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题汇总 49页

  • 2.50 MB
  • 2021-05-13 发布

生物高考题汇总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第1讲 走近细胞 考点:多种多样的细胞 ‎1.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  )‎ A.都有拟核 B.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C.都有线粒体 D.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2.在电子显微镜下,颤藻和水绵细胞中都能被观察到的结构是(  )‎ A.细胞核 B.核糖体 C.叶绿体 D.溶酶体 ‎3.下列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 ‎ ‎ ‎4.关于大肠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环素能抑制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 B.经诱变育种可获得人胰岛素高产菌株 C.细胞中只含有A、T、C、G四种碱基 D.T2噬菌体感染菌体,不会导致菌体裂解 ‎5.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有核塘体,无叶绿体 B.蓝藻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 C.水绵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 D.酵母菌有细胞核,无叶绿体 ‎ 第2讲 组成细胞的元素、无机物与有机物的检测 考点一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下列关于植物体内水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 B.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 C.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化学反应的反应物 D.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与休眠种子的相同 ‎2.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最基本生命系统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 B.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D.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CO2还原成(CH2O)‎ ‎3下列物质中同时含有磷和氮元素的是(  )‎ A.丙酮酸 B.核苷酸 C.氨基酸 D.脂肪酸 ‎4.关于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素含有镁元素 B.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 C.脱氧核糖含有磷元素 D.胰岛素含有碳元素 ‎5.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 B.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和脂肪酸都不含有氮元素 C.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 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考点2.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鉴定 ‎1.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 B.鉴定还原糖、蛋白质和DNA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 D.脂肪、蛋白质鉴定时分别可见橘黄色颗粒、砖红色沉淀 ‎2.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试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食用花生油最好使用苏丹III 染液来鉴定,而一般不用苏丹IV 来鉴定 D.甘蔗茎的薄壁组织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无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鉴定 49‎ 第3讲 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 ‎1. 蛋白质 ‎1.一条由39个氨基酸形成的环状多肽,其中有4个谷氨酸(R基为—CH2—CH2—COOH),则该多肽 (  )‎ A.有38个肽键 B.可能没有游离氨基 C.至少有5个游离羧基 D.至多有36种氨基酸 ‎2.下面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数量不尽相同 B.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 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可按不同的排列顺序脱水缩合 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的方式脱水缩合 ‎3.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B.酶在催化反应前后,其分子结构不变 C.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发生了变性 D.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4.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rRNA能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B.DNA和蛋白质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C.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 D.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5.人体内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每种蛋白质 A.都含有20种氨基酸 B.都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D.都能催化生物化学反应 窗体顶端 ‎6.下列关于肽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α-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8 个肽键 B.蛋白质是由2 条或2 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 C.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肽键的断裂造成的 D.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第4讲 核酸糖类和脂质 窗体顶端 ‎1.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元素组成不同 B.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C.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蔗糖是淀粉的水解产物之一,麦芽糖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之一 窗体底端 ‎2.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RNA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 B.每个AD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C.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肽键连接 D.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4.下列有关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维生素D和性激素不属于固醇类物质 C.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少 D.脂质在核糖体、内质网及高尔基体上合成 ‎5.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脂质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B.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 C.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D.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 ‎6.有关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合成 B.葡萄糖遇碘变为蓝色 C.纤维素由葡萄糖组成 D.胰岛素促进糖原分解 ‎7.关于糖分解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甜菜里的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 B.乳汁中的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 C.发芽小麦种子中的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果糖 D.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第5、6讲 细胞的基本结构 考点1细胞膜与细胞壁 ‎1.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49‎ A.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B.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 C.氨基酸借助膜蛋白可通过细胞膜 D.蛋白质分子可以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2.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 )‎ A.血液运输,突触传递 B.淋巴运输,突触传递 C.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 D.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 ‎3.窗体顶端 ‎3.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B. 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 C.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 D. 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 ‎4.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下列图中,可正确示意不同细胞的膜蛋白及其相应功能的是(  )‎ ‎5.下列真核细胞结构与成分,对应有误的是(  )‎ A.细胞膜:脂质、蛋白质、糖类 B.染色体:核糖核酸、蛋白质 C.核糖体:蛋白质、核糖核酸 D.细胞骨架:蛋白质 ‎6.下列过程未体现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的是(  )‎ A.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B.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C.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 ‎ 考点2 细胞质与细胞核 ‎1.血浆中的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下表列出的抗体肽链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正确的是( )‎ 选项 ‎ 抗体肽链合成场所 ‎ 抗体加工场]‎ ‎ A ‎ 游离的核糖体 ‎ 细胞质基质、内质网 ‎ B ‎ 游离的核糖体 ‎ 溶酶体、高尔基体 ‎ C ‎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 溶酶体、内质网 ‎ D ‎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 内质网、高尔基体 ‎2.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C)‎ 离子相对吸收量(%)‎ 空气 ‎17‎ ‎100‎ 氮气 ‎17‎ ‎10‎ 空气 ‎3‎ ‎28‎ ‎ ‎ ‎ A、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B、肌细胞在细胞核中合成mRNA ‎ C、T2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DNA D、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 ‎3.比较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相同的是 A.线粒体的功能 B.发育的全能性 C.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D.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 49‎ ‎4.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信息翻译的场所 B.组成成分中含mRNAK]C C.全部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D.能识别基因的启动子 ‎ 第7讲 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考点一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2.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搪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考点二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 B. 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2.将三组生理状态相通的某种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3. 离子泵是一张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呢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49‎ 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课堂练习〗‎ 1.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2.下列过程中,不依赖膜蛋白的是(  )‎ A.C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 B.静息电位形成中K+从细胞内到细胞外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 D.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3.关于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根系吸收各种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相同 B.土壤温度不影响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C.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D.植物根细胞能逆浓度梯度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 ‎4.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B.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易化扩散 C.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 D.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 ‎5.(8分)回答下列问题:‎ ‎(1)将贮藏的马铃薯(块茎)放入蒸馏水中,水分通过__的方式进入马铃薯细胞,引起马铃薯鲜重增加。随着蒸馏水处理时间延长,该马铃薯鲜重不再增加,此时,马铃薯细胞的渗透压比处理前的_____。‎ ‎(2)将高温杀死的马铃薯细胞放入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__(填“会”或“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3)将发芽的马铃薯制成匀浆,使其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该马铃薯匀浆中含有_。‎ ‎ ‎ ‎ ‎ ‎ 第8讲 酶与ATP 考点1 酶 ‎ ‎1.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 ‎2.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3.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考点2 ATP ‎ ‎ 1.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2. 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49‎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3.下列有关植物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的ATP是DNA人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加入呼吸抑制剂可使细胞中ADP生成减少,ATP生成增加 C.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ATP的合成 D.光下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ATP合成 第9讲 细胞呼吸 考点1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1. 