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50 KB
  • 2021-05-13 发布

如何备考江苏历史小高考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如何备考2010年江苏历史小高考 一、江苏历史小高考的命题规律 ‎1、江苏独特的命题方式 学业水平测试分命题和审题两个阶段。命题共9人,分三个组,一个组负责两套试卷,互不通气。年前开会,分工。年后三个人将试题打印稿和电子稿送考试院。审题在考前一个多月进行,抽几个人进行拼卷、修改。都是中学老师。大家签保密协定,运作得十分安全。‎ ‎2、试题的难度已经发生变化 ‎90分现在不好拿,主要是试题稍有难度。原因是客观存在一个逐步还债的过程。江苏历史自主命题以来,试题不难不怪,这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也奠定文科主选学科的地位。然而客观上07年非常容易,08年的学业水平测试在主观题的方式上有了变化,但训练质量很高,优秀率还是居高不下,这说明我们的历史命题存在一个逐步加难的空间。不然就不好平衡学科之间的关系。09年就难了。考试时学生对试题是每题必争。那么平时训练时,也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为了达到及格要求,也要培养他们这方面的意识性,这样才有效果。‎ ‎3、保1望5的分数要求 ‎2010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还是拿A加总分1分,跟以前比容易了,既然如此,历史一定要拿,不然一进一出是2分的差距。另外,如果‎4A拿到,又多拿1分,这是有吸引力的。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只有勇往直前。‎ ‎4、“短平快”的复习模式 学习水平测试有三个阶段的教学安排。‎ 新授阶段。理论上三个学期。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每册分6—8个单元,结合配套练习,进行单元过关检测。平时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有提问的环节,有题型讲解的环节。‎ 复习阶段。按一定顺序(如分册顺序、打通顺序)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然后进行小题训练。分阶段进行过关综合考试。‎ 冲刺阶段。一方面是知识内容的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进行针对性模拟训练,达到手熟的效果。这里的关键是限时限量训练,体现实战性,营造一个分分计较的氛围。‎ 分析2009年的试题。‎ ‎ ‎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 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右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D ‎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 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成阳 ‎ 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2.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B ‎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 ‎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4.“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C ‎ A.汉赋 B.宋词 C.京剧 D.传奇 ‎5.观察下列图表.指出l 895~1900年我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 A.清政府设厂限制的放宽 B.列强经济侵略的放松 ‎ C.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空前提高 D.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推动 ‎6.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D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7.九十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愤慨地说道:“偌大一省权利见夺于他国,这就是我们加人协约国参战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C ‎ A.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 ‎ B.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 ‎ C.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 ‎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 ‎8.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 ‎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 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 C. 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 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9.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B ‎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I).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10.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一1937年)相关的是A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 C.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1.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C ‎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 C.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2.我国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献是B ‎13.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大科技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下列对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B A.研制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B.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 ‎ C.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D.是人类基因工程的重大成果 ‎1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刨立的科学体系。这一 理论在1978~1984年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是C A.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 C.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A ‎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 B.1992年“九二共识”‎ ‎ C.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 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16.宣传画又名招贴画,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为目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下列宣传画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D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17.