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高考(人教)语文一轮课外练习(10)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19·广东省深圳市一模)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是,多数获奖作品并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因此难以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之作。
B.据人社部消息,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全部调整到位,全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共一亿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有所改善,部分地区还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C.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D.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
解析:选A。B项,成分残缺,应为“提高……养老金的标准”。C项,中途易辙造成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二十四节气属……独特创造……对……起了重要作用……”。D项,句式杂糅,正确格式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这一核心命题”或“以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
2、(2019·福建四地六校月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市
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A.①③⑤④② B.③①④②⑤
C.④②⑤③① D.①⑤③④②
解析:选C。分析供排句,①句中有“乡愁生发在”,③句中有“乡愁萌芽在”,根据事物发展顺序可知,正确顺序应是③①。④句中有“如果说”,陈述对象是“乡愁”,②句中有“那它……”,④②相连,形成带有假设关系的复句,⑤句中的“乡舍”和“村庄”与②句中的“逃离了都市”相承,故顺序应是④②⑤。根据语段中五处横线的标点可知,前三句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故选C项。
3、将下面一个长句改写为五个短句,要求语意连贯,可以适当增减字词,但不得遗漏信息。
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
答:
解析:本题考查长句变短句。作答本题,要先分析句子主干,然后将句子中多层并列的定语改为分句即可。
答案:(示例)①微电影是“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②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③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④它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⑤并且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4、(2019·浙江温州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则寓言,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概括其寓意。(不超过20个字)
一番怒放之后,一朵朵洁白的梨花随风飘洒,坠落在地上。翩跹飞舞的蝴蝶看着这种情景黯然神伤,对梨树说:“唉!你为什么不留住那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呢?你真的不知道,没有了花,你就一点也不可爱了吗?”
“这个我完全知道,”梨树平静地回答,“不过,为了能满枝硕果,我宁可放弃现在的美丽可爱。”
答:
解析:解答本题需领悟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哲理内涵。“花与果”是跟“表象与实质”相对应的。考生可从“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活的真谛”等角度思考,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舍弃表面的浮华,追求生活的真谛(或追求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
5、(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三月考)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进行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生活意识等各不相同。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学习意识
生活意识
幸福
指数
认为学习最重要
关心学习成绩
有金钱和打工意识
认为“能过上普通的生活就满足了”
美国
50.5%
87.8%
63.3%
63.3%
83.8%
韩国
50.9%
88.2%
70.7%
52.2%
73.3%
日本
46.2%
74.1%
52.2%
70.7%
77.4%
中国
80.6%
93.4%
45.8%
45.8%
82.7%
(1)综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为陈述对象,得出一个结论(不要出现数字)。
答:
(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
答:
解析:(1)首先要注意陈述对象是“中国高中生”,因此分析时应该从“中国高中生”入手。比较中国高中生和其他国家高中生的各项数据可以发现,中国高中生学习意识高于生活意识,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比较高。(2)综合素质发展既包括学习素质,
也包括生活素质。从数据中可见中国高中生缺少生活素质,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答案:(示例)(1)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比较高,这与他们重视学习,没有经济压力,对生活有较高理想有关。(意思答对即可)
