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5.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08年北京市高考数学试卷(理科)答案与解析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8年北京市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分)‎ ‎1.已知全集,集合,那么集合等于( )‎ A. B. C. D. ‎ ‎2.若,则(  )‎ A. B. C. D. ‎ ‎3. “函数存在反函数”是“函数在上为增函数”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若点到直线的距离比它到点的距离小,则点的轨迹为(  )‎ A.圆 B.椭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 ‎5.若实数满足则的最小值是(  )‎ A. B. C. D.‎ ‎6.已知数列对任意的满足,且,那么等于(  )‎ A. B. C. D.‎ ‎ ‎ ‎7.过直线上的一点作圆的两条切线,当直线关于对称时,它们之间的夹角为(  )‎ A. B. C. D.‎ ‎【考点】圆的切线方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 ‎【分析】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交于点,过点作圆的切线能够满足条件,不难求出夹角为。明白点后,用图象法解之也很方便。‎ ‎【解答】圆的圆心,过与垂直的直线方程:,它与的交点,到距离是,两条切线,它们之间的夹角为。故选C.‎ ‎ ‎ ‎ ‎ ‎ ‎ ‎ ‎ ‎ ‎ ‎ ‎ ‎ ‎ ‎ ‎ ‎ ‎ ‎【点评】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这个解题方法在高考中应用的非常普遍。‎ 师补充:由切线长定理,关于直线对称,由已知,得直线 与直线垂直,故得,从而得与 的交点,而,半径为,得 的夹角为。‎ ‎ ‎ ‎8.如图,动点在正方体的对角线上。过点作垂直于平面的直线,与正方体表面相交于。设,则函数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考点】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 ‎【分析】只有当移动到正方体中心时,有唯一的最大值,则淘汰选项点移动时,的关系应该是线性的,则淘汰选项D.‎ ‎【解答】设正方体的棱长为,显然,当移动到对角线的中点时,函数取得唯一最大值,所以排除A、C;‎ 当在上时,分别过作底面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则是一次函数,所以排除D。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直线与截面的位置关系、空间想象力及观察能力,同时考查特殊点法、排除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师补充:设正方体的棱长为,‎ 解:如图,分别为的中点,,‎ ‎,在平面中,作的平行线 ‎,即满足已知条件。当时,‎ ‎,得;‎ 当时,,得 ‎,分段函数,故选B。‎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30分)‎ ‎9.已知,其中是虚数单位,那么实数  。‎ ‎ ‎ ‎10.已知向量与的夹角为,且,那么的值为  。‎ ‎【分析】向量数量积运算,三种方法:一定义,二坐标,三是数形结合。‎ ‎11.若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则  ,其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用数字作答)‎ ‎ ‎ ‎12.如图,函数的图象是折线段,其中的坐标分别为,则  ;  。(用数字作答)‎ ‎【分析】由函数的图象可知,,当,,所以由导数的几何意义知。‎ ‎13.已知函数,对于上的任意,有如下条件:‎ ‎①;②;③。‎ 其中能使恒成立的条件序号是  。‎ ‎【考点】函数奇偶性的性质;导函数确定单调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 ‎【分析】函数是个偶函数,由于,在上,可推断出函数在轴两边是左减右增,此类函数的特点是自变量离原点的位置越近,则函数值越小,欲使恒成立,只需到原点的距离比到原点的距离大即可,由此可得出,在所给三个条件中找符合条件的即可。‎ ‎【解答】函数在上为单调增函数,由偶函数性质知函数在上为减函数。