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 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C ‎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 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18.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B ‎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 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19.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C ‎ A.法家 B.道家 ‎ C.儒家 D.墨家 ‎20.2008年安理会授权各国进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并采取强制性措施打击海盗,随后中国政府派海军舰艇赴此海域实施护航。这显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D ‎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B.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 ‎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 D.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 ‎21.右图生动地再现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某部法律公布时的情景,该法律应属于B ‎ ①习惯法 ②成文法 ‎ ③公民法 ③万民法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15~16世纪,欧洲人为了寻找新的商道,不断探索未知地理。下图中箭头所示航路的开辟者是A ‎ A.达伽马 B.哥伦布 C.麦哲伦 D.迪亚斯 ‎23.“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这种考虑在一些作品中有所 反映”。下列作品中能反映“这种考虑”的是B ‎24.近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都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了各自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列法律文献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是A ‎ ①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②美国1787年宪法 ‎ ③法国1875年宪法 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A.①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25.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A ‎ A.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学说 B.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 ‎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26.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D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27.面对经济大萧条,改革往往是渡过危机的重要手段,下列组图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某国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下列对这一改革的看法最符合史实是B ‎ A.经济“滞胀”诱发了改革前的危机 B.通过国家干预达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 c.改革使该国彻底摆脱了危机困境 D.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 ‎28.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C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 ‎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场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29.右图展示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大国较量。下列关于此事件叙述不正确的是B ‎ A.发生在两极格局正式确立后 ‎ B.全面冷战下的局部“热战”‎ ‎ C.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 ‎ D.美苏经过谈判结束危机 ‎30.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贸易组织于‎2009年2月9日召集各成员国举行特别会议。这次会议的议题最可能是D ‎ A.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B.着力推进区域政治与经济一体化 ‎ C.致力于保护成员国的民族产业 D.促进各国市场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宋代陆游在《城市醉归》和《湖山》中留有这样的诗句:“小市雨余寻酒去,野桥日落策驴归”、“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这反映出了宋代的“市”没有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B ‎32.古代中国小说产生于明清时期,右图邮票中的故事取自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三国演义》。B ‎33.20世纪初,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B ‎34.下列两位同学的观点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评述。A ‎35.19世纪末至20世纪,亚非拉地区涌现出一些杰出的文学家,其中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在世界文坛上有很大的影响。A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 ‎ ‎36.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 ‎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 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分)‎ ‎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 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4分)‎ ‎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 要的”?(3分)‎ ‎ (4)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1分)‎ ‎36、(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1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分)‎ ‎ (2)不真实。(1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分)‎ ‎ (3)安徽、四川。(2分)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或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1分)‎ ‎ (4)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1分,言之有理可给分)。‎ ‎37.阅读下列材料:(10分)‎ ‎ 材料一:(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 ——普罗泰格拉 ‎ 材料二:这种对赎罪券的谎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 材料三: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 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 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请回答:‎ ‎(1)普罗泰格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2分)‎ ‎(2)材料二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由谁引发?