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7.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产生原因:①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②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社会动荡,、各诸侯国政治改革以求兼并得胜;“士”阶层出现且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到处游说,传播思想文化。
③思想文化上: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自提出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宣扬自己的主张;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派别
代表
主 张
影 响
儒家
孔子
“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正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孟子
“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性善说”;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
建立政治学说“仁政”,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性恶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舟水之说。
建立中国传统的“外儒内发”的治国模式;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法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法家的集大成者;思想适应中央集权政体需要,法儒结合,成为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家
老子
“道”是万物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齐物”;“消遥”;天与人“不相胜”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①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②繁荣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③对中国后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突出儒、道、法的影响)。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原因: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产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③主要思想:A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B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D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突出表现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②过程:A罢黜百家,倡导儒学 B太学出现: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
③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④影响:消极: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管理,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3、宋明理学
1)背景:① 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 隋唐, “三教合归儒”,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③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3)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①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 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①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② 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历史作用:①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加强
2)李贽进步思想:
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政治思想:① 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② 肯定追求物质享受的合理性,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③ 主张男女平等
3)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知识简表
经 历
共同主张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共同作用
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激烈动荡的年代,参加过抗清斗争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进步思想
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
主张“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反对空疏浮泛的学风,学以致用
主张物质第一性,是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著述
《天下郡国利病书》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改造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具体表现是:
①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② 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他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 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1、四大发明
A造纸术 ①纸出现前:布帛 ②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③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4世纪传朝鲜等、8世纪中亚、12世纪欧洲。 ④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印刷术 ① 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②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③ 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④加速文明进程,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C火药① 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 孙思邈《丹经》 ② 唐末用于战争 ③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④加速西方封建骑士阶层的衰落
D指南针 ① 战国 司南 ② 北宋 指南针发明,于航海。③ 13世纪传入西欧。④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汉字演变:① 起源 新石器 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② 成熟 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 ③ 统一 秦 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④ 理论 东汉许慎 “六书”: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书法: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
社会危机、士人群体、文具
王羲之
虚玄灵动
隋 唐
盛世气象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颜真卿、柳公权
注重规范法度
宋 代
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宋四家、赵佶
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明 代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强调个性化
3)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地面、岩壁、陶器上画;粗犷、浪漫 ;原始集体生活
②战国时期的发展:毛笔;人物肖像;绢帛;《人物龙凤图》;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帛画、画像石、画像砖;珍禽异兽、神仙魔怪;神秘、古拙;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④ 魏晋南北朝:士大夫画家活跃;“以形写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⑤ 隋唐:隋 展子虔《游春图》(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 阎立本《步辇图》唐 “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
⑥宋到明清:文人画的发展 宋代: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更加注重意境 明清: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⑦民俗画的发展 宋代: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市井生活;写实;《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明清:小说、戏剧迅速发展;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4)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① 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② 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③ 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文学成就
(1)诗歌
先秦:诗经——现实主义;楚辞——浪漫主义
汉赋:司马相如《凤求凰》 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
元散曲:马致远
(2)小说: 唐传奇:《莺莺传》 宋话本:《碾玉观音》
明清小说: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 戏剧演变过程 ①起源:原始社会 傩戏 ②发展:宋代 南戏 ③成熟:元代 杂剧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高峰 ④鼎盛:明清 京剧
2)京剧的形成发展:①形成:乾隆80寿辰,“四大徽班” 进京,道光年间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剧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京剧。 ②繁荣:清同治、光绪年间,第一个繁盛期。 ③地位:不仅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专题三 人文主义精神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前5世纪中叶 相当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开始)
(1)背景: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高峰、平民地位的提高、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实质:一场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3)关注的问题: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
(4)特点: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言辞和结论大胆而惊世骇俗;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尖锐地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5)基本思想:①内容: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
②意义: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③评价: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孔子、早于孟子, “西方的孔子”)
(1)哲学地位: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和“智慧的化身”
(2)与智者运动的关系: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但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他与智者是一致的。
(3)主要哲学主张:“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
(4)影响: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对理性的崇拜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影响到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
