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高三 课 时 数:3课时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化学 学科教师:
授课主题
无机实验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一、 专题考情分析
1.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5.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6.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7.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
8.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二、专题检测
1. (2012北京高考)下列试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A. 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
25
A. 用CC1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B. 用FeC12溶液吸收C12,选⑤
C. 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2. (2012北京高考)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3. (2011北京高考)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CH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4.(2013北京高考)某学生对SO2与漂粉精的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操作
现象
取4g漂粉精固体,加入100mL水
部分固体溶解,溶液略有颜色
过滤,测漂粉精溶液的pH
pH试纸先变蓝(约为12),后褪色
i. 液面上方出现白雾;
ii. 稍后,出现浑浊,溶液变为黄绿色;
iii. 稍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黄绿色褪去
(1)C12和Ca(OH)2制取漂粉精的化学方程是 。
(2)pH试纸颜色的变化说明漂粉精溶液具有的性质是 。
(3)向水中持续通入SO2,未观察到白雾。推测现象i的白雾由HC1小液滴形成,进行如下实验:
a.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白雾,无变化;
b.用酸化的AgNO3溶液检验白雾,产生白色沉淀。
① 实验a目的是 。
②由实验a、b不能判断白雾中含有HC1,理由是 。
25
(4)现象ii中溶液变为黄绿色的可能原因:随溶液酸性的增强,漂粉精的有效成分和C1-发生反应。通过进一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其实验方案是 。
(5)将A瓶中混合物过滤、洗涤,得到沉淀X
①向沉淀X中加入稀HC1,无明显变化。取上层清液,加入BaC1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沉淀X中含有的物质是 。
②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iii中黄绿色褪去的原因: 。
5. (2011北京高考)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作
现象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
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放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N2,
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
___________________
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尚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1)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C中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__,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___________性。
(3)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_____;
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
②进行实验,B中现象:
25
甲
大量白色沉淀
乙
少量白色沉淀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_____。
(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试验。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三、知识梳理
高中化学课本中实验知识的构成
课本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实验基础知识
感性材料 的 积累
第六册实验方案的设计
策略性知识
归纳升华
课本各章节的基本实验
复习策略
1、根据认知规律,构建有利于掌握方法的知识框架
⑴运用归纳法构建“实验常识”的知识框架
归纳法是指把具体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采用归纳法可以有效地将许多繁琐、零碎的化学知识转化成系统性、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便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例如,对化学仪器多且每种仪器各有不同的用途、使用时又有不同的操作要求,可以采用归纳的学习方法。如装置,采用不同的操作,可开发出不同用途:(1)用作排气集气装置——a口进b口出是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b口进a口出是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2)用作排水集气装置(装置充满液体)——b口进a口出;对于难溶或微溶于水,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都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例如H2、O2、NO、CO、CH4、CH2=CH2,CH≡CH等;对于用排特殊溶液集气法收集某些溶于水的气体。如排饱和NaCl溶液收集氯气;排饱和NaHCO3溶液收集CO2等;当a口连接量筒或其它计量仪器,又可用于测量化学反应中产生气体的体积;(3)可用作净化和干燥装置;例如除去Cl2中HCl气体,气体a口进b口出,广口瓶内盛放饱和食盐水(4)可用作安全装置;(5)可用作尾气吸收装置;(6)可以用作观察气体排放快慢的装置;(7)可以用作反应器,等等。
