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题库 85页

  • 773.50 KB
  • 2021-05-13 发布

高考古诗鉴赏题库

  • 8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古诗鉴赏与试题汇编 第一讲 考纲点击 ⒈《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 ⒉《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第二讲 考情分析 近年来高考诗歌命题有以下特点: ⒈取材多样化。唐诗宋词虽然仍占主要地位,但古诗、元曲、明清诗词也有录用。 ⒉题材丰富多彩。遍及田园、山水、咏怀、羁旅行役、边塞、风物、咏史等多个侧面。 ⒊考查方式多样。除传统的单诗鉴赏外,2007全国高考卷中,比较鉴赏的比重明显加大,共有5套考查了比较鉴赏,其中浙江卷将三篇作品进行了比较鉴赏,一首唐诗,一首金词,一首元曲。 ⒋主观题型是命题的主流。除上海卷有1题采用客观题外,其余各卷均为主观题。 ⒌考查综合程度高。往往有将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单独考查其中一个方面的很少。 ⒍分值一般设定在6~8分,题量大多为1~2个。 第三讲 诗歌鉴赏五步程式 第一步,先读全诗分类别。 古诗鉴赏是较难的知识,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矣。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 ⒈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⒉咏史怀古诗 ‎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⒋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⒌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⒎即事抒怀诗 ‎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⒐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⒑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⒒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⒓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分清是哪一类诗,其思想内容就有矩可循了,如: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又如: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从题目“湖上”、“晴”、“雨“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应该是借景抒情诗。这样,我们接下来的鉴赏就有了方向性。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在试前内心不安的心情的。 根据诗词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 v 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v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v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v 仰慕 追慕 留恋 v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 v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 v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v 讽刺 指斥 控诉 第二步,后半部分找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诗歌的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所在。古代诗歌往往是先写景而后抒情,而这个“情”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所在。例如: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宋王朝本在北方,迁都于此亦是“游人”。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第三步,前半部分寻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 关于意象和诗的关系,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郑敏《英美诗歌研究》)这话也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㈠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希望荒凉 偏僻 伤春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寒鸦):小人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5、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6、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8、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思归 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9、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  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      信:鸿雁、尺牍、尺素 后庭花:亡国。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 ㈡评价诗歌的意境特点 1.什么是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名言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当一些人物.景物的形象处在客观世界里被我们观察时,那些只是“无情无意”的物象。当诗人以自己个性化的带有特定情感的眼光观察了,并择取物象的某方面特征付诸毫端的时候,这些物象就被称之为意象。而统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组意象,就是意境。 2.体味意境的基本方法:从意象的形声色味等特征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的美丑、高低缓急、明暗、香臭等属性,并依人之常情,由己及诗,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推断过程中注意主次关系的取舍。 3.常见的评价意境特点的词语——注意词意的轻重、侧重点等细微差别: 壮阔    阔远(阔大悠远) 雄奇优美  雄浑苍劲  雄浑壮观 富丽堂皇 瑰丽 明丽 淡雅  恬淡自然 恬静    安谧   幽静  和平  生机勃勃 繁华热闹   深远 幽深 奇险  迷濛  迷茫 飘渺 虚幻/暗淡  幽暗  昏暗 荒寒 肃杀 萧条  萧索/   冷落 孤寂(孤独寂寞) 落寞(冷落寂寞) 悲凉 慷慨悲壮  悲壮苍凉  凄凉 凄惨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例如: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第四步,详读全诗五必看: 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⒈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  ‎ 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如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亲,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更何况有些诗歌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写的就是离别的思念,即对亡妻的忠贞和怀念之情。再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思故园”就可看出是思乡的主题。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⒉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 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直接用诗歌的意象命题,有的诗歌甚至在意象前直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都有利于我们借助诗歌的标题就能大体上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又如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如《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⒊借助诗歌的题目,在事件或背景中体味思想感情 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考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词人朱淑真,如果不寄寓着思念和愁绪,岂不怪哉?《江汉》更是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的事件,从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2006年北京卷的题目是《移居》: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如果考生能够对这首诗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这一类题目在诗歌中的数量最大,考生们应该重视。 ⒋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和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而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 ⒌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 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譬如说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王维诗含蓄生动,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表达思乡,反战,建功立业等主题。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糜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从题目切人,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有些诗歌的题目有提示全篇作用,如果从此切人,便容易抓住理解诗歌的关键。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如杜甫五律《倦夜》,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这些问题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若能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诗歌,则必事半功倍。例如: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题目为“送友人”,从题目我们即可推知这应该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中“闻笛”,笛声“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了。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就解题而言,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容易找出诗里第三联中的“诗眼”——“咽”、“冷”,因为只有这两个字才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雍陶《题君山》的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赵师秀《约客》的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再如《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在未读诗句时,就已明白了诗的情感主旨——思念。 再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从题目都可推知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 当然,要真正透彻地了解诗歌内容,领会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得对内容做精微的鉴赏。然而,因为题目是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仔细揣摩题目意思作为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㈡必看作者。 即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 ⒈知人 ⑴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读到刘禹锡就应想到他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⑵还要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 儒家的“入世” (也叫“用世”)思想。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 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高适、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 佛家的恬淡.虚无.静修。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例如“诗佛”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鹿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道家的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 “不为天下先”.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等。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儒释道互补。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苏轼:三家互补---- 《临江仙》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⒉论世 诗歌鉴赏 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⑴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⑵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 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⑶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⒊具体分析 诗人的生平、背景与思想往往决定着他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说每位作家具有怎样的风格是就其多数作品而言的:李白也会有反映现实的文字,杜甫也可以浪漫;“豪放之祖”苏轼也会写出婉约动人的作品,“婉约之宗”李清照也可以写出豪迈慷慨的作品。比如苏轼就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怀念他去世多年的爱妻,写得可谓凄楚动人、催人泪下;李清照有《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鉴赏诗歌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但仍须结合诗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㈢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一首诗歌,一旦给了注解,往往有重要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诗歌写作的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在读完整首诗后,回过头去,结合诗歌本身细细阅读注解。 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歌的内容。读这样的序言可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如: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 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词下面的小序:“梅花词和杨元素”。从小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和词,而且内容是写梅花的,这对我们读懂诗歌内容就很有帮助。 ‎ 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词中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另外,在诗歌鉴赏中,为充分理解诗歌,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对于这些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意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准备。 ㈣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后两句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诗歌鉴赏题问题的设置是紧紧围绕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这一步我们要从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 这一步是十分重要的,往往通过这一步就可以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五步,回头审视析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共四大类,也可归并为三大类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例如: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第四讲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诗歌鉴赏题选材大都是唐诗、宋词、元曲,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如何让他们在紧张复习中轻松而又有效地攻克这一难题,是我们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诗歌鉴赏 的题型很多,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近年常见常考的每一种题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每一种题型总结了相应的一套答题模式。以最新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展示如下: 一、炼字型 ⒈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 ⒉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⒊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⒋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后面三点可概括为: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 ①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  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⒌答题示例: [示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17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高考标准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示例二]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示例三] 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四] 2007年全国卷II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二、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⒉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⒊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⒋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以上四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⒌术语链接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C.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 含              义 意象 含              义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 象征离散 梧桐 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兰花 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竹 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 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 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 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 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草 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黄粱 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②表现荒凉、偏僻 花开 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花落 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 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表 猴猿 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鹰 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杜鹃 哀怨、悲伤、凄凉 燕 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鱼 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 太阳 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细雨 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夕阳 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细雨 潜移默化的教化 月亮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暴雨 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露 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雪 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 ,冷清 霜 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春风 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西风 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浮云 表现游子漂泊、飘零 晴天 表现光明、欢娱 浓云 表现愁肠压抑 阴天 表现压抑、愁苦、寂寞 玉 象征高洁、脱俗  尺素 指代书信 吴钩 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 珍珠 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船 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红色 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 白色 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 绿色 象征希望、活力、和平 黑色 表现黑暗、绝望或神秘 蓝色 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 象征温暖、平和  紫色 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 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西楼 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 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落日 惆怅 冬雪 冷峻 秋雨 忧愁 流水 叹惋、时间流逝 落叶 失意、伤感 丁香 指愁思或爱恋情结 大漠 苍凉 旷野 凄清 美酒 壮行 红豆 相思 竹林 闲趣、隐逸 孤灯 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秋虫 凄凉 故园 乡愁 烛 相思、别愁 枯藤 萧瑟、荒凉 古琴 知音 古道 荒凉 飞鸟 空远 长亭 送别 楼兰 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关山 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阳关 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莲 “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 阑(栏)干 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孤雁 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 悲凉、离愁别绪 梅子 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⒍答题示例: [示例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第12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高考标准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示例二]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示例三](20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果营造意境的。 ‎ ‎  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示例四](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一)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示例五]2007年陕西卷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步骤①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 步骤②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 步骤③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④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三、分析句意型 ⒈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⒉提问变体: ①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②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③简析这首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⒊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⒋答题模式: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⒌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7年福建卷第9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步骤①诗人独立水边,此时山雨骤然停歇,天地间一片寂寥。 步骤②这句诗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步骤③作者借景抒情,情蕴景中,使读者感觉作者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动于衷。 [示例二]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举头闻鹊喜。 问:试分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步骤(1)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 步骤(2)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庸懒。 步骤(3)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四、分析语言特色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⒉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⒊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⒋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⒌作家的语言风格举例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⒍诗歌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 王  勃 劲健婉畅 韩  愈 古朴奇险 陈子昂 古朴雄浑 柳宗元 明净幽峭  高  适 苍凉高壮 白居易 流丽坦畅 岑  参 雄奇瑰丽 元  稹 精警浅切  王昌龄 自然雄浑 刘禹锡 清新豪丽 王之涣 晴朗雄健 李  贺 奇诡璀灿 孟浩然 闲静淡远 杜  牧 俊爽明丽 王  维 幽静谐和 李商隐 幽婉典丽  李  白 飘逸豪放 温庭筠 精巧艳丽 杜  甫 沉郁顿挫 李  煜 凄婉柔丽 宋金 梅尧臣 朴素平淡 陈师道 雄劲幽邃 苏舜卿 轩昂奔放 欧阳修 清新疏畅  王安石 遒劲峭拔 晏  殊 闲雅婉丽 柳  永 伤感缠绵 苏  轼 豪放旷达  秦  观 清丽典雅 黄庭坚 瘦硬新奇 范成大 清新妩媚 杨万里 浏亮晓畅 周邦彦 富丽精工 陆  游 雄放流畅 李清照 凄婉清丽 姜  夔 峭拔雅丽  ‎ 辛弃疾 沉郁豪放 文天祥 沉郁悲壮  元明清 萨都剌 清丽俊爽 王  冕 纯朴自然 马致远 清隽流畅 关汉卿 泼辣清新  张养浩 警辟深远 睢景臣 新奇辛辣 于  谦 朴直浅近 顾炎武 苍劲沉郁  王士祯 含蓄清远 袁  枚 空灵浮坦 朱彝尊 清新疏淡 纳兰性德 抑郁婉约  龚自珍 清奇瑰丽 郑  燮 刚劲清新 黄遵宪 浅俗新颖 ⒎答题示例: [示例一]: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示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二诊)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标准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示例三];(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一)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步骤三)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1、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2、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3、怨气候酷寒。4、怨景色单调。 [示例四]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 ‎ [示例五] 2007年浙江卷第16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①刘诗含蓄深沉;吴词温婉悲凉;赵曲明快直露。 步骤②刘诗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步骤③这三篇作品语言特色各异,均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五、分析主旨型题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⒉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⒊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⒋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⒌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2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见前文)。 ⒍答题示例 [示例]2007年海南、宁夏卷第二大题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9、作者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步骤①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 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步骤②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六、分析技巧型题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⒉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⒊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⒋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不借助外物——直抒胸臆——情在直接抒发的语句中。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 ※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清•诗丐《绝命诗》) ※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晚唐•罗隐《自遣》) ※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名氏《四喜诗》) ※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 ●间接抒情 ⑴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诗人的心志。 ⑵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 ①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④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与情的关系。 第一,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如张继的《夜桥枫泊》。 第二,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①触景生情: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 ②‎ 借景抒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弦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如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④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⑶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处。 