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6 M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案 鲁教必修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最新考纲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思维导图 考纲解读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了解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含义,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微专题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理论 核心思想 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 人类中心论 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地伙伴论 人类具有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1.环境问题的分析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箭头①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②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④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实例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堆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建筑工地施工影响附近居民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 ‎3.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从人类诞生到现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 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 生产力不断提高 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 生产力继续高速向前发展 人类活动 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 步入农业文明时期,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 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 人地关系 恐惧和依赖 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谋求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 人口数量 十分有限 开始迅速增长 人口激增 人口膨胀 环境问题 不严重 趋于恶化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危及人类生存 公害泛滥,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并逐步谋求解决环境问题 考向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3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3.几乎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我国古代的民族图腾是并不存在的“龙”。图腾的存在体现的人地关系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天人合一论 D.人地伙伴论 答案 1.B 2.C 3.A 解析 古代人所崇拜的图腾是神化了的自然物,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对自然物的敬畏、崇拜是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基本态度,属于人类受控于外界环境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考向二 人地关系演变的综合分析 ‎4.(2006·江苏地理)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水源、土地、机械、政策),它是决定______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 (1)土地 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并在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解析 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土地、劳动力的比重在下降,资本、科技的比重在上升;但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不同。在史前文明时代,主要靠劳力;在农业文明时代,对土地有着特殊依赖,经济得到增长主要依靠土地,其次是劳动力;在工业文明时代的早期,即原始积累时期,主要依靠资本;到了工业时代的中后期,主要依靠科技和信息等。在环境文明时代,主要追求良好的生态,依靠的是科技。对比人类社会的四个文明时代,人地关系最恶化的是工业文明时代,由于盲目地攫取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相对而言,原始文明和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最协调,但层次不同,追求不同。环境文明时代,是人口合理增长,资源得以合理运用,环境得以有效保护的时代。‎ ‎5.下图为“人类社会演化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下列问题属于乙图中箭头①引起的是____________,属于箭头②引起的是____________。‎ A.太湖蓝藻污染 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 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 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现象频频发生 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枯死 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3)B、C、E、F A、D 微专题二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涵 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3.基本原则 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阶段性原则。‎ ‎4.从概念到行动 全球合作,公众参与。‎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原则 内容 要求 举例 公平性 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保证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危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美国拒绝签订《京都议定书》,减少碳排放;污染转移等 持续性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过度捕捞;过度抽取地下水;实施“休渔制度”‎ 共同性 全球采取共同行动,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一个地球,一个家园 阶段性 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应坚持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 不同地区和国家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承担的责任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义务与责任 考向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下图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复合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变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势必出现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垃圾归类,回收利用 B.过量开采地下水 C.建立“树木银行”‎ D.开发利用太阳能代替矿物能源 ‎(5)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代表下列各组地理事物的数字填入图中括号内。‎ ‎①工业产值、利润 ②工人、技术人员 ③铁矿石、煤炭 ‎④土地、水、空气 ⑤厂长、经理、车间主任 ⑥钢材 ‎⑦工业“三废” ⑧生活垃圾 答案 (1)生态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 ‎(2)人 人类管理调控各个系统 人类的行为方式(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经济不能实现长久发展 ‎(4)B ‎(5)如图 读图技巧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图的判读 ‎(1)读组成。可持续发展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人的管理调控居于核心地位,是该系统实现恶性循环或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2)理关系。图中三个子系统间的箭头可分为两类:首先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从生态系统中索取资源,同时又把生活、生产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再有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动力和技术等、经济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物质产品和资金等。‎ ‎(3)拓问题。该图蕴含了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一是当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索取资源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二是人类(经济、社会系统)向环境(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污染。‎ 微专题三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人口战略 ‎(1)人口问题 ‎(2)人口战略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深度思考 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 答案 ‎ ‎2.