葡萄酒酿制期间,酵母细胞内由ADP转化为ATP的过程( )‎ A. 在无氧条件下不能进行 B 只在线粒体中进行 C不需要能量的输入 D 需要酶的催化 考点2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 ‎2.在温度、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消毒后有生活力的小麦种子一直浸没在无菌水中,会使种子死亡。下列对种子死亡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 A.缺乏胚芽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B.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C.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均以热能释放 D.呼吸作用的产物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课堂练习〗‎ ‎1.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C.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 D.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 ‎2.下列与微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C.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不同 ‎4.如图为每10粒水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干物质和呼吸速率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种子干物质快速积累时期,呼吸作用旺盛 ‎ B.种子成熟后期自由水减少,呼吸速率下降 C.种子成熟后期脱落酸含量较高,呼吸速率下降 ‎ D.种子呼吸速率下降有利于干物质合成 ‎ ‎5.下列有关豌豆的叙述,正确的是(  ) 开花后天数/d ‎ A.萌发初期,种子的有机物总重量增加 B.及时排涝,能防止根细胞受酒精毒害 C.进入夜间,叶肉细胞内ATP合成停止 D.叶片黄化,叶绿体对红光的吸收增多 ‎6.某豆科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在12~24 h期间,呼吸速率逐渐增强,在此期间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呼吸,该呼吸方式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是    ,其产物是    。 ‎ ‎(2)从第12 h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    ,主要原因是  。 ‎ ‎(3)胚根长出后,萌发种子的    呼吸速率明显升高。 ‎ 49‎ 第10讲 光合作用 考点1 捕获光能色素的结构 例1.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O2的释放)来绘制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 B.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 C.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 D.叶片在640--660 nm波长光下释放O2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 考点2 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1.下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C5中的化学能 ‎ B.CO2可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 C.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可再形成C5 ‎ D.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C5含量会升高 ‎2.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菠菜叶肉细胞内B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B.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 考点3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1(2016四川)叶肉细胞内的下列生理活动,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 A.O2的产生 B. H2O的生成 C.,[H]消耗 D.ATP的合成 ‎2.将题图所示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培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内外的CO2和O2浓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应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黑暗条件下,①增大、④减小 B.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时,①、③增大 C.光强等于光补偿点时,②、③保持不变 D.光强等于光饱和点时,②减小、④增大 ‎3.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错误的是( )‎ ‎ ‎ A.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B.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 C.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长在同一植株上绿色叶片和黄绿色叶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叶片都能吸收蓝紫光 B.两种叶片均含有类胡萝卜素 C.两种叶片的叶绿体中都含有叶绿素a D.黄绿色叶片在光反应中不会产生ATP ‎2.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49‎ A.O2的产生停止 B.CO2的固定加快 C.ATP/ADP比值下降 D.NADPH/NADP+比值下降 ‎3.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 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 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 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4.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定性滤纸过滤研磨液 B.将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条用于层析 C.在划出一条滤液细线后紧接着重复划线2--3次 D.研磨叶片时,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解色素 ‎5如图表示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实验中纸层析的结果,据图判断用作实验材料的叶片颜色为(  )‎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紫色 ‎6关于小麦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类囊体膜上产生的ATP可用于暗反应 B.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小麦光合速率最高 C.进入叶绿体的CO2不能被NADPH直接还原 D.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 ‎7.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已知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的。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常生长的甲、乙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培养后发现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_______________(填“大于0”“等于0”或“小于0”)。‎ ‎(2)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图是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H]代表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 ‎(2)B代表一种反应过程,C代表细胞质基质,D代表线粒体,则ATP合成发生在A过程,还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填“B和C”“C和D”或“B和D”)。‎ ‎(3)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来源:Z+xx+k.Com]‎ ‎9.(全国1)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_________,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________。‎ ‎(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______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______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 49‎ 第11讲 细胞的增殖 考点1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1.下列有关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 但细胞周期长短相同 ‎ B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相同, 但G1、S、G2和M期长短不同 ‎ C若在G2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则有丝分裂前期每个染色体仍含有2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的相同 ‎ D减数分裂前期 I 同源染色体配对,每个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母细胞的一半 ‎2.(2016海南)下列与细胞周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 B.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中纺锤丝出现在分裂间期 C.细胞周期中染色质DNA比染色体DNA更容易复制 D.肝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的长 ‎3.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以下是能够实现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三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DNA合成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DNA合成可逆抑制剂,处于_________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细胞周期的运转,最终细胞会停滞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_期,以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 ‎(2)秋水仙素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秋水仙素,秋水仙素能够抑制_________________,使细胞周期被阻断,即可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_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被阻断在间期。‎ ‎(3)血清饥饿法:培养液中缺少血清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在间期,以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分裂间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考点2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1.(17北京)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 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 B. 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 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 ‎2.下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拍摄的显微照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 ‎ B.乙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 C.甲和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等,DNA含量相同 ‎ D.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可计算细胞周期长 ‎〖课堂练习〗‎ ‎1.在真核细胞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是启动细胞DNA复制的必需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复制前复合体”形成,进而启动DNA复制。参照如图所示的细胞周期,“复制前复合体”组装完成的时间点是(  )‎ ‎                     ‎ A.1 B.2 C.3 D.4‎ ‎2.下列植物细胞中,适合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 A.蚕豆叶肉细胞 B.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C.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 D.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 ‎3.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染色体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 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4.某哺乳动物体细胞在培养中能够分裂,在培养过程中将适量的3H-TdR(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和某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加入到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可观察和测量到(  )‎ A.G1期变短,该期有大量3H-TdR进入细胞核 B.S期变长,该期有DNA复制和核糖体的增生 C.G2期变短,该期细胞核中有组蛋白 D.M期相对较短,该期细胞的核膜始终完整 ‎5.如图为动物细胞分裂中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甲在分裂前期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 B.乙和丙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 C.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两倍 D.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6.生物实验中常用盐酸处理实验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B.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 C.盐酸浓度过高会破坏过氧化氢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失活 D.盐酸处理细胞有利于健那绿对线粒体染色 ‎7.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49‎ C.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8.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裂间期有DNA和中心体的复制 B.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9.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板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 B.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的参与 C.有丝分裂中期,发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D.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 ‎10.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              ;龙胆紫溶液属于    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    着色。 ‎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为:  。 ‎ 第12讲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考点1 细胞的分化与全能性 ‎1. 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 B. 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椰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 ‎2.