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50 KB
  • 2021-05-13 发布

湖北省黄冈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二新人教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2009届黄冈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二) 中国近代现代史综合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正经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者发觉,立正刑诛。”说明林则徐( )‎ ‎①以开放心态对待中外关系 ‎②对外商活动注意加以区别对待 ‎③鼓励正当中外贸易,反对鸦片走私 ‎④坚持正义立场,讲究斗争策略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2、图1中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这种作用集中表现在( )‎ ‎①工业生产        ②政治体制 ‎③军事技术        ④文化教育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这主要表明( )‎ 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B.行政权力受到限制 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      D.参议院行使司法权 ‎5、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 )‎ A.主张民主共和         B.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6、有关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两个阶段 ‎②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 ‎③两者的指导思想和革命前途不同 ‎④两者的革命性质和根本任务没有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近代中国始终存在着“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根据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人民大众”应该是( )‎ A.近代新兴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8、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政府是( )‎ A.广东革命政府         B.广州国民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9、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前进”描述的是( )‎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反“围剿”‎ ‎10、“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对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B.它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C.它使中国共产党立即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 D.它使华盛顿体系开始遭到破坏 ‎11、九一八事变后,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不满蒋介石对日妥协的政策,纷纷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他们( )‎ ‎①成立东北抗日联军        ②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③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④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 )‎ A.坚持抗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B.抗战开始时一度放弃反共立场,后来又恢复了反共立场 C.抗战开始时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后来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始终奉行的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政策 ‎13、1943年1月,中美两国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两国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当时之所以能够取消治外法权,主要是因为( )‎ A.国民政府的积极争取 B.美英迫于国际舆论而作出的决定 C.中国战局向有利于中方转化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4、对人民解放战争军事斗争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B.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全部转入外线作战 C.1948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结束 D.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垮台 ‎1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中共七大的相同之处是( )‎ A.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 B.提出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方针政策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16、近代史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先后顺序是( )‎ ‎①学工艺技术         ②学自然科学理论 ‎③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1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B.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剥削阶级基本上被消灭 ‎18、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同时也必然受到时代的制约。它体现的原则主要是( )‎ A.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B.民主集中、依法治国 C.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D.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19、图2反映的经济特征是( )‎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新民主主义经济 ‎20、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重要意义有( )‎ ‎①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②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加快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④开辟了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21、图3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柱状图,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基础地位的下降      B.产业结构政策调整 C.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      D.借鉴西方国家经验 ‎22、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有学者曾经形象地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其“弓”“箭”“弦”是指( )‎ ‎①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 ‎②长江中下游如“箭”‎ ‎③京九铁路如“弦”‎ ‎④京广铁路如“弦”‎ ‎⑤宝成、成昆铁路如“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①③⑤‎ ‎23、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其背景是( )‎ ‎①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各国纷纷与中国建交 ‎③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关系 ‎④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2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地区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主要原因不包括( )‎ A.民族地区农村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B.根据自身条件,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民族经济 C.少数民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先后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D.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25、下列是我国建国后的外交活动,体现“和而不同”思想的有( )‎ ‎①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阐述了“求同存异”的主张 ‎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 ‎④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一边倒”方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本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931年春,农村革命根据地推行“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  材料二 “现在的政策,一方面应该规定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规定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仍属地主。”‎ ‎——1940年12月《毛主席语录》‎ ‎  材料三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其田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受,连同乡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分配土地。”‎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  材料四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1)材料二与材料一、三、四相比对地主土地的处理办法有什么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  (2)材料二为什么承认地主的土地和财产所有权?又为什么规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2分)‎ ‎  (3)结合材料四说明建国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  (4)以上材料对土地的规定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而言有无本质的不同?为什么?