资源战略 ‎(1)资源问题 →资源短缺 ‎(2)资源战略 ‎①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②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 ‎③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深度思考 根据我国的资源状况,应采取怎样的资源战略措施?‎ 答案 ‎ ‎3.环境战略 ‎(1)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2)环境战略 ‎①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 ‎②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思维整合 我国的环境面临怎样的危机?应如何应对?‎ 答案 ‎ ‎4.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①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 ‎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2)稳定战略 ‎①必须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②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深度思考 稳定战略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 考向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1.(2012·四川文综)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示意图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 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优点。‎ 答案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或农林牧立体利用土地,发挥了各类土地的生产潜力);种植业、畜牧业与土地之间形成了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或利用海拔差异多层次发展农林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冬季从事旅游经营,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多种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农场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且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故属于混合农业,其生产经营的优点就是混合农业的优点,包括农业生产灵活性大,对市场适应性强;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如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提高肥力,相互促进。此外,该农场还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发展草地观光旅游和滑雪运动、建设生态林,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增加了经济收入,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优势。‎ ‎2.(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答案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示意图表达):‎ 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解析 第(1)题,陕北高原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水土流失严重,过去种粮必然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使得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同时加剧该地的干旱状况,造成水资源短缺,使生态环境恶化。第(2)题,本题针对果业的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结合农村生活用能短缺问题,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从果草——畜牧——沼气——果草这一思路去分析,既能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燃料、饲料、肥料之间的矛盾,又能减轻农村环境污染。‎ 读图技巧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1.解读图表 循环经济关联图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产生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一种图示。主要呈现形式有三类:‎ 一是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关联图(如图1);‎ 二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关联图(如图2);‎ 三是工业园区工业部门间关系或产业关联、生产流程关联图(如图3)。有的关联示意图会留几个空框要求学生填空或选择填空。‎ 图中字母的含义: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提供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给人类消费,为消费活动;d表示废弃物排放。‎ 图示中符合该循环系统的①②③④⑤的含义分别是: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该农业科技园的核心是乳畜业,商品率高是其突出特点。‎ 图示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该生态工业园实现了清洁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2.方法技巧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顺藤摸瓜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1)顺藤摸瓜 ‎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②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求解。其判读方法总结如下表所示:‎ 地理关联图的判读 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一般判读方法 环节法——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教材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尝试法——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微专题四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人口基数大、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2)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行动纲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概念: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3)基本途径:工业模式——清洁生产;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公众支持与参与——适度消费。‎ 方法技巧 表格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手段 核心 方式 目的 实践 环境无害化技术 提高生态效益 环境友好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工业:发展清洁生产 农业:推行生态农业 公众:提倡适度消费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低碳经济的比较 ‎(1)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同点 提出背景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 关注重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位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共同点 发展要求——都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指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它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考向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2013·江苏地理)《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1~2题。‎ ‎1.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双选)(  )‎ A.大量消耗资源 B.大量排放污染物 C.科教投入不足 D.人口增长缓慢 ‎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双选)(  )‎ A.社会保障建设 B.经济基础建设 C.农业基础建设 D.生态与环境建设 答案 1.AB 2.CD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看出,我国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接近120,而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均低于100,说明发展的代价是资源的大量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第2题,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加强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结合图及四个选项可知应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 ‎(2013·福建文综)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3~4题。‎ ‎3.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4.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甘蔗,处于亚热带地区。据此判断该农业模式最适宜的地区。第4题,该农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清洁能源具有重要作用。‎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的。