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 M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各地模拟考试历史选修一试题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高考各地模拟考试历史选修一试题汇编 ‎1、四川省资阳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14.(18分)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分)‎ 主题二 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分)‎ 主题三 变革图强 材料三 《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 主题四 变革反思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5分)‎ ‎2、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材料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 1844年,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59年,改由两江总督兼领。‎ ‎ 1861年清政府宣布成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奕主持下,其职权日渐扩大。‎ ‎ 1863年总理衙门下设的总税务司由英国人赫德继任,赫德在长达45年的任期内参与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事务,凡事有关订立条约、对外交涉都得和他商量。‎ ‎ 1875年清政府迫于英国强烈要求,派郭嵩焘赴伦敦就马嘉里案道歉,旋又正式派为驻英公使,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随即在其他各国首都也纷纷设立使馆。后又相继在一些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利益。‎ ‎ 1893年清廷采纳薛福成建议,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晚期外事机构的变化(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这一变化。(7分)‎ ‎3、石家庄市一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考试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特点。(6分)‎ ‎(2)综合以上材料,比较当时明治维新、清末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6分)‎ ‎4、河北省五校联盟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调研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首都从平城(大同)迁往洛阳,促成鲜卑人的一次大规模南迁,以及随之而来的全面汉化。以平城为中心的代都地区的恶劣自然条件,决定了它对人口的承载量是有限的。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一向热衷于汉化的孝文帝义无返顾地决定迁都洛阳,走向全面汉化之路。由平城一带迁往洛阳的移民约一百零八万左右,其中包括鲜卑文武百官及士兵二十万,以及这些人的家属。为了缓和部分鲜卑贵族不愿离开故土的情绪,孝文帝特许他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冬天住在洛阳,夏天回到平城一带,这些人被称为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的“雁臣”。这当然是不得已的过渡方式,南迁与汉化的最终目标是不变的。孝文帝后来规定,迁居洛阳的鲜卑人,死后一律葬在洛阳,不许归葬代北,逐渐以洛阳为籍贯,割断与代北的联系。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迁都洛阳有何历史作用。(9分)‎ ‎5、新乡一中、师大附中、辉县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材料 为了改变“贪官为害”、 “驱民为盗”、吏治腐败的局面,改变因循敷衍、没有实效的官场恶习,明朝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创立了“考成法”,用以考核官吏的政绩。“考成法”规定评判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以“安静宜民者”为上, “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列下考。其方法是逐级考核,抚按以上述标准考核属吏,吏部以之考核抚按一级,朝廷以之考核吏部。如抚按不能悉心甄别、如实考核,则抚按为不称职,吏部应秉公汰黜之:如吏部未能精心核实处理,‎ 则吏部为不称职,朝廷宜秉公处置。逐级考核之外,还有随事考成的制度,即规定六部都察院及各衙门之间来往公文、传达处理均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如此月考、岁考,建立了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1)指出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和主要标准。(5分)‎ ‎(2)简析“考成法”的特点和作用。(10分)‎ ‎6、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材料一 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官员礼服为西式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为使日本人长得更高,天皇下达食汗肉的敕令。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有轨马车.人力车.火车成为人们新的交通工具……‎ ‎ 材料二 改变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极端做法,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宝贵资金,而且伤害了一般日本人的感情,因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并引发社会震动。……著名大学教授.小说家夏木漱石批评这种欧化风气是一种“轻佻”行为,他担心浅薄地模仿西方会失去“日本人的特性”。著名医学专家森鸥外也反对完全以欧洲为模子来改变日本的习俗.制度和机构。甚至福泽谕吉也改变了腔调,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不能全面放弃,应“尽量少抛弃”,而对西方文化应尽量多吸收,从而提出了“少弃多采主义”。——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当时什么政策?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10分)‎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5分) ‎ ‎7、青海省西宁五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材料一 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 ‎ 材料二 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意义。(8分)‎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7分)‎ ‎8、山东省临沂市高三历史一模 材料一 右司谏范仲淹上《救弊八事》指出“暴敛未除,滥赏未革”。要求“销冗兵,削冗吏”,节省费用。—《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都认为改善吏治是根本,尽管这些措施都尽可能照顾到官吏们的既得利益,只作了不太大的改革,却遭到权贵们的攻击,指责支持改革的官员是“朋党”,夏竦更指使婢女学习石介的字体,伪造石介替富弼起草的诏书,说要废仁宗另立新皇帝,并传布流言,宋仁宗虽表示不信谣言,但范仲淹、富弼已经不能自安于朝廷。‎ ‎——百度文库 请回答:(1)造成材料一中谈到的“冗兵”、“冗吏”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为什么“范仲淹、富弼已经不能自安于朝廷”?请你谈谈对改革的认识?‎ ‎9、陕西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 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内容。(4分)并指出其局限性。(3分)‎ ‎(3)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6分)‎ ‎10、西安临潼华清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自主命题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30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1〉 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9分)‎ ‎〈2〉 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那些改革措施?(6分)‎ ‎11、苏北四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一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 材料二 又熙宁雇役之法,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竞役,亦遭出钱,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及元桔(宋哲宗年号)罢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赋役所出,多在中等。 —一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 材料三 范纯仁(苑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 ——《续费话通鉴纪事本末》 ‎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4分)‎ ‎(2)材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2分)‎ ‎(3)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2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12、银川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材料一 (路德等)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 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結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6分)‎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9分)‎ ‎13、江苏省2013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材料一 井田受之于公,毋得鬻卖,故王制曰:田里不鬻。