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7.97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历史热点问题习题汇总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课标高考历史热点问题习题汇总 ㈠建国62周年 ‎1.(湖南省安化二中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毛泽东在这方面有什么独特贡献?(3分)‎ 材料二 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 摘自《学习时报》‎ ‎ (2)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5分)‎ 序号 方面 举例 ‎1‎ 政治制度 ‎2‎ 经济建设 ‎3‎ 文化政策 ‎4‎ 外交思想 材料三 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陈东升《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 ‎(3)试例举1979年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3分)‎ ‎(1)破坏: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等等,言之成理即可)。(2分) ‎ 独特贡献:形成毛泽东思想(或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分)‎ ‎(2)阶段:革命立国时代。(1分)‎ 史实: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分)‎ ‎ 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1分)‎ ‎ 文化政策——提出“双百”方针(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分)‎ ‎ 外交思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1分)‎ ‎(3)天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的解体;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和扩展;亚太经合组织代表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任答3点即可,3分)‎ ‎2.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第22题)‎2009年10月1日,迎来了祖国60周年华诞。回顾1919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非常有趣的是到2009年,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依次为1919年到1949年、1949年到1979年、1979年到2009年。(10分)‎ 请回答:‎ ‎(1) 经过了第一个30年艰苦的奋斗,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变化是什么?从中说明了什么最根本的问题?(2分) ‎ ‎(2)第二个30年与第一个30年相比,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在这个30年里中国共产党人的哪些主要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分)‎ ‎(3)有人认为中华民族在第三个30年里的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是民族振兴与崛起,请以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外交和科技方面的成就各举一例来说明。(4分)‎ ‎(1)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或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分)。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或人民的选择),(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分)。 ‎ ‎(2)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分)。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分)‎ ‎(3)政治建设方面:可举法制制度的健全和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的史实;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可举“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实践、两岸关系的发展。外交成就方面:举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的成就。科技方面:可举载人航天工程、人类基因研究等成就(4分)‎ ‎3.(高考预测题)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艰难历程的阶段总结和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1) 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 材料二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2) 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狂热浪漫”的表现有哪些?(3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3) “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4) ‎2009年10月1日,中国了举行60周年国庆大阅兵。假如你要参加阅兵典礼后的群众游行方队,请你为这个方队的展示主题提两个建议。 ‎ ‎(1) 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2) 表现: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3) 心声:对领袖的尊敬爱戴,对改革开放的拥护。‎ 原因:领导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4) 可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教、外交等方面任选几个角度进行设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展示“神舟”飞船的模型、高举“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标语等)‎ ㈡金融危机与全球化 ‎1. (湖南安化二中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1929年10月,一场破坏力极大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前所未有的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大幅下降,失业人口剧增,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人民版教材 材料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调整了19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经济政治,尝试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整作用。”与此同时,意、日、德三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人类社会面临战争威胁。‎ ‎——高中历史上海版教材 材料三‎2008年9月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在过去连续5年两位数的增长之后,正以高于预期的速度降温。‎ 银行倒闭、股市暴跌、油价跳水、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下各自“噩耗”纷至沓来,让人们感到有些措手不及。在危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各国开始认识到,各国应当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通过各种平台,加强磋商与沟通。‎ ‎——据人民网相关信息整理 回答:‎ ‎⑴1929年经济大危机有很强的破坏力,它导致了哪些矛盾的激化?(2分)‎ ‎⑵据材料一、三,两次危机都具有较大的破坏力,此外,它们还有什么相同特征?这种特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⑶据材料二、三,面对两次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应对的措施有何明显的不同?试分析当前世界各国应对措施产生的社会根源。(6分)‎ ‎⑷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对当前经济危机的认识,你认为我国政府在“寻求更为有效的全球策略”的基础上,对内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危机的危害。(2分)‎ ‎⑴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2分,任答两点即可)‎ ‎⑵由一国波及到多国,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2分)世界市场形成。(2分)‎ ‎⑶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着力于寻求各自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2分)原因:国际贸易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增强。(4分)‎ ‎⑷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引导;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指导;采取得力措施拉动内需。(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湖南省浏阳一中、田家炳实验中学届高三年级10月考联)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简析其原因。(2分)‎ 材料二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 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转变中抢了先机”的?