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诗歌意象分类诠释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4. 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5.“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 ‎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6.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素雅、淡泊、不同流俗。‎ ‎2.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3. 松柏。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   5.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  ‎ ‎6.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 ‎2.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 ‎3.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 ‎4.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 ‎6. 羌笛。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 ‎2.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 ‎3.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 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 比喻哀伤痛苦、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已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 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渔舟 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鸳鸯 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桃花 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蝴蝶 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草木 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烂柯 喻离家时间之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双鲤 借代远方来信。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西风 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夕阳 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彩袖 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红颜。‎ 锦瑟 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蝉 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喜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杨花 飘零之意。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待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饿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松 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莲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伤春作别诗常用意象 水晶帘 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辽西 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玉阶 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屏风 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蛾眉 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罗幕 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乱红 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危楼 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慨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南浦 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芳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三)山水田园诗意象 绿树 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黄鹂 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清幽。曾几《山衢道中》: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空山 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 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柳绿 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桂花 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春山 渲染寂静的环境。于良史《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云 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海棠 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白鸥 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白鹭 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稻香 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细雨 写环境的宁静、恬淡。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蛙 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四)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 月亮 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丁香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 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别之情。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红豆 又名相思豆,借只男女爱情的信物。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日暮 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落日 表现迟暮的老年。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高楼 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茅店 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沙鸥 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云也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五)咏史诗与边塞诗常用意象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销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乌衣巷 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淮水 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河 指国家或祖国。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折戟 指战争的惨烈。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柳营 指军营。温庭筠《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后庭花 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芦狄 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冰雪 ‎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 ‎9、芭蕉 ‎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 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 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梅”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  12、松柏 ‎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  13、杜鹃 ‎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 ‎16、猿啼 ‎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也指遥远的地方,多与思乡念人有关,多写征戍离别之情。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暗示时间流逝,人生短暂或盛衰兴亡的变化;暗示送别、思乡和愁绪满怀;还可以象征女性和爱情。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37、鸿鹄 ‎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 ‎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 ‎“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 ‎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 ‎43、献芹 ‎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 ‎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45、作壁上观 ‎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 ‎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47、红豆 ‎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8、豆蔻 ‎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 ‎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 ‎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51、鸡口牛后 ‎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 ‎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 ‎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 ‎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8、玉成 ‎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9、口碑 ‎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60、壁还 ‎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   61、方家 ‎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62、等身 ‎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3、西席 ‎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4、心许 ‎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5、三味 ‎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6、洗耳 ‎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7、斧正 ‎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8、抱璞 ‎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9、染指 ‎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 ‎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 ‎71、掣肘 ‎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2、青鸟 ‎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73、雷同 ‎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4、涂鸦 ‎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5、城府 ‎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6、借光 ‎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7、物色 ‎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8、不才 ‎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79、方寸 ‎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 ‎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81、下榻 ‎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82、润色 ‎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83、春秋 ‎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梨园 ‎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86、斑马 ‎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7、问鼎 ‎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 ‎88、辞第 ‎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89、请缨 ‎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90、钓鳌 ‎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91、三尺 ‎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92、还珠 ‎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93、金鸡 ‎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94、烂柯 ‎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95、青眼 ‎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 ‎96、高山流水 ‎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97、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 ,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 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 ‎98、巴歌 ‎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99、白衣苍狗 ‎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100、吴钩 ‎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101、莼羹鲈脍 ‎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 )菜羹:菰菜、莼(ch 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102、双鲤 ‎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103、庄周梦蝶 ‎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04、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113、东篱 表现高雅、疏淡、飘逸的情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  114、鹧鸪 ‎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借用其“行不得”的警告,抒写逐客流人的无可奈何之情。