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0 KB
  • 2021-05-13 发布

语文高考模拟题含附加题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模拟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隽永/隽秀婀娜 校勘/犯而不校 抹布/拐弯抹角 B.揣度/置之度外 倔强/强颜欢笑 瘦削/削足适履 C.埋怨/隐姓埋名 曝光/一曝十寒 纤绳/纤尘不染 D.蔓延/顺蔓摸瓜 和面/和泥 模仿/大模大样 ‎2.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4.4%,创25个月新高。尽管国家统计局官员否认全面通胀时代来临,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消费价格指数在此基础上的涨幅无论高低都令人担忧。‎ B.‎11月9日,英国首相卡梅伦率领被外界称为“史上最大规模”访华团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许多中外专家认为,卡梅伦本次访华,不仅整体凸现了友好而稳定的中英关系,更是加强了双方经贸的全面而紧密的合作。‎ C.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书为我所用。‎ D.有关专家认为:“十美十丑”行为评选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对于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 这两天,不少媒体对《人民日报》的一则标题大加赞扬。这则刊登在‎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文章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文章内容讲的是江苏如何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标题的用词很“潮”,其中的动词“给力”两字正与当前网络流行热词“给力”相合。一贯严谨的《人民日报》堂堂之版面,居然对颇有嬉笑怒骂色彩的网络热词高调引用,不由得人们不关注。 对于“给力”登上人民日报,舆论用很热切的方式给予了肯定,称是《人民日报》顺应了领导干部要多上网了解网络舆情的要求,也是我党一直以来的不断改进文风的有力体现。‎ 在互联网上,“给力”一词的解释大概有精彩、棒、给面子的意思。关于“给力”应作何解释,最简单的办法是去问一问《人民日报》,直接讨个说法。确实也有媒体这么做了,但《人民日报》并没有给出期望中的答复,而是“不给材料、对外不作解释”,这样一来,反倒给人一种“ ”的感觉。‎ ‎(1)《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的“给力”一词的意思是 。(2分)‎ ‎(2)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标题(要求运用拟人手法,不超过12字)(2分)‎ 答:‎ ‎(3)文末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诗,应该是 。(1分)‎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程颐评:“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你同意程颐的见解吗?谈谈理由。(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阳曲傅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先生六岁啖黄精,不乐谷食,强之,乃复饭。少读书,上口数过即成诵。顾任侠,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荐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媕an阿。提学袁公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故奄党也,先生约其同学曹公良直等,诣匦使三上书讼之,不得达,乃伏阙陈情。时抚军吴公甡亦直袁,竟得雪,而先生以是名闻天下。‎ 先生少长晋中,得其山川雄深之气,思以济世自见,而不屑为空言。于是蔡忠襄公抚晋,时寇巳亟,讲学於三立书院,先生往听之,曰:迂哉,蔡公之言,非可以起而行者也。”甲申,梦天帝赐之黄冠,乃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次年,袁公(继咸)自九江羁於燕邸,以难中诗贻先生,曰:晋士惟门下知我最深,盖棺不远,断不敢负知己,使异日羞称友生也。先生得书,恸哭曰:公乎,吾亦安敢负公哉!”甲午,以连染遭刑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有以奇计救之者,得免。然先生深自咤恨,以为不如速死之为愈。‎ 先生既绝世事,而家传故有禁方,乃资以自活。其子曰眉,字寿髦,能养志。每日樵於山中,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中州有吏部郎者,故名士,访先生,既见,问曰:郎君安往?先生答曰:少需之,且至矣。俄而有负薪而归者,先生呼曰:孺子来前肃客。吏部颇惊。抵暮,先生令伴客寝,则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诘朝谢先生曰:吾甚惭于郎君。