下列关于植物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高度分化的成熟叶肉细胞不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B.植物细胞在有氧条件下的呼吸终产物与无氧条件下的不同 C.种子胚根和胚芽中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的 D.叶肉细胞和根尖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3. 下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4 种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因为来自同一人体,所以各细胞中的 DNA 含量相同 ‎ B. 因为各细胞中携带的基因不同,所以形态、功能不同 C.虽然各细胞大小不同,但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相同 ‎ D. 虽然各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但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4.关于人体造血干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造血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中的酶存在差异 B.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C.健康成年人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其骨髓中 D.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寿命不同 ‎5.下列关于植物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度分化的成熟叶肉细胞不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 B.植物细胞在有氧条件下的呼吸终产物与无氧条件下的不同 ‎ C.种子胚根和胚芽中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的 ‎ D.叶肉细胞和根尖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考点2 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 ‎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体内的激素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 B.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癌细胞是动物体内具有自养能力并快速增殖的细胞 ‎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能力随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 B.衰老细胞中各种酶的活性显著降低 C.细胞凋亡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 D.癌细胞物接触抑制现象 49‎ ‎3.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强 B. 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 C. 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必将使个体衰老死亡 D. 幼年个体生长需细胞增殖,成年后不需细胞增殖 ‎4.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凋亡受细胞自身基因的调控 B.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C.细胞凋亡不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 ‎5.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B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C 真核细胞不存在无丝分裂这一细胞增殖方式 D 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 ‎〖课堂练习〗‎ ‎1.植物细胞具有发育为完整植株潜能的决定因素是(  )‎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线粒体 D.叶绿体 ‎2.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B.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D.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 ‎3.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B.生存因子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 C.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D.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4.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5.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强 B. 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 C. 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必将使个体衰老死亡 D. 幼年个体生长需细胞增殖,成年后不需细胞增殖 ‎6.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B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C 真核细胞不存在无丝分裂这一细胞增殖方式 D 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 ‎ ‎ 第13讲 遗传的细胞基础 考点1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1.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 ‎ ‎ ‎2.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 ‎ ‎ 考点2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综合 ‎1.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49‎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2假如下图是某生物体(2n =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有基因A或a C.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有2 对同源染色体 ‎ ‎ ‎〖课堂练习〗‎ ‎1.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C.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点尚未分裂 D.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2.如图为某生物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着丝点均在染色体端部,图中1、2、3、4各表示一条染色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B.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2倍 C.染色体1与2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会相互分离 D.染色体1与3必定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 ‎3.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 ‎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4.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成熟卵子的过程,只有在促性腺激素和精子的诱导下才能完成。下面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N表示染色体组)。‎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 B.细胞Ⅲ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 C.Ⅱ、Ⅲ和Ⅳ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 D.培育转基因动物应选择细胞Ⅳ作为受体细胞 ‎5.在某植物根尖每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都有40条染色体。下表中,能正确表示该植物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的是(  )‎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染色体/条 染色单体/条 染色体/条 染色单体/条 甲 ‎10‎ ‎20‎ ‎20‎ ‎10‎ 乙 ‎10‎ ‎20‎ ‎20‎ ‎0‎ 丙 ‎20‎ ‎40‎ ‎20‎ ‎10‎ 丁 ‎20‎ ‎40‎ ‎40‎ ‎0‎ A. 甲 B.乙 C.丙 D.丁 ‎6.(10分)回答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问题:‎ ‎(1)高等动物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____,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____,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组成不同的配子。 ‎ 49‎ ‎(2)假设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在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细胞,甲、乙2个模式图仅表示出了Aa、Bb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那么,图甲表示的是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图乙表示的是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 ‎(3)某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其产生的花粉经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是指________。‎ 49‎ ‎ 第14讲 基因的本质 考点1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例1.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考点2 DAN的结构与复制 ‎ 例2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课堂练习〗‎ ‎1.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3.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 ‎4.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 ④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第15讲 基因的表达 考点 基因的表达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 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和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 ‎2.下列过程中,由逆转录酶催化的是( )‎ A.DNA→RNA B.RNA→DNA C.蛋白质→蛋白质 D.RNA→蛋白质 ‎3.关于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RNA上 B.密码子位于tRNA上,反密码子位于mRNA上 C.密码子位于r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 D.密码子位于rRNA上,反密码子位于mRNA上 ‎4. 下图是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图中结构含有核糖体 RNA B. 甲硫氨酸处于图中訩的位置 C. 密码子位于 tRNA 的环状结构上 D. mRNA 上碱基改变即可改变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 ‎5.结合题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49‎ A.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 B.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C.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 D.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 ‎6.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子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 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 ‎7.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阮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有到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阮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阮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阮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课堂练习〗‎ ‎1.下列是某同学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 ‎①携带遗传信息 ②能转运氨基酸 ③能与核糖体结合 ④能转录产生RNA ⑤每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一个反密码子 ⑥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试管中加入物质X和物质Z,可得到相应产物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X是DNA,Y是RNA,则Z是逆转录酶 B.若X是DNA,Y是mRNA,则Z是脱氧核苷 C.若X是RNA,Y是DNA,则Z是限制性内切酶 D.若X是mRNA,Y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Z是氨基酸 ‎3.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4.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 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 B.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 C.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 D.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5.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 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6.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 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 A.tRNA种类不同 B.mRNA碱基序列不同 C.核糖体成分不同 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7.将牛催乳素基因用32P标记后导入小鼠乳腺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B.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 C.连续分裂n次后,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1 D.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8.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中心法则(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 B.侵染细胞时,病毒中的蛋白质不会进入宿主细胞 C.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D.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49‎ ‎9.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 ‎ ‎(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 ‎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过程③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  。 ‎ ‎(4)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②、③而不能发生过程①的细胞是     。 ‎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    (在“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原因是  。 ‎ ‎10.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下面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M的合成场所是        。催化①、②过程的物质N是    。 ‎ ‎(2)假定病毒基因组+RNA含有7 5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碱基总数的40%。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    个。 ‎ ‎(3)图中+RNA有三方面功能,分别是   。 ‎ ‎(4)EV71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                 。 ‎ ‎(5)病毒衣壳由VP1、VP2、VP3和VP4四种蛋白组成,其中VP1、VP2、VP3裸露于病毒表面,而VP4包埋在衣壳内侧并与RNA连接,另外VP1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若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疫苗,四种蛋白中不宜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的是    ,更适宜作为抗原制成口服疫苗的是     。 ‎ ‎ ‎ 第16讲 基因的分离定律 考点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2.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有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 A.抗病株 × 感病株 B.抗病纯合体 × 感病纯合体 C. 抗病株 × 抗病株或 感病株× 感病株 D. 抗病纯合体 × 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 感病纯合体 考点2 基因分离定理的应用 ‎1.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课堂练习〗‎ ‎1.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植物杂交实验,成功地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优点的是 (  )‎ A..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合的 C.豌豆具有许多明显的相对性状 D.杂种豌豆自交后代容易发生性状分离 ‎2.孟德尔做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 A.所结豆荚细胞的基因型由植株甲与植株乙决定 B.所结豆荚细胞的基因型与植株甲相同,属于细胞质遗传 49‎ C.豆荚中的每一粒种子的种皮是亲代的,胚是 F1的 D.豆荚中的种子萌发后的植株表现型都与植株甲相同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若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则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若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分离比接近 1 ∶1.若 C.F1 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 F2 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 1 ∶ 2 ∶ 1‎ D.由 F2 出现了“3 ∶ 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型不同,表现型也不同 C.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能用于检测 F1 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5.如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 ‎6.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 A.1/9 B B .1/16 C.4/81 D.1/8‎ ‎7.大约在 70 个表现正常的人中有一个含白化基因的杂合子。 一个双亲正常但有白化病弟弟的正常女子,与一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子婚配。 问她所生的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  )‎ A. 1/140 B.1/280 C.1/420 D.1/560‎ ‎8.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假说内容 B.“F1(A)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C.“决定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D.“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9.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尾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鼠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互交配,子代中有一类型死亡,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则不能存活类型的基因型可能是( )‎ A. ‎ TT B.Tt C.tt D.TT 或tt ‎10.已知绵羊角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基因型 HH Hh hh 公羊的表现型 有角 有角 无角 母羊的表现型 有角 无角 无角 A.若双亲无角,则子代全部无角 B.若双亲有角,则子代全部有角 C.若双亲基因型为 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1 D.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11.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F1再自交产生F2,将F2中所有黑身果蝇去掉,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3。问F3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 )‎ A. ‎3 : 1 B. 5 :1 C. 8 :1 D. 9 :1‎ ‎12.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13.玉米子粒有黄色和白色两种类型。 玉米在自然条件下既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表是玉米花色的遗传实验结果,根据哪些组合能判断出显性花色的类型?‎ 组合 亲本表 现性状 F 1 的表现性状和植株数目 紫花 白花 一 紫花×白花 ‎405‎ ‎411‎ 二 紫花×白花 ‎80‎ ‎7 0‎ 三 紫花×紫花 ‎1240‎ ‎413‎ (2) 现有取自大田中的黄色子粒和白色子粒若干,请设计实验方案判定该性状的显隐性 ‎ ‎ ‎14.已知豌豆种子中子叶的黄色与绿色由一对等位基因 Y、y 控制,现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请分析回答:‎ 实验一 实验二 ‎ P  黄色子叶甲×绿色子叶乙 ‎↓‎ F1 黄色子叶丙 绿色子叶 ‎1   ∶   1‎ P     黄色子叶丁 ‎↓自交 ‎ F1  黄色子叶戊 绿色子叶 ‎3   ∶   1‎ ‎(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 ‎(2)从实验 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 是显性性状。‎ 49‎ ‎(3)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 ∶ 1,其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 。‎ ‎(4)实验二黄色子叶戊的基因型为 ,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若黄色子叶戊植株之间随机交配,所获得的子代中绿色子叶占 。‎ ‎(5)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 ‎ ‎ ‎ 第17讲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考点1 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 例1.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例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 B.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中 C.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16种 D.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8种 考点2 9 : 3 : 3 : 1的变式及应用 例3. 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自带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 B 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 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类型比红花植株的多 ‎〖课堂练习〗‎ ‎1.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 g和270 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 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 A.3/64 B.5/64 C.12/64 D.15/64‎ ‎2.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P  黄色×黑色 ‎   F1  灰色 ‎ ‎ F2 灰色 黄色 黑色 米色 ‎   9 ∶ 3∶ 3 ∶ 1‎ 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 ‎3.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已知Ⅰ-1基因型为AaBB,且Ⅱ-2与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根据以下系谱图,正确的推断是(  )‎ A.Ⅰ-3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B.Ⅱ-2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C.Ⅲ-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 D.Ⅲ-2与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为3/16‎ ‎4.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 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 C 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C ‎ ‎ 有毛黄肉:有毛白肉为1:1 全部为无毛黄肉 全部为有毛黄肉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为                      。‎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            。‎ ‎5.甘蓝型油菜花色性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花色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 表现型 白花 乳白花 黄花 金黄花 基因型 AA_ _ _ _‎ Aa_ _ _ _‎ aaB_ _ _‎ aabbdd 49‎ aa_ _ D_‎ 请回答:‎ ‎(1)白花(AABBDD)×黄花(aaBBDD),F1基因型是    ,F1测交后代的花色表现型及其比是        。 ‎ ‎(2)黄花(aaBBDD)×金黄花,F1自交,F2中黄花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合个体占黄花的比例是   。 ‎ ‎(3)甘蓝型油菜花色有观赏价值,欲同时获得四种花色表现型的子一代,可选择基因型为    的个体自交,理论上子一代比例最高的花色表现型是    。  ‎ ‎6.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下图:‎ 白色前体物质有色物质1有色物质2‎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3黑鼠∶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1白鼠 ‎①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    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    。 ‎ ‎②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共有    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体占的比例为       。 ‎ ‎③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    色物质,实验二的F2代中黑鼠的基因型为            。 ‎ ‎7.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   。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      。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 7 种性状的 F1 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是 。  ‎ 第18讲 伴性遗传 考点 伴性遗传 ‎1.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B.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 C.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 D.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 ‎2. 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课堂练习〗‎ ‎1.对摩尔根等人提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没有影响的是(  )‎ 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B.摩尔根的精巧实验设计 C.萨顿提出的遗传的染色体假说 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2.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3.家猫体色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玳瑁猫互交的后代中有25%的雄性黄猫 B.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50%‎ C.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 D.只有用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 ‎4.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Ⅱ-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4 ‎ B.Ⅲ-1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1/4‎ C.Ⅲ-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1/8 ‎ D.Ⅳ-1基因型为XA1XA1的概率是1/8‎ ‎5. 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49‎ ‎ ‎ A. 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 ‎ B.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C.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 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6.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    (填“隐性”或“显性”)性状。 ‎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 ‎7.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B)对黑身(b)、长翅(V)对残翅(v)、细眼(R)对粗眼(r)为显性。下图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果蝇M眼睛的表现型是        。 ‎ ‎(2)欲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需对其中的    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 ‎(3)果蝇M与基因型为    的个体杂交,子代的雄果蝇中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 ‎ ‎(4)果蝇M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    和    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若果蝇M与黑身残翅个体测交,出现相同比例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后代,则表明果蝇M在产生配子过程中            ,导致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性状组合。 ‎ ‎(5)在用基因型为BBvvRRXeY和bbVVrrXEXE的有眼亲本进行杂交获取果蝇M的同时,发现了一只无眼雌果蝇。为分析无眼基因的遗传特点,将该无眼雌果蝇与果蝇M杂交,F1性状分离比如下:‎ F1‎ 雌性∶雄性 灰身∶黑身 长翅∶残翅 细眼∶粗眼 红眼∶白眼 ‎1/2有眼 ‎1∶1‎ ‎3∶1‎ ‎3∶1‎ ‎3∶1‎ ‎3∶1‎ ‎1/2无眼 ‎1∶1‎ ‎3∶1‎ ‎3∶1‎ ‎/‎ ‎/‎ ‎①从实验结果推断,果蝇无眼基因位于    号(填写图中数字)染色体上,理由是     ‎ ‎ 。 ‎ ‎②以F1果蝇为材料,设计一步杂交实验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 杂交亲本:       。 ‎ 实验分析:                                。 ‎ 第19讲 人类遗传病 考点 人类遗传病 窗体顶端 ‎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病是指基因结构改变而引发的疾病 B.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C.杂合子筛查对预防各类遗传病具有重要意义 D.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 窗体底端 ‎2.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3.人体某遗传病受X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 49‎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系谱图,下列分 析错误的是( )‎ A.I-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 ‎ B.II-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 C.IV-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I-1[来源: ‎ D.若II-1的基因型为XABXaB,与II-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 ‎ ‎4.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课堂练习〗‎ ‎1.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 ‎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2.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该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人类对自身疾病的诊治和预防 B.该计划是人类从细胞水平研究自身遗传物质的系统工程 C.该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一个染色体组中全部DNA序列 D.该计划的实施不可能产生种族歧视、侵犯个人隐私等负面影响 ‎3.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 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 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来源:Z#xx#k.Com]‎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B.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 ‎ C.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中表现型 ‎ D.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4.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          ,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 ‎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       ;Ⅱ-5的基因型为         。 ‎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 ‎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    。 ‎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 。‎ 49‎ 第20讲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考点1基因突变 ‎1.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 B.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 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 ‎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 ‎2. 经 X 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 B. X 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C 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 D.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考点2基因重组 1.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发生的变化是( )‎ 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分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分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单体不能移向两级,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课堂练习〗‎ ‎1.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2.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性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抗性纯合子(%)‎ 甲地区 ‎78‎ ‎20‎ ‎2‎ 乙地区 ‎64‎ ‎32‎ ‎4‎ 丙地区 ‎84‎ ‎15‎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拟南芥的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交换频率,a基因无此功能;B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四个花粉粒分离,b基因无此功能。用植株甲(AaBB)与植株乙(AAbb)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在F2中获得了所需的植株丙(aabb)。‎ ‎(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形成的    经    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复制后的遗传物质被平均分配到四个花粉粒中。 ‎ ‎(2)a基因是通过将T-DNA插入到A基因中获得的,用PCR法确定T-DNA插入位置时,应从图1中选择的引物组合是    。 ‎ 图1‎ ‎(3)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F1中有    种基因型的植株。F2中表现型为花粉粒不分离的植株所占比例应为    。 ‎ ‎(4)杂交前,乙的1号染色体上整合了荧光蛋白基因C、R。两代后,丙获得C、R基因(图2)。带有C、R基因的花粉粒能分别呈现出蓝色、红色荧光。‎ 49‎ 图2‎ ‎①丙获得了C、R基因是由于它的亲代中的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交换。 ‎ ‎②丙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只发生一次交换,则产生的四个花粉粒呈现出的颜色分别是               。 ‎ ‎③本实验选用b基因纯合突变体是因为:利用花粉粒不分离的性状,便于判断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          ,进而计算出交换频率。通过比较丙和    的交换频率,可确定A基因的功能。 ‎ ‎ ‎ 第21讲 染色体变异及育种 考点 染色体变异 窗体顶端 ‎1.一株同源四倍体玉米的基因型为Aaaa,其异常联会形成的部分配子也可受精形成子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上图表示的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B.自交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体 C.该玉米单穗上的籽粒基因型相同 ‎ D.该植株花药培养加倍后的个体均为纯合子 ‎2导致遗传物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如图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变异类型①和②依次是(  ) ‎ A. 突变和倒位 B. 重组和倒位 C. 重组和易位 D. 易位和倒位 窗体底端 ‎3.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选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4.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5. 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 甲、乙杂交产生的 F1 减数分裂都正常 B. 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 甲、乙1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 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考点2 育种 1. ‎(8 分)研究人员在柑橘中发现一棵具有明显早熟特性的变异株,决定以此为基础培育早熟柑橘新品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要判断该变异株的育种价值,首先要确定它的_____________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2) 在选择育种方法时,需要判断该变异株的变异类型。如果变异株是个别基因的突变体,则可采用育种方法①,使早熟基因逐_______________,培育成新品种1。为了加快这一进程,还可以采集变异株的_____________进行处理,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选育成新品种2,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育种。‎ ‎(3)如果该早熟植株属于染色体组变异株,可以推测该变异株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有多种联会方式,由此造成不规则的____________,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______________,因而得不到足量的种子。即使得到少量后代,早熟性状也很难稳定遗传。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选择育种方法③,其不足之处是需要不断制备_______________,成本较高。‎ 49‎ ‎(4)新品种1与新品种3均具有早熟性状,但其他性状有差异,这是因为新品种1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了多次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一部分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 ‎2.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验证,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2.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3.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4.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5.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 A.能稳定遗传 B.单倍体 C.有杂种优势 D.含四个染色体组 ‎6.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 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 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7.无子西瓜是由二倍体(2n=22)与同源四倍体杂交后形成的三倍体。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时选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取其花粉涂在四倍体植株的   上,授粉后套袋。四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雌配子含有   条染色体,该雌配子与二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雄配子结合,形成含有   条染色体的合子。 ‎ ‎(2)上述杂交获得的种子可发育为三倍体植株。该植株会产生无子果实,该果实无子的原因是三倍体的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   分裂。 ‎ ‎(3)为了在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理论上可以采用     的方法。 ‎ ‎8.(18 分)某自花且闭花授粉植物, 抗病性和茎的高度是独立遗传的性状。 抗病和感病由基因 R 和 r 控制, 抗病为显性; 茎的高度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D 、 d , E 、 e ) 控制, 同时含有 D 和 E 表现为矮茎, 只含有 D 或 E 表现为中茎, 其他表现为高茎。 现有感病矮茎和抗病高茎两品种的纯合种子, 欲培育纯合的抗病矮茎品种。请回答: ‎ 49‎ ‎(1) 自然状态下该植物一般都是 _______合子。 ‎ ‎(2) 若采用诱变育种, 在γ 射线处理时, 需要处理大量种子, 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 ______ 和有害性这三个特点。 ‎ ‎(3)若采用杂交育种, 可通过将上述两个亲本杂交, 在 F 2 等分离世代中 ____________ 抗病矮茎个体, 再经连续自交等 _____ 手段, 最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抗病矮茎品种。 据此推测, 一般情况下, 控制性状的基因数越多, 其育种过程所需的 ___________________。 若只考虑茎的高度, 亲本杂交所得的 F1 在自然状态下繁殖, 则理论上,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_____。 ‎ ‎(4) 若采用单倍体育种, 该过程涉及的原理有 ______________ 。 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其过程(说明: 选育结果只需写出所选育品种的基因型、 表现型及其比例。‎ 第22讲 生物进化 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2.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 50% C. 42% D. 21%‎ ‎3.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4.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___。‎ 考点2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2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第23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1 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1.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49‎ ‎2.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 B.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4. 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 Na+浓度 B. 渗透压 C. K+浓度 D. O2 浓度 ‎5.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 。‎ 考点2 血糖平衡调节 ‎1.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2.关于人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②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蓝色 ③促进肝糖原分解 ④由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考点3 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1.(海南14)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2.(海南13)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B.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 C.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3. 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课堂练习〗‎ ‎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2.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49‎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3.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4.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5.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6.下列关于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B.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C.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D.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8.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9.