‎ ‎  115、浮云 ‎ 指飘泊不定的云。诗词中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另外,也比喻一切邪恶势力。  116、绿窗 ‎ 也称碧窗,表示一种温暖的家庭氛围或闺阁情景。  117、西楼 ‎ 属泛指,是象征性概念。“高”是其特点,常表悠悠的愁绪。  118、凭栏 ‎ 古人怀念远人,或心有所思,或抑郁愁苦,都习惯默默地凭栏对远。  119、新亭 ‎ 源于“新亭对泣”的故事,表示怆怀故国,或表达忧国伤时的悲愤。  120、落红 ‎ ‎“红”在诗词中常是“花”的代名词,指凋残之花。落红是春天即将离开的信号,也是美好事物转眼成空的象征,又是不幸者命运的写照。表现了无限的惋惜和无奈的感情。  121、翠微 ‎ 多借指环境美好,犹如仙境一般。  122、楼兰 ‎ 汉代西域的国名。诗文中用“斩楼兰”“破楼兰”抒写为国立功,抗击外寇的壮志。  123、阑干 ‎ ‎①古代建筑附加的木制栅栏;②横料的样子。多用来形容星斗纵横错落;③形容泪水纵横或纵横散乱的样子。  124、舟  表达轻松、随意、自由之情。  125、迟日 ‎ 即春日,相对冬日短而言,杜甫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诗句。后人多用来表示“融和的阳光”。  126、落日  一般用指暮年“落日心犹壮”(《江汉》杜甫)  127、秋风落叶 常塑造悲的气氛,烘托悲的情绪。  128、长城 指守边的将领。  129、折腰 指屈身事人。  130、三径 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131、劳歌 送别歌的代称。  132、五柳 隐者的代称。  133、风骚 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134、雕虫 喻微不足道的技艺。  135、黍离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136、桑榆 原指日落余光所照之处,后喻垂老之年。  137、梅花落 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的感觉。  138、霓裳羽衣曲 ‎ 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139、后庭花 ‎ 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140、杨柳曲 乐府曲调,即折杨柳。以伤心之词写军旅生活,怀念征人。‎ ‎  141、行路难 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142、梅子的成熟 ‎ 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143、鸳鸯 ‎ 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144 丁香 ‎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145、周公吐哺:求贤  146 望帝啼鹃:哀切的思念  147、塞上长城:守边将领  148、封狼居胥:建功立业  149、六月飞霜:指冤案  150、结草衔环:报恩  151、请缨: 请军报国 ‎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 ‎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 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 答题示例: ‎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 ‎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 答题步骤: ‎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 答题示例: ‎ 早行 陈与义 ‎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 ‎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 ‎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 答题步骤: ‎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答题示例: ‎ 春怨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 ‎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 答题步骤: ‎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 答题示例: ‎ 南浦别 白居易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 ‎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 答题步骤: ‎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 ‎ 答题示例: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 ‎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 ‎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 ‎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 ‎ 答题步骤: ‎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 ‎(3)抒发什么情感 ‎ ‎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 南柯子 王炎 ‎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 ‎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 ‎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 ‎ 答题思路: ‎ ‎(1)认真审题 ‎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 ‎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 ‎ 答题示例: ‎ 赤壁 杜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 ‎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 ‎ 答题思路: ‎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 ‎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 ‎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一、 炼字型 ‎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4、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 二、分析意境型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2、提问变体:‎ ‎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 4、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 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 三、分析句意型 ‎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 4、答题模式:‎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2、 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 4、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分析主旨型题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 4、答题模式:‎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 六、分析技巧型题 ‎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2、提问变体: ‎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 4、答题模式:‎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l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答题示例1:‎ ‎ 春行即兴 李 华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步骤一)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步骤二)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步骤三)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答题示例2: ‎ ‎ 游月陂 宋•程颢 ‎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 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 ‎4答题步骤:‎ ‎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步骤一)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 ‎(步骤二)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步骤三)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答题示例2:‎ ‎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步骤一)清新、自然、质朴 ‎(步骤二)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 ‎(步骤三)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 ‎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1 : ‎ ‎ 华子岗 ‎ 裴迪 ‎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步骤一)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 ‎(步骤二)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 ‎(步骤一) “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 ‎(步骤二)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 ‎(步骤三)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答题示例2 :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 溪亭 林景熙 ‎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步骤一)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 (步骤一)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 ‎(步骤二)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 ‎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步骤一)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步骤三)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 (步骤一)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步骤二)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来表现“思家”的。‎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 杜牧 ‎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步骤一)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步骤二)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 ‎(步骤三)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 这是诗歌的答题方法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 4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 5答题示例: ‎ 绝句二首(其一) ‎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 ‎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 ‎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 答题示例: ‎ 早行 ‎ 陈与义 ‎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 ‎ 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 ‎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 ‎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5答题示例: ‎ 春怨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 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步骤二)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 ‎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 5答题示例: ‎ 南浦别 ‎ 白居易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 ‎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 ‎ 4答题示例: ‎ 春夜洛城闻笛 ‎ 李白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 ‎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八.