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年新课标高考涉及到历史的共有13套试卷,即山东文综卷、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全国文综卷、上海文综卷、上海历史卷、广东文综卷、江苏历史卷、海南历史卷、福建文综卷、安徽文综卷、浙江文综卷、天津文综卷、北京文综卷。因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分类汇总时,以人教版的教材体系为主。答案有详细解析。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B 本题容易误选A。 儒家“仁”的思想的核心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但其本质是有阶级差别的爱。墨家“兼爱”思想的核心是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其本质是无阶级差别的爱。根据题意判断本题应选B.
2.(2010山东基本能力,24)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等。下列语句表达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天人边际,合而为一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 A项主张“天地人”三和;C项主张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D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B项人与自身的和谐。
3.(2010山东基本能力,27)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要准确理解四段话的意思。①的观点是认为君主要成为人民的表率;②认为人民是国之根本;③主张治理国家要政治与刑罚手段并用;④则认为天下治乱关乎万民之忧乐。故C项符合题意。
4. (2010山东基本能力,18)古人曰:“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这句话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A.革新 B.仁爱 C.齐物 D.节用
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要准确理解引文的意思。引文出自《墨子·辞过》,其意是:所以圣人制作衣服只图身体合适、肌肤舒适就够了,并不是夸耀耳目、炫动愚民。据此可判断墨子反对穿衣方面豪奢无度,主张节用。
5.(2010北京文综卷,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D 这道题很好地反映了新课标下新教材的新体系,将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动态性表现出来。试题本身很简单,可以毫不犹豫的选出D。但是有点需要说明,虽然发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也对韩非子法家思想有影响,但是荀子却非属法家。
6.(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C 从诗文可以看出,这首诗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万物的本源在于自己的内心认识,这与“心学”的主张一致。
7.(2010江苏历史卷,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B 这句话表达了“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圣人观,甚至有蔑视“圣人”一词之嫌。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陆九渊也是理学大家,亦不会。黄宗羲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也不大可能。唯有离经叛道、与正统思想对着干的李贽有可能。
8.(2010 上海历史,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B 此题考察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故选B。
9.(2010 上海历史试题,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C 此题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0. (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D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正统,地位空前提高。从材料看,D项符合题意。B项明显是西汉初年的现象,A、C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11.(2010新课标全国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A 王安石认为形体是“有生之本”,即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与之相对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故A项符合题意。
12.(2010海南卷,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C 题干引文认为“攻伐”即战争为“天下之巨害”,显然是反对战争,这与墨家的“非攻”主张相一致。
13.(2010海南卷,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D “明道也,以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
14.(2010四川卷,37)(32分)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4分)
【解析】本题从人的尊严入手考查人权的演变和保障问题。第(1)问从材料中不难归结态度和原因:反对、因无后代而作俑。反映的思想应从人本思想角度分析。
【答案】
(1)反对用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仁者爱人。(2分)
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2010北京文综卷,20)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念论 C.逻辑三段论 D. 美德即知识
B 解答这题需要首先判断出该哲学家,再去选择他的思想。根据题目信息应该可以判断该思想家是柏拉图,他曾经著有《理想国》,与题干的“乌托邦”吻合。再联系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的历史纵横中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简单介绍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2010广东文综,19)“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C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要正确理解引文的意思。引文的观点是提倡用自己的“推演”即理想思考来发现真理,故C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信仰,B项侧重于感觉,D项则陷入了不可知论,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3.(2010大纲版全国卷2,1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B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陈天华将皇帝和官府比作舵工和水手,将人民比作东家,认为人民有权更换不称职的舵工和水手。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4.(2010上海历史,15)“……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空想社会主义
C 材料中强调的是要运用自己的理智,可以看出正是启蒙运动中“独立的思考,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理性成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故选C。
5.(2010天津文综,4)“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A C、D两项和材料不能构成逻辑上的因果关系,B项是错误的,科学革命带给人类的是理性思考,故选A。
6.(2010新课标全国卷,2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B 此题是一个理解题。似乎与历史史实并无多大关系。解题的关键主要是读懂题干中数值平等与数量平等两个概念的含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其实指的分数在考试选拔中的价值,故B项符合题意。
7. (2010上海文综,9)一位哲人说过:“这(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下列人物中属于这个时代的巨人有 ( )。
①但丁 ②马丁·路德 ③米开朗琪罗 ④达·芬奇 ⑤伏尔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A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开创者,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领袖,排除含②和⑤的选项。
8.(2010江苏历史卷,24)(10分)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 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王养冲《1 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3分)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 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3分)
(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4分)
【答案要点】
(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局限性: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联系。
反应:文学家转而关注个人的感情,产生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反对崇拜理性,对社会现状不满,强调个人感情)
(3)看法:开启民智。
推动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丰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内涵。原则:论从史出。
2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利用基督教;将古典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启蒙学者: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6分)
