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1.04 KB
  • 2021-05-13 发布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真题训练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真题训练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2020.1·浙江高考·13)下为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广告截图,仔细阅读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判断 ‎①自5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白己的自行车制造厂 ‎②“大批供应市场”和“大众化”说明中国开始成为“自行车王国”‎ ‎③“抗衡舶米”表明自行车系中国制造 ‎④自行车从此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五计划 ‎【解析】由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广告截图可知,上海制车厂已经制造出“永久牌”自行车,这说明自50年代开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故①正确;中国开始成为“自行车王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②错误;“抗衡舶来”表明国产自行车质量好,故③正确;自行车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2020·江苏高考·13)右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解析】1964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图中“跟前辈学习,把青春献给农业”体现出了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宣传党的合作化运动是三大改造,时间是1953到1956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农业发展,并没有体现工业,排除B项;从图片中的人物来看,其中还有中年,并不是只有青年,排除D项。‎ ‎【答案】C ‎3.(2020·天津高考·9)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开始又经历了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8年底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这些均是经济建设不断推进的表现,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故选A项;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1980年,不符合题干“从1953年”这一时间范围,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从1992年才正式开始的,排除C项;城乡差别侧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异,不符合题意,且城乡差别缩小是并非工业发展的最主要标准,排除D项。‎ ‎【答案】A ‎4.(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与工业化 ‎【解析】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 年同期的5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故选 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反映的是学习苏联经验,排除C项。‎ ‎【答案】D ‎5.(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图4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50年代经济建设 ‎【解析】“1953年创作的年画”内容体现了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的内容,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全,进行三大改造的自信和热情,故选D项;“年画”是风俗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A项;“1953年”社会主义尚未完全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6.(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解析】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材料时间“1953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开采矿产,“开始”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极大,漫画反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1953年至1956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任务,且材料只是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漫画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八大 ‎【解析】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49年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材料法制建设推动经济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才的全面实行,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工业化)‎ ‎ 【解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10.(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农村经济恢复是在1949—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政权既已稳固,而1953年的三大改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经济领域的变革,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计划体制的特征与“计划收购”“由国家严格控制”相符,故C项正确;提供劳动力资源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2.(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 ‎【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50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这是错误的探索,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D项正确;ABC都与史实不符。‎ ‎【答案】D ‎13.(2020·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15分)‎ ‎【考点】(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 ‎【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得出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放在首位;由材料二“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得出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由材料二“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得出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由材料二“《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得出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由材料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得出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二“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得出有效治理了水患;由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得出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材料二“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得出体现了制度优势。‎ ‎【答案】(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 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制度优势。‎ ‎14.(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 ‎【考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表格美国1950—1975年增长而1975—1980下降得出产量长期稳 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表格日本1950—1975成倍增长,1975—1980增长较少得出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由表格苏联1950—1965年成倍增长,1965—1980年增长减少可知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从据表格1950—1980中国钢产量翻了600多倍得出快速增长。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美国二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和70S滞胀可知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从所学日本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70代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可知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据所学苏联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可知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据所学中国50S年开始一五计划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重视发展重工业。‎ ‎【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15.(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 ‎【考点】(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 ‎【解析】(2)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得出完全自主;由材料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得出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三“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得出维护国家关税 主权;由材料三“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得出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由材料三“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得出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答案】(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极大,漫画反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故D项正确。‎ ‎【答案】D ‎16.(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汉阳铁厂的建立);近现代中国企业的发展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如近代企业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模式等;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结合近现代企业发展的史实得出近现代企业发展离不开科学管理模式;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答案】略 ‎17.(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考点】(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 ‎【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由“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得出列入国家发展计划;由“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得出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由“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得出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得出新中国独立自主开发。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新中国矿业政策的特点,结合“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其意义,得出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 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考点】(2)16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移民 ‎【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对比材料一相同时期的移民数据可分析得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依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依据材料二“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得出,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第二小问原因,依据第一问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结合相应时期的国际国内背景,可分别得出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三小问贡献,依据材料二“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结合中国近代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分别从实现民族独立(抗日战争)和中国近代化(工业化——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两大主题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 ‎【答案】(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分)‎ 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4分)‎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7分)‎ ‎2.(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 ‎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大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对材料进行认真对比,找到不同,是解体关键,然后运用历史史实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多种思维加以分析即可,注意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答案】评分说明: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4分)‎ ‎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 ‎ 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 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8分)‎ ‎ 示例:‎ ‎ 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 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2020·全国Ⅰ卷高考·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考点】国有企业改革——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解析】材料“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改变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故选D项;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排除A项;材料做法有利于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但没有体现出已经解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没有体现出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排除C项。