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考试大纲解读及二轮复习备考建议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高考考试大纲解读及二轮复习备考建议 一、考纲解读 高考的指导文件是《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这些文件作为高考命题的依据,当然同时也是复习备考的指南。2009年考试大纲已经公布出来,理科综合物理部分与2008年比较没什么变化。考试大纲部分主要部分包括能力要求,考试范围和要求。‎ ‎(一)能力要求 ‎ 物理考纲要求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理解能力 ‎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解读】这是对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的最基本的要求,它是后四种能力的基石。可以说高考试题中的每一道都要考查理解能力,有些是直接考查考生对某个具体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有些是通过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运用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做到透切理解各个基本概念和熟练掌握基本规律。‎ ‎(1)要透切理解一个物理概念,就要全面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包括:引入过程、文字表述的定义、数学表达的定义式、单位、标/矢量性、决定因素、计算式、计算式的适用范围、它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等。‎ ‎ 【例如】‎ ‎(2)要熟练掌握物理规律,首先,要弄清规律的建立过程(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归纳起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综合方式,在实验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加工总结、概括出物理规律,通常称为物理定律。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二是分析方式,即在已有的概念和定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工具推导出新的物理规律,通常称为物理定理。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对于每一个物理规律,要清楚该规律是怎么得出的?它揭示出了哪几个物理量的关系?‎ 其次,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意义。除了用数学公式描述物理规律外,还可用函数图象,对于图象,应当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如横坐标、纵坐标、横轴截距、纵轴截距、斜率、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等)。再次,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成立条件。‎ ‎【例如】‎ ‎2.推理能力 ‎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解读】推理过程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既是对理解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的训练。《考试大纲》对推理能力的具体要求有推理和表达两个方面,推理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是知识应用的根本体现,正确地表达推理过程和推理结果是进行交流的必备素质。物理学中常用的推理方法有:正向推理、逆向推理、假设推理、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 ‎【例如】‎ ‎3.分析综合能力 ‎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解读】分析综合能力是一种相对较高的能力要求,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高考试题区分度的着力点,考生能力差异大多体现在分析综合能力的差异上,层次越高,差异越大。它包含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 ‎(1)分析能力——即分析物理状态、引起状态变化的物理过程和可能出现的物理情境,将物理状态与物理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建立完整的物理情境模型;挖掘试题中有效的解题信息、隐含条件,找到决定物理过程的主要因素,排除干扰因素,综合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这是顺利解题的基础。‎ ‎(2)分解问题的能力——分析物理过程,将复杂的运动分解为简单的运动,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分成几个相关联的子过程,如有必要,子过程还可分解为几个阶段,这样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然后将分解出的子过程的运动规律联系起来,得出整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3)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答问题,完成整个答题过程中最终目标。灵活包括:①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思路解决同一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②采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如:整体法与隔离法、合成法与分解法、图解法与解析法、联想类比法、等效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理想模型法、函数图象法、微元法、假设法、极限法、特殊值法、对称法、临界条件法、控制变量法等。