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高考广东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广东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说明〗答案为非官方版,仅供参考。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差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做答。漏涂、错图、多涂的,答题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协作/提携 歼灭/忏悔 畜牧/牲畜
B.豁免/庆贺 膝盖/油漆 载重/载体
C.胆怯/商榷 扮演/搅拌 反省/节省
D.储存/贮藏 阻挠/妖娆 传记/传奇
【答案】D(chǔ/ zhù náo/ ráo zhuàn/ chuán A.xié jiān/ chàn huǐ xù/chù B.huò/ hè xī/ qī zài C.qiè/què bàn xǐng/ shěng)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轶浩繁,蔚为大观。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自顾不暇,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病,但就其主流来看,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蔚为大观 B.自顾不暇 C.鱼目混珠 D.诟病
【答案】B(自顾不暇:暇,空闲。自己照顾自己都没有工夫,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可改为“目不暇接”。A.蔚为大观:蔚,茂盛;大观,盛大的景象。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汇聚成一种盛大壮观的景象。C.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D.诟病:指责;指出他人过失而加非议、辱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9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C.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畏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我先来得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引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答案】C(A.“包括……所组成”,句式杂糅。B.“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成分残缺。D.“巨大的”,语序不当,多项定语位置不当致语意不明,可改为“一个由一块巨大的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或“一个由一块紫色玻璃构成的巨大的覆斗形上盖”)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 B. ④③⑤①② C. ⑤②①④③ D. ⑤③④①②
【答案】A(根据语句逻辑关系,总分关系)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答案】C(A.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例:《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
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答案】B(凭,介词/相当于“而”,表顺承。A.他的,代词。C.他,代罗提督。D.将,将近,副词。)
7.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B(①叙述他曾经率兵到南山。④叙述他投身行伍。⑥叙述他跟妻子商量卖身以求钱治病事,这点勉强可算是。)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答案】D( “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无依据。)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评分说明】共12处,每错3处扣1分。
【标点如下】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补充注释】
①鬻,本义为“粥”,引申为“卖”。鬻文(为人撰写文章而接受酬劳,即“卖文”),鬻技(出卖技艺以谋生),鬻歌(卖歌,以歌唱谋生),鬻爵(出卖官爵)。成语“卖官鬻爵”,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
②训,典式,法则。成语“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③糟糠,酒糟糠皮,是穷人赖以生活的食物。后常用“糟糠”形容穷困共患难。“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知心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④道里,指道学家主张的法则、规律。
⑤磊磊落落,一一分明的样子,也形容胸怀坦荡。
⑥绳,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绳墨,准绳,绳正,绳之以法。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答案】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答案】(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或:延聘)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或:清晰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的男子汉啊。(3分。历、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
【补注】洵,诚然,确实。《诗?邶风?静女》:“洵美且异。”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2)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
【诗词浅析】
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来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过苏轼也真是偷懒,一首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显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论语》)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
(白居易《琵琶行》)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杜牧《阿房宫赋》)
(4) ,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答案】(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
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4分)
12.【答案】AE
13.【答案】D