古诗鉴赏歌诀 ‎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 质朴清新别绮丽, 简练隽永意味先。 ‎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如今识尽个中味, 居高临下六分抓。‎ 诗歌鉴赏方法 一、鉴赏手法 ‎ 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 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议论 ‎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 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 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 ‎ “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 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 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 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二)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 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 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 重章叠句、意象组合、 白描与工笔、‎ 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 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1 总论情与景关系:‎ ‎①“情”、“志”的区别:‎ ‎ “情”就是喜、怒、忧、思、 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 ‎“志”就是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②“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 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 ‎(1)、直接抒情 ‎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 ‎(2)、间接抒情 ‎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①借景抒情 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含蓄委 婉,余味无穷。 ‎ ‎②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 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 ‎③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 ‎④以景结情 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 ‎(3)、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 以乐景写哀情,悲哀、凄楚的情绪。‎ ‎3、铺排 ‎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4、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 5、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 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 ‎ 6、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 一种是正衬 (陪衬) 一种是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 如白居易的 《长 ‎ 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 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 以乐衬苦等。‎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化动为静: ‎ ‎7、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 句, 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 一个“挂”字, 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动静结合: ‎ ‎8、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 静相间,相映成趣。 ‎ ‎9、抑扬,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 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 外宗, 险把炎刘并。 ”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 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 欲杨先抑, 讽刺性极强。 “闺 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 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 先写少妇“不知愁”, 后面才说她“悔”, 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 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0、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 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 工笔 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 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 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1、意象组合: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 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 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 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 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 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 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温庭筠的 《商山早行》 中“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 “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 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 ‎12、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 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 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 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 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 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 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 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 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 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 ‎13、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 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在反复咏唱中, 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 ‎14、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 14、以小见大 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 这样一件小事, 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 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 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5、铺垫: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 造悬念, 引起读者的兴趣、 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 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 如杜牧的 《山 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 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 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6、虚实: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 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四句“无 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 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 ‎ 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7、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 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 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 顾作者 43 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 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 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 今衰的感慨。‎ ‎18、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 《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 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 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 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19、倒装: ‎ ‎19、倒装: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 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 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 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 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 情,早生华发”。‎ ‎ 20、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 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 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1、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 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 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 于纸上。‎ ‎ 22、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 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 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23、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 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 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 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 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 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 ‎2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 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 徊不前的情形, 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 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李商隐的 《蝉》 “本 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 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 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25、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 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 26、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 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 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 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 ‎(三)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 修辞手法: 手法 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深化诗歌的主题。