(2分) ‎ 材料三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4分)‎ 材料四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材料五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4)根据材料四分析英文“CHINA”一词这三种说法和日本古代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历史文化原因。(3分)根据材料五的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分),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分)‎ ‎(1)世界市场不断扩大(1分);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1分)。原因:新航路的开辟;(1分)殖民扩张的加剧。(1分)‎ ‎(2)英国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和完善,为工业革命的首先在英国开始创造了政治前提。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2分)‎ ‎(3)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4分)‎ ‎(4)①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方的主要是丝绸和瓷器,所以西方称呼中国为“瓷器”之国和“丝绸”之国。古代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强唐盛汉的中华文明影响了日本和欧洲,故用“秦”、“汉”、“唐”代指中国。(如考生提到汉代、唐代发达的对外水陆交通和开明积极的对外交往,或者汉代、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科技文化也可给分。)(3分)②影响:小农经济开始瓦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1分)中国出现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分)‎ ‎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今天下午我接受CNN采访的时候,记者小姐问我,你最喜欢美国哪个城市?……但是今天,我可以在这里说,我最喜欢纽约。我讲这个话是我心里的感受,因为我今天上午去访问NASDAQ(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的代名词)的时候,经过你们的East River(东河),看到旁边的高楼大厦,就想起了上海的外滩。我想,上海就是中国的纽约。‎ 保持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这样一个政策,是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一致的政策。首先,是共和党的尼克松总统打开了中美两国友好关系的大门,我很高兴今天能够会见尼克松总统的女儿;是民主党的卡特总统建立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 在加入WTO问题上,我们认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双方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的谈判已经接近于完成了。据美国方面的有些人士分析,现在已完成了95%,照我看起来,99%已完成了。‎ ‎——朱镕基在纽约经济俱乐部晚宴上的演讲(‎1999年4月13日)‎ 材料二‎2009年4月20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对中国产乘用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其在诉状中声称,从中国大量进口轮胎损害了当地轮胎工业的利益;若不对中国轮胎采取措施,到2009年年底还会有三千名美国工人失去工作。 ‎ ‎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时间‎2009年9月12日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说,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实施的惩罚性关税税率第一年为35%,第二年为30%,第三年为25%。‎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 中国最大的轮胎生产商佳通轮胎美国分公司执行副总裁维克•德罗利奥对此(美国轮胎特保案)深表失望。他说:“奥巴马此举与其早前声称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公开承诺自相矛盾,这样做不但不能增加美国的就业岗位,而且会加重普通消费者的负担。”由美国轮胎进口商组成的美国自由轮胎贸易联合会警告说,对中国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将导致轮胎销售业内2.5万人失业,而且美国消费者每年花在更换轮胎上的开支也将增加7亿美元。华盛顿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对记者表示,轮胎特保案是奥巴马政府在对华贸易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史剑道称,对中国输美轮胎实施特保措施不仅对中国轮胎企业和工人造成沉重打击,而且也有悖于美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可谓损人不利己。‎ 材料四 (2001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 根据已签署的农业协议,我国将逐年降低目前高达45%的农产品关税。到2004年,农产品平均关税要降至17%,重点农产品关税则要降至14.5%。据估计,目前我国每年约进口200万吨美国小麦,今后有可能增加进口300万吨,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朱镕基说:“上海就是中国的纽约。”这是从经济意义上说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以来的上海重大经济事件。(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美国轮胎特保案的出台背景及部分美方人士持反对立场的理由。(6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8分)‎ ‎(1)经济事件:①1842年,上海成为最早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之一;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诞生最早一批中国近代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发昌机器厂等);③1984年,上海成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④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⑤2001年,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⑥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每点1分)‎ ‎(2)背景:美国钢铁工会为美国工人利益提出调查申请;(1分)美国总统批准轮胎特保,对中国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税率。(1分)‎ 反对理由:①加重美国消费者负担;②打击中国轮胎企业和工人;(2分)③这是贸易保护主义;④错误的贸易政策,有悖美国国家利益。(2分)‎ ‎(3)积极影响:推动贸易往来;(1分)有利于世界资源的利用;(1分)引领工业文明;(1分)加速城市化进程;(1分)有利于人民生活的丰富与改善。(1分)‎ 面临挑战:贸易争端;(1分)工业竞争强;(1分)农业发展受冲击大。(1分)‎ ‎4.(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 ‎ 材料一 ‎ ‎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自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 材料二 中国必须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太机遇,…一次是1 793年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一1860年错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转移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机遇. ‎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 材料三 八国集团峰会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的格伦伊格尔斯庄园召开,迎接他们的除了格伦伊格尔斯美丽的风景之外,还有逐渐升级的抗议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和暴力事件,全球化的反对者用树干堵塞了该镇的一座桥梁,还有人竖起了“G8无民主”的标语。反全球化者还声称要破坏这次峰会。‎ 请回答: ‎ ‎(1)材料中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材料的含义和所学知识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 ‎(2)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动力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作者认为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3)第三阶段的全球化实际是指什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4)你认为中国错失前三次机遇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 “G8无民主”这种观点和抗议者的行动正确吗?我们应如何应对?‎ ‎(1)含义: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地之间逐渐连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 历史依据:1492年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大陆为代表的新航路开辟事件,打破各地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使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 ‎ (2)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破产,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与此同时,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发起了一系列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之路。‎ ‎ (3)两极格局的形成。 原因:二战后期。