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35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解放战争解析权威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2小题,)‎ 1.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 A. 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 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 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A 本题涉及的解放战争中战略反攻涉及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势态,故A正确;大别山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南京和武汉之间,与题干相关信息吻合;故A正确. 战略决战出现在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故排除B. CD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 ‎ 2. 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A. 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 拉开对国民党战略决战的序幕 D.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B 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说明当时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故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显示,排除;C项是辽沈战役,排除;D项是三大战役带来的意义,排除。故选B。 ‎ 3. 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请你们准备着,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全军东进,相机攻占开封.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其战略意图在于策划(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B 材料中的将领、地区“相机攻占开封.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可推断出是策划淮海战役,故B符合;辽沈战役在东北,指挥是林彪、罗荣桓,平津战役在平津一带,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指挥,渡江战役在长江流域,故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从材料中的地名、地区和指挥的将领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了解三大战役的时间、地区、主要指挥将领以及伟大意义. ‎ 1. 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29日的日记中写道:“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这段材料表明国民党(  )‎ A. 阴谋发动内战 B. 坚持一党专政 C. 抢夺抗战果实 D. 破坏国共合作 B A.“内战”在题干材料中并未提到,故A项错误; B.根据题干材料“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可知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故B项正确; C.“抢夺抗战果实”在题干材料中并未提到,故C项错误; D.此时抗战即将胜利,表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 1945年8月15日,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国共两党的共同敌人消失了,两党过去积累的历史矛盾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分歧开始浮出水面.蒋介石国民政府一心想建立专制独裁政府. 本题以蒋介石日记为切入点考查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理解蒋介石日记内容. ‎ 2. 如图为1948年7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一封电文的部分内容。对电文中“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的合理解释是(  )‎ A. 扭转了国共谈判中被动不利的局面 B. 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奠定基础 C. 有利于刘邓大军建立大别山根据地 D. 为战略决战的展开提供有力支持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至7月,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及晋绥军区部队一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此役人民解放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以少胜多,以6万人的兵力歼灭阎锡山军10万余人,歼灭了阎锡山军队大量有生力量,为山西彻底解放打下了坚实基础.1948年秋,随着辽沈战役的开始,战略决战正式展开.故D正确. 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故排除A. 国民党重点进攻发生在1947年春季,故排除B 刘邓大军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发生在1947年6月,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948年7月”、“晋中战役”.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大决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新颖,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3.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9年2月,在河北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 开始战略反攻,挺进中原地区 C. 基本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D. 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C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打了三个战役’”的信息可知是三大战役的胜利,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故C符合题意;A项说的是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情况,故A项错误;B项说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故B项错误;D项说的是渡江战役的情况,故D项错误。故选C。 ‎ 1. ‎“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人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扛。”这里的“战略进攻”是指(  )‎ A. 开展百团大战 B. 进大别山 C. 组织淮海战役 D. 发动渡江战役 B 根据材料,“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是跳跃式的…长驱直人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联系所学,是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因此B项正确; A项是抗战时期在华北地区,与南京武汉地区无关,故排除; C项是战略大决战,不是战略进攻,故排除; D项是过长江解放南京,不是南抵长江威胁南京,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是跳跃式的…长驱直人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战略反攻,战略反攻选择挺进大别山目的: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 ‎ 2. ‎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 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 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 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D. 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C 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政府在国共(重庆)谈判破裂后,还能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延安,这表明美国在高度重视国共关系,可知C符合题意,正确;美国重视国共关系不能说明它就不再支持国民党了,同理,也不能推知中共已赢得美国的舆论支持,排除AB两项;谈判破裂不意味着哪一方处于劣势,排除D。故选C。 ‎ 3. ‎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该密令表明(  )‎ A. 蒋介石积极部署围剿红军 B. 抗日战争已进入决胜阶段 C. 国共两党全面内战已爆发 D. 阶级矛盾正成为主要矛盾 D A.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蒋介石就准备向中共军队发动进攻,当时中共的军队不是红军。 B.材料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已经结束。 C.内战全面爆发,是1946年的6月。 D.从材料可以看出,蒋介石准备进攻中共的军队体现了当时阶级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结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特征。