先生故喜苦酒,自称老蘖禅,眉乃自称曰小蘖禅。或出游,眉与子共挽车,暮宿逆旅,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故先生之家学,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 及卒,以朱衣黄冠殓。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十二卷。眉之诗亦附焉。眉诗名《我诗集》,同邑人张君刻之宜兴。‎ 注释:‎ 媕:ān 匦使:管接受章疏的官,指通政司的通政使。匦:guǐ 小箱子。‎ 老蘖(bò)禅:意思是修行吃苦的老和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任侠,见天下且丧乱 顾:但是 B.以难中诗贻先生 贻:给 C.以为不如速死之为愈。 愈:了结 D.孺子来前肃客 肃客:拜客 ‎6.下列全都直接表现傅山持节不仕清朝、胸怀大志、不喜空谈的一组是( )(3分)‎ ‎①不肯少与时媕阿 ②得其山川雄深之气 ‎③思以济世自见 ④抗词不屈,绝粒九日 ‎⑤家传故有禁方,乃资以自活 ⑥蔡公之言,非可以起而行者也 A.②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山家几代人,其品行和学问都可以作山西一带的表率。明朝时,天下大乱,许多号称为上层的官吏腐败作恶,傅山非常愤怒,不肯与他们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名节。‎ B.蔡忠襄在山西当巡抚时,李自成军队的攻势已非常紧急,他在三立书院讲学,傅山前往听之,感慨万分,非常不满。‎ C.袁继咸在北京住所被抓遇难后,对傅山说:门生中,你了解我最深,我将不久于人世了,断然不敢辜负知己。如果辜负了,日后,我们就愧为朋友了。‎ D.傅山的儿子傅眉,继承了傅家读书的传统,不仅自己在打柴的间隙勤奋读书,而且,带自己儿子投宿旅馆时,仍然挑灯督促孩子苦读,傅家家学源远流长可见一斑。‎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抚军吴公甡亦直袁,竟得雪,而先生以是名闻天下 ‎ ‎ ‎(2)以连染遭刑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 ‎ ‎ ‎(3)则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 ‎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新 晴 ‎ 刘 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结合全诗,简析“无人”一词在诗歌中的作用。(4分)‎ 答:‎ ‎(2)唐人薛能《老圃堂》诗道:“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有人说刘诗与薛诗在构思上相近,但比薛诗更见机趣活泼。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简要阐述理由。(6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 ▲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 ▲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4) ▲ ,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5)遥襟俯畅, ▲ 。爽籁发而清风生, ▲ 。(王勃《滕王阁序》)‎ ‎(6) ▲ ,任重而道远。(《论语》)‎ ‎(7)独学而无友,则 ▲ 。(《礼记》)‎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谁在孤独 阎连科 我总以为,寂寞是一张因写满了唐诗宋词而四处飘零才潮湿了的纸,而孤独是一根指头在那纸上的用力一捅。换一个比喻,寂寞是收完庄稼之后在荒野上留下的无所依托、忽左忽右浅浅的一股风,而孤独是那风中忽右忽左、摇摆不定的一棵独自立着的树。还可以说,寂寞是仅有的一只蚂蚁爬上高树对世界的守望,而孤独是因为守望的疲累而从高树开始的一道跌落。无论如何,孤独生于寂寞;寂寞孕育着孤独。 ‎ ‎  可是现在,它们在许多时候,不再是因此而彼,因彼而此。甚或是,寂寞已经不是收割后无所依托的风,而孤独也不是风中摇摆不定的树。聪明了的蚂蚁,不再会独自爬在树上对世界进行守望,因此也没了疲累后从空中的飘落。今天,寂寞是一种享受,孤独是一种高贵;寂寞是一种幸福的过剩,孤独是一种高贵的奢侈。试想想,千百年来,农民是从来不说孤独的,他独自在山野种地锄草,身边有一只羊、一只狗、一头牛,或者一只时来时去的乌鸦、麻雀,也就算有了一个伴儿。即使没了这些,他的头上也总还是有着一片乌云;没有乌云,也总还有一束烈日。即便这些都已消失,他的心里也还有一片庄稼,一季收成和吃饱穿暖那活着的愿望。一场及时落下的雨水,能够使他们的内心充溢着意外的欢喜;收割中从田野里跑出一只野兔,丢下农具去猛烈地追赶,无论追没追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一只野兔,我拼命地追了。农民们千百年来,就这样活着和生活着,内心的充盈如同一间房子里放满了四季常用的农具。可是,那些不用种地的文人,那些从仕途上败落下来的骚客,因为他们曾经有过繁闹的过去,就误以为农人独自在一片云下锄草是一种寂寞;误以为一种繁闹的失去,使他们近同于锄草的农人,就是一种孤独。可他们哪里明白,人的寂寞是从娘胎开始的话,那就不是寂寞,那是先天预设的清静的日子;若孤独是从孩童能识别玉米、白菜的年龄开始的话,那就不是孤独,而是人生一早就开始的饱满的岁月。