秦(商鞅)开阡陌,遂得买卖。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文献通考•田赋考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妇人二十亩……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和北魏孝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促进封建化进程。(4分)‎ ‎ (2)根据对上题中的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待奴隶主贵族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 ‎14、2013年高考模拟系列试卷 材料一 “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是两个语词结构相近的概念,它们表明中日两国在早期近代化的路径选择中拥有着类似的文化处境,即必须处理好强势文化的引入与本土传统文化的保存问题。‎ ‎ ——人教版历史选修1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 材料二 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含义。(6分) ‎ ‎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3分,不得照抄原文。)并指出其观点产生的主要背景。(6分)‎ ‎15、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材料一 (王安石)在鄞县做知县时试验过“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而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利民之政”变成了“扰民之举”。 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其实中农、富农和地主不存在春荒的问题,根本用不着贷款,但地方官员就是硬逼着他们贷款,因为要完成指标。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 ————《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 ‎(1)根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实施过程中的特点。(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目的和着眼点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归纳王安石变法为何变成悲剧。(4分)‎ ‎16、河南省中原名校201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材料一:(蒙古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续文献通考》‎ ‎ 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 ——《元史》‎ ‎ 材料二:(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设置“斡脱总管府”,向斡脱提供低息贷款。斡脱和中国商人的商业交易税为3.33%的低额。(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中提到:斡脱,“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见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至元七年(1270年),在中央正式成立司农司,“司农司乏设,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其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于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 ——《元史》‎ ‎ 材料三: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反杜林论》‎ ‎(1)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原生产方式变化及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的观点。(6分)‎ ‎17、甘谷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 材料一 春秋前期,管仲相齐,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优劣分等次征税。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公羊传》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 材料二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废除贵族的官爵世袭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买行“平籴法"平衡粮价;制定《法经》六篇,其中《盗法》和《贼法》主要惩罚对私有财产的侵犯和人身伤害的法律,《囚法》和《捕法》是拘捕和惩办“盗贼"的法律。‎ 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比较战国前期李悝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在主要内容上有何异同?(6分) ‎ ‎(2)为什么李悝变法会与春秋时期的改革有所不同。(9分)‎ ‎18、贵州省六校联盟2013届高考第一次联考 ‎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的侵略,中日两国作出了不同的应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比它的近邻更快并成功地对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回应呢?为什么中国不能呢?   ——费正清《东亚:近代的变化》‎ ‎   材料二 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材料三 ‎ ‎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 请回答:(1)材料二、三是如何回答材料一中的问题的?(10分)‎ ‎   ‎ ‎(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三中的观点,(5分)‎ ‎19、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13届高三高考预测卷 ‎ 材料一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发起戊戌变法。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他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三件事:。第一,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睁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第二,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则下情成通……第三,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 ——摘编自“百度百科词条”‎ 材料二: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 ‎——夏衍《懒寻旧梦录》‎ ‎  材料三:“几百年积下的毛病,尤其要慢慢来治。这次的失败就是新派人‘求快’两个字的失败。……如有一般有学问、有办法、有经验、有涵养的老辈出来主持,一定可得相反效果的。”  ——黄遵宪评戊戌变法 ‎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的三件事对变法运动的开展有何作用?(6分)‎ ‎  ‎ ‎(2)材料二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3分)材料三中黄遵宪是怎样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6分)‎ ‎20、河南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12—13学年上学期第三次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材料四 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2分)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4分)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2分)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3分)‎ ‎21、河南省中原名校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材料:辽对地处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与地区,采取“一国两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阿保机灭渤海,耶律德光据有幽云十六州,辽的统治版图扩大后确立了南北两套官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制是以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制度,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帐官和北面宫官等,其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北面朝宫通过世选制选拔官吏,皇帝四时游猎,行宫所在成为政治中心。南面官制则袭唐制以统治汉人和渤海人。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由汉人居守管理。中央统治机构中的两套官制,也贯穿在地方统治制度中。辽代的地方制度,实行的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是部族制,汉人包括渤海人则编入州县制,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摘编自尹德蓉《论辽代的“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 ‎(1)根据材料,分析辽代采取双轨行政制度的原因,并指出两种体制的区别。(8分)‎ ‎(2)评价辽代南北双轨体制的历史作用。 (7分)‎ ‎22、河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材料一: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6分)‎ ‎ ‎ ‎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2分)‎ ‎ ‎ ‎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 (3分)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23、湖北黄冈市梅川高中12月份月考 ‎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斿(贵族和平)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6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4分)‎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5分)‎ ‎24、湖北省钟祥市2013届高三11月摸底考试 材料 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保,十家相连),而相收司连坐(收司谓相纠发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行至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善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的改革内容。(6分)‎ ‎ ‎ ‎ (2)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9分)‎ ‎25、湖南省醴陵、攸县、浏阳一中2013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书……高祖涞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魏书•李安世列传》‎ 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群,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表,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材料一中认为均田制推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8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位史学家的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 (7分)‎ ‎26、江苏省徐州市2013届高三模底考试 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材料一】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商君书•境内》‎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军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秦国争霸过程中的作用。(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思想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3分)‎ ‎(3)据材料三,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民风有何影响?(1分)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商鞅变法历史影响的认识。(2分)‎ ‎27、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12月月考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民连绵不断的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但改革后,这些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农民)绝没有满足于《解放法令》中得条款,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在以后数十年中,随着农民人口的迅速增加,他们对土地的渴望也相应增长,并变得越来越不满足。……农民不但要为他们在1961年时得到的土地交纳赎地费,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地方税。此外,他们还要负担俄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费用,因为很高的保护关税使他们购买的制成品费用上升。‎ 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时间(年) 1865 1890 1898 数量(人) 381000 1620000 300000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重工业中煤、铁的产量增加非常迅速。……20世纪初,俄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1860—1900年间,俄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农村中依然保留了“治安官”,他们是从贵族中推选出来的,按照习惯方式断案。如果他们判决错了,农民也没有地方上诉。刑法虽然废除了极为残酷的肉刑,但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1905年,沙皇政府认为,最严重的危机……是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他们的口号是:“给我们土地,土地应该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土地的耕种者。”——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请回答:(1 )材料一表明俄国的农民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改革后到20世纪初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为什么俄国经济长足进步,到1905年却又出现农民暴动遍及全国的局面?从中得到什么启示?(5分)‎ ‎28、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材料一 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 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9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6分)‎ ‎29、辽东三校联合第一次模拟考试 甲午战争后,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应运而生又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学者做了以下分析:‎ ‎ 康有为等维新派从理想出发,把官制改革和人事变革当作变法中首先的突破口。废八股,“触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忌”,等于断送了知识分子及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裁撤冗员,将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免去官l位,十数名巡抚丢失地方大员的宝座;裁绿营及命八旗子弟自谋生计,更将使身无一技之长的百余万众陷入绝境。所有这些人,构成了顽固势力坚实的社会基础,他们必然千方百计阻挠变法。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变法要首先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入手,一点一滴的基础上做起,注重处理与现有社会体制的关系,力争减少阻力,在现有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法。应该说,这样的见解和看法是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的。‎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面对甲午战争后的危局,你认为改革应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改革的突破口应选择在哪方面?扼要说明你的理由。(7分)‎ ‎ ‎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与变法最终结局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后来的改革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8分)‎ ‎30、辽宁本溪高中2013届《高考领航金考卷》文科综合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意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9分)‎ ‎ ‎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的不同原因。(6分)‎ ‎31、辽宁丹东二中2013届《高考领航金考卷》文科综合 材料一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这些阶层为基础,掀起了要求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斗争,并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运动,史称“自由民权运动”。‎ ‎  运动可分两个阶段:1874~1881年是第一阶段,内容为召开国会,制定宪法。运动的领导人是些在中央受排斥的官员。1874年1月在明治政府任过参议的板垣退助和几个人一起,提出设立民选院的建议书,标志着运动的开始。1881年颁布天皇诏书,允诺十年后召开国会,制定宪法。1881~1889年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为准备参加未来的国会,成立了一些政党。1889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自由民权运动的结束。 ——摘编自《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初探》‎ 材料二  民主……需要经济上的充分自由发展造就的阶级多元、力量制衡……也需要具备现代意识的公民……(日本)大正时期的政党内阁面临的却是由儒家思想中的保守因子、武士道精神和神国观念培养出来的以“忠”、“武”为荣的国民。明治后的日本,通过国家控制,宣扬对天皇的盲目崇拜和国家主义情结。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价值很难体现,而民主也缺乏思想基础。 ——摘编自袁灿兴《对日本大正民主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看法。