“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据此完成1~2题。‎ ‎1.“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定胜天思想 C.人地对抗性思想 D.和谐论思想 ‎2.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使(  )‎ 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D.人地关系和谐,地理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经济”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并不产生污染。第2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社会活动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稀土被称为“工业味精”,因为微量的稀土就能极大地改变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性能。读“我国稀土消费结构变化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的稀土消费量持续增大 ②新材料领域的稀土消费量增长幅度最大 ③稀土在各领域的消费量趋于均衡 ④稀土利用的附加值呈上升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在“原矿-精矿-分离产品-功能材料-器件-实用商品”这样一个稀土产业链中,我国在原矿到分离产品的环节上,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随后的环节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产生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基础薄弱 B.国内市场开拓不足 C.科研投入少,技术水平低 D.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2002年和2008年我国的稀土消费量相比上一年有所减小,①错误;2003年以后我国的稀土消费逐渐向新材料领域集中,在各领域的消费量并不均衡,③错误。第4题,我国在稀土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的科研投入不足,导致我国在“功能材料—器件—实用商品”这部分稀土产业链上,落后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煤气净化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显示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缺陷。下图为“焦炉煤气的干法净化生产流程图”。据此回答5~6题。‎ ‎5.若W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A.水泥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砖瓦厂 ‎6.该生产流程的优点有(  )‎ ‎①粉尘去除率高 ②根本上缓解全球变暖 ③热回收利用率高 ④减少污染物质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题,可利用粉尘为原料生产水泥。第6题,该生产流程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全球变暖。‎ ‎[能力提升练]‎ 某区域平均每万元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可显示区域产业CO2减排效率。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四地中节能减排任务最紧迫的地区是(  )‎ A.京津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8.图中(  )‎ ‎①京津地区科技水平高,减排效率最高 ②南部沿海因高耗能的重工业比例小,减排压力较小 ③我国CO2减排效率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 ④CO2减排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7.C 8.D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东北地区碳排放总量大,减排效率低,因此节能减排任务最重。第8题,京津地区减排效率低,我国CO2减排效率和碳排放总量受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012·江苏地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①②③④的指向,读懂框图的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④秸秆作为沼气原料时,制出的沼气可以作为燃料,沼渣和沼液可以还田作为肥料,符合既提供生活能源,又提高土壤肥力的要求。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秸秆作为燃料直接燃烧,产生了烟尘和灰烬,既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同时也失去了饲料和工业原料,造成资源的浪费。燃烧产生的灰烬不是有机质,所以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秸秆无论作为燃料燃烧还是制成沼气,利用的都是生物能。‎ ‎(2011·安徽文综)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11~12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1‎ ‎33‎ ‎33‎ ‎31‎ ‎11‎ ‎11‎ ‎33‎ ‎33‎ ‎31‎ ‎22‎ ‎31‎ ‎31‎ ‎31‎ ‎11‎ ‎12‎ ‎31‎ ‎31‎ ‎11‎ ‎11‎ ‎11‎ ‎31‎ ‎11‎ ‎11‎ ‎11‎ ‎11‎ ‎1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1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 11.A 12.C 解析 第11题,从“辽宁西北部某地”这一条件可以看出,该地靠近内蒙古高原,处在农牧过渡带,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从1979~2005年耕地挤占了大量湖泊,湖泊面积减小。湖泊面积减小,空气湿度会明显减小,水生生物物种会减少,干旱、洪涝的频率会增加,故B、C、D项错误;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次生盐渍化会加剧。第12题,该地处在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带,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不适合发展基塘生产,也不适合发展水稻种植和大牧场放牧业,而应该退耕还湖,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13.阅读下列资料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巴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但是,这些宝贵资源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每天至少有100万棵树被毁。现在,巴西森林覆盖率已从400年前的80%减少到60%,许多地区的原始林已踪迹全无了。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 700万公顷的森林资源因乱砍滥伐而消失。‎ ‎(1)根据资料和示意图,写出图中A、B所示的内容。‎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按“目前状况”图示,分析巴西大量砍伐森林的这种做法反映出的经济问题。‎ ‎(3)从“目前状况”要实现“发展方向”,人类应采取的发展措施是什么?并说明该措施的内涵。‎ 答案 (1)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2)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解析 本题以巴西森林资源锐减为背景,考查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等。笫(1)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矛盾,一个是环境保护,一个是经济发展。第(2)题,按“目前状况”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失衡的,巴西大量砍伐森林是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是对环境的破坏。第(3)题,要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子系统。‎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体现我们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材料二 目前煤炭仍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针对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地区某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了如下产业链。‎ ‎(1)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煤炭的开采与使用过程中,分别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材料二中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案 (1)我国煤炭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 ‎(2)开采中——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使用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对策: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治理。(3)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提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 第(1)题,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因此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仍然以煤炭为主。第(2)题,煤炭开采中的问题——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煤炭使用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对策: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治理。第(3)题,从图形中可知: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可以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提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