‎ 当时,得,∴,由函数在上为偶函数得,故②成立。‎ ‎∵,而,∴①不成立,同理可知③不成立.故答案是②。故应填②‎ ‎【点评】本题考查函数的性质奇偶性与单调性,属于利用性质推导出自变量的大小的问题,本题的解题方法新颖,判断灵活,方法巧妙。‎ ‎ ‎ ‎14.某校数学课外小组在坐标纸上,为学校的一块空地设计植树方案如下:第棵树种植在点处,其中,当时,。 表示非负实数的整数部分,例如。按此方案,第6棵树种植点的坐标应为   ;第2009棵树种植点的坐标应为   。‎ ‎【考点】数列的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规律型.‎ ‎【分析】由题意可知,数列为;‎ 数列为由此入手能够得到第6棵树种植点的坐标和第2009棵树种植点的坐标。‎ ‎【解答】∵组成的数列为 ‎ 一一代入计算得数列为 即的重复规律是。。‎ 数列为 即的重复规律是。‎ ‎∴由题意可知第6棵树种植点的坐标应为;第2009棵树种植点的坐标应为。‎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性质和应用,解题时要注意创新题的灵活运用。‎ 师补充:答案抽象。‎ ‎ ‎ ‎…,周期数列,周期为5,故得。‎ 三、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80分)‎ ‎15.(13分)已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⑴求的值;‎ ‎⑵求函数在区间上的取值范围。‎ ‎【略解】⑴,,解得。‎ ‎⑵由⑴得。‎ ‎∵,∴,∴,‎ ‎∴,即的取值范围为。‎ ‎【点评】公式的记忆,范围的确定,符号的确定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 ‎ ‎16.(14分)如图,在三棱锥中,。‎ ‎⑴求证:;‎ ‎⑵求二面角的大小;‎ ‎⑶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考点】与二面角有关的立体几何综合题;点、线、面间的距离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证明题.‎ ‎【分析】⑴欲证PC⊥AB,取AB中点D,连接PD,CD,可先证AB⊥平面PCD,欲证AB⊥平面PCD,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只需证AB与平面PCD内两相交直线垂直,而PD⊥AB,CD⊥AB,又PD∩CD=D,满足定理条件;‎ ‎⑵取AP中点E.连接BE,CE,根据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可知∠BEC是二面角B﹣AP﹣C的平面角,在△BCE中求出此角即可;‎ ‎⑶过C作CH⊥PD,垂足为H,易知CH的长即为点C到平面APB的距离,在Rt△PCD中利用勾股定理等知识求出CH即可.‎ ‎【解答】⑴取AB中点D,连接PD,CD.‎ ‎∵AP=BP,∴PD⊥AB.∵AC=BC,∴CD⊥AB.‎ ‎∵PD∩CD=D,∴AB⊥平面PCD.∵PC⊂平面PCD,∴PC⊥AB.‎ ‎⑵∵AC=BC,AP=BP,∴△APC≌△BPC.又PC⊥AC,∴PC⊥BC.‎ 又∠ACB=90°,即AC⊥BC,且AC∩PC=C,∴BC⊥平面PAC.‎ 取AP中点E.连接BE,CE.∵AB=BP,∴BE⊥AP.‎ ‎∵EC是BE在平面PAC内的射影,∴CE⊥AP.‎ ‎∴∠BEC是二面角B﹣AP﹣C的平面角.‎ 在△BCE中,BC=2,,CE=‎ cos∠BEC=.∴二面角B﹣AP﹣C的大小arccos.‎ ‎⑶由⑴知AB⊥平面PCD,∴平面APB⊥平面PCD.‎ 过C作CH⊥PD,垂足为H.‎ ‎∵平面APB∩平面PCD=PD,∴CH⊥平面APB.‎ ‎∴CH的长即为点C到平面APB的距离.‎ 由⑴知PC⊥AB,又PC⊥AC,且AB∩AC=A,∴PC⊥平面ABC.‎ ‎∵CD⊂平面ABC,∴PC⊥CD.在Rt△PCD中,,,‎ ‎∴.∴.∴点C到平面APB的距离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二面角的度量和点到面的距离的求解,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属于基础题.‎ 师补充:给答案太麻烦。在图形中,标出数据,由已知,可求出 ‎2‎ ‎2‎ ‎2‎ ‎ ‎ ‎ ‎ ‎ ‎ ‎ ‎ ‎ ‎ ‎,进而很容易确定。‎ ‎⑴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得。‎ ‎⑵传统方法,找二面角的平面角,很容易 ‎,‎ 反三角函数表示角。‎ ‎⑶等体积法或作出垂线段。‎ ‎,得出点到平面的距离。‎ ‎17.(13分)甲、乙等五名奥运志愿者被随机地分到四个不同的岗位服务,每个岗位至少有一名志愿者。