运营模式的介绍。我们再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这就是对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播运营模式的具体介绍,我们只需要概括好其主要特点,就能很好地回答问题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播运营模式有不同分工,各有任务,分工清晰 ‎。提供片源的任务由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完成。节目制作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来完成。播放节目的任务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康卡斯特电信公司来完成。其最大的特点是分工合作、制作与播放分开。‎ 这样,我们就可以概括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一个是制播合一,一个是制播分离。‎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2.256,标准差为1.2155,区分度为0.5234,难度为0.564。‎ 第10题 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参考答案为D。‎ 从四个选项的断句情况来看,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另一个是: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 ‎“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该如何断句呢?关键的地方在于对主语的判断。“所继叔父”是属于前面“谢弘微”的范畴,还是领起后面的内容,作为后句的主语。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时然后言”意思是“时机适当才说话”这说的是谢弘微,并非说“所继叔父”,已经转换了主语,所以应该在“时然后言”后面断句。“所继叔父混名知人”意思是:“过继家的叔父谢混因为善于辨识人才而出名”,然后接着是谢混对谢弘微的预判,这样理解就很合理了。‎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该如何断句呢?是在“夙敏”后,还是“方成”后断句呢?假如在“方成”后断句,后面就成了“佳期器有子如此”,佳器作为主语,理解不通畅。在“夙敏”后断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意为“这个孩子内心深沉早慧,将会成为出色的人”,理解就合理了。‎ 全省考生中选A的人数为11870,占1.78%,选B的人数为163501,占24.50%,选C的人数为13759,占2.06%,选D的人数为477446,占71.55%。此题全省平均分为2.1464,标准差为1.3536,区分度为0.3406,难度为0.7155。‎ 第11题 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参考答案为B。‎ A项“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在中国古代,名是由父辈所取,成年后,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在社会交往中不宜再让人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字或表字,以表其德,在社交场合中使用,以示尊重。名、字往往分开分开使用。“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之意。谢弘微原来名叫“密”,因为过继给给别人,导致本名与过继后的长辈姓名相触犯,为了不改父母所赐起的本名而按避讳改用字来称呼,以示尊重的。谢弘微的字得以通行使用,而他的名反而不常用了。所以A项对“以字行”的解释是正确的。‎ B项“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与血亲的不同,就在于有否血缘关系。选项中说姻亲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所以B项的解说不正确。‎ C项“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古时规定,官员的父母亲如若去世,从得知丧事那天起,必须回祖籍守丧,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三年内不为官,不应考,不婚娶,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停止一切娱乐活动。阅读材料中“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说的就是谢弘微丧母离职守丧的事迹。所以C项的解说是正确的。‎ D项“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禄”专指官吏的俸给,“私禄”则是指自己的俸禄。阅读材料末,“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东乡君去世,遗产不菲,但是谢弘微用“私禄”营葬,此处用“私禄”一词,特别与东乡君家的钱财加以区别。D项对“私禄”的解说是正确的。‎ 全省考生中选A的人数为226350,占33.92%,选B的人数为328462,占49.22%,选C的人数为51202,占7.67%,选D的人数为60515,占9.07%。此题全省平均分为1.4765,标准差为1.4998,区分度为0.3282,难度为0.4922。‎ 第12题 着重考查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参考答案为:B。 ‎ A项“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该选项通过两方面的事迹概括出“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我们要判断这个选项的概括与分析是否正确,首先要验证所述事迹是否属实,再看看事迹是否可以支撑概括的观点。第一个事迹,“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从原文“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可知所述事情属实。第二个事迹,“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这个事迹也属实。‎ 再看这两个事迹是否可以概括出“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这个观点。第一个事迹可以概括出“弘微出继从叔”,第二个事迹可以概括出“一心只爱读书”。所以A项的概括和分析是正确的。‎ 该项的概括都能够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依据。从可以判断“弘微出继从叔”“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概括正确。可以判断“他是陈郡阳夏人”概括正确。“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可以判断“一心只爱读书”“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概括正确。A项的概括和分析都符合原文意思,所以是正确的。‎ B项“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 该项第一个事迹:“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从原文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我们可以读出这里是张冠李戴,主语是谢混,不是谢弘微。这个事迹不属实,这个分析不正确。‎ 第二个事迹:“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原文没有直接写谢弘微极有文才口才,但是“瞻等才辞辩富”一句,承上可知“瞻等”就包括谢弘微。“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可以读出“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该项的观点“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概括是正确的,可以从原文“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可以读出来。但是整个B项,因为存在其中一个事迹的表述不属实,所以B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 ‎ C项“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该项第一个事迹:“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我们从原文中:“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可以知道这个事迹的概括是准确的。‎ 第二个事迹:“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我们从原文:“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中找到依据。‎ ‎ 谢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在原文中没有直接的表述,但可以从这两个事迹中概括出来。所以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 D项“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该项第一个事迹:“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从原文中:“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可以证实事迹属实。