③根据掌握的知识、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三种能力都包含着一种共同的能力——物理建模能力。所谓物理模型,就是对所研究的对象和过程摒弃无关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后,所建立起来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加强对物理模型的认识,学会将实际问题模型化,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物理模型有物理对象模型和物理过程模型。对象模型如:质点、刚体、完全弹性体、流体、点电荷、弹簧振子、单摆、环绕中心体模型、理想二极管、理想变压器、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等等;物体状态和物理过程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上抛、简谐运动、瞬间作用(又分碰撞类和爆炸类),气体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绝热变化等等。‎ ‎【例如】‎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解读】物理学是一门精确的定量科学,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都是通过量化的方法用数学公式进行描述,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考生必备的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 ‎(1)图形、图表的信息处理能力。在实际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图形、图表的应用非常普遍,它提供的信息多而且直观。要能够看懂图表给出的物理过程和利用图表描述物理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要重视利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形结合、图表结合以及运用不等式、三角函数、几何知识、数列、极限、解析几何等知识处理物理能力的训练。要能够从图象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要知道图象斜率、截距、面积、交点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要做到会识图、会用图、会作图。‎ ‎(2)数学运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根据问题利用物理规律列出物理量的关系式后,就要对其进行运算了,数学运算能力是反映一个考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有些考生列出方程解不出结果,不会解字母方程,不会用代数式表达结果,简单运算错误。物理估算是指对物理量的大致数据范围或数量级进行科学计算的推算方法,估算不追求数据精确而追求方法正确。数学运算能力和估算能力能够体现考生科学素养的高低。‎ ‎【例如】‎ ‎ ‎ ‎5.实验能力 ‎ 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解读】物理学是典型的实验科学,物理规律从大量实验事实中发现,物理理论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同时人们又在大量的实验事实中发现和总结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实验能力和技能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高考在能力要求上重视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能设计方案,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假设、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方法对一些简单的科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实验。能力要求分两个层次:‎ ‎(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考试大纲》要求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并提出以下具体要求: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这属于最基本的实验技能;‎ ‎(2)灵活运用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考查中,实验原理是实验仪器选择、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数据处理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实验的根,万变中的不变;较高层次的实验能力考查则一般体现在创新实验中,包括实验情境的创新和拓展、实验方案的创新和设计等。‎ ‎【例如】‎ ‎ ‎ ‎(二)考试范围和要求 物理要考查的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部分。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数字Ⅰ、Ⅱ标出。用Ⅰ标出的知识与用Ⅱ标出的知识在要求考生理解的深度和掌握的程度上是不同的。用Ⅰ标出的知识一般只要求“知其然”,不追求“知其所以然”;用Ⅱ标出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必须“知其所以然”。考试大纲对其的解释是:‎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共112个知识点,再加上19个实验。用Ⅰ、Ⅱ标出的考点分别为63个和49个。这都是高考要考查的内容。‎ ‎ ‎ ‎ (三)2007年和2008年高考全国Ⅰ卷物理试题特点 ‎1.试卷结构 选择题8个,填空题(实验题)2个,计算题3个。‎ ‎2.试题内容分布 ‎(1)考题共13个小题,力、电、热、光、原分别为6、4、1、1、1或7、3、1、1、1。力学部分62分;电学部分40分;热学部分6分;光学部分6分;原子和原子核部分6分。