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必修2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5小题,)‎ 1. 经过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的学习,你觉得近代前期中国人自己创办大量报刊的主要目的是()‎ A. 丰富社会生活 B. 促进商品销售 C. 唤醒民众,启蒙思想 D. 宣传政府政策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报刊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报刊向民众宣传自己的主张,目的是为了唤醒民众,启迪人们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C。 ‎ 2. 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据此下列图片不能说明的是()‎ A. 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的发展 B. 溥仪社会地位变化的缩影 C.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溥仪政治观念变化的历程 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可知,图一为溥仪穿着龙袍,是传统的长袍马褂样式;图二为溥仪穿着民国时期的西服;图三为溥仪穿着中山装,中山装因孙中山提倡而得名,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三幅照片反映了溥仪不同阶段的服装,溥仪不同阶段的服饰变化,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故ABC三项都能体现,而不能体现本人政治观念的变化。故选D。 ‎ 3.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图8中能体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新生事物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A 略 ‎ 4. ‎   某同学就“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归纳出下列四项“中国第一”,其中不准确的是 A.  《申报》是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B.  《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C.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D.  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出现于台湾 9‎ A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和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而《申报》是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报刊,A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BCD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 ‎ 1. 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之一。下列图中所示的服饰或建筑,能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和识记判断能力。图中的①旗袍和②中山装在结构上都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男女标准服装;而③是中国传统住宅四合院;图④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特色;由此可以排除ACD,故选B。 ‎ 2.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A. 社会变迁角度 B. 近现代化角度 C. 社会群体角度 D. 社会思潮角度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与题意不符,A错误;现代化主要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与题意不符,B错误;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与题意不符,D错误;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题干中知识分子、近代绅商、学堂学生、军人集团都应当属于社会的不同群体,C正确。故选C。 ‎ 3. 高二文科班李云龙同学在授课老师的指导查阅了《海国图志》、《变法通议》、《三民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计划参与某一课题研究。据此判断,该研究课题的主题应是 A. 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冲击 B.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 近代中国重大政治变革考证 D. 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嬗变 9‎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到的著作或文章均是在西方文明冲击下出现的,这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后思想观念的体现,故该研究课题的主题应是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嬗变,D项正确。A项是背景,BC两项不符题意。故选D。 ‎ 1. 下图是民国初年婚礼图片,从中反映出当时近代中国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上的变迁是 ‎ A. 男女平等的实现 B. 中国传统婚礼的废弃 C.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 呈现出中西合壁、土洋并存的特征 ‎ D 试题分析:依据图中人物的穿着及礼仪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上呈现出中西合壁、土洋并存的特征。故选D。A、B两项与中国近代史实不符且从图中无法得出;C项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变化。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习俗的变化 ‎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4~17题。‎ 2. 下图是一位近代著名人物的纪念邮票,其中下面对此人的评述正确的是 ( ) ‎ ‎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 ‎②曾主编过《生活周刊》和创办生活书店 ‎③还曾创办过《新华日报》④曾为《义勇军进行曲》作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3. 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反映的是() ‎ ‎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②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③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 1. 阅读下列材料: ‎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 ‎ 请回答上表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哪种最快()‎ A. 报纸 B. 广播节目 C. 电视节目 D. 互联网 2. 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包括() ‎ ‎①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②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③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④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A 本题考查历史人物邹韬奋和学生识图、解图能力。邮票人物是邹韬奋,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主编过《生活周刊》和创办过生活书店,但没有创办《新华日报》,而为《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的是田汉,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 B。 ‎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主要指先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再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材料中鲁迅先生的话“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体现出中国社会的迅速变迁,而不是渐进性,故③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有③的选项ABD,故选C。‎ 9‎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和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从题目提供的数据看,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突出反映了互联网起步晚于报纸、广播和电视,然其后用户增幅巨大,由此得出结论互联发展最为迅速,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读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它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由题中1999年--2005年上网计算机台数和上网人数的迅速增长都说明①③是正确的;由题目中国际出口宽带数据的迅猛增长可知②是正确的;C叙述太绝对,错误。据此分析,选项A正确,故选A。‎ ‎ ‎ 1.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将中国社会投入到动荡之中,历史的转型化作无尽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自此以后,在中国大地上“顺时”出现了一场革除陋习、除旧布新的运动,社会习俗发生了变迁。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下面选项中不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的是(  ) ①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           ②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 ③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    ④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D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840年鸦片战争”,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外国的侵略,故①错误. 