‎ 第二个事迹:“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对应原文:“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可以证明该事迹的表述属实。‎ 这两个事迹都属实,细究能够概括出“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这个观点。所以D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 全省考生中选A的人数为36944,占5.54%,选B的人数为256689,占38.47%,选C的人数为264582,占39.65%,选D的人数为107514,占16.11%。此题全省平均分为1.1537,标准差为1.4595,区分度为0.3602,难度为0.3846。‎ 第13题 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参考答案为:(1)(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该句翻译重点字词为:“循”“事”“过常”三个,是必须翻译出来的。“循”,可翻译为“遵守”“遵循”“遵照”“按照”等;“事”,可翻译为“事奉”“侍奉”“服侍”“伺侯”;“过常”,可翻译为“过于常礼”“过于/甚于常人”“超过平常/常人”“多过常人”“比平时更加”“比一般人更加”等。句子大意理解时,“继亲之党”翻译为“过继家的亲族”“入继家的亲族”“嗣家的亲友”“继父的亲戚”“继亲的族人”“继亲的亲人”“出继从叔(谢峻)的亲友”“过继家那边的人”‎ 等都是可以的。但假如翻译成“朋党”“党羽”“党派”“党人”,就属于翻译不恰当。‎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该句翻译重点字词为:“臧否”“言论”“乱”三个。“臧否”可以翻译为:“褒贬”“品评”“评论”“评价”“评定”“评比”“议论”“说……的好坏”等。翻译为“批评”“诋毁”“表扬”等则属于翻译不恰当。‎ ‎“言论”可以翻译为:“发表言论”“发表议论”“发表意见”“议论别人”“评论别人”“谈到某人如何时”“说到这些时”“这样说到”等。翻译为“说话时”则属于翻译不恰当。‎ ‎“乱”可以翻译为:“打乱”“扰乱”“干扰”“打断”“岔开话题”“转移话题”等。翻译为“使……混乱”“胡说八道”“叫他不要乱说话”“作乱”“乱来”“停止说话”“让他住口”等,则属于翻译不恰当。‎ 在对句子大意翻译中,“以它语”可以翻译为“用其它的话”“说其它的事”等,翻译成“因为他的话”“认为他胡说八道”“把它当作胡言乱语”等则属于翻译不恰当。句子大意翻译中,要特别注意:句子主干要正确,人物关系要清楚,事实要准确。‎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6.273,标准差为2.4503,区分度为0.4392,难度为0.627。‎ 第14题 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参考答案为:B 、E。‎ A项“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该项的赏析对应的诗句是:“紫案焚香暖吹轻”“紫案”指京都贡院。“暖吹”意为暖风,代指春风。这一句描写的是考场的环境:在暖风轻吹的初春时节,礼部进士试之日,一大清早,贡院阶前已经设好香案,焚香礼拜,准备考试。该项认为这句是“写出了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这个赏析是恰当的。这句是否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确实不易从该句中读出来,但是联系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人才济济一堂,任凭国家挑选,作为主考官,作者有喜悦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A项的赏析是恰当的。‎ 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该项的赏析对应的诗句是:“无哗战士衔枚勇”“衔枚”,指的是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这句诗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理解为写眼前情景,写出了考场内人人肃静,没有喧闹嘈杂之声。另一种理解是作者的联想对比。联想到将士的安静与英勇,跟眼前考场的安静作对比,文武人才,都为国家作贡献。无论作何种理解,此项的赏析都不甚恰当。重点都不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而是要表现考场的安静。所以B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 C项“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该项的赏析对应的诗句是:“乡里献贤先德行”,“乡里”指郡县。这些举子都是从各地推荐上来的,“先德行”强调了推荐的标准,推荐的都是道德高尚之士。所以C项的赏析是恰当的。‎ D项“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该项的赏析对应的诗句是:“朝廷列爵待公卿”“列爵”指分颁爵位。意思是朝廷虚位以待给参与选拔考试的人才。所以D项的赏析是恰当的。‎ 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该项的赏析对应的诗句是:“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耗”是尽的意思。“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的官员人。“鉴裁”指赏识人才。这两诗句,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幸亏有同仁可以阅卷挑选人才,希望大家作为考官,能以慧眼认真鉴别。这里说自己年老多病,更多的是一种自谦,并非写实。这透露出作者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同时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E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 全省考生中选A的人数为398507,占59.72%,选B的人数为225852,占33.85%,选C的人数为120912,占18.12%,选D的人数为171588,占25.72%,选E的人数为403569,占60.48%。此题全省平均分为2.0365,标准差为1.477,区分度为0.1377,难度为0.4073。‎ 第15题 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参考答案为: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 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下笔春蚕食叶声” 考生众多,他们一起在考场里应试,由于众人都专心致志,考场肃穆而寂静,众人用毛笔在纸上作答,奋笔疾书时发出的声音,就像是春蚕啃食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个比喻形象具体、生动贴切。考场肃穆而寂静,无人喧哗,细微的考生作答写字的声音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这是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突出考场的肃穆庄严以及寂静无声的氛围。春蚕食叶吐丝,自然丰收可期,也喻示了欧阳修觉得可以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贤才,心中充满欣慰喜悦的情感。‎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2.559,标准差为1.4023,区分度为0.586,难度为0.426。‎ 第16题 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参考答案为:(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本题内容分别出自曹操《观沧海》和杜牧《阿房宫赋》。其中曹操《观沧海》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杜牧《阿房宫赋》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题目是以情景式默写的形式出现。要回答好这两道题目,首先要锁定名句的大致位置,然后理解名句的内涵提示。‎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首先锁定是曹操的《观沧海》,然后理解“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然后锁定“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进行默写。‎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锁定是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的句子,而且位于文章的“结尾处”。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相应的句子是:“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紧接着的句子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锁定了这三个句子,进行默写。‎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2.417,标准差为1.7475,区分度为0.6096,难度为0.484。‎ 第17题 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参考答案为B。‎ 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第①句的语境是比赛过后,教练对队员没的鼓励,鼓励大家要“再创佳绩”,言下之意,就是这次比赛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绩,希望下一届赛事能够继续保持甚至创出佳绩。