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语文一轮冲刺总复习教案诗歌鉴赏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题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 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重点、难点 ‎ 重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难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形象鉴赏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入新课。‎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 真题演练(投影PPT)‎ 演练体悟 古诗形象知识梳理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 方法 探究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人物形象类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 明确: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 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入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物象类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明确:鉴赏物象题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 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 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景物形象类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明确:鉴赏诗中景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对找出意象题,直接答出即可,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 对画面描述题,答题模式一般为: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画面。(还可接着分析蕴涵的思想感情。)‎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意境类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明确:鉴赏诗歌意境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联)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②请分析其意境。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这类题答题的一般步骤:找出意象→分析意象手法→解读意象的情感→概括意境特点。‎ 另外,对于营造意境的方式,一般有触景生情和融情于景两种。‎ ‎●‎ 重点突破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突破意象、意境题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重点和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鉴赏古诗形象的要点在于鉴赏意象。高考考查意象,由浅入深地从三个角度入手:①找意象,②析特点,③说作用。‎ ‎1.如何找出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 无意象无以为诗。古诗中使用的意象往往有多个,高考题要求找出意象,都带有一个特定要求,要找准意象,需要吃透题目要求。再者,最重要的是表述。不过,最终要看题干要求,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要求找出“风尘恶”的景象,表述则必须为主谓式。‎ ‎2.如何分析意象的内涵(特点)‎ ‎①要揣摩把握诗中意象自身特点。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为此,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其次,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②诗中不少意象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以及民族特殊的审美习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如“柳”“月”“红豆”等,分析时可以联系,但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尤其是具体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真题演练 ‎1、(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邹明府的清廉清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他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 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的品质。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一个“怪”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其中,“发短”暗对清朝的“长辫”,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3、(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 本题从诗歌意象表达效果的整合和主体意象的作用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1)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2)“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孤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解析 根据“凤凰”“醴泉”“山冈”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分析出“凤凰”的品性。‎ ‎●课堂反馈 ‎ ‎1、 (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志趣。‎ ‎2、(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 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注],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鹭。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4、(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 课后测评 ‎ ‎1、(2012·四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子规: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解析 把握古诗的思想情感,可以借助的方法比较多,本诗可以从意象(子规)、人物形象(远客)、关键词(“空”“断肠”“春残”)、关键句(催归催得谁归去)等角度着手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初夏风景图?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描绘出“雉子”“凫雏”怎样的生活状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杨花撒落小径,好像铺上了白毡;片片荷叶缀满小溪,好像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这幅初夏郊野的杨花飘飞、荷满小溪的图画,由小径、杨花、白毡、小溪、荷叶等景物构成。‎ ‎(2)第三句描绘了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不易为人所见的情景;第四句描绘了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的情景。这两句紧承前两句的写景转而写动物,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 PPT (见附件)‎ 第二课时 语言赏析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入新课。‎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 真题演练(投影PPT)‎ 演练体悟 古诗语言赏析题的知识体系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它包括赏字(词)、赏句、赏语言风格三部分。‎ 一、赏字(词)‎ ‎(一)赏实字 ‎1.聚焦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聚焦形容词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为动词。‎ ‎3.追“彩”逐“色”‎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4.听听“叠词”效果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掂掂“数量”之重 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二)赏虚字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赏句 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以下角度:‎ ‎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 ‎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 ‎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要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三、了解语言风格(特点)‎ 语言风格就是诗歌的作者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的个性特征,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学素养有关。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活泼、庄重、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等。更要注意著名诗人的语言风格,如王维的恬淡自然、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直白清新、李清照的缠绵婉约等。‎ 语言风格在高考中很少涉及。‎ ‎●‎ 方法 探究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 炼字题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1)常见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④某字如换成另一字,效果如何?请作分析。‎ ‎(2)答题要点与步骤 常见步骤:①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②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③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④‎ 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变式步骤:可依据所给字词的特点,省去①③步骤,保留②④步骤。