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9高考人教语文一轮预热自练题1及答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高考人教语文一轮预热自练题(1)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19·河北省唐山市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未来5至10年,感知方面的人工智能会进展到能够和人类智能相匹敌,计算机语音、视觉甚至会超过人,每一个商业应用都可能会被人工智能颠覆掉。‎ B.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发展新区,雄安的前途不可限量,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C.目前很多房企在加强成本控制以及资金周转速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两方面的发展终究会遇到瓶颈,房企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于战略转型。‎ D.绣花是慢工出细活,刺绣需要精心、耐心和恒心,其实,岂止是脱贫攻坚需要“绣花”功夫,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 解析:选B。A项,成分残缺,在“匹敌”后加“的程度”。C项,“加强”与“周转速度”不能搭配,应在“周转速度”前加上“提高”。D项,句式杂糅,或说“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或说“非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 ‎2、(2019·皖南八校检测)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众所周知,这项学术活动被称为环境史研究。它__①__在美国史学界得到了良好的发展,__②__在世界各地的学术研究中呈现出兴盛的局面,__③__在国际学术界,以环境史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遍地开花,以环境史为名称的学术组织层出不穷。__④__随着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__⑤__这一历史学新领域到底为学界和社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__⑥__成为国际学术界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但 还 ‎/‎ 所以 继而 也 B 不仅 而且 以至 而 ‎/‎ 也 C 不是 而是 以至 ‎/‎ 因此 还 D 不但 而且 甚至 所以 并且 ‎/‎ 解析:选B。第二句有“美国史学界”和“在世界各地的学术研究中”,显然①②两处应填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排除C项。③处是前面句子的再一次递进,排除A项。B项与D项中,⑤处不需要填关联词,因为“随着……,这一历史学新领域……”是一个单句,排除D项,所以选B项。‎ ‎3、(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考试)把下面的长句改为四个短句。‎ 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这次为期16天的飞行中,机组人员进行了包括中国等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分别涉及太空飞行对蚕、蜘蛛、蜜蜂、鱼、蚂蚁等的生长及其习性的影响在内的80多项科学实验。‎ 答:                                    ‎ 解析:本题考查长句变短句。首先,应提取句子主干:机组人员进行了80多项科学实验。其次,要把修饰性成分提取出来并整理成完整的单句:“哥伦比亚”‎ 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为期16天的飞行;其中包括中国等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实验;实验内容涉及太空飞行对蚕、蜘蛛、蜜蜂、鱼、蚂蚁等的生长及其习性的影响。‎ 答案:(示例)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为期16天的飞行。‎ ‎②机组人员进行了80多项科学实验。‎ ‎③其中包括中国等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实验。‎ ‎④实验内容涉及太空飞行对蚕、蜘蛛、蜜蜂、鱼、蚂蚁等的生长及其习性的影响。‎ ‎4、(2019·山东菏泽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从两个方面概括荸荠的功用,每点不超过5个字。‎ 荸荠有什么功用呢?明朝王世懋《瓜蔬疏》说,荸荠是“吴中最盛,远货京师为珍品,色红嫩而甘者为上”,连京城里的人也喜欢吃它。许多医书里讲它是一种味甘性寒的良药,具有清热、润燥、开胃、化痰之类功效,可治黄疸、止痢疾等。现代人认为,荸荠富含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C等,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食品。‎ 答:                                    ‎ 解析:回答本题,注意从荸荠的功用角度概括。这段话中,王世懋《瓜蔬疏》记载京城人十分喜爱吃荸荠,医书记载了它的药用价值,现代人将其当作食品。由此分析,荸荠的主要功能应该是:食用、药用等。‎ 答案:(示例)食用 药用 ‎5、(2019·东北三省四市模拟)下面是有关传统节日的调查图表,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答:                                    ‎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分别分析两个图表:第一个图表调查传统节日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认为“还有影响”的超过60%,认为“影响很大”的超过10%,因而可总结:大部分人认为传统节日对生活方式有影响;第二个图表调查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含义的了解,由图表可知,超过60%的人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含义“略知一二”,因此可总结:大部分人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含义并不十分了解。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大部分人认同传统节日的影响力,但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含义不够了解。因而可以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认识、重视传统节日,深入了解传统节日。‎ 答案:(示例)结论:多数人认为传统节日对生活方式还有影响,但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含义只是略知一二。建议:要重视传统节日,加大宣传力度。‎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这次学校举行的“舌战群雄”辩论赛中,高二(8)班的李明同学作为一辩选手,论证严密,________,犀利而不失稳重,一举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②我最爱听爷爷讲他年轻时在东北老家的故事,那山林、小河、羊群、骏马,在他的________中仿佛都出现在眼前,让我对从未去过的家乡充满向往。‎ ‎③他一说起自己在深圳创业的过程就________,‎ 当时条件的艰苦、亲朋的不支持、政策的不确定等等都成了他现在骄傲的资本,毕竟他战胜了困难,成就了自己。‎ A.侃侃而谈   娓娓而谈   滔滔不绝 B.滔滔不绝   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C.侃侃而谈   滔滔不绝   娓娓而谈 D.滔滔不绝   侃侃而谈   娓娓而谈 解析:选A。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侃侃而谈: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形容理直气壮地谈论或演讲。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形容口才很好,说话连续不断。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贬谪生活中,虽有良辰美景却只能孤独度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2)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二、古代诗歌 ‎(一)古典诗歌鉴赏 ‎(2019·江西省上饶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 晴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浅染饱霜兔③。‎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 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石泓:石砚。③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吐”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 B.诗中把竹比作“偃蹇”之卧龙,是说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 C.黄斌老把自己的品格灌注到所画竹子之上,与竹“俱忘形”,才画出气节不凡的竹。‎ D.第三联的意思是,在晴明的窗下,黄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E.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突出了黄斌老画技之高超。‎ 解析:选BE。B.“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错,原诗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E.“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错,此句主要是写竹子栩栩如生。‎ ‎(2)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借助题目,可知诗所咏对象为“黄斌老所画横竹”。诗人以竹自喻,分析描写竹子的词句“岁峥嵘”“雷不惊”,可知诗人的信仰和追求;颈联、尾联描绘黄斌老画竹的过程和结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另外结合注释可分析出词语“不能平”的具体情感。‎ 答案:①对自己被贬官的不满。黄斌老画竹如同“酒浇胸次”,这也是诗人自道。②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美。③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所画横竹头角峥嵘、不为雷电所惊。诗人借所画竹子表达自己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 ‎(二)文言文阅读 ‎(2019·甘肃省河西五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彧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大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解析:选D。本题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三处:第一处,“及孝武西迁”翻译为“等到孝武帝往西迁移”,“西迁”应该作谓语,因此应该在后面断开,据此可以排除选项A; 第二处,“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中“败”的主语是贺拔胜,因此应该在“胜”的前面断开,据此可以排除选项B;第三处,“武帝览表嘉其辞彩”这句话是一个连谓句,应在“览表”后断开,据此可以排除选项C。