并没有失败之后积聚力量,重新行动的意思。在这样的语境下,“重整旗鼓”在句中的使用不恰当。‎ 意味深长,意思是含蓄深远,耐人寻味。第②句中用成语“意味深长”修饰公益广告精品是恰当的。‎ 层出不穷,意思是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第③句用成语“层出不穷”形容创新产品的丰富和更新频率,十分恰当。‎ 守正不阿,意思是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第④句用成语“守正不阿”概括赵老师毕业后坚持留在所学的冷门专业深入研究,用得不恰当。‎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第⑤句用成语“踌躇满志”形容许多城市对未来的期待,使用不正确。‎ 万无一失,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第⑥句用成语“万无一失”,形容快递服务质量是恰当的。‎ 综上所述,①④⑤三个句子中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所以B项是正确选项。‎ 全省考生中选A的人数为133344,占19.98%,选B的人数为178796,占26.80%,选C的人数为161427,占24.19%,选D的人数为192916,占28.91%。此题全省平均分为0.8038,标准差为1.3286,区分度为0.1387,难度为0.2679。‎ 第18题 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参考答案:D。 ‎ A项“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有语病,语病类型为句式杂糅。“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和“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两句杂糅。为何会产生杂糅呢?主要的原因是介词“根据”和后面的动词不能搭配。介词后面只能带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是名词性短语,要么在这前面加“根据”,要么在这后面加“显示”,不能前面加了根据,后面又加一个“显示”。所以A项有语病。‎ B项“‎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有语病,语病类型为语序不当。“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这样的表述,因为语序不当而导致了歧义,是“要求每名学生在三个月内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还是“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学校向学生发出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的要求”?表意不明确,造成歧义。我们只需要调整一下语序,将“三个月”放在“要求”的后面,句意就明确了。所以B项有语病。‎ C项“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有语病,语病类型为搭配不当。其中“网络提速降费网络提速降费”作为主语,没问题;“能够推动”作为谓语也没问题,问题出在“推动”与后面两个内容的搭配上,“推动”只可以跟“‘互联网+’快速发展”搭配,不能跟“企业广泛受益”搭配。修改这个句子,只需要给后面“企业广泛受益”配搭一个合适的动词就可以了,比如:“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帮助企业广泛受益”。所以C项有语病。‎ D项“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作为答案选项。‎ 全省考生中选A的人数为133463,占20.00%,选B的人数为117091,占17.55%,选C的人数为84121,占12.61%,选D的人数为331481,占49.68%。此题全省平均分为1.4902,标准差为1.5,区分度为0.4423,难度为0.4967。‎ 第19题 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参考答案为:A。‎ A项“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舍弟”,谦辞,用于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弟弟。自己的弟弟碰碎了别人家的贵重花瓶,该向别人赔礼道歉,句中使用“舍弟”,既体现了自己的谦逊,同时也向对方表达了歉意,所以A项表达得体。‎ B项“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献丑”,谦词,在展示自己作品或表现自己技能时,表示谦虚,称自己的水平不高。假如书法表演引来一片赞叹,此时可以用“献丑”,来表示自己的谦虚。但是,句中因为落款出现差错,‎ 要向观众致歉,就不能用“献丑”了,该用“对不起”或者“请原谅”等跟道歉相关的词语。所以B项表达不得体。‎ C项“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垂询”,敬词,用于上对下询问。“我”向朋友写信询问解决难题方法,属于平辈之间的交往,用“垂询”来表达,反而就提高自己贬低朋友了,不得体,用“咨询”即可。所以C项表达不得体。‎ D项“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内人”,是对人称自己的妻子。称呼郭教授的妻子,不能称“内人”。成为“夫人”或者“爱人”就可以了。所以D项表达不得体。‎ 全省考生中选A的人数为203458,占30.49%,选B的人数为72613,占10.88%,选C的人数为157546,占23.61%,选D的人数为232684,占34.87%。此题全省平均分为0.9144,标准差为1.381,区分度为0.2935,难度为0.3048。‎ 第20题 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参考答案示例:①也有可能对身体产生损害 ②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③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空缺①的前面是“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此句先是阐述药品的作用,联系后面的“但若使用不当”,表明前面的阐述是从正面角度来说的,就是在使用得当的前提下药品起到的作用。“但若使用不当”表明了关键性转折信息,提示空缺①处补写的应是药品使用不得当而产生的后果。再看看与空缺处所对应的文段信息,根据“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的提示,此处补写的内容应与“危害身体健康”有关。这样,此处可补写为:“也有可能对身体产生损害”。‎ 空缺②紧接在“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的后面,应补写药物进入胃肠后逐渐被吸收进后血液所产生的变化。再联系后句“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的结果,显然②是说明药物被吸收进体内之后药物浓度在血液中的变化。这就决定了②既与血液的变化有关,又与“药物浓度”有关,所以,此处可以补写为:“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 空缺③承接上文关联词语“然而”,“然而”表转折,表明下文所说的内容应与上文说的内容相反。我们来看看下文的内容“‎ 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这确实是跟上文“开始发挥疗效”相反的内容。这个地方补写一个表明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带来不利后果的句子就合适了。据此,可以补写为:“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4.717,标准差为1.2606,区分度为0.564,难度为0.786。‎ 第21题 考查考生准确、有逻辑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参考答案为: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要解答好这道题,关键是要理解好示例的句子。示例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这是针对文段中“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的推断提出来的。“只有……才……”句式的作用在于带强制性地迫使人们去认识所提条件的决定性影响,所以此处存在的推断问题就在于把学工科看作是激发好奇心的决定性因素,忽略了其他的主客观条件。据此可说明此处推断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第二处出现推断问题的语句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必将”是“必定如此”的意思,这里谈“浓厚兴趣”与“取得成绩”的关系,用“必将”就太片面。“兴趣”不是“好成绩”的充分条件,不能依据“兴趣浓厚”这个条件,就推出“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的结论。参照示例,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文段推断存在的问题:“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第三处出现推断问题的语句是“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这里谈“好成绩”与“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系,用“一定能”就太片面武断。“好成绩”不是“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充分条件,不能依据“好成绩”这个条件,推出“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结论。