‎ ‎(Ⅰ)求甲、乙两人同时参加岗位服务的概率;‎ ‎(Ⅱ)求甲、乙两人不在同一个岗位服务的概率;‎ ‎(Ⅲ)设随机变量为这五名志愿者中参加岗位服务的人数,求的分布列。‎ ‎【考点】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概率与统计.‎ ‎【分析】(Ⅰ)甲、乙两人同时参加A岗位服务,则另外三个人在B、C、D三个位置进行全排列,所有的事件数是从5个人中选2个作为一组,同其他3人共4个元素在四个位置进行排列.‎ ‎(Ⅱ)总事件数同第一问一样,甲、乙两人不在同一个岗位服务的对立事件是甲、乙两人同时参加同一岗位服务,即甲、乙两人作为一个元素同其他三个元素进行全排列.‎ ‎(Ⅲ)五名志愿者中参加A岗位服务的人数ξ可能的取值是1、2,ξ=‎2”‎是指有两人同时参加A岗位服务,同第一问类似做出结果.写出分布列.‎ ‎【解答】解:(Ⅰ)记甲、乙两人同时参加A岗位服务为事件EA,‎ 总事件数是从5个人中选2个作为一组,同其他3人共4个元素在四个位置进行排列C‎52A44.‎ 满足条件的事件数是A33,‎ 那么,‎ 即甲、乙两人同时参加A岗位服务的概率是.‎ ‎(Ⅱ)记甲、乙两人同时参加同一岗位服务为事件E,‎ 满足条件的事件数是A44,‎ 那么,‎ ‎∴甲、乙两人不在同一岗位服务的概率是.‎ ‎(Ⅲ)随机变量ξ可能取的值为1,2.事件“ξ=‎2”‎是指有两人同时参加A岗位服务,‎ 则.‎ ‎∴,ξ的分布列是 ‎ ‎ ξ ‎ 1‎ ‎ 2‎ ‎ P ‎【点评】本题考查概率,随机变量的分布列,近几年新增的内容,整体难度不大,可以作为高考基本得分点.总的可能性是典型的“捆绑排列”,易把C52混淆为A52,‎ ‎ ‎ ‎18.(13分)(2008•北京)已知函数,求导函数f′(x),并确定f(x)的单调区间.‎ ‎【考点】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导数的运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根据函数的求导法则进行求导,然后由导数大于0时原函数单调递增,导数小于0时原函数单调递减可得答案.‎ ‎【解答】解:==.‎ 令f'(x)=0,得x=b﹣1.‎ 当b﹣1<1,即b<2时,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b﹣1)‎ b﹣1‎ ‎(b﹣1,1)‎ ‎(1,+∞)‎ f′(x)‎ ‎﹣‎ ‎0‎ ‎+‎ ‎﹣‎ 当b﹣1>1,即b>2时,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1)‎ ‎(1,b﹣1)‎ b﹣1‎ ‎(b﹣1,+∞)‎ f′(x)‎ ‎﹣‎ ‎+‎ ‎0‎ ‎﹣‎ 所以,当b<2时,函数f(x)在(﹣∞,b﹣1)上单调递减,在(b﹣1,1)上单调递增,‎ 在(1,+∞)上单调递减.‎ 当b>2时,函数f(x)在(﹣∞,1)上单调递减,在(1,b﹣1)上单调递增,在(b﹣1,+∞)上单调递减.‎ 当b﹣1=1,即b=2时,,所以函数f(x)在(﹣∞,1)上单调递减,在(1,+∞)上单调递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求导方法和导数的应用.导数题一般不会太难但公式记忆容易出错,要熟练掌握简单函数的求导法则.‎ ‎ ‎ ‎19.(14分)(2008•北京)已知菱形ABCD的顶点A,C在椭圆x2+3y2=4上,对角线BD所在直线的斜率为1.‎ ‎(Ⅰ)当直线BD过点(0,1)时,求直线AC的方程;‎ ‎(Ⅱ)当∠ABC=60°时,求菱形ABCD面积的最大值.‎ ‎【考点】椭圆的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 ‎【分析】(Ⅰ)由题意得直线BD的方程,根据四边形ABCD为菱形,判断出AC⊥BD.于是可设出直线AC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立,根据判别式大于0求得n的范围,设A,C两点坐标分别为(x1,y1),(x2,y2),根据韦达定理求得x1+x2和x1x2,代入直线方程可表示出y1+y2,进而可得AC中点的坐标,把中点代入直线y=x+1求得n,进而可得直线AC的方程.‎ ‎(Ⅱ)根据四边形ABCD为菱形判断出∠ABC=60°且|AB|=|BC|=|CA|.进而可得菱形ABCD的面积根据n的范围确定面积的最大值.‎ ‎【解答】解:(Ⅰ)由题意得直线BD的方程为y=x+1.‎ 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所以AC⊥BD.‎ 于是可设直线AC的方程为y=﹣x+n.‎ 由得4x2﹣6nx+3n2﹣4=0.‎ 因为A,C在椭圆上,‎ 所以△=﹣12n2+64>0,解得.‎ 设A,C两点坐标分别为(x1,y1),(x2,y2),‎ 则,,y1=﹣x1+n,y2=﹣x2+n.