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2010高考真题哲学汇编 13页

  • 912.00 KB
  • 2021-05-13 发布

B42010高考真题哲学汇编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辨证唯物论 ‎(2010福建卷)35.某同学在学校感到自卑,影响了生活和学习。老师开导他,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善于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体验成功。该同学根据老师的指导,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找回了自信。这告诉我们 ‎ A.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决定着自卑向自信的转化 ‎ ‎ B.人们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 C.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解决矛盾的首要条件 D.世界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心理体验 ‎【答案】C ‎【解析】题干说明的是某同学因为存在矛盾,在老师的开导下,挖掘自身潜力,体验成功,由自卑转化为自信。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反相成,矛盾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条件。故C为最佳选项,A说法绝对,B项应改成主观世界的调整,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涉及考点有意识的特点、意思的作用、世界观、矛盾等。旨在通过学生们在社会转型下,思想、心理态势的变化,如何提升其适应社会能力这一教育热点话题。矛盾双方的相反相成需要条件,这一知识点容易忽略,提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于主干知识应全方位掌握。‎ ‎(2010江苏卷)28.右图漫画(你的心境)所体现的哲理是 A. 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 B. 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 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解析】考查意识。ABC表述不正确 ‎【答案】D ‎(2010江苏卷)24.“双百”人物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地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解析】本题为综合考查。《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结合。AD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表述错误;BC从哲学角度分析,考查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能级要求理解。‎ ‎【答案】C ‎(2010江苏卷)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解析】基础知识考查。能力要求低。学生对主体知识的把握。‎ ‎【答案】C ‎(2010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解析】基础题 ‎【答案】A ‎(2010安徽卷)10图1漫画《招聘》启示我们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 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分析:试题以漫画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从漫画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引导考生自觉培养人文素养。解答漫画类题首先要对漫画正确解读,明确漫画讽刺什么或颂扬什么,在此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漫画《招聘》意在讽刺某招聘单位不顾自身实际和社会责任,故意提高招聘条件,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故正确选项为D。‎ ‎(2010四川卷)29.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 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 -------《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基本派别的认识,考查了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材料《吕氏春秋·自知》中的“得钟者”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A项和D项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而C项属于不可知论。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应该是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题干材料和四个选项所蕴含的哲理。‎ ‎(2010新课标卷、辽宁卷、湖南卷、陕西卷)‎ ‎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科学研究需要哲学来做指导,钱学森并没有主张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正确答案:C ‎(2010新课标卷、辽宁卷、湖南卷、陕西卷)‎ ‎22.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②、③观点都是错误的,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以自身固有的规律为基础的,人的意识不能起到决定作用。正确答案:C ‎(2010山东卷)24.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解析:选C。题干中说“既可以看成-----也可以看成-----”,说明选项应该是意识活动,排除A;BD说法错误。‎ ‎(2010山东卷)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注意“上帝” 与“核聚变” “向性运动”,体现①③;②④与题意不服。‎ ‎(2010重庆卷)正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者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景,生活西索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回答30--31题。‎ ‎30.材料表明 ‎ A.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 B.人们心中的“美人鱼”形象是以“美人鱼”雕像为基础 ‎ C.人们对“美人鱼”认识的差异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D.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鱼”是主观思维的产物,缺乏客观基础 ‎31.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人们对“美人鱼”认识是对现实存在“美人鱼”的反映 ‎ B.童话中的“美人鱼”体现了安徒生主观能动性的随意发挥 ‎ C.“美人鱼”雕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D.人们心中的“美人鱼”是一个感性形象,他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 ‎30.解析:安徒生童话世界是安徒生主观创作的结果,是主观思维的产物,但他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有着客观的基础,A、D项排除;B项错误,材料表明人们根据安徒生的通话,结合自己的成长背景、省会习俗等形成自己对美人鱼的认识,说明人们对“美人鱼”的认识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C项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人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意识的本质这一知识点,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本题较难。‎ ‎31.解析:人们对“美人鱼”的认识是人们主观想象的结果非感性形象,A、D项排除;童话中的“美人鱼”是安徒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的结果,但非随意发挥而是有其创作的意图,B项排除。世博会上的“美人鱼”市建设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选C项。‎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察了发挥主观能定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试题难度较大。‎ ‎(2010江苏卷)35.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多样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阐述建设学习型政党对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意义。‎ ‎【解析】此题考试综合学科知识。背景材料主要阐述党的问题。学生对于材料的主体认识很明确。设问中分别从哲学与政治生活两大角度进行,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解答第(1)学生一定要牢牢锁定“唯物论”答案组织难度不大,属于中档偏下题。解答第(2)要全面具备党执政方式的知识,特别是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意义。在复习中若考生能有效复习此内容,则比较简单,反之得分不会多高。‎ ‎【答案参考】‎ ‎(1)①物质决定慧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间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努为学习和掌握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完善执政方式的要求。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利于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科学执政;有利于坚持为人民执政、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现民主执政;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依法执政。‎ ‎2010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认识论 ‎(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28、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28.A ‎【解析】认识的进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因此③观点错误,排除B、D,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是对真理相对性的错误理解,真理的相对性是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事物一定层次的认识,而非指包含谬误成分。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29. 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 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 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D. 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答案】C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干扰性非常强,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子“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这一句子中的“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预测,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性思考并付诸实施的过程的过程,因此本题应选C。