⑵运用比较法构建“基本操作”的知识框架
25
比较法是人们对照各个事物,在思想上确定它们的异同关系,揭示事物变化内涵的一种逻辑思维过程。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对照比较,有利于学生找出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获得牢固的系统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年来高考试题反映出学生对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操作发生交叉混淆,概念含糊不清所致。例如温度计,在测定硝酸钾的溶解度实验、制取乙烯的实验、制取硝基苯的实验、制酚醛树脂实验、石油分馏实验等都需要控制温度,但由于要测定温度的物质或环境不同,因此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也不同。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显著提高复习效率。再例如对“物质的鉴别与鉴定”操作的专题复习,可以采用比较法,通过实例让学生对两者的原理、常用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就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的鉴别方法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分别比较,其中在“物质鉴别”的复习,要归纳出常见的类型有不用任何试剂、只用一种试剂、任选试剂几种,然后小结每种类型解题常用的方法,最后训练一定量的练习。复习时学生应写出上述鉴别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对每类情况各选一小题来认真叙述操作过程及描述现象和结论,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加深对这类题目的理解,同时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和基本概念等知识也进行了深化复习。对此部分整理归纳如下表:
题型
解题方法小结
强化训练习题举例
只用一种试剂鉴别
首先应分析本组阴、阳离子的特征性质和反应,然后选择反应后产生不同现象的试剂。常选的阴离子有OH-、Cl-、SO42-、CO32-、S2-、I-,阳离子有:H+、Ba2+、Fe3+、Cu2+、NH4+,常选的试剂有溴水、新制Cu(OH)2 浊液、NaOH溶液、盐酸、FeCl3溶液、Ba(OH)2溶液、AgNO3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指示剂等。
①(NH4)2SO4、NaCl、CH3COONa的三种溶液
②Al2(SO4)3 .MgSO4. FeSO4. Fe2(SO4)3. CuSO4与Na2SO4的6种溶液
③Fe、FeO、FeS、CuO、C、MnO2
④HCl、BaCl2、KCl、AlCl3溶液
⑤Na2SiO3、Na2S、Na2CO3、Na2S2O3、NaCl五种溶液
⑥Ba(OH)2、AlCl3、CH3COOH、CaCl2溶液
⑦甲酸、乙酸、乙醇、乙醛
⑧正己烷、1-己烯、苯酚溶液、1-己醇、CCl4
⑨Na2SO4 NH4Cl NaCl (NH4)2SO4
⑩FeCl2、Al(NO3)3、MgSO4、NH4NO3四种溶液;
不用任何试剂鉴别
两两混合法:通过不同试剂间混合产生的不同现象来判断
①盐酸、Na2CO3、CaCl2、AgNO3溶液
②AlCl3、MgCl2、NaOH、H2SO4溶液
③(NH4)2SO4、NaOH、Ba(OH)2溶液
④ NaAlO2、KHCO3、NaCl、NaHSO4
⑤MgSO4、BaCl2、(NH4)2CO3、AgNO3、HBr、NaOH等6种溶液
互滴法:通过互相逐滴滴加时产生的不同现象来判断
①Na2CO3溶液、稀HCl②AlCl3溶液、NaOH溶液
③NaAlO2溶液、稀HCl ④AgNO3溶液、NH3·H2O
⑤Ba(OH)2溶液、H3PO4溶液
⑥FeCl3溶液与Na2S溶液
通过颜色判断出某物质,可作试剂,鉴别其它物质。
①CuCl2、KOH、Na2SO4、MgSO4溶液
②FeCl3 .NaHCO3、NaAlO2、NaCl溶液
③ NaOH、FeCl3、AlCl3、K2SO4溶液
任选试剂鉴别
先用试剂根据不同现象分组,然后再分组用不同试剂鉴别。
①H2S、HCl、HI、CO2、SO2、O2混合气体
②AgNO3、Na2CO3、NaCl、KCl、NaHCO3五种溶液
③甲酸、乙酸、乙醇、乙醛四种液体
25
2、突出能力训练,构建有利于能力提高的知识框架
⑴精选专题,夯实实验基础,训练思维
掌握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历来是高考复习的方向性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2005年的化学考试大纲和近十年来的高考试题,读懂考试说明的潜台词,摸准考试的脉搏。我们归纳出:高考实验的重点是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③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物质(包括气体和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④实验方案的设计、选择和评价;⑤根据所观察的现象,记录、分析或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正确结论;难点是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根据实验的目的与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疑点是①能正确识别并简易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并能在设计实验方案中准确、灵活地应用;②实验安全和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③常见化学药品的保存方法与原理;热点是①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与鉴别;②实验设计,包括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对给出的实验方案做出选择、评价或找出最佳设计方案;③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将实验复习有针对性地编排成若干个专题,以强化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运用、对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的记忆,从中训练思维。每个专题的内容要做到少而精,突出思想方法。