(2)文艺复兴:确定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人的解放;抨击教会腐败,冲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愚昧思想束缚。
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破除神权统治。
启蒙运动:弘扬理性精神,推动思想解放,更彻底的摆脱思想束缚。(8分)
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2010北京文综卷,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
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首字“元”,这是一个时间限定,是本题“题眼”。剩下的只需判断顾恺之、吴道子、王祯、李贽的生活朝代就能得出准确答案。
2.(2010福建文综卷,13)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D 此题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和书法名家。根据材料中的日文平假名字体判断该字体是模仿中国的草书,王羲之非唐朝,颜真卿和柳公权擅长楷体,故选D。
3.(2010大纲版全国卷1,13)欧阳修上书说:“京城今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
祥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相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D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注意引文中欧阳修民间以印刷业刊印有“议论时政之言”、“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为由,提出以后不经官府允许,不得私自刊印买卖文集,即建议官府加强对出版业管理。故D项符合题意。
4.(2010大纲版全国卷2,15)宋人刑昺上疏称:“大臣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C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引文指出,导致旧时读书人少的原因是由于“传写不给”,现今由于印刷术的进步,士庶之家大都拥有藏书,从而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四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意。
5. (2010四川卷,14)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本题考查宋代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制度是元朝创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含②的选项。其余三项的表述均符合题干要求。
6.(2010重庆卷,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D 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7.(2010山东基本能力,6)陕北曾是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的地方,石鲁的作品《转战陕北》(右图)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在陕北的历史画面。关于该作品描述正确的是
①这是一幅工笔画,风格纤细清丽
②该画是以山水画形式表现重大主题的作品
③借鉴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画面意境空灵清寂
④画面构图大气,气势磅礴,前景、背景与人物表现相得益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D 工笔画描绘景物的笔法精谨细腻,而《转战陕北》笔法粗犷豪迈,排除①;水墨画讲究直抒胸怀,所表达的情境十分广阔而非空灵,排除③。
8.(2010山东基本能力,37-2)(2)右图是古希腊雕刻《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和中国宋代宗教造像《侍女像》(山西太原晋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融合了古希腊雕刻崇高与优美的风格
②《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塑造精细,风格轻巧甜美
③《侍女像》表现了宗教造像的世俗化、生活化
④《侍女像》神态略显呆板,形象柔中带刚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从图中可以看出,《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雕刻手法阔大而简洁,排除②;宗教造像《侍女像》身材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形象栩栩如生,排除④。故A项符合题意。
9.(2010上海文综,30)大唐盛世,国力强大,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文化辐射力,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 ;宋元时期,中国的技术发明 和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
【答案】
东亚文化圈(或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活字印刷(或指南针)
10.(2010海南卷,6)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图1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A 本题考查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情趣。
11.(2010安徽卷,35)(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10分)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10分)
【参考答案】
(1)实用性,继承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科级成为引领经济、深沪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以科技为突破口,大跨度的考察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影响。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题目怎么问,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进行组织答案。第一问,有两个小问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古代成就的原因,从材料分析可以获得其特点,从所学内容分析可以获得其发展原因。第二问,也有两问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为什么要加大科技投入,强调近代科技的成果,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结合所学分析加大科技投入的原因。第三问,同样也是两小问,如何理解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潜在的危险。这个从科技的负作用来谈。
12.(2010广东文综,38)(28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6分)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答案】
(1)商品经济发展;反应市民生活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宋词、话本等。
(2)明治维新,日本富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推动,留学日本较为便利。
(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自觉。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四、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2010山东文综,16)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 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 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 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 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C 智者学派是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的绝对时空观,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中,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应用了这种方式,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君权神授说强调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社会契约论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源于人民,二者不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所以本题选C。
2.(2010福建文综卷,20)图9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超越时空的梦想”
B.“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B 此题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要求较高,第一层信息月亮受地球引力影响绕着地球转,第二层信息月亮运行同时还受其它星体引力的影响,科学家们正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和计算才发现了海王星的,故选B。此题用排除法也比较容易选出B。
3.(2010广东文综,2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20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18世纪中期 D.17世纪初期
B 引文提到的阐述“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两个学说分别是指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和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4.(2010江苏历史卷,20)“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由下列哪一问题引发?
