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7.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语文
各类题型汇总及答题技巧
第一板块:语言知识与运用 p1
第二板块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p16
第三板块 古诗鉴赏题 p18
第四板块 文言文阅读题 p29
第五板块 现代文阅读题 p33
★小说专题 p40
★记叙文专题 p45
★说明文专题 p50
★议论文专题 p53
第六板块 作文 p55
第一板块:语言知识与运用
一·【字音、字形辨析题】
○字音题
临场技法:
1. 辨析多音字。
①注意区别口语与书面语的读音:例如“薄”在书面语中读bó,如淡薄、日薄西山;而在 口
语中读báo,如纸太薄。
②注意字义:有些字,字义不同时,读音自然不同。例如“奇”,表示罕见、特殊时,读qí,
如“奇闻”“奇迹”;表示单个时,读jī,如“奇数”。
③注意区别一般词语与专业词语的读音:如“万人空巷”“街谈巷议”为一般词语,其中“巷”
读xiàng,而“巷道”为专业词语,“巷”读hàng。
④有的字的读音,在个别词语中与一般词语中有区别:如“松柏”的“柏”读bǎi,但在“柏
林”中读bó,而在“黄柏”中读bò。
⑤有的字单用时的读音与用这个字组成词语时的读音不同:如“剥花生”中的“剥”读bāo,
而“剥削”的“剥”读bō。
⑥有的字由于词性不同,读音也往往不同:如“畜”,作名词时,读chù,作动词时则读xù。
⑦有的字作姓氏时的读音与平时读音不相同:如“仇”,一般读chóu,作姓氏时则读qiú。
总之,多音字,不仅要了解某个字有几个读音,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更要了解其不同读音的不同搭配习惯。
2.注意辨析容易读错的字。如“皈依”的“皈”读guī,不读fǎn。
3.重视容易读错的词语。如“酝酿”yùn niàng等。
4.重视难读字。如“讷言”中“讷”读nè。
5.比较形似字。如缜密——滇池——嗔怒——精卫填海——谨小慎微。
6.留心同音字。对同音的形声字,可以通过不同形旁来判定其所表示的意义;对于常
用的同音字,要随时留意其经常与什么字在一起搭配使用,表示什么意思。
7.注意读准形声字。如泥淖的“淖”读nào,不读zhuó。
8.注意常见成语的读音。如“鲜为人知”的“鲜”不读xiān,而读xiǎn。
临场解题时,应注意以下五种解题方法:
1.以义定音:宿愿(sù);星宿(xiù);三天两宿(xiǔ)。
2.以语体定音:“翘首”“翘望”中“翘”是书面语体读qiáo,而“翘尾巴”“翘辫子”中“翘”
是口语读qiào。
3.以词性定音:“试卷”,名词,“卷”读juàn;“席卷”,动词,“卷”读juǎn。
4.以用法定音:和睦hé;和稀泥huò;和牌hú;暖和huo;随声附和hè。
5.以形旁定音:育yù;盲máng;肓huāng。
小结:从历年高考试题的题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②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
③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
从所选的词来看,大都是常见字。个别生僻的字,可以不予理睬,当作正确的看待。从字特点来看,大都是多音字和形似字。
【答题技巧】
A、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B、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小窍门】
①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②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
③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字形题
临场技法:
形音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写错字的根本原因是不知词语中的字义,或者记不清本字而误用了同音的字或形似的字。
要想比较好地发现错别字,可参照以下方法:
1.以义为本,依义别形:如“陨落”与“殒身”,“指责”与“指摘”,“杂糅”与“搓揉”, “蒙蔽”与“时弊”,都是正确的写法。而将“入不敷出”写成“人不付出”,将“胸无城府” 写成“胸无成府”,则是因为不懂字的本义写了别字。
2.依据形旁,析疑选字:如“不胫而走”的“胫”,其形旁就与走路有关。
3.依据词语结构特点,析难定字:像“谈笑风生”中的“生”字,“风声鹤唳”中的“声”
字,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确定。
4.依声联想,推敲取字:如“针砭”中的“砭”是一种石针,“一泻千里”的“泻”应为流
泻的“泻”,“众口铄金”的“铄”为“熔化”,“铄”不能写成“烁”。
5.近体互析,注意形近字的区别:如“病人膏肓”的“肓”,不要误写为“盲”。
6.能根据语境取字:如“群英荟萃”的“荟”,“济济一堂”的“济济”,“化装”与“化妆”用哪一个,应根据语境来选择。
【答题技巧】
基本方法为以“义”定“形”。
(1) 从形旁入手。如“弩”和“驽”,“肓”与“盲”。
(2) 从词义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3)从词语的结构入手。如“文过饰非,幽愁暗恨”,并列式词语,“文”和“饰”,“幽” 与”暗”互训。再如:穷形尽相、和颜悦色等。
(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如:察言观色、 墨守成规等。
【答题知识】
(1) 因形近而错。如将“病入膏肓”写成“病入膏盲”,将“脍炙人口”写成“脍灸人口”,“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等。
(2) 因音同或音近而错。如“一筹莫展”写成“一愁莫展”等。
(3) 受上一个字或下一个字的影响而错。如将“安排”写成“按排”,“灯泡”写成“灯炮”,“清晰”写成“清淅”。
(4)因音近义通而错。如“弱不禁风”写成“弱不经风”,“墨守成规”写成“墨守陈规”。(5)因音同音近而错。如“籍贯”写成“藉贯”,“销赃”写成“消赃”等。
二·【词语、熟语(含成语)运用题】
临场技法: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解题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语法方面思考。
①看词性是否误用。例如“启示”与“启事”,“启示”是动词,“启事”是名词。
②看成分是否搭配。例如“违反”与“违犯”,“违反”常与规程、制度等相搭配;“违犯”
常与法规、党纪、国法相搭配。
③看词义理解是否准确。例如“坚苦”与“艰苦”,“坚苦”是坚忍刻苦,一般喻指一个人
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而“艰苦”专指环境或
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
2.从修辞方面思考。
①看音节配合是否协调。 ②看感情表达是否恰当。
③看语体风格是否适宜。 ④看用语的轻重是否合理。
⑤看陈述对象是否适用。 ⑥看遣词用语是否搭配。
⑦看适用范围是否合理。
3.从逻辑方面思考。
①看词语方面运用是否合理。 ②看前后关联是否恰当。
成语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正确使用熟语的解题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解答熟语运用题,正确理解语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察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就无法对熟语的运用是否恰当作出正确的判断。
1.解题基本原则。
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在考试中应着重结合语境来分析熟语,既考虑熟语的
基本义,也结合上下文瞻前顾后地考虑其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词义
侧重和它与上下文的搭配。对生僻成语,更要做慎重考虑。
2.准确把握熟语的含义。
对熟语、成语的一些关键语素,必须准确理解,防止望文生义。许多成语都有
特定含义,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如“不孚众望”中的“孚” 是
“使人信服”的意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使大家信服”,它与“不负众望”意
思是不一样的。
3.理解关键词素的含义。
比如“文不加点”一词,其中“点”不是指“标点”,而是指“涂上一点,表示删
去”,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搞成“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上它的
意思是“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4.分析感情色彩。
不同的成语、熟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是褒义,有的是贬义,有的是中
性,辨析时应注意在感情色彩上使用是否得当。
5.注意搭配问题。
成语、熟语的使用,还应注意搭配问题,搭配不当,同样会造成错误。
6.考虑语境制约。
7.注意细微差别。
比如“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两个成语一字之差,且两者都有“听了使人
震惊”义,但细微差别在于:“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
惊”,而“骇人听闻”指“已经发生的坏事令人吃惊”。
总之,辨析成语、熟语的运用,应当把语义、语境、感情色彩、恰当搭配、细微差别综合起来考虑。对成语、熟语的意义、词性、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用法的差别、成语的出处结构等内容掌握得越熟练,答题才会越有把握。
【答题技巧】
词语运用题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
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
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熟语(含成语)运用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小窍门】:
1、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2、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
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4.、注意语义重复。
5、主要抓“合乎语境”。 成语考查重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
三·【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①语序不当 ②搭配不当 ③成分残缺或赘余
④结构混乱 ⑤表意不明 ⑥不合逻辑
临场技法:
⑴首先掌握结构性病句的几种类型:
结构性病句有以下几种: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指代不明、杂柔、歧义、
不合逻辑等。
⑵强化语感,反复练习,形成思维指向。
⑶跟着语感走。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
⑷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
⑸同类比较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
从而找出病源。
⑹特点记忆法。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如句中的并列成分,
非常值得注意。要梳理整体框架结构,有时要细研到各词的关系。杂糅要理清两种
结构。正确项有时也较为模糊,需用排除法才能确定。
⑺做题思路通常是:先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
