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1-05-13 发布

人类命运共同体素材 高考预测文总结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类命运共同体素材 一: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辟问答 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而中国梦与个人梦同频共振,汇聚成强大的正能量,则是建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机制和必要条件。 ‎ ‎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10月22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就中国梦与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话题,进行了对话。 ‎ ‎  记者: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一词,您如何理解这一词汇的内涵与外延? ‎ ‎  丛斌: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命运共同体,是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里的“命运共同体”具有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战略含义。 ‎ ‎  “共同体”是基于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所形成的人类集合体,共同体内的人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体现着成员的共同感情、共同信仰和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了一起。共同体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为其成员提供生活的某种确定性和安全性,而成员之间则维系着一种紧密的社会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 ‎ ‎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家国”的概念,群体意识一直很浓,讲究的是“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之内,关系和睦,人人安康,每个家庭成员才能幸福。老百姓对国家的依恋和依赖是中国的传统,是构筑国家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习总书记用三个“共同”来描绘中国梦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进一步诠释了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 ‎  记者: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梦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辩证关系? ‎ ‎  丛斌:我认为,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渴望、共同憧憬和共同目标,是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理想追求,需要全民族有意识、有依据、有目的自觉,并用心浇灌和接续奋斗才能实现的夙愿。 ‎ ‎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波澜壮阔的历史看,没有任何一个梦想能像中国梦那样打动人心、激励人心、凝聚人心。“中国梦”这一词容易记、形象化、通俗化,为老百姓耳熟能详,易于接受、普及和发掘,更容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识,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怀,建立全民族的命运共同体。 ‎ ‎  中国梦与百姓的个人梦相互依存、须臾不可分离。每个人梦想的生长,都深深植根于中国梦;有了中国梦的茁壮,才有放飞个人梦想的自由。同时,“百姓追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本身又构成了命运共同体的一块块基石,也是中国梦的本质特征。一旦中国梦与个人梦同频共振,二者就会形成高度共鸣,汇聚成强大的正能量,是建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机制和必要条件。 ‎ ‎  中国梦既是集体的梦,也是个人的梦。中国梦必须以所有人民的个人梦为基础,以共同体的建构为实现的机制,使共同体成为人们追求美好梦想和丈量现实社会变迁的一种理想形态。 ‎ ‎  记者:您认为可以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 ‎  丛斌:实现的方式就是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团结和谐、公平正义。团结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团结的保障,团结和谐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备条件。因此,团结是凝心聚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机制,真正的团结应该具有一定的系统结构,而不是个体的无序聚拢或一盘散沙。 ‎ ‎  团结应该形成一个体系,才是真正的团结,才能发挥能量。这个体系要有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作为这个体系的骨架,来维系和支撑这个体系的稳定和强度。这些组织机构从力学上讲,就是该体系的各个节点;就我国实际而言,就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机构。我国的发展进程中一定要有目标——中国梦,有舵手——中国共产党,有动力——人民群众,这样才能使这个团结和谐的国家共同体产生强大的聚变力,才能不断地吸引外部的能量加入,人类共同体就会逐渐形成。 ‎ ‎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靠的就是这种团结;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靠的也是这种团结;伟大祖国的不断强盛,靠的更是这种团结。中国就像是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巨轮,我们每个人都是这艘巨轮上的“梦之队”成员,包括我们民主党派在内,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因此,应当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才能推动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奋力前行。全国人民,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托举起伟大的中国梦。 ‎ ‎  记者:人们对“梦”的现实主义理解往往是对利益愿望的追求。您怎样解读中国梦与共同体中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 ‎ ‎  丛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人类的发展首先要提到对利益的追求,这形成人们的行为动机,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它既包括人们对物的占有的物质利益,也包括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向社会和他人奉献的精神利益。 ‎ ‎  人对利益的追求不仅是人们发展生产力的刺激因素,而且是推动人们改造社会、改革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的直接动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利益仍然是人们活动的客观动因。列宁指出,千百万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三者可以兼顾。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归根结底也符合个人利益。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 ‎ ‎  中国共产党人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要让百姓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是为发展人、完善人所做的庄严承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度解读,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和进一步阐释。   ‎ ‎ 记者:如果有人仅仅把满足人民的“利益”理解为物质方面的,是不是还不够全面? ‎ ‎  丛斌:你说的很对,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从需求上讲利益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基于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而形成的对物质产品的占有关系,是物质利益;二是基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关系方面而表现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是精神利益。 ‎ ‎  实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家国情怀,孕育了以身报国的民族精神,是建立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基础。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挺身而出、勇于牺牲、义无反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世代传承,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传说,弘扬的是艰苦奋斗、天道酬勤,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和勤勉不懈的民族自信和自强。这是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勇气和智慧,是支撑实现中国梦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 ‎  我们应当注意到,仅仅是资本的流动、物质的满足并不完全能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归属感,文明的对话、心灵的交流更是形成归属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  记者:您看,当下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是否会影响人们对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梦的认识与追求? ‎ ‎  丛斌:现实社会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很严重,但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要认清存在的问题只是特殊性,还不具有普遍性。总体上看,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否则,我们社会的进步就不会这样显著,取得的成绩也不会这么多。我们依据由结果推定过程的逻辑原理,应该得出这样的判断。 ‎ ‎  目前的一些困难只是暂时的,国家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时空压缩期”,我们要上下一条心,平稳过渡。毛泽东曾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克服重重艰难险阻都走过来了,而我们现在的条件和环境比当时要强百倍。我们只要有信心,目标必成真;只要有恒心,“黄土变成金”。只要有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决心,我们就会团结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 ‎  中国梦的提出不是心血来潮,更不只是口号,中国梦是立足当今,放眼未来的重大战略命题,是经过了五千年的文化积淀,170多年的艰辛探索,尤其是近92年的生死历练,绘就的一幅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对人类未来周详的憧憬和判断。可以说,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现实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过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认可、从认可到接受、从接受到实践、从实践到自觉、从自觉到自信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解和自觉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 ‎  记者:在中国梦与命运共同体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 ‎  丛斌:中国国情的特殊世所罕见,问题的复杂前所未有,必须有一个具备科学决策力、强大凝聚力、非凡整合力、卓越驾驭力的政党作为“舵手”。中国共产党具有这种优势,无疑可担此重任。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是各民主党派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这些优良传统,是我们深化政治交接,履行参政党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时代不仅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神圣的执政使命,也赋予民主党派光荣的参政重任。 ‎ ‎  追梦不耽于空想,爱国不骛于虚声,为民不流于空谈。我们要强化家国情怀、要树立“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的工作作风,发挥特色和优势,一方面通过做好本职工作强国富民,另一方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履行促进发展的政治协商职能、民主监督职能和参政议政职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新贡献。