‎ 如是版本比较赏析题,则要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 赏析“诗眼”(或关键词)题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1)常见提问方式 ‎①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 ‎②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2)答题要点与步骤 ‎①指出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所起的作用。‎ ‎②结合全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③从该字(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 赏析语句题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1.赏析语句题常见提问方式与题型 ‎(1)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 ‎(2)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3)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2.答题步骤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 重点突破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 如何赏析“诗眼”(含关键词)‎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一、如何确定“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二、如何赏析“诗眼”(含关键词)‎ ‎1.要有多要素意识 ‎(1)最生动,最具活力。(2)最能营造意境。(3)最易统摄全篇。(4)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要有多层级意识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阕中、全篇中乃至诗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阕、全篇密不可分,但是,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3.要有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主要角度有二: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例如2008年全国卷Ⅱ要求对《春日即事》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案为“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其中有思想感情,有艺术特点,有联想想象,有修辞手法,实在是多角度分析与鉴赏的结果。‎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真题演练 ‎1、(2008·上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解析 “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诗中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为一体。‎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远行 李 璟 碧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注]生。‎ 注 二毛:指头发斑白。‎ 请赏析“辽阳月,秣陵砧”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辽阳征夫对月思乡,秣陵守妇砧上捣衣,虚实结合,传达出相思之情,并巧妙暗示季节的更替。‎ 解析 答题要点为:画面描述,点出手法,表达效果,“手法”答成“意象叠加”亦可。‎ ‎●课堂反馈 ‎ ‎1、(2013·湖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钓船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关键词赏析)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解析 “春深”点明暮春时节,令人联想到百花落尽、绿叶茂盛的景象,词人写绿之“净”,正是要表现自己内心之“净”,外在景物与词人内在心灵完全契合。‎ ‎2、(2007·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眼赏析)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的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3、(2012·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诗人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2)“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清瘦”用拟人手法突出其峭拔的形象、高洁超脱的姿态。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诗人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诗人究竟是在写山还是在写自己,已很难分得清,物我融为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 ● 课后测评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请简要分析“山光窥短墙”中“窥”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窥”,偷看,写山光探头进入短墙,窥视小园中的景物,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从侧面突出了小园景色之美。‎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 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唐]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古人写诗常用“自”“空”二字。你认为诗中加点的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描绘出了经泉州军洗劫后,村庄一切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的荒凉萧条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寄身离乱、感时伤怀的情感(或“对泉州军的愤懑,对百姓不幸遭遇的同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 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 ● PPT (见附件)‎ 第三课时 表达技巧鉴赏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入新课。‎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 真题演练(投影PPT)‎ 演练体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3种修辞手法 江苏《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双关等。‎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说说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 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 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2.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3.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 (二)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 三、重点掌握六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江苏卷通常是在狭义方面使用它的,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这一点可以以2007、2011年江苏卷古诗鉴赏题的答案为印证。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2. 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3.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容量增加。‎ ‎4. 衬托对比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 情谊。‎ 反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5. 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名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四、关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 卒章显志。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2.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 方法 探究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古诗表达技巧题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 1. 答题步骤中,简单型只要答出该技巧名称即可。完整型分“三步”走,其中第二、三步要注意:‎ 分析该技巧一般要说三个要点,如答“借景抒情”,则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对比则要答出谁与谁对比,在哪方面(点)上对比等。点明表达效果时应答出两个要点:一是该技巧本身的效果,二是该技巧在文中的效果(重点)。‎ ‎2. 表达技巧种类较多时,应“多中取主”“多中取特”。就是说在众多表达技巧中优先考虑、首要选取那个最主要、特征最明显的技巧。‎ ‎3. 处理好大类与小类的关系。如“情景交融”是个大类,它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两种,一般要答准是这两种中的哪种。而比喻包括三种:明喻、暗喻、借喻。如能准确答出是哪一小类,当然好。不过,最好不要答得如此细。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一般说来,要答出哪类衬托。当然,如不能确定,亦可只答衬托。‎ ‎4. 对于“暗考型”表达技巧题,答题时必须要答出表达技巧,但又不能只答出表达技巧。答题模式与“明考型”有所不同。‎ ‎5. ‎ 在使用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表达技巧时,如果其中的情与景的关系形成相反关系(即乐景哀情或哀景乐情),则这时根据“多中取特”的原则,一般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 重点突破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如何准确判定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而如何准确判定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既与你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见“知识构建”部分)有关,又与你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更与你规范审题、答题有关。