例如:复习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对一些常见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手握加热法:手捂、冒泡、倒吸(适用于简单的且体系相对密封、带有导管的实验装置)
加水液封法:关塞、加液、静置、液面(适用于启普发生器及其简易装置类的检查)
直接加热法:适用于多仪器的复杂的连续的系列装置,且此类装置宜用分段检查法进行检查
25
并归纳强调检查气密性一般在装药品之前完成;手捂如效果不明显可用热毛巾或酒精灯微热。如整套仪器有多个出口与大气相通,用夹子或塞子进行分隔后逐个检查,或只留一个出口整体检查。无论装置的具体情况如何,装置有多少个管口,气密性的检查时,都必需确保管口至少有一个用水进行液封,其余的管口要用弹簧夹夹紧,要么关上活塞开关,使之能构成一个内部通畅的密闭体系。通过对用于液封的液面变化(有无气泡产生、是否形成有水柱)的观察确定气密性的优劣,有气泡产生、能形成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⑵全面分析课本实验,挖掘内涵,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试题具有“回归基础,在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特点,这为总复习指明了方向和方法。
首先我们开辟高三化学实验复习室,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氛围。例如在复习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时。应把常用仪器摆放出来,并将各自的用途及注意事项写出来在纸上贴于对应的实验桌上;其次必须重新做一些中学阶段有代表性的重要课本实验:①粗盐提纯、萃取与分液、中和滴定(含标准液的物质的量浓度配制)、蒸馏石油等基本操作实验;②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等理论实验;③氨气、氢气、氯气、乙烯、乙酸乙酯等物质制备实验;④氯气、硫酸、硝酸、铝和铁及其化合物、乙醛等物质性质实验。当然我们在重新做重要课本实验时,决不是简单重复,而让学生从新视角重新观察装置和现象、审视实验操作和对装置新改进。
如喷泉实验,先提问:氨气,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如何证明?再实验探索喷泉实验,得出结论:哪些气体可以做喷泉实验,再实验探索二氧化碳,氯气能否做喷泉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并将结论升华成规律性认识:第一、喷泉实验的原理最关键之处在于烧瓶内的气体在挤进烧瓶中的液体中能大量消耗,造成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大量减小,则液体会喷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第二、瓶内气体的大量消耗有不同途径:气体极易溶解于挤入烧瓶内的水中和气体与挤入瓶内的液体发生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再探索:如不用胶头滴管能否产生喷泉?产生喷泉的途径有哪两种(内压减小法和外压增大法)?通过加强这方面训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再如复习常见几种气体制备的反应装置时,我们提出教科书上的装置并非是最优良的, 为了使制取气体更方便, 更顺畅, 更安全,可以根据实验需要, 自已设计改良装置。
⑶训练发散思维,增强实验设计能力,提高信息迁移水平
25
在实验设计方面主要考查实验的可行性,即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反应所需条件是否能够达到;实验的有效率,即原材料取得的难易,实验中有效物质的分离难易和产率的高低。实验副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即是否尽量少或不产生污染源或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处理了污染物,实验方案的设计也往往有多种途径。为了适应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中学课本中的某些实验可能不是最佳的方案,所以在实验复习中要努力让学生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认识:1)对操作原理的认识(解决实验操作理论依据的问题);2)对操作方法的认识(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3)对操作目的的认识(解决为何要安排这样的操作);4)对错误操作造成后果的认识(解决为何要这样操作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七种意识:①动手操作意识,②安全意识,③规范化意识,④环保意识,⑤质量意识,⑥定量意识,⑦创新质疑意识。例如定量意识,我们现行教材中的定量实验有《硫酸铜晶体水含量的测定》、《中和滴定》、《中和热的测定》,我们要抓住这三个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定量实验方法思路:能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最后尝试将定性实验“乙醇和钠的反应”改为利用该实验原理推测乙醇的结构的定量实验;选择给定仪器,设计最简单,合理的实验推断乙醇的结构→定量实验和实验方案评价。近年来,实验题中新情景试题不断增多,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将基本的实验操作设计置于新的情景中(主要是中学课本没有的新反应或新装置或是能使中学生理解的最新科技知识、简化的改进的装置等),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仪器组装、现象描述、数据分析、安全考虑和防止污染等,用来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综合及评价的能力。由于这类试题的情景新颖、设问巧妙、铺垫适当、知识新、思维量大,所以区分度很好,确实能将一些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思维敏捷、心理素质好的考生选拔出来。可以断言新情景实验题将是今后实验考题的命题方向。所以我们要通过对实验设计训练,在仪器的开放性用途、装置上求创新,在常见药品的替换上求创新;在常规操作上求创新,在实验方式上求创新,在实验过程中求创新等,对实验操作进行挖掘和研究,才能深刻领会实验操作的实质与内涵。