A.研究热辐射 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A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调动知识的能力。从引文中“能量的变化”和“打破了经典物理学”这两大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该理论应该是量子论,联系教材中量子论产生的背景应不难判断。
5.(2010天津文综,11)20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的科学家是
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玻尔 D.爱因斯坦
D 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回忆教材内容即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6.(2010安徽卷,35)(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10分)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10分)
【参考答案】
(1)实用性,继承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农耕经济的需要。
(2)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科级成为引领经济、深沪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摆脱经济危机。
(3)科技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社会、伦理等问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解析】本题以科技为突破口,大跨度的考察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影响。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题目怎么问,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进行组织答案。第一问,有两个小问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古代成就的原因,从材料分析可以获得其特点,从所学内容分析可以获得其发展原因。第二问,也有两问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为什么要加大科技投入,强调近代科技的成果,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结合所学分析加大科技投入的原因。第三问,同样也是两小问,如何理解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潜在的危险。这个从科技的负作用来谈。
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2010北京文综卷,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B 这段文字政治型态分为三类,一为君主之国,一为民主之国,一为君民共主之国;他认为其中最理想的心形态是君民共主制。这是向西方学习的“制度”层次,而且是“君民共治”,即仿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所以应该选择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
2.(2010北京文综卷,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
A 本题需要读懂材料方可以顺利解题。1903年正值清朝末年“新政”时期。首先可以排除的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D。材料中说选官和断案依靠神灵,显然是迷信,自然可以选出A。“神”自然让人反映到迷信。
3.(2010福建文综卷,16)图6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D “惟适之安”字面理解是怎么舒适就怎么做,体现了追求自由的思想,反映了严复受进化论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
4.(2010广东文综,1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民众将清帝退位与民主共和的实现混为一谈,这表明了唤醒民众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发动新民化运动的必要性。
5.(2010江苏历史卷,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C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是典型的以塑造“托古改制”的孔子来阐明自己的变法思想,康有为主张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这在顽固派看来,是学“夷”,乃“华而不实”。那么仍然可以很快选出正确答案为C。
6.(2010江苏历史卷,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D “多数国民”是为民众,“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是为觉悟,由此选D项。
7.(2010大纲版全国卷1,15)1913年,某身着日是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但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C 辛亥革命过去已经两年,老农尚不能接受中华民国,充分说明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
8.(2010 上海历史,14)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D 20世纪初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属于第一种,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可以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7世纪初期中国处于隋唐时期,没有变革和动荡。
9.(2010新课标全国卷,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C 中日两国都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古代时期的日本主要通过学习、吸收中国的儒家文化而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到近代 , 中日两国都曾经共同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 , 但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而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得不向日本学习。
10. (2010新课标全国卷,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D 从时间1902~1906年,可排除A,因为1905年,清朝宣布废科举。B错在“普及”二字。C项干扰性很强,其实关键字句在“师范馆”。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之始,而学生中的旧的称号则表明了我国当时的教育制度新旧转型的特征。
11.(2010海南卷,15)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D 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梁的维新思想,由时间限定即可排除A项。由题干引文中的“创世”“变局”“不世出之机”可知该文作者积极评价西学之东渐,是主张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变革的,排除B、D两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
12.(2010重庆卷,39)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2分)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4分)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2分)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2分)
【解析】本题以儒家文化为切入点,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说明,一定要从材料中归纳总结,第二问从材料中总结分析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找准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第三问,儒学的道德教育作用,道德教育对新加坡的影响。对材料和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升华。
【答案】
(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摸仿。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3)汲取濡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秋序。
13.(2010上海文综,31)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在下列人物及时对应的成果之间连线。
李大钊
《天演论》[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
徐光启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严复
《几何原本》
【答案】
李大钊 《天演论》
徐光启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严复 《几何原本》
六、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2010山东文综,13)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 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 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B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革命理论,应该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
2.(2010上海历史,26)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A 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只要对教材熟悉很容易做对。
3.(2010上海卷历史,28)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B 此题考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它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产生巨大影响。
4.(2010天津文综,10)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注意本题题干要求的主题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必须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文章。②写于1949年,③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①④分别发表于1956和1957年。
5. (2010山东基本能力,35)(3分)“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所有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条件。“这段文字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关于这次重要会议的正确说法是
①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④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由“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可知此会应该是三中全会,再依据“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可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②是十四大的内容,④是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影响。
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2010广东文综,17)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D “双百方针”的基本含义是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其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的为人民服务。A、B、C三项显然不符合这一精神。
2.(2010重庆卷,37)(32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极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19世
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2分)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2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4分)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2分)
【解析】本题以科技为切入点,大跨度,小切口,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一问,结合材料分析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唐宋科技成就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的记忆;第二问,对材料的 归纳,抓住解题的关键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第三问,从材料归纳国防尖端技术的作用,文革前的尖端技术突破,要仔细审题。第四问,对材料的归纳要依据材料,第五问是开放性题目,这样的题目要结合前面的问题进行建议,没有固定答案,但一定要围绕发展科技提建议。
【答案】
(1)为郑和船队的远祥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唐朝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顺原子弹。
(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5)略
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2010广东文综,23)“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雪莱 B.巴尔扎克 C.贝多芬 D.毕加索
D 雪莱是浪漫主义诗人,巴尔扎克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家,排除ABC三项。现代派文学的特点是反映了资本主义危机下人们的困惑和苦闷。而毕加索的绘画主要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的离奇手法,属于现代派画家。
2.(2010山东基本能力,5)“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是19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的名言,他的画风属于
A.古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B 库尔贝认为没见过的事物就不能画出来,显然他属于现实主义画派。
3.(2010江苏历史卷,24)(10分)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 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王养冲《1 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3分)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 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3分)
(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4分)
【答案要点】
(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局限性: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联系。
反应:文学家转而关注个人的感情,产生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反对崇拜理性,对社会现状不满,强调个人感情)
(3)看法:开启民智。
推动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丰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内涵。原则: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