(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9分)‎ ‎32、南京市2013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 材料四 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 (1分)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3分)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1分)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2分)‎ ‎33、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材料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1937年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6分)‎ ‎34、宁夏银川一中2013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  材料二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称新学制,因为该年是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 ‎ ‎ ‎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壬戌学制”的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 ‎35、山西省2013届高三第二次四校联考 材料一 ‎ ‎ 叶卡特琳娜二世颁布的1775年郡制法令有关于设立一些新法院的内容。高级地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高级地方法院是初级地方法院的第二审级。初级地方法院的职责相当广泛,不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展史》‎ 材料二 农民有权控告、辩护、起诉;民事案件,农民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打官司,刑事案件农民可以提出控告,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法庭判决或政府及社会当局的法令,不得对农民进行任何惩罚…… 在乡尚未组织起来和乡法庭尚未成立之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 ——《1861年2月19日宣言》‎ 材料三 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确立了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原则: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官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认为是19世纪60、70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1861年改革前俄国司法制度的主要弊端。(4分)据材料二,归纳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哪些权利。(4分)‎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比较,俄国的司法改革又有哪些进步?(4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俄国司法改革的认识。(3分)‎ ‎36、陕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材料一 “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材料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在改革上的共同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出新的发展道路的。(7分)‎ ‎37、云南省玉溪一中2013届高三11月月考 材料一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证明了自强运动有不足之处。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意识到这场运动的局限性,认为必须扩大现代化的纲领,把政治改革也包括进去。自信的思想家康有为和他的著名弟子梁启超,鼓动皇帝遵循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方式,实行维新变法。然而,即使在后期阶段,维新分子也并不倡导完全西化,而只是鼓吹建立一种融中西诸因素于一体的混合政府。……康有为改革方案的结果,是1898年的“百日维新”,但却突然地以失败而告终。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   材料二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摘自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建立的“混合政府”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8分 ‎(2)指出材料二是从哪些方面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你认为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有哪些?(7分)‎ ‎38、云南昆明一中2013届高中新课程高三第二次双基检测 材料一 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剐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等。又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60年~1961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最。(8分)‎ ‎ ‎ ‎ (2)改革开放后政府机构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7分)‎ ‎39、2013年1月襄阳市普通高中调研统一测试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40、南充高中2010级高三月考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在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 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注:黥、劓,古代的两种刑罚)其傅(注:傅,指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注:徇,游街示众。),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1)‎ ‎ 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一家的思想?(2分)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新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5分)‎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3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2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2012年上期江华一中、江永一中、道县二中三校期中联考 ‎26(14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 ‎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 熙宁五年(1072年),顽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6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6分)‎ ‎27.(14分)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19世纪晚期,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 材料一 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于两国之态度,不必因邻国之故而予以特别理喻,且以西洋之道,待之可也。亲恶友者共其恶名,务必矢志谢绝亚细亚之东方恶友。 ‎ ‎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遂以南灭琉球,北开北海,左抚高丽,右取台湾,治效之速,盖地球诸国所未有一也。吾地大人众,皆十倍日本,若能采鉴变法,三年之内,治具毕张,十年之内,治化大成矣。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主张“脱亚人欧”的主要理由和消极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这次上书中主张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4分)‎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政治家,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 材料一 子产在担任郑国相的时候,把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公诸于世,让国人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孔子知道后,仰天长叹说:“晋国就要灭亡了!他们不守唐叔和晋文公的旧法,造作刑鼎。老百姓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人面孔了,贵人还能做什么!贵贱没有次序,怎么立国啊!” ——据《左传》编译 材料二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日:“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买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1)材料一中子产提出了什么改革措施?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子产提出了什么改革措施?理由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孔子对子产改革的这项措施如何评价?(6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二 他的《解放法令》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因为美国的《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也被证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法院系统和地方政府的改革。——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的原因。(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放法令》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的理解。