(2)(示例)中国高中生独立自主意识比较弱,应该把打工作为锻炼社会能力的方式,同时也应该注意生活能力的培养。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在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________,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②上课讨论问题时,刘老师总是先让同学们________,然后再作总结。
③党组成员、党员干部相互之间________地谈思想、工作和生活,敞开心扉地谈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作风、遵章守纪和廉洁自律等情况,既全面客观地谈自己,又态度诚恳地问他人。
A.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各抒己见
B.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C.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D.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解析:选D。三个成语都有表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的含义。畅所欲言:重在说话人的心情,很少作状语;各抒己见:重在发表己见;推心置腹:重在待人真诚,且所涉及的对象一般是个人或较少的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通过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蜀道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士大夫之族是因为地位尊卑的顾虑而不愿互相学习。
(3)《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树林里的雾气因阳光而消散的现象。
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二、古代诗歌
(一)古典诗歌鉴赏
(2019·江西省上饶市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春 阴
朱 弁[注]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 朱弁: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虽然春天来了,遥远的塞北还是黄沙弥漫,冷风阵阵。
B.颔联写没有蝴蝶与花儿做伴,乌鸦也深藏在无边的草丛之中。
C.颈联的“穷”字是说诗人的境遇窘迫,哪怕在春天也无限愁苦。
D.根据律诗对仗的要求,可知颈联“将”的词性是名词,属仄声韵。
E.尾联发出“竟何事”的悲怆之词,感叹东风使诗人徒增白发。
解析:选CD。C项,“穷”是说技穷,诗人说自己的诗作难以表达无边愁怀。D项,“将”的词性是动词,属平声韵。
(2) “酒薄难将梦到家”借“梦”写思家,含蓄委婉,请加以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能力。含蓄委婉主要是指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借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借“梦”写思家是诗人想回故乡只能在梦中,要做美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一场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真是“酒无通夜力”“梦短不到家”。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其故国之思抒发得十分深沉、含蓄。
答案:诗人因为被拘异国,只能在梦中归家,尽管希望梦回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在夜不能寐时只能寄希望于喝酒沉睡,可是酒力薄弱,梦中还未到家就醒了。这样曲折写来,深情婉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
(2019·云南省昆明市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登进士第,又制策登科。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穆宗时为遂王,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群上言曰:“大凡己合当之,则有陈让之仪;己不合当,因何遽有让表?今遂王嫡长,所宜正位青宫。”竟从其奏。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五千匹,充助修开业寺。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坐赃,诏付京兆府决杀。长孺母刘氏求哀于宰相,群因入对言之。宪宗愍其母耄年,乃曰:“朕将屈法赦长孺何如?”群曰:“陛下仁恻即赦之,当速令中使宣谕。如待正敕,即无及也。”
长孺竟得免死长流。群之启奏平恕,多此类也。时宪宗急于荡寇,颇奖聚敛之臣。故藩府由是希旨,往往捃拾,目为进奉。处州刺史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群议以为违诏,受之则失信于天下,请却赐本州,代贫下租税。时论美之。穆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召见别殿,谓群曰:“我升储位,知卿为羽翼。”群曰:“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数日,拜御史中丞。太和六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册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零九·崔群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B.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C.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D.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解析:选D。本题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顷者”中的“顷”翻译为“不久”的意思,“者”表示语意的停顿,因此需要在后面断开,据此可以排除选项A和C;第二处,“奉命草制”的主语应该是“臣”,因此需要在“臣”字的前面断开,据此可以排除选项B;综上所述,答案可以确定为D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
B.连署,在文中的意思是“连名”“联合署名”。古代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的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官署”。