例如在某些实验中,由于吸收液的倒吸,会对实验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玻璃仪器的炸裂,反应试剂的污染等,因此,在有关实验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吸收液的倒吸。防止倒吸一般采用下列措施: a切断装置:将有可能产生液体倒吸的密闭装置系统切断,以防止液体倒吸,如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甲烷时,通常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实验结束时,必须先从水槽中将导管拿出来,然后熄灭酒精灯。b设置防护装置:①倒立漏斗式:如下图第一个装置所示,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液对气体的吸收。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瓶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下一个装置所示,对于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的气体,气体在有机溶剂不会倒吸。②肚容式:当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由干燥管末端进入吸收液被吸收后,导气管内压强减少,使吸收液倒吸进入干燥管的吸收液本身质量大于干燥管内外压强差,吸收液受自身重量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这种装置与倒置漏斗很类似。③蓄液式: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被预先设置的蓄液装置贮存起来,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这种装置又称安全瓶。④平衡压强式: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见恒压式);⑤防堵塞安全装置式:为防止反应体系中压强减少,引起吸收液的倒吸,可以在密闭装置系统中连接一个能与外界相通的装置,起着自动调节系统内外压强差的作用,防止溶液的倒吸。⑥为防止粉末或糊状物堵塞导气管,可将棉花团置于导管口处。⑦液封装置: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只小试管。
25
另外从这两年高考的评卷结果来看,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差表现在不切中要害,含糊不清,不具体明确,化学术语不清晰。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严格要求学生实验简答题的语言文字表达规范化,尽可能明确化,简练化,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本质上说明问题。
【教学建议】高三化学总复习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注重优化实验复习模式、优化实验复习过程,立足于教材上已有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特别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实验内容,以基础实验为基点,从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方法、现象的观察入手,训练文字表达能力,并拓宽课本实验,紧紧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结合,培养其发散思维,简单实验原理与基本实验仪器的活用、多用与巧用,要在清楚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设计,注重对实验知识进行重点的系统类比归纳,以求同存异、灵活把握。采用归纳、对比、总结规律等复习方法,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对于一些较完整的典型实验,应予以全方位的规范复习,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专题突破
【考点1】选择题
(2013海淀3月适应性练习)完成下列实验,所选装置正确的是
A
B
C
D
实验
目的
实验室
制备乙烯
分离苯和溴苯的混合物(沸点:苯为80.1℃,溴苯为156.2℃)
分离KCl和NH4Cl固体混合物
实验室用纯碱和稀硫酸制备二氧化碳
实验装置
25
【变式训练】(2013房山二模)已知:①向盛有稀H2SO4试管中加入Fe粉,Fe粉完全溶解得浅绿色溶液;
②向实验①浅绿色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并立即变为红褐色;
③向实验②红褐色沉淀中滴加溶有淀粉的HI溶液,红褐色沉淀溶解得蓝色溶液。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上述实验中,共涉及四个氧化还原反应
B.实验可证明还原性:H+>Fe2+>OH->I-
C.实验②可证明溶解度:Fe(OH)3>Fe(OH)2
D.实验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Fe(OH)3 + 2I- +6H+ = 2Fe2+ + I2 + 6H2O
【变式训练】(2013石景山一模)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NaOH
溶液
Cl2
① ② ③ ④
Na2CO3
Na2SiO3
溶液
稀盐酸
A.装置①可用于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B.按装置②所示的气流方向可用于收集H2、NH3等
C.装置③可证明非金属性Cl>C>Si
D.装置④向左推动针筒活塞可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
【考点2】综合实验探究设计
(2013海淀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Cl2、Br2、Fe3+的氧化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
25
(1)①检查气体发生装置A的气密性的操作是 。
②整套实验装置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请指出 。
(2)用改正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打开活塞a,向圆底烧瓶中滴入适量浓盐酸;然后关闭活塞a,点燃酒精灯。
D装置中:溶液变红
E装置中:水层溶液变黄, 振荡后,CCl4层无明显变化。
Cl2、Br2、Fe3+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3)因忙于观察和记录,没有及时停止反应,D、E中均发生了新的变化。
D装置中:红色慢慢褪去。
E装置中:CCl4层先由无色变为橙色,后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变成红色。
为探究上述实验现象的本质,小组同学查得资料如下:
ⅰ.(SCN)2性质与卤素单质类似。氧化性:Cl2 > (SCN)2 。
ⅱ.Cl2和Br2反应生成BrCl,它呈红色(略带黄色),沸点约5℃,与水发生水解反应。
ⅲ.AgClO、AgBrO均可溶于水。
