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年历史高考复习资料
古代中国历史(范围)
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②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③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一、 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相关联系:中古经济结构;中古主流思想)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2、奴隶社会: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前476年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前475年--前221年战国 前221---220年秦汉 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形成 封建社会大一统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589年---907年隋唐 907年----1368年宋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368年----1840年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 “家天下”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启继承禹的地位说明了什么?夏朝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权世袭,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这是禹太自私了呢,还是社会的进步?原因何在?
原因:生产力水平进步导致贫富分化出现
标志: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世袭制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发展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个人自私与否的问题。从禅让到世袭是中国古代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
3、1)商朝的来源?2)要了解商朝的状况可以通过哪些历史材料获得?
①青铜器;②甲骨文材料③殷墟的考古发掘
4、1)西周是如何建立的?2)西周王朝如何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
分封制:周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概念:“封邦建国”。 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5、①西周分封的目的、核心内容、对象是什么?②分封对象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③西周分封制有什么作用?④分封制如何发展演变?
1)分封目的: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
2)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诸侯的义务
材料一: 诸侯要定期朝见天子,汇报自己的政务。一次不朝见,就贬低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见,则出兵进行讨伐。
政治上:服从周王命令,朝觐述职
材料二: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查众诸侯谁纳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既是侮慢王于不贡。”
经济上:交纳贡赋
材料三: 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点燃烽火,结果诸侯都纷纷派兵来勤王。
军事上: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4)诸侯的权利
诸侯享有世代统治权。被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依次分封。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1、层层分封,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5)作用
实施初,①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②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
6)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逐渐破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6、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a、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为了支配其他诸侯国,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b、受封诸侯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增长(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c、王室衰微,血缘关系的疏远(附庸的附庸不是附庸)
7、维持血缘关系的宗法制
祭祖说明了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源于宗法制。
1)什么是宗法制?为什么要推行宗法制?
含义:即宗族的法规。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解决宗族内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在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基本特点:
①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②血缘与政治相结合(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一体)
③形成森严的等级秩序;
④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实质: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工具。
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共同作用:
①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生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②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③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
4)宗法制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
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
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4. 干部职务终身制
①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
②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5)周王与诸侯之间有哪些关系?
政治:君臣关系(等级从属关系)
血缘:兄弟关系
宗法:大小宗关系
8、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和王权相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④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典型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秦的统一
问题:1、秦的统一 时间、过程、意义
2、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军事上:构筑有效的国防体系
(北方:北击匈奴收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南方:南征越族、开渠设郡)
交通上:
开辟“五尺道”等,构建全国交通网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指地方分权而言的,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本质: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人民的工具。
3、主要方式:加强君主权力:加强思想控制: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加强监察机制:
4、基本矛盾:A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5、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6.建立的原因和条件(背景)
(1)经济上: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根本)
(2)政治上: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 ,巩固统一的需要。
(3)思想上:法家思想(尤其是韩非子的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
(4)实践上: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5)历史教训:西周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6)地理因素:大河文明
7.兴衰过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明清(强化)→辛亥革命(结束)
8、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政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使我国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③民族: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④对外: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⑤对后世:该制度具有极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以加强与完善,直到辛亥革命。
(2)消极作用: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民主思想和科技的自由发展。
③经济上: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皇帝制度
1、秦王赢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特点:
①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地位高
②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法令出一”
③皇帝独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权力大
④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可延续
3 本质:君主专制---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朝:三公九卿制
丞相:一般决策权;审议权
御史大夫:副丞相(中央监察官)
2、秦汉时期三公九卿中的“九卿”的名称及其基本职责(书本P10资料卡片)
3、汉代:内外朝制度(内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
一是频繁更换丞相 二是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决策,组成中朝
4、隋唐:三省六部制(地图册P5)
中书省—草拟;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
特点与作用:①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5、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6、元朝制度
7、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
8、明朝:内阁制度(明成祖)
9、清朝:军机处与密折制(雍正帝)
适时归纳 :加强皇权的手段
1、起用身边近臣,加强皇权;
2、多人共行相职,削弱相权。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一)郡县制——中央集权型国家管理形式
特点1: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元朝:行省制度
1、背景: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
①全国分设10个行省。
②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腹里”(中书省直辖)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3、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1)(2)(3)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行省官员;
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4、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③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清朝的边疆政策(必修一P19)
1、基本原则
2、措施
(1)设理藩院:
(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3)实行改土归流
3、影响:加强---稳定---奠定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②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③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监察制度的演变(必修一P14)
选官制度的演变(必修一P14—15)
选官制度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考试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
(3)选官权力:由地方上升为中央,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
4、评价科举制(P15):
积极:
(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就其方式而言)
(2)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及文化素养,有利于效率提高(内容)
(3)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就其依据而言)
局限:
(1)(明清)缺乏进取及创新(就考试内容而言)
(2)导致专心研究科技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考生目的)
(3)实质是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就其本质而言)
知识拓展-------科举制的考试具体程序(知识拓展)
院试 由提学官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称为秀才,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乡试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 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考官,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必修一专题二
<<春 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1896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
(2)台湾人民除了“同一哭”以外还有什么行动? 最终结果如何?
台湾人民进行了反割台的斗争。台湾各族人民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多处痛击日军。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最终台湾沦陷。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台湾人民进行的反割台的斗争反映什么精神?
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之情。
表现了台湾人民的坚决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人民大众反抗运动:1、三元里抗英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3、义和团运动
政府官兵的英勇反抗1、左宗棠收复新疆2、黄海海战
上述斗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①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②都表现了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③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最终都没有彻底胜利。
结论: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整体史观:也叫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文明史观
(1)认为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文明都应该得到尊重,以平等、兼容的思想看待世界各大文明。(2)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多种文明不断交流的历史,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推动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3)从纵向来看:有采集狩猎文明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文明时代(4)从横向来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三个部分。
革命史观:强调意识形态、强调阶级斗争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