未曾有过,也就无所谓丢失;没有丢失,又哪里能生出寂寞或者孤独? ‎ 换一种说法,不怕丢失的人,大约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从来就不懂什么是丢失的人,又是富有的极致。绕来绕去,也就是说,孤独与寂寞,必须来自于拥有和拥有的消失。仔细望望,借饥饿之时认真想想,原来,今天说寂寞的人,除了那些书读多了,不能不打一个肚胀的饱嗝的文人,其余,大都是身居闹市、在宽阔明亮的马路边的灯光下,终于找到一间咖啡屋便一脚迈了进去将蜡烛燃亮的人对人生一片黑暗的感叹;说自己孤独的人,又大都是拥有金钱,有为花不完的金钱而愁肠百结的情怀;或者,荣誉在他或她的头上闪闪发光,总是他们感到温暖在灼热地烧烫着他们的身躯。‎ 过去的农民不说孤独,是因为他们心里充盈着一粒种子的希望,今天的农民不说孤独,是因为那一粒种子已经落进了田野。看起来,孤独是一种拥有对梦的占有,当拥有以勇武的姿势将梦强占之后,又如何能不产生悲凉的寂寞与孤独? ‎ ‎  好在,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人。我有妻子,有儿子。阳台上有大米、花生。老家的院落里,挂着镰刀和锄,锄下是箩筐和地,我哪里还会产生什么寂寞和孤独呢。‎ ‎11.请赏析文章开头划线句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以及效果。(4分)‎ 答:‎ ‎12.作者说“千百年来,农民是从来都不说孤独的”,请分条陈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 答:‎ ‎13.本文写的是孤独和寂寞,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色?(6分)‎ 答: ‎ ‎14.作者对今天人们所说的孤独和寂寞是怎样认识的?你怎样看待孤独和寂寞?(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简论《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 文学巨著《红楼梦》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大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务宜领会。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提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之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 才是什么?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其实这是错了。试看: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四、“试才题对额”——宝玉;五、“才选凤藻宫”——元春;六、“才华阜比仙”——妙玉。这些例子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凤姐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无待繁词细辨了。‎ ‎“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极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又是天的精华体现。所以,在《红楼梦》中,原始根由是女娲炼石,石乃“通灵”——是为天人一体可以互感互通之中华哲思的“艺术解说”。“才”,从汉字造字学来讲,它是动植生长而未成待展的意象——有如“半木”之形。而“华”即生命的升华,在植物表现为开花,在人则表现为“才华”。而才华者,在农工则为良耕巧匠,在士子即为诗圣文宗,在妇女亦必心灵手巧,针黹精能。此在古时,势所定才,“贵”“贱”分途,男女异致,而“才”的本质(体性)却是“其致一也”。 ‎ ‎ “才之胜义”,大略粗明。然后,那“微善”的善,又当何解呢?“善”的包容量也十分广博,但,通俗而讲,它的主意义在于品德——‎ 品德与才情,正是我上文所标明的两大主脉。两者并驾而方轨,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亦即“鉴定”人的标准尺度。简单地“区分”:才属情,善属性。孟子主性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是为旧时启蒙教材的第一义,重要无比。《四书•大学》开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亲]民,在止[立足义]于至善。 ”这在曹雪芹书中竟两次分引过,堪称特例。贾宝玉公然宣称:除“明明德”外无书!从这一点来看,曹雪芹所称于那些“闺女”(一干裙钗,异样女子)者,也应是“善”在性地心田——至少是以品德为主,而其他才具技能居次。‎ 至此可知,一部《红楼梦》,主旨为的是给女儿传神写照,阐发幽光。即此一条主旨要义,亦足以可晓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名实相副,当之无愧,何用谦虚。‎ ‎(选自《新华月报》周汝昌《“红楼”为什么这样红?》有删改)‎ ‎15.谈谈你对“石乃‘通灵’——是为天人一体可以互感互通之中华哲思的‘艺术解说’”一句的理解。(6分)‎ 答:‎ ‎16.结合文本,如何解读《红楼梦》一书所传的“才”?(6分)‎ 答:‎ ‎17.