①请用平衡移动原理(结合化学用语)解释Cl2过量时D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________,请设计简单实验证明上述解释: 。
②欲探究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
用分液漏斗分离出E的下层溶液,蒸馏、收集红色物质,取少量,加入AgNO3溶液,结果观察到仅有白色沉淀产生。请结合化学用语解释仅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
③将少量BrCl通入到碘化钾溶液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变式训练】(2013西城一模)甲、乙两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硝酸与铁反应的产物。
25
文献记载:I.在浓硝酸和活泼金属反应过程中,随着硝酸浓度的降低,其生成的产物有+4、+2、﹣3价等氮的化合物。
II.FeSO4+NOFe(NO)SO4(棕色) ∆H<0 。
III.NO2和NO都能被KMnO4氧化吸收。
甲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CO2,关闭弹簧夹。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浓硝酸缓慢滴入烧瓶中,关闭活塞。
无明显现象。
加热烧瓶,反应开始后停止加热。
①A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后,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B中溶液变棕色; C中溶液紫色变浅。
②反应停止后,A中无固体剩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滴入浓硝酸加热前没有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2)检验是否生成﹣3价氮的化合物,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
(3)甲取少量B中溶液,加热,实验现象是_______。请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原因:_______。甲依据该现象得出的结论是A中有NO生成。
(4)乙认为甲得出A中有NO生成的证据不足。为获取充足的证据,乙仍采用该装置和操作进行对照实验,乙作出的改变是_______,证明有NO生成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5)证明A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和Fe3+,选择的药品是(填序号)_______。
a.铁粉 b.溴水 c.鉄氰化钾溶液 d.硫氰化钾溶液
【变式训练】(2013东城一模)某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列装置(气密性已检验)进行实验。
25
Ⅰ Ⅱ Ⅲ Ⅳ
(1)探究O2与KI溶液发生反应的条件。
① 甲、乙两同学选用以下试剂进行实验(0.1 mol·L-1 KI溶液,30% H2O2溶液、0.1 mol·L-1 H2SO4溶液、淀粉溶液、MnO2固体、KMnO4固体),实验记录如下。
操作
现象
甲
向Ⅰ中加入必要的试剂,并向Ⅳ中加入KI、淀粉溶液。连接Ⅰ、Ⅳ,打开活塞
Ⅰ中剧烈反应,产生无色气体并伴随大量白雾;Ⅳ中有气泡冒出,溶液迅速变蓝
乙
向Ⅱ中加入必要的试剂,并向Ⅳ中加入KI、淀粉溶液和稀硫酸。连接Ⅱ、Ⅳ,点燃酒精灯
Ⅳ中有气泡冒出,溶液变蓝
甲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是 。
乙实验中O2与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② 甲用Ⅱ加入试剂替换Ⅰ后,Ⅳ中仍加入KI、淀粉溶液,再次实验时Ⅳ中溶液不变蓝。由此他猜测第一次实验时可能是Ⅰ中的白雾使溶液变蓝。甲又将Ⅰ中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下列 溶液(填序号),证明了白雾中含有H2O2。
1、 酸性KMnO4 b. FeCl2 c. Na2S
③ 由甲、乙两同学的实验,可得出结论: 。
(2)资料显示:KI溶液在空气中被缓慢氧化时CO2参与了反应。丙、丁两同学为探究该反应中CO2的作用,进行下列实验。
操作
现象
丙
向Ⅰ中加入Na2CO3和稀硫酸,Ⅳ中加入KI、淀粉溶液并在上层覆盖少量煤油。使Ⅰ中发生反应将装置中空气排尽后,再将气体通入Ⅳ的溶液中
Ⅳ中有气泡冒出,溶液不变蓝
丁
向Ⅰ中加入Na2CO3和稀硫酸,Ⅲ中加入必要试剂,Ⅳ中加入KI、淀粉溶液。依次连接Ⅰ、Ⅲ、Ⅳ,打开活塞
Ⅳ中有气泡冒出,溶液变蓝
① 丙实验的目的是 。
② 丁实验的Ⅲ中加入试剂的化学式是 。
③ 为证明CO2所起的作用,可进行的操作是:取上述丁实验后Ⅳ中溶液, 。
五、专题过关
25
【A基础演练】
1.(2013朝阳一模)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中滴加NaOH溶液后,黄绿色褪去
Cl2 + 2OH- = Cl- + ClO- + H2O
B.向NaHCO3 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HCO3- H+ + CO32-
C.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Fe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
3Mg(OH)2 + 2Fe3+ = 2Fe(OH)3↓+3Mg2+
D.向少量苯酚稀溶液中逐滴加入饱和溴水,生成白色沉淀
2. (2013东城零模)下表中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取某溶液少许,依次加入BaCl2和稀盐酸
确定该溶液中含有SO42-
B
向甲酸钠溶液中加新制的Cu(OH)2并加热
确定甲酸钠中含有醛基
C
常温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确定常温下BaCO3的溶解度比BaSO4小
D
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一段时间,再向冷却后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检验水解产物中的溴离子
3.(2013朝阳二模)已知:
① 把水加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收集产生的气体
② 把红热的铁丝伸入①中产生的气体中,有黑色固体生成
③ 把②中产生的固体放入盐酸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中反应,过氧化钠作氧化剂,水作还原剂
25
B.②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放热反应
C.③中的实验现象证明溶液中不含有Fe2+
D.将①中所得溶液加入到③的溶液中,静置,溶液颜色加深
4. (2013丰台二模)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镁与CO2、NO2的反应
