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50 KB
  • 2021-05-13 发布

江西省上饶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从远古时代的狩猎采集,到农耕文明的春耕秋收,再到工业社会的流水线生产,每一次技术革新,都让“职业”有了新的定义,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力资源的新的认知。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就新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②传统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早已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例如无人驾驶就让卡车司机顾虑重重,不少拥有清晰评估标准、工作业绩可衡量的职业也面临机器换人的可能。一份报告显示,到2033年,美国将会有47%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比例最高的就是电话营销、保险业务员、运动裁判等。甚至微软机器诗人“小冰”还出版了诗集,尽管众人对其作品所见不一,但说明如写诗、作曲这类依赖灵感的创造性工作,也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 ‎③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开花结果,科技进步带来的系统跃迁和资源重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智能时代,怎样不被机器打败?马克思关于机器使工人失业的担忧是否会成为现实?面对“人类命运之问”,了解是沟通的前提,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更新教育和职业观念是当务之急。‎ ‎④在基础教育领域,有人建议在中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人机交互操作经验。其彰显的教育理念,正是倡导数据读写和动手实践,弱化简单记忆与复制。事实上,从儿童早教到高等教育,从技能培训到成人教育,学习人工智能都将成为必备的技能。有人说:要在人类DNA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学会与机器人“相处”,正是不断跟进科技前沿、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时刻准备应对变化的表现。‎ ‎⑤‎ 学习、掌握高级技能就能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契机,适应工作性质变革。反过来说,新技术也是职业迭代转型的催化剂。如著名的达芬奇手术系统,让机器人操作切割、电烧等手术,而医生凭借抽象感知、运筹决策能力,在远程控制终端随时指导和干预。人机协作,取长补短,既释放了医生的心理压力,也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与稳定性。归根结底,机器人无法掌握的技能,其价值持续攀升,人们理应做大做强优势项目:另一方面,人与机器人合作的技能愈发重要,机器人做人的千里眼、顺风耳,人做机器人的指挥官、把关者,或许是未来的常态。‎ ‎⑥把吸纳新知当作燃油,将终身学习视为引擎,开掘职业发展新动力需要这样的坚持。当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只有搞懂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理解数据算法的本质规律,才能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构建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实现人机共舞。‎ ‎(摘编自康岩《走向“人机共舞”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给传统职业带来了挑战,其对未来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已引发了关注。‎ B.若想智能时代不被机器打败,就须转变教育和职业观念,紧跟时代,更新知识体系。‎ C.人类进行了在其DNA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等多种尝试,以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 D.未来的职业常态可能是人机协作:机器人是辅佐者,人是机器人的指挥者和把关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引出“人类命运之问”,现实针对性强。‎ B.第②段举例论证传统职业甚至依赖灵感的创造性工作也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 C.文章着重从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优点这两个方面介绍智能时代的职业特点。‎ D.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告诉人们应如何实现人机共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远古时代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职业性质的变革。‎ B.相较于其他职业,评估标准清晰、工作业绩可衡量的职业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更严峻。‎ C.如果人们能够掌握机器人无法掌握的技能,就应该把它做大做强,因为这是优势项目。‎ D.智能经济形态是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它是人们在智能时代构建的。‎ ‎2.(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 中国传统节日在天人合一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而成,我们可以把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的特征概括为:春生、夏长、秋收、冬成。这也恰可比拟为个体生命一生的途程。四时各有当今节庆、合今节俗:‎ ‎ 冬成:天寒地冻的冬季,农作物已冬藏,人也冬闲,以过年为中心安享一年劳动成果,并积储能量,协调关系,迎接春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的除夕,到了辞旧迎新的高潮。中国人具有时间不断更新的意识,旧年之将逝意味着新年之到来。新生命的诞生,也可视为旧生命的延续。所以把除夕和年初一连在一起,把冬储和迎春连在一起,都属于过年。同样,人的一生中,中华年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意义,元宵节是过年的压轴大戏,狂欢热闹后就投入新的劳作。‎ ‎ 春生:中华文化重视“生生之德”,《易•系辞》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变易”之理,表现为四时流转;而变易的深层意义在于“生”,有了生机,宇宙才多姿多彩,活活泼泼。春生正是草木初生、万物化生的最佳季节,宜有体现生命精神的节日。清明时节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在春播眷种之时感谢先人和大自然母亲及生身母亲,赐予我们生命和生机。前者是清明节,后者是中华母亲节。‎ ‎ 夏长:夏季是生命加速生长繁茂之时,百虫也孳生,所以也是人体需要特加保护健康生长之时,需要及时加强养生卫生健身。端午节正是迎夏的大节。夏末七夕节银汉秋光,瓜果成熟在望,爱情也充满期望,如以生命途程为喻,已进入婚恋阶段,七夕堪称中华情侣节。‎ ‎ 秋收:秋季农作物收成了,相应阶段的人生也成熟了,有成就了,祈愿人月两圆共享成就的中秋节备受重视。九九重阳,阳极将转阴,惜秋敬老,敬老从敬自己父亲始,重阳节可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同时感谢以老师为代表的所有有恩的长辈,中华教师节也设在这时段。‎ ‎ 这个年节体系,盖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是一幅自然节候的流程图,也恰是生命的流程图。‎ ‎(摘编自李汉秋《对传统节日建设的思考》)‎ 材料二:‎ ‎ 某机构围绕传统节日建设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 第一个问题是“你了解以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吗”,调查结果如图:‎ 第二个问题是“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调查结果如表格:‎ 选项 比例 电视、网络等媒体 ‎88.89%‎ 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00%‎ 课堂教学 ‎0%‎ 杂志、报纸 ‎38.89‎ 材料三:‎ ‎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 ‎ 从古至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祝福。这些节日除了有计时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特殊的情感内涵和需求。‎ ‎ 拿春节来讲,中国人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大年三十情结”。过年的高潮就是大年三十。年文化心理是无形的,但它深深铭刻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所以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便在天南海北,也要回家过年。从文化角度看,这个巨大和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合而分,分而合,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就源于这种凝聚力。