‎ 所以.‎ 所以AC的中点坐标为.‎ 由四边形ABCD为菱形可知,点在直线y=x+1上,‎ 所以,解得n=﹣2.‎ 所以直线AC的方程为y=﹣x﹣2,即x+y+2=0.‎ ‎(Ⅱ)因为四边形ABCD为菱形,且∠ABC=60°,‎ 所以|AB|=|BC|=|CA|.‎ 所以菱形ABCD的面积.‎ 由(Ⅰ)可得,‎ 所以.‎ 所以当n=0时,菱形ABCD的面积取得最大值.‎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应用,直线方程和最值解析几何的综合题,在高考中的“综合程度”往往比较高,注意复习时与之匹配 ‎ ‎ ‎20.(13分)(2008•北京)对于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数列A:a1,a2,…,an,定义变换T1,T1将数列A变换成数列T1(A):n,a1﹣1,a2﹣1,…,an﹣1;对于每项均是非负整数的数列B:b1,b2,…,bm,定义变换T2,T2将数列B各项从大到小排列,然后去掉所有为零的项,得到数列T2(B);又定义S(B)=2(b1+2b2+…+mbm)+b12+b22+…+bm2.设A0是每项均为正整数的有穷数列,令Ak+1=T2(T1(Ak))(k=0,1,2,…).‎ ‎(Ⅰ)如果数列A0为5,3,2,写出数列A1,A2;‎ ‎(Ⅱ)对于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有穷数列A,证明S(T1(A))=S(A);‎ ‎(Ⅲ)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每项均为正整数的有穷数列A0,存在正整数K,当k≥K时,S(Ak+1)=S(Ak).‎ ‎【考点】数列的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压轴题;探究型.‎ ‎【分析】(Ⅰ)由A0:5,3,2,求得T1(A0)再通过Ak+1=T2(T1(Ak))求解.‎ ‎(Ⅱ)设有穷数列A求得T1(A)再求得S(T1(A)),由S(A)=2(a1+‎2a2++nan)+a12+a22++an2,两者作差比较.‎ ‎(Ⅲ)设A是每项均为非负整数的数列a1,a2,an.在存在1≤i<j≤n,有ai≤aj时条件下,交换数列A的第i项与第j项得到数列B,在存在1≤m<n,使得am+1=am+2═an=0时条件下,若记数列a1,a2,…,am为C,Ak+1=T2(T1(Ak))s(Ak+1)≤S(T1(Ak)).由S(T1(Ak))=S(Ak),得到S(Ak+1)≤S(Ak).S(Ak)是大于2的整数,所以经过有限步后,必有S(Ak)=S(Ak+1)=S(Ak+2)=0.‎ ‎【解答】解:(Ⅰ)解:A0:5,3,2,T1(A0):3,4,2,1,A1=T2(T1(A0)):4,3,2,1;T1(A1):4,3,2,1,0,A2=T2(T1(A1)):4,3,2,1.‎ ‎(Ⅱ)证明:设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有穷数列A为a1,a2,an,‎ 则T1(A)为n,a1﹣1,a2﹣1,an﹣1,‎ 从而S(T1(A))=2[n+2(a1﹣1)+3(a2﹣1)++(n+1)(an﹣1)]+n2+(a1﹣1)2+(a2﹣1)2++(an﹣1)2.‎ 又S(A)=2(a1+‎2a2++nan)+a12+a22++an2,‎ 所以S(T1(A))﹣S(A)=2[n﹣2﹣3﹣﹣(n+1)]+2(a1+a2++an)+n2﹣2(a1+a2++an)+n=﹣n(n+1)+n2+n=0,‎ 故S(T1(A))=S(A).‎ ‎(Ⅲ)证明:设A是每项均为非负整数的数列a1,a2,an.‎ 当存在1≤i<j≤n,使得ai≤aj时,交换数列A的第i项与第j项得到数列B,‎ 则S(B)﹣S(A)=2(iaj+jai﹣iai﹣jaj)=2(i﹣j)(aj﹣ai)≤0.‎ 当存在1≤m<n,使得am+1=am+2═an=0时,若记数列a1,a2,am为C,‎ 则S(C)=S(A).‎ 所以S(T2(A))≤S(A).‎ 从而对于任意给定的数列A0,由Ak+1=T2(T1(Ak))(k=0,1,2,)‎ 可知S(Ak+1)≤S(T1(Ak)).‎ 又由(Ⅱ)可知S(T1(Ak))=S(Ak),所以S(Ak+1)≤S(Ak).‎ 即对于k∈N,要么有S(Ak+1)=S(Ak),要么有S(Ak+1)≤S(Ak)﹣1.‎ 因为S(Ak)是大于2的整数,所以经过有限步后,必有S(Ak)=S(Ak+1)=S(Ak+2)=0.‎ 即存在正整数K,当k≥K时,S(Ak+1)=S(A)‎ ‎【点评】本题是一道由一个数列为基础,按着某种规律新生出另一个数列的题目,要注意新数列的前几项一定不能出错,一出旦错,则整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