欧洲国家普遍衰落,失去原有的世界主导地位;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霸主,经济和军事势力空前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和美国在军事上相抗衡的国家:‎ ‎ (4)原因:第一次:清王朝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第二次: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第三次;党的“左”倾错误,导致大跃进、人民公杜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 (5)不准确。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阻挡;虽然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该趋利避害。积极投身全球化的浪潮。‎ ㈢抗震救灾,社会救济、保障与民生 ‎1、古今中外,许多统治者面对自然灾害和其它灾难,他们采取种种措施以应对,或防范,或救灾,曾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一曰兴土筑;十二曰集流亡”。‎ 材料二: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又据《清朝文献通考》规定:州县官逾期一个月内报灾罚俸六个月,一个月外降一级,二个月外降二级,三个月外革职。‎ 材料三:清朝建立了较汉唐以来更为健全的仓储制度——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以积谷备灾。‎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政府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6分)‎ 材料四:朝廷上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 ‎(2)依据材料4 分析,康熙、雍正年间,水患较少,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危害越来越大。原因是什么?(4分)‎ ‎(3)据以上分析,总结清朝备荒救灾的经验教训。(4分)‎ 面对各种天灾人祸,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欧美国家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 ‎ 材料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商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的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 的法律为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提示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人及残疾人保险法,以保障工人权利。面对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 材料六: 在30年代大危机中,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4)根据材料六概括欧美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所采取的措施。(6分)‎ ‎(5)材料六中,罗斯福政府主要通过什么措施来扩大内需,恢复和发展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6分)‎ ‎(1)备荒与抗灾相结合;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防灾、救灾与灾民自救相结合;制度严密,措施完备、灵活;各种措施多管齐下。‎ ‎(2)政治腐败,贪污盛行,水利工程偷工减料,河工废弛,水利失修。‎ ‎(3) 经验:应制定完备、严密的制度,将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与民众相结合.‎ 教训:要根治腐败,加强抗灾救灾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位。‎ ‎(4)通过立法手段(或颁布一系列法案)救济或保障工人权益;成立专门机构,保障工人生产、生活权益;‎ 建立保险体制,保障工人安全和健康。‎ ‎(5) 以工代赈,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以扩大就业,刺激消费。‎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2.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度,特别是早期的农业经济,由于环境的恶劣和技术水平的低下,人们的抗灾救荒能力极为有限。 “天时不详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谨”,每次灾荒的肆虐,都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正是基于这种分析,《管子》提出“纤墙省用,以备饥谨”的主俭观。‎ ‎——孙炳芳谭化俊《《管子》消费观简论》‎ ‎ 材料二 墨子把节用当作“圣王之道”,“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墨子·节用上》“节俭则倡,淫佚则亡”. ‎ ‎ 一一((墨子·辞过》‎ ‎ 材料三 今吾君战则请秆民之所重,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富者靡之,贫者为(做工)之,此百姓之怠(怡)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 ——《管子,侈靡》‎ ‎ 材料四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中国宜造洋货议 《申报》(1892—01—18)‎ ‎ 材料五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绿色消费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等6个部门在1999年就启动了以开辟绿色通道、培养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这必然有利于推动绿色消费进入更多人盼生活.‎ ‎ 请回答: ‎ ‎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古代思想家提倡节俭消费观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这种主俭的消费观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 ‎ (2)材料二中管子又持—种什么消费观?他的提倡这种消费观的目的是什么?‎ ‎ (3)根据材料四,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消费观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 (4)根据材料五,我们应提倡“绿色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各时代不同消费观的总体认识。‎ ‎(1)原因:①备荒救灾,保持社会安定; ②巩固政权的需要 ‎ 根源:农本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 ‎(2)消费观:主张奢靡的消费观。目的:消费的增加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生产,有利于治国安民。 ‎ ‎(3)变化:人们以购用洋货为时尚,形成了崇洋、奢豪的消费风气。‎ ‎ 原因:①近代以来,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商品大量涌入,物美价廉,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观。②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生活用品日益商品化、市场化。‎ ‎(4)①目的:在消费的同时,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 ‎②认识:消费观产生和发展由各个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时代背景所决定:同时适度的消费也能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㈣大国崛起 ‎1、2006年11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该片以对大国成败兴衰的感悟,唤醒民众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在国人中引起强烈反响。‎ 例题: 材料一 ‎ 年份 世界贸易总值 英国(含殖民地)‎ 法国 德国 美国 ‎1835‎ ‎145‎ ‎33.8(52.4)‎ ‎15‎ ‎21‎ ‎12.8‎ ‎1870‎ ‎374‎ ‎91.8(140)‎ ‎45‎ ‎42‎ ‎34‎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分析导致这种地位的主要原因(3分)‎ ‎(2)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说:“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它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试以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德意志帝国的兴衰历史说明上述观点。(3分)‎ 材料二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 ‎(3)依据材料二简要分析,当代中国选择“和平崛起”道路的原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为促进“和平崛起”所作的努力(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大国的崛起都有哪些共同因素?(2分)‎ ‎(1)地位: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1分)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2分)‎ ‎(2) ‎ ‎19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统一,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促进了德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强国。(1分)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倾向严重,推动德国走上了侵略战争道路。(1分)一战中德国战败,使其丧失了强国地位。 ‎ ‎(3)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自力更生;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 努力:从中国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 ‎(4)重视科学技术与教育,(科教兴国);建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答“制度创新”也可以,单纯答“发展经济”不给分);必须坚决捍卫国家统一和稳定;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国发展模式;加快现代化步伐。(符合题意,言之成理,任意两点就可得2分。)‎ ‎2、中国崛起成为热门话题。‎ 材料一: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请问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如何为中国的进步打开闸门的?(6分)‎ 材料二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该片第三集《中国新生》向观众展示了新中国诞生时期的历史画面,这一画面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新纪元。‎ ‎(2)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和外交上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6分)‎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在走和平崛起道路的今天,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3分)‎ ‎(1)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 ②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2分)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封建陋习,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进一步解放。④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促使后人继续探索与奋斗。(1分)(共6分)‎ ‎(2)①政治: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根基;②经济: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完成了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走上国际舞台树立国际声誉莫定了外交基础。(6分)‎ ‎(3)根本原因: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分)“天时、地利、人和”‎ ‎: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世界格局多极化,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等。(3分,答出三项即可。)‎ ‎3.(湖南省师大附中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第28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李约瑟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曾在多种场合说过,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国在15世纪前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然而,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出了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的现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科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五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世纪前后西欧与中国相比在人均GDP水平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 14世纪前后,西欧人均GDP水平开始超过中国,此后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中国人均GDP水平长时期处于停滞状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8世纪西欧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有利于冲破封建束缚,为西欧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荷兰等国的确立;科技备受重视,取得较快发展,并在生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任答3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19、20世纪的中期人均GDP水平迅速下降的原因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警示作用?(4分)‎ 原因:19世纪中期主要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20世纪中期主要是在探索社会建设道路上“左”倾错误的发展(2分)‎ ‎ 警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保证民族政治经济的独立;经济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国情,尽量避免出现各种错误。(2分)‎ ‎(4)纵观14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发展史,对今天中国“和平崛起”的探索有何借鉴意义?(3分)‎ 要加强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台作;重视近代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不断调整完善 自身社会制度;不断促促思想解放等。(任答3点即可)‎ ‎4. (湖南安化二中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战略机遇期”是指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面临的机遇。回顾历史,从1500年起,中国的发展曾先后面临过五次的机遇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们没能把握住前四次的发展机会,在与世界强国的竞争中逐渐落后,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 材料二 1772年马戛尔尼使华团进入广州。1793年乾隆皇帝通过这个使华团给英王的信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军事、经济上的绝对优势,用暴力手段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在统一体中的中国试图赶上这种发展的机遇,但终因各种因素而失败。‎ ‎ 材料四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工业革命,创造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亚洲一些国家趁其有利时机,创造了“日本奇迹”和“东南亚奇迹”等经济起飞。但同时代的中国虽然存在“崭新的机遇期”,却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连续出现失误,丧失了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也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 ‎ 材料五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世界处于动荡时期,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两次航海结局形成的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乾隆皇帝的态度反映出什么心态?(1分)‎ ‎(2)、根据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指出“在统一体中的中国”是怎样试图赶上这种发展机遇的?(2分)分析中国未能赶上这种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2分)‎ ‎(3)、材料四所提到的中国“崭新的机遇期”主要指什么?(2分)试从国内的因素分析中国丧失这次机遇的主要原因。(2分)‎ ‎(4)、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的。(3分)‎ ‎(1) 中国郑和航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缺乏经济动力,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作法,给国家造成重大损耗,(2分) ‎ ‎ 天朝上国、妄自尊大。(1分)‎ ‎ (2)资产阶级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2分)两次运动由于发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2分) ‎ ‎(3)新中国的建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分)国内;中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指导思想上犯了左倾错误.(2分)‎ ‎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党的工作重心战略转移(或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技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任答三点,3分)‎ ‎5.(湖南省浏阳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图片说明:《巨人中国》是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身著清朝服饰的中国巨人手牵欧洲武士,上面的英文“Judge”意为主宰者。‎ ‎ 巨人中国 ‎(1)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4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辛丑条约》规定:①惩办支持义和团参加反帝斗争的“首祸诸臣”。②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中困人不得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④拆除大沽口至北京沿途的炮台,允许各国在山海关至北京铁路沿线驻军。