实验发现点燃的镁条能在CO2气体中继续燃烧,产生黑、白两种固体,请用化学反应
解释该现象 。
(2)该小组采用类比Mg与CO2反应的思路对Mg与NO2的反应进行预测:
写出Mg与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Mg
弹簧夹
特种不锈
钢钢板
NO2
B
A
水
(3)设计实验验证猜测(用于连接玻璃管的乳胶管均内衬锡纸)
资料信息:2NO2 + 2NaOH = NaNO3 + NaNO2 + H2O
① 装置A中的试剂是 。
② 干燥管和装置B的作用分别是 、 。
③ 实验开始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通入NO2
25
b.打开弹簧夹
c.点燃酒精灯
d.当硬质玻璃管充满红综色气体后,关闭弹簧夹
(4)实验结束时,同学们观察到与预测相符合的现象,但当用水洗涤硬质玻璃管时,固
体遇水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蓝。
① 同学们认为硬质玻璃管中还发生了另一个反应,该反应为 。
② 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加水产生该气体的原因 。
【B能力提升】
1.(2013丰台一模)某同学对Na2O2与CO2反应后所得固体进行研究,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得固体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A.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溶液加热蒸干、灼烧,得到b克固体
B.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C.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到b克固体
D.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水反应,加热,使气体完全逸出,冷却至室温后测得气体体积为
V 升(已换算为标准状况)
2.(2013房山二模)下列所述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中,均正确的是
A
氧化铝与铁两粉末混合高温反应,火花四射
Al2O3 + 2Fe 2Al + Fe2O3
B
铁与水高温反应,生成无色气体和红色固体
2Fe +3H2O(g) Fe2O3 +3H2
C
碳棒作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溶液蓝色变浅,阴极产生无色气,阳极有红色固体附着
2Cu2++2H2O O2↑+2Cu+4H+
D
铝片与氯化铵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浑浊和无色气泡
2Al + 6H2O == 2Al(OH)3↓+ 3H2↑
3.(2013房山二模)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25
A B C D
4.(2013房山二模)资料显示:在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粉可使煤(含S)燃烧时产生的SO2转化成固体CaSO4 ,从而减少SO2排放,该方法被称为钙基固硫。这一过程是通过以下两步反应实现的:
㈠ CaCO3 CaO + CO2 ㈡ 2CaO + 2SO2 + O2 = 2CaSO4
对此,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和药品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模拟探究。
已知实验所用样品:Ⅰ---S粉与CaCO3粉末的混合物
Ⅱ---CaSO4 粉末
(1)实验一:①取样品Ⅰ装入A中。连续通入过量O2,加热至500℃左右,充分反应发现,B中红色消失、C中出现大量白色浑浊。停止该步实验的正确操作是 。
②取反应后D中溶液滴加过量盐酸,无明显现象。由此得知实验一过程中: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要获得与以上实验事实相一致的结论,可替代B中品红溶液的是 。
a.酚酞的NH3·H2O溶液 b.酸性KMnO4溶液
c.酚酞的NaHCO3溶液 d.Br2的CCl4溶液
(2)实验二:①取样品Ⅰ装入A中。连续通入过量O2,并迅速加热升温,控制在1000℃左右,充分反应。发现B中红色消失,C中出现白色浑浊。
②取反应后D中溶液滴加过量盐酸,出现大量无色气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反应结束后,将A中余下固体溶入水中,取其上层清液,滴加BaCl2溶液,立即有白色沉淀出现。
由此得知实验二: A中发生的反应有 (填选 “㈠”、“㈡”)。
(3)实验三:取样品Ⅱ装入A中。连续通入过量O2,加热至1200℃
25
左右,充分反应,B中红色消失,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比较实验一、二、三可知,如用该方法固硫,可行的基本条件是 。
(4)在中学化学实验室里,装置A通常只能选 为材料制作的玻璃管,但这种选择有一点不妥,其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是: 。
(5)实验所需O2若改由空气提供,且对上述实验探究事实不产生影响,应在A前添加一装有某药品的装置。请将该药品和装置图示在图中的虚线框内。
【C 综合拓展】
1.(2013丰台二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B.将海带灼烧成灰
D.分离苯和苯酚
A.称量NaOH固体
C.提纯工业乙醇
2.(2013丰台一模)为验证氧化性Cl2 > Fe3+ > SO2,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
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15 mL
FeCl2 溶液
70%硫酸
c
B
C
b
K2
A
浓盐酸
K1
a
D
K3
K4
N2 →
← N2
棉花
N2
MnO2
Na2SO3
实验过程:
I.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型导管插入B中,
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
25
Ⅱ.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给A加热。
Ⅲ.当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夹紧弹簧夹K2。
Ⅳ.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离子。
Ⅴ.打开弹簧夹K3、活塞c,加入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K3。
Ⅵ.更新试管D,重复过程Ⅳ,检验B溶液中的离子。
(1) 过程Ⅰ的目的是 。
(2) 棉花中浸润的溶液为 。
