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2.0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检测题20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选择题 ‎(2015·重庆文综,4~5)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答案 1.B 2.A ‎3.(2015·广东文综,4)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由表中关于中国、印度的数据,可看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故D正确;再比较中国、美国数据,可看出C选项表述错误;该表只能体现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不能反映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城市化水平,故A、B选项可排除。‎ 答案 D ‎(2013·安徽文综,23~24)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4~5题。‎ ‎4.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5.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解析 ‎ 第4题,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逆城市化是由于交通拥挤、治安混乱、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的“空心化”现象。由图中城市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可知,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第5题,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重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答案 4.B 5.D ‎(2012·浙江文综,9~10)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6~7题。‎ ‎6.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7.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解析 第6题,据图可知,阶段Ⅰ显示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中心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Ⅲ阶段与Ⅱ 阶段相比,波士顿市中心人口为负增长,人口应减少;Ⅳ阶段后,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城市中心区人口为负增长;Ⅳ~Ⅴ阶段,巴尔的摩市中心区人口为负增长。第7题,Ⅳ阶段后,波士华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面对城市人口减少,大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 答案 6.A 7.B ‎(2016·河南濮阳摸底)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8~9题。‎ ‎8.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 ‎9.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 解析 第8题,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国家人口政策。第9题,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 答案 8.D 9.C ‎(2016·江西期中诊断)“城市蔓延”是指城市化地区失控扩展与蔓延的现象,它使原来主要集中在中心区的城市活动扩散到城市外围,城市形态呈现出分散、低密度、区域功能单一和依赖汽车交通的特点,即由于城市远郊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所带来的新型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下列国家中,“城市蔓延”现象普遍存在的是(  )‎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新加坡 ‎11.“城市蔓延”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包括(  )‎ A.降低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水平 B.居民居住条件恶劣 ‎ C.加剧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D.土地利用率降低 解析 第10题,美国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低,“城市蔓延”现象较为普遍。第11题,由于城市功能区较分散,建筑物密度低,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 答案 10.C 11.B ‎(2015·长沙模拟)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带来的最明显的环境特征之一。下图为某大城市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随时间变化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近年来该市城区和郊区温度差值在减小,主要原因是(  )‎ A.城区绿地面积显著增加 ‎ B.城区实行机动车限行政策 C.郊区城市化发展迅速 ‎ D.郊区水域面积大量减少 解析 第12题,该大城市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随时间变化等值线图显示,冬季城市和郊区温度差别最大,所以,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是冬季。第13题,近年来该市城区和郊区温度差值在减小,说明郊区温度在上升,温度上升是由于郊区城市化的原因。‎ 答案 12.D 13.C ‎   (2015·大庆模拟)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图甲中,直接反映出来的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 A.非农业人口增加 B.中心商务区服务范围扩大 C.城市规模增加 D.城市等级扩大 ‎15.据图乙推断,该城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 A.温室效应 B.交通拥挤 C.城市内涝 D.住房紧张 解析 第14题,由图甲可知,直接反映出来的是城市用地面积增加,城市规模增加,而耕地面积减少。第15题,由图乙可知,城市化主要对降水量、径流量产生影响,由于城市化致使地表硬化面积、建筑面积增加,植被减少,降水下渗减少,使降水在短时间汇集,造成城市内涝。‎ 答案 14.C 15.C 二、综合题 ‎16.(2015·青岛模拟)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答案 (1)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