3、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3.希腊先哲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思潮
古希腊的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在他们的思想中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
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文艺复兴提供价值标准定位;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为文艺复兴提供道德标准定位;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为文艺复兴提供科学思维方法定位。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
1)历史背景 ①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金融家、工场主、商人)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 ③文化因素:古罗马的光荣与新的人才结构
2)文艺复兴概况 ①时间:14-16世纪 ②旗帜:(思想武器)――“人文主义” 即主张用人性、个性解放反对神性和宗教桎梏的意识形态反封斗争。③地点:开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西欧 ④领域:文学、艺术领域 ⑤代表:“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①性质特点: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是资产阶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阶段。
②历史作用:A 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宗教神学桎梏,思想解放B 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C 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2)宗教改革
1)历史背景: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
②直接原因:资级、市民反对天主教会的政治、经济盘剥
③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概况: ①德意志宗教改革:1517年 马丁·路德 (路德教)
a “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序幕
b 主张:“信仰得救”+建立廉价教会,简化宗教仪式+《圣经》高于教皇教会+君主权力来自上帝而非教皇
②加尔文 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③其它新教:英国国教
3)历史意义
①性质特点: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特点)。
②作用:一是进一步打破天主教会精神枷锁,促使人民的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二是打击教会的经济、经济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启蒙运动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统治反教会特权深入开展
(2)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3)核心:理性。(不信上帝,不信教会,不信国王,不信权威,只信理性)
(4)代表人物及主张
思想家
主张
历史地位
相似点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
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原则
都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伏尔泰
由开明君主制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卢梭
倡导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民主共和制
描绘了未来世界的蓝图
康德
人非工具
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5)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内容
宣扬人文主义的世界观,肯定人、反对神
宣扬“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和本阶级要求的新教,承认“神”的存在
形式
借助古典文化批判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
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实质
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政治运动
影响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的产生
为资产阶级夺权开辟了道路,并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斗争目标
反对封建神学
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建立资产阶级自己的教派
相同点
文艺复兴是宗教改革的理论准备,没有文艺复兴对封建神学世界观的冲击,就不会有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实际行动。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实践和深化,它集中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为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促进近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6)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思想的异同
相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区别)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背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内容: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影响: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专题四 近现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1)伽利略:用实验证明落体定律,确立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概念,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将科学试验和数学表达结合,开创了科学研究方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经典力学的创立:
1)标志:牛顿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内容:牛顿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在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基础上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在笛卡儿等对碰撞运动研究基础上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开普勒等关于天体力学研究成果,运用自己创立的微积分做计算工具导出)。研究物体低速运动状态下的规律,将天体的运动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概括在同一理论中,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3)特征:注重实验和数学计算。
(4)意义: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1)牛顿的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2)牛顿的经典力学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重要支柱,标志近代近代科学的形成。 3)近代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纷纷建立起来。 4)引发了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相关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5)为启蒙思想和威武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进化论
(1)历史背景: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政治 14-18世纪以来的思想解放洗礼,冲击基督权威;科学进步:一系列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生理学的成就a 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b 细胞学说创立:19th 施莱登、施旺
(2)进化论创立:
1) 早期进化论思想:拉马克(法)-“获得性遗传理论”:动物器官用进废退、生物与环境关系
2) 达尔文进化论:1859年《物种起源》主要观点:
a 生物进化规律:由低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b 生物渐变,而且变异
c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结果
d“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普遍规律(优胜劣汰)(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意义:1)它证明了整个有机界——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长期发展进化过程的产物,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2)否定了神学创世说,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思想的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根本变化。3)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史基础。4)进化论思想后来被引入到社会政治领域,成为资产阶级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 “蒸汽时代”的到来:18、19世纪
a 18世纪上半 蒸汽机运用于矿井抽水
b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万能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
c 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1807蒸汽轮船、1814蒸汽机车
(2)“电气时代”(19世纪末――)
a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b 科学实践运用:电能的产生1867 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比)―电动机,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
c 电力的普遍运用:电话、电车、无线电报… d 内燃机的发明运用:汽车、飞机
(3) 历史意义――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1) 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2 )出现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规模化炼钢,促进了第二次技术革命。3) 推动社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形成。4)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结构,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电冰箱、洗衣机、电影、电视)
4、相对论和量子论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狭义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时间和空间则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发生“迟缩效应”和“钟慢效应”。这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1916年“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的结构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空间、时间不是独立的实在,它们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C 意义:①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②形成了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推动物理学思想的革命;③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前提:电子和放射现象的发现 19th末20th初,为人是微观世界奠定基础(1898年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人…)
2)量子理论提出: ①1900年 普朗克(德)提出“量子假说”――物质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能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 ②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运用量子假说解释光的本质