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中日民族矛盾已经解决,国共之间的新阶段的斗争已经开始。 ‎ 1. 如图为中国近代某重大战役形势图。该战役(  ) ‎ A.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B. 推动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C. 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D 图片材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近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故D项符合题意; 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是渡江战役,故排除A; 三大战役推动了全国解放的进程,故排除B; 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在战略反攻之前,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 2. 某影视作品中,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在指定作战计划时说:“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部先击破刘伯承部。” ‎ 这一场景发生于 A. 战略反攻时期 B. 渡江战役时期 C. 平津战役时期 D. 淮海战役时期 D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旨在考查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和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根据材料“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在指定作战计划”、“华野”、“于微山湖以东”、“击破刘伯承部”并结合所学可以判断,这一战役是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指挥的华东、中原解放军与国民党杜聿明集团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展开的战略决战,应为淮海战役,D正确;ABC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D。 ‎ 1. 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逼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 A. 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 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 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 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C A.从材料中描述的地理位置特征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大别山地区,材料反映的态势应该是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的是反攻的序幕,而不是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挺进大别山以后的情形,而不是淮海战役结束以后的状态。 C.挺进大别山,能够威胁到武汉和南京,控制长江,符合材料中的特征。 D.国共决战时机成熟,应该是在1948年的8月份,而材料反映的是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的六七月份。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其次要搞清楚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大别山的地理位置特征。 ‎ 二、非选择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本大题共4小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 ‎1945—1967年世界大事年表 ‎ ‎1945年 ‎ 旧金山会议上建立联合国 ‎ ‎1947年 ‎ 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对欧洲重建予以援助的计划;中国内战 ‎ ‎1948—1949年 ‎ 美国在苏联封锁西柏林期间对该城市空运给养 ‎ ‎1949年 ‎ 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 ‎1949年 ‎ 美国和西欧建立北约 ‎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50—1953年 ‎ 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新政策;中国参战 ‎ ‎1953年 ‎ 斯大林之死开启苏联和东欧历史的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建设 ‎ ‎1956年 ‎ 波兰和匈牙利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起义并以失败告终 ‎ ‎1957年 ‎ 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 ‎ ‎1957年 ‎ ‎“大跃进”;其后中国发生大饥荒 ‎ ‎1958年 ‎ 法国建立第五共和国,戴高乐任总统 ‎ ‎1962年 ‎ 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结束;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 ‎1966—1967年 ‎ 文化大革命在全中国范围内导致混乱 ‎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进行探讨。(说明: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也可以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提出评价、修改、补充或否定意见;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1:论题:朝鲜战争使冷战扩大到亚洲。阐释:二战结束后形成两极格局,美国为争夺霸权采取了“冷战”政策。朝鲜战争是美国为保持在东亚的反共优势而介入的战争,显示了美国在亚洲对共产主义进行遏制的新政策。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抗美援朝。新中国的参战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新中国、朝鲜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遏制行动,包括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使得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示例2:论题: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快速发展。阐释:二战结束后,中国发生了1946-1949年的内战,内战的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受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鼓舞,1962年阿尔巴尼亚反抗法国的战争的结束,法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表明二战以来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发展。‎ 示例3:论题:该年表忽略了一些重大事件。理由:1950年-1953年应增加西欧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一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煤钢共同体条约》,成立煤钢共同体并实现煤钢联营,这是当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推动了之后西欧六国为建立新的共同贸易市场而建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因此,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与大事年表中1957年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有重要的历史关联,是欧洲一体化的开端,故应在大事年表中应增加这一事件。‎ 示例4:论题:该年表具有个人的主观偏见。理由:①该年表主要介绍美、苏、中、法等几个大国以及与这几个大国相关的事件,带有明显的大国主义倾向,忽视了规模较小的国家发生的大事。例如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该年表无法完全体现其“世界”性。②该年表列举的大事,主要涉及政治领域、而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科技领域都在深刻的改变着世界,但未被作为大事而记录,带有明显的个人偏见。‎ 本题考查的是对近现代世界大事的综合理解,旨在考查分析提炼材料信息及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题属综合性大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提炼出观点。观点可分两类,一是表格中具体大事,进行归类总结;二是对表格本身看法,即表格的缺陷。参考答案:示例1:论题:朝鲜战争使冷战扩大到亚洲。阐释:二战结束后形成两极格局,美国为争夺霸权采取了“冷战”政策。朝鲜战争是美国为保持在东亚的反共优势而介入的战争,显示了美国在亚洲对共产主义进行遏制的新政策。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抗美援朝。新中国的参战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新中国、朝鲜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遏制行动,包括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使得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示例 2:论题: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快速发展。