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特别注意常见的典型病症。
【答题方法】:
(一)注意介词和介宾短语,如由、由于、经、经过、通过、对、对于、当、在、正 等
(二)关注程度副词
⑴关注句中的虚词
主要是指连词、介词和副词。其中介词大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它和动词一样可以 带
宾语,和动词的界限非常模糊,它常常把全句的主语纳入自己的“囊中”,造成主语的
缺失。这类介词主要有:“由、由于”、“经、经过”、“通过”、“对、对于”、“当……”、
“在……”、“正……”。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考试时我们一定要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不是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是不是语义的重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或者这个副词会造成歧义。最常见的短语是“不适当地……”。考试时一定的关注这些词语,这些词在病句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错的频率也非常高。
(1)颠倒了主客体。
1、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对于一些商家已经成为一种谋取巨大利益的教育“副业”,因此对其推波助澜,煽风点火,惟恐其不愠不火。(应在“商家”后面加上“来说”。)
2、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障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应把“对于”放在句首。)
(2)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介词连词放句首,主语残缺需注意 。当句子以介词“为了、由于、通过、经过、对、对于、作为、关于、在……中”等开头时,要检查句子是否缺主语或介词间互相误用。
1、人英国原本有可能大规模种植一种抗除草剂的油菜,但由于抗议团体的干预,使这项计划最终泡汤。(“由于”把“使”的主语“抗议团体”纳入的自己的“囊中”。去掉“由于”或“使”即可。)
2、通过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使观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通过”把全句的主语“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纳入自己的“囊中”。
3、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江西卷)(滥用介词“由于”,造成主语残缺。)
(3)位置不对
1、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经过”这个介词把它自己的主语“剧组全体人员”给漏在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二者应颠倒一下位置。)
2、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播,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几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古文观止”,所以“由于”应放在“《古文观止》”的后面)
3、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因为人口基数大,劳务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两个分句的主语是“我国”和“矛盾”,不一样,所以“因为”放到“我国”之前)
4、他能够考上研究生,主要是由于他平时的刻苦钻研和老师的认真指导。(“由于”表原因时,只能放在前半句中)
(4)与前或后的词语重复
1、当前全国各地的电视频道日益趋向专业化,节目寻求新突破,一场荧屏大战正方兴未艾。(“方”即“正在”。)
2、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溢美”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再加上“过分”就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3、元月1日,14名非常酷爱冬泳的人参加了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四届“北极熊”冬泳活动。(“酷”含有“非常”的意思。)
4、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至关”含有“非常”的意思。)
5、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另外有“十分(很)溺爱”“很过分地……”等短语搭配。
(5)没有配对使用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受”与“所”不能搭配,删去“所”或把“受”改为“为”)
2、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无论”跟“和”不搭配,改“无论……还是”)
3、现在我们的一部分青年连现代中国革命史还不知道,对他们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不等于白说吗? (“连”应该与“都”搭配,不能跟“还”)
4、根据法庭对黑哨事件的调查结果和法制办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看,他是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的。(“根据”不能跟“看”搭配,可改为“从”)
5、如果我们的想象脱离了客观实际,反而可能使我们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给工作和学习带来损失。 (把“反而”改“就”,跟“如果”搭配)
6、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实现事物各部分的或各方面的本质联系。 (不只是……而且是…… 不是……而是…… 此处用后者)
7、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和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天津卷)(“成为”不能与关联词语“也是”搭配,可将“成为”改为“是”。)
8、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湖南卷) (“不只是”表递进,“而是”表并列,二者不能搭配,可将“不只是”改为“不是”。)
(6)关系可能用错(或意思)
1、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关于”:表关涉; 改“对于”:引出对象或把“关于……事件”这个状语放在句首,“关于”不能在句中)
2、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前后句是转折关系,把“不管”改为“尽管”)
3、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把“在”改“从”)
4、即将遨游太空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它不能不为国人感到骄傲。(“为”改为“使”)
5、有些人把群众看成阿斗,反而把自己看成了不起的天才。( 反而: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此处是并列关系,用“而”就对了)
6、他们深为党中央对海南人民的关怀而感动,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搞活经济要靠改革,靠发展生产致富,不能靠歪门邪道。(“为wèi……而”,“为”后面应跟目的 ,此处可改“为wéi……所”)
(7)虚词多余:
1、眼看离考试没几天了,我恨不得不吃,不睡觉,把二十四小时都扑在学习上。
2、教育部要求有关单位限期退还其被占用的校舍。
3、《哈利•
波特》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中学生所欢迎,短短九个月时间里,便重印了九次。(只有“为……所”,其他“受、由”等都不跟“所”搭配)
4、我国一向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因为,诉诸于武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诸”等于“之于”)
(8)该用而没有用
1、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广东卷)(“对”前应加一“在”字)
2、科学工作者需要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浙江卷)(应在“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之前加“与”或“同”。)
(三)关注两面性的词语
关注本身具有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即词语本身表达现两个相反的语意。如“成败(成功和失败)”、“得失(得到和失去)”、“好坏”、“高低”、“能不能”、“能否”、“是不是”、“是否”等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如:
1.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四川卷)(“有没有”是两面,而“关键在于”是一面,应在“在于”后加上“是否”或“能否”,并删去“要”。也可将“有没有”改为“要有”。)
2.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全国卷1) (门票问题,存在“收”和“不收”两个方面,所以“予以否认”的回答,否认“收”还是“不收”呢,意思并不明确。)
3.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后半句只谈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应在“加速”前面也加上一个“能否”。)
4.越来越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一一个重要条件。(“是……”这个分句只谈了一个方面。)
5.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可靠、最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6.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的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呢?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是否”和“要不要”都是双面的、不确定的,而“这样做”是单面的、确定的,前后无法照应。)
(四)注意指代性的词语
关注代词
代词是文章表达中的一种省简方式,使用它的目的是使行文简洁。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文意变得模糊,让读者无法理解或引起读者的误解。而在病句题中,考查代词的使用也是一种常见的题型。所以,我们在做题时,对时人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只要句中出现了代词,都要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是否明确,或者说是否是唯一的。否则,我们就应当很快地判断它所在的句子是病句。例如:
1、忠王李秀成临刑前是不是很英勇呢?从一些记载上看,不是这样的。(前文说的是两个意思:很英勇或不英勇。“这样”这个代词倒底指代哪一个意思,句子表述相当模糊。所以,应当改成:不是很英勇或确实很英勇。)
2、王健和哥哥去外地看望姑妈,却在这时丢失了心爱的钢笔。(“这时”到底是什么时候?是“正要去的时候”,还是“见到了姑妈的时候”?)