C.青宫,太子居于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青宫”与“东宫”一样可以借指太子。
D.赠,是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进行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如文中的“司空”即为赠官。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
解析:选D。“赠”还包括对已死官员的父祖(亲属)加封官爵,对已死官员追封爵位官职,在古代叫赠官,只是“赠”的形式之一。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群正直敢言,却难违圣意。宪宗要求学士进奏,要有崔群的署名才能呈上,崔群认为这容易成为定例,会阻碍下面学士的言路,坚决不奉诏,但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
B.崔群行事得体,不以功自居。当初在建储之事上崔群的建言既符合情理又有利于遂王,遂王登基后,向他表达感谢之情,他表示功不在己,但依然得到晋升。
C.崔群坚持原则,能“守土尽责”。田季安献绢五千匹助修开业寺,他认为于理不合,
奏请阻止;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他认为这违反诏令,请求退还以代贫民的租税。
D.崔群宽厚仁慈,法外也容情。权长孺获死罪,其母向宰相求情,崔群奏请宪宗,宪宗同情权母老迈,欲赦免权长孺,崔群怕夜长梦多,建议宪宗及时颁布赦令。
解析:选A。“难违圣意”“妥协应允”错,“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意思是“崔群坚持不遵奉此诏,再三上疏奏论,皇上方才应允”。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
译文:
(2)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
译文:
解析:(1)以:认为;储贰:储君;与:替。(2)惬:迎合;听纳:听取采纳;才行:才德之人。
答案:(1)宪宗认为澧王年纪居长,宫中又有许多帮助他的人,将立储时,命崔群替澧王写辞让的奏表。
(2)崔群前后奏议大多迎合圣意,皇上没有不听取采纳的。升迁为礼部侍郎,选拔有才德之人,都公允恰当。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岁登进士第,又参加制策考试而登科。元和初年,被召担任翰林学士,历任中书舍人。崔群在朝内奉职,常以直言正论闻名于当时。宪宗嘉奖他,下诏宣旨说:“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须同时有崔群的联合署名,这样才可以呈来。”崔群认为官禁的管理举措动辄成为定规,从此学士中有嫉害毁谤正直的人,则他下面的学士无法向上投诉,因而崔群坚持不遵奉此诏,再三上疏奏论,皇上方才答应。元和七年,惠昭太子去世,穆宗当时为遂王,宪宗认为澧王年纪居长,宫中又有许多帮助他的人,将立储时,命崔群替澧王写辞让的奏表。崔群上奏道:“大多以身承当这个位置的,才可奏表表示辞让的仪礼;以身不能称当这个位置的怎么可以有辞让的奏表?现今遂王是嫡长子,应当居东宫正位。”宪宗最终听从了他的奏言。那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献绢五千匹,用来资助修开业寺。崔群认为这件事没有正当理由,尤其不符合规矩,遂奏请制止了田季安的进献。崔群前后奏议大多迎合圣意,皇上没有不听取采纳的。升迁为礼部侍郎,选拔有才德之士,都公允恰当。元和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因赃获罪,皇上下诏命令交给京兆府处决。权长孺的母亲刘氏向宰相哀求,崔群于是就入朝奏论此事。宪宗怜悯其母年事已高,便说道:“我将破坏法令赦免权长孺,可以吗。”崔群道:“陛下出于仁慈恻隐赦免他,应该马上令中使宣布赦令。如等待正式赦令,那就来不及了。”权长孺最终获免死而流放远地。崔群的启奏持平宽仁,多和这些事一样。当时宪宗急于扫荡盗寇,对能为朝廷聚财敛资的臣子大加奖励。所以藩镇州府官员因此迎合朝廷意旨,往往搜求聚敛财物,当作进奉。处州刺史苗稷进奉羡余钱(羡余:地方官员以赋税的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或物)七千贯,崔群认为违诏,如果接受了这些财物就失信于天下,奏请归还赐予本州,替代贫民的租税。一时受到舆论赞扬。穆宗即为,征召崔群入朝授予吏部侍郎官职,在别殿召见他,对他说:“我升皇储位,知道是您相助。”崔群道:“先帝之意,本来便在陛下。随即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起草诏书,如果不知先帝深意,臣怎敢轻率出言?”数日,授予了他御史中丞官职。太和六年八月去世,年六十一,册赠他为司空。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他擎着民族精神的火把
王富仁
毫无疑义,李何林先生是一个学者、一个教授,但我渐渐感到,李何林先生却不是以一个教授、一个学者的形象来塑造自己的。甚至他的学术著作,也不带有展示自己学术风采的味道。那么,我们怎能通过所谓学术成就的论述表达出我们对李何林先生的真实感受和感情呢?
在这时,我想到了高尔基笔下的丹柯的形象。丹柯把自己的手,伸到自己的胸膛里,掏出了他那颗燃烧的心,当作火把举起来。他是举着他的心灵走路的人。李何林先生举着鲁迅,举着鲁迅的作品,实际上就是举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灵。我们跟着他的心灵的火把走出了思想的黑暗。但他的身影也就隐在了他所举着的火把的光芒里,因为他不愿用自己的身影遮住他的心灵的光芒——鲁迅的光芒。
李何林先生是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诞生在中国社会的,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里,靠着一个偶然的机缘才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我也出身于一个农民的家庭里。我知道,像这样一个从底层走出来的知识分子,首先怀抱的不是一个当学者的愿望,实际上,我们在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的时候,还不知道学者和教授为何物——而是一个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的愿望。文化首先使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不公正,是下层社会群众的苦难,是改变这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愿望和要求。但也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想象里,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我们十分敬仰的大学者、名教授,都是一些充满社会正义感的知识分子,都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光辉未来的社会精英。我认为,大概正是这样的心理原因,使李何林先生首先成了一个革命者,一个社会黑暗的反抗者。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并不是要领导一场革命,并不是要自己成为革命的领袖,也不是为了革命胜利后的飞黄腾达。他的革命,实际就是反抗黑暗的意思,就是要担当社会正义的意思。这就使他有了与鲁迅更接近的思想和灵魂。
