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外交
单元综合检测(四)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公告中指出:“你们将创立真正代表人民的机构,能找到永远不以主子自居的代表人。”这反映了公社委员会 ( )
A.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B.极力推行直接民主制
C.实行人民监督制度 D.坚持人民公仆的宗旨
解析:选D。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原则。材料与无产阶级专政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制实行的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巴黎公社的监督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公社委员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故D项正确。
2.巴黎公社委员瓦尔兰和茹尔德都曾任公社的“财政部长”,曾经支配过400万法郎。但他们却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动。他们家距财政部大楼并不是很近,但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乘坐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巴黎公社委员如此廉洁,若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主要得益于( )
A.巴黎公社是一个民主自治机构
B.巴黎公社委员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
C.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社委员
D.巴黎公社立法、行政、司法权分立
解析:选C。巴黎公社委员的廉洁,主要是由于人民有权监督罢免公社委员,使其秉公守法,不敢贪污受贿,故C项正确。民主自治机构并不是导致公社委员廉洁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民主选举与公社委员是否廉洁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采用三权分立体制,故D项错误。
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1917年11月,在资本主义工业落后的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这表明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 )
A.坚定不移彻底贯彻 B.坚持原理实事求是
C.学习原著付诸实践 D.广泛宣传深入人心
解析:选B。坚定不移彻底贯彻,说法过于绝对,忽视了中国国情,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学习原著”不符合实际,忽视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C项错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并非简单的宣传,而是使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故D项错误。
7
4.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到来。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
A.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解析:选A。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因此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B项体现了十月革命的世界地位,但是体现不出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广泛影响,故排除;俄国十月革命主要是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影响,而不是推进全球工业化进程,故C项错误;D项只体现了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而不是其世界影响,故错误。
5.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
C.为三大改造做准备
D.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依据
解析:选B。计划生育政策正式执行于20世纪80年代而非新中国成立之初,故A项错误;当时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在筹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进行全国人口的普查是在为各个地区的人大代表数目提供依据,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与人口普查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是针对政治而非经济和文化领域,故D项错误。
6.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 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解析:选C。材料“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协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无关,故B项错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这与完成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遗留任务无关,故D项错误。
7
7.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为此( )
A.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
B.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
C.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解析:选D。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是在1953年,故A项错误;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是在1956年,故B项错误;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故C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加强法制建设,故D项正确。
8.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此规定意在( )
A.强调宪法的性质与地位
B.重申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C.重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总结中国民主建设的经验
解析:选A。根据材料“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体现了宪法的性质,根据“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了宪法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公民政治权利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中国民主建设经验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9.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国际版推出了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2007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香港根本死不了》一文。《财富》杂志的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
A.该杂志理念发生变化
B.“一国两制”保证了香港的繁荣
C.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D.美国政府对香港的策略发生变化
解析:选B。杂志理念发生变化是该杂志转变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据材料“1995年6月”“2007年7月”可知,“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的发展,保证了香港的繁荣,故B项正确;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是其转变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财富》杂志的这一转变与美国政府策略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10.2005年12月24日
7
,大陆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中国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1993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领导人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汪辜会谈”促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九二会谈”使海峡两岸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
D.“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实现
解析:选B。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与材料中“1993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与材料中“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相符,故B项正确;“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不等于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故C项错误;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故D项错误。
11.“关于越南,在尊重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各项政治问题的解决,应使越南人民享有经由秘密投票的自由普选而建立的民主机构所保证的基本自由。……将在一九五六年七月内,在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国际监督和监察委员会成员国代表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普选。”这段话出自( )
A.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时的讲话
B.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讲话
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D.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的讲话
解析:选B。从时间上看,材料“在尊重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的基础上”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段话的提出应是1953年后,从材料“将在一九五六年七月内”可判断这段话应在1953-1956年间,而毛泽东访问苏联分别是1949年和1957年,故A项错误;从材料讨论的是越南问题,这与日内瓦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相吻合,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主要议题是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问题,周恩来的发言主要围绕“求同存异”而展开,故C项错误;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是在1979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2.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7
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解析:选C。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的结果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中美关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体来说是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日期
封面
1950年12月11日
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
1954年5月10日
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
1972年3月6日
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
1979年1月1日
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美国国防部《东亚
——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美国、世界的政治影响。(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美国的战略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7分)
7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当前我国政府应如何利用“包容”的历史传统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8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说明此时期美国对中国关系友好化,封面中内容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反映了尼克松访华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0年代美国结束了对中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史实从对中国、对美国、对世界三个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可知美国在宣扬“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危机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其会将战略重点重新放回到亚太地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二可知,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一直意图称霸世界,因而中国崛起对其称霸世界构成了威胁;再就是亚太地区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因而美国意图掌控亚太地区。 (3)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国“包容”的历史传统即强调和谐共处,和平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外交关系中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意图实现和谐共处;同时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实现和平发展。
答案:(1)变化:结束了对中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美国:极大地改善美苏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从越南战争中得以抽身,缓解了国内反战情绪,有利于政治稳定。
对世界:打破了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有利于亚太地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变化:提出“中国威胁论”,战略重点重返亚太地区。
原因:中国的崛起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称霸世界是美国始终不变的对外战略;亚太地区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
(3)应对: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
时间
条约或事件
后果或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宝岛台湾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
7
1919年
巴黎和会
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打破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归还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则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从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与国家政策的关系,或者从民族独立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等角度拟定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注意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示例二: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
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使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赢得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壮大。
(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均可同等赋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