它蕴涵着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以及优良的道德传统。‎ ‎ ‎ ‎ 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依恋之情。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都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 ‎ 节日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艺术遗产的传承人是艺术传人,而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摘编自冯骥才《重新认识和建设传统节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其年节体系既是自然节候也是生命的流程图,春节、端午等节日都体现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和谐。‎ B.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如:年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丰富意义,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七夕节寓含对爱情的期望等。‎ C.调查对象中,每个人都能了解除夕、春节的文化内涵,大部分人能了解冬至、中秋节等节日的文化内涵,而了解腊八节、重阳节文化内涵的人不多。‎ D.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使离家再远,也要回家过年,这是因为年文化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年文化对中华民族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节日循天时而成,春生、夏长、秋收、冬成是大自然生命的时间次序,也和人类个体生命一生的每个阶段相呼应。‎ B.人们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渠道很多,如生活环境、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受其影响的程度各有差异。‎ C.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因而让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使其精神和心理得到充分满足,于传统节日的传承而言至关重要。‎ D.材料一、材料三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所不同的是,材料三还阐述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 ‎(3)应该如何加强传统节日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3.(1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粮食 熊立功 ‎ 一个冷得打寒战的深夜,叶子爹爹又回了,还带着两个人,破衣烂衫的,腰间缠着树藤。相同的是,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 ‎ 回来了。娘说。‎ ‎ 嗯,叶子睡着了?爹爹问。‎ ‎ 嗯,我给你们做着吃一点,看把你们冻的。‎ ‎ 他们低沉的声音,还是吵醒了稻草中睡着的叶子。几年来,爹爹总是深更半夜回家,多半是拿粮食。‎ ‎ 娘揭开锅盖,上了几瓢水,在灶下把着了火。再扳开地窖,舀出一碗米。‎ ‎ 一个长个子走过去,拿过娘刚要下锅的米碗,从屁股后面摘下一个袋子,倒进去。回头冲娘笑笑:嫂子,谢你了,这粮食,还是存下吧,随便给我们吃点东西,就行了。说完,长个子把灶台上的一把野菜倒进了锅里,那野菜是娘白天带叶子去挖的。‎ ‎ 一会,香香的野菜味道弥漫了整个草棚,叶子听到父亲他们滋滋响地吃,馋得吐口水。这几年,家里产的粮食都被爹爹拿走了,就是野菜叶子也没有饱餐过。‎ ‎ 趁爹爹他们吃的空隙里,娘拿出针线帮他们缝补起破衣来。娘像怕人看到光亮一样,把豆油灯放在灶门口,借着微光做。‎ ‎ 爹爹他们出门的时候,拿走了地窖里的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长个子临出门时,又折回来,走向叶子,她连忙闭上眼。长个子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叶子的脸,带着愧意说:孩子,苦了你啊。说着,就解开了袋口,也不听爹爹还有娘的劝阻,硬是从中捧出了几捧粮食。并说:不能让孩子饿着啊,以后解放了,还得靠他们建设新中国哩。‎ ‎ 叶子不晓得爹爹他们在外干啥,也不晓得爹爹他们为什么连吃的也没有,她只知道爹爹他们,总是三更回,半夜走。每一次回,爹爹总是都要带走家里好多东西,或者是粮食,或者是衣物。但,叶子通过爹爹他们和娘的对话,偷偷地听到,村子里的大恶霸地主是他们打死的。活该,报应。大恶霸霸占了好多人的田地,还逼死了村子里的几个穷人……能够打死穷人恨的人的人,能够打死没人敢惹的人的人,就是好人!‎ ‎ 第二天,娘把长个子留下的几捧稻谷,研成米粉,想单独为叶子打一个糊糊汤,叶子硬是把米粉存下了,她想,就是饿死,也要把粮食留给爹爹他们吃,吃饱了,好打穷人恨的人。并坚持和娘吃着野菜,在娘面前,她还吃得格外香。‎ ‎ 吃完野菜,叶子就有劲,就天天陪同娘存粮食。白日,陪娘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娘俩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 一天半夜,睡在稻草里的叶子,被吼叫声吵醒。几个拿枪的兵,闯进来,在草棚里到处翻,逼着娘拿出藏的粮食,他们嘴里骂着:你个赤匪婆,快把粮食交出来,不然,捂死你……娘不动,也不开腔。那些兵就对她拳打脚踢。‎ ‎ 末了,没搜出粮食的几个兵,就用绳子把娘绑了,带出了门。上前抱扯娘的叶子,被一个兵一脚踢昏过去……‎ ‎ 那之后,娘再也没回,巴望了几天几夜的叶子,哭着叫着娘,泪哭干了,喉咙喊哑了。慢慢地,叶子不哭不叫了,她开始一个人做着和娘一起做的事。白日,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 一天又一天,叶子重复着自己做的事。‎ ‎ 又是一个半夜,长个子带着几个人来了,他们依然戴着八角帽,叶子看到他们,就扑上去,哭不出声。‎ 孩子,苦了你啊!长个子紧紧地抱着叶子说。‎ ‎ 我爹呢?‎ ‎ 长个子低下头,看着长高的叶子,说:孩子,两天前,你爹爹和我们送粮食到前线,遇到了敌人。为保全粮食,你爹爹把敌人引开了,也把子弹引到了自己身上……你,和我们走吧?‎ ‎ 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她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然后,默默地把藏的粮食,拿出来,交给长个子他们,说:以后,你们来拿粮食,就找我吧。‎ ‎ 第二天,荒野上飘动着像一片叶子一样的叶子。那一天,叶子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叶子就成了绿色的叶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一段运用了肖像描写,“破衣烂衫”“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分别暗示了他们革命斗争生活的艰苦及身份。‎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她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寥寥数语,叶子内心的痛苦及坚强就显露出来了。‎ C.小说从孩子的视角来写,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红军战士的斗争生活,同时孩子的形象和其爹娘的形象相互映衬,写了两代人的革命,构思巧妙。‎ D.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夜里,“夜”‎ 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叶子悲伤的心情、深化主题等诸多方面的作用。‎ ‎(2)小说以荒野上的“叶子”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粮食”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4.(19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赵子淔,字正之,燕懿王赵德昭五世孙。父令铄,官至宝文阁待制。子淔以荫补承务郎,累迁少府监主簿,改河南少尹。时治西内,子淔有干才,漕使宋昪器之。或事有未便,子淔辄力争,昪每改容谢之。除蔡河拨发纲运官。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丁内艰,起复。累进龙图阁、秘阁修撰,除陕西转运副使。初,蔡京铸夹锡钱,民病壅滞,子淔请铸小铁钱以权之。因范格以进。徽宗大说,御书“宣和通宝”四字为钱文。既成,子淔奏今民以旧铜钱入官,易新铁钱。旬日,易得百余万缗。帝手札以新钱百万缗付五路,均籴细麦,命子淔领其事。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会蔡京再相,言者希京意,论子淔乱钱法,落职奉祠。靖康初,复秘阁修撰。金人侵洛,子淔奔荆南。渍兵祝靖、盛德破荆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来谒,言京城已破。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绍兴元年,召见,复徽猷阁直学士,改江西都转运使。时建督府,军需浩繁,子淔运饷不绝,以功进宝文阁直学士。三京新复,除京畿都转运使,以疾辞。卒于家,年六十七。子淔幼警悟,苏轼过其家,抱置膝上,谓其父曰:“此公家千里驹也。”及长,善谈论,工诗。然崇宁、大观间土木繁兴,子淔每董其役而不谏,识者鄙之。‎ ‎(选自《宋史•赵子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B.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C.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D.