李何林先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和自己家乡的“文字暴动”,受到当地政府的镇压后逃离家乡,来到北京,避居于未名社。在这时,他开始搜集整理文学论争的史料。我认为,正是在这种更切近地了解中国新文学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过程中,李何林先生发现了鲁迅,发现了鲁迅的独立价值,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真正所希冀的。鲁迅——就是他的心灵,就是他的心灵所渴望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李何林先生热爱鲁迅及其作品,尊敬鲁迅的为人,但李何林先生似乎又疏远着现实中的鲁迅。他没有像很多爱好文学的青年那样给鲁迅写信,向他表示尊敬和爱戴,他也没有拿着他编的《鲁迅论》去拜访鲁迅,并且向鲁迅解释他编辑《鲁迅论》的真正原因。他一生没有见过鲁迅,没有接受过鲁迅的馈赠,也没有馈赠过鲁迅什么礼品和鲜花。他与鲁迅活在同一个世界上而又各自走着自己的路。他对鲁迅的冷淡也正像鲁迅对他的冷淡。当鲁迅看到李何林先生编的《鲁迅论》的时候,分明是把李何林先生等同于那些依靠名人而出名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但李何林先生从未主动向鲁迅表白自己的心迹,即使在多年之后看到鲁迅的有关文字时,也没有愤慨于鲁迅的“多疑”和“猜忌”。李何林先生与鲁迅的关系,并不是中国人通常很在意的人情关系,李何林先生心目中的鲁迅,并不是现实生活中那个作为文化名人的鲁迅,不是一个他需要讨好和崇拜的鲁迅,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风格,它们活在鲁迅的作品中,而不仅仅活在鲁迅这个人的肉体中。李先生对鲁迅的崇拜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个人崇拜,权力崇拜,而是一种思想信仰。这信仰属于鲁迅,也属于李何林先生自己。
这才是李何林先生,是我们感受和理解中的李何林先生。
(摘编自王富仁《他擎着民族精神的火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鲁迅研究的历史长河中,后来的研究者也许永远也忘不了一个正直而有风骨的研究专家,他就是李何林先生。……李何林先生的鲁迅研究是从文本出发,注重实证的。凡接近李何林先生的人或者是熟读了他的著作的人,都会深有感触。他经常倡导学生读原著、查字典、找资料,并身体力行。
(张铁荣《鲁迅研究史上实证派的旗帜》,有删改)
②李何林自始至终是把自己卷入到现代思潮的论辩里的,参与的结果,就是放弃了问题意识打量的可能,使学问变成人生搏斗的一部分。长达半个世纪的风雨,他从未以局外人的角度梳理文学史。
(孙郁《布道者李何林》,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何林先生并未以学者的形象来塑造自己,却最终成为一名学者,并受到同行的推崇,说明真正的学者不是靠自己包装自己就可以打造出来的。
B.李何林先生举着民族精神的火把带很多读者走出了心灵的黑暗,他为了能让鲁迅的思想照亮更多人,在研究中主动将自己的思想隐藏在鲁迅的光芒后。
C.李何林先生首先成为一个革命者,他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和“文字暴动”,这样的经历使其研究能够着眼于鲁迅的思想。
D.李何林先生的研究注重实证,倡导从作品和资料中获得思考和结论,同时,他投身于现代思潮的论辩里,将人生与做学问紧紧交织在一起。
解析:选B。“在研究中主动……隐藏在鲁迅的光芒后”错误,由原文第二段“李何林先生举着鲁迅……自己的心灵”可知,李何林先生与鲁迅的思想是一致的,不存在主动隐藏思想的问题。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学术成就向我们展现出的李何
林先生的形象并不真实,于是作者想到了高尔基笔下的人物丹柯,因为丹柯与李先生有较大相似性。
B.正是因为作者和李何林先生同样出身于底层的家庭,他才更理解李先生做出的选择,认为像李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首先是怀抱反抗黑暗、担当正义的愿望。
C.文章强调“在我们的想象里”那些大学者、名教授都充满社会正义感,说明实际并非如此, 意在借此讽刺那些学者、教授的虚伪。
D.文中多次将李何林先生与鲁迅进行对比,分析二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借鲁迅的“多疑”与“猜忌”反衬李先生的形象。
E.李何林先生对现实中的鲁迅持疏远态度,却有一颗火热的心,他挚爱着这个民族,践行着-位学者应有的道义。
解析:选BE。A项,“学术成就向我们展现出的李何林先生的形象并不真实”错,由原文第一段“甚至他的学术著作……我们怎能通过所谓学术成就……真实感受和感情呢?”可知,学术成就并没有展示出李何林的形象,而不是展现出的形象不真实。C项,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说明李何林先生首先成为一个革命者、反抗者的原因,而不是“借此讽刺那些学者、教授的虚伪”。D项,“对比”“反衬”错,文中并未将李何林先生与鲁迅进行对比,同时写鲁迅对李何林先生的“多疑”和“猜忌”只是表明现实中二人之间关系很冷淡,并无反衬李先生的形象之意。
6. 作为一位鲁迅研究者,李何林先生“正直而有风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第二段将李何林比作“丹柯”,举着他的心灵走路,引领我们走出“思想的黑暗”;第三段写他是一个革命者,一个社会黑暗的反抗者;第四段写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和“文字暴动”,这些都表明他勇于反抗社会黑暗,勇于担当社会正义;第五段写李何林研究鲁迅,热爱鲁迅及其作品,却又疏远着鲁迅,他与鲁迅“活在同一个世界上而又各自走着自己的路”,他崇拜鲁迅,却不是个人崇拜、权力崇拜,而是一种思想信仰,这些都体现了他人格的独立。
答案:①社会担当。作为革命者,李何林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和“文字暴动”;作为学者,李何林发现了鲁迅反抗黑暗、担当社会正义的思想人格。②人格独立。李何林热爱鲁迅作品及其为人,但又疏远着现实中的鲁迅。他对鲁迅的崇拜,不是个人崇拜、权力崇拜,而是一种思想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