这里,必须注意几点:‎ 一、辨析概念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能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的茫然无措主要在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 ‎“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如其他省市命题上将这个概念等同于“表达技巧”,这样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在“表现手法”中了。不过,江苏卷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是狭义的,即把“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相并列使用。‎ 再者,在各种表达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一部分描写方法就与表现手法相重叠;如“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这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 二、掌握方法 ‎1. 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 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三、区别易混 ‎1. 借代与借喻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 ‎“形”“神”兼备的。‎ ‎3. 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真题演练 ‎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4、(201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春蚕食叶响回廊”是想象他在静静的考场上“沙沙”地写字,如“春蚕食叶”,是虚写。“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 祝愿。‎ 解析 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 寂寞。‎ ‎6、(2013·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解析 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的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课堂反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 李 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衬。作者以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又以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情的执着,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2、(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或: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 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解析 回答此题首先要熟悉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根据诗的特点和题目要求逐步缩小答题范围。这是一首描写田园安乐生活的诗歌,选取其中写景的诗句来分析,我们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表现的主旨是明色调的,写景是为了突出这个主旨;诗句对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对照鲜明,可以考虑映衬、渲染之类的手法;节奏独特,记忆深刻的话,我们很快就能联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诗句的写景方法。‎ ● 课后测评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意 ‎[金]元好问 ‎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注 了了:了然,清楚。‎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诗歌第一句是“实”,写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②,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③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变法失败罢相后归隐金陵时期。②款段:本指马行迟缓的样子。③褰:撩起。‎ ‎(1)请分别简要概括本词上下片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中作者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片写春游山中,下片写昼寝山寺。‎ ‎(2)①夸张。以“千岩万壑”极写春色无边,表现享受春光的喜悦。②比喻。将松涛声比成急促悲鸣的管乐之声,形象生动,暗示作者所处的环境。③对比。以“千岩万壑春风暖”与“一弄松声悲急管”的对比,暗示了身处顺境与逆境时的不同心情。④虚实结合。“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虚写梦境,“西看窗日”实写梦醒,虚实结合,写出眼前的无奈。‎ ‎(3)山花烂漫,春风和煦,作者心闲意静,不禁沉醉其中;但是美好的春色也不能完全让他忘怀现实,只得昼寝僧床,排遣苦闷;然而好梦不长,作者迅即回到了现实,失意之情难以排解。‎ ● PPT (见附件)‎ 第四课时 思想感情理解、领悟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入新课。‎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 真题演练(投影PPT)‎ 演练体悟 一、掌握理解、领悟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品关键词语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除要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如看标题、理层次、联作者、借注释、论人世、知题材等)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抓住诗中能或隐或显地体现诗歌情感的关键词语并加以仔细品味了。‎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如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摇曳碧云斜”中的“摇曳”“斜”就暗示了感情的纷乱不宁。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 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二、掌握抒情方式,重点掌握间接抒情方式 ‎(一)掌握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积累常见的思想感情 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二)练好理解、领悟间接抒情中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的内家功 间接抒情是中国古诗的主要抒情方式,它主要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三种方式。因此,必须练好理解、领悟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的内家功。‎ ‎1. 会理解、分析景中情。‎ ‎2. 会理解、领悟物中情。‎ 要把握“物”中情,最根本的是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物中所寄托的感情。物中情有两个层面:一是表层的,一般是关乎物的;二是深层的,是作者在“物”中寄托的与物高度融合的自己的感情。‎ ‎●‎ 方法 探究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古诗情感题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1. 审题 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2. 答题 ‎(1)答题时特别强调:‎ ‎①‎ 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答思想感情题,特别要注意说行话,即用感情术语。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3)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 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的,而情感内容的丰富、复杂而变化的特点,在近几年的江苏卷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江苏卷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二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无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如2007年江苏卷的《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题目是:“‘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考生一般都会答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但“‎ 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却鲜有人答出。‎ 因此,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况开掘,以免缺失要点。‎ ‎●‎ 重点突破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突破理解、领悟景中情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 从理论层面,从诗的整体角度要把握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和处理方式。情与景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作者处理情与景的方式(或叫安排)有三种:①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②前景后情——触景生情;③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从技术层面、操作角度,要做到:‎ ‎①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见前面的“隐性关键词”内容)‎ ‎②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如“江风引雨入舟凉”(2010年江苏卷)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③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布置作业 ‎●真题演练 ‎ ‎1、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分析该处蕴涵的感情。‎ ‎(2007·江苏)鹧鸪天 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梅花 蒲宗孟 一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堪赏素华长独秀,不并开红抽紫。青帝只应怜洁白,不使雷同众卉。‎ 淡然难比,粉蝶岂知芳蕊。半夜卷帘如乍失,只在银蟾影里。残雪枝头君认取,自有清香旖旎。‎ 诗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托梅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 ‎●课堂反馈 ‎1. 情感概括题 ‎(2013·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蕴涵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人情感的把握。