仔细推敲A、D选项,这两个选项实际上是错误观点,尚未探测到的事物,有可能客观的存在着,有可能是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的,无论存在与否都将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理性推测是否可靠最终都要接受实践检验,而非看这一推测是否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B观点正确,但未准确反映题意。‎ ‎(2010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 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析】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常考题。学生能准确识别ABCD有难度 ‎【答案】B ‎(2010四川卷)33.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论中人的认识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正确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人类对气候的认识,从1898年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变化很多大,因此,①、②正确。③项“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是错误的,人类认识是前进的。④项否认了认识的任务和目的,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人的认识的相关知识。‎ ‎(2010新课标卷)‎ ‎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人类对木星的探索不只是为满足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这么简单,更直接的动力是加深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识,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①观点是不准确的。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未必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的如期成功。正确答案:B ‎(2010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答案】C ‎【解题思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力的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选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2010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解析;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 ‎(2010天津卷)14、(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事业,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答案】(1)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②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③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④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10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 ‎(3)某中学组织开展“参与,让世界更美好——志愿者服装样式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有些同学认为应突出美观,有些同学则强调实用。如果由你设计,你会突出美观还是强调实用?请说明理论依据。(5分)‎ ‎【答案】①突出美观或强调实用,坚持重点论。②主张美观和实用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010安徽卷)38.(28分)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 “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 ‎(2)请你结合乙同学的发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说发展低碳经济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3)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2)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分析:试题取材社会热点,通过再现某校高二(1)班的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过程,巧妙地将上海世博、世博安徽以及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等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第(1)问,考查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生要从甲同学的发言中概括出“历史悠久、一脉相承”,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概括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概括出“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第(2)问,要求考生从乙同学的发言中获取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论证发展低碳经济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影响。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因此,考生可以调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第(3)问,切入点小,设问指向明确。考查考生描述和简单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要抓住“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评价这一探究活动。‎ ‎2010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唯物辩证法 ‎(2010福建卷)36.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水集鱼聚,术茂鸟集 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 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北极熊减肥”现象体现的是根据气候变化,主动作出调整,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体现了联系的有条件性。①③符合。②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定位:涉及考点有联系的特征、矛盾特殊性、意识的作用。旨在通过典型素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另外选项中呈现的民谚俗语都是大家熟悉的有些教材中有体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真知。‎ ‎(2010江苏卷)31.针对中小学办学中存在的偏流国家课程计划、片面追求升学指标、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2006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规定。这表明 ‎ A.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 B.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解析】A、B表述错误,C与题干无关。‎ ‎【答案】D ‎(2010江苏卷)30.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①   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   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 ‎③   整体的功能状态极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④  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 ③  D. ③④ ‎ ‎【解析】②  经济生活,用行政手段不符合题意。经济手段。③  不符合题意,江苏沿海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 ‎【答案】A ‎(2010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 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常考题。学生训练中经常出现。考查运动的特点。选项带有迷惑性。‎ ‎【答案】A ‎(2010安徽卷)10图1漫画《招聘》启示我们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 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分析:试题以漫画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从漫画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引导考生自觉培养人文素养。解答漫画类题首先要对漫画正确解读,明确漫画讽刺什么或颂扬什么,在此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漫画《招聘》意在讽刺某招聘单位不顾自身实际和社会责任,故意提高招聘条件,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故正确选项为D。‎ ‎(2010安徽卷)11.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分析:试题以求真、向善、塑美的价值追求立意,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的能力,引导考生积极求真、向善、塑美,提高精神修养。①侧重求真,②侧重向善,③侧重塑美,④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本题正确选项为A。‎ ‎(2010新课标卷、辽宁卷、陕西卷、湖南卷)‎ ‎23.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观点错误,自然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要以自然事物的联系为基础来实现。④说法是正确的,但题意是:在尊重事物的真实联系基础上,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因此和题意明显不符。正确答案:B ‎(2010四川卷)30.“竹竿效应”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果农常用竹竿收取有刺大树上的果实,只有竹竿最长的才能收得最多。“竹竿效应”蕴含了应将关键因素作为“竹竿”,“竹竿”有多长,水平就有多高的道理,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要善于全面分析和处理矛盾 ‎③全局和部分是相互制约的,要学会处理好关系全局的决定因素 ‎④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要学会有效促进事物从量变到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次矛盾关系、整天和部分关系、量变和质变关系的理解,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竹竿效应说明,要将竹竿 提高水平的关键因素,这就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观点一重点论的观点,体现了抓好关键部分以提高整体水平的观点,因此,①③正确。②项强调了两点论,与题干不符。题干材料说明了主次矛盾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非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以④不能入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竹竿效应的内涵。