即事感怀诗:就是作者心中有某种情感,由于外界某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的触发,从而将其激发,引发出诗人的感情或议论。 描写手法主要有: ①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上)‎ 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一) ‎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 评分参考: 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观 猎 王维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 汉江临泛 王 维 ‎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 ‎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 ‎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 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          清平乐 李清照 ‎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 分)‎ ‎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江 楼 旧 感  赵嘏 ‎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 答: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苏武庙 温庭筠 ‎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 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 “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1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 商山早行 温庭筠 ‎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 送人归东 温庭筠 ‎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1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        昭君怨 郑域 ‎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 答:(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 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1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落日怅望 马戴 ‎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 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 ‎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 ‎ 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 蝶 恋 花 苏 轼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分)‎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2分)‎ ‎ 答:(1)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2分)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二三两句把视线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何等的旷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2)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1分)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1分)‎ ‎19、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 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 海棠 苏轼 ‎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 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浣溪沙 苏 轼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2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6分)‎ ‎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 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 E.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  答:[  ][   ]‎ ‎(2)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 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 答:(1)A D(这两项错误同源。苏轼这首词是记实抒情,不是追忆往昔。与其他谪官不同,苏轼对异地风物不加排斥,他心胸开阔善于发现美、赞颂美。在我国词史上讴歌海南之春,苏轼开先河。)(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多于两项,本题不得分。)‎ ‎(2)答案要点:①诗人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②“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渲染,另有一番情趣。(共2分,每问1分。如对这段用字有非议,言之成理亦应赋分。)‎ ‎2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_分)‎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2_分)‎ ‎ 答:(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 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2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 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25、阅读唐代诗人刘叉的两首小诗,完成(1)—(2)题(6分)‎ ‎          偶 书    刘叉 ‎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刘叉 一条古时水,向我心中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 (1)填空: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偶书》中,诗人以胸中“磨损”的刀比喻 ① ‎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则是以 ② 。前者,诗中有“刀”,手中无刀;后者,手中有剑,诗中无“剑”。‎ ‎ (2)简答:诗人赠予姚秀才的只是一柄熠熠闪光的宝剑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答:(1)①受到压抑的正义感 ②流水比喻古代传下来的宝剑(共3分。第①处,1分;第②处,2分,缺“古代传下来”扣1分。填写的文字意思对即可。)(2)解答指要:末句“勿薄细碎仇”,是赠剑时的嘱咐;“薄”,迫近。(3分。抓住末句,言之成理即可。)‎ ‎2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 幽居初夏 陆游 ‎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诉衷情 陆游 ‎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3分。‎ ‎2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 义?‎ ‎②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③ 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答:① 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 ② 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 ③ 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2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游 山 西 村 陆 游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这首诗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联作简要的赏析。‎ ‎ 答:(1)写出了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2)反映作者观赏景物的欣悦。(3)揭示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能够引发广泛丰富的联想。(4)对仗自然、工整。(答出三点即可分,每点2分)‎ ‎30、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 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二) ‎ ‎3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1)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答:(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3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小 池 杨万里 ‎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取景别致,试作简要赏析。‎ 答:用“眼”形容泉小,用“无声”说明流细,“尖尖角”说明荷叶初出,也突出了小蜻蜒为小动物。作者所选景物小巧天真,别致有趣,动静结合,令人神怡。‎ ‎3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水口行舟 宋?朱熹 ‎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 ①‎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2分)‎ ‎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 ‎ 答: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分。答案中含三个要点,错一个点,扣1分)‎ ‎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2分。每一点各1分。)‎ ‎3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 倦 夜 杜甫 ‎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 答:(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3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孤 雁 杜甫 ‎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答:(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3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 日 暮① 杜甫 ‎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 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2‎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3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4分)‎ ‎ 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3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诗眼”分别“自”、“空”。(2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2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的情怀。)(2分)‎ ‎3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4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4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孤雁二首(其二) 崔涂 ‎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 *矰缴(zēng zhuó)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 这首诗题为'孤雁','孤'是全诗的关键。可是,诗中只在最后一句才点出这个字。你认为诗中除了'独'字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孤'字?试举两例说明。‎ ‎ 答:暮雨相呼失--'失',失群,在傍晚的冷雨中,他长鸣着呼唤伙伴,可是哪里能找得到:寒塘欲下迟--'迟',它想在一处寒塘歇歇脚,由于身孤影单,胆怯心疑,迟迟不敢下落:关月冷相随--它飞越层层关山、重重险塞时,只有冷寂的月光与之为伴。总之,诗人除了直接描写孤雁之'孤'以外,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暮雨中的相呼而失,寒塘上的欲下而迟,飞行中的云低月冷,都是孤单的结果和表现。共要求答出两点,每答对一点,2分,分析恰当1分。‎ ‎4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早 梅 齐己 ‎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 答:(1) '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3分)‎ ‎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 凉州词 王之涣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 ‎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 ‎4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客中初夏 司马光 ‎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 ‎ 答:(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各1分)‎ ‎(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 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伤口分析,只给1分。‎ ‎4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 ‎46、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 ‎ 北斋雨后① 文 同 ‎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 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 (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 答:(1)B C(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 ‎(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只就其中一项回答。意思对即可。)‎ ‎4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雨过山村 王建 ‎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 ‎ 答:要点:(1)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尤绕。(2‎ ‎)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意象甚美。(3)含蓄不发,摇曳生姿。(6分。要求扣住前人评述的“心思巧词句秀”进行赏析,表达简明通顺。有欠缺酌扣。若另有创见且合理,酌情给分)‎ ‎4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 (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节的情景。(2分)‎ ‎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4分)‎ ‎ 答:(1)重阳(2)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4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1)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因此,他主张将“千里”改为“十里”。要不要将“千里”改为“十里”?为什么?请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不要。(1分)本诗题为“江南春”,用“千里”二字既切合题意,且照应题中的“江南”二字。(2分)全诗泛写江南春色,所写之景并不限于一处,即使改成 “十里”,“莺啼绿红”也未必能听得见、看得着;而用“千里”二字,诗中所写的景象更加开阔,全诗诗味也更加浓郁。(3分)‎ ‎5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渡桑乾 刘皂 ‎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 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论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 答:无端,是没来由,也就是诗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渡,就是再渡。