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把参政党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实现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承担起我们的历史使命,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考人类共同的未来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国际形势动荡多变,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之际。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 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 “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份责任。以此为指引,中国向世界提供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公共产品,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注入新动力。‎ 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高屋建瓴地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对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作了深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崛起的中国向何处去、新形势下中国怎样办外交等重大命题,是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蕴含着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必将有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 任何重大理论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往往都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现实条件和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了共同体思想。他们把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确立为“自由人联合体”。在这种共同体中,个人是“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是自由而全面发展并因此具有丰富个性的“自由人”。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时高度重视国际秩序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理念和主张。比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携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等。正是在继承这些理念和主张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新发展。‎ 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源远流长,无内无外、天下一家是其核心原则,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是其终极目标。这种“天下观”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等“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将攸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国梦与攸关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的世界梦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经验,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 引领我国外交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往往有其核心范畴,用以统摄理论体系中的相关概念,保证理论体系概念间的自洽和逻辑上的贯通。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它引领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从具体内容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观,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层次鲜明、内容科学、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有清晰目标,有明确原则,有具体路径,各部分彼此呼应、相互支撑、浑然一体。‎ 从涵盖领域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涉及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是对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等的进一步概括和升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共同体理念紧密连接在一起。其中,利益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责任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和手段。‎ 从空间范围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周边、地区和双边三个不同层次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有机统一起来。首先,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国外交来说具有优先性。其次,地区在国际关系中具有特殊价值,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节点,打造中国与特定地区的命运共同体,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先导和示范作用。如中国积极倡议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再次,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和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中国通过与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国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为打造中国与特定地区的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 纵观人类历史不难发现,如果一种关于未来世界的设想不具有和平属性,而是内含诱发冲突乃至战争的因素,那它必将被历史淘汰。只有以维护和平为目的,具有鲜明和平属性,这样的愿景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力,并切实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这样一种具有鲜明和平属性的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认世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世界的统一性,体现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与殊途同归的理性判断。具体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具有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实行不同社会制度、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在涉及生存和发展等根本问题上要做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荣辱与共。这就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和平方式即非暴力的合作方式建立和积累互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郑重指出:“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数百年前,即使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 因此,和平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属性、中国外交的根本属性。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国际环境、自身基本国情、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所作出的战略抉择,对自身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有利。中国没有什么理由改弦更张,去重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覆辙。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殷切希望其他国家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这样,和平的阳光才会真正普照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星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才能真正实现。‎ 超越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一部人类思想发展史,也是一部思想超越史。没有思想上的不断超越,人类社会就无法不断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多个方面体现出对近代以来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 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国际关系进入西方大国主导的近代阶段。与之相适应,权力政治、丛林法则、力量均衡、零和博弈、霸权稳定等国际关系理念陆续产生,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国际关系本质特别是其走向的认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相互依赖、民主和平、全球治理、制度主义、多边主义、区域主义等新的国际关系理念陆续产生,但这些理念总体上比较多地体现出西方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上世纪90年代初,以美国和苏联两极对峙、东西方世界彼此分离为基本特征的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扩大合作、共同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迫切需求,国际关系由此又进入各国竞合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具有浓重强权政治色彩的传统国际关系理念越来越显现出不适应性,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消极影响,国际关系领域亟须形成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匹配的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这样的新理念,它指明了国际关系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关系一直有着重要影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以传统国际关系为研究对象、以西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实践为现实基础,其学术视野的偏狭和现实解释力的局限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创新国际关系理论的呼声日益高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超越了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具体来说,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超越了推崇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因为按照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人类无法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只能不断上演大国政治的悲剧;它超越了推崇国际制度的自由主义,因为按照自由主义的基本逻辑,人类无法跨越“金德尔伯格陷阱”,崛起大国将与守成大国竞相逃避国际责任,从而可能使世界秩序失范乃至崩溃;它也超越了建构主义,因为按照建构主义的基本逻辑,人类只能沿着所谓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拾级而上,最终到达的仍是体现西方价值偏好的世界格局。‎ 正因为这些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秩序观、价值观乃至新的哲学。当前,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可度不断提升。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在其通过的“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中,明确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这是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广大成员国对这一理念的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表示,联合国“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2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