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练一 关注“三农”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一、选择题
1.(2013·河北检测)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国家大事 祭祀。《汉书·高帝纪下》载:“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高帝此 举( )。
A.体现了以农立国的思想
B.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统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 国家大事祭祀”分析,体现了农业在封建国家中的重要地位;B、C、D三项 没有反映题干内容。
答案 A
2.(2013·温州十校模拟)《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 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 礼,……而不知别亲疏。”这一学派应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与墨家主张的“尚贤”,提倡节俭,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等思想相吻合,故C项符合题意。儒家主张仁、礼,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材料均无从体现,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3.(2013·宝鸡质检)1956年某县人均分配口粮401.6斤,现金42.85元,1963年人 均分配口粮85.6斤,现金13.15元。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生活资料
B.生产出现大倒退,经济水平下滑
C.人口生育高峰造成人口急剧膨胀
D.“大锅饭”浪费了大量的粮食和其他财物
解析 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因素,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了题干局面的出现。其中,危害最大的是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它们造成了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和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制,从而出现生产大倒退,经济水平严重下滑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2013·山东实验中学压轴题)下表是1953~1965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变动情况, 对于变动的原因以下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
年份
1953~1957年
1958~1961年
1962~1965年
人口出生率(%)
37.00~34.03
29.22~18.13
37.22~38.06
人口死亡率(%)
14.00~10.80
11.98~14.3 3
10.08~9.55
自然生长率(%)
23.00~23.23
17.24~3.80
27.14~28.51
A.1953~1957年变动在于“调整国民经济”
B.1953~1957年变动在于“一化三改造”
C.1958~1961年变动在于“经济体制改革”
D.1962~1965年变动在于“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解析 1953~1957年变动在于“一五计划或一化三改造”;1958~1961年变动在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2~1965年变动在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3·邯郸四校联考)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世界上 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 “30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正是走了S形。这一时期“走弯路”的突出表 现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社会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中共的第二个“30年”指的是1951年到1981年,“走弯路”即出现挫折,此阶段的挫折是指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故选C项,其余选项都不属于“走弯路”。
答案 C
6.(2013·无锡模拟)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农业合作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行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点是( )。
①都给农民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②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都由私有制 转变为公有制 ④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历程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故③错误。C项正确。
答案 C
7.(2013·赣州模拟)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 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 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体现在( )。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④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解能力。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之后推广到城市,对外开放先是设立经济特区进行试点,然后形成点线面一体的对外开放格局。 故选C。
答案 C
8.(2013·广东六校联考)“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色海洋”年 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 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 文物。这说明( )。
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 制 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④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 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而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2020年中国可实现小康社会,可排除①④。
答案 B
9.(2013·茂名模拟)根据苏联报纸所做的估计,苏联妇女平均每天花二小时排队购 物,全国合计一年浪费掉一百亿小时在排队上,相当于一千五百万人一年工 作五十周,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的时间。此项统计反映了( )。
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人力浪费严重 ②苏联妇女喜欢借购物时机 联谊交友 ③苏联物质匮乏,供需失衡 ④苏联物价上涨过快,出现抢购风 潮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材料信息“苏联妇女平均每天花二小时排队购物,全国合计一年浪费掉一百亿小时在排队上”反映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人力浪费严重,这是由于苏联物质匮乏,供需失衡导致的。故①③正确。②与史实不符;计划经济体制下,物价比较稳定,故④不正确。因此选C。
答案 C
10.(2013·滨州一模)《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 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 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 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大危机时期农业方面的状况,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应该选罗斯福在农业方面的举措,A项符合。B、C两项属于社会保障方面;D项属于工业方面。
答案 A
11.(2013·苏北四市一模)布林克利博士在《美国史》一书中说:“1932年6月, 东北部几所名牌大学的2万名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连百货公司电梯工的工 作也要学士学位。阿肯色州一个人为找工作步行900英里。华盛顿州有一个 人放火烧林,为了要别人雇他当救火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上台 后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A.实行社会救济 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工业政策 D.强化社会保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措施的理解能力。兴办公共工程是为了提供就业机会。故选B项。其余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12.(2013·福州质检)在1945年英国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工党政府将社会保障覆盖到 失业、老年和其他临时情况,启动了一项全面的全国性医疗服务计划,并提 高了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些措施( )。