3、中国原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看过她的作品后,称赞其“深得神韵,独有所长”
。(这句话中的“其”在此既可以解释为“她”,也可以解释为“她的作品”。所以“其”在这里指代是不明确的。)
(五)关注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和否定句
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以下一些:“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切忌、幸免、难免、否认、怀疑等。否定句主要应该关注双重否定句和疑问句中钳套否定形式的句子。这些词语和句子经常出现的错误是表意相反或造成三重否定。特别是第一种情况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很容易被考生忽视,从而造成误判。而三重否定又常常被考生当成是正确的句子,因为它很拗口,很费周折,让人难以判别它的正误。下面举例分析。
1、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通过。(“阻止”含有否定意义,而后面又紧跟了一个否定“不再”,使得语意费解,含义模糊。应去掉“不再”。)
2、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不安全、侵权、不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此句滥用否定,造成表意相反。应把“防止”和“不”都去掉。)
3、正因如此,所以庄子说:当你做好事的时候,不要以追求荣誉为目的;当你做坏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触犯法律。(把意思表达反了。)
4、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部书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滥用否定,构成三重否定,把意思表达反了。应去掉“没有”并做适当调整。)
5、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劝阻”和“戒烟”都有否定的意义,这样使用反而把意思表达反了。)
(六)注意并列的短语和词语
关注并列短语
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和句间的并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造成顾此失彼的错误,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应予以特别的关注。并列短语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与”、“跟”、“同”、“以及”、“及其”等等。
②用顿号表示的并列。这类并列最容易被忽视,因为许多同学不知道顿号是表示并列的。从众多的试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顿号表示的并列关系出错率很高,且情况最为复杂。
③用逗号表示的分句之间的并列。这类并列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因为是句子或句子成分之间并列,它的错误也就更隐蔽,所以要格外留心。例如:
(1)并列短语全部或部分不能与其前或后的词搭配
1、西部开发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决不能走以牺牲环境求得发展的老路。(三个并列短语都无法和动词“提升”相搭配。)
2、新华书店派出的流动售书车和大批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名词性并列短语中只有“售书车”可以与“派出”相搭配。应该在“大批”前加上一个“携带的”或“销售的”之类的词语。)
3、你可以在因特网上阅读到以前无缘见到的珍贵文件、书籍、录音和影像资料。(这是用顿号和连词“和”表示的并列短语,但“录音”和前面的“阅读”是不能搭配的。)
4、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出席人员、应注意的问题。(“安排”充当句子的谓语,联合短语“内容、时间、出席人员、应注意的问题”充当句子的宾语。“内容、时间、出席人员”都可以“统一安排”,“应注意的问题”怎好“统一安排”?)
(2)并列部分限制不当
1、四年的下海经历,使她尝尽了酸甜苦辣,也使她开阔了眼界,培养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显得非常重要。(“准确”和“敏锐”应当互换位置。)
2、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内容丰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应将“深远”和“重大”对调,变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并列短语要求并列的两项或多项,词性或短语结构必须一致。
1、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这个并列短语不符合并列短语并列的规则,并列短语要求并列的两项或多项,词性或短语结构必须一致。但这个“并列”短语前面的“政治常识”是偏正结构的短语,而后面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却是一个动宾短语。应该在第一个短语前加上“教授”或“学习”之类的动词。)
(4)并列部分顺序不当
并列成分意义上往往包含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有先后、主次、深浅、远近之分,这些联系和差别相应地直接反映在排列顺序上,成为规律性的约束,随意改动,便会产生排序不当。
1、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安徽卷) (“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应改为“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2、作者十分成功地、同时又有意识地借鉴了电影艺术所特有的“蒙太奇”和“画外音”的手法,画面组合相当成功。(这是用顿号表示的并列短语,犯的是逻辑错误,语序排列不当,两个短语应该互换位置。)
3、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这是个用“同时也”表示的分句间的并列,这样的并列形式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一下这两个句子的的主干成分,我们不难发现“作……具体分析”在层次上和深度上都要比“介绍了……基本知识”要高一些和深一些,所以要把二者的位置换一下。)
(5)分类标准不一致,逻辑混乱
1、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江西卷) (“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不能与“球台、球拍”并列。)
2、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从内容方面来说,一般有叙事诗、抒情诗、史诗、英雄赞歌、故事诗等,还有一种用诗体对话构成的剧本,叫做诗剧。(这一句比第8句更难识别,但我们在遇到这种并列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格外留意,一定要认真辨别。这一句属于逻辑混乱,分类标准不一致的一种情况。其中的“叙事诗”'“抒情诗”和“故事诗”不是从内容方面来分的,而是从形式方面来分。)
(6)属种概念不构成并列
具有主从关系(如学生与中学生)、交叉关系(如工人与青年、农民与妇女)的概念不能并列在一起;否则,就会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
1、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江西卷)
2、印度军方负责人近日称,印度已向印巴边境地区派遣了数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车辆。(坦克和装甲车属于军用车辆,属种概念不构成并列。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3、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刊”就是“杂志”,而且“报纸、杂志”都属于“出版物”)
(7)并列短语中,多个人和物同时出现,可能导致涉及对象的不明确,从而产生歧义。
1、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从字面上看,“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是个联合短语,由于“和”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所以,这个句子就有两种意思:一是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去存钱;二是他和副总经理,背着总经理,一起去存钱。)
(8)两组并列短语之间,不能构成对应关系。
一句话中包含两个充当不同成分的并列短语时,两个并列短语的并列成分之间往往有一种前后相应的关系,不恰当的排序就会带来对应关系的混乱。
1、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法。(湖北卷)(应该是:“理论”上作了“深刻的说明”,“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
2、 由于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菜篮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菜篮子”产品由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折。( “长期短缺,品种单调”与“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不对称,应改为“供求基本平衡、品种丰富多样”。)
(七)注意数量词和数量短语
关注数量短语
数量短语分为两大类:名量短语(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和动量短语(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一般说来,动量短语的使用,出现问题较少,大部分都是在使用名量短语时出现的。而且一般是产生了歧义。其主要特点是名量短语后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并且这些名词都可以受这个名量短语的限制。当然,还有像名量短语和动量短语不分,确数数量短语限制集合概念(如一匹布匹,三十辆车辆,五十朵花朵,三十多名干警们等)容易产生歧义
①数量短语的位置不当,会造成句子的岐义,
1、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本月15日前,去汇报”或“本月15日,前去汇报”
2、这次曲坛盛会,全国共有20多个省市的代表队表演了1000多个节目。(这个句子中“20多个”这个数量短语既可以限制“省市”,也可以限制“代表队”,因而造成了歧义。)
3、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几个”可以限制“学校”,也可以限制“领导”,从而造成了歧义。可改为“学校的几位领导”。这类情况出现的频率最高,需要特别注意。)
②范围不够精确
1.飞机的轰鸣声传到几十里开外。(“几十里”应该改确数 ,“开外”一般用来指年龄)
约数重复
1.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以上甚至数百元的高价票。 (“百元以上”包括“数百元”)
2.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至少”跟“以上”重复)
③用错搭配
1.夏天即将来临,空调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有的品牌价格甚至下降了1~2倍。(表示数目减少如缩短、降低、便宜时不能用倍数。增加用倍数;减少用分数)
2.实行岗位责任制后,这个车间的生产效益明显提高,每月的产量都超过了预定计划的百分之二十。(把“预定计划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还没完成计划,可把“的”去掉)
3、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景象反映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一个又一个地形成富有吸引力的问号。(“一个又一个”是个名量短语,却被当成动量短语来限制动词“形成”。这是典型的名量和动量的不分。这里应该把这个名量短语放在“形成”的后面,让它充当“问号”的定语。)
(八)注意关联词
关注几种复句
复句在表意方面比单句更复杂,逻辑性更强,所以人们在使用复句时特别容易出错。而经常出错的复句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因果复句。因果复句按说是出错率最低的复句,但恰恰是这一点,使考生判断起来更困难。判错的可能性更大。因果复句,标志不用说主要是“所以”、“因此”、“因而”等。遇到这类词,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前后句是否构成必须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后面的“果”是不是前面的“因”造成的,前面的“因”是不是一定能推出后面的“果”。如:
1、由于这些证书的获得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备爱广大干部职工的喜欢。(这个句子毛病很明显,一是“因此”中的“因”和前面的“由于”重复,二是前后句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前面的“因”无论如何也推不出后面的“果”来。
2、我写这本小说,并不是要讲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所以我选择了第一称的叙述手法,让人们认识骨子里的北京人。(强加因果)
(二)递进复句。这种复句,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顺递,也就是意思由轻到重,事物由小到大,认识由浅入深等,另一种是逆递,与顺递刚好相反。而用得最多的是顺递,逆递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才用。出现问题的主要是顺递。如:
1、对认知奥秘的新认识,不但可能带来教育科学的革命,而且将开启信息技术新的变革。(“带来……革命”的语意显然比“开启……变革”重,所以二者应当互换位置。)
2、他不但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领会”在先且轻,“指导”在后且重。)
(三)“尽管”与“不管”的区别
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所用于表达的关系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尽管”略等于“虽然”,表达的是转折关系,后面用“但”或“但是”来照应;“不管”略等于“无论”,表达的条件关系,后面一般用“都”一类的表示全范围的词语来照应。如果句中出现了这两个词中的任意一个,我们都要注意后面与之照应的词语是不是所需要的。另外,这两个词还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尽管”后面跟的副词经常是“如此”、“那样(么)”、“这样(么)”等表示比较确定的词语,而“不管”后面跟的却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多么”、“何其”、“怎么(样)”、“如何”等。这些词语都是我们判断句子有没有问题的重要依据,不可掉以轻心。例如:
1、“9·11”事件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进入微妙阶段,尽管美、印、巴关系何其暧昧,但美国与印度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势已相当明朗。(应当把“何其”改为具有确定性的词语,如“这么”等)
2、鱼的鳞片中的色素细胞分出不同的颜色。但尽管现代金鱼颜色多变,仍不外是黑色、橙色及淡蓝色三种色素细胞的排列组合。(“但”就放在“仍”的前面而与“尽管”照应。)
3、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多。(这种现象在考题中是比较普遍的,成套使用的关联词,必须是搭配的,不能随意更换。这个句子中的“不管”应换成“尽管”以和后面的“但”搭配。
(九)注意特殊搭配的词语
有些短语在我们平时的口语经常用到,而且使用的频率相当高,人们已经习已为常了,觉得也没有什么错,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造成费解或误解,但是书面语是要求用语的绝对准确的,不可能允许出现模棱两可的理解。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剔除“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说的”的想法,而有意识地用规范的汉语语法来检查那些不规范的用法。在病句题中常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用法,我把它简单地总结如下,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1、“目的是为了”。这个短语中“目的”和“为了”都表示“目的”,从而造成用语的重复,必须删掉其中的任意一个。如: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是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
2、“大多以……为主”。“以……为主”中隐含了“大多的”意思,也是用语上的重复。也应当删除其中的任意一个。如: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师生为主的,企业里的设计者也有。
3、“减少了(下降了)……倍”。汉语里“倍”是“多于……”的意思,所以“减少”是不能用“倍”的。“减少”只能用分数(百分数或“成”),但我们平时的电视里、报纸上、广播中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这种说法,但这是不科学的。应该予以纠正的。如: 该站平时的日客运量都在两三万人,但今年由于受“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日客运量只有六七千人,比往年减少了三倍。(应改为“减少了70%”或“减少了七成”)(广东06)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九倍”应改为90%)
4、“约……左右”、“近……左右”;“×余……左右”
这三种形式,前两个中“约”和“近”都是“接近”的意思,“接近”就是“不足……”的意思,也就是不超过某个数量,而“左右”则有“接近或超出”两个意思,因而造成语意的矛盾。“×余”是“多出”某个数量的意思,和“左右”表达的意思也是矛盾的。所以这类情况都是不规范的用法,都应当予以纠正。例如:
(1)、据一项最新调查,我国约近65%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国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2)、该县工商部门一年内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价值在十万元以上的大案十余起左右。
5、“达……多(以上)”、“达……以下”、“超过……以上”
在这两个短语中“达”是指向上或向数量多的到达某点,其本身含有“多于……”之意,所以第一个短语中的“多(以上)”是多余的,而第二短语中的“以下”则是和“达”矛盾的。第三个短语所犯的“重复多余”和毛病。不能这样使用。例如:
①、河埠大桥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载重量达10吨以下……
②、据北京市体检中心的统计,去年北京市参加高招体检的考生共84362人,专业受限的占18%,多达6900多人以上。
6、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截止:只有一个时间,所以没有“最后一天”)
7、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威慑: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不用“令人”修饰)
8、普通美国人的理智举动让人感慨赞许,相比之下,美国那些不以造谣诬陷为耻,反而振振有辞的政客们则只能叫人贻笑大方了。(贻笑大方:被内行耻笑。不能受“叫人”修饰)
9、本次联赛爆冷门的八一队,凭借场上的整体配合和积极拼抢,终以1∶1逼平志在卫冕桂冠的申花。(卫冕:保住冠军。不能搭配“桂冠”)
10、每当假期来临一些“网吧”都打出优惠价格吸引中小学生,学生们趋之若骛,这种现象令人堪忧。(堪:值得。 应去掉“令人”或者把“堪忧”改“担忧”)
11、青年组的设计方案令人耳目一新,整座大桥横跨河面的部分,没有一个桥墩,桥身全靠铁索拉起,这在国内还是先例。(先例:已有的事例,一般用否定式。可改为“首例”)
12、紧张的面试开始了,按照抽签顺序,1号候选人——李明率先被工作人员召进了总经理的办公室。(率先:带头。可改为“首先”)
13、他处事谨慎,善于思考,很有主见,对别人的意见从来不随便苟同。(苟同:随便同意 去掉“随便”)
14、有段时间,不少文章对他乱加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溢:过分)
关注时态词
“已经、立刻、正在、刚刚、将要”等副词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着、了、过”等助词常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状态,混用这些副词、助词,就会造成语病。
1、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日前”即“前几天”,指的是过去,它不能与表现在的“正”连用,应将“日前”改为“目前”。)
2、该店青年服务员正努力保持和发扬了传统特色。(表现在的“正”与表过去的“了”混用在一句子中,造成时态的混乱,应将其中的一个删除。)
熟悉这些诊断语病的切入点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注语序、句子成分是否完整
(1)语序
1、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全国卷)(“倍受”应放在“ 新老顾客”之前)
2、“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辽宁卷)(“历届”应调到 “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前,并在其后加“中”)
3、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四川卷)(应将“营养”调到“总量”之前,让“早餐”作主语。)
(2)句子成分是否完整
1、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推广”缺少宾语,在“喂猪”后添“的技术”)
2、日本最高法院竟无理判决揭露南京大屠杀事实真相的东史郎等人败诉,公然为右翼势力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丑恶表演。( “为……表演”只能作状语,所以后半句少谓语,可加“撑腰”)
3、一种使命感促使他们攻克这个病症的决心,为无数患者寻找一片生命的绿阴。( “促使”不能搭配“决心”,应在“他们”后面加上“坚定”,与“决心”搭配)
4、许多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怎么能行呢?( “父母”不能做“饭来张口”的主语,所以要添“子女”做后一分句的主语)
当然了,掌握了以上的这些要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句的判识问题,因为这些东西只能概括出病句成因当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同学们不要把当成金科玉律,不能仅限于此,只能把它当成一个参考。但是我认为,这些语病在重要考试或平时的训练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所以就把它做了简要的归纳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一下病句判识的准确率,增强我们应对病句题的信心。
【方法总结】:
◆关于语序不当的语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望见句中有关联词语,检查是否患关联词位置失当症。
2.望见修饰语长的句子,即多重状语与多重定语,检查是否患修饰语语序不当症。
3.望见句中有数量词语,检查是否患数量词位置不当症。
4.望见分句较多的复句,检查是否患分句间语序不当症。
◆关于搭配不当的语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望见句中有关联词语,检查是否患关联词搭配不当症。
2.望见句中有数量词,检查是否患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症
3.望见句中有并列短语,检查是否患彼此失应症。
4.望见句中有双面词语,检查是否患前后失应症。
5.望见“是”字句,检查是否患动宾搭配不当症。
◆关于成分残缺或赘余的语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望见句中有“否则”, 检查是否患同义重复症。
2.望见有隐性词语出现,检查是否患同义重复症。
3.望见句中有并列短语,检查是否患意义包容症。
4.望见句中有虚词出现,检查是否患虚词多余症。
四·【语言应用】
语言运用的题型比较灵活,每年高考的新题型都出现在这个地方。首先把近段时间各地模拟题中的第3、4题翻一遍,熟悉题型是答题的关键。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看题目要求,总能有收获。
1、语段压缩题
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字数,不出语病。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论据、过程等,其次换(调换、转换),其次数(数字数),其次对(与题干要求对应),最后是理(整理使之有条理)。
几种传统题型
综合改错题
病句题不容忽视,特别要重视修改病句和应用文结合考查的考题。关键是要读清题意,注意潜在提示,然后按要求完成。主要参考前面的语病部分的答题技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把错别字改正 ②把使用不当的词语改准确
③删去重复罗嗦的词句 ④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
⑤把表意不明确的长句改为短句(如广播稿就不用长句)
⑥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⑦把上下句的逻辑关系不准确的句子改正确 ⑧改正不得体的说法
⑨把用 错的标点符号改正 ⑩注意应用文体的格式。
【小窍门】
这个需要修改的语段有几个地方有错,可参照该题有多少分。
【图文转换题】
这种题目一般有三种题型:
一种是表述题,它要求考生把图表中的意思表述清楚,因此,考生不能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信息。这种题目,早些年还要求考生把一个数学公式用文字表述出来。
一种是推断题,它要求考生就图表中信息,推出一个结论或一个论断。这题目,要求考生区别对待图表中的信息,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要求考生对所给的信息进行综合推理。
一种是把以上两种情况综合起来,分两个小题考查学生。
【语段压缩、概括要点、筛选信息】
〖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压缩题考查形式〗提炼观点、概括观点、组织导语、拟定标题等几项内容。〖方法〗先问自己几个问题:①写的是什么物象或形象 ②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怎样
③文章的思想脉络怎样 ④命题目的是什么
可套用下列公式①:一级信息 (10字内) 谁+干什么②二级信息(11——30)再加上是怎么干的③三级信息 再加上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
〖要遵循删繁就简,去次留主,重点信息不遗漏原则 〗
2、语句扩展题
答题技巧:
①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②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以……重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临场技法
扩展语句要注意五个方面:
1.读懂题意
考题往往对扩展的内容加以限制或提示,做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认真揣摩题干的意思,弄清题目对句子内容、范围、句式、修辞、表达方式、重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尤其要体会题目中的隐含信息。
2.确定重点
原句的重点即这句话中说得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要围绕重点展开叙述、议论、抒情。
3.调动积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表达题是一种微型作文,它要求考生从素材库中选取最能契合题意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流畅而有个性地加以表达。这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的积淀,使写出的文段有血有肉。
4.借助修辞
这里的修辞是广义的,除了能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格增强表现力外,还要能运用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表达方式描绘景物,刻画人物,增添情节,补充细节,用得体规范、优美生动的语言写出符合要求的文段。
5.注意立意
在用语言表达时,不但要格式正确,符合题干要求,而且要尽可能地表达出健康的思想感情。感情不真、思想空洞、境界不高的语言表达,不能得满分。
压缩语段的基本要求是:
①准确筛选文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丢失。
②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冗余信息,以保证语句简洁。
③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恰当地使用代词、过渡性语句以及表示相通、相同、相反的词语(如“同样”“相反”“否则”等)。
④合理地根据阅读材料及表达方式进行压缩,合理地根据材料结构和层次进行压缩,合理地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表达。
解题步骤如下:
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
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
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
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⑤一句话新闻的答题要点:必须是一句话,一般应该具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
3、句式仿写题
答题技巧: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注意要求,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写好以后要注意对要求进行复查。
变换句式三原则:
a、明确题目要求,弄清原句的句式特点,找准变换的点。
b、不得改变原意(除非题目有特殊要求)。
c、要做到前后连贯。
4、新题型
(1)手机短信:答题技巧:(1)突出主题。(2)语言要简明、得体。简明主要是注意字数的限制。得体指用语要适合场合、对象的特点。(3)注意情境,讲究文采。
(2)公益广告:答题技巧:注意字数不宜多,一般10—30字。要有修辞手法,有情感,有创意,更要符合题意。
(3)图文转换:①表(格)文(字)转换题:基本流程:图表(源信息)—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要综合分析三个维度:横向角度、纵向角度、斜向角度(主要是数据变化)。②图文转换题:无论是徽标类还是漫画类,答题流程是:审读画面,观察要素-合理想象,丰富画面-分析寓意,文字表达。
(4)编写串联词:要注意突出节目的主题,符合演出的氛围,用语要饱含激情,简洁有力,既富有文采,生动活泼,又要口语化,通俗易懂,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
(5)编写解说词:首先要抓住解说对象的主要特点,确定解说的主要内容,其次在解释画面或实物时,要注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直观性,发挥一定的想象,做到视听的和谐统一。
★如果有对话,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第二板块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考纲陈述: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㈠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㈡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㈢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㈣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㈤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㈥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㈦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㈧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㈨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㈩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
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合并各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寻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 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 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三板块 古诗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①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
②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③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①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的题型分析。
②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③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解答分析: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
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相关知识】
1.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①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野渡: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渔舟: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 鸳鸯: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
桃花: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 青山:表现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
蝴蝶:表现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 早莺: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
草木: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烂柯:喻离家时间之长。
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西风: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
夕阳: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 彩袖: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
锦瑟: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 蝉: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
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竹子: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 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杨花:飘零之意。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
松: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德。 莲花:表达爱情,象征爱情的纯洁。
②伤春作别诗常用意象:
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斑马:抒发惜别之情。
辽西: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玉阶: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屏风: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娥眉: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罗幕: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乱红: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芳草:常用来比喻离恨。 危楼: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③山水田园诗常用意象:
