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 M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地理城市化一轮过关测试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金版教程】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限时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 一、单项选择题 读2005~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示意图,回答1~2题。‎ ‎1.2005年以后,河北省的城市化处于(  )‎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2005年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为37.7%,到2012年城镇化率为46.8%,说明河北省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逆城市化是出现在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的现象;再城市化是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答案:B ‎2.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有(  )‎ ‎①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   ③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 ‎ ‎④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解析: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而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是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答案:B ‎[2013·四川文综,11~12]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3~4题。‎ ‎ 时期(年) ‎ ‎1985~1990 ‎ ‎ 1990~2000 ‎ ‎ 2000~2011 ‎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 ‎ 6.49 ‎ ‎ 5.72 ‎ ‎ 6.22 ‎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 ‎ 3.77 ‎ ‎ 4.28 ‎ ‎ 3.79 ‎ ‎3.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城市化的人口及用地变化为切入点,来考查计算、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大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由此可判断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4. 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知识及读图表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我国1985年以来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来看,城市用地不断增加,但城市用地中住宅用地是城市用地的主体部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增加,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乡村人口数量减少,城市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属于人口迁移。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用地,农业用地面积下降,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读以我国东部某大城市为中心的等人口密度线示意图(单位:万人/km2),回答5~6题。‎ ‎5.有关该大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城市位于河谷地带 B.该城市属于多核心模式 C.该城市东西方向上交通最便利 D.丁处建筑物高大稠密 解析:‎ 从图中等人口密度线可以看出该大城市大致向四周均衡发展,由此可以判断其最可能位于平原地区,属于同心圆模式;该地东北—西南方向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丁处人口最稠密,位于大城市的中心,该处建筑物高大稠密。‎ 答案:D ‎6.四地中最可能是卫星城的是(  )‎ A.甲地 B.乙地 ‎ C.丙地 D.丁地 解析:甲地形成一个人口密度高峰区,最可能为卫星城。‎ 答案:A 下图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解析: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但并未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但城市人口数量并没有减小;广东省自然条件优越。‎ 答案:D ‎8.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C.国家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 解析: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广东本地资源和能源短缺,而辽宁由于资源和能源开发时间过长,区域资源和能源也出现短缺现象。辽宁剩余劳动力充足,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户籍制度不是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答案:D 读百年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示意图,回答9~10题。‎ ‎9.沈阳目前处于城市化的(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沈阳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则可以判断其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 答案:B ‎10.沈阳城市的发展给当地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 A.城区蒸发量增大 ‎ B.生物多样性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大 ‎ D.郊区粮食种植面积增大 解析:城市化的发展使地表硬化面积增大,会导致城区蒸发量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城市发展使得郊区花卉、蔬菜等种植面积增大,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答案:C ‎11.[2013·广东文综,9]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 ‎ 2011年 京津冀城市群 ‎ ‎ 1.62 ‎ ‎ 1.52 ‎ 长三角城市群 ‎ ‎ 2.35 ‎ ‎ 2.20 ‎ 珠三角城市群 ‎ ‎ 1.93 ‎ ‎ 1.23 ‎ 辽中南城市群 ‎ ‎ 1.32 ‎ ‎ 1.21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沈阳 解析:‎ 本题以统计表格为切入点,考查提取信息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意可知,城市首位度越大,表明城市发展要素集聚越明显,首位度下降,表明城市发展要素集聚效应弱化。读表中数据可知,首位度下降最明显的是珠三角城市群,故C项正确。‎ 答案:C 二、综合题 ‎12.读我国东部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例①表示的功能区,并说明理由。‎ ‎(2)该城市中有一钢铁厂。因城市发展需要,欲将钢铁厂迁往周边小城镇,搬迁到图中甲、乙、丙、丁哪处比较适宜?请说明理由。‎ ‎(3)该城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对郊区农业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第(1)问,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为住宅区。第(2)问,钢铁厂搬迁要结合钢铁工业布局原理进行分析。第(3)问,城市化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住宅区。因为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地面积最大。‎ ‎(2)乙处。乙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原料充足;靠近铁路、公路,交通运输便利;位于与盛行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区大气环境影响较小;位于河流下游沿岸,有充足的水源。‎ ‎(3)有利影响:促进郊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影响:使耕地面积减小,易对土壤、水源造成污染。‎ ‎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8月11日,石家庄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五大产业园区”和“四个新市镇”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试行)》。《意见》明确,按照主城区标准,推进新市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市镇聚集;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村民可自愿转城镇户口等。‎ 材料二 下图为石家庄周边区域城市分布示意图。‎ ‎(1)描述图中城市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2)简述促进石家庄市城市等级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并说明理由。‎ ‎(3)石家庄加快城镇化建设,四县城大跨步对接石家庄主城区,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第(1)问,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获知,原因要结合该地地势、交通条件来考虑。第(2)问,石家庄市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城市等级提升主要依靠铁路运输。第(3)问,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分布特征:多沿交通线路分布;多分布于河谷、平原地带。原因:地势平坦,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便利,便于对外交流和联系。‎ ‎(2)铁路运输。石家庄处于石太线、石德线、京广线等铁路线交会处,成为山西、河北等地物资转运的枢纽;铁路运输带动了工商贸易的发展,促使石家庄成为华北地区的工业重镇;便利的交通能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促使城市服务范围扩大,城市等级提高。‎ ‎(3)有利影响:加快石家庄市县城城区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等级的提高,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县城建设。不利影响:过快的城镇化可能带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以及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 三、探究性学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两图为某大城市1949~2002年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 下图为该大城市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图。‎ ‎(1)据材料一描述该大城市的发展特征。‎ ‎(2)据材料一中的下图,说明该大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3)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第(1)问,发展特征应结合非农业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比重以及建成区面积进行分析。第(2)问,城市发展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减小。第(3)问,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状况,其解决措施应从增大下渗量、增强地表径流的排泄能力两方面分析。‎ 答案:(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变大;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大。‎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种植;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 ‎(3)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小,地表径流量较大,易形成城市内涝。措施: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大雨水的下渗量。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