(3)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用70%的硫酸制取SO2,反应速率比用98%的硫酸快,原因是 。
(5) 过程Ⅵ,检验B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的操作是 。
(6) 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
氧化性Cl2 > Fe3+ > SO2的是 (填“甲”“乙”“丙”)。
过程Ⅳ 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过程Ⅵ 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甲
有Fe3+无Fe2+
有SO42-
乙
既有Fe3+又有Fe2+
有SO42-
丙
有Fe3+无Fe2+
有Fe2+
(7) 进行实验过程Ⅴ时,B中溶液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红棕色,停止通气,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查阅资料: Fe2+(aq) + SO32- (aq) FeSO3(s)(墨绿色)
提出假设:FeCl3与 SO2的反应经历了中间产物FeSO3,溶液的红棕色是FeSO3(墨绿色)与FeCl3(黄色)的混合色。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证实该假设成立:
加入2mL 1 mol/L 溶液 E
步骤1
加入4mL 1 mol/L 溶液 F
步骤2
步骤3
浅绿色
红棕色
放置一段时间
4 mL 1mol/L
FeCl2溶液
墨绿色
① 溶液E和F分别为 、 。
② 请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步骤3中红棕色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的原因 。
3.(2013海淀查漏补缺)削过皮的苹果过一段时间后颜色就会由白色变为褐色,食品科学上称为“褐变”。某学习小组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不同文献解释不同。
I.《化学教学》:苹果中Fe2+ 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Fe3+而变色。
II.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苹果中的酚类物质在苹果中氧化酶催化下被空气氧化生成有色物质。
已知酚类物质遇FeCl3溶液常发生显色反应而呈现一定颜色。如苯酚显紫色,对苯二酚显绿色,甲基苯酚显蓝色。
(1)为探究苹果“褐变”是否为I的原因,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 刚削皮的苹果立刻滴上2~3滴A溶液,继而再滴上几滴氯水。② 在“褐变”后的苹果上滴上2~3滴A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A溶液是 溶液(填化学式)。
25
若I的解释正确,写出 ① 中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
;上述①、②的实验现象分别应该为:
① ;② 。
实际检验的结果是,①、②均无明显现象,说明观点I的解释是错误的。
(2)为探究苹果“褐变”是否为II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又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帮他们在表中完善实验③、④探究目的和结论。
序号
实 验 步 骤
现 象
探究目的和结论
③
将刚削皮的苹果立刻放入隔绝空气的环境中。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探究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将刚削皮的苹果立刻放入90℃~95℃的水中2 min,再放在空气中。
再将另一块刚削皮的苹果立刻放入稀盐酸中浸泡2 min后取出洗净,再放在空气中。将盐酸改为酒精、醋酸铅溶液进行相同实验。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均无明显变化。
探究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在刚削皮的苹果上滴加FeCl3溶液。
苹果由白色变为绿色。
探究目的:探究苹果中是否含有酚类物质。
结论:苹果中含有酚类物质。
4.(2013海淀二模)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无色气体,有剧毒;存在于多种生产过程以及自然界中。在人体的很多生理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资料:① H2S可溶于水(约1:2),其水溶液为二元弱酸。
② H2S可与许多金属离子反应生成沉淀。
③ H2S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1)某化学小组设计了制取H2S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如下图所示。A中是CuSO4溶液,B中放有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C中是FeCl3溶液。
25
回答下列问题:
① A中有黑色沉淀(CuS)产生,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 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
③ C中只有浅黄色沉淀产生,且溶液变浅绿色。则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④ D中盛放的试剂可以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a. 水 b. 盐酸 c. NaCl溶液 d. NaOH溶液
(2)为进一步探究-2价硫的化合物与+4价硫的化合物反应条件,小组同学又设计了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将等浓度的Na2S和Na2SO3溶液按体积比2∶1混合
无明显现象
实验2
将H2S通入Na2SO3溶液中
未见明显沉淀,再加入少量稀硫酸,立即产生大量浅黄色沉淀
实验3
将SO2通入Na2S溶液中
有浅黄色沉淀产生
已知:电离平衡常数:H2S Ka1 =1.3×10-7;Ka2 = 7.1×10-15
H2SO3 Ka1 =1.7×10-2;Ka2 = 5.6×10-8
① 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在_________条件下,+4价硫的化合物可以氧化-2价硫的化合物。
②将SO2气体通入H2S水溶液中直至过量,下列表示溶液pH随SO2气体体积变化关系示意图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B
C
D