(2分)(2)这四个字,十分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做客并州,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4分)‎ ‎5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甘草子 柳永 ‎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 答:(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无侣”(或“单栖”)‎ ‎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5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 八声甘州 柳 永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 答:(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5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 踏 莎 行 欧阳修 ‎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 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 ⑵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55、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 ‎)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 (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5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题。(6分)‎ ‎ 春 兴 (唐)武元衡 ‎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梦抒情。‎ B.诗题为“春兴”,通过对“柳”“雨”“花”“风”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早春图景。‎ C.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与白居易诗中“莺语花底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以“春”贯穿始终,构思巧妙。‎ ‎(2)诗的后两名既写惜春之情,又有思乡之意,请分析其写作特点。‎ 答:(1)B C(每答对一项1分,共2分)‎ ‎ (2)这两句语言平易,但使用拟人手法,想象独特。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一吹一逐,富有表现力,使人联想到诗人家乡也是春天。仿佛诗人在梦中伴随春风,一起回到故乡,又仿佛诗人舍不得春天,而追随春风而去,形象的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答出特点2分,分析正确2分,共4分)‎ ‎57、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瀑 布 李 忱 ‎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 答: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5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 饮酒 陶渊明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 答:(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59、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归田园居(之三) 陶渊明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1)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 (2)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 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6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        如梦令 严蕊 ‎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 ‎ 答:(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2)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 ‎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 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三) ‎ ‎6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      暮过山村 贾岛 ‎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 ‎ 答:(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6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 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 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6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6分)‎ ‎     望江南 李煜 ‎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 答: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 ‎(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 ‎(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6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村 行① 王禹稱 ‎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 ‎ 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 ‎6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西楼 曾巩 ‎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 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3分)‎ ‎[前问1分,后问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3分)[前问1分,后析2分。意思对即可]‎ ‎6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 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  ③‎ 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 6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 答: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6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6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引”和“衔”。(2分)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或:“引” 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2分)“引”和 “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2分)‎ ‎7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月下独酌 李白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①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②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7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请简析“长安一片月”一句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2分)‎ ‎(2)这是李白的一首古诗。清朝人田同之觉得末两句多余,如果删掉而成一首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田同之的说法?为什么?(4分)‎ 答:(1)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2分)‎ ‎(2)同意,“玉关情”即思念良人,渴望良人平定胡虏早日回家团聚,已涵括后两句的诗意,去掉更加精炼含蓄。‎ 不同意,有了这一句,使思想内容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或:就使亲人之情上升到国家之爱,境界提升了一层。)(4分)‎ ‎7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7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 答: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7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 谒金门 冯延巳 ‎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7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 ‎ 答: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       的手法。‎ ‎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 ③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7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 点绛唇? 屏却相思 王国维 ‎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 ‎(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3分)‎ ‎(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3分)‎ 答:(1)“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意思对即可。释词1分,析前两句意思2分,共3分)‎ ‎(2)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凉月”以“纷纷”形容,“丁香”以“雪”喻之,无理而妙绝。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寒冬之 “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堪称绝妙。(意思对即可。3分)‎ ‎7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 谢亭送别 许浑 ‎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78、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6分)‎ ‎ 山行即事 王 质 ‎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①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②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①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7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3分)‎ ‎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分)‎ ‎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8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8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鉴赏。‎ ‎ 宿建德江 孟浩然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8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83、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 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8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 枫桥夜泊 张继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8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 兰溪棹歌 戴叔伦 ‎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1)仰视 低头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8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1)答案要点: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2)答案要点: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8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答:(1)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 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88、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 锦 薛 莹 ‎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 (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89、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咏 风 王 勃 ‎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答:(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 “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90、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9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 (1)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 (2)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1)“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2)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9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 答: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 ‎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 答: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9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 梅 花 王安石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 答: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9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 乌衣巷 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1) 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 答: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 (2) 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答: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9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 词 刘禹锡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 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 高考古诗鉴赏题库(四) ‎ ‎9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 晚 春 韩愈 ‎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 答:(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9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夏 意 苏舜钦 ‎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 答: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 答:是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9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登鹳雀楼 畅当 ‎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 问: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 答: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9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 (1) 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答: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 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10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新年作 刘长卿 ‎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 答: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 ‎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 答: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10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古人评刘长卿的诗,说他因遭贬谪,其诗“多凄怨语”。