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2分)‎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2分)‎ ‎37、(1)智者运动或智者学派;(1分)“人是万物的尺度”。(1分)‎ ‎(2)宗教改革;(1分)马丁路德;(1分)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或创立了路德教,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2分)‎ ‎(3)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天赋人权。(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给分)‎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2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0分)。‎ ‎38.‎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 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 百以来,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1)“三年以来”的革命时期内,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军 事行动的直接指挥者是谁?(3分)‎ ‎ (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这一革命运动的爆发对中国革命的意 义是什么?从此后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什么经验教训?(3分)‎ ‎(3)“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 请列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重大革命斗争?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4分)‎ ‎38、(1)挺进大别山;(1分)刘伯承、邓小平。(2分)‎ ‎ (2)五四运动;(1分)标志新民主革命的开端。(1分)经验教训;掌握军队(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分)‎ ‎(3)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1分)辛亥革命。(1分)道路:农村包围城市、(1分)武装夺取政权。(1分)‎ 一、阅卷中发现的问题:1、从所答的内容来看:⑴考生对历史专题的整体性把握不到位。如同一专题内知识结构不完整,同一专题内不同历史阶段的知识相混淆,如分不清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不同专题之间缺少应有的联系,如两次工业革命与中国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说明学生仅局限于某一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没有把知识联系起来,没有融会贯通。⑵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概括问题的能力偏弱。在材料解析题中,很多学生不会寻找关鍵词,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而是原封不动地抄写材料原句,不经任何加工,这是不得分的。⑶答案中缺少关键词,虽写的多,在多是无关紧要的话,在阅卷人看来都是废话,找不到得分点。试想、在10秒左右要阅完一题,逐字逐句慢慢研究答案是根本不可能的,主要就是看关键语句、关键词。2、从答题形式看,失分的原因有:⑴答题错位,超越边框。答案超越边框线,扫描不到,阅卷人就看不到,也肯定没分了。⑵答题不规范,没有格式。文科答案一般应分点分段回答,列出序号,条理化,让人一目了然,可有的考生从头到尾不分一个段落,没有序号,硬是文字堆砌成一片空间,令阅卷人无从下手找要点。即使找到也难免有遗留,这实在很糟糕。⑶‎ 书写潦草,字太小、字间距过密,让人难以辩认。有的试卷要几个阅卷老师凑在一起想象到底写的什么,这样的书写即使写对了,可阅卷人看不清,等于写错了,肯定不得分。⑷错别字多。今年阅卷时明确规定,重要内容写了错别字一律不得分,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一致。人名音同字不同也不能得分。比如麦哲伦、达伽马人人都知道,但写法却多种多样,这是很遗憾的,也是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学生会讲不一定会写,讲得对不一定写得对,平时要学会仔细看书。3、从解题看,很多人不会审题,答题的技巧性不够。容易先入为主,也就是看了一半,觉得非常熟悉,与平时所做内容一样,便匆忙下结论,而后面的文字却忽略了,这样很有可能答错。看问答题时,没有关注到题目所给的条件、限制词,从而离题,答不到要领,得不到高分。对于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 二、如何帮助学生多得分、得高分: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立足点。一个中心就是以考试说明为中心,因试卷是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来命题的。两个立足点就是要立足于课程标准,立足于教材,课程标准是测试的依据,教材是考点来源,考点一般都是有书本上的标题组成的。如果这两个上面都没有的内容,教学中可以淡化、从简。2、加强专题教学。三道主观题也就是大题全部是以专题型出现的。我们在平时可以有意识地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概念、历史史实和特征纳入到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中去,变成比较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来方便学生的记忆,会有利于成绩的提高。3、注重正规的解题训练。课堂留出一定时间就某一重点问题展开变式训练、专项训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多角度掌握同一知识。也可以定时定量训练。因为考试是定时定量的。当然还要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做到按指定位置答题,答题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条理化,清晰化,尽量话短、面全、点多,争取多得分。我觉得正规的训练在课堂,不要舍不得课内时间,有舍才有得。4、重点内容要反复强调提醒。大型考试一般都围绕重点来命题。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无一不是围绕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内容来表演的。因此平时就要在重点上下工夫,让学生反复记忆,记关键语句关键词、专用术语,并经常提醒。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知识就难以忘记。所以重点的、难记的内容要反复强调,要学生理解记忆,这样考试中即使语句表达不连贯、不完整,可只要关键词句多,也能得高分,这很重要。5、教会学生审题。命题在障碍的设置、干扰性、迷惑度方面是很有讲究的,一道题可以设计得让大家全对,也可以让少数人对,审题不清就很容易中命题人的计,答错题目还觉得开心。我觉得审题要慢,慢是为了快。要完整地看题目,不能先入为主,要看清有哪些限制词、有哪些条件,问答题要把题目所给的条件、限制词划下来,一一与所学内容联系,理清思路和要点,形成答案,做到“慢审题——理思路——快解答”。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基础,狠抓细节,突出重点,加强训练,我想,通过这些努力,多得分能做到,得高分有可能。‎ 二、2010年《学业水平测试》的分析与解读 ‎ 1.测试要求的解析 ‎ 历史跟物理、化学、政治、生物不同,其测试要求比较含蓄,不是表格状的直白表示。‎ ‎ 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认识”和“探讨”就是重点,要考的。这只是一种命题技巧上的认可。在知识落点的选择上,要考虑覆盖面,考虑主干知识,不可能出现哪里是重点,哪里可以不复习这样的情况。何况在拼卷时主要考虑的是试题本身的质量,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那么 ,“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派什么用场的。实际上主要指导老师在备课时分配知识与能力讲解时间的力度的。‎ ‎“了解”是带有识记性的。从试题的分析看,识记的东西往往是小高考中的难点,所以识记要带有比较性,不能单一的机械识记。另外,识记要归纳成要点化识记,便于掌握。‎ ‎“理解”要注意这一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分析其成因,总结其作用。在教学时,要带有例证性的分析。从能力的层面上看,归纳、比较、分析能力都有应用。‎ ‎“认识”往往是带有阶段性、专题性的。