(3)文献记载,常温下H2S可与Ag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2。现将H2S气体通过装有银粉的玻璃管,请设计简单实验,通过检验反应产物证明H2S与Ag发生了置换反应_______。
六、课后作业
1.(2013顺义二模)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少量液体甲逐滴加入到固体乙中,试管中试剂为丙,则下表中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25
选项
甲
乙
丙
试管中现象
结论
A
饱和食盐水
电石
酸性 KMnO4溶液
紫色褪去
乙炔可发生氧化反应
B
稀硫酸
亚硫酸钠
溴水
橙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C
醋酸
碳酸钠
BaCl2溶液
变浑浊
醋酸酸性强于碳酸
D
浓氨水
生石灰
AgNO3溶液
无明显现象
NH3与 AgNO3溶液不反应
2. (2013石景山一模)某小组查文献得知:氧化性IO3¯>Fe3+>I2,3Br2+6FeCl2=2FeBr3+4FeCl3;
I2+2S2O32¯=S4O62¯+2 I―; CuI是一种白色沉淀(Ksp=1.3×10¯12)。
Ⅰ.该小组为确定一份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KI、Mg2+、Fe3+)的成分,设计定性实验加以猜想和验证。
(1)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步骤
实验过程和现象
对应结论
步骤1
KSCN
溶液
碘盐溶液
KIO3固体
淀粉
碘盐溶液
足量KI
固体
溶液变为浅黄色
转移至分液漏斗
加试剂X
下层为紫红色
碘盐溶液
取一定量碘盐,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试液分为3份
步
骤
2
第①份
试液
溶液变红
碘盐中肯定含______
第②份
试液
溶液不变色
第③份
试液
X为_______(填化学式)
25
(2)该碘盐中肯定不含的物质是_________(用化学式或离子符号表达)。
(3)根据信息推断Fe3+、S4O62¯、I2、Br2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4)第③份试液中加入足量KI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Ⅱ.用“间接碘量法”测定含有CuCl2•2H2O晶体的试样(不含能与I―发生反应的氧化性杂质)的纯度,过程如下:
取0.40 g试样溶于水,加入过量KI固体,充分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入淀粉作滴定指示剂,用0.1000 mol/L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到达滴定终点时,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20.00 mL。
(1)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2)CuCl2溶液与K 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试样中CuCl2•2H2O的质量百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3顺义二模)亚硝酸钠是重要的防腐剂。某化学兴趣小组以碳和浓硝酸为起始原料,设计如
下装置利用一氧化氮与过氧化钠反应制备亚硝酸钠。(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查阅资料:①HNO2为弱酸,室温下存在反应3HNO2=HNO3+2NO↑+H2O;
②在酸性溶液中,NO2-可将MnO4-还原为Mn2+且无气体生成。
③NO不与碱反应,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硝酸
实验操作:
25
①关闭弹簧夹,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滴加一定量浓硝酸,加热;
②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
③从C中取少量固体,检验是否是亚硝酸钠。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B中观察的主要现象是 , D装置的作用是 。
(3)检验C中产物有亚硝酸钠的操作是 。
(4)经检验C产物中亚硝酸钠含量较少。
a. 甲同学认为C中产物不仅有亚硝酸钠,还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生成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为排除干扰甲在B、C装置间增加装置E,E中盛放的试剂应是________(写名称)。
b. 乙同学认为除上述干扰因素外,还会有空气参与反应导致产品不纯,所以在实验操作①前应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
(5)实验经改进后可制得较纯亚硝酸钠,下列关于亚硝酸钠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亚硝酸钠有咸味,可代替食盐食用
b. 常温下,0.1 mol/L亚硝酸钠溶液pH > 1
c. 0.1 mol/L亚硝酸钠溶液中存在:c(Na+) + c(H+) = c(NO2— ) + c(OH— )
d. 0.1 mol/L亚硝酸钠溶液中存在:c(NO2— ) > c(Na+) > c(OH— ) > c(H+)
七、专题总结
【教学建议】
25
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基本从基础实验知识和综合实验两个方面考察。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作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是必考的。在基础知识的考察中,考点往往是基本操作中的细节,或者是某一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综合实验的考察从前几年的重创新慢慢向读懂、理解试题中的实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会补全、评价实验设计或会处理实验数据的方向发展。但是细究综合实验试题,仍能发现基础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基本操作及常用仪器是解题的关键,试题注重考察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实验知识)的能力;注重考察对比、归纳等学科方法;注重考察推理、判断等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和理综全卷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是相符的。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