此诗写朋友皇甫侍御来访之“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心中之“喜”的。‎ 答:全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夕阳映照着偏远的荒村,深秋时节落叶纷纷,路无行客,雨断野桥,涧水乱流。在这样偏僻、孤寂的荒村,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暮秋时节,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如何不高兴。(说出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的意思,即明确本诗的表现方法,得2分,能够抓住本诗所写的典型景物(选二、三处即可)加以描述,得2分:表现出因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而高兴的内容,得2分)‎ ‎10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闺 怨 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1) 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 答: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 答: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10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么?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10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 台 城 韦庄 ‎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 (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 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 ‎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10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答: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2)《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 答:合理。本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和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用自然景物的变换来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写得不着痕迹,朴实无华,余味无穷。‎ ‎10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独 不 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1)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2分)‎ ‎ 答: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4分)‎ 答: 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其它说法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10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中“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同意吗?请作简要分析。‎ ‎ 答: 同意。它使通常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出豪迈的胸襟和气慨。‎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评价。‎ 答:第一、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颠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象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第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第三、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融入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10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6分)‎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多家认为是唐玄宗时的著名琴师,音乐圣手。具体身世末详。②高适(700—765),唐诗人,诗与岑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并称“高岑”。③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暗景色。‎ ‎⑴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色?有何作用?(3分) ⑵送别诗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3分)‎ 答: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的荒寒壮阔的景色;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答少于三点扣1分;荒寒壮阔,1分;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1分)‎ ‎⑵而后两句,作者一扫前两句的落寂悲苦,表现出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1分)劝慰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有这样好的朋友的而感到自慰。(2分,后一句不答亦可)能讲出道理亦可给分。‎ ‎10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 答:本诗写的是暮春时节。(2分)风送落花,漫天飞舞,落到田间小路,落到斜阳将沉的地方。诗人感慨身世,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易逝。诗人念此,难怪伤感断肠了。(4分)‎ ‎1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第二联的妙处(80字左右)。‎ 答:“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1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分)‎ ‎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112、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1)—(2)题(6分)‎ 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 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 ‎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 ‎ 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 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 ‎(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3分)‎ 答:(1)A B(A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项说作者听闻“成边将士吹箫抒怀”‎ ‎,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3分。)‎ ‎(2)提示: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3分。言之成理即可。)‎ ‎1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乡 思 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1)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2)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答:(1)属于第一种。(2分)(2)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114、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6分)‎ 南 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2分)‎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4分)‎ 答:(1)主题都是表现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2)《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1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天仙子?送春 〔北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诗人暮年伤春之作,上阕直接抒情,下阕即景生情,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向为前人称道,请你说说其中哪两个字最见诗人的描写功夫?为什么?‎ 答: ①其中的“破”“弄”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②这一句生动细致的描写出云散月开,原来未必尽情显现的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相对于上半阕的伤感,衬出了作者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闪烁出的一星快乐的火花。③而另一方面,这两个字又都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 要求:三点,写出情感上对上文的衬托2分,写出对下文的呼应2分,对“破”“弄”二字写景内容的准确把握2分。‎ ‎1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①,朝朝马策与刀坏②。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④。‎ ‎【注】 ①金河:即黑河。唐时设金河县,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因水中泥色似金,故名。玉关:今甘肃玉门关。②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佩环、“马策” 和“刀环”分别指代战马和武器。③青冢:指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④黑山:一名黑虎山,在今呼和浩持市附近。《木兰诗》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 ‎(1)《征人怨》开头两句中的“复”字、“与”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征人怨》一诗中的“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两句是用什么方法表现了征人怎样的生活和心惯?一个“绕”字有怎样的合蕴?‎ 答:(1)《征人怨》开头两句写唐代征人年年忽东忽西,马不停蹄,天天策马提刀,操练征战。其中的“复”字、“与”字最能体现当时征人这种生活单调重复、无尽无穷的困苦情形,怨情自然透出,体现出征人孤独凄清的感受。(2分。意思答对即可。)‎ ‎(2) 诗人将“白”、“青”、“黄”、“黑”四种冷色调的颜色融入诗中,让“三春”和“白雪”“青冢”之间构成极不协调的关系,又用万古奔流的黄河反衬人生的短暂,不仅说明了唐代征人的生活异常悲苦凄凉,而且表现了当时征人心灵深处的愁苦,蕴含了一种抑郁难舒的“怨”气。一个“绕”字,蕴含了当时征人如九曲黄河般的“怨”情的曲折、汹涌和无法断绝。(4分。答对第一个问题给3分,答对“绕”字的含蕴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欢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2分),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2分)。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漠(孤寂)的心情(2分),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评分标准:找出诗句,2分;叠字在句中的含义,2分;结合诗歌内容正确写出诗人的情感,2分。‎ ‎11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咸阳值雨 ‎ ‎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 晓云将入岳阳天。 ‎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3)《咸阳值雨》首句用一“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次句用“空蒙”二字表现出什么情景?‎ ‎ 答:(1)《咸阳值雨》表达了闲适之情(或愉悦之情等),《宿城南亡友别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伤之情(或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等)(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 (2)《咸阳值雨》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城南亡友别墅》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两个“还似”‎ 由今及昔,由此及彼,由实及虚,通过活跃的联想构成了奇妙的关联)‎ ‎(3)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 ‎119、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 春夜喜雨 杜甫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春 雨 周邦彦 ‎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答:(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住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12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6分)‎ ‎                咏赤壁     李 白 ‎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                赤壁诗     杜 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注】铜雀:铜雀台,建安15年曹操建于魏国都城。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3分)‎ ‎ 答:(1)C E (C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E 杜诗没有“对曹军兵败的惋惜“)(3分,对一项得1分,两项全对得3分)‎ ‎ (2)示例①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示例②‎ 末句用典兼以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3分,抓准角度1分,结合诗句1分,效果分析1分)‎ ‎12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汴河曲  [唐]李 益 ‎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 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 答:(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 采莲曲 王昌龄 ‎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采莲曲 白居易 ‎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 答:⑴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⑵欢悦、惊喜。