3)影响:①推动了物理学的新发展,1925年诞生“量子力学”促进原子核物理等发展,人类进入核能时代。②为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等奠定理论基础,促使激光技术和计算机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③标志这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世界。
5、现代信息技术
(1)前提条件:1)二战后,和平国际环境为各国经济、科技提供保障2)激烈的国际竞争直接推动科技的发展与进步3)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论、逻辑数学运用等
(2)概况:(1)计算机与网络技术:a 1946年 第一台计算机诞生(ENIAC)冯·诺伊曼(美) b 60年代,互联网(Internet)诞生于军事通讯系统(美),1969年国际互联网
c 1991年,WWW网诞生
(2)电子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几个阶段。互联网高效率的信息传输网络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3)意义: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出现和“新经济”的形成。
(4)影响a、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重要作用,信息化社会出现;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b、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创造一个虚拟世界,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一些有害信息腐蚀青少年的心灵。
专题五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1)古典主义文学:
1)时间:17世纪--18世纪初。 2)背景: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王权强大,但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c启蒙思想正在形成。 3)特点:理性、规范 4)代表:莫里哀《 伪君子 》
(2)启蒙文学:1)时间:18世纪开始。2)背景:启蒙运动推动。3)特点:鲜明政治倾向,注重理性表达。4)代表:(英)笛福《鲁宾逊漂流记》
(3)浪漫主义文学:
1)时间:18th末---19th30年代。
2)背景: a工业革命b工业资产阶级形成c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3)特点:反理性、重感情、想象力、清洁跌宕
4)代表:a法国小说:雨果:《巴黎圣母院》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b英国诗人:拜伦《唐璜》雪莱《西风颂》 c德国诗人: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4)现实主义文学:
1)时间:19世纪30年代以后--20世纪上半。
2)背景:a资本制度确立,社会矛盾突现b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
3)特点:反映现实,揭示矛盾,批判社会秩序
4)代表:a法国: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司汤达《红与黑》 莫伯桑《项链》
b 英国: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c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d 20世纪代表:英国:萧伯纳《苹果车》 美国:海明威《
老人与海》
(5)现代主义文学:
1)时间:20世纪中期以来。
2)背景:a两次世界大战,深刻社会危机b民族主义兴起c社会多元
3)特点:表现自我,反传统、意识流、无因果逻辑
4)代表:荒诞拍戏剧+黑色幽默、存在主义、象征主义
5)作家:贝克特《 等待多戈》 乔伊斯《尤利西斯》 卡夫卡《变形记》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新古典主义:1)时间:18th末----19th30年代。 2)特点:题材重大、理性、严整和谐 。 3)代表: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法)安格尔:《 泉 》
(2)浪漫主义: 1)时间:19世纪前半期。2)特点:重感情、重色彩、不拘小节,整体完整统一。3)代表:(法)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
(3)现实主义:1)时间:19th中期。 2)特点: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3)代表:(法)米勒《拾穗者》《播种者》;(俄)列宾《伏尔加河纤夫 》
(4)印象派:1)时间:19世纪后半期。 2)背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3)特点:用光与色描绘、表现瞬间印象。4)代表:莫奈《 日出印象 》凡高《向日葵》
(5)现代主义:1)时间:20世纪。 2)背景:世界大战的创伤;工业化带来快节奏使人紧张,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无法满足精神需求;科技发展拓宽艺术家视野 3)特点:吸收东方和非洲风格、反传统、注重自我表现、流露作者复杂心理 4)代表:立体主义代表(西)毕加索《格尔尼卡 》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1)古典主义音乐:1)特点:结构严整,富有表现力,旋律流畅,具有永恒意义. 2)代表:海顿“交响乐之父”;莫扎特“音乐神童”《费加罗的婚礼》
(2)浪漫主义:1)特点:抒情性、自传性、心理、突出个人感受,2)代表:乐圣(德)贝多芬:九部交响曲《英雄》《 命运》(贡献、品质);舒伯特“歌曲之王”;“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
(3)印象派音乐:德彪西《牧神午后》
(4)歌剧:意大利歌剧三杰:罗西尼(美声唱法的开创者)、威尔第《茶花女》、普契尼《蝴蝶夫人 》《图兰朵 》;法国比才《卡门》。
(5)民族音乐:俄国音乐: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睡美人 》
(6) 现代主义(流行音乐):1)特点: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有广大听众。 2)代表:爵士音乐:(黑人-);乡村音乐:(白人);摇滚音乐; 歌手:“猫王”普莱斯利;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背景:a科技进步;b人类新精神需求c 商业利益驱动
(2) 电影:
1)电影诞生: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
2) 电影艺术之父:格里菲斯 《 一个国家的诞生》
3)默片时代:卓别林《摩登时代》;
4) 彩色有声时期:1927进入有声片时代,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3)电视起源与发展:
1) 电视机发明:1926年贝尔德,1929年美国发明彩色电视机。
2)电视艺术迅速发展: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美国迅速发展。1936电视广播。
3) 电视普及及大规模运用阶段(二战后)
(4)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1)传播资讯、远程教育、娱乐、展示艺术品
专题六 思想解放的潮流
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发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洋枪洋炮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人物和事件:A、林则徐:①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 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③ 还指导仿制西方战舰
B、魏 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科技知识、政治制度。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① 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③ 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2)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历史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2、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人物:从洋务运动中分离而出,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4)历史作用:① 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②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
(2)资产阶级维新思潮
1)背景:甲午战争后出现帝国主义瓜分的局面,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影响
2)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思想主张:① 变法图存;② 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③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④ 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4)历史作用: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5)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A康有为:① 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② 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宣传新思想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谭嗣同:① 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② 批判专制君权,倡导男女平等。
D严 复:① 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② 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主张 ③ 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要“变法”的道理。
6)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A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B性质:这是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交锋。 C影响:① 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② 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③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7)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张:A代表人物:孙中山、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B思想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C历史作用:用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帝国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 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 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 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 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
(5)主要阵地:《新青年》
(6)主要内容:①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胡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陈独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④ 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7)思想影响:① 在政治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 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③ 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④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⑤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⑥ 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8)局 限 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系统介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 进一步传播: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出版;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出现。
(4)“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回击。
(5)扩大传播: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等刊物都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