‎ ‎(2010北京卷)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题思路】“孝”要因人而异,这是具体文图具体分析的典型体现,不同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体“孝”——共性,顾排除①②,选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阐述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 ‎(2010天津卷)9.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D.祸兮福依 福兮祸伏 ‎【解析】漫画《路向何方》是说每一个方向都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哲学寓意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A项的哲学寓意是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B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C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答案】D ‎(2010天津卷)10. 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水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从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解析】毛竹5年底面看不见生长,但地下生长,它钻出地面后的快速增长,反映的是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项说法绝对化。C、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 ‎(2010重庆卷)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回答28~29题。‎ ‎28.火山喷发使欧洲许多机场关闭,因此到来这些地区陆路交通的繁忙。有科学教认为,本次火山喷发还有可能全球气候变化。火山喷发 A.是欧洲陆路交通繁忙的内因 B.对交通和气候的影响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C.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体现了市区间的主观联系 D.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对人类诸多不到的行为的警示 解析:火山喷发使机场关闭带来陆路交通繁忙,体现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故A项错,是外因而不是内因,C项错误,是客观联系而非主观联系,D项错误,火山喷发与人类的不道德行为无关。故应选BA ,火山喷发多交通的影响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联系普遍性的具体表现这一知识点。‎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较难。‎ ‎29.每一座火山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冰岛火山喷发,没有人知道它喷出多少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将达到大气中的何种高度。这强调了 A.火山活动无法预测; B.活动门有规律性;‎ C.火山活动规律具有普遍性;D.每一座火山活动的规律都有特殊性。‎ 解析:抓住题目主旨,材料强调了冰岛火山活动的个性,体现了规律的特殊性,D项正确:火山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A、B项排除;火山活动是有规律可循,但每个火山活动又有自己的特点,C想不符合题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规律的特殊性。‎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试题较难。‎ ‎(2010浙江卷)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认识世博会是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回答27—28题。‎ ‎29.2004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 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ks5u ‎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 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解析】创新是“扬弃”,是既否定又肯定,故①错误, ②正确 ‎;从材料看,中国通过创新,取得了技术成果和生产力发展,而未涉及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故③正确,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Bks5u ‎(2010浙江卷)31.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了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规律的,故①入选;②说法绝对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故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 答案C ‎(2010安徽卷)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1)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8分)‎ ‎(2)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2分)‎ ‎(3)在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8分)‎ 参考答案:(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影响其消费实际增长率的变化。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总体高于其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则相反,原因之一在于城镇居民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三农”工作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体现了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体现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分析问题,又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如在看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变化和差异时,又抓住收入影响消费这个重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不同,分析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如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运用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知识分析材料二,解答上述两个问题。‎ 分析:试题取材社会热点,材料一以表格的方式反映某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变化,材料二列举我国政府“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举措,两则材料共同体现政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时事热点。试题着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大事。‎ 第(1)问,考查考生从表格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作答表格题要求对表格元素(标题、表体、注等)做充分分析,从中获取信息,再根据设问的要求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本题切入点小,设问指向明确,但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考生能否从表格中分析出城镇居民的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 第(2)问,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考生将政府职能的知识与政府的举措相对应,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思考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从而说明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基本原则。‎ 第(3)问,设问新颖,是本大题的创新之处。设问不是要求考生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上述材料,而是从思想方法的角度考查考生运用矛盾分析法解题的思维过程,正确解答本题必须完成这一思维转变。由于思维过程的复杂性,因而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8分)‎ ‎(6)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12分)‎ ‎【答案】‎ ‎(5)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6)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解析】‎ ‎(5)指向不是很明确,回答难度大。本题不仅仅局限于材料,但是知识点较明了,就是考察我国发展农业的措施,属经济常识第四课内容,这是复习时的一个重点。‎ ‎(6)指向非常明确,相对容易。本题设问简单明了,回答问题需要答出联系的主要知识点,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论证即可。‎ ‎(2010江苏卷)‎ (1) 请你在列举两个理念,并依据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 ‎【解析】从①、问主要探讨的是世博的意义。从经济和文化。在三问的设计中,理念应该是世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用哲学原理分析。理念+行动。作答过程中要去学生的理念要正确,理论选择要到位,材料结合要准确。综合能力考查达到顶峰。解答时要扣住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 ‎【答案参考】‎ 答案要求:列举的理念要吻合所列材料中反映的信息,依据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要贴切,践行举措要联系自身实际、具体可行。 ‎ 参考答案示例 ‎①创新理念。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不断优化学习方式,‎ 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合作理念。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树立合作意识,积极参加合作学习和社团活动,提高合作能力。‎ ‎(2010山东卷)28.(25分)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裁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材料二 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赌徒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1)描述图9所示经济信息,揭示图9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9分)‎ 解析: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本题实际要求回答两方对面的问题,一是图9提供的直观信息,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在快速增长。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上升,GDP的增长率先升后降,且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二是图中两条曲线即文化产业与GDP之间的内在联系。审好题答案即可迎刃而解。‎ 答案:(1)图9显示,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在快速增长。