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l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答题示例1:‎ ‎ 春行即兴 李 华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 游月陂 宋·程颢 ‎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 l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等。‎ ‎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另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l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l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1 : ‎ ‎ 华子岗 裴迪 ‎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 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 溪亭 林景熙 ‎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l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l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 ‎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l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l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 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描写方法鉴赏 ‎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涉及最多的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对诗歌技巧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体现为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即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感要借助各种艺术技巧来表现,可以说理解了诗歌的艺术技巧,也就打开了诗歌殿堂的深奥的大门。‎ ‎  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可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最为复杂 :从一切诗歌都要表现客观事物来说,有表现方法;从一切诗歌都要表情达意来说,有抒情(描写言理)方法。‎ ‎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描写、修辞、抒情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  二、具体分类 ‎  描写手法 ‎  1、 衬托:正衬 /渲染、烘托 反衬(反衬:以动衬静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 ‎  2、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 ‎  3、白描 ‎  4、对比 ‎  5、细节描写 ‎  6、侧面描写 ‎  抒情手法 ‎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  二 间接抒情:‎ ‎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乐景哀情(哀景写乐情)‎ ‎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  3、托物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 托物寓理 托物抒怀 ‎ ‎  4、借史抒情: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  5、用典抒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对偶、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谐音、反语、反问、设问、反复、用典等。‎ ‎  三.典型例题 ‎  1、(09年海南、宁夏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  鹧鸪天 代人赋①‎ ‎  辛弃疾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说明。(6分)‎ ‎  【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  2、(2008山东)‎ ‎  画堂春 秦 观 ‎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  [注]①撚(niān):持取,捻弄。‎ ‎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  ‎ ‎  〖参考答案〗 A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  B作者用“捻花”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用“放花”表达对春去的无奈。‎ ‎  C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  3、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  白梅 ‎  王冕 ‎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  .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来表达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  四、方法总结 ‎ ‎  1、准确判断运用的手法 ‎  2、结合诗句分析手法表现的内容。(句意)‎ ‎  3、分析手法的作用。(诗情或哲理)‎ ‎  教师提示:‎ ‎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  “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  五、课堂训练 ‎ ‎  1.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  台 城 ‎  刘禹锡 ‎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  答: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  待储光羲不至 ‎  王维 ‎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  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  答: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  听蜀僧濬弹琴 ‎  李白 ‎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注: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 ‎  分析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艺术手法。‎ ‎  【答案】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步骤一)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步骤二)写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  张在. 题兴龙寺老柏院 ‎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 ‎  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  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些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 ‎  答:主要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的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出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 ‎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  【题都城南庄】崔护 ‎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至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入凄美意境的。‎ ‎  〖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进无限凄美的意境之中。‎ ‎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  耒阳溪夜行 ‎  戎 昱 ‎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  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  答案 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  踏 莎 行 晏殊 ‎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  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 ‎ ‎  ①写景动静结合。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 ‎ ‎  ② 以动衬静的写法。“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 ‎  ③ 远景与近景交错。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 ‎ ‎  ④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 ‎  相关知识:‎ ‎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  虚实结合――‎ 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  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  第二课时 抒情手法鉴赏 ‎  一、考点解读:‎ ‎  直接抒情 ‎ ‎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 ‎  间接抒情 ‎ ‎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 ‎  二、典型例题 ‎  1、(06年江苏卷)‎ ‎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  [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  答:1.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2.作者通过写满眼的山林,夕阳残照,和归家的乌鸦这一组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孤寂的氛围。3.抒发了自己思归之情。4.其中,归巢的乌鸦与自己的不能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 ‎  2、 读下面一首诗,要求答题 ‎  园十三首(其五)‎ ‎  李 贺 ‎  男儿何不带吴钩⑤,收取关山五十州⑥?‎ ‎  请君暂上凌烟问⑦,若个⑧书生万户侯?‎ ‎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  答案:采用直抒胸臆手法。由两个反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表达了从戎平叛、建功报国的雄心热望。 ‎ ‎  3、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答题 ‎  算子?咏梅 ‎  陆 游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  答案: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孤高气节),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  三、方法总结 ‎  1、答题要点 ‎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抒情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诗句如何用了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2、教师重点讲解:‎ ‎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  借景抒情的“情”‎ 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  C、“托物言志”不是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 ,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  (2)借物咏怀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  借物咏怀,古诗中有些景物既是环境刻画,又是用来隐晦地表达某种感情的象征。