参照示例,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文段推断存在的问题:“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3.943,标准差为1.4997,区分度为0.4017,难度为0.789。‎ 第22题 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既有考查语言运用的任务,又有考查考生对社会问题的探究能力的任务,所以能力层级兼有E级和F级。‎ 我们先来看看题目:‎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作文题解读 ‎2017年这道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通过材料引出写作任务,就是通常所说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类型属于现象类,材料通过“中国关键词”的形式,列举了12个关键词,使到现象内容很丰富,组合形式很多样,既有现实关注,又有国际视野;既有宏大的国家战略,又有具体的民生设计;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有当今中国创新品牌。写作有利于立德树人,学生写作和思考的空间很大。‎ 作文题由题干、阅读材料、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1.对题干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题干传递出这样的信息:这是一道由阅读材料引出写作任务的作文题;写作要根据材料后的要求进行;分值60分。‎ ‎2.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1)在作文题给定的材料中“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的理解:‎ 这项调查是近期进行的,不是时间距离很远的调查,表明这项调查符合现实生活,调查的反映的情况、观念不会太陈旧。‎ 这项调查的对象是“来华留学生”。来华留学生,来华多久,材料中没有限定,我们可以理解为来了多年的,也可以理解为刚来的;来自哪个国家,没有限定,我们可以理解为来自某一个特定的国家,也可以理解为来自某一个区域的部分国家,也可以理解为来自 中国以外的其他所有国家。特别强调一点,港澳台不是外国,假如将“来华留学生”理解为“港澳台来华学生”,这个理解肯定不行,属政治错误。‎ 这12个中国关键词是外国留学生的关注情况,不是中国老百姓的关注情况。‎ ‎(2)对作文题材料列举的12个“中国关键词”我们有必要进行简单的理解与梳理。‎ 首先对12个关键词进行简单的理解认识,这样的理解是写作的基础与底线,对关键词的理解要守住这个底线,不能胡乱理解:‎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习近平主席称之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特有动物种类,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是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形脸颊,两个大黑眼圈,壮硕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广场舞:广场舞是舞蹈艺术中最庞大的系统,因多在广场聚集而得名,融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集体舞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广场舞是居民自发地以健身为目的在广场、院坝等开敞空间上进行的富有韵律的舞蹈,通常伴有高分贝、节奏感强的音乐伴奏。广场舞在公共场所由群众自发组织,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其中又以大妈居多。广场舞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舞蹈,是专属于人民群众的舞蹈,因为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体的不同所以广场舞的舞蹈形式也不同。‎ 中华美食:中华民族各族民众烹制、享用的各类食物。‎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座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长城修筑经历多个朝代,从西周到明代都有修筑的行为。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是指企业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一种分时租赁模式。共享单车是一种新型共享经济。‎ 京剧: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又称为大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换言之,只要是某一种物质其存在的量、性质及时间足够对人类或其他生物、财物产生影响者,我们就可以称其为空气污染物;而其存在造成的现象,就是空气污染。‎ 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倍诺食品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所以食品安全很重要。‎ 高铁:中国高速铁路是指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时及以上动车组列车行驶的客运专线铁路。‎ 移动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以上是对这12个中国关键词的最基本认识,这个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写作还是要尊重这样的基本真实,不能胡乱理解12个中国关键词。‎ 接着,对这12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作简单的梳理:‎ ‎(1)介绍中国优秀的物质和文化:大熊猫、中华美食、长城、京剧。‎ ‎(2)介绍中国文明的新成就: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 ‎(3)介绍中国发展的新目标:一带一路(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文明、田园风光)。‎ ‎(4)介绍中国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广场舞、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对于“广场舞”,我们认为是中性的,只是由于管理等问题导致的。‎ 对12个中国关键词作简单的分类,是基于方便对“关联”的理解。一般而言,考生会作出分类,就容易将所选关键词形成关联。‎ ‎3.对作文题目要求的理解:‎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为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除了提供相关的材料外,更提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这个写作任务包含两层要求:‎ ‎(1)从12个关键词中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展开写作,让选出来的关键词形成有机联系,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包括:①范围;②数量;③关联;④内容。‎ ‎(2)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包括:①写作对象;②写作目的。‎ 这个写作任务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们有就一些具体词语做好理解:‎ ‎(1)关于“两三个”是实指还是泛指的问题:“两三个”应作实指理解,即要写2或3个关键词。‎ 这样的理解,考生的文章就不能只写一个关键词,为什么呢?只写一个关键词容易套作,因为这12个关键词考生大多熟悉,假如只写一个,套作的机会大增,不能让套作作为写作的主流。另外只写一个关键词,就不存在“关联”的问题,更不存在“有机关联”,所以只写一个关键词的,肯定不符合写作要求,只能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的范畴。‎ 如果写4个以上(含4个)关键词,原则上也是不允许的,实际的写作效果我们要则视具体写作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写4个或者以上关键词,太分散,也很难写好。有些考生主要是写3个关键词的,只是带出了其他的关键词,带出的这些关键词都只是提一下,点到即止,这种情况是符合题意的。‎ ‎(2)“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呈现”,指的是将考生的理念与认知具体化、词语化。“你”指的是考生“我”,是个体,不能理解为组织、机构。就是说我们要谈自己认识中的中国,而不是某些组织、机构所认识的中国,这里要突出个性特点。‎ ‎(3)“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帮助”:使之由“不知”变为“知之”;由模糊变为清晰;由认知有偏差变为认知客观、理性。“外国青年”:必须是非港澳台的“青年”。我们写作对象是外国青年,不是具有成见的外国老年人。“读懂”:经过阅读文本以后,能够达到认知客观、理性的效果。(不需要求“全面”与“系统”)‎ ‎(4)“选好关键词”,“选好”:明确关键词、明确数量。选什么关键词,没有优劣之分。‎ ‎(5)“形成有机关联”。“有机”: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而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词典第七版)。各关键词之间有关联、相统一,可以纵向联系,也可以横向联系。如何是有机关联?相同性质相同特征;相因想成;相反相对;其他关联。关联有深层关联,也有浅层关联,可以分出写作的层次。