知识点的覆盖率占到考纲知识点的75%。‎ ‎(2)其中力学题的分布为:力与运动3—4个(其中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1个),动量与能量2个,机械振动和机械波1个。‎ ‎(3)其中电学题的分布为:电场与磁场2—1个,电学实验1个,电磁感应1个。‎ ‎3.试卷难度 总体偏难,全卷难度两年均为0.44,第Ⅰ卷的难度两年分别为0.61、0.58,第Ⅱ卷的难度两年分别为0.33、0.34‎ ‎4.知识和能力特点 ‎(1)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由于受总题量的限制,理综试卷的物理试题在适当照顾知识覆盖面的前提下,突出对物理学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的关系、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振动和波、场的概念、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 这些内容在考试大纲中基本都是用Ⅱ标出的,这些内容也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运动与力的关系、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守恒思想等,它们贯穿物理学的始终,是物理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能否正确运用这些思想处理问题是物理学习能力和物理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必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突现经典力学的基础地位 试题突出考查了经典的物理知识,回归了经典的力学知识,总体感觉知识有点“古老”。计算题可以说均是力学经典题,集中体现了力学的经典地位,体现了力学基础工程的重要性。两年的第24题均是考查动量和能量知识,压轴题都是带电粒子在电磁中运动问题,而且都是多个运动过程相链接的过程型综合题。都是经典的优秀陈题,但都作了改编,在常规中见新意,要求考生把自己掌握的基本方法,迁移到这些题目中去进行推理分析,从而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也给人们复习带来了启示,我们平时的复习选题不要刻意追求“新、热、难”。而要通过选择经典题把物理概念、规律、方法讲透。让学生听懂、会用。‎ ‎(3)全面考查物理学科能力 每一个题都考查了两种以上的能力,选择题主要考查理解、推理、应用数学的能力;‎ 实验题主要考查实验的基本技能及迁移和创新能力;计算题则要综合考查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 ‎ 二、2009年高考方向预测 因为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考试大纲自2006年起就没有作任何修改,所以这几年高考试题从命题原则、试题难度、题型设置到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都保持相对稳定,2009年是实行老高考的最后一年,估计更不会有大的变化,会继续保持它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试题也会“稳中求新、稳中求变”。可以通过设计新情境,通过对试题切入点的改变或通过设计问题指向的转变来考查已考过或已熟悉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保持试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也体现了创新、求变的思想。‎ ‎1.关于选择题 从考查功能来看,选择题注重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选择题计算量不应该太大,但受理综卷题量的限制,又使得选择题的计算量不会太小,估计会比05—06年的大,比07—08年的小。‎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选择题主要考查:受力分析和平衡、简单的力与运动问题、简单的动量与能量问题、天体运动问题、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场与磁场的性质、图象问题(力、运动、电磁感应)、理想变压器、热光原等。‎ ‎2.关于实验题 实验题是物理学科的特色试题,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坚持考查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对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这是物理学科特点所决定的,正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同时也有较好的认同感。特别是近两年实验题容量和难度明显加大,一大一小变为两不小,一常规一创新变为两创新,这就更加明显地看到了高考对实验能力的重视。2009年高考实验题在这两方面的趋势会继续保持。考查的重点仍是力学实验和电学实验。‎ ‎3.关于计算题 至于计算题,要求灵活地分析解决新情境下的物理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建立物理模型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其难度与三要素有关,他们分别是:知识、情境、数学要求。05——06年的计算题特点是物理情境“新”,其难度分别为0.42、0.5; 07——08年的计算题特点是物理过程“复杂”,数学要求比较高,其难度均为0.44。估计2009年会在两方面兼顾,但为了控制难度,情境的复杂性和数学要求会适中。‎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计算题主要考查:力与运动、动量和能量、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与电路的综合、电磁感应与力学的综合。‎ 三、第二轮复习建议 据阅卷情况看,考生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仍然是一些长期存在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基本功不扎实,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概念缺乏深入理解,对规律的来龙去脉、使用条件等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实验能力较弱,运算能力较差等。