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6分)‎ 答:‎ 七、作文题(70分)‎ 守望是一种追求,在视野之外的空间,思想在自由翱翔;守望是一份责任,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需要每个人悉心守护;守望的过程也可以演绎成一段故事,时间将留住它的精彩。‎ 请以“守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选自《孟子》)‎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20.《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请再写出除此而外的其它四部儒家经典。(2分)‎ ‎                                       ‎ ‎21.以所学课文为例,简述孟子的政治思想。(2分)‎ ‎                                       ‎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在巴金的《家》中,主人公觉新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善良诚追求爱情,但又深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余人”的代表,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B.《雷雨》‎ 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它结构精巧,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戏剧性强,其一系列的戏剧巧合,诸如旧夫妻见面等情节的设计上,都具有“无巧不成书”的特点。‎ C.《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集子中通过阿Q、孔乙己、华老栓、祥林嫂等形象,反映了农村和农民的面貌,触及到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 D.黛玉刚进贾府时,给宝玉留下的印象是“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和众人对黛玉的印象不同,也为他们后面的爱情故事埋下了伏笔。‎ E.《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作者在哈姆莱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23.简答题(10分)‎ ‎(1)以《边城》中的翠翠为例,谈谈作品人物身上所蕴藏的美。(6分)‎ ‎                                          ‎ ‎(2)简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里曹操和刘备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4分)‎ ‎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林语堂通过他的英文著作,让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美好而又持久的印象,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马悦然(Goran Malmqvist)说:“没想到一位陌生的中国作家会完全改变我对自己的前途的计划和希望。”马悦然原来是打算大学毕业后,在瑞典高中教“拉丁文和希腊文的诗歌和散文”的。林语堂的书使他走上了研究中国文学和音韵学的路,从此他一生的研究、工作和中国有了密切的关系。从他自己的叙述看来,说林语堂改变了马悦然的一生是并不为过的。‎ ‎ 正因为马悦然对林语堂是如此的心悦诚服,他是透过林语堂的著作去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在他纪念林语堂的文章里,长段地征引了小说《京华烟云》中对北京近乎完美的叙述。1980年,马悦然到了北京,但找不到林语堂笔下的古都了。于是他大为悲恸:“(我)真的哭得出眼泪。那时的北京完全不像林语堂先生所描写的城市。”这种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所说的“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透过这种文学的力量,林语堂在读者的心目中为北京的事事物物铸就了一种永恒的形象,这个形象不因时间之推移而稍有改变。马悦然的眼泪,一方面说明了林语堂文学技巧的成功,一方面却也说明了他为林语堂所误导。当然,林语堂绝非有意误导,而是读者情不自禁地受了他的催眠。林语堂笔下的北京与其说是某一时期真实的北京,不如说那是林语堂心中的北京,感受和真实的存在之间当然是有距离的。‎ ‎ 永恒的形象常使外国人怀着看博物馆的心理来看中国,结果真实的中国反而成了一定的虚幻,而心中的形象反而成了真实。林语堂的著作常能使读者发“思古之幽情”,感到当前的种种都是过往的一种堕落或变形。‎ ‎24.以文中的内容说明,为什么说是林语堂改变了马悦然。(4分)‎ ‎                                       ‎ ‎25.文中认为,林语堂文学技巧的成功表现在那些方面?(4分)‎ ‎                                       ‎ ‎26.文章末段阐述了什么文学原理?试以此来解读上文的《京华烟云》现象。(7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