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6.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训练选(8)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2019·桂林模拟)读世界两区域简图,回答1~3题。
1.关于影响图中①②两地气候形成的大气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地终年受西风影响
C.①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受季风环流影响
D.②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2.1月③地的盛行风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关于图中①②两地气候的比较,正确的是( )
A.高温不同期,多雨不同期
B.高温同期,多雨同期
C.高温同期,多雨不同期
D.高温不同期,多雨同期
解析:1.C 2.C 3.D
第1题,①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受季风环流影响;②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第2题,③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因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
第3题,①地为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高温不同期,但多雨期都是7月左右。
(二)读局部经纬网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于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位于太平洋,流经的洋流是北太平洋暖流
B.b地位于印度洋,且自转线速度最大
C.a、b两地均位于海洋上,且均位于少雨带
D.a、b两地均位于陆地上,且b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2.b地在a地的________方向( )
A.东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
解析:1.B 2.C
第1题,首先需要判断两地的经纬度。其中,左图a地的经度为180°,纬度为50°S(纬度向南增大);右图b地的经度为60°E(经度向东增大),纬度为0°(根据纬度间隔为20°)。由此可知,a地位于南太平洋的中高纬地区,流经洋流为西风漂流,受西风影响,降水多;b地位于印度洋,且位于赤道上,降水多,自转线速度最大。因此A、C、D错误,选择B项。第2题,根据纬度可知,b在a的北部;根据经度可知,b在a的西部。综合起来,b在a的西北方向。因此选择C项。
(三)(2019·成都摸底)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如图是某年3月9日至3月21日某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当该热带气旋位于①东侧时,①地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如果该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到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后,其中心控制②地时,则②地的大气垂直运动和天气状况分别为( )
A.空气上升、阴雨 B.空气上升、晴朗
C.空气下沉、晴朗 D.空气下沉、阴雨
3.该气旋活动期间,②地( )
A.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
B.日落时间较前一天提前
C.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
D.日出时间较前一天提前
解析:1.D 2、C 3.B
第1题,图中纬度向南增加,为南半球;南半球气旋水平方向气流是顺时针辐合上升,气旋位于①东侧时,①地位于气旋西侧,气旋的西侧吹西南风,D正确。
第2题,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为台风;台风中心是台风眼,气流下沉,天气晴朗,C正确。
第3题,气旋活动期间为3月9日至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②地位于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减小,昼长变短,日出较前一天晚,日落较前一天提前,B正确。
(四)(2019·揭阳模拟)古诗曰:“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
C.乙岸河床较陡宜建河港
D.“新住处”多位于乙地
2.“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中桑落洲即指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下游,一般是由于( )
A.河道凹岸流水侵蚀而成
B.河道变宽之处,泥沙淤积而成
C.河流涨水淹没沙洲而成
D.河流水位下降,河床露出而成
3.几条引水至小镇的线路中,方案设计较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D 2.B 3.A
第1题,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河流的东岸(乙地)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是堆积岸,所以“新住处”多位于乙地;河流的侵蚀岸适合建设河港,即图中甲地;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规律可知,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
第2题,由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在河道变宽之处,河流流速变慢,挟带泥沙的能力变弱,泥沙容易淤积而形成江心洲,B正确。
第3题,图中四条引水线路中,只有线路①可以自流,而且线路①的水源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最好。
(五)(2019·南京模拟)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支持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读我国水稻优势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我国水稻优势区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 )
A.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
D.劳动力丰富
2.东北逐步成为我国稻米优势区,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条件改善 B.机械化水平提高
C.农业技术革新 D.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解析:1.A 2.C
第1题,从图中看,我国水稻优势区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是其重要特点。我国南方地区地形多丘陵,地形不平坦,土壤也较为贫瘠。
第2题,东北逐步成为稻米优势区是因其稻米品质好,但东北热量条件差。随着技术革新,东北逐渐克服不利的条件成为优势区。
(六)(2019·新乡一模)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据此回答1~3题。
1.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 )
A.降水较多
B.气温低,蒸发弱
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
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
2.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之一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解析:1.A 2.C 3.D
第1题,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较少;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湿地分布区相对低平,易积水;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