针对这些问题和考题的要求,下面对第二轮复习备考提几点建议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构建知识网络,继续夯实基础,注意查漏补缺 虽然高考强调对能力的考查,但并不意味着忽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因为能力得以知识为载体,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高中物理知识比较系统,尤其力学、电学部分的知识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第一轮复习我们是按知识点铺开复习的,所以掌握的知识点还是零散的,那么第二轮复习我们就要将这些知识点串成线、拉成面、织成网、建立起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从整体地位上、从相互关系上重新再认识,进而体会各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网络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冲破单向思维定势,在解题时把与一个物理过程相关的知识都调动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度和准确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轮复习的目标是提高能力,但能力是要以知识为载体的,考生如果没有扎实的“双基”,是不可能生成较强能力的。所以二轮复习中仍需夯实基础,但不是一轮复习的重复,一是要利用知识网络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针对重点知识及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和高频错误精编和精选一些典型习题进行训练。‎ ‎【例如】‎ 第二轮复习中理所当然要紧抓主干知识,但也不能忽视非主干知识。对于那些非主干知识,因为平时练习少,难免不会遗漏和遗忘,所以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仍要对照考纲,进行一次排查或再次复习,不要凭主观臆断某些内容一定不会考,复习过程中的任何偏废和半点侥幸都有可能在高考中出现知识盲点,导致不应该的失分。因为这些内容要命考题也只是简单的基础题,难度小,容易得分,而且我们研究后会发现,这些非主干知识命题高频区还相对稳定。例如:热学中的理想气体,光学中的色散现象,原子物理中的能级跃迁等,因为它们可以在一个题中考到多个知识点,如针对理想气体命题,可以考查气体的压强、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分子力、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等等;针对色散现象命题,可以同时考查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针对能级跃迁命题可以考查玻尔理论、光电效应、动能、势能、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等。由于高考 是选拔性考试,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录取,所以试题也就要因此分为易、中、难三类题,容易题所占分值将近40分,若简单的基础题丢分就意味着高考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二轮复习仍然不能忽视非主干知识。‎ ‎(二)吃透考试大纲,研究命题方向,训练高考真题 研究考试主要是真正理解、吃透考试大纲,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考什么、怎么考心中有数,而不是去打听什么所谓的高考新信息。纵向看高考,肯定是稳中有变,总体是稳,略有变化。首先要把握总体的“稳”;其次要把握显性的“变”,即每年考试大纲明确了的变化。至于隐性的“变”,那是谁也说不清楚的,往年一些小道传出的信息,几乎都没有得到证明。再说,即使知道了那些隐性的信息,我们的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如果过分重视那些所谓的“高考信息”,而忽视了“稳”的总体,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 而研究历年高考的命题动态,我们倒是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规律,预测未来的命题趋势。‎ ‎【例如】‎ 二轮复习中训练高考真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知道高考中的每一道题都是经过命题专家的深思熟虑的经典之作,尽管这些题不会在未来的高考中出现,但这些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所需要的过程与方法对训练思维和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我们还可以视需要根据高考真题变出变式题来让学生练习。再就是,近年高考改革的力度逐年加大,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广,各省、市和地区相继进行了自主命题,上一年其他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它还有可能成为全国Ⅰ卷下一年的命题方向。以前只有上海单独命题的时候,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说2008年,全国Ⅰ卷第22题第(1)第二问关于误差的分析,在2007年高考理综Ⅱ卷第22题“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考查中有类似的设问。所以,还有必要关注近两年自主命题的省份的试卷有哪些出新的、又较好地体现了能力考查的好题目,然后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训练。‎ ‎ 此外,适当关心热点(如嫦娥一号、神舟七号、北京奥运会等),因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学技术的问题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种重要途径。