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荫补,在古代,子孙因先世是高官或有功勋,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得以任职。‎ B.御,对帝王及身边之人所做之事及所用之物的敬称,如御书、御览、御驾亲征等。‎ C.奉祠,古代官职名称,担任奉祠的官员只领取俸禄而无具体职事,是闲散之职。‎ D.三京,是古代三个都市的合称,宋时以洛阳为西京,开封为东京,大名为北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子淔能力突出,凭借功劳升迁。治理西内时因才华突出而受到漕使宋昪的器重;担任江西都转运使时,因运送粮饷有功而被提拔为宝文阁直学士。‎ B.赵子淔体察民意,进行钱币改革。他认为夹锡钱流通不畅,给百姓带来不便,请求铸造小铁钱,并献上模型。虽然皇上高兴,但此举得罪了蔡京。‎ C.赵子淔忠于国家,劝说溃兵救国。他在金人侵犯洛阳时逃至荆南,而时值溃兵攻破了荆南城,他抓住机会劝说溃兵为国效力,得到了溃兵积极响应。‎ D.赵子淔为官正直,然而也有不足。宋昪事情办得不妥时,他据理力争,常使宋昪改容道歉;皇上大兴土木时,他监管工程而不劝谏,为此招致鄙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丁内艰,起复。‎ ‎②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 ‎5.(10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北塘避暑①‎ 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①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一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 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仰观所见。‎ 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6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以“   ,   ”和千里马一跃也达不到十步远构成对比,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2)苏轼《赤壁赋》中,“客”希望与神仙相游,与明月同在,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发出“   ,   ”的感慨。‎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以“   ,   ”两句写出了敌军的来势汹汹、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 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 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 ,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寥寥可数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 D.寥寥可数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2)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对包身工制度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C.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包身工制度,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D.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8.(5分)下面一幅漫画反映了一些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请拟一条宣传语,倡导节约粮食。要求:宣传语由两句话构成,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且两句话字数相等、结构基本相同;语言表达得体、准确。‎ ‎9.(6分)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名著”推荐活动,请从下列备选作品中任选一部进行推荐,并写出推荐理由。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突出所选作品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50字左右。‎ 备选作品:‎ ‎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巴金《家》雨果《巴黎圣母院》‎ ‎ 巴尔扎克《高老头》朱光潜《谈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 我选:   ‎ ‎ 推荐理由:   ‎ 四、写作(60分)‎ ‎10.(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七十华诞。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也面临着困难与挑战。‎ ‎ 作为和新时代密切相关的青年,你对国家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考?请以“我为共和国献策”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作为国庆献礼。‎ ‎ 要求:所献之策具体合理,有针对性,有建设性,有说服力;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年江西省上饶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从远古时代的狩猎采集,到农耕文明的春耕秋收,再到工业社会的流水线生产,每一次技术革新,都让“职业”有了新的定义,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力资源的新的认知。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就新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②传统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早已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例如无人驾驶就让卡车司机顾虑重重,不少拥有清晰评估标准、工作业绩可衡量的职业也面临机器换人的可能。一份报告显示,到2033年,美国将会有47%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比例最高的就是电话营销、保险业务员、运动裁判等。甚至微软机器诗人“小冰”还出版了诗集,尽管众人对其作品所见不一,但说明如写诗、作曲这类依赖灵感的创造性工作,也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 ‎③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开花结果,科技进步带来的系统跃迁和资源重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智能时代,怎样不被机器打败?马克思关于机器使工人失业的担忧是否会成为现实?面对“人类命运之问”,了解是沟通的前提,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更新教育和职业观念是当务之急。‎ ‎④在基础教育领域,有人建议在中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人机交互操作经验。其彰显的教育理念,正是倡导数据读写和动手实践,弱化简单记忆与复制。事实上,从儿童早教到高等教育,从技能培训到成人教育,学习人工智能都将成为必备的技能。有人说:要在人类DNA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学会与机器人“相处”,正是不断跟进科技前沿、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时刻准备应对变化的表现。‎ ‎⑤‎ 学习、掌握高级技能就能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契机,适应工作性质变革。反过来说,新技术也是职业迭代转型的催化剂。如著名的达芬奇手术系统,让机器人操作切割、电烧等手术,而医生凭借抽象感知、运筹决策能力,在远程控制终端随时指导和干预。人机协作,取长补短,既释放了医生的心理压力,也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与稳定性。归根结底,机器人无法掌握的技能,其价值持续攀升,人们理应做大做强优势项目:另一方面,人与机器人合作的技能愈发重要,机器人做人的千里眼、顺风耳,人做机器人的指挥官、把关者,或许是未来的常态。‎ ‎⑥把吸纳新知当作燃油,将终身学习视为引擎,开掘职业发展新动力需要这样的坚持。当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只有搞懂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理解数据算法的本质规律,才能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构建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实现人机共舞。‎ ‎(摘编自康岩《走向“人机共舞”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人工智能给传统职业带来了挑战,其对未来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已引发了关注。‎ B.若想智能时代不被机器打败,就须转变教育和职业观念,紧跟时代,更新知识体系。‎ C.