如:“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等等。“认识”应该有三个层面,一是知识点的汇集;二是进行分类;三是提炼出观点。老师们往往归纳好观点给学生记忆,而不是学生自己的“认识”,所以学生的能力一直跟不上。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还能应付,选修就问题成堆。或者说加大命题的难度就问题成堆。‎ ‎“探讨”带有明显的开放性,也比较少,如:探讨启蒙运动的重要影响、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考试说明只有这两个内容。当然不等于开放式试题就从这两个点中去选择。例题中有“‎ 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例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解题的方法,不能两眼抹黑。所以“探讨”,实际上体现的是新课程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价值追求。‎ ‎2.体例上有矛盾 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次序发生了变化。考试说明的次序是先中国史后世界史这样的次序安排的,但人教版新的编排按同一时段、相同专题合在一起进行编排,这在复习时难免发生思维上的混乱。‎ 二是人教版教材删除了部分专题。如第一册政治史内容,大纲上规定的是9个专题,而人教版第一册现在是8个专题,整合了原来的一个专题,这无论在复习或命题时都会有一个适应性的问题。‎ 三是教学内容上的取舍不一至。以第二册经济史的第一单元为例,书本上是四课时,考试说明上浓缩为三部分,将经济政策放到商业这个框目中。大纲中“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中间是有“石器锄耕”的,而在教材中基本没有叙述。教材中对“市”、“镇”和“城市”作了明确的界定,以宋为界讲述了其前后功能的不同,而考试说明中还是比较笼统,只能记住基本的历史名词,不便理解其具体的功能,比较相互之间的差异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教师的复习迎考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3.稳定不变的考试模式 今年的历史考试说明在试卷结构和测试方式与时间方面基本没有变化。尽管江苏的高考方案以多变闻名全国,但历史考试的模式还是稳定的。‎ 稳定有稳定的好处,可以减少麻烦。在复习时解决如下问题:‎ 关注不同题型的训练质量。现在的四种题型学生的水平是不一致的,小题训练也吧、综合检测也吧,一定要看看学生的真实水平。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这个问题抓得要早,到最后可能积重难返。‎ 关注平时的题目选择。江苏学业水平测验必修已经多年了,没有变化过,书商比较高兴,只要能卖出去就行,所以我们使用教材时要睁大眼睛看看,是否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前一些资料往往有很多旧教材的内容在里边,教学时十分的不方便。现在能避开这个问题,所以要精心选择。‎ 江苏这种全国特有的考试模式也是为了批阅的方便。开始时准备80%的内容是客观题,据说理科的没有意见,反而文科的有意见。70%的客观题也够意思了。不变就是不折腾,也符合科学发展观。‎ ‎ ‎ ‎4.内容分析 历史(Ⅰ)‎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 了解秦朝的统一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原为理解)‎ 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原为了解)‎ 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 ‎ ‎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黄海海战 侵华日军的罪行 ‎ ‎ 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 ‎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 ‎ 了解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原为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的抗战史实)‎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新增加内容)‎ 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认识其意义 ‎(删除“了解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 ‎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太平天国运动 ‎ ‎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新增加内容)、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辛亥革命 ‎ ‎ ‎ ‎ 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 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了解中共“一大”的主要史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 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 了解北伐战争的成果 了解南昌起义 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的史实 ‎(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了解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的主要史实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 ‎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拆分知识点)‎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祖国统一大业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以及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 ‎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删去“的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 ‎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了解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了解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雅典民主政治 ‎ ‎ 了解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了解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原为主要内容)‎ 罗马法 了解 《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 ‎ 了解1688年的“光荣革命”‎ 理解《权利法案》‎ 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新增加内容)‎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新增加内容)‎ 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 ‎ 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 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理解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特点(新增加内容)‎ ‎(删去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异同)‎ 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了解德国统一(新增加内容)‎ 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巴黎公社革命 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 了解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删去“四月提纲”)‎ 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 ‎ ‎ ‎ ‎ ‎(删去了解雅尔塔体制)‎ 了解二战后“冷战”出现的原因(新增加内容)‎ 了解(原为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建立 