阐释:二战结束后,中国发生了1946-1949年的内战,内战的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受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鼓舞,1962年阿尔巴尼亚反抗法国的战争的结束,法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表明二战以来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发展。示例3:论题:该年表忽略了一些重大事件。理由:1950年-1953‎ 年应增加西欧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一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煤钢共同体条约》,成立煤钢共同体并实现煤钢联营,这是当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推动了之后西欧六国为建立新的共同贸易市场而建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因此,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与大事年表中1957年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有重要的历史关联,是欧洲一体化的开端,故应在大事年表中应增加这一事件。示例4:论题:该年表具有个人的主观偏见。理由:①该年表主要介绍美、苏、中、法等几个大国以及与这几个大国相关的事件,带有明显的大国主义倾向,忽视了规模较小的国家发生的大事。例如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该年表无法完全体现其“世界”性。②该年表列举的大事,主要涉及政治领域、而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科技领域都在深刻的改变着世界,但未被作为大事而记录,带有明显的个人偏见。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人们的观念上,显示出取代自由主义的两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即社会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社会主义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又显示了伟大的活力……但同时,有些思想家、种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却把“生存斗争”的一套规律用到了人类历史之上。这些情况使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一种时髦。‎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观点进行论证。‎ 示例:观点: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伟大的活力;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一种时髦。‎ 论证: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伟大的活力—巴黎公社革命从实践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且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对外扩张中,他们寻找了种种借口论证侵略的合理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广泛运用于人类社会,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社会思潮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全面评述的能力。首先,应明确设问要求提炼观点,通读材料,由材料中的信息“19世纪70年代以后……显现出……两股较大的社会思潮,……在社会主义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又显示了伟大的活力……但同时,有些思想家、种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却把‘生存斗争’的一套规律用到了人类历史之上。这些情况使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一种时髦。”即可提炼出“19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伟大的活力;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一种时髦。”这一观点;然后,可结合巴黎公社革命实践、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利用社会达尔文主义对外扩张等史实加以论证。言之有理,与史实相符即可。 ‎ 2. 阅读材料: ‎ 材料 ‎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权就覆亡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战后接收时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人们失望等。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 ‎   一一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 问题:‎ ‎(1)分析史学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所提各种观点的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1)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对同一历史事件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材料中的三种观点代表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不同的研究角度。学者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 ‎ ‎(2)示例:我认为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理由: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挤压;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崩溃;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反贪和经济管制政策失败,经济全面崩溃,加深了人民的痛苦;迟迟不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民抛弃国民党,支持共产党。反动内战,加剧了财政危机等。‎ ‎(1)本题考查史学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所提各种观点的原因的分析,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战后接收时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人们失望等”这是从政治原因进行分析;“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这是从军事上分析原因;“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这是从经济上分析原因。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 ‎(2)本题考查国民党失败原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本题旨在真正的选拔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认为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理由: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挤压;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崩溃;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反贪和经济管制政策失败,经济全面崩溃,加深了人民的痛苦;迟迟不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民抛弃国民党,支持共产党。反动内战,加剧了财政危机等。‎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断: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 阐述:‎ ‎(1)孙中山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最终丧失民心,导致政权垮台。   ‎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两次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探索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别据”的革命遭路,不断加强杭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 总之,任何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积极探索,否则必然会失败。‎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阐释问题的能力。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对于这种新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握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高分还是很容易的。解答本题首先根据材料自拟出论题,如政治实践耍与社会环垅相适应,然后根据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来进行阐释,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