第2题,根据湿地的功能分析,拉鲁湿地能增加拉萨市的空气湿度,但不能使气温上升,②错。湿地植被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之一,①对。湿地能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③对。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④对。
第3题,拉鲁湿地的地区性生态环境效益明显,应因地制宜,遵循其生态发展规律,实施保护性开发。可以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A可取。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是因地制宜发展生产,B可取。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C可取。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需要排干湿地中的水,不利于湿地的保护,D不可取。
(七)(2019·合肥检测)读澳大利亚西部某月份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导致澳大利亚西部海域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为(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洋流 D.海陆分布
2.乙地附近海域渔业资源较为丰富,与其成因相似的渔场是( )
A.北海道渔场 B.北海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秘鲁渔场
解析:1.C 2.D
第1题,影响等温线走向和弯曲状况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等。受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影响,等温线与纬线平行且数值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地形是影响陆地上等温线弯曲状况的主要因素,海陆分布是造成海洋和陆地上大范围内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洋流是造成沿海地区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澳大利亚西部海域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等温线向北弯曲。
第2题,澳大利亚西部沿岸海域形成上升流,从海洋深处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饵料丰富,鱼类在此集中,形成渔场。该渔场与秘鲁渔场成因相似,都是受沿岸上升流影响形成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都是受寒暖流交汇影响形成的。
(八)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2.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 )
A.沙尘暴频度减少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解析:1.D 2.C
第1题,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D对。甲图是草原区,地广人稀,没有过度开采地下水问题,A错。地下水含盐量不高,是淡水,B错。风力侵蚀高处,不是低处,C错。
第2题,乙地区有水灌溉形成绿洲,不合理的灌溉造成土壤盐碱度升高,形成土地的荒漠化,使绿洲萎缩,C对。沙尘暴频度减少、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生物生产能力提高可能导致绿洲面积扩大,A、B、D错。
二、非选择题
(一)下图示意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及卑尔根和巴黎气候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巴黎和卑尔根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性。
(2)说出上述两地气候特征差异产生的原因。
(3)以北海为界,概括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大陆南北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4)从气候角度推测卑尔根和巴黎所在地区的小麦生产规模。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信息回答,注意气候特征在图中主要表现为气温与降水两个要素。第(2)题,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与洋流等。第(3)题,分布特征可从面积大小及形状角度分析,地形是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第(4)题,两地纬度差异大,热量是小麦种植的制约因素。
答案:(1)差异性:巴黎年均温较高,卑尔根年降水量远大于巴黎。
(2)巴黎的纬度位置较低,年均温较高(或卑尔根纬度位置较高,年均温较低)。卑尔根地处西风迎风坡,且有暖流流经,年降水量多。
(3)特征:北部面积狭小且成带状,南部面积广大。
原因:南部地势平坦广阔,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内陆;北部近南北向的高大山脉阻挡西风暖湿气流。
(4)由于两地热量条件(作物生长期)差异较大,故巴黎所在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广,(单或总)产量高;卑尔根所在地区小麦种植少,(单或总)产量低。
(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世纪初底特律工业稳步成长,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2019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9年12月底特律市宣告破产。
德国鲁尔地区从19世纪后半叶起成为世界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也曾面临经济衰落等问题,后经综合整治,鲁尔工业区重新走向繁荣。
图1、图2分别为北美五大湖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工业区,图3为鲁尔区第二、三产业就业率状况。
(1)指出两大工业区其早期发展工业共同的区位优势。
(2)从产业结构分析底特律市从辉煌走到破产的主要原因。
(3)简述1961~2019年鲁尔区第二、三产业就业率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
(4)废弃矿坑、塌陷地等被称为矿业城市的“负资产”,就其利用问题,你有何建议?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从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概括五大湖工业区与鲁尔工业区共同的区位优势。第(2)题,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底特律产业结构特点,推断其破产的原因。第(3)题,据图归纳鲁尔区产业就业率的变化特点,从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投入等角度分析其原因。第(4)题,立足废弃矿坑、塌陷地的实际提出变“废”为宝的可行性措施。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答案:(1)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2)产业结构单一;房地产崩溃;来自其他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
(3)就业率特点:第二产业就业率高,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就业率逐年上升,1990年后第三产业的就业率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率。原因:传统工业衰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4)发展旅游业;建设垃圾填埋场;发展水产养殖业(都市农业;进行回填,开展土地复垦工作);修建水库。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