‎ ‎12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柳 李商隐 ‎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 咏柳 曾巩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 答:(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 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12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台 城 韦庄 ‎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鹿 柴 王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 答:①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②“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暗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12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 ;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王诗 。‎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意思对即给,每处1分,共3分)‎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12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 越中览古 李白 ‎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苏台览古 李白 ‎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 答: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12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咏 柳 贺知章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咏 柳 曾 巩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1)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 答:第一首诗的作者喜悦、赞赏柳;第二首诗的作者贬斥、嘲讽柳。‎ ‎ (2)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 答: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运用了比喻”、 “后者运用了拟人”也正确)‎ ‎128、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6分)‎ ‎[越调]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江上 (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两首词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 张可久词: 。‎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答:(1)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 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2)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专项训练(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ong),马笼头。‎ ‎ (1)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情趣,请简要分析。(4分) ‎ ‎(2)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 绛 唇 林 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   [注]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 ‎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4分) ‎ 答:               ‎ ‎ ‎ ‎   (2) 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 答:             ‎ ‎ ‎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 戴叔伦 ‎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②。 ‎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③。 ‎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④。‎ ‎[注释] ①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京城。②翻:通“反”。③风枝:风吹动树枝。④羁旅:客游他乡。晓钟:报晓的钟声。 ‎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故人相逢的环境的。(4分) ‎ 答: (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情?如何表现的?(4分)‎ 答: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 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 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释:① 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 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⑴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4分)‎ 答: ‎ ‎⑵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答: ‎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4分)‎ ‎ ‎ ‎ ‎ ‎(2) 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 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诗的第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据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答:                                  ‎ ‎                                     ‎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答: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流萤:即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传说腐草化萤。‎ 清人孙诛评价此诗道:“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二字逗出情思,使通身灵活。”‎ ‎(1)“卧看”二字逗出了怎样的情思?试作简析。‎ ‎(2)前三句是怎样为情思的逗出“层层布景”的?试作简析。‎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落日怅望 ‎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不超过80字)(6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诗里的“凉”字有何妙处?试作赏析。(4分)‎ 答:                                      ‎ ‎ ⑵“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游赏心亭①‎ 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4分) ‎ ‎(2) 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很有情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眯着眼向沙面窥视;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轻轻摇晃,大概是在梦中看见了鱼虾(2分)。词人由宿鹭眯眼假寐的生动画面想像到它梦见了鱼虾,想像合理,极富情趣。(2分)‎ 答案: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位身姿优美、性格开朗的浣纱女形象(2分)。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2分)。‎ ‎[词的鉴赏]‎ 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苍翠的林谷,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作者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览,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这首描写沿途夜景的《清平乐》即是其中的一首。本词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语言淡朴,别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上阕头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多趣。‎ 下阕头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总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妙处。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2、⑴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4分)‎ ‎⑵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②上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4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不结合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1分。)‎ ‎3、(1)①通过景物描写表现环境,故人相逢在秋天的满月之夜,京城的夜已经很深了。②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环境。秋风惊动枝头栖息的鸟鹊,露草里躲着唧唧鸣叫的寒虫。 (每点2分) ‎ ‎(2)①这首诗描写了和同乡偶然聚会的情景,表现了乱世相逢悲喜交集的复杂心理。②颔联以“还作”、“翻疑”作流水对,叙江乡故人偶集,真是难得,反而怀疑是不是在做梦;③颈联景中含情。④尾联写欢聚对饮,长夜叙谈,并以“畏晓钟”写害怕分离时间到来作结,深刻表达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友情的深厚。全诗心理描写真切而传神。(每点1分)‎ ‎4.⑴反衬手法;(2分)用上元(元宵)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诗人的颓唐潦倒,表现诗人悲从新来的感慨。(2分)⑵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能指出“笑”中隐含的含义,2分;并能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2分)‎ ‎5.(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点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多少年轻女子被掠进皇宫,终身禁锢于宫墙之内,青春活活葬送。这时古代女子的悲剧。古典诗歌中描写宫廷生活的“宫词”,常取此为题材,为不幸的宫女倾诉苦衷。武衍这首宫词,以深惋之笔,借景托情,描写宫女被禁锢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 ‎6.(1)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2分,设问、比喻各1分)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2分,答出“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 ‎(2)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2分,1点1分)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1分)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1分)‎ ‎【翻译】 ‎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7.【答案示例】 ‎ ‎(1)衬托(铺垫)。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给人一种亲切感。(意思对即可)‎ ‎(2)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嵩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 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只有青山能豁我胸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趣味,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 ‎8.(1)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2分,环境特点、作用各1分)‎ ‎(2)本诗“隔”字是写诗人与友人(崔雍崔衮)在地域上的距离(1分);诗人虽与友人(崔雍崔衮)有重城(高城)之“隔”,但对友人的思念却没有被阻隔,所以,一个“隔”字更显出双方在情意上的相通。(2分)‎ ‎(3)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1分)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2分)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2分)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1分)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 ‎9、(1)(4分)‎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4分)‎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10、(1)“卧看”二字逗出了宫女对爱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牛郎织女是中国坚贞不逾爱情的象征,他们虽银汉相隔,但仍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机会,而自己如花似眷却深闭宫中,流年似水。从而表现出对牛郎织女的向往,即对爱情自由生活的向往。‎ ‎(2)首句:居住环境布景。通过“银烛”“秋光”及因银烛、秋光而变得色调阴冷的画屏三个意象,勾勒出宫女凄凉的生活环境。次句:人物活动布景。通过“扑流萤”这一动作细节,表现出宫女生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第三句:自然环境布景。通过阴冷的“天阶”和“凉如水”的“夜色”表现出宫女内心的悲凉。‎ ‎11. 答:(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 ‎(2)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此勾起乡“念”;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生出无限伤感。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12、(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分)‎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13、⑴“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2分);同时也是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将情景融合在一起(2分)。‎ ‎                                       ‎ ‎⑵ 虚写,写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1分)。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1分)。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写出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2分)。‎ ‎14、(10分) ⑴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⑵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15. (1) ①“压”字形象地写出了城之高、城之固,突出了城的险峻。(2分)②也写出了水势的波涛汹涌。(2分)‎ ‎(2) ①前四句是写作者登高远眺,感慨江山依旧,物是人非。(2分)后四句是说如今的统治者不能吸取前朝教训,使作者忧虑而“怅然”。(2分)‎ ‎【 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问题。(2006上海)‎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时,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此诗。‎ 有人曾经将后两句改为“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来进行比较。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请具体说明理由。‎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四川)‎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思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的题目。(广州07年3月六校联考)‎ 水槛遣心①‎ 杜甫 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②轩:长廊。楹:柱子。③赊:远。‎ 请赏析画线句中“出”和“斜”两字运用的妙处。‎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的题目。 ‎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①,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注:①小山楼:诗人当时寄居之地。