‎ ‎(6)“选好角度”:确定一个或多个写作角度,比如:‎ 第一 同类关键词角度 ①向外国青年描述、评述悠久的“中国文化”:大熊猫、中华美食、长城、京剧。‎ ②向外国青年描述、评述创新中的“中国文明”: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 ③向外国青年描述、评述发展中的“中国目标”:一带一路(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文明、田园风光)。‎ ④向外国青年描述、评述前进中的“中国问题”:广场舞、空气污染、食品安全。‎ ‎……‎ 第二 异类关键词角度 ⑤将古今进行对比:比如“长城”与“高铁”进行对比,书写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⑥将宏观与微观进行对比:比如“一带一路”与“美丽乡村”进行对比,书写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⑦绿色与污染的问题共存:比如“共享单车”和“空气污染”对比。‎ ‎“一带一路”与“高铁”‎ ‎“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 ‎“一带一路”与“京剧”‎ ‎……‎ 第三 综合的角度 ⑧将上述角度进行整合描述、评述。‎ ‎……‎ ‎(7)“明确文体”:选定一种文体,然后按照文体要求、突出文体特征进行写作 ‎(8)“自拟标题”:标题要符合要求,文题一致 ‎(9)“不要套作”:不得将现成文章或段落直接套用 ‎(10)“不得抄袭”:不得抄袭现成文章特别是试卷内的阅读文本 ‎(11)不少于800字。这是文章最低的字数要求。‎ ‎(二)对作文的具体把握 既然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那么完成写作任务效果的好坏,要作为评判作文好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这样,写作就要以完成写作任务为前提,完成写作任务的程度,要作为评判写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如何才算是符合题意的文章呢?‎ 我们把作文题的写作任务分为两个子任务:‎ ‎(1)从12个关键词中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展开写作,让选出来的关键词形成有机联系,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包括:①范围;②数量;③关联;④内容。‎ ‎(2)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包括:①写作对象;②写作目的。‎ 符合题意的跨度很大,我们有必要清晰地知道在符合题意这个范畴内,还有不同的层次。完成好两个任务,六小点都完成得好的——属于第一层次;没有很好地完成第二个任务,但是第一个任务完成得好的——属于第二层次;没有很好地完成第二个任务,但是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一般的——属于第三层次。‎ 在内容上,要把握三个评判标准:‎ ‎(1)数量符合:两三个关键词 ‎(2)关键词内涵的理解正确程度 ‎(3)关键词之间“有机”联系的程度 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而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各关键词之间有关联、相统一,可以纵向联系,也可以横向联系。“有机”联系的程度,是分辨进入“符合题意”后文章高低的主要依据。‎ 怎样的文章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的文章呢?‎ 提及了关键词,但是没有落实写作任务的;提及了关键词,但是关键词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连外在的、生活性的联系都没有的。只写一个关键词,思想有问题。都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怎样的文章属于偏离题意的文章呢?‎ 没有完成两个写作任务,或者没有涉及任何一个关键词,不选择题中12个关键,另行自定关键词。思想不健康,残篇,白卷。属于偏离题意。‎ 此题全省平均分为43.89,标准差为5.7861,区分度为0.7029,难度为0.732。‎ 三、试题特色及评卷 ‎1.试题特色 ‎(1)重视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没有偏题、怪题,没有超出《考试大纲》,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例如第17题,考查成语使用的辨析能力,要做好这道题,考生必须要有丰富的成语知识作为基础,这就是必备知识。而成语运用,主要是语境和成语含意之间的权衡,这就是关键能力。‎ ‎(2)重视考点及语文能力结构的全面考查。现代文阅读部分,今年论述文类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都作为必考的内容,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不倾向文学还是实用,这样的考点安排更加全面,对考生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在阅读能力结构要求上,既考查考生文字阅读能力,又考查考生图表的阅读能力,这样的阅读能力结构,更加全面。实用类文本为四则短材料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建设情况,有三则是文字材料,一则是图表材料。既考查文字阅读能力,又考查图表阅读能力。‎ ‎(3)重视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选材更加贴近当代现实生活,突出问题意识,反映时代精神,引出相应能力的考核。论述类文本为与人类生存环境悠关的“气候正义”,从时间和空间引发考生对气候正义的思考。文学类文本为小说《天嚣》,体现军民关系、民族关系的和谐,强调了思想性的同时加强了有关小说谋篇布局、艺术效果等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 ‎(4)重视试题立德树人思想导向。作文题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着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来华留学生眼里的中国历史悠久、日新月异,而又独具特色。依此设题,引导考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写作要求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理性思辨,畅所欲言;引导考生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 ‎(5)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试题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在名篇名句默写中,曹操《观沧海》、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乐观进取、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古代诗歌鉴赏选择的材料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彰显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高考立场。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对考生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5)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内容的测试。表达得体,考查诸如“璧还”“献丑”“高足”等敬辞谦辞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而逻辑推断方面,在提供示例与支架的基础上,让考生在完成语用任务的过程中,实质上接受逻辑思维推断能力的考查。这样的调整,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思维逻辑的严密性结合起来。‎ ‎2.试卷、试题评估指标分析 语文科数据统计 题型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区分度 难度 信度 选择题 ‎43‎ ‎20.1978‎ ‎6.0244‎ ‎0.2658‎ ‎0.4697‎ ‎0.2943‎ 非选择题 ‎107‎ ‎71.2655‎ ‎11.5355‎ ‎0.2158‎ ‎0.666‎ ‎0.6935‎ 全卷 ‎150‎ ‎91.4633‎ ‎15.1027‎ ‎0.4005‎ ‎0.6098‎ ‎0.6951‎ ‎(1)2017年高考语文整体成绩比2016年略高。2017年全省平均分为91.4633,2016年全省平均分为89.91,略微提高了1.5533分。‎ ‎(2)选择题得分很不理想。2017年试题选择题的分值有了提高,占43分,但是得分率却很不理想,得分率只有46.97%。‎ ‎(3)非选择题得分71.2655,得分率66.6%,得分情况比较正常,弥补了选择题丢分的损失。非选择题得分率提升,主要的原因是作文的得分提高了,作文全省平均分43.89,是最近十年来最高的一个分数。‎ ‎(4)全卷的标准差为15.1027,符合全卷标准差应大于15的要求。‎ 四、考生答卷情况及反映的问题 ‎1.客观题答卷情况堪忧,显示考生基本功仍不够扎实。‎ 今年客观题提高了分值,占43分,但是全省平均得分只有20.1978分,得分率46.97%。这个得分率偏低。是什么原因造成客观题得分偏低呢?主要还是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对必要的知识储备不足。‎ ‎2.现代文阅读提炼概括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答题的时候术语和技巧的生硬套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主要的问题是提炼概括的能力不足,答题很凌乱,不会概括来回答。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是对答案的整合信息不足够。