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答案为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老人。‎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公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又兼任其他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官职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16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解析:选D。女子15岁行笄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邀请他。‎ C.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D.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 解析:选B。“邀”的意思是半路拦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译文:                                    ‎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徒侣冻馁,死者大半。‎ 译文:                                    ‎ 解析:(1)出牧:出任;谓:认为;之:动词,到。(2)赢:背着;秋霖:秋雨;馁:饿。‎ 答案:(1)下诏令贺拔胜出任荆州刺史,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 ‎(2)(贺拔胜和卢柔)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元彧见到他而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出任荆州刺史,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让卢柔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以卢柔为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阳,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领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劳存问,并送给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带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丰阳地界,卢柔迷失道路,独自在枯树之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几乎要冻死。大统二年,到了长安。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屡传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被授任中书舍人。升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起居注。后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登位,任小内史,升内史大夫,晋位开府。在官位上去世。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的有几十篇。‎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启超的1927年 ‎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里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 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与王国维不同,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用力,也就在这一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并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 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1873年,在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比如同是生于1893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甘地。‎ 到1927年,梁启超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即“新人说”。他认为难的不是造就新人,而是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伍宪子如此理解梁启超的两点想法:“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这两点都从求上进而来,令人起敬。”‎ 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伍宪子对“新民”的这一解读并未触及梁启超思考的内核。如果说,“新民”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 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15年之变超过了以往150年,其实何止是150年。但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忽略,虽然两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思路的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 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那个老中国。两年后,56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更深入的思考。‎ ‎(选自《杂文月刊》文摘版,2019年第1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号涤生。“诚拙”即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有删改)‎ ‎②伍宪子深感惋惜:“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得中国文化明白,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一定能提得出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人类社会的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于世界于中国的助益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 (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 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适应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 C.1927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新民”“国民运动”,而提出“新人说”。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的过早去世,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 解析:选A。A项,扩大范围,“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错,由原文第三段“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甘地”可知,泰戈尔和甘地只对印度民族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选项将其影响力扩大至整个亚洲。‎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但1927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 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期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伍宪子虽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也对梁启超1927年说的两点想法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仍未触及其内在核心。‎ D.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 E.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15年的变革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 解析:选AC。B项,“他仍不断……左舜生”范围缩小,根据文意,梁启超并非只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了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三人,而是传递给包括三人在内的比梁启超小20岁的这一代人;“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文无据。D项,根据原文第一段“王国维……历经世变”可知,王国维“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错。E项,“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属无中生有,且“他认为……可窥见一斑”在文中也没有体现。‎ ‎3.“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 答:                                    ‎ 解析:原文对“不逐时流的新人”的理解出现在第四、五段,第四段提出伍宪子对做“不逐时流的新人”的理解同于曾国藩强调的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第五段提出“不逐时流的新人”是个体性的,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的。由此可概括出“不逐时流的新人”‎ 的特点。至于原因:第一段提到1927年给梁启超带来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第七段提到“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于是他想到了新的救国方法,即培养“不逐时流的新人”。‎ 答案:特点:①诚拙、振拔向上;②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 原因:①1927年给梁启超带来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②1927年,他期待的“少年中国”一直没有出现;③他对救国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认为唯有新人,才能配得上这个新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