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5题题型训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2015年全国I卷.25-1】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2015年全国II卷.25-1】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3.【2016年全国II卷.25-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4.【2016年全国Ⅲ卷.25-1】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5.【2016年全国I卷.25-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6.【2017年全国I卷.25-2】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7.【2017年全国II卷.25-2】《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D.修撰的政治性
8.【2017年全国Ⅲ卷.25-2】《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C.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D.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9.【2018年全国II卷.25-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10.【2014年全国I卷.25-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C.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1.【2014年全国II卷.25-3】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12.【2015年海南卷.5-3】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13.【2017年海南卷.3-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B.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C.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D.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参考答案
25题题型训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背景,意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A项是其目的之一,不是背景,排除;外戚干政违背了“家天下”的观念,排除B项;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外戚干政
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优秀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
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由两汉的“察举制”到隋唐时期的是“自由投考”反映的是选拨的方式变化,与最优秀官吏无关,且表述也过于绝对,故A项排除;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考察的是官员的道德水平,而科举考试不符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选官制度的演变是为了避免世家大族的垄断,故C项排除;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从而提升了官员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4.B【解析】据所学可知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思想文化上“汉继楚绪”,推行黄老之术,但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所以题干中“(秦)文书之力也”崇尚儒家思想的表述不准确,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秦朝很多法律制度、赋税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钱粮、人口等大量数据,是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又据材料中“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是“(秦)文书之力”,说明了汉初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得出“未能充分”的表述不合史实,故C项排除;“文书之力”意指汉代成功实现统治全国,是借助了秦之文书,据此不能说明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排除。
试题分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5.【答案】D【解析】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分工进行,联系所学内容可知在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选D。图片内容显示为多人集体劳作,与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所以A错误。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这些内容图片中反映不出来,所以B错误。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井田制之下,汉代时井田制已经瓦解,不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情况,所以C错误。
6.C【解析】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题干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
点睛:D是误选项。很多学生认为“汉代由15个郡扩大到108个郡”,事实上是“把这15郡分成了108个郡。”,郡越分越小,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弱。
7.D【解析】【详解】由私人修史转向政府官修史书,“
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修史的重视和控制,体现了史书修撰的政治性,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修撰史书的真实性,故A项错误;私家著述和官修史书,也看不出评价历史的公正性,故B项错误;官修史书和私人撰写史书,都不能保证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故C项错误。
8.A【解析】【详解】根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畜,说明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B项错误;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西汉前期”“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联系所学西汉初期的治国政策和影响分析解答。
9.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10.【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唐代道教和佛教一度盛行,冲击到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但都不能持久,都没有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说明儒学的地位最稳固,所以选B选项。A选项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C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错误,魏晋以来,佛教的基础已经很深厚。点睛:之所以唐朝初年尊崇道教,因为道教传说中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与唐朝皇帝的姓氏相同,故有尊己之意。但这种政策最终抵不过儒家的正统思想,最终被历史改变。
11.B【解析】“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强调了养子地位的提升,也说明了儒家伦理得到强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养子亲子权利是不相同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宗族利益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血缘亲情逐渐强化而非淡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2.【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信息“二者皆圣人之教也”体现了佛教主动适应正统思想儒学的变化,故D项正确;B项出现于唐代,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北宋”,故排除;AC两项的表述均与北宋时期儒学仍占正统地位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点睛:首先要明确“二者皆圣人之教也”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13. 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察举制,导致了熟悉儒家经典和追求道德声望的一个特有群体的出现,并固化为察举的对象,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D项正确。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是科举制,A项错误。材料强调察举制的影响,没有涉及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B项错误。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于汉武帝时期,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