‎ ‎【答案】D ‎2.(2020·全国Ⅲ卷高考·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考点】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解析】据材料“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说明企业自负盈亏,表明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故选 A项;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是从1984年开始,材料中北京企业改革属于个例不属于全面展开,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 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解析】由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可知国家在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选A项;1979~1981年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私营企业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完善了”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时间只是刚实行的几年,1982年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进一步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4.(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 【解析】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生产自主权扩大,生产积极性提高,因而出现了题干材料中的增产现象,故A项正确;1980年与1975年相比,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技术仍没有革命性的改变,故B项错误;题干所提及的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全国推广,并没有完成,故C项错误;1980年国家尚未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真正彻底取消统购统销政策应该是在1992年,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20·全国Ⅲ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 ‎45.4‎ ‎29.2‎ l7.5‎ ‎5.0‎ ‎2.6‎ 锅饭强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 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 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把握材料答题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和答题范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例根据材料“赞同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占45.4%和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商业的占比35.2%”可得出改革开放逐步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转变这一论题;其次,从所学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发展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得出结论。注意题目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略)‎ ‎7.(2020·山东高考·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苏寺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 81.12.12号1天 ‎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开始由祁凤元汇报了县委召开农业责任制代表会议和真理问题补课会的精神。赵桂枝传达了公社党委当前工作安排……‎ ‎82年3月23日1天 讨论记录:‎ ‎……(4)当前几项工作时间如何安排?……2.抓致富:两委队长如何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3.责任制与端正党风……‎ ‎83年3月3日1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首先由公社武书记讲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和公社安排。大队如何制定措施。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和召开座谈会。‎ ‎84年4月12日半天 召开两委扩大会议 会议由老冯同志传达了“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 讨论记录:(1)建村领导小组怎么成立?组长:张明德;副组长:冯青山;成员:姜合、崔玉海、张玉林。‎ ‎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基层民主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本题将八十年代华北农村支部书记的工作日记作为史料引入,运用了近年来历史学界整理的新材料创造新情景,考察私人工作日记在历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同时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新时期的民主法治建设,新时期思想解放等相关史实。作为亲历者,其记载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来使用,对于研究八十年代农村改革具有很大价值。根据材料“农业责任制”、“抓致富”等信息可得出: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脱贫致富、重视经济发展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材料“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信息可得出:反映了撒社建乡、村民自治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根据材料“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评选文明户”等信息可得出: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解放思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后小结可得出:工作笔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情况。苏寺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材料选自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改革的亲历 来源 笔记。‎ 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 材料 内容 农业责任制、抓致富、先富带后富、评选致富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脱贫致富、重视经济发展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工作笔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情况。苏寺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反映了撤社建乡、村民自治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评选文明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解放思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8.(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考点】(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2)根据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所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得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从材料二“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分析得出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由材料二“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分析说明科技水平提高;据所学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引进外资 得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材料二“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说明投资大幅增加。‎ ‎【答案】(2)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2020·全国Ⅱ卷高考·31)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的准备工作 ‎【解析】由材料“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可知1978年底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讨论有助于解放思想,为引进外资和技术奠定思想基础,故选B项;增强企业活力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 ‎【答案】B ‎2.(2020·全国Ⅲ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l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 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 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把握材料答题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和答题范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例根据材料“赞同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占45.4%和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商业的占比35.2%”可得出改革开放逐步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转变这一论题;其次,从所学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发展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得出结论。注意题目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略)‎ ‎3.(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考点】(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2)根据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所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得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从 材料二“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分析得出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由材料二“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分析说明科技水平提高;据所学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得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材料二“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说明投资大幅增加。‎ ‎【答案】(2)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4.(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考点】(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上海的发展 ‎【解析】(2)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的有利发展条件:据材料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可得出有着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据材料一“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可得出政府的持续规划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地理位置上,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中西文明的交汇地;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 ‎【答案】(2)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5.(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 ‎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大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对材料进行认真对比,找到不同,是解体关键,然后运用历史史实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多种思维加以分析即可,注意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答案】评分说明: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4分)‎ ‎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 ‎ 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 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 加以说明。‎ ‎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8分)‎ ‎ 示例:‎ ‎ 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 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 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选择B项。‎ ‎【答案】B ‎2.(2020·全国Ⅲ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l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 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 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把握材料答题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和答题范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例根据材料“赞同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占45.4%和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商业的占比35.2%”可得出改革开放逐步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转变这一论题;其次,从所学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发展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得出结论。注意题目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略)‎ ‎3.(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考点】(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2)根据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所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得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从材料二“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分析得出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由材料二“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分析说明科技水平提高;据所学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得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材料二“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说明投资大幅增加。‎ ‎【答案】(2)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