抓住小注中的提示,同时抓住体现词人感情的关键语句:“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出了词人与远道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回忆往事的高兴和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将词人的那种对宦海浮沉的无奈写了出来。“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 点拨 情感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 示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7·江苏)‎ 答:的。‎ 的。‎ 的。‎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 情感分析题 ‎(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选取了几树梅、雪、落日、寒鸦、柴荆等具有苍凉、忧郁色彩的意象,以及“惆怅”“绕去还来”“劫成灰”“独自回”‎ 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认真分析后不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拨 情感分析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言之有据。关键词句、重要意象与诗歌层次是分析时的重要抓手。‎ 情感分析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3. 情感评价探究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此题是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点拨 这类情感评价探究题虽说在《考试说明》上有规定,但高考命题事实上很少涉及“评价”“探究”情感,多是理解、领悟,故这类题型很少出现。‎ 这类题属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 课后测评 ‎1、(2012·上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句“一帘风月闲”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意象作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的主题是相思。“一重山,两重山”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距离的遥远;“菊花开,菊花残”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达作者与他所思之人分别的长久,从而表达出相思之情的深重。‎ ‎(2)运用拟人和反衬表情达意。清风拂帘,明月照帘,一切显得闲静(悠闲)。然风月不知人心,帘闲而人心乱,不静不闲的,是主人公心中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 ‎(3)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等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愈发深重,内心更为凄冷。(或: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相思枫叶丹”喻示着相思的热烈,正因为内心里装着所思念的人,所以内心是温暖的。)‎ ● PPT (见附件)‎ 第五课时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入新课。‎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 真题演练(投影PPT)‎ 演练体悟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乌申斯基语)诗歌的“异彩”,只有从比较中见出。我们在准确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可以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对其内容、题材、情感、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或求同,或探异,或求同探异,从而真正地品鉴诗歌。应该说,比较鉴赏是对诗歌鉴赏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在2014年,全国有近一半的省市高考诗歌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这就预示着诗歌鉴赏的走向。对此,考生应不断地研究、训练诗歌比较鉴赏题,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比较鉴赏能力,而且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 ‎●‎ 方法 探究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 内容、情感异同比较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仍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①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 ‎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此基础上的比较,需要注意:‎ ‎①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②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 形象异同比较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诗歌形象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是集中在意象内涵的分析比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较。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内涵特点呢?‎ ‎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高洁。‎ ‎②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是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形象作用异同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 表达技巧异同比较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链接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比较。‎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真题演练 ‎ ‎1.(2014·天津)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                          ‎ 答案 《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抓住两首诗的意象特点,就能把握其感情异同。《暮春》写了落花、柳绵、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因暮春引发的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写诗人缓步春山,看到莺、燕各自轻盈飞翔,桃花凋谢涧水香,描绘了一幅幽美静谧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纸 鸢 袁 枚 纸鸢风骨假稜嶒[注],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 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作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并严正警告它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终有一天会受到打击。两首诗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 ‎●课堂反馈 ‎1.(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 ①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 答:                          ‎ 答案 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了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了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注]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蜀道后期 ‎[唐]张悦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 人日:正月初七。‎ 薛诗的三、四句与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答:                          ‎ 答案 相同:都使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薛诗以人与雁对比,张诗以人与秋风对比,都突出了游子归家之晚,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不同:张诗还用拟人手法把无情的秋风人格化,借抱怨秋风先至,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不能及时回家的烦恼之情。‎ ● 课后测评 ‎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其五)①‎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 马④‎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驻留于秦州期间。秦州: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是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鳖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秦州杂诗(其五)》 ①角度一:期待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结合诗句:“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②角度二:处境艰难,仍渴望为国立功,有怀才不遇的伤感。结合诗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马》 ①角度一:对生命的悲悯。结合“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等诗句。②角度二:悲叹战争带来的不幸或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结合诗句:“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思归 ‎[唐]王翰 杨柳青青杏花发,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①?‎ 春日斋中 ‎[宋]林逋 空阶重叠上垣衣②,白昼初长社燕归。‎ 落尽海棠人卧病,东风时复动柴扉。‎ 注 ①若耶:浙江省绍兴市南若耶溪。②垣衣:青苔。‎ 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 答:                          ‎ 答案 相同:都有触发人物情感、乐景反衬哀情的作用。王诗用柳色青青、杏花艳放的乐景反衬旅客的春愁,林诗用绿苔满阶、社燕飞翔的乐景反衬病人的春愁。‎ 不同:林诗景物描写还有哀景衬托哀情的作用,用海棠落尽的哀景衬托病人的春愁。‎ ● PPT (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