人类进行了在其DNA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等多种尝试,以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 D.未来的职业常态可能是人机协作:机器人是辅佐者,人是机器人的指挥者和把关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由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引出“人类命运之问”,现实针对性强。‎ B.第②段举例论证传统职业甚至依赖灵感的创造性工作也正在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 C.文章着重从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优点这两个方面介绍智能时代的职业特点。‎ D.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告诉人们应如何实现人机共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从远古时代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职业性质的变革。‎ B.相较于其他职业,评估标准清晰、工作业绩可衡量的职业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更严峻。‎ C.如果人们能够掌握机器人无法掌握的技能,就应该把它做大做强,因为这是优势项目。‎ D.智能经济形态是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它是人们在智能时代构建的。‎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C.“进行了……多种尝试”错,原文第四段是说“要在人类DNA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 ‎(2)C.“着重从……人工智能的优点”错,文章写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但并没有着重写其优点。‎ ‎(3)B.“更严峻”错,从文章第②段来看,文章没有这方面的比较。‎ 答案:‎ ‎(1)C ‎(2)C ‎(3)B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2.(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 中国传统节日在天人合一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而成,我们可以把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的特征概括为:春生、夏长、秋收、冬成。这也恰可比拟为个体生命一生的途程。四时各有当今节庆、合今节俗:‎ ‎ 冬成:天寒地冻的冬季,农作物已冬藏,人也冬闲,以过年为中心安享一年劳动成果,并积储能量,协调关系,迎接春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到了辞旧迎新的高潮。中国人具有时间不断更新的意识,旧年之将逝意味着新年之到来。新生命的诞生,也可视为旧生命的延续。所以把除夕和年初一连在一起,把冬储和迎春连在一起,都属于过年。同样,人的一生中,中华年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意义,元宵节是过年的压轴大戏,狂欢热闹后就投入新的劳作。‎ ‎ 春生:中华文化重视“生生之德”,《易•系辞》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变易”之理,表现为四时流转;而变易的深层意义在于“生”‎ ‎,有了生机,宇宙才多姿多彩,活活泼泼。春生正是草木初生、万物化生的最佳季节,宜有体现生命精神的节日。清明时节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在春播眷种之时感谢先人和大自然母亲及生身母亲,赐予我们生命和生机。前者是清明节,后者是中华母亲节。‎ ‎ 夏长:夏季是生命加速生长繁茂之时,百虫也孳生,所以也是人体需要特加保护健康生长之时,需要及时加强养生卫生健身。端午节正是迎夏的大节。夏末七夕节银汉秋光,瓜果成熟在望,爱情也充满期望,如以生命途程为喻,已进入婚恋阶段,七夕堪称中华情侣节。‎ ‎ 秋收:秋季农作物收成了,相应阶段的人生也成熟了,有成就了,祈愿人月两圆共享成就的中秋节备受重视。九九重阳,阳极将转阴,惜秋敬老,敬老从敬自己父亲始,重阳节可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同时感谢以老师为代表的所有有恩的长辈,中华教师节也设在这时段。‎ ‎ 这个年节体系,盖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是一幅自然节候的流程图,也恰是生命的流程图。‎ ‎(摘编自李汉秋《对传统节日建设的思考》)‎ 材料二:‎ ‎ 某机构围绕传统节日建设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 第一个问题是“你了解以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吗”,调查结果如图:‎ 第二个问题是“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调查结果如表格:‎ 选项 比例 电视、网络等媒体 ‎88.89%‎ 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00%‎ 课堂教学 ‎0%‎ 杂志、报纸 ‎38.89‎ 材料三:‎ ‎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 ‎ 从古至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祝福。这些节日除了有计时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特殊的情感内涵和需求。‎ ‎ 拿春节来讲,中国人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大年三十情结”。过年的高潮就是大年三十。年文化心理是无形的,但它深深铭刻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所以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便在天南海北,也要回家过年。从文化角度看,这个巨大和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合而分,分而合,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就源于这种凝聚力。它蕴涵着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以及优良的道德传统。‎ ‎ 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依恋之情。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都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 ‎ 节日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艺术遗产的传承人是艺术传人,而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摘编自冯骥才《重新认识和建设传统节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其年节体系既是自然节候也是生命的流程图,春节、端午等节日都体现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和谐。‎ B.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如:年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丰富意义,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七夕节寓含对爱情的期望等。‎ C.调查对象中,每个人都能了解除夕、春节的文化内涵,大部分人能了解冬至、中秋节等节日的文化内涵,而了解腊八节、重阳节文化内涵的人不多。‎ D.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使离家再远,也要回家过年,这是因为年文化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年文化对中华民族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中国传统节日循天时而成,春生、夏长、秋收、冬成是大自然生命的时间次序,也和人类个体生命一生的每个阶段相呼应。‎ B.人们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渠道很多,如生活环境、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受其影响的程度各有差异。‎ C.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因而让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使其精神和心理得到充分满足,于传统节日的传承而言至关重要。‎ D.材料一、材料三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所不同的是,材料三还阐述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 ‎(3)应该如何加强传统节日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4A:一般实用类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 ‎【解答】(1)B.“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错,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教师节寓含对教师的感恩。原文为“九九重阳,阳极将转阴,惜秋敬老,敬老从敬自己父亲始,重阳节可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同时感谢以老师为代表的所有有恩的长辈,中华教师节也设在这时段。”