绿树: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 黄鹂: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
空山: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 明月: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
柳绿: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桂花: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
春山:渲染静寂的环境。 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
云: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 海棠: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
白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 白鹭: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
细雨:写环境的宁静、恬淡。 蛙: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
稻香: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
④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
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 水: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红豆:又名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日暮: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
高楼: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 落日:表现迟暮的老年。
沙鸥: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 青鸟:青鸟是传书的信使。
茅店: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
鸿雁: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
⑤咏史诗与边塞诗常用意象
乌衣巷: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淮水:常借指繁华之所。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柳营:指军营。 芦荻:渲染萧索的气氛。 后庭花: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相关知识】
表达效果:别具匠心、脍炙人口、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耐人寻味、形神兼备、境界壮阔、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言近旨远、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细腻传神、见解独到、引起共鸣、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慰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①描写景物的方法:
⑴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⑵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
⑶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
⑷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⑸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⑹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②描写人物的方法
⑴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⑵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⑶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设问,反问,反语。
⑷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③抒情方式
⑴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⑵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④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⑤诗句位置的作用
⑴开头:开门见山,总领全篇; ⑵过渡:承上启下,转接自然 ⑶照应:题文照应;
⑷结尾:水到渠成,自然收结—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设问留疑,启人想象—寓含哲理,精 警深刻—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答题示例: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
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
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相关知识】语言特色:
刚健、雄奇、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
明丽、秀美、恬淡、凄美、华美、隽永、明快、凝练、简洁、幽默、诙谐、
朴实无华、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
沉郁中见豪放、平淡(朴素)之中见真情、细节中见真情。
◆第四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示例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五种模式 炼字型,诗眼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衣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首诗第二联两句特别为后人传诵。这两句中,又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妙,算得上是全诗的"诗眼"。试问是哪两个字?其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这两个字分别为"掬"、"弄"。①"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步骤一)
②"掬"字、"弄"字是对"赏玩"情节的具体刻画,再现出诗人童心不灭,逸兴悠长。如痴如醉的情态,既写景又写人,人情物态,形神俱见。(步骤二)
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步骤三)
【相关知识】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第六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答题步骤:
①找到诗中这个词(句)与意象意境特征和主旨以及上下文的联系,得出关键几点。
②从怎样更好表现意象意境特征和主旨特点方面分条作答。要用描叙性语言,不能用翻
译的形式。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
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
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第七种模式:炼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解答分析: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
“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 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第八种模式:分析构思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答题步骤:
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示例 :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第九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解答分析: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答题示例:(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相关知识】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1. 咏史怀古诗: ①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④咏史寓理:对历史做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2.托物言志诗: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3.边塞征战诗:①戍边战士的情怀。
②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
③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④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⑤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⑥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
⑦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⑧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4.羁旅思乡诗:①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③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
5.送别留念诗:①表达别时留恋;或别后思念。②表白理想信念,彼此勉励。③表达别离情绪以及深厚情谊。
6.田园山水诗:①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②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③隐逸山水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④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⑤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⑥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⑦表现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⑧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⑨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
7.即事感怀诗:①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②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暂,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③通过某种事物或被某件事情触动,引发某种人生感悟。
8.闺怨闺愁诗:①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
②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
③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
④情人怨: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
9.别离贬谪诗:①遭遇贬谪后的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②表达贬谪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英雄无用武之地。
③表达从容的态度,矿大的心胸和豪迈的气度。
④表达诗人的志向。
10.干谒诗:为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而作,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第十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几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①认真审题 ②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③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解答分析:
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十一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
的差异性。
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小贱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第十二种模式: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或: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如何表现了怎样的意象特点和怎样的意境,或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十三种模式:分析人物形象
常式问:简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
①概括是什么形象。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哪里。
③分析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知识】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①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③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④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⑤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⑥ 友人送别,思恋故乡的形象。
⑦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⑧ 爱恨情长的形象。
【答题技巧总结】
1、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5、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特别提示】
1、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
2、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
3、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
★原则: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 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
附录: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第四板块 文言文阅读题
《考试说明》中关于古代诗文的内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所以,我们只需平常心对待。
答题时注重整体阅读,标示文章中重要信息。要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解读。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可以借助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如有难点一时难以解决的,可以跳过,继续阅读。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①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②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③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④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⑤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⑥表恢复的:复、还。⑦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答题知识】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①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②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③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④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⑤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⑥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⑦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⑴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⑵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⑶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⑷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⑸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⑹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⑺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⑻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⑼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⑽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⑾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⑿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②词义扩大。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⑤古今同形异义。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9其实10春秋