(8分)‎ ‎42、河北邯郸市2013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材料一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该书的主要观点是,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无形之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因此,由于每个个人都会尽力把他的资本用以支持并管理国内的产业,这些产业的生产于是便能达到最大的价值;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这个社会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装增进公共利益而干预贸易的人所达成的。‎ ‎  材料二 1933 年 12 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根据本章程所批准、制定或颁布的一切公平竞争法规、协议和执照,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均需包括以下条件:1、雇员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谈判或出于互助互卫的目的而采取其他协同一致行动时,不应受到雇主及其代理人的进一步干涉、约束和压迫。2、对任何雇员或要求,受雇人员均不得以必须加入任何公司或禁止参加、组织或协助其自行选定的工人组织为雇佣条件。3、雇主应遵守经总统批准或规定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和其他雇佣条件。”‎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段材料的主要观点,指出这些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  ‎ ‎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的主旨是什么?它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产生了什么影响?(7分)‎ ‎  ‎ ‎43、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可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仗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商鞅变法的条件。(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3分)‎ ‎44、河北辛集市实验高中2013年1月高三月考 材料一  为了让农业这个“基础”不动摇,就必须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怎样做呢?一靠农村组织,二靠经济政策,三靠户籍制度。……1958年6月,刘少奇对全国妇联党组成员说:“毛主席讲了两次,家庭是要消灭的。”改革前,中国的血缘家庭虽然没有被消灭,但是,作为经济家庭实际上已经被消灭了。……“自由种植、自由市场、自由买卖、包产到户”统称为“三自一包”,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名词。‎ 材料二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一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从一开始就显露出它先天的缺陷,如造成了土地过分分散,很难造就现代化农业。以后的情况还表明,农民解除了人身约束后,形成了数千万人的流动人口,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以上材料选自《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经济体制改革前农村的社会状况。(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7分)‎ ‎45、河北省武安三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材料一 (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二 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这句话的含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务运动的主要原因。(7分)‎ ‎46、河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材料一: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 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6分)‎ ‎ ‎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2分)‎ ‎ ‎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 (3分)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47、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材料一 叶卡特琳娜二世颁布的1775年郡制法令有关于设立一些新法院的内容。高级地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高级地方法院是初级地方法院的第二审级。初级地方法院的职责相当广泛,不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 ——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展史》‎ 材料二 农民有权控告、辩护、起诉;民事案件,农民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打官司,刑事案件农民可以提出控告,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法庭判决或政府及社会当局的法令,不得对农民进行任何惩罚…… 在乡尚未组织起来和乡法庭尚未成立之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 ——《1861年2月19日宣言》‎ 材料三 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确立了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原则: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官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认为是19世纪60、70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 ‎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1861年改革前俄国司法制度的主要弊端。(4分)据材料二,归纳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哪些权利。(4分)‎ ‎(2)材料三与一、二比较,俄国的司法改革又有哪些进步?(4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俄国司法改革的认识。(3分)‎ ‎48、湖北省监利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三上期末文综试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戍重温历史》‎ ‎  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 ‎                         —选自《回顾戊戍重温历史》‎ ‎  材料三:关于戊戍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戍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9分)‎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6分)‎ ‎49、湖北省黄冈等八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50、河南省开封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材料1894年甲午战败后,张之洞给清政府上了一道后来被称为其新政总纲的《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九个方面的主张:即编练陆军、重建海军、修筑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派员出国考察等。张之洞以卢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兴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张之洞在湖北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政府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的意旨而设。‎ ‎  清末新政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新政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政权机构和军队发生了较大变化,政治思想异常活跃,科举废止,留学热和办学热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末新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艺”。后来孙中山先生誉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   ——摘编自《从张之洞新政看湖北崛起》等 ‎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张之洞湖北“新政”的主要思想和实践效果。(6分)‎ ‎ (2)如何理解孙中山称张之洞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9分)‎ ‎2013年高考各地模拟考试历史选修一试题汇编答案 ‎1、四川省资阳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18分)(1)孝文帝:以迂回战术消除变法阻力。(2分)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激发信心。(2分)‎ ‎(2)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为主要考试内容(或考经邦济国之术或选拔实用性人才)。(3分)‎ ‎(3)成效:使秦国①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②军事力量明显增强;③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提高,孝公成为“霸君”;④综合国力增强,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6分,三点即可)‎ ‎(4)①论者:操之过急。