‎ ‎2、借代 使语言简练、含蓄。 ‎ ‎3、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4、夸张 具有“惊 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5、对偶 从形式看,语言 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从篇法结构来讲, 句句对仗, 圆浑自然, 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6、排比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 ‎9、对比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 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 10、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11、通感: ‎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 ‎12、双关:‎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 ‎13、用典: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增强了作品意蕴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 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 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 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 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 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14、叠词 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 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 ‎ ‎15、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16.列锦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 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 凝炼美。② 简远美。③ 含蓄美。‎ ‎ (四)诗歌结构形式:‎ 常见的术语有 首尾照应、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 曲笔入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 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 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 ‎(二)常见的意象 ‎1、树木类: ‎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 绿叶:生命力、 希望、活力。 ‎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 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 2、花草类: ‎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追怀。 ‎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 兰:高洁。 牡 丹:富贵、美好。 ‎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 禾黍: 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 3、动物类: ‎ 子规:悲惨、凄恻。 ‎ 猿猴:哀伤、凄厉。 ‎ 鸿鹄:理想、追求。 ‎ 鱼:自由、惬意。 ‎ 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 马:奔腾、追求、漂泊。 ‎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 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 海浪:人生的起伏。 ‎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 小雨:春景、 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 ‎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挫折。 ‎ 雪: 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 ‎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漂泊。 ‎ 天阴:压抑、 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 ‎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 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 白:纯洁、无瑕、丧事。 ‎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 绿:希望、活力、和平。 ‎ 蓝:高雅、忧郁。 ‎ 黄:温暖、和平。 ‎ 紫:高贵、神秘。 ‎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命途多舛、对死者的怀念。‎ ‎7、时间类: ‎ 破晓:初现希望时段。 ‎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人民的摧残。 ‎ 深夜:愁思怀旧。‎ ‎ 8、场景类: ‎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 9、日月类: ‎ 月亮:人生梦圆、缺憾,思乡,思亲。 ‎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10、其他类: ‎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英雄: 追慕古人、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联系)。 ‎ 常见意象所含意义:‎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芳草:喻离恨。 ‎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 梧桐: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凄苦之音。‎ ‎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桃花:象征美人。 ‎ 牡丹:寄寓富贵。 ‎ 杨花、芦花:顠零之意。 ‎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 莲: 喻高洁,或表达爱情。 ‎ 杜鹃鸟:为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 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 寒蝉: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 蟋蟀: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联系起来。 ‎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悲伤的感情。 ‎ 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 桑榆:比喻垂老之年。 ‎ 成熟的梅子:少女怀春。‎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 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常用手法。 ‎ 水: 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 ‎ ‎ ‎ ‎1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 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 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惜春悲秋、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 ‎ 别恨离愁、蔑视权贵、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 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 忆友怀旧、‎ 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 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 坚守节 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 ‎ 2、思想情感 : ‎ 思想——‎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离别思念之绪、‎ 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 情感——‎ 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 超脱(寄情 情感 山水、向往安宁)、‎ 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 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 怜)、‎ 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 郁闷、忧愁;孤独、凄清;‎ 悲观、失落、伤感;‎ 激昂、奔放;‎ 乐观、豁达、仰慕、激愤;‎ 恬淡、闲适等。 ‎ 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 ‎“喜”、“愁”、“忧”、“愤”、“怅”、“哀”等词。‎ ‎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 ‎ ‎3、答题模式:‎ 抒发……的思想感情 ‎ 答题模式: (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 流露……的倾向 ‎ 发出……的感慨 ‎ 袒露……的心迹 ‎ 造就……的情致等。‎ ‎(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的类型: ‎ ‎1、咏史诗(含登临怀古诗)。 ‎ 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仰慕,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悲愤。 ‎ 对历史兴亡的评价,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 对统治阶级的愤怒与不满。‎ ‎2.忧国伤时 ‎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 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3、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4、思乡怀人 ‎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 《商山早行》 ‎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 月,万户捣衣声) ‎ ‎5、生活杂感 ‎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送别诗 送别诗)‎ ‎ 6、长亭送别 送别诗) ‎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 依依不舍的留念,或想象别后的思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意在言外 ‎ 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 含蓄蕴藉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 ‎ 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 离情与别绪、‎ 怀古与伤今、‎ 思乡与怀远、‎ 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 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 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 出世的山林之趣、‎ 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 7、写景诗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 质朴。 ‎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对归隐 生活的向往。‎ ‎ 2、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春天的喜爱 ‎ ‎3、对青春、年华流逝的苦闷。‎ ‎4、表现羁旅之愁,乡国之思。 ‎ ‎5、通过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志向,或表达自己的品质。‎ ‎ 8、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 其主调(代表人物如高适、 岑参); ‎ 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 例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当然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 传诵的《逢入京使》。‎ ‎ 1、表现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渴望建功立业。‎ ‎ 2、在戍边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3、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 ‎4、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愤怒。‎ ‎ 9、闺怨诗 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 ‎ ‎1 抒发对出征在外或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 ‎2 表现宫中妇女长期与世隔绝的哀愁和幽恨,表现出诗人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 3 反战,希望战争能够早日结束,家人得以团聚。‎ ‎ 4 对封建社会被遗弃的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 ‎10、咏物诗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 爱情诗 一般来说,爱情诗很少直接抒情,诗人常常采用比喻、借代手法来抒发情感,赋比兴手法最为常 见,借景抒情也很常见。‎ ‎ 1、表达对爱人的无限相思。‎ ‎ 2、抒发热恋的甜蜜或者失恋的痛苦。‎ ‎ 3、抒发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忠贞。 ‎ ‎4、对婚姻的深刻反思。 ‎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 游子逐客之悲凄征夫思妇之幽怨 ‎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 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闲适之恬淡 ‎ 秀美河山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 四、鉴赏创作风格 ‎ (一)常见的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 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 ‎ 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 ‎ 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积极、消极、朴素 自然、委婉含蓄、慷慨悲壮、哀怨凄婉、雄浑奔放、绮丽香艳、清新自然、瑰丽奇特、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 ‎1、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 杜甫的沉郁顿挫 ‎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 李白的豪迈飘逸 ‎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 杜牧的清健俊爽 ‎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 王维的诗画一体 ‎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 高适的悲壮苍凉 ‎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 陆游的悲壮爱国 ‎ 李清照:清新自然(早期)、哀婉悲凉(后期)(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 ‎2、从辞色把握风格:辞色即词语传达出来的各种色彩。‎ 包括:①感情色彩,像褒贬(赞美、批评)、 冷暖(悲喜)等。‎ ‎②性格色彩,像显隐(明快、含蓄)、直婉(直抒胸臆、委婉)、刚柔(豪放、婉 约)、庄谐(严整、幽默)等;‎ ‎③语体色彩,像文白(文采绚丽、文朴实)、散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等。‎ 风格即由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艺术特色,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 朴实、冲淡、沉郁、悲凉、清新、婉约等。‎ ‎(二)常见的语言特点:‎ ‎1、朴素:‎ 清淡质朴、洗炼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2、绮丽:绮错、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 ‎3、直白与含蓄 ‎ 直白: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 含蓄:委婉、蕴藉、精炼、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 ‎ ‎4、沉郁与豪迈 ‎ 沉郁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 :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 阔远,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相关术语:豪迈雄奇、雄浑豪放。‎ ‎5、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 6、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 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 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 事”, 又要“知天命”, 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 《念 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 7、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 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 8、直率: 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 ‎ 9、委婉(含蓄): 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 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 10、自然: 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 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 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 ‎ 11、清幽: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 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 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 ‎12 洗练: 这种风格的作品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 省净、 流畅、 圆润洒脱、 意韵无极的境界。 ‎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 这首绝句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语言上,“连”与 “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 ‎ 13、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 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 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14、形象生动: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景象。 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赤壁怀古》) ‎ 其他还有:粗犷豪放、缠绵哀怨、悲怆幽怨、对偶、用典、排比、回环往复、错落有致等 ‎ ‎15、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相关术语:清新雅致、清新自然。‎ ‎16、明快:主要指语言明白而流畅。相关术语:明白晓畅。 ‎ ‎17、含蓄:主要指语言表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相关术语:含蓄蕴藉、委婉含蓄。 ‎ ‎18、朴素:主要指语言朴实无华。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 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相关术语:朴实无华、平实质朴、冲淡自然、多用口语。 ‎ ‎19、华丽:主要指语言丰富而有文采。相关术语:华美绚丽、绚丽飘逸、绚丽奇诡。‎ ‎20、此外还有:沉郁顿挫、朦胧隐晦、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 ‎ ‎(三)、诗歌的语言特色炼字: ‎ 炼字 ‎ 诗歌的炼字特点:‎ 形象性:发挥联想和想象借意象表情达意。‎ 概括性,语言浓缩 内容跳跃。‎ 抒情性:抒情是诗歌核心,抒情有直接间接。‎ 音乐性,讲究押韵 平仄格式 a.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b.拟声词 c.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 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 d.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永不见。 ”庾信 《小园赋》 中的“一 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e.虚词: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④、要关注形容词 例如:‎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思乡主题更加鲜明 ‎ 举例:《木兰花》宋祁 ‎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 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你认 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 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 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 ‎(四)答题基本步骤 ‎ 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 第二、①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 ‎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 ‎③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 象等。‎ ‎ 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 ‎ ‎《东坡》① 苏轼 ‎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 分)‎ ‎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 分) ‎ 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 ‎ “铿然”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 ‎ 第二步:有无表达技巧的运用?‎ 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对比 ‎ 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 联系前文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 五、诗歌中的形象分析 ‎(一)、、鉴赏人物形象 ‎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古诗的形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一是意象,一是诗歌中的人物典型。主 要是意象。 ‎ ‎《江汉》杜甫 ‎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 ‎( 2 )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 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 途”。 掌握诗中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 2、掌握诗中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 ‎(1)细节刻画法。‎ ‎(2)烘托渲染法。‎ ‎(3)对比衬托法。‎ ‎(4)比兴牵引法。‎ ‎(5)抒情寄托法。‎ ‎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4、‎ 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 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 对田园的喜爱;‎ 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 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 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 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形象鲜明。 《示儿》 《十 如 、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 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 艺术形象。‎ ‎2、分析下诗的人物形象。 ‎ ‎《贫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②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俭:通“险”, 怪异。时世:当代。白居易《新乐府 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 ‎ 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 ‎(步骤 1)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 形象。 ‎ ‎(步骤 2)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 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 ‎(步骤 3)诗人借她表达了因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4、剖析作者思想。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 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 声悲哀。 ‎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 如:《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四种景物并列 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 较具体;‎ 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 ‎《秋词》 刘禹锡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赠别》 杜牧 ‎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 六、词句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 ‎(1)、某句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 ‎ 从诗句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 反问等)及其表达效果或者诗句中蕴含的深奥哲理两个角度考虑。‎ ‎ 问: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诗倍受称道?‎ ‎ 这两句诗以水喻愁,运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愁的迷漫、深沉、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 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 ‎(2)某句诗的作用?‎ ‎ 根据诗句的位置判断所起作用(如渲染气氛、铺垫、伏笔、承上启下,诗眼等等);‎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东坡》 苏轼 ‎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 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四、鉴赏手法 ‎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 修辞方法: ‎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互文、反复、 排比、双关、列 锦等。 ‎ ‎ 2、表现手法: ‎ 表达方式: ‎ ‎⑴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 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 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似贬实褒、 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 ‎3、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 ‎ 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 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