了解经济互助委员会(新增加内容)和华约的建立 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删去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 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删去了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 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原因及表现(新增加内容)‎ 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 ‎ 历史(Ⅱ)‎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 ‎ 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新增加内容)‎ ‎ ‎ ‎ ‎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删去知道著名商帮)‎ 知道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增加内容)‎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 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理解三大改造 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 ‎ ‎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了(删去了解饮食变化)‎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知道(原为“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新航路的开辟 ‎ ‎ 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 ‎ 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两次工业革命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了解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产生(新增加内容)‎ 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 ‎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罗斯福新政 ‎ ‎ ‎ ‎ ‎ ‎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了解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 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新增加内容)‎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斯大林模式”‎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苏联的改革 ‎ ‎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史实(原为“结果”)‎ 了解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 ‎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了解世界银行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新增加内容)‎ 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经济全球化 ‎ ‎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历史(Ⅲ)‎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 ‎ 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汉字与中国书画 了解汉字的演变 了解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中国的戏剧艺术 了解京剧的产生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测试内容 ‎ 测试要求 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 ‎ ‎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原为主要内容)‎ ‎ ‎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 ‎ ‎ ‎ ‎ 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理解新三民主义 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 ‎ ‎ 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 了解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 邓小平理论 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 ‎ ‎5、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文艺作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 “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的重要史实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 ‎ ‎(删去了解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 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新增加内容)‎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删除“重要”)‎ 欧洲启蒙运动 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删去及其代表作)‎ 理解启蒙主义时期的人文主义(原为重要影响)‎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近代物理学 ‎ ‎ 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 ‎ 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理解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进化论 了解《物种起源》‎ 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新增加内容)‎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 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了解二战后计算机的诞生和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 ‎ ‎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 ‎ 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理解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拆分知识点)‎ 了解20世纪的西方文学、苏联文学以及亚洲和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 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性美术作品 ‎19世纪以来的世界音乐 了解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历史(Ⅰ)约占40%,历史(Ⅱ)约占35%(原为30%),历史(Ⅲ)约占25%(原为30%)。‎ ‎ ‎ ‎5.“典型题示例”分析 对于选择题,命题方式:情境题最多。图片、柱表题有一部分。识记题以难题为主。还有概念理解题、因果关系题。从中可以选择哪一种试题进行考前训练。‎ 难度系数:难题比例上升。容易题其实不容易,要求讲解清晰,训练到位。‎ 得选择题得天下,选择题的训练、质量至关重要。‎ 判断题学生不太适应。难度的控制在于错误的多少和错误是否明显。判断题的训练,思维训练比题目容量更重要。‎ 材料、问答题。如果选择和判断题都解决了,这个题型拿20分的难度不是太大。我们可以摸索到了一些规律。‎ 一是以专题性跨度题为主。三本书打通或中外史打通,是完全可能的。‎ 二是最后一题必须是难的,主要从命题技巧上要留考生在考场上。‎ 三是答案是简洁的,但思考的角度应该是多层次的。‎ ‎ ‎ 三、2010年江苏小高考历史试卷的命题趋势 ‎1、在稳定的前提下,能力要求将有所提高 前面已经提到这个问题,难度提高靠知识恐怕行不通,只有提高能力要求。