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通关易错高频考点专家诊断知能回顾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高考通关】易错高频考点5:诗歌鉴赏(形象)‎ 高考命题研究组集体编写 资深高考研究专家徐巍 审定 ‎【专家诊断】‎ 诗歌鉴赏丢分严重的原因是:‎ ‎1.阅读文本素材有文字障碍。‎ ‎2.就题论题,带有功利色彩。‎ ‎3.答题不够规范,造成丢分。‎ ‎【知能回顾】‎ 一、明确考查类型 ‎ 1.人物形象 ‎ 包括抒情主人公(一般为作者本人)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高考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 2.景物形象[来源:学优]‎ ‎ 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往往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高考设题一般考查景物的含义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3.事物形象 ‎ 指诗人用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所借助的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高考一般针对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设题,通过分析其特点,来分析其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思想感情。‎ ‎ 二、把握鉴赏思路 ‎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 鉴赏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要关注时代背景、人生境遇等,做到知人论世。比如唐代的陈子昂、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因作者政治失意,多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再如南宋的一些诗词作者,由于国土沦丧、偏安江南的现实,作者多有矢志报国、收复失地的情怀。‎ ‎ 2.结合诗意,解读意象 ‎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探究诗人的情感。以意象为切入点解读诗歌,再依据诗歌的内容反观意象的作用,这样解答有关意象分析的试题就能准确到位。‎ ‎ 3.开拓意境,分析景物 ‎ 开拓意境要立足于诗歌的景物描写,景物分析有三个层次:一是在脑中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二是把画面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那一部分用想象补充出来,三是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 ‎4.运用术语,整合答案 ‎ 解答鉴赏诗歌形象的试题,先要明确试题的设置类型,然后有的放矢地整合答案。要恰当地使用鉴赏术语,避免不得要领,抓不住关键。‎ ‎ 三、掌握常用方法 ‎  1.细节刻画 ‎ 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多着重对景物、事物的描摹。‎ ‎ 2.烘托渲染 ‎ 用环境烘托人物,用感觉烘托景物,用色彩渲染气氛和暗示形象特点。‎ ‎ 3.对比衬托 ‎ 通过人物与人物对比衬托来塑造人物;通过不同的季节、时令景物对比衬托来营造意境,表现人物情感。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闹衬静。‎ ‎4.比兴手法 ‎ 先咏一物,再引出所咏之人或物。如《孔雀东南飞》中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起兴,引起所要叙述的恩爱夫妻被迫分离的凄楚故事,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三、鉴赏形象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易错题典例】‎ ‎(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问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一、破题:抓住关键,迅速突破 ‎ ‎ 1.看题目。修竹以其高洁和潇洒,为文人所激赏。“竹轩”可以表现作者的志趣。‎ ‎ 2.看关键语句。“柴门”“狭径”“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 3.看题干。①考查的是人物形象,②要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二、答题:规范作答,注意采点 ‎ ‎ 这首诗从分类上看,应为写景诗,从“竹轩”“柴门”“狭径”“倦卧”“闲吟”“竹”“雪”“梅”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情趣,从而可以分析出诗人闲适、洒脱、高雅的形象。‎ 三、模板提示:形象特点→分析解说→形象意义或寄寓情感 四、规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概括形象特点)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分析总结一)“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分析总结二)“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分析总结三)‎ ‎ 三、点题:失分警示,归纳技巧 ‎ 1.遗漏要点。如只答出抒情主人公闲适、洒脱的一面,未答出其高雅的形象特点。‎ ‎ 2.答案空泛、没有分析。如只答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而未结合诗句分析。‎ ‎【易错题精选】‎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来源:学优GKSTK]‎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中前两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又是怎样描绘的?请作简要分析。‎ ‎ ‎ ‎ ‎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 ‎ ‎ ‎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竹枝词 ‎[明] 何景明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 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③孤舟客:作者自指。‎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 ‎ ‎ ‎ ‎(1)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 ‎ ‎ ‎ ‎ ‎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①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②,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③凝愁!