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1-05-13 发布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14含答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14)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成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几乎所有史书都对此事件语焉不详,一笔带过,专家推测可能是当时统治者钳制思想的结果。‎ ‎②为了理想,我们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迎难而上,而老师和家长们具体而微的关怀,更使我们斗志昂扬,信心百倍。‎ ‎③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百花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秋天带着累累硕果渐行渐远,冬天来了,风花雪月的日子也离我们近了。‎ ‎④他似乎有一种超常的直觉,能够捕捉到事物美丽的瞬间,在这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他书写生命的绽放,也由此体会生命的快意。‎ ‎⑤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络绎不绝,GDP上升的同时,污染严重、百姓素质不高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⑥历史学家黄仁宇爱读古书,他的《万历十五年》在叙事之中论古讽今,注重历史学著作的社会效益和经世致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答案 B 解析 ①语焉不详:说到了,但说得不详细,不清楚。使用正确。②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望文生义,应改为“无微不至”。③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借指堆砌辞藻而内容贫乏的诗文;也指男女情爱的事。望文生义。④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使用正确。⑤络绎不绝:来往不绝,连续不断。形容过往人马或车辆连接不断。用错对象,不能用来修饰“各种社会问题”。 ⑥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使用正确。‎ ‎2.(病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生的乐趣在于不断创造自己的精彩,享受酸甜苦辣的全过程,不必在乎结果,因为结果只有不同,没有好坏。‎ B.到目前为止,人们总是重点落在“是否应该买房”“如何顺利获得住房”等经济考量或制度建议之上,而忽略由住房经济所主导的城市青年在经济感觉和社会想象上的整体变化。‎ C.今日电子设备创造出一种崭新的阅读体验:它可以是随时随地的短暂阅读,也可以是睡前长时间的连续阅读。‎ D.现在,人们不仅在意吃的是什么,还关心食物的来源、生产过程,一般来说,省掉包装、运输等中间环节,当地产当地销能促进食品的安全程度。‎ 答案 A 解析 B项成分残缺,应在“总是”后加上介词“把”。C 项前后矛盾,冒号后面列举了两种阅读体验。D项搭配不当,可将“促进”改为“提升”。‎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多功能豆浆机,竭诚欢迎新老加盟商来人来电垂询。‎ B.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C.您是享有一定声誉的科学家,光临我校演讲,舟车劳顿。招待不周,敬请谅解。‎ D.你和我初中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答案 A 解析 B项用语不看对象。C项“一定”体现不了对对方的尊敬。D项“惠存”是敬辞。‎ ‎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十三亿中国人民以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正在进行一场“全民脱贫”大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所以只有用政策才能消除思想上的贫困,有了精准的扶贫方略能消除物质上的贫困,有了政府的智慧一定能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被扶贫者”是主力军。‎ ‎①不是只有用政策才能消除思想上的贫困。‎ 答案 (示例)②不是有了精准的扶贫方略就能消除物质上的贫困 ③不是有了政府的智慧就一定能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古代文化知识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答案 C 解析 应为“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君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三、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坦然面对人生、不羡外物的达观胸怀。‎ ‎(2)在《劝学》中,作者借助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四、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 ①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  ‎ ‎【参考答案】‎ ‎1.CD [C项“动静结合”错,应当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D项“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因为本诗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 ‎2.(1)情感:尾联表达了诗人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 ‎(2)作用: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作者: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两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喻诗的创作而发的。‎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画 皮 ‎ 杨海林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叫三坝的小村,那里总共几十户人家,两三百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村里要抓一个阶级斗争典型,开会讨论了几天,总是确定不下人选——这个村几代人都是土里刨食的主,肚皮尚且恓惶,哪有心思管别的事?