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
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
31至于32祖父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①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②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相关知识】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虚词:
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①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②表比较,“比”。⑶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强加因果关系。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答题技巧】
(一)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进行断句:
①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②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③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④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⑤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二)【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
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赋分点】:
①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②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③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相关知识】: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⑴名词的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②名词活用为使动。③名词活用为意动。④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B.表态度、方式。C.表工具。D.表处所。E.表趋向。F.表频率。
⑵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④形容词使动用法。
⑶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②动词活用为名词。
【相关知识】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⑴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者,……也” ②“……者,……” ③“……,……也” ④“……者也”。
⑵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⑶用副词“乃”“则”“即”“皆”“非”等表判断。
⑷用动词 “为”“是”表判断。
(二)被动句①用“于”表示:“……于……”②用“为”表示:“为……” “为……所……”“为所……”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
(三)倒装句
⑴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 +代词宾语+动词)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 +动词或介词)
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⑤方位名词作宾语前置(方位名词 +介词)⑥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⑦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
⑵定语后置①用“之……者”或“者”表示(A.中心词+定语+者B.中心词+之、而+定语+者)②用 “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③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⑶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前,作状语;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①谓语动词 +介词结构+“于……”②谓语动词 +介词结构+“以……”③谓语动词 +介词结构+“如……”
⑷主谓倒置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四)省略句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动词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⑤其他省略省略中心词
【相关知识】常见固定结构: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②何……为?(……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④如之何……?(怎么能……呢)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⑥安……哉(乎)?(哪里……呢?)⑦不亦……乎?(不是……吗?)⑧……非……欤?(……不是……吗?)⑨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③惟…耳!(只……罢了!)④一何……(多么……啊!)⑤亦……哉!(也真是……啊!)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②得无(微)……乎?(该不……吧?))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第五板块 现代文阅读题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 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现代文阅读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备选术语】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
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答题规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二)、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
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内容上”入手: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2、从“结构上”入手:【备选术语】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三)、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 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备选术语】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衬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四)、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
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
,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白描 象征 反讽类比 联想 想象托物言志铺垫 比兴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
(五) 、表达方式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1、要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要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备选术语】
描写: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
4.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5.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6.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7.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8.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9.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记叙:1.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3.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议论:1.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2.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说明: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注意:1.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3.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六)、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则便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情真挚。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拉近距离,便于抒情,有真切感、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备选术语】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七)、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八)、筛选整合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
1、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2、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3、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4、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进行整合,拟写答案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有时还应讲究句式的一致性。
答题技巧:
①所写内容如果有几个方面就从内容方面分析概括;
②如果内容集中写某一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成几个方面时,则应考虑从手法(正反、虚实、点面)方面分店概括。 归纳与概括的方法:
1、中心完善法:原文本身有中心句,只要我们根据需要加以整理和提炼)
2、摘要整合法:摘取文中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进行整合。
3、分层归纳法:先弄清文章每个层次的内容要点,然后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全局角度进行综合行整合。 4、揣摩提炼法:如果需要概括的内容是形象的、隐晦含蓄的,找不到能够直接用来概括的词语,就需要就需要在揣摩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
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九)、审美鉴赏性试题:(就文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要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表达技巧,审视艺术效果,把握独特风格。
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1)鉴赏形象:
答题技巧: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A、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1)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2)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3)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B、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语言:
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常见语言特点:⑴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⑵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⑶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⑷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⑸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⑹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⑺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⑻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⑼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有错综变化。
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答题的一般思路:语言特点/手法+该特点或手法的常规效果+对象+抒发情感/观点/句段内容
(3)鉴赏其它:
鉴赏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 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尾呼应、伏笔、照应)和表达技巧(烘托、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总之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 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进行分析;最后总说再次点题。
(十)、其他: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5)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6)“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
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
◆3、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技巧点拨:
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内容上”入手:
(1)联系本句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2、从“结构上”入手:
(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再或者“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还有的“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
(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4、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5、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因此,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
6、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散文构思的线索,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7、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8、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9、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诗词有何作用或为什么要引用这些文字或诗词?