政治的导向性、商业发展的趋利性、思想的革新性主要发生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②③④错误.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鸦片战争影响的掌握. 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半殖民地. 经济上:中国逐渐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了开始解体,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外商企业开始在通商口岸建立. 2、社会矛盾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 4、革命性质及阶段: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5、思想观念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 6、阶级关系变化:产生了无产阶级;阶级矛盾激化,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7、外交政策:由“闭关自守”到近代被迫开发. 8、国际地位:下降. 因此,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2. 下表是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开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研究性学习时制作的一份简表。表中生活情形最早可能出现于近代 ‎ 服装类型 西装、长袍马褂等 9‎ 交通工具 电车、汽车、马车等 住宅风格 洋楼、里弄等 通讯方式 电话、电报、邮传等 A. 重庆 B. 西安 C. 武汉 D. 上海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片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受西方的影响是最早的;D正确,所以可以排除ABC。故选D。 ‎ 1.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迁,以下各项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改良旗袍         ②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③国人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建成         ④国人自办有线电报开始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③④①② D. ③②①④‎ C 本题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可知①辛亥革命后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设计了改良旗袍。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③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④李鸿章在1881年开办了天津电报总局,这是中国最早的电报局,国人自办有线电报开始。故排序为:③④①②,故排除ABD。故选C。 ‎ 二、非选择题,自练自提(本大题共3小题,)‎ 2.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 ‎(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 9‎ 原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1)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可见在服饰、饮食、交通工具、婚礼习俗,材料二在建筑方面发生变化。 ‎ ‎(2)本意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原因,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材料中“四合院欧化”、“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可以得出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第二小问,材料中“欧化、洋化”,可见原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本题考查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材料可见,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变化,可以概括为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婚姻习俗等的变化,可以得出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总之,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认为社会变迁的运动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种基本形式: I.渐进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积系性社会变迁(弱式) Ⅱ.突发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革新性社会变迁(强式) Ⅲ.创新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革断性社会变迁(强式) Ⅳ.传导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外因诱导性巨变(弱式和强式)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从材料中的四种基本形式的社会变迁中,提取其中一项,结合相关史实,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材料所述的四种变迁的方式的具体内涵,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如辛亥革命是传导性巨变,因为辛亥革命是受外力影响,甲午战争败给日本后,孙中山就走向了革命道路,常年流浪海外,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才模仿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所以辛亥革命深受外力的影响,是传导性巨变。清末新政不过是临时性、突发性微变,新政是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辛亥革命属于传导性巨变 首先,辛亥革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力的影响。甲午战争清朝收给日本后。孙中山就走向了革命道路,试图推翻清王朝,在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之后,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明的影响,认识到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走上了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道路,所以辛亥革命深受外力的影何,是传导性的变化。 其次。辛亥革命属于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巨变。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突破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一种全新民主体制,并且从经济、文化等层面试图对中国社会进行相应的改造,建立一套与民主制度相匹配的经济、文化建设。 所以,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属于传导性巨变。‎ 9‎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方式等。 本题以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方式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北宋以后中国社会的生活习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有娱乐兼经营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还有各种节日日渐增多,如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要挂年画,贴桃符。‎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材料二: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近代中国社会形成的新观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1)特点: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习俗日趋多样化。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2)新观念:崇尚西方、重商、享乐。 原因: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进步人士的提倡。 (3)习俗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要积极引导、继承发扬优良社会习俗,抵制不良社会习俗,形成健康文明的新习俗。‎ ‎(1)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出现有娱乐兼经营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还有各种节日日渐增多,如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要挂年画,贴桃符”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答案。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材料时间信息“北宋”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等。 (2‎ 9‎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史实,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分析总结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信息“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材料三信息“到民国时期……节俭意识相对弱化……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可以总结出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可以从材料“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和“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等可以得出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 (3)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迁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习俗的变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以及对此应该正确引导等认识。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