‎ ‎(2)D.“材料三还阐述了……形成原因”错,材料三没有阐述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 ‎(3)应该如何加强传统节日建设可以结合“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表格”“这些节日除了有计时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特殊的情感内涵和需求”概括得出。‎ 答案:‎ ‎(1)B ‎(2)D ‎(3)①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节日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②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课堂教学广为宣传,让人们充分了解传统节日文化。③要有创新意识,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如七夕节上叠加中华情侣节、重阳节上叠加父亲节。④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人人倡导和参与,形成良好氛围。‎ ‎【点评】对于实用类问题阅读题的解答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对原文的挖掘,问题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基本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甚至答案就直接显现在原文中,所以,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仔细阅读文章,对每一段落所讲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回答问题时要回归到原文,以原文为根据,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分值,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一般一点2分,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题目的分值,是答题要点的重要提示。‎ ‎3.(14分)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粮食 熊立功 ‎ 一个冷得打寒战的深夜,叶子爹爹又回了,还带着两个人,破衣烂衫的,腰间缠着树藤。相同的是,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 ‎ 回来了。娘说。‎ ‎ 嗯,叶子睡着了?爹爹问。‎ ‎ 嗯,我给你们做着吃一点,看把你们冻的。‎ ‎ 他们低沉的声音,还是吵醒了稻草中睡着的叶子。几年来,爹爹总是深更半夜回家,多半是拿粮食。‎ ‎ 娘揭开锅盖,上了几瓢水,在灶下把着了火。再扳开地窖,舀出一碗米。‎ ‎ ‎ ‎ 一个长个子走过去,拿过娘刚要下锅的米碗,从屁股后面摘下一个袋子,倒进去。回头冲娘笑笑:嫂子,谢你了,这粮食,还是存下吧,随便给我们吃点东西,就行了。说完,长个子把灶台上的一把野菜倒进了锅里,那野菜是娘白天带叶子去挖的。‎ ‎ 一会,香香的野菜味道弥漫了整个草棚,叶子听到父亲他们滋滋响地吃,馋得吐口水。这几年,家里产的粮食都被爹爹拿走了,就是野菜叶子也没有饱餐过。‎ ‎ 趁爹爹他们吃的空隙里,娘拿出针线帮他们缝补起破衣来。娘像怕人看到光亮一样,把豆油灯放在灶门口,借着微光做。‎ ‎ 爹爹他们出门的时候,拿走了地窖里的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长个子临出门时,又折回来,走向叶子,她连忙闭上眼。长个子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叶子的脸,带着愧意说:孩子,苦了你啊。说着,就解开了袋口,也不听爹爹还有娘的劝阻,硬是从中捧出了几捧粮食。并说:不能让孩子饿着啊,以后解放了,还得靠他们建设新中国哩。‎ ‎ 叶子不晓得爹爹他们在外干啥,也不晓得爹爹他们为什么连吃的也没有,她只知道爹爹他们,总是三更回,半夜走。每一次回,爹爹总是都要带走家里好多东西,或者是粮食,或者是衣物。但,叶子通过爹爹他们和娘的对话,偷偷地听到,村子里的大恶霸地主是他们打死的。活该,报应。大恶霸霸占了好多人的田地,还逼死了村子里的几个穷人……能够打死穷人恨的人的人,能够打死没人敢惹的人的人,就是好人!‎ ‎ 第二天,娘把长个子留下的几捧稻谷,研成米粉,想单独为叶子打一个糊糊汤,叶子硬是把米粉存下了,她想,就是饿死,也要把粮食留给爹爹他们吃,吃饱了,好打穷人恨的人。并坚持和娘吃着野菜,在娘面前,她还吃得格外香。‎ ‎ 吃完野菜,叶子就有劲,就天天陪同娘存粮食。白日,陪娘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娘俩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 一天半夜,睡在稻草里的叶子,被吼叫声吵醒。几个拿枪的兵,闯进来,在草棚里到处翻,逼着娘拿出藏的粮食,他们嘴里骂着:你个赤匪婆,快把粮食交出来,不然,捂死你……娘不动,也不开腔。那些兵就对她拳打脚踢。‎ ‎ 末了,没搜出粮食的几个兵,就用绳子把娘绑了,带出了门。上前抱扯娘的叶子,被一个兵一脚踢昏过去……‎ ‎ 那之后,娘再也没回,巴望了几天几夜的叶子,哭着叫着娘,泪哭干了,喉咙喊哑了。慢慢地,叶子不哭不叫了,她开始一个人做着和娘一起做的事。白日,走村串巷,四处讨米讨饭;夜里,再把讨来的饭啊菜啊,放在锅里炒,放在锅里烘,一直到干,再倒进袋子里,藏起来。‎ ‎ 一天又一天,叶子重复着自己做的事。‎ ‎ 又是一个半夜,长个子带着几个人来了,他们依然戴着八角帽,叶子看到他们,就扑上去,哭不出声。‎ 孩子,苦了你啊!长个子紧紧地抱着叶子说。‎ ‎ 我爹呢?‎ ‎ 长个子低下头,看着长高的叶子,说:孩子,两天前,你爹爹和我们送粮食到前线,遇到了敌人。为保全粮食,你爹爹把敌人引开了,也把子弹引到了自己身上……你,和我们走吧?‎ ‎ 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她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然后,默默地把藏的粮食,拿出来,交给长个子他们,说:以后,你们来拿粮食,就找我吧。‎ ‎ 第二天,荒野上飘动着像一片叶子一样的叶子。那一天,叶子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叶子就成了绿色的叶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小说开头一段运用了肖像描写,“破衣烂衫”“都戴着八角帽,帽子上都绣了用布做的红五星”分别暗示了他们革命斗争生活的艰苦及身份。‎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叶子嘴唇咬出了血,老半天,她摇摇头,很坚决地摇摇头”,寥寥数语,叶子内心的痛苦及坚强就显露出来了。‎ C.小说从孩子的视角来写,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红军战士的斗争生活,同时孩子的形象和其爹娘的形象相互映衬,写了两代人的革命,构思巧妙。‎ D.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夜里,“夜”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叶子悲伤的心情、深化主题等诸多方面的作用。‎ ‎(2)小说以荒野上的“叶子”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粮食”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考点】41:小说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3)​本题考查情节作用和作品形象的理解能力。文学作品的情节,需要关注对形象塑造、结构、主旨的作用。作品形象,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学作品的社会环境,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解答】(1)D.“衬托叶子悲伤的心情、深化主题等诸多方面的作用”于文无据。‎ ‎(2)小说通过荒野上的叶子这一结尾进行具体的呈现,从情节上来看,叶子挖野菜的行为与前文的具体情节遥相呼应,使得小说的结构更为圆融,前后照应,可以说是相得益彰。从人物形象这一角度上来看,叶子这一人物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之下,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的人格品质,小说以这种方式进行结尾,进一步凸显出叶子顽强的人格品质,展现出叶子的形象特征,从而使得小说的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更为别致。从主题这一角度上来看,结尾这一内容蕴含着强烈的人生情怀,凸显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抒情特色极为强烈,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叶子的一种赞美之情。“那一天,叶子穿着一件绿色的衣服,叶子就成了绿色的叶”,这是具体的景色描绘,小说结尾以具体的景色结尾,突出一种别致的想象空间,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更好地使的读者留下一种想象的思考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具体表达。‎ ‎(3)“粮食”是小说叙述的中心,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具体表达,使得故事情节更为简洁,集中,凝练,进一步突出小说的核心内容,使得小说情节更为完整,突出。人物关系方面以“粮食”为具体的纽带作用,更好地凸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如同叶子和梁对待革命的一种无私的态度,这里主要体现出对部队革命无私捐献,粮食在这种环境之中是极其宝贵的,通过这一具体内容的叙述史的人物性格更为突出。