所以,比较、归纳、分析等基本能力要加大训练的力度。‎ ‎2、情景设置将成为命题的基本要求 会命题的老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好老师。‎ 海派的试卷、广东的试卷客观上走在我们前面,它们的特点就是情景设置、史料导入、联系生活。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这方面肯定是江苏考试命题的方向。‎ ‎3、淡化两个版本的交叉点,突出历史概念的理解 两个版本是一个矛盾。命题时很被动。交叉点实在不能满足命题的要求。‎ 有两个办法可以克服这一问题。一是增加情景的导入,不依靠书本的内容,而是考生直接面对新鲜的材料,适当增加阅读量。二是考历史的概念。概念理解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老师在平时上课时应该关注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4、图表解读将成为历史试卷的新亮点 ‎05年高考时反猜题,不见一图。后来江苏卷变化特别快,图表是一个亮点。一张试卷要好看,要有内涵,加上适量的图表是一个好办法。图既要体现大众化,也要有新意。表一般都是根据统计数字得出的。‎ ‎5、江苏特色将在试卷中有实质性的体现 何为江苏特色?分形式和内在两种理解方式。‎ 形式指考江苏的内容。江苏是经济、文化大省,在历史上地位很高。丰富的史料极大方便命题,这一点将会在试卷中体现来。‎ 内在的苏派特色是命题的风格。江苏卷的特色表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一是以稳为主,稳中有变,分步推进的方法。江苏卷无论是题型还是设问的方式变化不大,突出主干知道,强调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体系。这无论给考生还是给全省历史教学工作者都是一个稳定的印象。但是细细品味,这几年变化还是不少,在试题呈现的方式上多样性代替了单一性,设问方式上选择性代替了唯一性等等。试题跟新课程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种没有突兀性的软着陆,大大促进了江苏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以后的学业水平测试积累了经验。‎ 二是地方史资料占有一定的比例。江苏地方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春秋时期吴越之争;六朝时期江南的发展;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都是建都南京;长江下游民族工业的发展等等都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江苏卷很好地把握地方史的比重,体现了地方特色,彰显了江苏历史人文领域迷人的风采。‎ 三是以专题立意,由浅入深展开层层设问。江苏卷的主观题从基础的知识开始设问,考查学生的归纳、分析和文字整合能力。试题注重联系实际,创设全新提问角度,引发考生思考。试题大都采用小问题的形式,一般都达到四问之多,考查的面更广,信度更高。‎ 四是有意识创设不同类型的情景,烘托历史氛围,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一般试题创设情景的资源共三种。一是历史图片资源,考生要读懂图片掌握必要的信息后方能作答。二是原始的文字材料。三是采用情景描述的办法,还原历史本质特性,供考生判断选择。试卷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整卷图文并茂,充满美感,考生考试的过程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五是体现科学和平等的原则。所有考点以主干知识为主,以大家熟知的内容开始切入,给所有考生带来入门的方便。试题仔细推敲,确保没有任何歧义性的理解。 ‎ ‎ ‎ 四、备考体会与解题策略 ‎ 从教学计划来看:小高考的复习,三个学期三本书,没有问题的,最后一个学期留一个月给二轮。实行单元过关制。平时以90分作为要求。二三个月二轮复习,最后一个月进行综合训练,回到书本。不能简单的让学生看书,要有检查、有提示、有个别谈话。关键是什么?不同时期,工作都要到位。‎ ‎ 从教学过程来看:有填空讲义、小题训练和综合检测三种练习方式。单元过关和周过关结合的教学管理方式,狠抓落后学生。讲、背、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的达成度。‎ 重视历史解题技巧的训练。高中历史成绩的取得关键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抓书本知识,二抓解题策略即应试能力。书本是基础,解题是关键。下面将就历史解题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 ‎ 1、细心审题: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须先看清时间、限定词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 2、规范答题:格式规范: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错就可能全盘皆输,如评论式的问答题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较式问答题要先答比较项再展开具体内容。语言规范:也就是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我们应尽可能用书本语言去答题。要点表述规范:一是强调答案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点而丢了得分点;二是表述必须条理化,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3、迁移知识:这种迁移能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往往不联系书本知识,不知道用书本语言来表达,结果造成不能得分。我们要重视知识的迁移:(1)做选择题时,不少题目在确定选项时很难判断,但如果结合书本知识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判断;(2)做材料题时,有的材料很难理解,只要联系书本相关知识就会迎刃而解,看到问题中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必须回归书本找答案。(3)做问答题时,这点更重要,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也是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做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先必须学会解剖题目,理解题意,不能云里雾里,然后在脑子中过滤这段时期的有关内容,从中挑出题目需要的内容组合答案,如果能养成习惯的话,解答这样的问答题就很简单了。‎ ‎4、掌握技巧:(1)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讲选择题时一般至少用两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发散思维。(2)抓住一般规律,切忌满天撒网。例如,比较改革运动一般都是要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找比较项,同时注意抓住参照项来思考。(3)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材料式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原则。程度式选择题就要学会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题,方法很多,但至少要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 ‎ 分例解说 ‎ 一、关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根据近几年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常考题型,选择题的题型主要分七类:  ‎ ‎1.排列选择题(组合选择题)‎ 近几年排列选择题的排列一般分三种:(1)按某一类事件的时间顺序排列。(2)按历史地理知识的排列。(3)按因果关系顺序排列。例如: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 这类选择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两种情况:(1)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形式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考查原因时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原因等。(2)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形式为题干是因,备选项是果。例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动先进生产技术  ‎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 ‎3.