14.前一个“味”是指美的物质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后一个“味”是指构成没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5.这个事例说明,(1)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可以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学生带着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时候,景物具有原始美。但是当他们迷路而夜幕降临,现实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变化,原始美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恐惧的东西,不再美丽。(2)美也是自相矛盾的。同样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可以是不美的,关键在于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图、错图、多图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汗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困,快步向海滩走去。她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困,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留下海里。深夜是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贬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娄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胆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选自《2019年广东散文精选》)
16.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4分)
17.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分)
18.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3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4分)
16.开头部分:(1)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海面、海肚天,交待了故事的地点——海边。夕阳、暮霭,交待了时间。(2)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
结尾:深化小说的主题。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来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同时也衬托出少年坚强、懂事、富有责任感的性格,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7.勤劳坚强: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导致生病,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2分)爱护子女:不让海龙学习原始的捕鱼法,把海龙骂回来,教导海龙天气冷别去耍海水,半夜不见海龙,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找。(2分)
18.原因有:(1)敢于承担因为爸爸生病带来的家庭困难责任;(2)艺高胆大,不惧寒冷的海水,水性好;(3)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可以捉很多鱼;(4)觉得捉尖头鱼很有趣,一直想尝试。
分析原因:(1)海龙的爸爸生病了,一家人的生活产生困难,海龙决定承担起这个责任,何况家里只有他能有这样的能力,说明海龙是一个懂事而有责任感的男孩。(2)海龙喜欢一年四季在海水里洗澡、潜水,无论是怎样的天气,海龙一点都不会害怕,这说明,常在海水里浸泡的海龙,熟悉水性更熟悉这里的鱼性,艺高胆大,所以海龙有完成捕捉尖头鱼的本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梁宗岱①先生
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②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如。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邻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注] 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 ②孙唐:德国体育家。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19.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4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
【答案】(1)夸张手法。突出了梁宗岱善于跑路,有强健的体格。
(2)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梁宗岱擅长且喜欢辩论,辩论的技巧出众,辩论时激情洋溢的性格特点。
20.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
【答案】为人富有激情,尤其在辩论时更能显示雄辩的才华。随性洒脱,朗读起来气势磅礴,任由性情勃发。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一个字一个字计较,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译作品达到接近原著。
21.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答案】划线部分高度赞扬了梁宗岱先生仁爱生活、激情似火、热爱生命、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号召人们像梁宗岱先生学习,用激情点燃生命之火,用乐观豁达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和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1)请在下列关联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3分)
既然 不管 尽管 无论 既而 因而 然而
① 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 ② 是现实主义者,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成分, ③ 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现实。
【答案】①尽管 ②既然 ③因而
(2)将下面的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3分)
①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②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③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答案】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含标点符号31个字)