理由:①在短短103天内颁布了众多的法令,使基层没有时间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规定,致法令成为一纸空文。②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备,没有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就急于改革,招致多方反对和敷衍而失败。(5分) ②辩者:对旧制度改革不彻底。理由:变法内容中没有根本改革旧制度的措施,更没有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5分) ③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理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力量弱小。(5分)④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理由: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缺乏政治斗争策略。(5分)⑤综合观点。(5分)⑥其他。(5分)‎ 任一观点均可,但必须与说明的史实一致。观点2分,史实2分,逻辑严密1分。‎ ‎2、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1)变化: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逐渐设置驻外机构;从被动到主动;从闭关自守到废除海禁,并注意保护侨民利益。(8分)‎ ‎(2)评价:这些变化表明在列强冲击下,晚清政府开始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推动中国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也加深了中国对各国乃至世界形势的了解和认识,并一定程度上保护侨民利益;但同时也便于了列强借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半殖民地色彩。(7分)‎ ‎3、石家庄市一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考试 ‎(1)重视基础教育(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推行军国主义教育;注重专业技术教育。(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2)建立了近代学制;重视儒家道德教育;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政府主导。(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4、河北省五校联盟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调研 ‎(1)平城恶劣的自然条件;摆脱首都困境;全面推行汉化需要(6分 ‎(2)促进洛阳繁华;便利全面推行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9分)‎ ‎5、新乡一中、师大附中、辉县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15分)(1)目的:整顿吏治;(2分)主要标准:“安静宜民”(不扰民,不乱政)(3分)‎ ‎(2)特点:目标职责明确;(2分)注重实际;(2分)逐级考核,随事考成;(2分)‎ ‎ 作用:加强了监察,整肃了吏治;(2分)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保证政令畅通。(2分)‎ ‎6、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1)政策:“文明开化”政策。(2分)评价:利于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改造日本社会习俗;(2分)利于日本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2分)。对西方文化盲目、全盘接受;(2分)弱化了日本传统文化。(2分)‎ ‎(2)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2分)通过移风易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分)‎ ‎7、青海省西宁五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1)意义:推动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统一奠基。(每点2分) (2)材料一: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4分) 评价:全面、辩证地看问题。(3分)‎ ‎8、山东省临沂市高三历史一模 ‎1)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6分)‎ 后果:导致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3分)‎ ‎(2)原因:受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阻挠和反对。(3分) 认识:改革会损害部分人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只要言之成理即可)(3分)‎ ‎9、陕西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15分)(1)特点: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2分)‎ ‎(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新军队,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文明开化,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4分,两点即可) 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3分)‎ ‎(3)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同时,对外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3分)中国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同时,不断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3分)。‎ ‎10、西安临潼华清中学高三年级第二次自主命题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 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等等.‎ ‎11、苏北四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1)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4分)(2)差役法: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等不满。雇役法(免役法):上户和下户不满,中等户感觉便利。(2分)(3)舍弃义理;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视仁政。(任意两点2分)‎ ‎(4)政策的制定要经过论证和试验;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要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任意两点2分)‎ ‎12、银川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13、江苏省2013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14、2013年高考模拟系列试卷 ‎(15分)(1)含义:①“和魂洋才”指:日本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本土传统文化为灵魂(或答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同时培养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3分)②“中体西用”指:以中国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为补充,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或答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3分)‎ ‎ (2)①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1分)日本改革成效更明显;(1分)中日是近邻,很多情况(政俗)更相似,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1分)‎ ‎ ②背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6分,每点2分。如有其它言之有理答案,皆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6分。)‎ ‎15、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1)特点:①王安石不顾地方实际,硬性摊派指标②程序复杂,造成一些地方的农民借贷成本过高③实际借贷范围扩大④官吏乘机侵夺百姓成风。(8分) (2)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2分)着眼点:调节国家利益与地主阶级利益的再分配。(1分) (3)原因:新法实行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地方官吏盘剥百姓,伤害农民利益。(3分)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本身的腐朽。(1分)‎ ‎16、河南省中原名校201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17、甘谷一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 ‎18、贵州省六校联盟2013届高考第一次联考 ‎(1)材料二:日本地理位置独特、面积小、人口少,有助于他们迅速传播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作出一致的回应;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利于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内地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难以改变,不利于对外迅速作出一致的回应。(6分) 材料三:中日两国人民的习惯和对外来事物的感觉方式不同(中国人对外来事物不屑一顾,日本人则有较强的适应性,乐于接受和采纳)。(4分)‎ ‎ (2)两段材料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看到了造成中日差异的部分因素,但没有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5分,言之有理即可)‎ ‎19、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13届高三高考预测卷 ‎(1)有利于依靠皇帝的权利来推行新政;有利于维新派和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推动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改革。