⑤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 ‎ 瓜分中国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 (2分)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方案,可以查阅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2分)‎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 图片说明: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常常与邪恶联系起来,其含义主要是负面的,Dragon身上写:“China Economy”(中国经济),它的尾巴上吊着的公牛身上写着“Wall St.”(华尔街,代表美国经济)‎ Dragon(中国龙)‎ ‎(3)上图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 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4分)‎ ‎(4)“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加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综合国力强大;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人缺乏对中国的了解。(4分)‎ ‎ (2)现象:遭受列强瓜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举例说明: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查阅《孔子改制考》;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查阅《民报》;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查阅《新青年》;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查阅《民国日报》或《每周评论》等。(2分)(任选其中一点即可)‎ ‎ (3)原因: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矛盾;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答出其中4点即可,本题共4分)‎ ‎ (4)错误。美国是当今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部分西方人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体现。(4分)‎ ㈤民族问题与西部大开发 ‎1、(扬州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党和政府对回、壮、满等族的封建土地制度,进行土地改革,帮助他们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处于农奴制和奴隶制阶段的藏、傣、彝等簇,则采用协商的办法,把土地分给人民使用;对还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佤、景颇等族,采取国家帮助大力发展生产力,引导群众组织合作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 ‎ ‎——选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城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城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城自治政策,是为了经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 民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之间的差别可以分为结构性差别和文化性差别两类。结构性差别就是指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别,……世界上许多民族之间爆发的冲突都是由结构性差别扩大成群体性冲突的。……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差别,(注:西部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民族分裂分子常常恶意地夸大这种差距,并且歪曲差距产生的原因,使之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切实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交往,在各族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宗教观念、国家观念和公民观念,从而夯实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 ‎——《“7·5”事件改变不了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局》2009.07.‎ 请回答:‎ ‎(1)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所处社会发展阶段较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2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进行改造的方式和目的又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1分)概括其主要内容。(1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目的。(2分)‎ ‎(4)结合材料四分析,从长远看,要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应该做好哪些工作?(2分)‎ ‎(1)原因: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以及旧中国实行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般都较为落后。(2分)‎ 方式:和平方式。(1分)‎ 目的:废除剥削制度,消灭阶级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使各族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1分)‎ ‎(2)时间: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分)‎ 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有各民族组成的自治机关。(1分)‎ ‎(3)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1分)‎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1分)‎ ‎(4)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切实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二是帮助各族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和公民观。(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今陕西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地区,当时水草丰美,有较多重要的城镇。从关中以西,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有“胡商贩客,时见于塞下”的描写;丝路两旁农牧兼营,河西、西域地区屯田众多;丝路上城镇繁荣,如楼兰、精绝、且未、鄯善等十分知名。汉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而“水早从人,不知饥馑……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 材料二 “一五”期间,国家对工业部门的投资总额达250.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2.5%,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重工业的投资占87%。“一五”期间,国家对黑色金属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第一个五年计划头3年,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三省黑色金属工业的投资占全国的81.7%。棉纺织业工业的投资主要在河北、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与此同时,内蒙、新疆、西藏、昌都等地,投资中以交通运输和工业建设比重为大。‎ 材料三 “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区域比例表 部门 沿海 内地 工业 ‎44.7%‎ ‎55.3%‎ 建筑业 ‎47.0%‎ ‎47.6%‎ 地质勘探 ‎22.5%‎ ‎76.2%‎ 交通运输 ‎29.3%‎ ‎52.1%‎ 农林水利 ‎37.7%‎ ‎62.3%‎ 总计 ‎44.5%‎ ‎52.4%‎ 材料四 “我国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状况。沿海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我们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所以这也是一个对于发展内地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五 邓小平先生早在80年代就对中国现代建设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国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江泽民主席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大开发。他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现在“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定会像前20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样,将为东部和中部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有力地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大繁荣。‎ 摘自朱鎔基在“新加坡讲座” 的演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古代早期西部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 ‎(2)材料二、三反映“一五”期间我国在工业投资部门和投资地区布局上有何特点?并结合旧中国民族工业的不合理现象分析这些特点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所起的积极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五,说明80年代以来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和材料五有哪些相同观点?