另外答题的时候套用术语和答题技巧的情况屡有发生,其实是未能读懂问题。‎ ‎3. 古代诗文阅读方面,分别存在以下问题:‎ ‎(1)文言文阅读方面,有些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词语掌握不牢固,对“事(事奉)、过常(过于常礼)、言论(发表评论)”的翻译不到位。有些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词语部分理解了,但是不知如何用准确的现代汉语词语来表述。‎ 有些考生知识迁移能力欠缺,例如“臧否”,在课文中已经学习过,但是有部分同学还是翻译不出来,表明对课文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不能形成知识的有效迁移。有些考生灵活处理能力欠缺,“乱”字有些同学看出了使动用法,就机械译为“使……混乱”。部分考生对翻译的句子大意不理解,有些甚至完全不理解句子,胡乱翻译。 ‎ ‎(2)古代诗歌鉴赏方面, 有些考生答案单薄、思维不开阔,只针对一点作答。有些考生知识堆砌奖赏术语,缺乏具体的理解分析作为支撑。有些考生的答题没有目标,没有紧扣问题来答题,信马由缰、胡乱发挥,有的同学抓住“春蚕”就海阔天空地扯。有些考生对作者的情感理解不到位,未能扣紧作者此时所担当的重任来思考。有些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胡乱分点,答案支离破碎,缺乏归纳整合的能力。‎ ‎(3)默写主要的问题是出现错别字。常见错别字出在第一句的“澹”“竦”“峙”“递”“至”和第二句的“之”“而”“也”字。‎ ‎4.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总体的得分情况较好,高分较多,但是区分度不够。第21题考查逻辑推断,题中条件关系推断问题比较浅显,大多数考生能够判断正确,部分考生对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区分不清楚,滥用误用关联词语导致条件关系错误,有些考生对条件与结果的匹配要求认识不足导致失分,也有一些考生语言习惯不好,出现多写、重写、漏写的情况。‎ ‎5.作文方面,一些考生作文的读者对象不明确;或不能具体地阐释关键词的内涵及关联;或虽能完成写作任务,但思想不好,表达不佳。‎ 五、考生答卷典型错误分析 ‎ (1)文学类文本阅读答卷典型错误主要表现为对题目要求理解不透彻,不全面,造成答题片面或者笼统,缺乏实在内容。‎ ‎ 例如第5题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说的谋篇布局大致涉及几个方面: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表现。我们把“渴”的内涵与小说谋篇布局的元素结合起来,就能看到“渴”对小说谋篇布局起到了什么好的作用。但是许多考生不理解“谋篇布局”的内涵,对题目的要求理解就不够透彻,回答问题也就不全面。比如有些考生只能答出“使主题更突出”,“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使布局清晰或严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环境的恶劣”,“突出主旨”或“增强主旨”或“深化 主旨”或“强化主旨”,“突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这样的答案都不够全面,对“谋篇布局”的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考生甚至就根本不理解“谋篇布局”的内涵,胡乱作答 “引起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强化生命非常宝贵”或“歌颂强大生命力”,答题不得要领。‎ 又如第6题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 要分析小说的艺术效果,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一个是小说的具体表现,另一个是这个表现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有些考生对此理解不全面,只偏重一个方面答题,不够全面,造成失分。例如:第一点,只答出“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或者“这样写很真实”;第二点,只答出“故事戛然而止”或者“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第三点,只答出“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或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这样的答题都是只偏重一个方面,不够全面的表现,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 有些考生对题目根本不理解,就只好笼统作答。如:仅答出“生命力的顽强”或“生命力的奇迹”;答出“引起阅读兴趣” “引人入胜”“引起好奇心”“制造波澜”。‎ ‎ (2)实用类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必要的梳理与提炼,只会摘抄作答。‎ ‎ 例如第9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有些考生不会根据已有信息对答题需要的信息进行整合。例如要答好第9题,就需要概括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特点,就可以了。对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上的特点,其实在材料中已经说得比较清楚,稍微梳理一下就可以找出其特点:制播分离,或者说,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按照这样的模式,相应地整合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相应在制播上的运营模式特点,就很好地答好这道题了。但是很多考生还只能停留在摘抄的水平上,只能片面地摘抄部分信息点,不能对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比如只能答出“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记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仅答出央视“频道化”“美国地理频道制播分离,而央视记录频道不是”“央视是纪录片主要制作基地”或“‎ 央视节目主要是自己制作”或“央视制作节目”或“频道自身运营”。仅答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康卡斯特电信公司(运营商)分工合作”;仅单方面答出“提供节目”或“提供片源”或“节目制作”;仅答出“康卡斯特电信公司(运营商)承担播出任务”。‎ 有些考生对“制播运营模式”根本不理解,答非所问,答出“收费”与否、使用几种“语言”、“央视有很多限制条件,美国却少有限制条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央视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这样的回答都是不理解题目意思而造成的。‎ ‎ (3)文言句子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具体文言词语把握不准确和对句子大意把握不准确的问题。‎ 第一句,重点字词“循”“事”“过常”必须翻译。“循”,可翻译为“遵守”“遵循”“遵照”“按照”等;“事”,可翻译为“事奉”“侍奉”“服侍”“伺侯”;“过常”,可翻译为“过于常礼”“过于/甚于常人”“超过平常/常人”“多过常人”“比平时更加”“比一般人更加”等。‎ 该句句子大意理解时,“继亲之党”可理解为“过继家的亲族”“入继家的亲族”“嗣家的亲友”“继父的亲戚”“继亲的族人”“继亲的亲人”“出继从叔(谢峻)的亲友”“过继家那边的人”等,都是可以的;但是有些考生理解成“朋党”“党羽”“党派”“党人”,属于理解不恰当。‎ 第二句,“臧否”译为“褒贬”、“品评”、“评论”、“评价”、“评定”、“评比”、“议论”、“说……的好坏”等,都是可以的;译为“批评”、“诋毁”、“表扬”就不合适。‎ ‎“言论”译为“发表言论”、“发表议论”、“发表意见”、“议论别人”、“评论别人”“谈到某人如何时”、“说到这些时”、“这样说到”等,都是可以的;译为“说话时”等不合适。‎ ‎“乱”译为“打乱”、“扰乱”“干扰”“打断”“岔开话题”“转移话题”等,都是可以的;译为“使……混乱”、“胡说八道”、“叫他不要乱说话”、“作乱”、“乱来”、“停止说话”、“让他住口”等就不合适了。‎ 对该句的大意的理解,关键在于:句子主干正确,人物关系清楚,事实准确。‎ 大意理解中,“以它语”可理解为“用其它的话”“说其它的事”等是可以的;翻译成“因为他的话”“认为他胡说八道”“把它当作胡言乱语”等就不合适了。‎ ‎ (4)古代诗歌阅读 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内涵缺乏全面的理解,答题思路不够清晰。‎ 例如第15题,要赏析好“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需要诗句本身的艺术分析、诗句产生的艺术效果分析、诗句对突出诗歌主题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分析。具体而言,要答出“春蚕食叶”与“落笔声响”的关系以及其效果(生动贴切、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具体化等);答出动中见静、以动衬静、反衬、侧面烘托等手法;要答出作者的心情“喜悦”(期待、厚望、赞叹等)的具体原因(“选拔人才”相关)。有些考生没有就诗句体现的具体关系做出赏析,有些考生对诗句的艺术效果缺少分析,有些考生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缺少分析,或者分析不准确,甚至有些考生把对“作者”的情感分析,答成对“考生”自己的情感分析。这样的错误,是对答题的思路不清晰所导致的。‎ ‎ (5)名句名篇默写只要问题表现在写错别字上,表明考生对具体的名句含义还是理解未够透彻。‎ 水何澹澹,主要出错的字在“何”和“澹”。例如,“何”写作“河、合”等;“澹澹”写作“潺潺、孱孱、荡漾、旦旦、淡淡、蛋蛋”等。‎ 山岛竦峙,主要出错的字在“岛”“竦”“峙”。