近年高考物理试卷上也出现了许多结合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前沿的题目,这些试题往往起点高落点低,注重基础,难度都不大,有了扎实 的基础,正确建立物理模型后,一般不难求解。所以不必过分“追新”,只要同学们对背景不感到陌生从而消除恐惧感就行了。‎ ‎(三)加强规范训练,培养审题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1. 读题画图,建立物理模型 读题时逐字逐句进行“推敲”,排除干扰因素,抠关键字眼、抓临界状态,挖隐含条件,这是解题中很重要的环节,也是解题的突破口。‎ 审题要养成读题画图的习惯,读题有助于强化对题目信息的接收,有效地避免漏看、错看等问题。画图以展示完整的过程图景,使物理过程更为直观。如受力分析画受力示意图、运动情况分析画运动过程示意图或函数关系图(如v—t图)、电路分析画电路图、原子跃迁画能级图等,以便搞清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 ‎2.执因索果或执果索因,找到解题思路 解答物理习题离不开物理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处理问题时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先分析,后综合,而综合过程可以是“执因索果”进行正向推理,即从已知到未知,思维起点是已知量,根据所学物理知识,探索已知量与中间参量的关系,再探求中间参量与其它中间参量的联系,依此类推,一直找到与待求量的关系为止;也可以“执果索因”进行逆向推理,即从未知到已知,它的思维起点是待求量,根据所学物理知识,探索待求量与中间参量的关系,再探求中间参量与其它中间参量的联系,依此类推,一直找到与已知条件的关系为止。“执果索因”,思维定向,目标明确,一般已知量较少、难度较大的试题采用此法,否则容易出现公式堆积而无法解出结果的问题。‎ ‎【例如】‎ 3. 规范书写,展示解题过程 我们注意到每次高考成绩出来后,都会出现考生估分同实际得分存在很大差异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高考解题时书写不规范、步骤不完善,失去许多评卷采分点所需的重要步骤。‎ 物理规范化解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高考对物理计算题的解答有明确的要求:“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具体地说,物理计算题的解答过程和书写表达的规范化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题意作出描述物理情景或过程的示意图或函数图象 与解题中所列方程有关的示意图,要画在卷面上,若只是分析题意的用图,与所列方程无直接关系,就不要画在卷面上。有时根据题意要画函数图象,必须建好坐标系包括画上原点,箭头,标好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及坐标轴上的数据。 (2)字母、符号的规范化书写 解题中运用的物理量要设定字母来表示,题中给定的字母意义不能自行改变。所用来表示物理量的字母要尽可能是常规通用的,一般要与课本中的形式一致。在同一题中一个字母只能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果在同一题中出现多个同类物理量,可用不同的角标来加以区别,如电阻R1、R2,此外,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用同一类字母表示,如势能的变化量要用ΔEp,而不能用Ep。 另外,在解题时用到的物理量单位符号,要求采用课本规定的符号来表示,如kg,Ω,Hz等等。 (3)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要写出简要的文字叙述,用以说明以下一些内容。研究对象,对研究过程或状态的简单说明,选定正方向或建立坐标系,选择参照系,参考面,零势点(面),设定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所列方程的物理依据,说明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分析所得的关键判断等等。 文字说明要用物理术语,也不要用字母或符号来代替物理语言,如用“↑、↓”代替“增加、减少”,用“∵、∴”代替“因为、所以”等等。语言叙述要简练,准确,切忌语言叙述过于冗长,如不要写出详细的题意分析。 (4)方程式的规范书写 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方程式的规范书写表现为:‎ ‎①要原始方程,不要变形后的方程;‎ ‎②方程式有多个时,要分步列出(太多时可进行编号),不可用综合式或连等式。‎ 高考评分标准是分步给分,写出每一个过程对应的方程式,只要说明、表达正确都可以得相应的分数;对于不会解的题,分步列式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过程分,增加得分机会。‎ ‎③求解方程时,卷面上只要求写出最后表示待求量的最简式,切忌把大量的化简,代值运算过程写在卷面上;‎ ‎④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说出判断而不必证明(如2007年第25小题)。‎ ‎⑤数字相乘用“”而不用“· ”等。如:“2×0.2”不能写成“2·0·2”。‎ ‎(5)解题结果的规范化表达 ①对题目的所求,必须明确回答,或者在行文中已经设定,或者在最后加以说明。‎ ‎②对于最后结果的表达,要看题目要求。有效数字有要求的,既不能写错位数,也不能用根式、分式等其他形式表达。百分比一定要用%表达。矢量取负值时应说明其含义,对所求的矢量只说明大小是不完备的,要说出方向。有单位的物理量,计算结果的数据必须带上单位。‎ ‎③字母运算题,最后的结果所有字母必须都是已知量。‎ ‎(6)实验原理图和实物连线图的规范化 画原理图时,导线不能穿过用电器,开关是断开的,表示电表的字母A、V等要求写在圈内,而表示电阻的字母R要求写在方框外;连线时要连到接线柱上且要连到位,连线不能交叉、重叠等等。‎ ‎【例如】‎ ‎ ‎ ‎ ‎ ‎(四)加强综合训练,注意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 第二轮按专题组织进行复习,一般分为六个板块:力与运动;动量和能量;电场与磁场;电磁感应与电路;热、光、原;实验。在这六个板块中又分情境类、方法类专题,如:传送带类、弹簧类、碰撞类、连接体类、图象类、选择题的求解方法类、创新设计性实验类等等。