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 MB
  • 2021-05-13 发布

2013高考生物试题的分类专题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全国大纲2013)1.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 ‎【答案】C ‎ ‎【解析】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上双向传导,C错误。 ‎ ‎【试题点评】本题考察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理解,难度较低。‎ ‎2.(2013北京)2.在细胞生命活动中,不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A.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到胞外 B.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C.老化受损的细胞器融入溶酶体中 D.O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 ‎【答案】 D ‎【解析】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将其分泌到胞外。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老化受损的细胞器与溶酶体融合完成细胞内消化。O2通过自由扩散跨膜运输,不会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所以D不会发生。‎ ‎【评价】考查跨膜运输、胞吐、溶酶体的功能和细胞衰老,以及考生的理解能力。以功能(或者说过程)为线索,考查若干看起来不相干的生物学知识。‎ ‎3.(2013北京)3.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 AA ‎【解析】病毒感染后,由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细胞集团和沉淀,进一步被吞噬细胞吞噬,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分析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皮肤、血管、内分泌腺等,最终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平衡。摄入高糖食品会导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故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水平。单侧光下,植物茎部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促进生长作用强,故植物表现为向光生长。‎ ‎【评价】考查动物有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和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以及考生的理解能力。设置题枝的特点是:每问考查的知识点都涉及到生命活动调节的一个方面。‎ ‎4.(2013浙江)2.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 答案:D 解析:A 项K+经通道排出细胞属于协助扩散,A错;B项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协助扩散B错;C项Na+经过通道排出细胞属于协助扩散,C错;D项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是逆浓度进行的,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 ‎5.(2013福建)1.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质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VLDL 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 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答案】C ‎【解析】VLDL 是脂肪和蛋白质的复合物,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 错误; VLDL是高分子化合物,不能穿膜运输,必须是胞吐,B 错误;肝细胞内肝糖原的合成会降低血糖浓度,分解成葡萄糖进血液会升高血糖浓度,C 正确;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浓度的,应该是促进肝糖原分解而非合成,D 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以肝细胞为核心考察了脂蛋白、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及运输方式,以及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旨在考察学生对化合物、物质运输方式、内环境稳态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6.(2013天津)1. 下列过程未体现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的是( )‎ A.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B.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C.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A ‎【解析】蔗糖溶液渗透压较高,使洋葱表皮细胞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该过程不涉及信息传递;记忆细胞与抗原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该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能与胰岛素结合,从而使胰岛素发挥作用;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中有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B、C、D 项均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试题评价】本题以生物膜信息传递为依托,考查了免疫调节、激素调节、神经调节相 关内容和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 腓肠肌 ‎①‎ ‎②‎ ‎7.(2013四川)3.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 ‎【解析】:神经肌肉接头类似于突触,故而可将肌肉看做突触后膜,因而刺激②,不能引起前膜所在神经元电位变化 ‎8.(2013江苏)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答案】D ‎【解析】酶可以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激素不可以,A错误;激素和抗体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有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的细胞,抗体作用于抗原,抗原并非都是细胞也可以是病毒或是大分子异物;B错误;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还有未致敏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C错误;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的形式为前导,D正确。‎ ‎9.(2013海南)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B 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糖原正常情况下不出现在内环境中。‎ ‎10.(2013海南)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B 神经递质存在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内;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刺激后,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引起突出后膜兴奋或抑制,故B错误 ‎ ‎11.(2013海南)19.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B 兴奋时,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静息时,K+外流,引起静息电位,C正确;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主要靠蛋白质、Na+和Cl-维持,D正确;人体血浆中钾离子参与维持渗透压,浓度比红细胞中高,B错误。‎ ‎12.(2013海南)2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D 细胞外液包括淋巴、血浆、组织液,A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B正确;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正确;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D错误。‎ ‎13.(2013上海)1.下列感受器中属于化学感受器的是 ‎ A.人类皮肤感受器 B.蝮蛇颊窝 ‎ C.飞蛾的触角 D.鱼类侧线 ‎【答案】C ‎ ‎14.(2013上海)11.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 B.心跳呼吸加快,代谢速度增加 ‎ C.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 D.胃肠蠕动加快 ‎【答案】D ‎15.(2013上海)24.把某哺乳动物从‎24℃‎的实验室移至‎1℃‎的低温室后,‎ ‎ 测得其体温如图9。同时,测定其体内促甲状腺素 ‎ 的浓度。下列能正确表示促甲状腺素浓度变化的是 ‎【答案】A ‎16.(2013上海)27.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可以影响膜电位和突触传递过程,如细胞内Ca2+的升高促进 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而K+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则下列情形中不利于神经递质释放的是 ‎ A.Na+流入细胞内 B.Ca2+流入细胞内 ‎ C.K+流出细胞 D.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答案】C ‎17.(2013上海)28.恐惧反射是一种条件反射,其建立的过程如图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0甲中,声音属于条件刺激 B.图10乙表示强化过程 C.