A.推动了现代福利国家的形成
B.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扩展
D.加快了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题干的主题是社会保障,反映的是社会保障范围扩大的历史现象。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强化”说法错误;C项“社会主义制度”说法错误;1945年并没有实现经济一体化,应是在60年代,D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2013·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书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何谓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就是毫无保留地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幸福的特定的历史性思潮。人文主义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及其封建文化体系。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
材料三 民生是生民之命。它表达人类求生存的本能和理性的欲望,反映民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关切人们最现实的利益和意愿。它潜藏着对专制统治的排斥,内蕴着对基本人权的渴望。因此,民生观念的逻辑升华,必然是糅合民权信仰的法理叙事。
——彭中礼《民权与民生——近现代
中国社会变革的法理逻辑演变》
材料四 (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和谐社会。
——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
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结合材料一、二观点,分析说明两者对“人”的关注出发点的不同及其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对近代中国人民而言,“基本人权”应该是指什么?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你如何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解决“基本人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特点?和近代相比,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哪些优势?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精神、民本思想、民生问题。第(1)问,考查古代中国、西方人本思想的不同点。把握材料一中的“制民之产”以及古代中国民本思想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以及西方文艺复兴等即可。 第(2)问,注意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中的民生主张即可,如《天朝田亩制度》和“民生主义”,特别注意要回答“认识”。第(3)问,把握材料“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建设和谐社会”。尤其重点注意与近代对比,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材料一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答“制民之产”亦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其出发点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材料二以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束缚,其出发点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经济根源:材料一: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材料二: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基本人权:生存权。
认识:太平天国颁布天朝《天朝田亩制度》,希望以此解决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体现了农民阶级在争取生存权上的抗争,但流于空想而失败。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社会革命”,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等主张;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工农民众的同情和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积极探索,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落空(或由于方案的不彻底及时局的变动而落空)。
(3)特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具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
优势: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政府的高度重视。经济上,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升。思想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思想理论的指导。
14.(2013·洛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经历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
材料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欧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随着各种社会福利的不断扩大,某些特定的社会人群不断提出过高的社会福利诉求,一则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英国等国甚至高达50%以上,二则导致国家严重财政困难甚至财政赤字。面对居高不下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不得不压缩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还出现了躺在国家社会福利的温床上游手好闲的“懒汉”人群。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各国被迫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失业救恤金发放数额和适用人群减少,各种社会保险中国家承担的费用减少,个人承担的费用增大等。改革虽有阻力,但最终得以推行,对西欧各国财政状况好转起了重大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欧洲国家
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工业革命到二战后五十年代推动西欧国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多种因素。并概括同一时期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对西欧国家产生的重大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欧各国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构建和谐社会的福利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因素”可从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运动高涨,社会矛盾激化,社会贫困人群扩大及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流行等方面考虑。“影响”主要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思考。第(2)问,材料二叙述的是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暴露,导致严重的财政困难,不利于科技教育发展和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出现“滞涨”。第(3)问,属于启示类试题,本题主要谈实行福利制度的必然性,实行福利制度要立足于经济发展,必须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答案 (1)多种因素:①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运动高涨,威胁资产阶级统治;②三十年代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罗斯福新政加大了社会福利;③二战后西欧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贫困人群扩大;④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流行。
重大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原因:①高福利挫伤了一些人的生产积极性;②高福利不利于科技教育发展;③高福利导致严重的财政困难;④高福利是导致经济“滞涨”的因素之一。
(3)启示:①必须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以使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必须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③完善社会保障过程中国家不应大包大揽,防止社会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