(6分)、  (2)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3分)‎ 认为维新派过于冒进、急于求成,导致了变法的失败。(2分)评价:这个观点是片面的。(2分)根本上还在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下,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足以与封建势力相抗衡。(2分)‎ ‎20、河南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12—13学年上学期第三次考试 ‎(1)方式:托古改制。(2分)   作用: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有利于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2分)‎ ‎(2)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撤并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特权等。(4分) 结果:遭到大多教官员的抵制。(2分) 说明: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造成树敌过多,阻力过大。(2分)(3)认识:善于利用传统因素,化阻力为动力;改革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注意改革方法、策略;措施要切实可行。(任答两点,共3分)‎ ‎21、河南省中原名校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22、河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1)青苗法。(2分)肯定原因: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3分)。不合实际原因: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3分) (2)负担: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2分)。‎ ‎(3)肯定: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 (3分)‎ ‎ 失败原因: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2分)‎ ‎23、湖北黄冈市梅川高中12月份月考 ‎(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6分)(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4分)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 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5分)‎ ‎24、湖北省钟祥市2013届高三11月摸底考试 ‎(1)政治上,建立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十二等爵制。(6分)(2)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各3分)‎ ‎25、湖南省醴陵、攸县、浏阳一中2013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1)豪强地主兼并土地。(2分)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利于社会的稳定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5分)‎ 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2分)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5分)‎ ‎27、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12月月考 ‎26、江苏省徐州市2013届高三模底考试 ‎(1)奖励军功,对杀敌立功者重奖。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4分)‎ ‎(2)严刑峻法,邻里连坐。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3分)‎ ‎(3)功利之风盛行。使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形成重利轻义,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容易导致暴政。(3分)‎ ‎28、江西省南昌二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29、辽东三校联合第一次模拟考试 ‎(1)使命:救亡图存,实现国家富强。(3分)突破口及理由:或整顿吏治,或实行君主立宪,或发展实业,或发展教育,言之成理即可。(4分) (2)关系: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打击面过宽,壮大了顽固派的力量,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4分) 教训:改革要审时度势,分清主次;要注意团结一切力量,壮大改革派阵营;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等。(4分。任答两项即可。)‎ ‎30、辽宁本溪高中2013届《高考领航金考卷》文科综合 ‎(1)“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神话: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9分) (2)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 结果不同的原因: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6分)‎ ‎31、辽宁丹东二中2013届《高考领航金考卷》文科综合 ‎(1)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是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它虽然在当时没有实现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目标,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开启了日本立宪政治的历史。(6分)‎ ‎(2)现象:日本大正民主不是真正的具有近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3分) 原因:大正时代没有在经济上出现阶级多元、力量制衡的局面;公民不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国民受国家控制、盲目崇拜天皇;政党内阁发展不健全。(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2、南京市2013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1)方式:托古改制。(1分)作用: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有利于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2分)‎ ‎(2)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撤并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特权等。(3分) 结果:遭到大多教官员的抵制。(1分) 说明: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造成树敌过多,阻力过大。(1分)、(3)认识:善于利用传统因素,化阻力为动力;改革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注意改革方法、策略;措施要切实可行。(任答两点,共2分)‎ ‎33、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共同之处:针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监管银行。(9分)‎ ‎(2)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遭到大资产阶级反对,来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阻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6分)‎ ‎34、宁夏银川一中2013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35、山西省2013届高三第二次四校联考 ‎(1)弊端:法院专门为贵族设立;司法权和行政权不分。(4分) 权利:有控告、辩护、起诉的权利;获得了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2)进步: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司法更加平等、公平。(4分)认识: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维护贵族的利益,改革不彻底。(3分)‎ ‎36、陕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罗斯福新政特点:改革的范围广、力度大;具有浓重的实用色彩(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改革经济体制为主;遵从经济规律,通过提高消费力来拉动经济发展。(答出三点即得4分) 邓小平改革特点:敢于创新(实验);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2分)共同点: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敢于创新。(2分)‎ ‎(2)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如整顿银行、复兴工农业、推行福利制度、兴建公共工程等。从而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开辟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时代。(3分)‎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大胆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城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摸索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路。(4分)‎ ‎37、云南省玉溪一中2013届高三11月月考 ‎1.“混合政府”指:君主立宪制。