程度型选择题 ‎ 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这种题型的题干往往设置一个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如“主要”、“重要”或者“最主要”、“最重大”等等,其考查往往侧重于因果关系,考查范围往往注重于历史结论。例如:五四爱国运动后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其成员:‎ A.对文学革命的理解不同 B.对中国传统礼教的认识不同 ‎ C.对科学与民主观念的宣传方式不同 ‎ D.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同 ‎4.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中引用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例如: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 ‎5.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在题干中往往用“不正确”、“错误”等否定式的词语予以提示。例如:下列关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 ‎ B.拉美人民受启蒙学说影响,民主意识增长  ‎ C.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葡萄牙不断衰落 D.美国的独立鼓舞人民的斗志 ‎6.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分析、比较历史的能力,其特点是在题干中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几个相同点及不同点,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没有叙述过的新的结论,要求应试者通过比较后选出正确答案。例如: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 ‎7.填空式选择题(单纯识记题)‎ 填空型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表述不完整,用选项补充完整,其实是填空题的变形。这类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否准确。例如: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 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审题。‎ ‎ 一、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二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和要求。在此前提下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正确解读命题用语;第二,妙用解题技巧。‎ 三、审题的钥匙—— 正确解读“命题用语”。(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5)注意区别题目中的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 近几年的历史考试,由于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所以试题中要求学生回答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即回答“是什么?”的相对减少,而要求学生分析 历史事件、现象产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条件等),即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含性质、特征、作用、影响等)的试题则大量增加,这种命题特点不仅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上,还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上。  ‎ 二、关于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罗里罗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②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③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上述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价。‎ 步骤分析:第一步:浏览材料、明确主题。从材料中的“永乐二年”、“顺治元年”等有关时间和内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题所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这就是本道题的主题。这时,应该马上从脑海里调出有关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如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占据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的斗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等知识点和“闭关锁国”‎ 这一外交政策,从而为进一步阅读材料打下基础。第二步:分析问题、细读材料。显然,本题是要求比较明清两个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异同点,并归纳出其历史影响。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的阅读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比如材料二的摘引“台湾”就很重要,它隐含着当时清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心态和目的,即“害怕反清势力的增长,维护满清的长久统治。” 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先带着问题到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如第①问,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许下水”、“不许越界”,材料三的“内外隔”等;第②问,材料一的“因以为寇”,材料三的“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题重要的材料信息。再根据材料意思和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第①问的“相似之处”很好概括,就是“禁海”;第②问的“不同”,应具体从材料中的意思出发,结合所学,得出“海患”、“固统”这一关键区别。第③问,应该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去理解其历史影响。这样,已经初步形成本题的答题提纲。第四步:审查提纲、流畅表达。根据上述提纲,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注意要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恰当的概括说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简单翻译材料,避免“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①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②明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清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威胁其统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贫穷挨打的重要原因。‎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1、解答材料题一定得紧扣材料,上述四个步骤始终没有离开材料,其中关键步骤应该放在第二、三步上,这两个步骤做好了,动笔书写答案应该是非常迅速、非常准确的。而考生们恰恰容易忽视这两个环节,不少考生害怕时间不济,往往是材料都没有读完,意思也没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笔,结果是离题千里,答非所问,命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题(包括问答题),一定要养成“明题意、列提纲”的良好审题习惯。2、下笔作答时,应该根据材料的语言环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师授课的讲述和材料中的原话照搬照抄,同时做到语言精炼、流畅,书写清晰、规范。