例如,“岛”写作“鸟”等;“竦”写作“矗、耸、崇、棘”等;“峙”写作“至、势、刺、立、视、寺、屹、恃、岐、歧”等。‎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主要出错的字在“使”“爱”“之”“人”。例如,“使”写作“若使”;“爱”写作“哀”;“之”写作“其”;“人”写作“民”。‎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主要出错的字在“递”“三世”“可”“至”“而”“为”“君”。例如,“递”写作“第、弟、得、替、治”;“三世”写作“千世、一世”;“可”写作“乃”;“至”写作“致、而”;“而”写作“以”;“为”写作“从”;“君”写作“群”。‎ 谁得而族灭也,主要出错的字在“谁”“得”“而”“族”“灭”“也”。例如。“谁”写作“何”;“得”写作“能”;“而”写作“尔、和”;“族”写作“足、诛、逐、卒、座”;“灭”写作“亡”;“也”写作“耶、鄢、邪”。‎ ‎(6)语言综合运用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①未能做到“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总的评分原则。‎ 例如第20题,第一句,参考答案示例为:也可能对身体产生损害。该处补写句子应是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例如“则会危害身体健康”、“会导致疾病的加剧(加重病情)”、“会产生副作用(反效果、反作用)”、“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反而会危害身体的功能正常运行”、“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等表述。如果考生补写的句子与前面结论相反,如“起不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也言之有理,‎ 也是可以的。假如答成如:“药品也会引起疾病(诱发疾病)”、“则会使我们患上疾病”、“则良药也会变毒药”、“后果不堪设想”等句子,会得到部分分数。假如补为“药品就成为了毒品”、“就会发生中毒事件”等表达,就不合适了,也不会得分。‎ 第二句,参考答案示例为: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该处补写的关键词为“药物浓度”、“浓度”,补写为“药物浓度会慢慢上升”、“药物浓度不断增加”、“血液中药物浓度升高”“血液里药物含量越来越高”、 “吸收的药物越来越多”等表达都是可以的。‎ 假如补写为类似 “提高我们体内的药物浓度”、“药物在身体中堆积(积累、沉淀)”、“药物将完全被吸进血液中”、“药物在全身血液中循环流动”、“会慢慢渗透全身”等句子,不完全合适,要扣一半的分数。‎ 假如补写为类似“发挥药效”、“慢慢地起到治疗作用”、“口服药逐渐发挥作用”、“口服药起反应”等等句子,是不合适的,也不会得分。‎ 第三句,参考答案示例为: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该处补写的关键词为“药物浓度”。假如补写为“若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浓度不能超过一定限度”、“药物浓度有一定的限度”“适宜的浓度对人体有益”、“该数值是有规定的”等表达,都是可以的。‎ 假如补写为类似“当人过度服用药物”、“吃药有一个限度”、“当药物被大量吸收进血液”、“过量口服药物”、“服用不当”“药物浓度继续增加”、“药物并不是累积越多越好”等表达,不完全合适,需要扣一半的分。‎ 假如补写为类似“没有留意使用要求”、 “凡事有一个度”、“是药三分毒”“药物发挥疗效有一定范围”“药物的浓度”、“药物浓度在身体中”等表达,是不合适的,也不能得分。‎ ‎ ②审题不到位,对题目关键要素把握不到位。‎ 按照题目要求,每空都应该涉及“内容”“逻辑”“方式”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答题的关键要素,一定要落实。‎ 在内容上:原材料中的推断内容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可分解为:“选择工科”和“好奇心”“兴趣”之间是必要条件;“兴趣”和“好成绩”之间是充分条件;“好成绩”和“社会需要”‎ 之间是充分条件;“选择工科”和“适应社会需要”之间是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文段中还包含着其他推断,如:将“好奇心”“兴趣”“好成绩”全部作“满足社会需要”的充分条件;将“选择工科”“好奇心”“兴趣”“好成绩”全部作“满足社会需要”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 在逻辑上:要明确原材料中“推断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推断的关系,以上推断是条件关系。文段中“推断的问题”是指上述条件与结果之间不存在相应的逻辑关系。‎ 在方式上:“①的方式”是以否定的形式说明文段里某个推断存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成“①的句式”,也不能生硬地理解为“不是只有……才……”的形式,故而,其他形式的否定表述亦可。‎ 考生答题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对以上三项要素把握不到位。下面分别来说说把握不到位的表现:‎ 推断内容把握不到位。将没有条件关系的内容生拉硬扯到一起,如将“好奇心”“兴趣”作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条件,将“选择工科”“学了工科”作为“好成绩”条件,都是不合适的。更改原文内容,增加文段中没有的条件或结果,也是不合适的。‎ 逻辑关系(条件关系)表述不正确。‎ 原材料中存在着必要条件(“只有……才……”)和充分条件(“只要……就……”“有了……就……”)两种条件关系,关联词语相搭配,这样的表达都是可以的。假如关联词语混搭,如“只有……就……”“只要……才……”就不合适了。‎ 另外,改变原材料里的条件关系,如“不是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好成绩”,将原材料中“兴趣”和“好成绩”之间的充分条件表述为必要条件,生硬地模仿“①的方式”,也是不合适的表达。‎ 不符合否定原文某个推断的方式。‎ 按照“①的方式”说明推断的问题,即要按照否定原文某个推断的方式(如“不是……”“……不一定……”“……未必……”等)答题,被否定的推断内容与原材料相关且表述完整。如果被否定的推断的内容与原材料无关,不构成完整的句子,则不不适合。‎ ‎(7)作文存在的问题 ‎ ①未能完成好写作任务。‎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跟一般的新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写作任务的具体化、明确化。新材料作文“在材料内容与含意范围内写作”的要求有点宽泛,对内容和含意的理解宽泛,考生写作的自由度高,但是套作的可能性加大,解决问题的驱动要求不足。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既要建基于材料的内容与含意本身,又要落实写作任务,解决具体问题。这样,评卷的第一要务就要看完成写作任务的情况如何。从今年的作文评卷情况来看,相当多的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上落实得不够好。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完成写作任务不全面。考题要求考生从12个关键词中,选出两到三个,让其形成有机的关联。作文的读者对象应该是外国青年,目的是帮助他们读懂中国。这涉及数量、关键词、关联、有机、读者对象、写作目的等多个写作要点。读者对象,作文是写给外国青年朋友看的普遍没有落实好,另外写作目的是要让外国青年通过文章读懂中国,如何呈现“我”自己认识的中国等方面都有所忽略。能够全面落实写作任务要求的考生不多。‎ 第二,完成写作任务质量不好。‎ 完成写作任务质量不好主要表现在:‎ 第一,多数考生能够选出两三个关键词,但是在让它们形成有机关联方面做得不好。或者所选的关键词之间缺乏有机关联,或者所阐释的有机关联比较浮浅、不够紧密。例如有考生选择了一带一路、大熊猫、长城三个关键词,但是作者没能够让它们形成有机的关联,文中三个关键词的关联度不够紧密,只是简单地并列地写三个关键词。‎ 有些考生能够用统一一个主题来结构文章,但是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是简单的、低层次的关联。例如有一位考生选取了美食、长城、京剧三个关键词来写作,用“中国之美”这样的主题统领三个关键词,提出了“美食之美、长城建筑之美、京剧的戏剧之美”的观点,但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较为简单的关联,难以形成有机关联。‎ 有些考生能够用一个主题来结构文章,但是具体写关键词的时候,未能紧扣自己提出来的主题来写作,主题并不突出。例如有一位考生以“中国改变”作为文章的主题,选取了京剧、空气污染、共享单车三个关键词来写作,本来作者在写三个关键词的时候,都紧扣着“改变”‎ 这个主题来写,就比较合适了,但是这位考生没有这样做,只是题目提出了“中国改变”这样一个主题,但是具体写关键词的时候,都是独立写作,只是简要地介绍自己对关键词的一般认识,并没有紧扣“改变”来写作关键词,这样,文章中的三个关键词之间并无有机联系,自然写作质量也不会高。‎ 第二,根据作文题的要求,作文的读者对象应该是外国青年,目的是帮助他们读懂中国。因此,读者对象不但应从词语上在文中有明确的显示,而且文章的内容、语气等都应该是给外国青年看的。但一些考生的考场作文没有做到这样。有些考生的作文,写作对象不明确,从文中根本看不出是写给外国青年看的。有些考生的作文没有读者意识,不能很好地完成题目中“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要求。‎ ②对关键词的理解表浅 第一,对关键词的理解不够深入,找不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更找不到关键词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致关键词之间了联系写得不好。‎ 有一位考生的作文,选择了京剧和广场舞两个关键词,而且把他们都归入“文艺”,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作者对两个关键词的内涵的阐释不具体,对京剧之美的论述、对广场舞之乐的陈述,都流于表面,没有挖掘其内涵。