图10丙中的老鼠已形成恐惧反射,若长期只给予声音刺激,则恐惧反射消退 D.若对图10丙中的老鼠给予电击刺激,则此时电击刺激为非条件刺激 ‎【答案】A ‎ ‎18.(2013重庆)7、(20分) I.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 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 的特点。 ‎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这是 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 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 。‎ ‎【答案】 I.(1)神经和体液;作用时间较长 (2)产热和散热;渗透压 (3)大脑皮层 ‎【解析】 I ‎(1)起跑这一复杂动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起跑后心跳加快与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关,故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激素经过体液运输起作用,速度较慢,作用时间较长,运动停止后,部分肾上腺素等激素仍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导致心跳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 ‎(2)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此时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途中大量出汗散失较多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应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 ‎ ‎(3)在感到疲劳状态下仍坚持跑完全程,与个人意识控制有关,控制该行为的中枢位于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 ‎【试题评价】本题以马拉松长跑为信息背景,综合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和考生的理解能力,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平衡等内容,较易得分 ‎19.(2013新课标)30.(10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 ,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 ‎(3)脂肪细胞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 ‎【答案】(1)胞吐 协助扩散(运输) (2) 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在细胞内的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3) 是 (4)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 ‎【解析】‎ ‎(1)题干已经说明“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故为协助扩散。‎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和转化为非糖类物质,促进转化为糖原。‎ ‎(3)“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说明脂肪细胞 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血糖会上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刺激减弱,分泌的胰岛素量也减少,随着胰岛素的不断被分解,胰岛素含量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血糖调节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血糖调节过程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能力及对信息的提取能力。‎ ‎20.(全国大纲2013)32.用某种降血糖物质X做以下实验(注:用生理盐水配制X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 ‎(1)某同学要验证X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 选择一批体重相同的正常小鼠,测定____________,并将小鼠随机等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适量的________,对照组注射等量的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小鼠的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X有降血糖的作用。 ‎ ‎(2)若要验证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的范围,进行如下实验:‎ ‎ 用__________小鼠作为实验组,用患糖尿病小鼠作为对照组1,用______小鼠作为对照组2;实验组注射______________,对照组1、2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定时间后若实验组和对照组___的血糖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___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则表明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 ‎【答案】 ‎ (1) 血糖浓度 X溶液 生理盐水 血糖浓度 对照组血糖浓度不变,实验组血糖浓度下降 ‎ ‎(2)患糖尿病 正常 一定量的X溶液(或X溶液) 2 1 ‎ ‎【解析】 ‎ ‎(1)实验目的是验证X的降血糖作用,那么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X,而因变量是血糖的变化。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对照组和一个实验组,测得两组小鼠血糖浓度,在分别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和等量的X,一段时间之后测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血糖下降,则证明X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 ‎(2)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一定量的X,而因变量是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基本思路是建立两个对照组:患病小鼠组和正常小鼠组,注射生理盐水;一个实验组,注射一定量的X;观察注射X前后小鼠的血糖和哪个对照组的值更近。 ‎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 ‎21.(2013浙江)31.(12分)某同学为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为2组;  甲组: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 乙组:切除甲状腺  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并记录。  ③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假手术指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耗氧量用单位时间的氧气消耗量表示; 实验持续时间合适;实验条件均适宜。)  请回答:  (1)实验目的是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系中用耗氧量和体长变化的示意曲线表示)  (3)分析与讨论  ①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②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③上述分组时,还可增设丙组作为实验组,丙组:______________。  答案:(1)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或耗氧量和体长)的影响 ‎(2)甲组小鼠正常,其耗氧量应该稳定不变,体长应该逐渐增长;乙组切除了甲状腺,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耗氧量降低,体长不增长。‎ ‎(3)①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此过程需消耗氧;‎ ‎②甲状腺激素缺乏,小鼠生长发育停滞;‎ ‎③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或被切除甲状腺、给予甲状腺激素)‎ 解析:(1)由于题干中自变量是是否切除甲状腺,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小鼠的耗氧量与体长”,所以本实验研究的是甲状腺激素与生物新陈代谢的关系。‎ ‎(2)甲组小鼠正常,其耗氧量应该稳定不变,体长应该逐渐增长;乙组切除了甲状腺,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耗氧量降低,体长不增长。‎ ‎(3)新陈代谢越旺盛耗氧量越多,切除甲状腺后,小鼠由于缺乏甲状腺激素,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为了使实验更具说服性,应设置对照组,对照中可以切除甲状腺补充甲状腺激素,说明确实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也可以不切除甲状腺注射甲状腺激素,也能反映出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22.(2013福建)27.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 天后进行检测。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 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原平台水域的时间;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 活性检测原理:AchE 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 组别 醋酸铅溶液浓度 ‎/g·L-1‎ 脑组织铅含量 ‎/g·gprot-1‎ AchE 活性 ‎/U·mgprot-1‎ 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s ‎①‎ ‎0‎ ‎0.18‎ ‎1.56‎ ‎22.7‎ ‎②‎ ‎0.05‎ ‎0.29‎ ‎1.37‎ ‎23.1‎ ‎③‎ ‎1‎ ‎0.57‎ ‎1.08‎ ‎26.9‎ ‎④‎ ‎2‎ ‎1.05‎ ‎0.76‎ ‎36.4‎ 请回答:‎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 ,通过该指标可知 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 变化。