‎ ‎【注】①苒苒:渐渐,慢慢。②颙望:抬头远望。③恁:如此。‎ ‎(1)上片重点写景,请简要说明上片写景的特点。苏轼对“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有“不减唐人高处”的赞叹,试做分析。‎ ‎ ‎ ‎ ‎ ‎(2)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在下片中,词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 ‎ ‎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1)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 ‎ ‎ ‎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 ‎ ‎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请简要分析“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中“渐”字的妙处。‎ ‎ ‎ ‎ ‎ ‎(2)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 ‎ ‎ ‎ ‎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这首词的上阕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 ‎ ‎ ‎ ‎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 ‎ ‎ ‎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萨都剌,元代诗人。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这首词的景物描写营造怎样的意境?词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慨?。‎ ‎ ‎ ‎ ‎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 ‎ ‎ ‎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习题。[来源:gkstk.Com]‎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 ‎ ‎ ‎ ‎(2)“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 ‎ ‎ ‎ ‎ 参考答案 ‎1、【答案】‎ ‎(1)描写了一幅典型的初夏景色: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视听结合,以动衬静,突出了幽居环境的清幽宁静。‎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意境和手法的综合题目,答题时首先对前两联的景物进行描绘,然后概括意境,注意意境应为“幽”,景物的描绘主要从顺序、着眼点、和表现手法入手,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是叹息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息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情感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探究,标题注意“幽居”,显然是“闲适之情”,注释没有有用的信息,重点词语注意尾联的“叹”,“叹”的原因是“老”和“交旧尽”。‎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2、【答案】‎ ‎(1)本诗描写了船过高峻险阻的瞿塘峡时荒凉凄清的景象。表达了作者飘泊异乡、孤寂伤感的心情。(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这是一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先对意象进行简要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辨明情感,意境注意诗中的“荒”“冷”“寒”,诗歌的情感注意诗中额的关键词语“孤舟客”,应是凄清之境和思乡孤寂之情。‎ ‎(2)全诗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抒发作者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秋草荒芜、冷烟萦月、猿声凄厉,荒凉凄清的秋景既凸显了江峡的阴森恐怖、令人心悸,也寄寓着诗人孤舟过峡的孤旅愁思。(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手法的题目,明确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抒情的角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借古讽今、直抒胸臆。此时明显是借景抒情,答题时先分析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意境和情感上题已经分析。[来源:学优gkstk]‎ ‎3、【答案】[来源:学优]‎ ‎(1)上片中,作者主要是从远景(关河、江楼)——近景(楼前花残叶败)——远景(长江)来着手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写雨后暮景:寒风凄凉紧急,关河恢弘冷落,残阳余辉洒满江楼,一幅苍茫旷远的意境,鲜明逼真,所以赢得了苏轼的赞叹。‎ ‎【解析】要分析写景的特点,就得找出诗中所写景物的共同特征以及景物的变化特点。本诗上片中,第一句写暮雨洒江天,是总写;第二句写关河和江楼;第三句写“红衰翠减”,是眼前;第四句写江水。由此可知其顺序是“总写雨——写雨后(远景-近景-远景)”,这就是特点。至于赏析后三句,则应抓住“不减唐人高处”的意思,分析此三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词的主旨是反映羁旅行役之苦,作者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下片前五句主要写自己因故乡难见,徒引无穷思念之情;接着由实入虚,推想心上人盼望自己回归的望眼欲穿的情态。‎ ‎【解析】分析诗歌的主旨,要结合作者当时的思想和身世进行。但此题没提供任何资料,就只有根据诗句内容分析。诗中所写景物都具有凄冷、衰减、休、无语、归思、淹留、凝愁等字眼,从中可揣摩出作者思想感情。至于运用的方法,可从实与虚的角度赏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4、【答案】‎ ‎(1词中刻画的丁香具有高雅、香气素淡、与世无争、满怀愁绪的特点。‎ ‎【解析】此词上阕从两个方面落笔: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形态,如“琉璃叶下琼葩吐”,另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意趣,所谓“幽人趣”。而扣题的只有一句“素香柔树”。