‎ 唐代诗人张继在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中有这样的描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那么,若将“两三星火是瓜洲”的“星火”换成“渔火”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见解。‎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 ‎ 出 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①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②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 忆秦城  咏桐    李清照 ‎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 (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理解。‎ ‎8.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小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 ‎ ‎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边的题目。  ‎ ‎    水槛遣心①  ‎ ‎     杜甫  ‎ ‎  去郭轩②楹敞,无村眺望赊③。  ‎ ‎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 ‎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②轩:长廊。③楹:柱子。③赊:远。  ‎ ‎  (1)填空:  ‎ ‎  这是一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体裁是        诗。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时令的美丽景物。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              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  ‎ ‎  (2)请赏析画线诗句中“出”和“斜”两词运用的妙处。  ‎ ‎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 ‎ ‎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 ‎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          东栏梨花   苏轼 ‎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 ‎  ‎ ‎ ‎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 ‎ ‎ ‎ ‎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台城    韦庄 ‎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 ‎ ‎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 ‎ ‎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           玉楼春    宋祁 ‎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 ‎ ‎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 参考答案 1、“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2、原诗更好。作者被贬岭外,远离家乡,很长时间没有家人的音讯,不知道家里是否会受自己的牵连而发生变故。原来还只是思念和担心,现在来到家乡附近,更怕这种担心变成现实。所以“情更怯”和“不敢问”更能表达诗人此时的精神痛苦,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而“情更切”和“急欲问”则显得平淡和一般化。‎ ‎3、本诗以“乱”字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4、“出”指鱼跃出水面,“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与周围环境的“静”结合,烘托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闲适的心境。(或:“出”指鱼跃出水面,“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态,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别,抒发诗人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5、(示例)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 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怎么知道是渔火不是星火?“两三星火”更惹人想象。《枫桥夜泊》用重笔,《题金陵渡》用轻笔,“两三星火”与夜江明暗映衬融成一体,清美之至,宁静之至。‎ ‎6.①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第四句“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 ‎ ‎②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 ‎7.(1)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 ‎ ‎   (2)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 ‎ ‎8.(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 ‎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 ‎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9. 答案:(1)近体诗(格律诗、五律)       春天           开阔幽静 悠游闲适(热爱大自然的春天)  ‎ ‎  (2)“出”指鱼跃出水面,“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  ‎ ‎  鱼和燕的“动”与周围环境的“静”结合,烘托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闲适的心境。或:“出”指鱼跃出水面,“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态,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别,抒发诗人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 ‎  解析:此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正因为风微,燕子才轻盈地掠过天空;足见诗人遣词用意之精微。“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画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 ‎10、(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①‎ 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 ‎  11、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2、“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13、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14、①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②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例1:‎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本诗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取次:任意,随便。‎ 请问,诗中前两句借“沧海”“巫山”比喻了什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果不借助注释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解答这道题就无从下手。注释中提到本诗是诗人悼念亡妻之作,自然要表达对亡妻的感情。再来“通解文字”,分析前两句中出现的比喻:曾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前两句为互文见义)。这里的“沧海”,即大海,深而且广;“巫山”,在今四川境内,山有十二峰,其中有朝云峰,相传其云为神女所化,美好无比。自然,这两句诗隐喻了诗人与妻子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与美好是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外,再也没有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三句的“花丛”当是指“脂粉丛(聚在一起的女子们)”,也是比喻。诗人信步走过“花丛”,懒于回顾,表明他对女色再无眷恋之心。末句则承上说明原因:一半是因为专心于尊佛奉道、修身治学,一半就是因为失去妻子。诗中出现两个“缘”,实际上只有一个“缘”:心失所爱。“修道”,实际上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摆脱的一种表现。总之,前两句写夫妻感情的深广和美好,抒发了对亡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三、四句写自己的心情及缘由,表达了对爱妻的忠贞不渝的感情。‎ 例2:‎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眷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四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请问,诗人“悲”的是什么?作者写花鸟“愁”是为了表现什么?‎ 本题的解答涉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必须在对词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投入境界,体物动情”,然后才能解答。一、二句中的“迟日”即春日,“昔游”的地点当然是本句所交代的“园林”。按常理推断,昔游园林,迟日暖身,是不大可能“悲”的,下旬交代了“今春花鸟作边愁”,花鸟“作愁”即诗人“作愁”(因为客观外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看来应是今春诗人“悲”“愁”才对。那么,诗人“悲”“愁”的是什么呢?一个“边”宇,成了揭开谜底的机关:作者此时身处边远之地。“京国”,点明了原来所居之地(京国,京城)。由此可知,第一句“园林”当指京城园林。“南窜”点明事件:作者被贬谪到南方去。既然如此,前文的“悲”就有了着落:诗人“悲”的不是“昔游”,而是今天被贬到南方的不幸。这样看来,花鸟“愁”是作者的侧面描写,写花鸟“愁”当是为表现作者之“愁”。诗人因内心悲伤,所以眼中的花鸟也好像在发愁。想当初,春日迟迟,园林如绣,花香鸟语,杨柳簇拥,是何等光景!旧游是那样快乐,如今却沦为逐臣。今日之行非昨日之游,今日之花非昨日之花,此地之鸟亦非京城之鸟,自然会感到无尽的愁苦。‎ 例1:‎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辕山亭赋韵 江 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人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涛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团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请问,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寻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之情。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的心情。‎ 以上这首诗需从标题、关键语句、注释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有的还需从序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下文的例诗《摸鱼儿》(辛弃疾)。‎ 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在不少时候是间接的。有时使用间接抒情议论的方法,有时用典,有时跳脱(跳脱,指文意的跳跃与省略)。理解了其间接表现的手法,明白了诗中所用的典故,体味出其中被省略的显得非常含蓄的部分,理解其思想内容才有可能。间接抒情议论以及用典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下文再举跳脱一例。‎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L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 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 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请联系诗意具体谈—谈。‎ 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且她还自我介绍说:“我的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地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地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是非常寂寞的,所以听到家乡的口音便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的答问,对方是一个男子,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没有马上回答女子的问话,而是自我介绍说:我家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请看,如果不把这些诗句以外的跳脱的部分补齐,又怎能深入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呢?‎ ‎(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例(1996年全国高考题第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曹操)。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孙权,从“紫盖黄旗”可以看出)。‎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诸葛亮)。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此曲是否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宏图伟愿,为什么?‎ 从这支元曲的内容上来看,作者先是一句设问,然后追思了三位英雄的风采和业绩,最后点明了三位英雄在历史上的贡献。由此可见,作者重在表现对英雄的评价,对英雄的仰慕,并没有表达自己的宏图伟愿。‎ 如果认为这支元曲“表达了自己(指作者)迫慕前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这就是拔高了作品主题。‎ 例:‎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苹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的主题能否说是“怨女伤春”,为什么?‎ 这首词的主题不能说“怨女伤春”,因为从词前小序可知,词为同僚饯别之作,此时如写“怨女伤春”,就显得不伦不类了。因此,此词当是借“怨女伤春”来寄托自己的情怀的。我们抓住词中的关键词语:“落红无数”“斜阳”“烟柳”等没落景象,可以联想到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联想到江河日下的南宋王朝。词中的用典也应注意:长门事、杨玉环、赵飞燕均与皇帝有关,均与受不受君王之宠有关,这就让人想到了辛弃疾与皇帝的关系。而词中语气,又显得愤激不平。以上这些,都透露了词的意旨所在:作者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愤之情以及自己遭受压抑排挤的伤感、苦闷,从而透露出对执政者(注意:不是皇帝)的愤恨。‎ ‎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 ‎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故乡水;诗人自己)‎ ‎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怀念故乡,热爱故乡。“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   2、 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燕然 两个字中。‎ ‎   3、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   ①简介 ‎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岁的李白离开四川老家,沿长江东下,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长途游历。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驶去。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   ②简介 ‎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西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尉,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   注:燕然:本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燕然勒石“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   虞美人 (五代)李煜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把握内容 (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   把握感情 (抒什么感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   把握技巧 (用什么方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   1、 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失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   往事:是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   故国:“故国”是指已灭亡的南唐。