‎ 第二,对关键词的理解不够深入,找不到共同点或者是矛盾冲突点,导致中心不突出。‎ 好的作文应该是中心突出的。但是有些考生只是简单地把三个关键词写进作文中,整篇文章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要突出什么样的中心是不清晰的。文章只是罗列关键词,为什么要选这三个关键词,怎么体现自己认识的中国,思考不多,思想贫乏,中心不突出。‎ 一位考生的文章题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选取了京剧、长城这两个关键词,并把中华文化作为两者的共同属性,归纳出博大精深的特点。作者的标题应该就是文章的中心。按理说,文章的标题既然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章就应该通过阐释京剧、长城的内涵及有机关联,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此文文不对题,文中极少论证这一点,看不到文章的中心。‎ 第三,对关键词的理解不够深入,看不到问题的实质,或者对关键词的认识有误差,导致思想浅薄或者观点有偏颇。‎ 有一位考生的文章,说:“‎ 京剧所演出的节目还具备独特的区域性,使观众在聆听京剧之余,还可以了解和学习其它地域的区域文化”这样的认识明显与事实有偏差。‎ 有一位学生,选择写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两个关键词,整篇文章都在谩骂,把中国说成是“人间炼狱”,这样的作文,对关键词的认识过于片面,看到的全是问题,没有建设性的意见,也没有看到为改变这样的问题的努力。‎ ③个性化认识不足 今年的作文,大部分的表达都有欠缺个性化的认识的毛病,有评卷老师形容今年的作文,好像都是领导在讲话,而不是一位位高中生在跟外国青年朋友谈自己认识中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第一,是学生的阅历有限。第二,是写作融合材料内容与个人认识有不足。第三,就是平时训练不足,大而空的作文写得多了。第四,对宏大主题与个人认识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④语言表达的问题 从语言文字的运用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错别字较多,普遍文章都有1-3个错别字,有些文章出现6-7个错别字,选出来的标杆卷,细读之下错别字也较多。第二是病句较多,成分残缺,前后不搭配,逻辑有问题的病句问题屡见不鲜。第三是语句间的衔接不畅,句子之间跳跃性太大,前后句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很难连接起来。段语段之间的衔接不够圆润,读起来破费劲。‎ 从读者对象的处理来看,读者对象是外国朋友,在语气上,在语言运用上都要考虑这样的因素。但是普遍考生的作文对象感语气处理都不好,都在自说自话。‎ 从文体选择的角度来看,普遍存在文体运用不够灵活的问题。大多数的考生选择写议论文和散文。有些考生写出来的议论文,根本没有考虑到读者对象,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写作任务,僵硬地提出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呼告。‎ 六、对中学教学的启示 ‎1.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常抓不懈。‎ 从评卷的情况来看,考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对语文基本能力的掌握还不够牢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要常抓不懈。比如文言文阅读,反映出来的问题还是考生对文言词汇的掌握不足。希望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多拓展合适的文言文阅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及时积累文言词语,熟悉文言句子。在此基础上,‎ 强化文言文实词、文化常识、断句、句式、翻译的基本能力的掌握。‎ ‎2.深化文体阅读教学,强化文体知识的储备。‎ 从考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思考不会发散,不会赏析,问题主要是出在考生对文体知识掌握得不好,对问题的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弄懂,所以考虑问题太简单。‎ 例如小说的“谋篇布局”涉及到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体现等小说的基本要素。考生没有这些文体必备知识的储备,就不可能回答好问题。所以,我们要深化文体阅读教学,特别是小说和散文这两种主要的文体。文体的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清晰。‎ ‎3.要强化审题训练 高考作为最大规模的考试,审题是重中之重。无论是作文题还是阅读题还是语言运用题,都需要重视审题的训练。‎ 例如第21题语言综合运用题,题目的要求设计内容、逻辑、方式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又如作文审题,我们不仅要审材料,还要审写作任务。以往我们的新材料作文题都把主要的审题精力放在材料上,今年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多的侧重在对写作任务的审题上。要关照的关键词很多。如何落实是个大问题。基本的原则是能全面落实就要比部分落实要好。全面落实-全部涉及,部分突出,部分略提-部分落实。‎ ‎4.要加强课外素材的积累与分析 光靠课本知识不足以应付高考作文了。例如今年的作文,12个关键词,涉及的面很广,都是跟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所以我们要多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代思潮,做好素材的积累。同时要做好对单个素材的分析与多种素材的组合分析,关注其中的关系、关联,提高自己的认识。‎ ‎5.抓住关键点,提高备考的效率 ‎ 例如第20题语言综合运用题,考查的是语段补写,关键点在于: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三个方面,我们的训练就要紧抓这三点,提高备考的效率。‎ 例如论述文阅读,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具体的表述之间的对应,另一个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关系的分析。‎ 例如文言翻译,要特别强调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的能力。每一个文言词语要落实如何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完以后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完整与通顺。‎ 例如名句名篇默写,现在都是情景式默写的考查方式,需要答好这道题,首先是要弄懂名句的意义,然后是要写对名句每一个字。要达到这两个要求,首先必须熟练地背出整篇诗文,然后是要理解诗文的意义及用法,最后要反复记忆书写。以往都认为默写题是送分题,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是一道可以拉开距离的题目了,必须要花大力气。‎ 例如作文,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考题,关键看三点:第一是对写作要求的落实程度;第二是思考的深度与广度;第三是语言篇章的表现力。考题类型可以多变,这样的评卷关注点不会改变。我们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重点落实这三点,就足够了。不要把写作文弄得很复杂。‎ ‎6.强化答题思路与答题规范的训练 答题思路,简单来说,就是要回答题目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哪些方面来思考,要通过怎么样的路径获取信息,才能完整地高质量地回答好问题。‎ 例如第6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结尾”的问题。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个小说结尾的具体表现。试验队员在“天嚣”的环境下,深陷绝境,但是得到了蒙古族同胞送瓜解渴,因为不懂蒙语,对送瓜人一无所知,“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这就是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的内容。‎ 这样一个小说结尾会对小说整体产生怎么样的艺术效果呢?我们需要从作者创作、文本表现和读者审美三个维度来考量。‎ 从作者创作的维度来看,这样的结尾符合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试验队员不懂蒙语,所知有限,大家只能心领神会,这样的结尾更真实。‎ 从文本表现的维度来看,小说的情节发展突然结束,既不使情节拖沓,又留下空白,强化了小说神秘的氛围。‎ 从读者审美的维度来看,读者都想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但是这样一个结尾,打破了读者这样什么都希望清清楚楚的心理预期,给读者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这样的处理更有张力。‎ 答题规范,就是如何答题才能完整、全面。例如古代诗歌阅读,‎ 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尤其要培养“叙+析+评”的意识。总结性的作答和分析性的作答要配合。‎ 例如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改掉摘抄成答题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就不要用摘抄的方式作答。忌术语和技巧的生硬套用,要有自己的作答语言。不要胡乱分点,要把自己的观点整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