以“粮食”为具体的叙述中,聚焦人物的活动空间,展现出活动叙述的主体内容,使得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更为别致。‎ 答案:‎ ‎(1)D ‎(2)①从情节上看,叶子继续挖野菜的行为与前文情节相呼应,使故事结构更加完整。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叶子像“叶子”一样的顽强品格,使人物形象鲜明。③从主题表达上看,结尾段蕴含强烈的感情,委婉地表达了对叶子的赞美。④以景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引人思考。‎ ‎(3)①以“粮食”为中心,作为小说线索,使故事情节简洁、集中。②人物关系以“粮食”为纽带,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如叶子和娘对革命队伍的无私支持主要通过存粮食来表现。③以“粮食”为中心,集中叙写人物活动,使支持革命的主题表达更突出、更深化。‎ ‎【点评】做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的技巧:‎ ‎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4.(19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赵子淔,字正之,燕懿王赵德昭五世孙。父令铄,官至宝文阁待制。子淔以荫补承务郎,累迁少府监主簿,改河南少尹。时治西内,子淔有干才,漕使宋昪器之。或事有未便,子淔辄力争,昪每改容谢之。除蔡河拨发纲运官。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丁内艰,起复。累进龙图阁、秘阁修撰,除陕西转运副使。初,蔡京铸夹锡钱,民病壅滞,子淔请铸小铁钱以权之。因范格以进。徽宗大说,御书“宣和通宝”四字为钱文。既成,子淔奏今民以旧铜钱入官,易新铁钱。旬日,易得百余万缗。帝手札以新钱百万缗付五路,均籴细麦,命子淔领其事。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会蔡京再相,言者希京意,论子淔乱钱法,落职奉祠。靖康初,复秘阁修撰。金人侵洛,子淔奔荆南。渍兵祝靖、盛德破荆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来谒,言京城已破。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 绍兴元年,召见,复徽猷阁直学士,改江西都转运使。时建督府,军需浩繁,子淔运饷不绝,以功进宝文阁直学士。三京新复,除京畿都转运使,以疾辞。卒于家,年六十七。子淔幼警悟,苏轼过其家,抱置膝上,谓其父曰:“此公家千里驹也。”及长,善谈论,工诗。然崇宁、大观间土木繁兴,子淔每董其役而不谏,识者鄙之。‎ ‎(选自《宋史•赵子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B.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C.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D.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以荫补,在古代,子孙因先世是高官或有功勋,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得以任职。‎ B.御,对帝王及身边之人所做之事及所用之物的敬称,如御书、御览、御驾亲征等。‎ C.奉祠,古代官职名称,担任奉祠的官员只领取俸禄而无具体职事,是闲散之职。‎ D.三京,是古代三个都市的合称,宋时以洛阳为西京,开封为东京,大名为北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赵子淔能力突出,凭借功劳升迁。治理西内时因才华突出而受到漕使宋昪的器重;担任江西都转运使时,因运送粮饷有功而被提拔为宝文阁直学士。‎ B.赵子淔体察民意,进行钱币改革。他认为夹锡钱流通不畅,给百姓带来不便,请求铸造小铁钱,并献上模型。虽然皇上高兴,但此举得罪了蔡京。‎ C.赵子淔忠于国家,劝说溃兵救国。他在金人侵犯洛阳时逃至荆南,而时值溃兵攻破了荆南城,他抓住机会劝说溃兵为国效力,得到了溃兵积极响应。‎ D.赵子淔为官正直,然而也有不足。宋昪事情办得不妥时,他据理力争,常使宋昪改容道歉;皇上大兴土木时,他监管工程而不劝谏,为此招致鄙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丁内艰,起复。‎ ‎②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对于课内、外要求诵读文学著作,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作情况等方面知识。‎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A.翻译:赵子淔哭泣,劝说他们:“你们这些人应该立刻返回京城,保护国家,博取功名,不要贪财而骚扰州县啊。”祝靖等人都答应说:“好。”赵子淔于是写下文书催促他们。第二天,祝靖等人就北上救国。“亟”在句中作“还”的状语,“都城”是“还”的宾语,因此应该是“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据此排除B项;“翌日”是“第二天”的意思,在句中作“靖等遂北行”的时间状语,应该是“翌日/靖等遂北行”,据此排除D项;C项兼有这两处错误。‎ ‎(2)B.“及身边之人”错,“御”只用于帝王。‎ ‎(3)B.“他认为夹锡钱流通不畅”错,原文是说“民病壅滞”,意即百姓苦于夹锡钱流通不畅。‎ ‎(4)①后期,落后于规定的期限;贬秩,削减俸禄;丁内艰,母丧。译为:适逢夏季干旱,河水干涸,运送粮饷落后于规定的期限,削减俸禄一级。为母居丧,期满后被起用。‎ ‎②苦限迫,苦于期限紧迫;诣,到;便,得到了便利。译为:百姓苦于期限紧迫,到赵子淔这里诉苦的每天有几百人,赵子淔请求放宽期限,百姓得到了便利(百姓认为很得利)。‎ 答案:‎ ‎(1)A ‎(2)B ‎(3)B ‎(4)①适逢夏季干旱,河水干涸,运送粮饷落后于规定的期限,削减俸禄一级。为母居丧,期满后被起用。‎ ‎②百姓苦于期限紧迫,到赵子淔这里诉苦的每天有几百人,赵子淔请求放宽期限,百姓得到了便利(百姓认为很得利)。‎ ‎【参考译文】‎ ‎ 赵子淔,字正之,是燕懿王赵德昭第五代孙。父亲赵令铄,官至宝文阁待制。赵子淔凭借祖先的功勋担任承务郎,多次升迁担任少府监主簿,改任河南少尹。当时治理西内,赵子淔有才能,漕使宋昪器重他。有时事情办得不妥,赵子淔总是据理力争,宋昪常常变了脸色道歉。担任蔡河拨发纲运官。适逢夏季干旱,河水干涸,运送粮饷落后于规定的期限,削减俸禄一级。为母居丧,期满后被起用。多次升官担任龙图阁、秘阁修撰,任陕西转运副使。当初,蔡京铸造夹锡钱,百姓苦于流通不畅,赵子淔请求铸造小铁钱暂时替代,并趁机进献模型。宋微宗非常高兴,御书“宣和通宝“四个字作为钱币的文字。小铁钱铸成之后,赵子淔上奏请求皇上下诏令让百姓把旧铜钱上交官府,换来新铁钱。仅仅十天,就换得百余万缗。皇帝亲手写诏书把新钱百万缗交给五路,用来征购细麦,命令赵子淔总管这件事。百姓苦于期限紧迫,到赵子淔这里诉苦的每天有几百人,赵子淔请求放宽期限,百姓得到了便利。适逢蔡京第二次为相,言官迎合蔡京的心意,认为赵子淔扰乱了钱法,撤销了赵子淔的官职改任奉祠。靖康初年,赵子淔又担任秘阁修撰。金人侵犯洛阳,赵子淔逃奔到荆南。溃败的士兵在祝靖、盛德的带领下攻破了荆南城,赵子淔藏匿在百姓家。祝靖等人知道,前来拜谒,说京城已被攻破。赵子淔哭泣,劝说他们:“你们这些人应该立刻返回京城,保护国家,博取功名,不要贪财而骚扰州县啊。”祝靖等人都答应说:“好。”赵子淔于是写下文书催促他们。第二天,祝靖等人就北上救国。绍兴元年,被皇上召见,又担任徽猷阁直学士,后改任江西都转运使。当时修建督府,军需繁多,赵子淔不断运送粮饷,因为有功劳提拔为宝文阁直学士。三京刚刚收复,担任京畿都转运使,因为生病辞职。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七。赵子淔年幼时机敏聪明,苏轼曾到他家做客,把他放在膝盖上,对他的父亲说:“这是你家的千里马啊。”‎ 等到长大,善于言辞,擅长写诗。然而崇宁、大观年间,皇上大兴土木,赵子淔常常监管这些工程而不规劝,因此有识之士鄙视他。‎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5.(10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北塘避暑①‎ 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①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一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 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仰观所见。‎ 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考点】52:古诗词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句意,抓住关键词具体分析。‎ ‎【解答】(1)D.“愁苦又涌上心头“错,尾联的意思是,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胸襟。‎ ‎(2)首联描写在林塘消夏,荡涤了暑热烦闷,“旷然”写出作者不借外物,只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看出其胸襟旷然如超脱于尘世之外;颔联化用李白《襄阳歌》句意,感谢无价清风慷慨的赐与,且以悠闲度日作为最大的快乐,显示诗人心怀的淡泊;颈联写俯仰所见眼前景物,一为近景,一为远景,深含恬然自足、任随自然的人生哲理;尾联别出心裁,以“万柄莲香一枕山”作为清心澄怀的醒酒之物,见出诗人潇洒出尘的风致。‎ 答案:(1)D。‎ ‎(2)①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②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③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译文:‎ ‎ 一家人来到林中塘边,洗尽了暑日的燥热烦念,胸怀豁然开朗,就像不是生活在尘世间。谁敢估量这可爱清风的价值?没有任何快乐能胜过长日悠闲。水鸟捉到鱼儿总是心满意足,岭上云片满含雨意又空自飞还。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 赏析:‎ ‎ 韩琦是北宋名相。他为官正直廉洁,生活俭朴。