真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恶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含标点符号23个字)
23.班上举行节日文化主题班会,李明同学先介绍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接下来韩梅同学介绍“中秋节”,这时班会主持人要说一段话,将前后两位同学的节日介绍串联起来。请你为班会主持人写一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语意连贯,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6分)
【答案示例】感谢李明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灯火阑珊”元宵佳节盛宴,一场元宵文化大餐。同学们,这样的灯火阑珊,这样的月圆之夜,你是否会想起另一个月圆的十五之夜?是啊,天上月圆,人间月半,那一轮皎月又挂在了中天,有请韩海同学给我们介绍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大家欢迎!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作文解析】
一、审题:
提示语里有这样几个,“大千世界”告诉考生思维要放得开,写作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指考生要选准一个切入点;“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物的根本”提示考生什么叫“原点”,弱化了考生审题的难度;“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指明了考生可以选择的文体,或是记叙文,或是议论文。
“原点”究竟是什么?它的的本意是指出发的地方,提示语里的“原点”,都是其比喻义。那么,文题“回到原点”这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亦即回到初始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个“原点”代表或者象征着一种美好的东西,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即是典型一例,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要“回到原点”的原因。当然,“原点”也代表了一种蒙昧、启蒙和混沌。禅界有言: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原点,经历沧桑岁月,历览世事变幻,回归本真,再次回到原点。新加坡有部电视剧就叫《原点》,故事叙述3名好友自小就许下同一个愿望,但因长大后的3人有了不同的际遇,从此分道扬镳,好友变成了仇敌、情侣也两地分离。这是不能回到原点的悲剧。
因此,这个原点考生很容易联想到一切的真善美、纯自然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等等,那么,与此相关的主题就范围更广了。
二、立意:
解决了“回到原点”的“原点”问题,下一步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回到原点”。
很显然,提示语的提示就是应该回到源头,这个“原点”应该是美好的。因此立意当在这个主旨范围之内,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没有污染的河源是纯净的,没有出发的起点是充满希望的,没有道德堕落的社会是和谐的,没有冲突的家庭是幸福的,这就是“原点”的内涵。因此,文章立意的角度很多,人性回归本真,道德回归真善美,生命、成长、青春、奋斗、环境、心灵、诚信、公德等等,都是文章立意的重点。
最佳的立意在于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效性,以及选取的一个角度:一个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段友情的回归、一段成长道路的自我反思。这些都是考生最熟悉的生活,可以信手拈来。
三、构思:
本题构思的难度在于作文提示语与文题的距离,提示语只简单地提示原点,而文题却多了“回到”,因此,构思全文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就是说,不论是记叙文还是散文、议论文,都要有这样一个过程:美好的原点——破坏、矛盾冲突——回到原点。例如:纯净的环境——发展破坏——治理、恢复环境;幸福家庭——矛盾冲突——回归幸福;纯洁的友情——伤害——恢复友情。
四、文体选择:
写作要求里的“生活体验与认识”告诉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议论文。
根据立意的要求,估计记叙文比例会比往年有增加,亲情、友情将是考生选择最多的题材。考生之中也有单亲家庭的,如果考生来自一个离异家庭,写作一段父母和合的故事,将是佳作。特别是写考生自己游走在父母之间,积极撮合,将是最大的亮点。记叙文要求考生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这是成功的要素。
议论文的写作依然是考生的第一选择。哲理思辨是衡量作文的第一标准,考生如果能够针对“原点”进行辩证的分析,在行文安排上层层深入,即为上等佳作。例如:正反对比论证,“回到原点”的美好与不能“回到原点”的悲剧两相对照,哲理意味就会浓厚一些。
五、素材应用:
“回到原点”的提示语“大千世界”就告诉考生,可以选择的素材比比皆是,但是广东高考作文讲究素材的鲜活,虽然可以写历史人文,但在运用上要慎之又慎,更多地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世界的战争与和平,历史朝代的变迁,都是可以运用的。
现实生活的素材更多,从假冒伪劣到品牌效应,从坑蒙拐骗偷到诚信社会,从史玉柱到3Q之争,都可以作为素材;反面的事例可以选择“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案件”“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醉驾”等等。选择这些鲜活素材,在于行文之中的哲理思索,正面的例子要阐释迷失的经历之后的“回到原点”,反面的素材阐释没有“回到原点”的危害。
名言可以引用:“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看山是山,看水是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审题提示】
作文立意的思辨色彩是广东近年设题的一个关注点,今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也沿袭了这一特色。而且一如去年“材料加命题”的命题方式,为广东考生所熟悉,符合广东考生的实际。
写作本题,要注意几点:
第一,要弄清楚概念——什么是“原点”。
“原点”本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出发的地方,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在这里, “原点”又是一个数学概念——坐标的中心;同时还是一个哲学概念——事物的根本。因此,审题时首先要将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导语“可以是……”这几句话,从四个方面对“原点”做了阐释和引导:
道路的起点——空间的;
长河的源头——时间的;
坐标的中心——时空的、多维的、正反的;
事物的根本——事理的、哲学的、价值观的。
“原点”可实指,也可通过引申,比喻等手段获得虚指意义:
道路的起点——事业早先的开始
长河的源头——历史曾经的开端
坐标的中心——白纸一般人生的童年
事物的根本——事物的原本状态,如:植物的生命由生到死、月亮东升西落引发潮汐……
导语提示让考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又能让优秀的考生获得更多更深入的启发,能更好地发挥水平。