Ach 发挥效应后在 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的 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 水解速度越 。‎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 ,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答案】(16 分)(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④‎ ‎(2)突触间隙电位乙酰胆碱酯胆碱 ‎(3)慢 ‎(4)重复训练 ‎【解析】(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通过该指标可知④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 是与学习记忆油管道额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Ach 发挥效应后在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胆碱的生产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 水解速度越慢。‎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重复训练,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试题点评】此题以实验为出发点,考查学生从题干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但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只要认真读题和审题,在题干和表格中可以找得到相关的答案,对突触的考查十分基础,学生只要牢固掌握了,便可回答正确。此题总体难度中等,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23.(2013安徽) 30.I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和b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右图为该反射弧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有电位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 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 ② 。‎ 解析: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及实验能力。‎ ‎(1)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突触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所以要验证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只能刺激下一个神经元。即刺激位点不能再传入神经只能在中间神经元或传出神经。若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需要在刺激位点的两侧都能检测到点位变化的现象,所以只能刺激点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 ‎(2)电位计a有电位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说明该药物不影响兴奋的传导,而影响传递。兴奋传递依靠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答案:(1)刺激点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点位计b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点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 ‎(2)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24.(2013四川)9.(12分)瘦素是动物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接受到瘦素信号后,机体能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摄食行为。‎ ‎(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_______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氧含量_________。‎ ‎(2)组成瘦素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在核糖体中合成的瘦素蛋白,必须通过________进行加工和运输才能分泌到细胞外,随_______运送到全身各处。下丘脑中的靶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来识别瘦素。‎ ‎(3)现有两类患肥胖症的小鼠,A类小鼠肥胖是瘦素受体基因缺陷所致:B类小鼠肥胖原因未知。分析以下实验:‎ 组别 处理措施 正常饲喂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结果 ‎1‎ 正常小鼠与A小鼠连体共生 正常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A小鼠无变化 ‎2‎ 正常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 正常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略微减少 ‎3‎ A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 A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是明显减少 ‎(注:连体共生即通过手术使两只小从的血液循环贯通)‎ ‎①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连体前A小鼠体内瘦素的含量比正常小鼠_____________。B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排除手术实验结果的干扰,可增设一组处理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的对照实脸。‎ ‎【答案】:(1)储能物质 少 ‎ (2)氨基酸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体液 特异性受体 ‎ (3)①高 无法合成瘦素 ‎ ②正常小鼠与正常小鼠连体共生 ‎ ‎25.(2013广东)27.(16分)‎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10,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 ‎(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随即通过 调节,增加 、减少 ,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如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 ‎ ‎,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3)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裂解被病毒人侵的宿主细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此免疫过程.‎ ‎【答案】‎ ‎(1)高于(大于) 神经体液调节 产热 散热 ‎ ‎(2)失调(失去平衡)‎ ‎(3)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过程;T细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小影T细胞接触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释放被入侵的病毒。‎ 病毒在血液中被清楚过程:病毒→吞噬细胞处理→刺激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和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和病毒特异性结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解析】‎ (1) 根据题目中图像的信息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由于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它通过神经核体液共同调节,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从而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 根据题目中图像的信息可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内环境保持稳态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3) 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及时清除人体内环境和进入细胞内的病毒,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的过程;T细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接触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释放被入侵的病毒,病毒在血液中被清除过程,病毒经过吞噬细胞处理后,其抗原刺激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同时B细胞在接受抗原直接刺激后,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和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和病毒态体液内特异性结合,而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和运用,综合属于中等难度。‎ ‎26.(2013江苏)30.(9分)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 。‎ ‎(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 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 ‎(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 。‎ ‎(4)若餐后1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 (填序号)。‎ ‎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