后来前述土地所有制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4分)‎ ‎27、(本题13分)图4所示的四条曲线反映了中国近代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 ‎  (1)判断图中代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曲线是哪一条并指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分)‎ ‎  (2)结合史实分别指出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三次热潮”是怎样为当时中国的社会进步创造条件的。(3分)‎ ‎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把③、④两种经济形态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不同政策是什么?各有何重要历史意义?(6分)‎ ‎28、(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945年7月,毛泽东和他 老师(徐特立)的老师黄炎培在延安对话论天下。68岁的黄炎培直言相问,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其兴也浡(旺盛)焉,其亡也忽(迅速)焉”的周期律,希望中共诸君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53岁的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  材料二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2005年10月19日,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认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  (1)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注:分别指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试结合有关史实,简要说明每次机遇出现的过程及其最终命运。(6分)‎ ‎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关于政权建设的主张或实践有哪些?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哪些制度?与以往政权相比其根本区别是什么?(9分)‎ ‎29、(本题10分)在20世纪里,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回答下列问题:‎ ‎  (1)这三次变革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史实加以说明。(5分)‎ ‎  (2)孙中山的设想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邓小平的设想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  (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分)‎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提示:‎ ‎  1、结合题干林则徐的主张即可判断。‎ ‎  2、①为天津,②为营口,③为大连,④为烟台,故①②④符合要求。‎ ‎  3、洋务运动涉及到了工业、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但并未涉及政治体制,故②不符合要求。‎ ‎  4、CD不符合史实,应排除,题干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总统权力受到限制,故B项最符合要求。‎ ‎  5、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之间的联系,尤其应注意题干中强调的“继续”和“补课”,其中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彻底批判正是辛亥革命中涉及但并未充分实现的内容。‎ ‎  6、结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即可判断。‎ ‎  7、中共二大指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 ‎  8、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之后才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  9、结合题干中关键语句“工农革命”“湖南”即可判断,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是在南昌起义失败之后,秋收起义的重点是进攻长沙,故C项符合题意。‎ ‎  10、题干反映的正是“九一八事变”,C项表述不符合要求,中共提出合作主张是在华北事变之后。‎ ‎  11、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故③不符合题干要求。‎ ‎  12、B项中“放弃”有误,C项中“全面”有误,D项中“始终”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 ‎  13、英美两国之所以能放弃特权,主要在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4、B中“全部”有误,C中1948年不符合史实,D中国民统治垮台应该是攻陷南京之后。‎ ‎  15、AD仅符合七届二中全会,C仅符合“七大”,故只有B符合要求。‎ ‎  16、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是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的,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先是学工艺技术;继而学自然科学理论;到90年代,进一步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  17、B中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D项中的剥削阶级也未消灭,A中“彻底”不符合史实。‎ ‎  18、结合书本内容即可判断。‎ ‎  19、粮票的使用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符合要求。‎ ‎  20、①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未改变,故①应该排除。‎ ‎  21、结合图表中的时间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判断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  22、结合1978-1999期间工业建设成就即可判断,④⑤时间不符。‎ ‎  23、①④时间均在题干时间之后,不能成为其背景。‎ ‎  24、少数民族地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生在1958年,不符合题干要求。‎ ‎25、“一边倒”的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不使自己处于孤立地位而采取的外交方针,与题干中强调的“和而不同”内容不符。 ‎ ‎  二、26、(1)材料二承认地主土地所有权,而另三则材料则是没收地主土地。(2分)这一时期社会最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居于次要地位。(2分)‎ ‎  (2)团结地主抗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规定“双减”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抗日、生产的积极性。(1分)‎ ‎  (3)直接目的:满足农民土地要求,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1分)根本目的:为我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分)‎ ‎  (4)无本质不同。因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都是土地私有制。(2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2分)‎ ‎  27、(1)③(1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获得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萎缩,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一定限度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3分)‎ ‎  (2)第一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早期维新思想出现。(1分)第二次:使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形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1分)第三次:促使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形成新文化运动;促使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1分,答出其中一点给满分)‎ ‎  (3)对④采取没收政策。(1分)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2分)对③采取赎买政策。(1分)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2分)‎ ‎  28、(1)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果实,实行独裁统治。(2分)第二次:北伐战争,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再次出现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机会;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了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2分)第三次: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重庆政协会议上,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在美国支持下,镇压民主运动,挑起内战。(2分)‎ ‎  (2)主张或实践: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或工农苏维埃政权);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共同纲领》作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决定。(4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3分)根本区别: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大多数人的民主取代少数人的民主。(2分)‎ ‎  29、(1)根本原因:这三次都是对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重大变革,都对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分)第一次变革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想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在当时是积极的进步的。(1分)第二次变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建立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1分)第三次变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环节进行了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1分)‎ ‎  (2)孙中山的设想没有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分)由于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0年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分)‎ ‎  (3)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