‎ 但这样的政治任务在当时来说是头等大事,完成不了肯定不行。‎ 看到村干部犯了难,蒋三爷自告奔勇:“别人有妻儿老小,我光棍一条——还是我来吧。”‎ 有人愿意背这个锅,村干部当然大喜过望,于是急忙往乡里汇报。‎ 不久乡里就派来了专门的调查组,里里外外一分析,蒋三爷还真是个有问题的人——解放前有一段时间他去了上海!‎ 按照时间推算,蒋三爷去上海时26岁,正是一身好力气的时候。‎ 他去干了什么呢?‎ 村里人都知道蒋三爷去上海的原因是他打死了一个恶霸——这事他在忆苦思甜大会上没少说——而他到上海后干了些什么,却一直没有人探询。‎ 调查组的人去蒋三爷家了解情况,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蛛丝马迹——大热的天,蒋三爷总是穿着长袖的罩衫,袖口儿必定用皮筋束得紧紧的。‎ 难道他的手腕上有什么秘密?‎ 捋起来看,果然有一块亮亮的疤!‎ 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调查组的人很快弄清了蒋三爷保守了几十年的秘密:他在上海的时候加入了青帮,那块疤下面,原来有青帮刺下的文身!‎ 这个结论可不是调查组的人随意得出的,因为手腕上的文身虽然被疤痕遮盖了,可是蒋三爷的后背上还留有一整块的文身。‎ 刺的是关云长一手捋须、一手提青龙偃月刀,侧身跨赤兔马的《忠义千秋图》。‎ 因为后背上的这张“画皮”,蒋三爷一下子成了这次运动的典型,要在乡里认认真真地开一次批判会,再被送到县里的监狱。‎ 轮到开批判会的那一天,村里特意放了假,让大家都去现场接受教育。‎ 以前类似的会议是很少有人愿意去的,但是这次不同,全村几乎没有一个人落下,大家都想亲眼看一看蒋三爷后背上的“画皮”。‎ 遗憾的是那天蒋三爷还是穿了长袖的罩衫,袖口儿用皮筋束得紧紧的。‎ 什么也没看到,村里人由原来的同情和好奇一下子变成了愤怒,有几个甚至想冲上去扯掉蒋三爷的罩衫。‎ 只是因为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大家才不敢造次。‎ 蒋三爷在牢里待了许多年,当他出狱的时候,我已经结婚生子了。‎ 蒋三爷和我是邻居,关系又极好,他来逗弄我孩子的时候,我有时会问他画皮的事。‎ ‎“我那时在上海滩遇到一个文身的先生,他的手艺极好,最拿手的是《忠义千秋图》:关羽攒眉瞪眼,三绺长髯却又飘逸灵动——可谓是一紧一松张弛有度。”‎ ‎“青帮的很多人都在后背上刺下这幅图,可那些都是亡命之徒,很难说他们能活多久。这个先生临死的时候,不忍心那么好的手艺消失,于是就把《忠义千秋图》在我的后背上刺了下来。”‎ 听蒋三爷这么一说,我更想看看他后背上的“画皮”了。‎ 可是蒋三爷不给看。‎ 蒋三爷从来不去村里的浴室洗澡,每天晚上,他都喜欢用我们不认识的药材泡好一木桶水,然后整个人坐进去。‎ 我曾经问过他,他说这是防止自己的皮肤老化损坏了后背上的“画皮”。‎ 蒋三爷的本家侄子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人家在城里做了大事,后来把蒋三爷也接到城里去了。‎ 城里可不像我们农村,蒋三爷每天一把澡的习惯只好去浴室里进行了。‎ 浴室里也会有一些文了身的人,所以起先没有人留意他。‎ 但是后来,只要蒋三爷一去洗澡,浴室的伙计就会偷偷地打电话。‎ 他的身后就会多了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 蒋三爷知道他在偷偷地观察自己,不知怎的,他竟然又回到了村子里来。‎ 我到报社上班的第二年,蒋三爷死了。‎ 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找了来,想买下蒋三爷后背的“画皮”。‎ 经不住软磨硬泡和大价钱的诱惑,蒋三爷的本家侄子同意了。‎ 可是当植皮医生被请来的时候,他捋起了蒋三爷的罩衫。‎ 光光的脊背上什么也没有。‎ 不会吧,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又伸过头来瞧。‎ 真的,蒋三爷光溜溜的脊背上什么也没有。‎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9年第1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小说先介绍一个名叫三坝的小村,介绍了住户、阶级斗争等村情,第一段涵盖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颇具匠心。‎ B.看到村里抓不到阶级斗争的典型,蒋三爷就说自己无妻儿老小,愿当典型,贯彻了“坦自从宽,抗拒从严”的斗争精神。‎ C.调查组认为蒋三爷去过上海,他自己也说去过上海,再加上伤疤下的刺青和背部的文身,这都成了蒋三爷当典型的铁证。‎ D.蒋三爷的侄子虽然很有本事,在城里做大事,但还是迫于现实利益的诱惑,同意别人购买蒋三爷的“画皮”,却最终落了空。‎ ‎[解析] A从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入手,分析小说的开头,正确。B“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表述有误,属于无中生有,并且不符合原文的逻辑。C对原文多种事实的概括正确,分析也正确。D属于信息整合,基于事实而分析逻辑关系,正确。‎ ‎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示例: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画皮”的关注者,由于“我”的成长与变化,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我”的存在,把小说主人公蒋三爷的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__‎ ‎[解析]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抓住典型动作和事件,分析次要人物性格和情节、主题、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3.“画皮”是理解小说人物和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__‎ 示例:①“画皮”作为一种文身,象征蒋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画皮”喻示蒋三爷心中对忠义的坚守。③“画皮”意味着忍受疼痛和敢于担当。④“画皮”也是一种写法,使蒋三爷的内心和众人的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__‎ ‎[解析] 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三、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了“客”悲伤的原因,其中因与天地相比自身显得渺小的语句是“ , ”。‎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 , ”两句经典语句赞扬了宋荣子不被外在评价左右的境界。‎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 ”一句,从听觉方面渲染了战争悲壮的气氛。‎ 答案 (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角声满天秋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