首句“落木萧萧”,本是用来描写秋天景象的,这里被移用来描写丁香尚在含葩而未吐蕊时的环境和氛围,也是一种衬托。全词的精彩之处全在其“豹尾”:作者大胆悬想,丁香之所以“结愁千绪”,也许是它在思忆江南的主人吧。至此,本无情之花卉植物,便化为了有情意之作者心志的寄托,一怀愁绪,满腔悲情,也就有了具体的着落。‎ ‎(2)词人借助丁香的形象抒发了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解析】这阙词结合丁香素香特性,上半阙先用“落木萧萧”烘托悲凉气氛,接着以“琉璃叶下琼葩吐”,令人眼睛一亮。然后语锋一转,“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表明高雅淡泊的志趣。下半阙则进一步阐述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最后吐露心声:我不是“争先”,也“无意争先”,面对绵绵春雨,我“结愁千绪”,想起了当年的江南国主。从而抒发了作者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无主、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5、(1)这一句抒怀了远别的情状,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三个“渐”字,将主人公想象的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 又加“无书”二字将主人公欲救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形象。(2)下片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风竹秋韵,在主人公听来都是离恨悲鸣。幻想在梦中能寻觅亲人,可是梦未成,残灯也烬  ,哀婉幽怨之情袅袅不断。‎ ‎6、【答案】‎ ‎(1)①景物描写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景物描写特点的题目,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此题上片“江水”“万山”“短亭”“酒旗”看应该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再看“紫翠”“丹枫”又从色彩入手。分析出这些答出效果,按顺序,应该加强诗歌的层次性,色彩着眼应该是构建一个色彩绚丽的画面。‎ ‎(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孤独寂寞和思乡思亲之感。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及由此产生的思乡之情。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的考核的题目,是个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文中的关键词语,标题“宿水口”词中的“常客”“月黄昏”“寒灯“等词语可看出是一首表现羁旅行役之苦和思乡之情的诗歌,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7、【答案】‎ ‎(1)①营造了空阔苍凉、孤寂萧瑟的意境。②抒发了词人昔盛今衰、世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慨叹。(1分)往昔繁华六朝,今已成空寂江山;昔日金碧辉煌的行宫内院,早已成鬼火明灭芳草萋萋的所在。盛衰更替,繁华已逝,让词人无限感伤。(回答“自然江山永恒、人事消磨物是人非之叹”亦可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探究意境首先找到意象,然后分析共同特点,最后点明主旨,诗中意象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鬼火”“青青发 ‎”“落日无人”。这些意象的特征是“空阔苍凉、孤寂萧瑟”;在看情感,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题目,借过去的繁华和今日衰败的对比,抒发“昔盛今衰,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2)①虚实结合。如:上片中实写石头城天地空旷、青山如壁的寂寥之景,虚写了旌旗蔽日白骨凌乱的昔日战争之景,虚实结合写出了昔日形胜之地历经战争后如今空寂萧条的景象,使意境更加深远,抚古伤今之情更加动人。‎ ‎②对比。 如:“六朝形胜地”与如今“眼空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对比(昔日“东风辇路”与如今“寂寞避暑离宫”、萋萋芳草、无人松径的对比),写出了昔盛今衰、繁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沧桑慨叹。‎ ‎③借景抒情。如:词中以天、青山、芳草、无人松径、鬼火等营造了空寂苍凉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抚古伤今、昔盛今衰之叹。‎ ‎④用典。下片中“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抒发了江山景物依旧、六朝繁华已逝的叹惋。‎ ‎【解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在“怀古伤今“的诗中主要的手法是“借景抒情”(渲染)、对比和用典。本题主要是“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8【答案】‎ ‎(1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落泪。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 ‎【解析】这首词中是一开始就强调“独”与“暮”,而且紧跟着“愁望玉关芳草路”,不仅提出“愁”,而且还指明“玉关”,反过来也把主人公的身份亮出来了,可见一位思念远人的女主人公。“消息断,不逢人”的“人”,是为“玉关”征人传“消息”的“人”。这个传递“消息”的“人”都等不到,无可奈何,当然只好“却敛细眉归绣户”了。“敛眉”即低眉、颦眉、蹙眉,含愁之态。上片是登楼远望,一无所见,消息全无,只好无可奈何地归房。下片中时间到了黄昏。“坐看落花”的“坐”,因看落花而自悲遭际,这方引起“空叹息”。“落花”在时序上照应上片的“春欲暮”,又是主人公的自我写照。“罗袂湿斑红泪滴”句子也有点倒装。正因为“红泪滴”,“罗袂”上才会出现‘湿斑”。“红泪”极言相思之苦。这首词实际上写出了终日的相思。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跃然而出。‎ ‎(2)①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间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②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 ‎【解析】最后两句可结合前面诗句具体分析。征人在“玉关”,当然要相隔“千山万水”。一个闺中少妇,何曾经历过干山万水的远行呢。远望不见,愁闷无端,当然只好托诸魂梦,希望在梦中相见了。做梦本是虚无飘缈的事,用不着遵循道路的。这里却故作痴语,玉关道路未曾经行,梦中恐怕也无从寻觅。俞陛云《五代词选释》认为“皆情至之语”,是很有道理的。主人公因见落花而滴泪叹息之余,进而想到梦中寻觅,时序应该已是黄昏。这首词实际上写出了终日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