‎ 第二轮复习的重点应当是培养综合解题能力,所以,应加强综合训练,同时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多题归一。在训练中重视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注意归纳总结,将物理问题“由厚变薄”,使学生熟练掌握每一类问题的解题关键,以增强学生应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做到触类旁通,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双基和技能上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熟练掌握原理,重视方法迁移,提高创新能力 高考物理取得高分的两个关键点是实验题和压轴题的解答。从历年高考阅卷统计,这两道题的得分率最低,是制约着理科考生的一个“瓶颈”,第二轮实验复习应注意: ‎ ‎(1)熟练掌握考纲中列举的学生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及仪器的正确使用。无论题型如何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课本上所学的物理规律、实验原理和方法以及基本操作技能, 所以第二轮实验复习还应牢牢抓住这一本质性的东西。配合实验板块复习还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重温基本实验。 ‎ ‎ (2)注意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变化。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必须在迁移变化上狠下功夫,而迁移变化的基础是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真正理解,同时注意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的训练,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将这一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相同或相似的实验中去. ‎ ‎ (3)注重实验创新设计题的训练。实验创新设计题作为考查考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在高考命题中倍受青睐,特别是电学实验。其中尤其是电阻的测量更是命题的焦点,涉及到的方法有伏安法、替代法、半偏法、比值法、全电路欧姆定律法、欧姆表等等。其中,伏安法又包括两电表的匹配、用已知内阻的电流表当小量程电压表、用已知内阻的电压表当小量程电流表等等。其次是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其创新的方法通常有:用电阻箱替代滑动变阻器;巧设坐标轴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用定值电阻扩大电表的量程;用定值电阻与电源串联增大等效内阻等。其实,方法那么多,原理就两个: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 ‎(六)加强限时训练,掌握答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 我们注意到许多考生在离开考场时会说时间不够,有些会做的题没时间做,甚至连看都没来得及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平时训练不够的缘故。所以在第二轮复习时,必须进行仿真限时训练,一般来说,物理选择题平均每道3分钟,实验题和计算题平均每道10分钟,整个物理题的答题时间为65分钟左右。注意:训练中不要只重视列方程,还要重视运算能力的提高(选择题计算错误就没有得分机会)。‎ 对于难题,尤其是压轴题,很多考生由于缺乏足够的自信和经验,有的认为自己肯定不行从而轻易放弃了,而有的却费时过多而得分甚少,其实,物理取得高分的策略是:会做的题目当然要力求做对、做全、得满分,而没把握的题目少失分,不会做的题目得几分。对于不能全面完成的计算题采用跳步解答或缺步解答的方法分段得分,无论多难的计算题都不可能得不到分。同时高考中又要学会放弃,对不会做的题或一道题中某一问,要懂得放弃,以保证会做的题有时间做。‎ 对于没有把握的选择题存在着凭猜测答案得分的可能性,我们称为机遇分,这种机遇对每个人来讲是均等的。如四选一型,当遇到不能肯定选出正确答案的题目时,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再随意选其中一项,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概率为50%,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50%的得分机遇。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得分的机遇率仍有25%。‎ ‎(七)重视非智因素,加强心理辅导,力争最佳发挥 高考是对考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解题的综合能力、对考情的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考查。经历了十二年学习的考生在历经人生第一次大转折时刻,胜与败、荣与辱对其造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要让考生在高考的环境下在心理上战胜自我,取得良好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考前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应试指导、技巧训练。对尖子生,在考前可适当进行几次难度较大的题型训练,使他们有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在高考的关键时刻打胜仗,不敢或不能面对失败的学生往往在高考中败给了自己。如尖子生平时测试经常因高分而荣耀无比,在高考前要让他们考一至二次难题,让其在经历失败中回归平常心,降低期望值,以便高考能轻装上阵。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需要的是鼓励,在平时测试时让其在做一些简单题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建立信心,使其在高考中充满信心地走进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