不尚奢华:《北塘避暑》一诗,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 首联交代了时间(夏天),地点(尽室林塘),以及周围清幽雅致的自然环境(如不在尘寰)。如此清静的避暑地点,不仅带给人身体上清凉如水的感受,将暑天的烦热一扫而光,更主要的是给人的心灵降温解暑,让坠入尘网中的心灵得以解脱释放。“旷然”一词表明了诗人超尘脱俗的思想境界和“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的高尚情操。古诗百科 ‎ 颔联上句“谁人敢议清风价”这一反洁文句,气势不凡,著一“敢”字,更有一种威严不可小视的气魄。这里的“清风”,一语双关,一指炎夏难得的凉风,也可理解为 ‎“两袖清风”的“清风”,表明自己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岂容他人玷污、小觑?次句“无乐能过百日闲”,酷暑难消的盛夏,有人会用管弦丝竹消遣度日,诗人此时罢相被贬,无“丝竹之悦耳”,只有“清风”为伴,可诗人却过得逍遥自在、闲适自得。‎ ‎ 诗人为何身处逆境,却能旷然自得呢?颈联给了读者答案:“长自足”、“只空还”,知足者长乐、豁达者自适。诗人以“水鸟”、“岭云”自喻,说明自己如同“水鸟”,只要捕鱼果腹即可;如同“岭云”,在山问来去无心地飘荡,顺其自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不被外在的功名利禄所累而志在追求精神解脱的思想品格。‎ ‎ 尾联讲修身之法。涛人再次用反诘语句,告诉世人不需借酒忘忧,酒醒之后,心中自是一片明澈清澄。此句再次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宽广豁达的胸襟。‎ ‎ 全诗境界高远,含蓄蕴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正直无私、重保晚节之志,轻视身外之物、注重内心修养之道。‎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6.(6分)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以“ 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和千里马一跃也达不到十步远构成对比,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2)苏轼《赤壁赋》中,“客”希望与神仙相游,与明月同在,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发出“ 知不可乎骤得 , 托遗响于悲风 ”的感慨。‎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以“ 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 ”两句写出了敌军的来势汹汹、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解答】故答案为:‎ ‎(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重点字:驽)‎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重点字:骤)‎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重点字:摧、鳞)‎ ‎【点评】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上 ,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其他作家 的。有人评价说:“《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  )《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 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理性认识或感情冲动,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以 的身份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遣上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 ,恰到好处。(  ):《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寥寥可数 鞭长莫及 作壁上观 天衣无缝 B.屈指可数 鞭长莫及 袖手旁观 无懈可击 C.屈指可数 望尘莫及 袖手旁观 天衣无缝 D.寥寥可数 望尘莫及 作壁上观 无懈可击 ‎(2)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对包身工制度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C.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包身工制度,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D.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考点】88:语段综合考查.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2)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3)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解答】(1)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寥寥可数:形容数量非常少。‎ 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句中指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作家比不上的,即远远地落在后面,故选用“望尘莫及”,排除AB。‎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作壁上观: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句中没有坐观成败的意思,故选用“袖手旁观”,排除D。‎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破绽;无懈可击:指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句中指诗文,故选用“天衣无缝”。‎ ‎(2)根据前文“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的意思,第一个括号内应填“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这样前后意思才能吻合,据此排除B项和D项;第二个括号后的句式是“《包身工》是抒情的……“,和这个句式相呼应,第二个括号内应填“《包身工》是叙事的……“,这样句式一致,前后语气连贯,据此排除C项。‎ ‎(3)“精确的……事实”,搭配不当,应:精确的数据和具体的事实,排除A;“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应:以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排除BC。‎ 答案:(1)C。‎ ‎(2)A。‎ ‎(3)D。‎ ‎【点评】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8.(5分)下面一幅漫画反映了一些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请拟一条宣传语,倡导节约粮食。要求:宣传语由两句话构成,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且两句话字数相等、结构基本相同;语言表达得体、准确。‎ ‎【考点】87:图文、表文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拟写标语的基本能力。针对浪费粮食现象,写宣传标语。作答时主要是从节约方面来写。写出的句子要简洁、明了、有号召力,同时要满足字数、结构方面的要求。‎ ‎【解答】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拟写宣传标语的基本能力,即考查了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针对浪费粮食现象,劝说同学,要从节约粮食的意义和影响方面来说,运用修辞手法,注意表达的语气和措辞,要让别人易于接受。‎ 答案:‎ ‎(1)示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2)示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点评】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基本的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张贴地方:写在纸上或写在墙上。‎ ‎2、词句要求:通俗易懂、鲜明准确、亲切感人、生动活泼。‎ ‎3、句式特点:采用有鼓动性的陈述句或感叹句。‎ ‎4、修辞上的要求:采用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使之言有尽而意无穷。‎ ‎5、标点符号上的要求:最后一般不用标点符号,有时可使用句号或感叹号。‎ ‎6、内容上的要求:营造气氛、制造声势、宣传群众并鼓舞群众、调动大家的参与性。‎ ‎9.(6分)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名著”‎ 推荐活动,请从下列备选作品中任选一部进行推荐,并写出推荐理由。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突出所选作品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50字左右。‎ 备选作品:‎ ‎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巴金《家》雨果《巴黎圣母院》‎ ‎ 巴尔扎克《高老头》朱光潜《谈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 我选: 《高老头》 ‎ ‎ 推荐理由: 《高老头》是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微缩了金钱主宰一切的时代图景。