(3分)  特点: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中国人对西方人化的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或: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文化层次的递进过程。)(5分)‎ ‎ 2.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顽固派的抵制;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3分) 因素:改革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的领导者是否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改革的内容是否得到贯彻实施;改革是否获得足够多的社会支持。(4分)‎ ‎38、云南昆明一中2013届高中新课程高三第二次双基检测 ‎39、2013年1月襄阳市普通高中调研统一测试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基金会对内是美国制度的支柱之一,所致力的是抹平尖锐的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基本上站在渐进改良的最前沿;对外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沉默的伙伴”,维护美国的利益,但始终忠于和平和人道的途径,以文化教育为主业。(6分)、(2)基金会的设立体现了基督教信仰,基督教有鼓励捐赠的传统;体现了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反映了大工业巨头面对20世纪初进步主义思潮勃兴背景下选择温和渐进式改良主义道路;代表美国精英的某种思想,基金会以完善美国乃至全世界为己任,也是巩固美国的现行制度和向全世界扩张其影响为目的。(9分)‎ ‎40、南充高中2010级高三月考 ‎(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分)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或:现实社会的需要);秦孝公的支持;公平无私、赏罚分明。( 任两点4分)(2)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奖励耕织;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削夺旧贵族特权;废井田、开阡陌。(5分)(3)社会秩序安定;国力(或:经济、军事实力)增强;旧的奴隶制度(或;井田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任三点3分)(4)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政治支柱。(2分)认识:改变旧制度的变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2分)‎ ‎41、2012年上期江华一中、江永一中、道县二中三校期中联考 ‎26(1)粮食价格过低。(2分)(2)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3分)‎ 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3分)‎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3分)‎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3分)‎ ‎27.(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封建统治面临危机;民族危机加剧。(6分)‎ ‎(2)理由:亚洲野蛮落后,欧洲文明先进。(2分)消极影响:日本不断对亚洲其他国家进行侵略。(2分,答侵略朝鲜、发动侵华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亦可得分)‎ ‎(3)理由:日本文字、政俗,与中国相似;日本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功。(2分)‎ 看待:有利于争取光绪帝对维新变法的支持;扩大维新运动的影响;为救亡图强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赞扬;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不发动广大群众,维新变法不会成功。(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28.(12分)(1)铸刑鼎(或把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公诸于世)(2分);孔子反对(2分);违背礼治,贵贱失序,会加剧社会混乱(2分);‎ ‎(2)不毁乡校(2分);乡校议论政治,舆论监督,有利于国君发扬善的措施,改正错误的决定,是国君之师(2分)。孔子认为子产尊重民众的舆论监督,是“仁”的体现;(2分)‎ ‎29..(1)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2分)‎ ‎(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奴得到了自由, 而美国解放黑奴仅仅关系到少数黑人, (3分)俄国解放农奴后全面建立司法体系,同时推行地方自治改革, 而美国没有涉及其他领域的改革。(3分) 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而美国没有改变性质(2分)‎ ‎42、河北邯郸市2013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1)观点:市场是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看不见的手);资本家(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促进整个社会利益的有效发展;反对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主张自由主义。(6分)影响: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2分)‎ ‎  (2)主旨: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克服经济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资本主义秩序。(4分)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3分)‎ ‎43、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抱负。(四个角度)‎ ‎(2)取信于民;奖励军功;实行县制;废井田,实行土地私有。‎ ‎(3)利用民风;刑赏并有;措施全面。‎ ‎44、河北辛集市实验高中2013年1月高三月考 ‎(1)(8分)农村组织集体化(经历了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发展历程);实行统购统销的经济政策;采用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取消商品交换;思想僵化落后。‎ ‎(2)(7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造成新问题。‎ 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与时俱进,多关注相关群体,做好配套工作。‎ ‎45、河北省武安三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1)(8分)主观目的:富国强兵或自强求富。(2分)含义: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6分)‎ ‎(2)(7分)超越洋务运动的方面:①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②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③社会基础是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④改革内容更广泛、更深入。(4分,每点1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政的领导力量;西学的进一步传播。(3分)‎ ‎46、河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1)青苗法。(2分)肯定原因: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3分)。不合实际原因: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3分)‎ ‎(2)负担: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2分)。‎ ‎(3)肯定: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 (3分) 失败原因: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2分)‎ ‎47、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1)弊端:法院专门为贵族设立;司法权和行政权不分。(4分)权利:有控告、辩护、起诉的权利;获得了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2)进步: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司法更加平等、公平。(4分)认识: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维护贵族的利益,改革不彻底。(3分)‎ ‎48、湖北省监利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三上期末文综试题 ‎ (l)看法:材料一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材料二认为是由于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斗争策略,没有注意尽量减少对立面。(6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大。(3分)  (2)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性。(3分)注意的问题: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3分)‎ ‎49、湖北省黄冈等八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1)豪强地主兼并土地。(2分)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利于社会的稳定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 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5分)‎ ‎    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2分)‎ 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5分)‎ ‎50、河南省开封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