由此可见,解答材料题是有其特殊规律和方法的,考生们如果能很好的落实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四步法”,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三、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 一、问答题的种类: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 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3、答案规范化。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 ‎。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五、重要考试复习内容例析 ‎(1)对于中国古代具体政治制度的全面评价 这一专题中有四个重点:理解分封制的具体内容;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备课时结合两个版本的内容再加上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是可以归纳出教学内容的,但这不够,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命题时,材料中归纳的可能是其中一种制度,如郡县制、科举制等,学生要在材料中提炼出来,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二是进行分析时会用到经济和文化史的内容。如自然经济、小农思想等。所以在复习时要前后联系,多角度进行分析。‎ ‎(2)中国近代历史的阶段性整合 专题史的一个弱点就乱,特别是通史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头脑中往往乱成一团。中国近代列强侵华和人民的反抗斗争,一定要分具体的历史阶段进行讲解。这里有十九世纪中叶,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及条约、太平天国起义的内容。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经过及条约,八国联军入侵及条约,辛亥革命。建党时期,主要有五四运动和中共一大。大革命时期。十年对峙时期,这部分内容比较多,有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长征及遵义会议。抗战时期,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内容特别多。最后是解放战争时期,包括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以及解放南京。经济史与之联系的只有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思想文化史内容多了一些,可以提前对应一下。零碎的记忆加重学生的负担,只有进行系统的梳理,才能达到时空一致,真正理解历史发展的脉胳。‎ ‎(3)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这部分的内容特别的少,民主政治建设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建设主要是宪法及其修订。问题在于:一方面这个题材热门,外国反华势力一直攻击我们,我们要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另一方面这部分内容要跟资产阶级民主进行比较,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分析,这里就涉及能力问题。要设置新情景是信手拈来。所以复习时不能不防。‎ ‎(4)新中国外交的三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战线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一专题的内容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分三个阶段进行讲解,即建国初、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史实归类,分析其原因及影响。二是要真正弄清其中的概念。如中美关系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其作用是不同的,哪一个真正改变局势一定要分析到位。三是要归纳出阶段特征。还是讲中美关系,建国六十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抗阶段,关系正常化阶段,时好时坏阶段。要弄清楚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 ‎(5)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国家,即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首先是理解《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这四个法律文选,区分四者之间的差异。其次是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美国联邦制权力结构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点。再次是对若干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如权力的制衡问题等,通过小切口带出大问题。‎ ‎(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讲到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须进行不同阶段的分析。第一阶段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背景分析结合史实讲解,这个环节特别重要,要有史料的分析能力。第二阶段是三个发展时期,即19世纪末的发展,一战期间的发展和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发展,这方面我们江苏的史料比较多,教学时要及时进行对应讲解。这里是真金白银,考到的可能性特别大。第三阶段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窘态。这个时期只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 ‎(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史实。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这个市场的中心在欧洲,通过两条路径向美洲、亚洲拓展。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这个过程是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是没有人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市场,时间在19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真正连为一体,世界市场不断发展。‎ ‎(8)从罗斯福新政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世界性经济危机今天是如火如荼。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段历史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罗斯福新政以前在各种场合考了无数次,但今年还是有其特殊的地位。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成效如何?这些都具有现实意义。‎ 从美国开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跟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合拍的。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9)中国思想界“西学东渐”的过程 ‎“西学东渐”的原因是从明清开始,中国落伍于世界。‎ 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主张中,已经有民主思想的痕迹。这跟“西学东渐”的现象有一点牵连。‎ 魏源、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推动了辛亥革命和大革命的进程。‎ ‎“民主”“科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是中国思想理论的重大成果。‎ ‎(10)新中国科技与文化的进步 这个部分今年新增加了很多内容,一改以前单薄的弊端,内容丰满,命题的落点就容易了。今年又逢建国六十周年,前面的政治和经济是经常出现在试题中,换科技与文化的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前提是政治、经济的发展,这在讲解时必须让学生明白。学习时先解决史实性的东西,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双百”方针、教育体系等等。然后是分析、归纳各个时期的特征。通过归类,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