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10.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    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    ,尿量   ,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 ‎11.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       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引起皮肤血管    ,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      (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 ‎(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      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   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HC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    降低,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12.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 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___(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___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_______。‎ ‎13.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49‎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    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    。 ‎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    ,继而促进        ,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    ,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     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    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 14. 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 ,其原因是 。‎ ‎(2)在饥饿条件下,一段时间内人体血浆中葡萄糖和酮体浓度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 。‎ 第24讲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考点1 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2.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 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H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预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于T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 A. 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 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 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___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49‎ 考点2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 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 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 Cl-同时内流 ‎4(浙江4).血液中 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 K+的通透性增大 ‎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课堂练习〗‎ ‎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2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3.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4.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5.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6.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7.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8.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C.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D.去甲肾上腺素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9.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10.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49‎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 ‎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直接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 ‎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 ‎ ‎11.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 电信号(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 觉类型 感觉强度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1) 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 ‎  。 ‎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 ‎ ‎12.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回答下列问题:‎ (1) 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 b是    ,c是    ,d是    。 ‎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 ‎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 ‎13.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                        ;②               。 ‎ ‎14.(全国二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 ‎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49‎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再到达突出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_‎ 第25讲 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 考点1 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1.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 C.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 D.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 ‎2.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3.(全国1)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 ,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 ,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 ,(填“催化”“功能”“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在次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 调节。乙酰胆碱属于 ,(填“酶”“神经递质”“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 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 (答出一个特点即可)。‎ 考点2 脊椎动物激素的应用 ‎1.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 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 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2.某同学为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为2组: 甲组: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   乙组:切除甲状腺 ‎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并记录。‎ ‎③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假手术指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耗氧量用单位时间的氧气消耗量表示;实验持续时间合适;实验条件均适宜) 请回答:‎ ‎(1)实验目的是                   。 ‎ ‎(2)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系中用耗氧量和体长变化的示意曲线表示)‎ ‎(3)分析与讨论 ‎①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                。 ‎ ‎②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变化的原因是              。 ‎ ‎③上述分组时,还可增设丙组作为实验组,丙组:              。 ‎ ‎〖课堂练习〗‎ ‎1.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49‎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2.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 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3.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4.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5.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6.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关于人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②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蓝色 ③促进肝糖原分解 ④由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 A 的分泌活动,腺体 A 表示的器官有 。‎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 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 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 调节。 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 (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 B 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 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由 决定的、针对胰岛 B细胞的一种 病;胰岛 B 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 免疫导致的。‎ ‎8.回答下列问题:‎ 49‎ ‎(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       和       。 ‎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                     。 ‎ ‎(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   和   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 ‎ ‎9.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 ‎(1)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                 。 ‎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    ,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    (填“稍高”或“稍低”)的水平。 ‎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0 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见下表。请在下方的坐标图上绘制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根据血糖浓度变化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图。‎ 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血糖浓度/mg·mL-1‎ ‎0.75‎ ‎1.25‎ ‎1.10‎ ‎0.90‎ ‎0.75‎ ‎0.75‎ ‎(4)胰岛B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    ,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在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主要步骤:获取胰岛素A、B链基因,构建          ,将其导入      的大肠杆菌,筛选可稳定表达的菌株。 ‎ 第26讲 免疫调节 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织和功能 窗体顶端 ‎1.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 结果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窗体底端 ‎2.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 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3.(北京1)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 A、由T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 ‎4.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 B.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C.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9‎ ‎5.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从而引起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 ‎ ‎ (答出两点即可)。‎ 考点2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应用 1.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2.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3.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4.(浙江1)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 食物和昆虫传播的 ‎ C.HIV 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课堂练习〗‎ ‎1.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 D.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2.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3.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4.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5.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49‎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6.