两者在西部开发的着重点上又有哪些不同?‎ ‎(1)繁盛原因:①居于政治中心;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③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④水利工程的兴修 ‎(2)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在投资区域上,以内地为主,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投资区尽量和原料产地相适应;适当照顾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 原因;旧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旧中国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工业。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加强内地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沿海和内地的协调发展。‎ ‎(3)率先发展东部地区是中央的战略部署;东部地区原有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对外开放早。‎ ‎(4)相同观点:都主张改变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缩小东西部差距;都主张利用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工业基础。‎ 不同点:前者主要着眼于工业布局的平衡和备战的需要,后者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利用沿海经济优势发展西部内地经济,发展全国经济。‎ ㈥中美关系 ‎1.(湖南安化二中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历史上“巨人”的握手,往往引发“震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24—1927年问,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两次握手分别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4分)‎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2)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2分)‎ ‎ (3)促成尼克松与周思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如何理解“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2分)‎ 材料三‎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但是我认为……‎ 还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以及带着顾及被害者感情的谦虚,只有认真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的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重蹈覆辙的错误。”‎ ‎ (4)福田康夫指出当今中日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事件?出现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 ‎(1)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分)‎ ‎ (2)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2分)‎ ‎ (3)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分)结束了中美之间的长期对立,从此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分)‎ ‎ (4)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2分)‎ ‎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这是我首次访问中国,我看到你们博大的国家,感到很兴奋。在上海这里,我们看到了瞩目的增长,高耸的塔楼,繁忙的街道,还有企业家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国步入21世纪的迹象,让我感到赞叹。同时我也急切的要看到向我们展现中国古老的古迹,明天和后天我要到北京去看雄伟壮丽的故宫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城,这个国度既有丰富的历史,又有对未来憧憬的信念。‎ ‎ 而我们两国的关系也是如此,上海在美中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意义的重大城市,在30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的篇章。‎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演讲‎2009年11月16日 ‎ 材料二‎2009年4月20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对中国产乘用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其在诉状中声称,从中国大量进口轮胎损害了当地轮胎工业的利益;若不对中国轮胎采取措施,到2009年年底还会有三千名美国工人失去工作。‎ ‎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时间‎2009年9月12日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 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说.对从中国进口轮胎 实施的惩罚性关税税率第一年为35%,第二年为30%,第三年为25%。——摘自新华网 ‎ 材料三中国最大的轮胎生产商佳通轮胎美国分公司执行副总裁维克.德罗利奥对此(美国轮胎特保案)深表失望。他说:“奥巴马此举与其早前声称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公开承诺自相矛盾,这样做不但不能增加美国的就业岗位,而且会加重普通消费者的负担。”由美国轮胎进口商组成的美国自由轮胎贸易联合会警告说,对中国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将导致轮胎销售业内2.5万人失业,而且美国消费者每年花在更换轮胎上的开支也将增加7亿美元。华盛顿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对记者表示,轮胎特保案是奥巴马政府在对华贸易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史剑道称,对中国输美轮胎实施特保措施不仅对中国轮胎企业和工人造成沉重打击,而且也有悖于美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可谓损人不利己。‎ 材料四经济活动全球化泛指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全球化,特殊的含义是指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以整个地球作为资源配置的大舞台,生产资本向全球 流动以及由它所带动的全球贸易和金融活动,就成为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这一变化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各国生产关系的变革。使世界经济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韩世隆:《论跨世纪世界经济的四大趋势》‎ 请回答:‎ ‎(1)30年前,美国为什么要打开“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的篇章”。(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美国轮胎特保案的出台后部分美方人士持反对立场的理由。(6分)‎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经济全球化在90年代迅速发展的原因。(10分)‎ ‎(1)从美国方面看:①新中国建国二十多年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4分)(答对两点即可给4分)‎ ‎(2)反对理由:①加重美国消费者负担;(2分)‎ ‎②打击中国轮胎企业和工人;(2分)‎ ‎③这是贸易保护主义;‎ ‎④错误的贸易政策,有悖美国国家利益。(2分)(答对三点即给6分)‎ ‎(3)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②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认可。‎ ‎⑤周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⑥跨国公司的推动。(10分)(每一要点记5分,答对2个要点即给10分,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 ‎3.(山东省济宁市届高三教学质量调研)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 材料一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⑴“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我们的手”为什么能握在一起?(6分)‎ ‎⑵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三 在中美建交之际,美国却又单方面制定了《与台湾关系法》,不顾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肆意提高向台湾军售的质量和数量,提升与台湾当局关系的等级,致使中美关系数度倒退。‎ ‎⑶材料二说明了什么?(3分)‎ ‎⑴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2分)‎ 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答出三条即可得6分)‎ ‎⑵对中美影响: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孤立中国的局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4分)‎ ‎⑶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美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3分)‎ ‎4. (湖南师大附中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富生机活力、最具重要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好坏深刻影响着两国的全局利益,也影响着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在《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 (中美)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摘自1972年2月29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美)双方同意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于共同承担责任,努力实现二十一世纪的和平与繁荣是重要的。