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上升,GDP的增长率先升后降,且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GDP的增长;GDP的增长为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消费奠基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2)加入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6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职责,结合材料联系课本基础知识答出即可。‎ ‎(2)答案一:人大代表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②通过形式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意见表决相关决定,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 答案二:政协委员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②积极提交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 ‎(3)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5分)‎ 解析:本问考查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但不能认为创新就是否定,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回答时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 答案: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②《沂蒙》等“红包”影视作品的成功,既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不合理因素的否定,同时又是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继承和发展。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否定,但没有否否定就没有创新。‎ ‎(4)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6分)‎ 解析:本问考查的题型是“为什么”,要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作答;内容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答出民族的特点以及与其它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答案: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是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2010天津卷)14、(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事业,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答案】(1)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②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③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④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10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 ‎(3)某中学组织开展“参与,让世界更美好——志愿者服装样式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有些同学认为应突出美观,有些同学则强调实用。如果由你设计,你会突出美观还是强调实用?请说明理论依据。(5分)‎ ‎【答案】①突出美观或强调实用,坚持重点论。②主张美观和实用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010广东卷)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37.(26分)‎ ‎(1)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10分)‎ ‎(2)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16分)‎ ‎(2010四川卷)38. (32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然,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到2009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 材料二 ‎ 我国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10年,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如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如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实施各种惠农补贴等;中央财政拟安排社会保障投入3185亿元,用于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舍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1) 材料一(含图15)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8分)‎ (2) 结合材料二,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对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的作用。(10分)‎ ‎(3) 结合材料,运用因果联系的观点,说明我国当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必要性。(10分)‎ 答案:(1)(12分)‎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长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降低,行业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4分)。‎ ‎②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增速(2分);财政可以在社会保障支出和补贴支出方面,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的扶持力度(3分)。政府通过对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调整对垄断行业的税收政策,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3分)。‎ ‎(2)(10分)‎ ‎①国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1分)。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增加“三农”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分);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城乡居民负担(2分);国家履行文化职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分)。‎ ‎②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1分)。国家履行职能,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以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人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2分)。‎ ‎(3)(10)‎ ‎①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3分)。我国存在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和合理现象是必须改革的原因,只有寻因究果,才能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2分)‎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分)。增强收入分配中的预见性,通过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把社会财富分好(3分)。‎ ‎2010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历史唯物主义 ‎(2010江苏卷)33.“权为民用,纵然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佳话;利于己谋,即便有豪宅千顷,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这幅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指引 ‎ C.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性 ‎【解析】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答案】C ‎(2010江苏卷)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B.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因此选择D.‎ ‎【答案】D ‎(2010北京卷)28.北京某地铁站旁,有一个由退休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站点”,这些退休老人在为行人提供义务指路服务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快乐。这表明 ‎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②实现人生价值取决于客观条件 ‎ ③索取和奉献是统一的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 【解题思路】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退休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行人提供义务指路服务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①④正确,②③‎ 本身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所以选B. ‎ ‎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人生价值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阐释现实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来 ‎(2010天津卷)5、有一种风范叫关爱,有一种姿态叫坚守。地震时候,正在玉树孤儿院做义工的香港货柜车司机黄福荣为营救孤儿和老师不幸遇难。他在义工的路上默默地走了十年,曾徒步走中国为“中华骨髓库”募捐,曾在汶川灾区志愿服务了三个月……“好人阿福”以生命的闪光实现了“终生做义工”的愿望,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他的事迹说明 A、 人生价值是自我满足 B、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 B、 人生价值是自我牺牲 D、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客观机遇 ‎【解析】黄福荣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为社会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来源:高&考%资(源#网]‎ ‎(2010浙江卷)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认识世博会是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回答27—28题。‎ ‎28.“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③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 ks5u ④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对当今面临问题的反映,且“引领人们更多的去思考”,故①②符合题意要求。③说法错误,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说法不准确,意识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答案A ‎(2010广东卷)33.