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7.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8.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9.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10.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_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 ①1、2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11.(全国1)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________,以其作为模板,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合成___________,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_。‎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12.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 ‎ 49‎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  ‎ ‎ 。 ‎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    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    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    ,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 第27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 考点1生长素的发现与作用 ‎1.(全国1)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植物幼嫩叶片中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B.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考点2其他植物激素的应用 ‎3.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向光性发现的激素是 A.脱落酸 B.乙烯 C.细胞分裂素 D.IAA ‎4. 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 下图为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 B. 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 C. 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D. 第5 天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应该是清水组最低 ‎5(浙江3).不同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根产生的赤霉素能促进雌株形成 B.叶产生了促进雌株形成的细胞分裂素( )‎ C.若对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则雌株数量增多 ‎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是不相互对抗的 ‎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植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B.肥田之沃,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 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前摘未熟红杮,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 ‎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 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2.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 49‎ A.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B.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C.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D.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 ‎3.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4.为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至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 结 果 NaCl 茉莉酸 ‎①‎ ‎+‎ ‎-‎ 部分细胞质壁分离 ‎②‎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③‎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浓度为100 mmol·L-1,茉莉酸浓度为10-3mg·L-1;“-”表示无添加 A.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B.质壁分离的胡杨细胞液泡体积变小 C.NaCl为自变量,茉莉酸为因变量 D.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 ‎5.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6.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7.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 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图1)。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 ‎(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    的分子。 ‎ ‎(2)本实验中,试管用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    通过的情况下,起到     的作用。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     (填“培养液中”或“茎芽尖端”)。 ‎ ‎(3)图2数据显示,GA3和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    作用,GA3的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 ‎(4)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数量和/或    增加的结果。当加入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GA3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说明GA3影响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是            。 ‎ ‎(5)从图2中B组(或C组)的数据可知,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3单独处理的    倍、IAA单独处理的    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    的关系。 ‎ ‎(6)A组数据未显示出GA3和IAA具有上述关系,原因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    的量较高。 ‎ ‎8.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下左图;‎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见下右图。‎ 49‎ ‎(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 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通过 方式向下运输。‎ ‎(2)实验一中,去顶32 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 。‎ ‎(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 ,该物质被还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提供 。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 ‎ 。‎ (4) 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 (大于/小于/等于)Ⅲ组;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请对些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 。‎ 第28讲 种群 考点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2.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3.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7.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8.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9.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只/m2。 ‎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 49‎ ‎10.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1) 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 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保护。‎ ‎11.(全国一31)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 ‎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老年三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12.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 。‎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第29讲 群落 考点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下列关于出生眼体重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2.(海南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3.(浙江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 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 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 中灌木呈随机分布, 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课堂练习〗‎ ‎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某种植物病毒Ⅴ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Ⅴ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Ⅴ是互利共生关系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4.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5.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6.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7.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8.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害虫引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 ‎(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为    。 ‎ ‎(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    (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                。 ‎ 49‎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具有    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9.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是         。 ‎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 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 例1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来源:‎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例2(天津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例3.(海南28)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填“间接”或“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 ‎ 图中A表示___,生物成分E表示____。生物成分F表示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 ‎〖课堂练习〗‎ ‎1.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2.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49‎ ‎3.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4.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5.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    。 ‎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      ,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和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 ‎6.(2014安徽理综,29Ⅱ,14分)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1)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                 。 ‎ ‎(2)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若调查玉米螟幼虫的密度,应采用    的方法。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    。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       。 ‎ ‎(3)取两份等质量同品种的玉米粉,一份经发酵做玉米馒头,另一份煮玉米粥,这两份食物中所含能量较少的是     。 ‎ ‎(4)纤维素分解菌可用于玉米秸秆还田。用    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其大小能反映             。‎ 第31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 ‎ 1.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提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2.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3.(海南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49‎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4.(福建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5.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某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树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 ‎ 。‎ (1) 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 或 “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课堂练习〗‎ ‎1.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2.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5.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 ‎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 49‎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       。 ‎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和    (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 ‎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 ‎6.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 ‎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 ‎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              ,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D.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例2.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 的种类和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保护。‎ ‎(2)长期酸雨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原因是 。‎ 例3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问题 (1) 海洋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污染。如果污染超过生态系统的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 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玉米和大豆间作,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 。‎ ‎(3)一个生态系统中若除去部分生物,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将降低。‎ 考点 2.生态环境的保护 ‎1.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 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 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2.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冶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 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4.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 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种类,降低害虫在群落中地位与作用 D 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5.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下图。据图回答:‎ 49‎ ‎(1)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细胞后,以    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             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 ‎(2)分析发现,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       的结果。 ‎ ‎(3)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    (单选)。 ‎ 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 B.水体溶解氧较高 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 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 ‎(4)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第33讲 传统发酵技术与微生物的应用 考点1 传统发酵技术 ‎1.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在32 h内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发现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好,说明该发酵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大豆到豆豉,大豆中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蛋白质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脂肪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苹果醋是以苹果汁为原料经发酵而成的,回答下列为题:‎ ‎(1)酵母菌的呼吸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图中过程①和②是苹果醋生产的第一阶段,在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其产物乙醇与_________________试剂反应呈现灰绿色,这一反应可用于乙醇的检验;过程③在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增值速度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阶段是在醋酸杆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生的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根据醋酸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该过程需要在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才能完成。‎ ‎(3)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发酵温度不同,第一阶段的温度________________(填“低于”或“高于”)第二阶段。‎ ‎(4)醋酸杆菌属于________________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中(填“含有”或“不含有”)线粒体 第34讲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 ‎1.某些土壤细菌可将尿素分解成CO2和NH3,供植物吸收和利用。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有些细菌则不能,原因是前者能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不能以尿素的分解产物CO2作为碳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可用葡萄糖作为碳源,进入细菌体内的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为了筛选可分解尿素的细菌,在配制培养基时,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填“尿素”“NH4NO3”或“尿素+NH4NO3”)作为氮源,不选择其他两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3)用来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培养基含有KH2PO4和Na2 HPO4,其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置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 ‎ ‎②制作无菌平板; ‎ ‎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 ‎ ‎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若要完成步骤②,该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实验组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36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现象。若将30(即3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____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3.某同学用新鲜的泡菜滤液为实验材料纯化乳酸菌。分离纯化所用固体培养基中因含有碳酸钙而不透明,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菌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纯化乳酸菌时,首先需要用_________________对泡菜滤液进行梯度稀释,进行梯度稀释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推测在分离纯化所用的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分离纯化时应挑选出_________________的菌落作为候选菌。‎ ‎(3)乳酸菌在-20℃长期保存时,菌液中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____(填“蒸馏水”、“甘油”或“碳酸钙”)。‎ ‎〖课堂练习〗‎ ‎1.某研究小组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微生物用于废水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 B.转换划线角度后需灼烧接种环再进行划线 C.接种后的培养皿须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D.培养过程中每隔一周观察一次 ‎2.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    分解成    。 ‎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 ‎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溶液 水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培养基乙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 ‎ ‎3.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然后,将1 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 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 ‎ 49‎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    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 ‎ ‎(3)示意图A和B中,    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    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       的利用率。 ‎ ‎4.临床使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实验时,首先要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以确定某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从样本中获取致病菌单菌落,可用    法或    法将样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选择培养、鉴别等步骤获得。 ‎ ‎(2)取该单菌落适当稀释,用    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在37 ℃培养箱中培养24 h,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 ‎ ‎(3)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分别含有A、B、C、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    ;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B    ;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        ;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     。 ‎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最好应选用抗生素     。 ‎ ‎5.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       四类,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苯磺隆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                       。 ‎ ‎(2)与微生物培养基相比,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需添加生长素和      ,这些植物激素一般需要事先单独配制成    保存备用。 ‎ ‎(3)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    。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   。 ‎ ‎(4)为探究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做图乙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                ,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 ‎ ‎ ‎ 第35讲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考点 特定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绿色植物甲含有物质W,该物质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极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且受热、受潮易分解。其提取流程为:植物甲→粉碎→加溶剂→振荡→收集提取液→活性炭处理→过滤去除活性炭→蒸馏(含回收溶剂)→重结晶→成品。回答下列问题:‎ ‎(1)在提取物质W时,最好应选用的一种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高温烘干”“晾干”或“新鲜”)的植物甲,不宜选用其他两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物质W时,振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提取过程中,用活性炭处理提取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丙酮(沸点56 ℃)、乙醇(沸点约78 ℃)两种溶剂,在提取物质W时,应选用丙酮作为提取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9‎ ‎2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 ‎(1) 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 (填“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或“γ-胡萝卜素”), 该胡萝卜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 。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 , 胡萝卜素是 (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 ‎ (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 (填“需要”或“不需要”)将鲜活的盐藻干燥。‎ ‎(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 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 。‎ ‎〖课堂练习〗‎ ‎1.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深加工可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和果糖等。流程如下:‎ ‎(1)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充分水解后的产物可被酵母菌利用发酵生产酒精。培养酵母菌时,该水解产物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    。发酵过程中检测酵母菌数量可采用        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 ‎(2)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    法或    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 ‎(3)玉米淀粉经酶解形成的葡萄糖可在葡萄糖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成果糖。利用    技术可使葡萄糖异构酶重复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 ‎2.胡萝卜素是一种常用的食用色素,可分别从胡萝卜或产胡萝卜素的微生物菌体中提取获得,流程如下:‎ ‎(1)筛选产胡萝卜素的酵母菌R时,可选用    或平板划线法接种。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需先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 。 ‎ ‎(2)培养酵母菌R时,培养基中的蔗糖和硝酸盐可分别为酵母菌R的生长提供    和     。 ‎ ‎(3)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时,干燥过程应控制好温度和    以防止胡萝卜素分解;萃取过程中宜采用    方式加热以防止温度过高;萃取液浓缩前需进行过滤,其目的是    。 ‎ ‎(4)纸层析法可用于鉴定所提取的胡萝卜素,鉴定过程中需用胡萝卜素标准品作为     。 ‎ 49‎ ‎ ‎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