……在加强双边经济发展、贸易、法律、环保、能源、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两国军队往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两国还同意,两国内阁和次内阁级别官员定期互访,就政治、军事、安全和军控问题进行磋商。‎ ‎——摘自《中美联合声明》(1997年)‎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中美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理由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 不正确。因为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美国是因为敌视、遏制新中国,因此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是如何变化的?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变化:由敌视新中国转变为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 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中美双方在规定继续保持对话和磋商方面有何变化? (不得照抄原句,2分)‎ 交流的内容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和加深,由单纯的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等方面发展到政治、军事、安全和军控等问题;由不同渠道、不定期地派遣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到两国政府官员定期互访。(2分)‎ ‎(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中美处理双边关系的根本出发点。(2分)‎ 国家利益。(2分)‎ ㈦国产大片《孔子》热映 ‎1.千百年来,有人崇拜孔子,有人批判孔子,孔子就象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上的一轮明月,倒影在每一条江河之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图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井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材料三 (四月)初十日,……上命臣索康有为所进书,令再写一份递进。臣对:“与康不往来”.上问:“何也”?对以:“此人居心叵测”.日:“前此何以不说?”对:“臣近见《孔子改制考》知之.”‎ 材料四 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说:“孔教本失灵之偶象,过去之化石。”他还认为“孔教”与“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又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材料五 两千多年来,孔子在中国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故乡曲阜也被称为圣城,有关他的历史建筑孔府、孔庙、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子也被列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人物之首。据统计,全世界现有孔庙1300多座。每年孔子诞辰日都有祭孔活动,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自1984年以来,孔子的故乡山东曲丰已经连续举办了25届“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誉为中国最能代表汉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 请回答:‎ ‎(1)孔子周游列嗣宣扬哪些思想主张?‎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引起的改革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清朝某大臣的一段日记,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他为什么对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 ‎(4)简析材料四中陈独秀主张“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的原因?‎ ‎(5)康有为与陈独秀在对待孔子的问题上态度截然相反,试分别说明。他们在政治主张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 (6)试从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分析出现材料五所述状况的原因。‎ ‎(1)宣扬礼和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 (3)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的理论,主张君主立宪,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 (4)陈独秀提倡民主和科学,希望冲破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实现思想解放。‎ ‎ (5)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陈独秀主张民主科学,反对尊孔复古。向西方学习,建立现代民主政治。‎ ‎ (6)孔子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影响十分深远。‎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一一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 一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二 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1858-1 92'7年),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请回答:‎ ‎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 (2)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为什么会使同僚震惊?‎ ‎ (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在宣传其思想时采取的“高明”手段是什么,“高明”在何处?‎ ‎ (4)分析导致两者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相同原因。‎ ‎(1)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大力宣传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借助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有力地冲击了传统儒学,动摇了士大夫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3)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减少了宣传新思想的阻力。‎ ‎(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系统的成熟理论作指导;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3.阅读下列材料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厚。但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 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宗《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00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依据材料二,说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 ‎(3)图片一与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请你结合材料三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4)你认为应如何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 ‎(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地位: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 ‎(3)《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图片二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的宗旨。‎ ‎(4)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深刻,内涵丰富,应加强其研究工作,挑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使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对孔子与儒家文化应采取严谨态度,不能生拉硬拽,如图片二那样盲目与经济等现实相联系,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 ‎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孔了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引自《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西汉以后,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3分)‎ 材料二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在华28年中,他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读儒家经典,企图从这些经典中寻找“儒耶对话”的切入点,探讨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的可能性。 ——引自《跟随利玛窦到中国》‎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在中国认真研读中国儒家经典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三 中世纪的欧洲的意识形态的所有领域都是基督教会独统天下的,他们用神学解释一切,难以提供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的理论和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思想家就只有从非基督教统治的遥远的东方文明国家即中国那里汲取完全不同于欧洲气质的文化中合乎他们需要的理论和知识。明清之际,程朱理学被欧洲的耶稣会士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引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法国历史分析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极力推崇“中国文化”的目的有哪些?(3分)‎ 材料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 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4)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与联合国宪章中传达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在具体实施上有何不同?(3分)‎ ‎(5)材料中‘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阐释中的最准确体现是什么?(2分)‎ ‎(1) 它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通过变通来适合形势的发展;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2) 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研读中国儒家经典便于融中外文化于一身,深入中国民众,利于传播基督教。‎ ‎(3)欧洲思想家借用儒家文化为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提供理论基础;儒学不是宗教,伏尔泰借儒学抨击天主教会,借科举制抨击等级制度。(3分)‎ ‎(4)同:都强调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以和平友好相互尊重为原则(言之成理可酌情冶分)。‎ 异:联合国宪章强调以法律、国际机构来保障上述目的;中国传统文更多是以强化道德来引导人和国家的行为。‎ ‎(5)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孔子学院,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传播。儒学,在当今世界再次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13分)‎ 材料一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材料二 伏尔泰(1694-1778年),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又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四 ‎ ‎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2分)‎ ‎(2)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3分)‎ ‎(3)材料三反映了鲁迅的什么思想?(1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儒学对韩国民族精神的影响。(2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3分)‎ ‎(1)财富观:重义轻利;安贫乐道。(2分)‎ ‎(2)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君主制。(1分)而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要求人们相互关爱,体现了“博爱”的精神;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2分)‎ ‎(3)思想:对儒学的批判。(1分)原因:儒家传统道德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提倡的纲常伦纪与西方民主思想相对立;北洋军阀倡导“尊孔复古”。(2分)‎ ‎(4)集体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2分)‎ ‎(5)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塑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也带来了禁锢思想,压抑人性,封闭保守的消极影响。(3分)‎ ㈧上海世博会 ‎1. (衡阳市八中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851年,英国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中陈列着7000多家英国厂商的商品和几千家外国厂商的商品,最令人瞩目的是庞大的汽锤、运行不息的机车等技术产品。‎ 材料二 时间 国家 名称 性质 会期 入场人数 特点 ‎1878年 法国 第三届巴黎世界博览会 综合 ‎190天 ‎1616万 展出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等新产品 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是我国首次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办博工作,明确指出筹办和举办上海世博会是国家行为,不仅是上海的责任,也是全国的责任。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上海的一个平台,更是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深厚文化沉淀和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大平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历史条件。‎ ‎(2)材料二中展出的最新产品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3)简要分析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给我国带来的重要影响。‎ ‎(1)英国较早地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经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英国科技的发展。‎ ‎(2)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3)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经济、科技、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宣传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振奋民族精神,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20分)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1)概述1851年英国能够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条件。(6分)‎ 材料二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国政府对这次博览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博览会会场内,中国展区设有农业馆、矿业馆、交通馆、美术馆等。在中国展馆里,中国的茅台酒和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奖。茅台酒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可雅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博览会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展品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4分)‎ 材料三 ,上海将举办世博会。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3)你认为上海能够成功申办世界博览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6分)‎ ‎(4)如果上海世博会设有“中国古代发明”和北京奥运会场馆科技成果展台,请你分别给设计一个简单的解说词(4分)。‎ 附:预测演练答案及简析 ‎(1)(从19世纪中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等方面状况分析条件)英国较早地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即成为“世界工厂”;拥有广大的殖民地;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较早。(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 ‎(2)(结合1915年,一战期间中国的政治状况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答题)原因: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重视开辟世界市场,参与国际交流;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3)(从中国整体状况、政府与民众角度、上海的独特优势等角度分析)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民的热情参与;上海自身的地理优势与综合实力。(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4)(重点围绕中国古代发明的世界意义和北京奥运会的理念去答题)答题指南:古代发明解说词围绕中国古代重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说明;北京奥运场馆围绕“‎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方面说明(4分,此问具有开放性,鼓励答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