‎ ‎   雕栏玉砌:“雕栏玉砌”指代旧日的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富的东西。‎ ‎   朱颜改:语含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   2、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   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   简介:作者李煜曾经是显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词时已是北宋的阶下囚,因而词中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两句以春水喻愁思广为传颂,此词也因此被喻为“词中之帝”。李煜在他41岁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为词中明言“故国”、“雕栏玉砌”,宋太宗闻知后,觉得他有故国之思,赐牵机药毒死他。因此,这词便成了李煜的绝笔。结尾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   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愁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   ⑵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   ⑶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   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   ⑷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   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常的感慨。‎ ‎   模拟试题 ‎   阅读古诗,回答文后问题:‎ ‎   一、夏 意 苏舜钦 ‎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句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各题。‎ ‎   玉 楼 春 宋祁 ‎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注]①毂绉:即皱纱,喻水的波纹。②棹(zhuō):船浆。③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   1、对这首词的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上片的前两句,先点明地点和景物特点,接着用比喻和拟人写水,用“棹”代船。“渐觉”是春渐深、景更好的意思。‎ ‎   B 上片后两句,先写远景,说绿杨在晓雾弥漫之中,如烟萦绕,略呈寒意,后写近景,以杏花的盛开托出春意之浓。‎ ‎   C 下片前两句意思是说,浮生若梦,苦多乐少,岂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呢?“肯爱”是“宁可喜爱”的意思。‎ ‎   D 下片后两句意思是说,为了使这次春游尽兴,我要为你举杯敬劝斜阳,请它暂且在花间留下夕阳晚景。‎ ‎   2、“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传诵千古的佳句,一个“闹”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用100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   三、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 ‎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   试题答案 ‎   一、[解题指导]此题主要也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认识 ‎   1、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贴。‎ ‎   2、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物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志,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   二、[解题指导]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赏析 ‎   第1题的答案为C。“肯”“岂肯”的省略,爱,吝惜之意。设计此题的用意在于帮助考生进一步理解诗意。第2题的解答,关键在准确理解“闹”的含义及人格化的手法。‎ ‎   答案示例:闹,安静、萧寂的反义词,即热烈之意。写红杏怒放盛开,如火如荼,不说春意“浓”、春意“盛”等而说“春意闹”,精妙在于将红杏人格化了,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写出了红杏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与情趣,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王国维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确实见得精当。‎ ‎   三、[解题指导]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 ‎   据诗题可知,此诗为诗人听了张立本之女吟诗后作,要理解诗的意境,关键在于把握住张立本女“独步”“自敲”“清歌”的形象和“凉”“月如霜”这些透露气氛特征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归纳并作具体分析即可。‎ ‎   答案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 ‎1.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答:.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2、从军行 塞上听吹笛 王昌龄 高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 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①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边塞诗。两首诗都写了乐曲声和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① 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②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 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送别,从抒情手法看,李诗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王诗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4、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 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答: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 ② 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以动写静,反衬 ‎③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 ‎2、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6、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①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幽静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的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经过漂泊后,获昨暂时的安定生活时愉悦闲适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自然清新质朴。‎ ‎②“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略)‎ ‎7、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①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ā。 ‎ ‎②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③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 ‎ ‎ ‎28、秋 词 ‎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① 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落叶、悲鸿、衰草、枯木 ‎ ‎②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答: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 ‎8、绝句两首(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 ‎(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面对如画的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 ‎9、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 答:“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 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 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10、燕子来舟中作 (唐)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偿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 什么?‎ 答:同意。本诗以燕子为歌咏对象,实际上句句关着自己的茫茫身世,这样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凄楚悲怆之感。‎ ‎11、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进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由秋风的到来“雁群”,由“雁群”引出庭树,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整首诗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风中展开的,所以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 ‎12、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疾疾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杳杳”言路深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寂寞之感;“啾啾”状鸟叫之声,以有声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飞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朝朝、岁岁”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这些迭字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诗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13、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意万重”在诗 中的意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意万重”即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同意。“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引起“意万重”,正因为“意万重”,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临发又开封。可见,诗中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发的。‎ ‎14、舟中读元九诗 (唐)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达船声。‎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1)、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创设了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 ‎(2)、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达船声”有何用意?‎ 答:明写江中狂风大浪,暗指险恶的政治风浪。‎ ‎15、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内亲近大自然的乐趣。问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结合。‎ ‎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答:有闲适恬静的心境。‎ ‎17、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18、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答:.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19.如梦令    严蕊 ‎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20.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21.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22.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答: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23.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酬朱余庆 张籍 ‎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 A(不超过40字)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B(不超过40字)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 答:“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24.暮江吟 白居易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1)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 答:"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25.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答: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要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以虚写实。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26、画眉鸟 ‎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 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 ‎27、梅 花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答: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28、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 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就这首词的上阕而论,最能表现词人情感诗歌音乐性的 几个字眼是 好、棹、闹词的下阕中,最能表现词人情感的词是 长恨。‎ ‎ (2)、结合整首作品,谈谈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妙处。‎ ‎ 答:写景集中在上阕:风光好总起,生机勃勃表现得颇为传神,为下阕抒情铺垫,设定情景蓄势。‎ ‎29、浣溪纱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1)、本词叙写词人春天载酒湖上的所见所感,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人游春的欢娱,‎ 下片写此人与友人在船中宴饮的情形,并抒写了此人当时的情怀,别有意趣。‎ ‎(2)、“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写出了人的活动,有人认为,“出”字用得好,有人认为这里用“荡”好,你赞成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出”,实中有虚,表现嬉戏者在绿杨楼外忽现忽隐的情景,使词意蕴深长,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联想。‎ ‎“荡”,实写。具体描绘出嬉戏场面的欢娱,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30、临江仙 夜归临皋注 ‎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保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 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 答: 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答: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