而托物言志是借物来抒写自己的志向和自身情操,或以物喻人 ‎  如(借物咏怀):‎ ‎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 ‎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 ‎  戎旌——军旗。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   红豆———爱情或相思。‎ ‎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  (3)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  A、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  B、托物言志是抒情方式,是作者借助某种事物的某一特点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和操守。而象征则是用来表现所描写事物,把某一事物看作另一事物。‎ ‎  C、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  D、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  (4)象征与借代的区别 ‎  象征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它是一种写作手法。而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举例来说吧,比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了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借代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就代指老人,而垂髫本是小孩头上下垂的头发,在这就代指小孩了。‎ ‎  四、课堂训练 ‎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  醉 著 ‎  韩 偓①‎ ‎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  【注】 ①韩偓:晚唐诗人。‎ ‎  请结合诗句简析此诗的表现手法。‎ ‎  答案 象征手法,作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的心态。(也可答为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平易,但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 ‎  2、 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  [清江引]( 秋怀 )‎ ‎  张可久 ‎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  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  【答案】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  端居① 李商隐 ‎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 ‎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  台城 刘禹锡 ‎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  请对此诗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  答案:诗歌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  送魏万之京 (李颀)‎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 ‎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  注: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 ‎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  答 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  6、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  蝉 李商隐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答案 托物言志,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  谢亭送别 ‎  许浑 ‎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  答:(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为本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得离愁的难耐。(3)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 ‎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鹧鸪天①‎ ‎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  辛弃疾 ‎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  【注】 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  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  答案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写作手法。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多么希望能为国家出力,但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  第三课时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  一、考点解读 ‎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 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起兴、双关、叠词、互文等 ‎  二、典型例题 ‎  【典型例题1】(2009江苏卷)‎ ‎  满 江 红高考资源网 ‎  登黄鹤楼有感高考资源网 ‎  岳飞高考资源网 ‎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高考资源网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高考资源网 ‎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高考资源网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高考资源网 ‎  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  教师补充:‎ ‎  【战争、战乱】烽火、硝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  【书信】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书札、尺牍。‎ ‎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  【马、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 ‎  【太阳】羲和、东曦、金鸟、金盆。‎ ‎  【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  【时光】鸟、兔、漏 ‎  【典型例题2】(2008江苏卷)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 (2)比喻。①‎ 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  【典型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  听 筝 ‎  柳中庸 ‎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  答案: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得2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2分)。‎ ‎  三、方法总结 ‎  答题模式:‎ ‎  1、确定修辞方法 ‎  2、结合诗句分析(切忌空谈)‎ ‎  3、分析修辞描摹事物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 ‎  教师提示:不固定,结合具体题目灵活运用 ‎  效果总结:‎ ‎  ①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  ②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运用借代可使语言含蓄、简练。‎ ‎  ③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  ④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  ⑤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  ⑥反问 加强语气。‎ ‎  ⑦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⑧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  ⑨互文 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  ⑩设问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  教师补充:‎ ‎  四、课堂训练 ‎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  宿甘露僧舍 ‎  曾公亮 ‎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 ‎  【注】①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②银山:江中巨浪。‎ ‎  问题:请分析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  【答案】1: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深渊。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渲染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表现作者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2:夸张,把江水夸张为“拍天浪”;突出了长江的汹涌澎湃,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  齐安郡中偶题 ‎  杜牧 ‎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  暮热游荷池上 ‎  杨万里 ‎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 ‎  3、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  雨后池上 ‎  刘攽(bān)‎ ‎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问题:这首诗用哪些手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  答案:1.比喻,水面好像轻轻磨过的镜面一样,形象生动地表现水面的清澈平静。表达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是静态, “垂杨舞” “万点声”等是动态。本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了雨后池塘的平静。表现作者雨后观自然的怡然心态。‎ ‎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  杨万里 ‎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柳梢青?送卢梅坡 ‎  刘 过 ‎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  答案 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 ‎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完成题(8分)‎ ‎  送沈子福归江东 ‎  王 维 ‎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 白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注 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  答 (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有以唐人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4分)‎ ‎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4分)(大意对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