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财富精神,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A 错;B、C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异。精神是属于意识范畴,D正确且符合题意。‎ ‎(2010广东卷)35.温家宝指出,2010年我们要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里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D.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解析:B、C、和D与题意无关。‎ ‎(2010安徽卷)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回答6—7题。6.我国政府制定《纲要》做到了 A.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决策 B.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C.依法执政,行使国家立法权 D.保障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7.《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试题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6题从政治生活角度考查考生对“政府依法行政”这一知识的理解。《纲要》的制定过程是我国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过程,A项正确。“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间接行使国家权力,故BCD项错误,不选。‎ 第7题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考查考生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知识的解读能力。《纲要》的制定过程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纲要》要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体现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①④正确。②③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选。本题正确选项为C。‎ ‎(2010浙江卷)30.下面的漫画《超常发挥》(作者:盖桂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要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认识能力 B.要满怀必胜信念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C.要善于通过量的积累去实现事物质的变化 D.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解析:回答漫画题最重要是的读懂漫画说明的意思。从所给4幅漫画中可以看出,射箭者不是勇敢的面对自己射不中靶子的现实,而是不断地去寻找射箭靶子,故D项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D ‎(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资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 左右。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通过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只,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突破3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家庭购买和使用节能灯的主要因素。如果企业要生产节能灯,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12分)‎ ‎(3)实施节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10分)‎ ‎【答案】‎ ‎(1)活动原则:保护环境,实施惠民工程,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制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具体内容:制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并监督执行相应经济法规;部署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运用财政补贴等经济调节手段,汇集和传播有关经济信息。‎ ‎(2)家庭收入水平;节能灯价格;政府补贴的力度;家庭用电的价格;消费习惯与消费理念。‎ 市场需求或同行的竞争;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转产成本;政府的补贴。‎ ‎(3)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节能理念可以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存在节能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 ‎【解析】本题以节能减排为话题,分别从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角度设置考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回答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属于比较容易的,对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是如何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这一问题,要求考生对经济管理职能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一知识要求要牢记,否则就失去答题的纲领;‎ ‎(2)虽然题目没有明确从经济常识角度回答问题,但只要从问题本身出发,就不难发现是考查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如果企业要生产节能灯,应主要考虑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的技术水平、成本、政府的鼓励和优惠政策等因素;‎ ‎(3)要求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相对容易。‎ ‎(2010山东卷)29. (35分)‎ 材料三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当人们回眸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爱国热情得到了再一次激发,民族精神获得了又一次振奋。‎ ‎(3)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6分)‎ 解析:本问考查的课本知识是文化传承,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能永不泯灭的原因。结合课本①③能够很快想到,同时中华民族精神的永不泯灭在于他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答出第②点。‎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 ‎ 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材料四 青年学生素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历来以爱国报国为己任。而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当代青年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他们正用新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爱意。‎ ‎(4)结合材料四,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 ‎(4)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当代青年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 ②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感表达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010四川卷)39.材料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城市化进程建设,如何选择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某市从2003年开始,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价值理念,进行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积极探索。‎ 以城乡一体化为总揽,推进经理、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实施“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统筹经营集中;通过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 在7年的探索中,该市城乡经济社会连年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2009年社会生产总值达4502.6亿元,比上年增加14.7%,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62:1,两万元社会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20%以上。一幅“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5)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该市城市化实践中的价值观及其作用。‎ ‎(6)从经济常识角度,说明科学发展观在该市城市化进程中是如何得到贯彻落实的。(10分)‎ 答案:‎ ‎(5)(10分)‎ ‎①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之变化而变化。该市在城市化实践中,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实际,形成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和“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价值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分)‎ ‎②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该市在城市实践中 坚持的价值观符合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的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观(4分)‎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该市在城市化实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了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4分)。‎ ‎(6)(10分)‎ ‎①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该市通过“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等措施,以实现城乡又好又快的发展来贯彻这一要义(3分)。‎ ‎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该市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群众能够共创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凸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3分)。‎ ‎③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该市在城市化 进程中,统筹城市和农村、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经济和社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