(6)有计划宣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报刊杂志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为工人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① 促进思想解放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③为中共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专题七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1)背景: 1905年11月8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
2)内容:①“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民族革命: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③“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
家给人足”。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发展。
3)评价:①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②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②“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3)评价:①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②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3)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民族主义: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民权主义:过去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现在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过去只有“平均地权”的政纲,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新三民主义被中共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1)科学内涵:①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 ②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③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④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2)形成发展过程
1)萌芽:①实践:1924年到1927年,国民大革命中的农民运动 ②理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③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以高度关注。
2)形成:①实践:1927年,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开辟 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理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形成,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成熟:①标志: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科学的论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等。 ②1945年4月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意义:在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它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4)发展:①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说;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
(3)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它
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深远影响:① 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② 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③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
(1)科学内涵:1)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4)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2)发展过程:
1)萌芽: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是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三大确立初级阶段理论和三步走战略;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
3)成熟: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3)主要内容:1)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真理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发展阶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4)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5)发展动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6)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7)政治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8)发展战略: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目标。
9)和平统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10)教育发展:提出教育 “三个面向”。
11)科技地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工作得失标准, “三个有利于”。
13)计划与市场关系: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指导意义:①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②它用马克思主义的宽阔眼界观察世界,对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的经验、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及发达国家的态度和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和条件。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4、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对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指导意义: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使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② 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经验。③ 以最概括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由先进生产力决定、由先进文化引导、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基本原理,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才能确保正确方向并得以实现。
附录: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区别
解决的问题
思想精髓
重大作用
毛泽东思想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专题八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
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1)过程 a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b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c 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d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两弹元勋”邓稼先 钱学森
2)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原因: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3)两弹一星的意义:维护了我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2)杂交水稻:1)理论上:袁隆平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2)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东方魔稻” “第二次绿色革命”。 3)意义: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大作用
(3)载人航天技术: 1)1999 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2003 年“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5年神舟六号 4)2007年嫦娥一号
(4)巨型计算机:1)1983 年“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 一亿次的计算机。2)1997 年“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 130 亿次的计算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5)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2)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3)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和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而“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3)“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表现在:观点的错判和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批判 ②“文革”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双百”的窜改和歪曲,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而且科学研究几乎停止
(3)文学艺术的春天: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2)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文学上: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各个领域争奇斗艳,流光异彩。 学术和科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上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出现了许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的见解。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日益繁荣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扫盲教育
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4)成效: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 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 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2)义务教育 1)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2)措施:①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 90年代以来, 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③ 实施 “希望工程”等。 3)成就: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3) 高等教育A曲折发展历程
1)建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
3)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B措施、成就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4)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 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2) 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