答题技巧 :引用,可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点明题意,文题相应,铺垫对比,结构严谨;诗文相间,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使语言更雅趣或更具文化底蕴。
10、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题技巧:“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所写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看它本身写的是什么,是用来说明(或证明)什么的,与文章主旨是什么关系,再结合所在段落、前后段内容、作者所处的坏境以及文章主旨分析其写作的目的、用意。 “表达的意思”的确定既要抓住段落的中心,又要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且要合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 要注意的是“情感”是就作者而言,而“意思”是就文章而言的。
◆4.结构型:
提问方式:文章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答题模式:(1)划分文章层次,(2)归纳层次层意(记叙文:归纳清楚(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时间+地点)人+事;说明文:归纳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文:归纳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么样——用什么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3)过渡连缀层意(可以借助“之后、然后、以及、最后”等词语)
提问方式: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答题模式:(1)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结构是如何安排的?(2)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前后照应,使得文章首尾勾连,结构圆合,浑然一体;衔接紧密,环环相扣,有很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提问方式:文章已经写了……(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内容)”?
答题模式:(1)看位置(与写作重点相关、相似的内容)(被问对象在写作重点之前,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对象,更利于人们接受;为下文做铺垫;烘托写作对象;被问对象在写作重点之后,则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2)看手法(与写作重点相反、相对的内容)(对比、反衬。.突出、强调等手法。)
例: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答: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例: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答: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例: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答: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例:作者题目是张家界,为什么还要写其它地方山的特点?
答:作者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鲜明地表现出张家界的山个性十足,既陡且险的特征。
◆5、问某句子(段)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答题模式: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内容上)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结构上)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说专题
▲ 相关知识梳理
一、人物形象
高考考查点:概括性格特征;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好处(作用);对人物的评析(作者或读者)
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 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完整性;② 把握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③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
研究人物形象塑造方法——①正面描写 ② 侧面烘托 ③情节
(一)正面描写
1、肖像描写及作用
肖像描写:容貌、神情、衣饰、姿态等。
作用:(1)表现出时代的特点;(2)表现出人物的特征;(3)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
2、语言描写及作用
语言描写:对话和独白。 语言要富有个性特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特定的环境)
作用: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心理和性格特点。
3、动作描写及作用
动词:要精选词语,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形象、生动。
作用: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
4、心理描写及作用
心理描写:用内心独白刻画;用景物描写刻画;用传神的动作刻画;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从旁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分析;用对话刻画。
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5、细节描写及作用
细节描写: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的刻画。
作用:① 具体、生动、鲜明的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② 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③ 凸现作品的主题。
(二)侧面描写及作用
侧面描写:指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侧面描写总是同正面描写相结合,相得益彰,对描写和介绍人物起了很好的作用。
1、景物衬托:用写景来烘托人物。
2.人物烘托:从其他人物的客观反映中表现人物的特征。
3、人物对比:用与其它人物作比较,衬托的方法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
(三)如何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关注影响他们性格的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
2、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因为典型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
3、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的性格;
4、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
◆概括人物形象的表达形式:时代﹢思想性格﹢地位身份﹢具体分析
(四)如何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围绕作品本身,结合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目的以及人物性格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人性是底线;
2、评价人物在作品中的性格、思维方式、对故事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3、人物是否经典,是否代表当时某一种人,是否也影射某一些人,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存在此类人。
例如《项链》中的马蒂尔德、《围城》中的方鸿渐、《阿Q正传》里的阿Q、葛朗台、于连等
二、情节结构
◆ 高考考查点:概述情节内容、分析作用、体味艺术(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或空白式的结尾)
(一)关于情节
1、情节要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2、分析概述情节的方法:
⑴ 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可以此为据划分层次;但如果有运用倒叙或省略某部分情节等特殊情况,则要注意。线索是情节发展中的脉络,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不仅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场面组成情节,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
⑵ 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⑶ 如事件比较复杂,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⑷ 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3、对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制造波澜)。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作用: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4、情节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③表现并发展人物性格; ④线索或推动故事发展;
⑤照应前文; ⑥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⑦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从结构要素上看,与情节相关的有:线索、过度、照应、伏笔、开头、结尾等
◆ 高考对结构的考查点:概括层段内容及其作用、理清层段思路、分析线索及其作用
1、概括层段内容。⑴原则:以文本为基础,不照搬原句;不求华美,但求准确。⑵方法:提取要点;抽象说明;综合归纳。具体是——描写改陈述;具体改抽象;铺陈改概括;含蓄改浅显。
2、赏析结构艺术。即鉴赏作品如何组织成文的构思技巧。构思技巧的鉴赏要点:(1)文章线索;⑵结构安排特点——时空转换,叙述方式,承上启下,铺垫照应,设置悬念;⑶行文布局特点——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⑷行文思路特点——组材顺序,详略如何等。
3、小说线索
⑴ 线索类型:①以人为线;②以物为线;③以事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时间为线;⑥以地点为线。要注意线索有单线、双线(明线、暗线)之分。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这条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
⑵ 线索作用: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是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②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主旨。
⑶ 分析线索答题模式:点明线索 + 分析作用
4、不同位置的层段的作用
⑴ 文章或段落开头: 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⑵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连接线索;自然过渡。
⑶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②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③卒章显志,点明题旨;④强化情感,深化主旨;⑤引人思考,意蕴无穷。
三、典型的环境描写
(一)自然环境的作用
高考考查点:概括特点、分析作用
自然环境: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写景必须与人物的思想、活动构成有机联系,不能孤立地写景。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概括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可用的术语:恬静、优美、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生机勃勃、瑰丽雄壮、虚幻缥缈等
作 用:①交代时间地点和背景;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突出人物性格或心理;⑤烘托人物心情;⑥衬托人物情绪;⑦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⑧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如《药》的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风雪的描写。《祝福》最后一段描写。
(二)典型社会环境的作用
社会环境: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高尔基将它比作是“风俗画”。
社会环境的作用:①展示人物活动场所;②揭示产生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③揭示决定人物行动的因素;④预示人物的悲惨命运。例:《孔乙己》
四、把握小说主题
◆ 高考考查点:概括小说主题、分析小说主题
1、什么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
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1)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 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如何概括小说的主题:
⑴ 从小说的标题和结尾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⑵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⑶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⑷ 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⑸ 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3、主题表述形式: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反映了……社会现实(歌颂赞扬了…… 精神,讽刺批判了……社会现象,控诉了……制度的罪恶 ),揭示了……人生道理(对…… 现象进行了反思,表达了…… 感情,寄予了…… 希望,呼吁人们…… )
五、鉴赏小说艺术特色
(一)题 目
1、作家拟题方法:
⑴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洗澡》2010辽宁卷
⑵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面包》2010广东卷
⑶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实物为题。《百合花》《甜甜的泥土》《窗》
⑷ 以主要人物为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
⑸ 以特定环境为题《荷花淀》
2、如问“以此为题好在哪里”,答案模式: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 标题作用。
3、标题的作用:
⑴ 具有象征义;如《百合花》 ⑵ 语带双关;
⑶ 作者情感的出发点; ⑷ 反映小说主要内容;如《洗澡》
⑸ 是小说的线索 ⑹ 暗示小说中心
⑺ 精巧新颖,吸引读者
(二)表达技巧
1、人称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作者叙事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以第一人称写的,又可以分为两类:(1)“我”参与整个情节发展的;(2) “我”是线索人物。
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
几种人称结合使用,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中亲切的氛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变换人称的写法:缩短作者和读者、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感情距离, 表意真挚,抒情浓烈,使对方有一种更为真切的感受。
2、叙述方式:
考察点——作者的叙述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晰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插入交代说明,完毕后再回到原来的叙述中。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追叙):对前边叙述的事件作简短的补充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故事的完整性,使结构更为完整。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表达方式
考察点——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分类——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4、表现手法
⑴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⑵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⑶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⑷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
衬托、渲染、伏笔、照应、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5、行文结构安排
考察点——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分类—— ⑴ 巧设悬念 ⑵ 巧合误会 ⑶ 伏笔照应 ⑷ 抑扬
⑸ 首尾呼应 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⑺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突转)
⑻ 承上启下 ⑼ 起承转合
(三)语言特色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叙述要简明、流畅,描写要生动、形象,抒情要真切、感人,议论要精确、深刻。
1、重要词语的含义
⑴ 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 重要句子的含义
⑶ 分析句子的作用
2、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⑴ 作者叙述语言的表现力——简洁、传神、生动、形象、含蓄
⑵ 小说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身临其境
⑶ 体会语言风格——朴素,自然、简洁明快、华丽,凝练隽永、委婉含蓄、幽默,机智,辛辣、讽刺,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烈澎湃……
3、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关照修辞手法,从语言运用角度,品味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
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
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色彩鲜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 领会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首先要明白,什么样的语句是优美精辟的。那些具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在关键之处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传神的句子就是优美精辟的语句。其具体表现为:①深刻提示主题的句子;②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③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要找出这些句子并不难,在作品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a.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b、到文章结尾处去找;c、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
(2)鉴赏这些优美精辟的语句。这就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挖掘其隐含在精彩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即对主题的表达作用。这里关键是要把握好小说的主题,把握好时代背景,把握好人物的性格,把握好贯通的情节即上下文的联系。掌握了这些规律,通过认真的思考,对小说及其他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就逐步提高。
★记叙文专题
◆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一、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注意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三、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1、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四、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五、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并说说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2、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六、本文运用第…人称在文中有何作用?