这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小说,也是洞悉人生的窗口。 ‎ ‎【考点】81:综合读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按题干要求描述规定情境。‎ ‎【解答】解答本题重在“推介”,目的在于让人喜欢。一般写法: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类型及主题。要向读者介绍一篇文章,首先应该告诉大家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应该介绍这篇文章值得推荐的地方,即文章的主要特点。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阐述其几个主要方面。一般可从主题理解、语言风格、文章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阐述时可适当引用、概括相关语句,加以具体说明。可以从《巴黎圣母院》《家》等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部,把握作品的内容之后再来进行具体的描绘,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家》是一部青年的成长史书,也是描绘家族兴衰的作品,展现了中国20世纪跌宕起伏的人生岁月。语言表达要符合简明、连贯的要求。‎ 答案:‎ ‎《高老头》是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微缩了金钱主宰一切的时代图景。这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小说,也是洞悉人生的窗口。‎ ‎【点评】《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34年。该书讲述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放荡,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现《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和不足之处方面,都具有代表意义。其艺术风格是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的作品之一。‎ 四、写作(60分)‎ ‎10.(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七十华诞。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也面临着困难与挑战。‎ ‎ 作为和新时代密切相关的青年,你对国家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考?请以“我为共和国献策”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作为国庆献礼。‎ ‎ 要求:所献之策具体合理,有针对性,有建设性,有说服力;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点】91:材料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一要先读材料,材料中给出了写作的方向。任务很明确,作为和新时代密切相关的青年,你对国家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考?请以“我为共和国献策”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作为国庆献礼。共和国献策”落脚点在“献策”上,就是提建议,这考查的是学生对社会大事的关注程度,以及思考能力。当今时代,经济世界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存在困难和挑战,写作的时候,可以把立意点落脚在人心、力量、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各个方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以从民生上谈,可以从国家建设上谈,可以从环境上谈,相信大家都会有话说。这则作文立意的范围比较广,适合不同层次的考生来写。知识面比较狭窄的考生,可以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展开,更多的是关注生活方面的纽带。知识面比较广的考生,可以写人与历史、人与文化方面的联系,历史的传承等;喜欢关注社会的考生,可以从国家的经济世界化的发展、社会的安宁、社会的和谐等角度立意。‎ 参考立意:‎ ‎1.绿色环保,从我做起。‎ ‎2.传承传统文化。‎ ‎3.构建文明校园。‎ ‎4.诚信之风暖神州。‎ ‎5.在创新中进步。‎ ‎【解答】‎ 新时代的中国 ‎﹣﹣我为共和国献策 ‎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头沉睡的巨狮。”‎ 沉睡了几百年后的他已睁开双眼,他行走于世界之林,仰天一吼,足以震天动地。‎ ‎ 共享单车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FAST天眼看向宇宙深处,“悟空”号寻找神秘的暗物质…中国的科技领先世界,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成就令人赞叹。在世界向前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正将负责任、爱好和平、有行动力的形象呈现给世人。‎ ‎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已注定中国的不凡。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它历经千年沉淀,不因岁月流逝而暗淡无光,不因时代发展而没于尘埃。我们有圣人孔子,有四书五经,有礼乐射御书数。我们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勉,以“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励。在千年文化的熏陶下,我们有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了民族精神,国家才有魂,才能在落后于他国时奋起直追。在国民迷茫时,我们有鲁迅、胡适;在中国社会主义不知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时,我们有邓小平。我们有一批心系国家、心系人民、默默奉献的中国人,他们愿燃烧自己,以余生之热温暖全中国。他们在不同领域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从零开始,让中国成为领头羊。‎ ‎ 中国是一个爱民的国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赢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会安定,安定是富强的基础。中国为了民安,实行脱贫政策,为了人才安,建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竭尽全力为十三亿人民提供了尽可能好的环境,每个身处这样环境的中国人会“知礼节”“知荣辱”,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鞠躬尽瘁,死而后矣”,知“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 我们国家有一群敢创新、不服输的年轻人。他们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让企业走向世界甚至引领时代。习主席说过“创新不是别人赋予的,只能靠中国人努力。”如果我们不努力,我们就会落后于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创新,繁华的城市会没落,顶尖人才也会离国而去。这个时代已不是通晓诗词歌赋就可以流传千尺,已不是懂得“仁而爱人”就能处世圆滑。这个时代的中国需要爱中华文化,更需要不断创新,面向未来。当我们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将实践上升为创新时,前方会是一片光明。纵使深陷沟壑,创新的思维也能助我们摘得那颗最亮的星。‎ ‎ 我们要明白,我们仅是位于前列。特朗普在就职演讲中提出“美国第一”。我想我们应该有颗“中国第一”的心,我们要向“世界第一”努力,而不是满足于“发展中国家第一”和“世界前列”。要做到“世界第一”‎ ‎,我们要抓住一切机遇。但当所有人认为这是机遇时,这就已经不再是机遇了。我们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现有的机遇,而应用长远的目光去发现新的机遇,那些别人没有发现的机遇。这样,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都将是无限可能的。‎ ‎ 伟大必须靠不断努力去追求才能获得。我们国家的前人一路走来,从来就不抄近路、走捷径;或索性退而求其次、屈居人下。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和前辈一样积极探索,敢于承担风险。甚至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比他们还要好,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无惧一切。‎ ‎ 我们要以现在辉煌的中国为荣,也要居安思危;我们要昂首挺胸,也要谦和待人。我们不能忘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誓言和目标,不能忘记炎黄子孙背后真正的含义。带初心而行,携手五十六个民族,迈向未知的未来,迎接一切挑战,成就无尽辉煌。‎ ‎【点评】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18 7:02:13;用户:qgjyuser10038;邮箱:qgjyuser10038.21957750;学号:2198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