人称的作用+具体内容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七、某一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请你理解某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1.从本句入手(写出了……)注意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2.看句子所在语段
3.结合句意理解句子
作用:1.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八、请你对某某句子加以品析。
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九、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感染读者)
十一、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如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十二、请你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内容概括的方法:①文章标题法; 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
十三、请你概括人物性格。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注意此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周围人对他的评价);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十四、请你概括文章主旨。
1、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意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十五、请你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十六、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答题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
十七、这个故事(事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这类题目更强调学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是目前考试中使用率比较高的题型。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
思考顺序: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怎样概括。
十八、给文章拟个恰当的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十九、请你判断已有标题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另拟几个合适的标题。
从多角度拟题,但要紧扣中心。
二十、人物事件拓展:本人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
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或把握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寻找合适答案。
二十一、主旨拓展:请用广告宣传或对联体现本文主旨。
掌握广宣传语对联的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定。
二十二、阅读本文后,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二十三、请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仿写两个句子。
1、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
2、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力求形神兼备。
二十四、本文选取的材料有何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二十五、说说本文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二十六、说说本文语言有何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二十七、某某画线句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二十八、说说某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本意+引申意+作用)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二十九、说说某某画线句的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三十、本文主要运用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三十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三十二、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三十三、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1.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
2.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或者
1.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2.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说明文专题
◆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一、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有时还可以抓首括句和中心句。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二、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1、看题目2、在首段中找3、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三、概括某某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方法:看题目、看首段、看关键词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四、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五、本文或某某段落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六、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答:本文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起到了……的作用(根据下列作用具体来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七、说说文章引用神话传说、故事、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的作用。
开头:引出说明对象,增强文章趣味性。
段中:增强说明文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说明事物更准确。
八、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1、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的说明顺序对……(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九、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或XX词好在哪里?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XX词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十、你认为某某段中的“XX”一词能否替换为“XX”词语?并说明理由。
(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5)XX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十一、你认为“XX(限制性词语)”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表态(能删还是不能删,一般是不能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意思显得绝对化。(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十二、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谈谈你的体会。
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结合十、十一题,说明其作用。
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十三、指示代词的含义:指示代词“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十四、说说你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
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十五、说说你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十四题)
十六、请你概括提炼某某相关信息。
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②
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③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十七、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角度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角度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十八、在第某某段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相连贯。
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
十九、请你运用画线部分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再补写一段话。
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十、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二十一、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二十三、请你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要符合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十四、请对本文(说明文)的写法加以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模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中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二十五、请结合某段内容,为某某说明对象下个定义。
使用判断句式:……是……(力求做到语言准确、严密、简明)
二十六、请你说说本文为何不对……事物加以具体说明?
答:为了扣住文章中心,使文章更简洁,中心更突出,所以把联系不紧密和无关的内容省去。
二十七、请结合文章内容,为第…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句式:为什么会(要)……呢?这是因为……(必须结合上下文内容综合分析)
二十八、文章前后内容是否矛盾?说说你的意见。
注意从内容和角度两方面去对比分析
答:不矛盾,因为……内容是从……角度来看的,而……内容又是从……来分析的,所以两个内容并不矛盾。
二十九、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
1.提示说明对象及特征;
2.引起读者关注。
★议论文专题
◆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一、请简要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的例子,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的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二、请简要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有两个方面:
(1)明确论据类型;
(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填论据类型)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填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三、请为文章再补充一个适合的论据。
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四、说说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或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③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④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⑥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⑦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⑧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五、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1、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
以上两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2、结尾的内容有: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
六、请简要分析本文(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两个角度:
(1)语言风格;(2)语体特点。
语言风格的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七、请简要分析本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详见第4页“修辞方法及作用”部分)
(2)论证方法:参考第8页“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②以……论证方法为主。
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八、请说说某某文段(或句子)的结构作用。
(1)引出下(全)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作答。
如开头段的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第9页五—2“结尾的内容”回答。
九、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找论点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
Ⅰ看题目(标题就是中心论点:点明论点或论题);
Ⅱ察首尾(开头或结尾提出中心论点)(开头:“总—分”式或“总—分—总”式;结尾:“分—总”式);
Ⅲ找中间(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注意:不要把分论点当成中心论点。
第六板块 作文
★答题注意事项
1、审题(至少花5分钟)
(1)理解原材料与话题,根据原材料提炼观点,注意观点中一定要出现话题。
(2)分析话题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修饰关系、并列关系、无限制关系。
(3)根据话题中词语关系重新确定观点。若是修饰关系则要突出修饰语,若是并列关系则要突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若是无限制关系则要缩小范围。
2、确定选材范围
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选材范围。如教育、亲情、友情、环保、时势、战争、腐败、做人、人文等。
3、确定文体
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哲理散文、杂文、议论文、记叙文、寓意小说等,不要刻意采用创新文体,否则东施效颦。尽量避免选择科幻小说、编故事、童话、寓言等弱智文体。
4、 确定分论点
在草稿纸上列出三个以上分论点,以体现思维有深度。
5、 拟写标题
切忌无标题或以话题为标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拟题:运用修辞拟题,引用俗语拟题,化用古语拟题,借用成语拟题,套用流行语拟题等。
6、 写好开头。
切忌抄原材料。入题要快。要展示自己的文采,让改卷老师先入为主。
7、主体段落有层次
应试作文上最忌首、腹、尾三段组成的“猪样式”结构。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一般要求分成5—8段就可以了。
8、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9、话题出现频率。话题在正文中要经常出现,以免有套题、偏题、脱题的嫌疑。
10、要展示文采。多使用成语,多使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多引用古诗词名句,多引用名言警句,多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多用短句避免长句。遣词造句要用情感。
11、内容要有时代感
切忌使用老掉牙的材料。应活用近几年发生的带时代感的材料,如奥运精神、印度洋海啸、十大感动中国、中日关系、连宋来访、创建和谐社会、二战胜利六十周年、学生减负、中美贸易纠纷等。
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不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写早恋等敏感话题。
记叙文最好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情而“抒情”,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
12、结尾。结尾要展示自己的文采,有韵味。让改卷老师刮目相看。
13、字数
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
14、书写
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虽好看,不易辨认也并不好。要写楷体字,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要写草字,以免妨碍辨认。
15、卷面
今年高考语文采用网上阅卷,所有题目都答在卡上,再经扫描进入电脑。若卷面不洁将极大地影响得分。
16、错别字
高考作文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错别字不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