所以,根据提示语,我们可以切入一个相对熟悉的角度,生活的原点、感情的原点、生命的原点、人性的原点、思想的原点、心态的原点、历史的原点……比如,可写人生事业学业方面,回到原点,重新出发;可写企业团体民族方面,回归原点,重头再来;可写面对成功,淡然处之,以再回原点的勇气,争取更大的胜利;可写面对灾难,挺起脊梁,不怕回到原点,来个凤凰涅槃式重生……
第二,要弄清题目——“回到原点”。
这是一个动宾结构,重点是“回到”。显然,命题者的意图是要考生结合“生活体验和认识”,谈如何“回到原点”。
“回到”,指返回并到达原来所在地方,或(情况发生变化后)恢复到原来状态,又指的是根本或开端,“点”指一定的位置。
“回到”,就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成长与认知来说话,避免不着边际任意发挥。考生据此可以较快入题,写出有一定思想性、真情实感的东西,将人生积极向上,奋发向上的东西辩证地、有效地提炼出来。
明确题意后,考生在写作中,既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辩证立意。在具体内容上,“回到原点”可以是一种反思反省后再出发的大智慧,也可以是一种调整策略或力量后的再出发、再冲刺,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事艺术;还可以是表面上写一种重复或位置复原,其本质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比如,可写成夹叙夹议的文章——做一件事,遇到挫折后回到起始处,思考原因找出解决方法,进而上升到人生抉择,如果遇到人生逆境的时候,应该回归初始阶段谋求突破;也可按照“原点是什么——为何要回到原点——怎样回到原点”的思路写一篇议论文,可侧重“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可以侧重写“怎样回到原点”。例如,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正直、善良、奋斗的进取之心。比如李娜,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处于巅峰状态,又要向新的目标进军。法网冠军既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同时也是一个原点。
另外,命题者还有一个意图显然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人文、道德风气,关注社会时政、思考生活。所以,要想写得出彩,就应该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思考。比如,可以就生活中的具体话题如自然环境回到原生态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物质丰富的今天,人的精神和道德应该回到本真的状态;还可以写个人迷失后,如何找回自己本来的位置;可以对当前社会风气、人的情感、社会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应该如何去做,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据相对论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随着时间变化,时间是延一个轴无限延长却不能倒转,那么事物也无法倒转,空间是一个圆,每隔一段时间就回到原点一次,但没人知道它的周期。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无法回到原点的。但本题命题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求探讨“能不能回到原点”,而是要求“如何回到原点”。因此逆向立意需要谨慎。
综上,考生可从下面角度去谈“回归原点”的认识:
1.一个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最终回到生命的原点。生命的价值何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2.人性本善,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沾染了恶习而误入歧途,是如何通过自我救赎,回到了原点。
3.原本默默无闻,经过自身的奋斗取得了成功,却在鲜花和赞美声中迷失了自我,几经挫折后,如何冷静反思,最后洗净铅华,返璞归真,回到原点。
4.本是饱学之士,却被世俗所累,被名利所牵,荒废满腹才华,最终幡然醒悟,回归正道,回到原点。
5.一段美好的感情,伤害了,彼此冷漠,你用你的真诚去修复,那份感情回到了原点。
6.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在睡梦中解脱清醒的痛苦,思想和情感流浪在灯火阑珊处,去不到终点,回到原点。
7.你从某处出发,又回到了这个点,也算你回到了原点,可此时的原点却变成此刻的原点,而非你走时的那个原点,所以我们往往不能把希望给予未来,把握好现在最重要。
8.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因听信了谣言,或受到他人的蛊惑,出现了偏差,后自身醒悟或他人点拨后,纠正了错误,回到了原点。
9.研究某种学问,由于思想理念错误,或者方式方法不对,最后自我修正后,回到了原点。
10.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文明国度,在社会转型中,出现社会不公,道德滑坡,人性缺失等现象,如何通过道德约束和法治建设,回到原点。
11.一段历史,被人遗忘,甚至被扭曲,被颠倒,最终被打捞,被唤醒,被还原,最终回到了原点……
总之,今年广东高考作文给考生较大思维空间,写作内容较宽泛,让考生有话说,不容易离题,但拿高分也不容易。关键是选择的角度是否切入考生的内心世界和当下社会生活,构思立意是否出奇出新。同时,考生必须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冷静的思考,要求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这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并且不容易被“套中”题目,比较能够拉开考生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说,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去认知“回到原点”,是取得立意高分的不二法门。
【写作范例】
回到原点
人生苦短,白驹过隙。短其实不在于时间“逝者如斯”,而在于我们总在彷徨中迷失,在正确和错误的选择间游离。足迹在人生的地图上连成弧线,心中的梦想却总在不远的前方闪烁着海市蜃楼般的迷离光彩。这时,我们应该学会回到原点。
欧几里德以几何闻名于世,国王也对几何忽生兴趣,召其入宫,询问学习几何是否有捷径可走。欧几里德昂然道:“在几何里,没有为国王铺设的大道。”
其实,世间万事,人生一路又怎么会有直达胜利的捷径?这一点,不因时光磨砺而消逝,不为财富地位而变更。只有在磕磕绊绊中,才有失败的经验,使自身变得更为坚强,回到原点,才有成功的可能。
有一位船王捕鱼经验丰富,他老了以后倾尽全力教导自己的三个儿子,儿子们却都不成器。旁人问:“你教了他们什么?”船王说:“我告诉他们如何扬帆出海,一往无前。”旁人笑曰:“这就是你失败的原因了。”失败是一个宝藏,提供了一个直面失败的机会,也许头破血流,也许伤痕累累,却是在品味苦涩中寻找甜蜜,在无边黑暗中思索光明。在走错了方向,回到原点后才能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
人的成长,要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我们从无知的少年时期迈入朦胧的青年时期,继而进入才能与智慧并存的中年时期。人生的岔路口很多,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加以评断,我们慎重地选择,在选择之后,就必须从容地面对,无论是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什么样的铜墙铁壁,我们不可以逃避,不可以退缩。逃避的、退缩的是懦夫。而总是逃避的,他将失去许多学习的机会,他将不会成长。倒下了有什么可怕的呢?从哪里倒下,就从哪里爬起来,趁着我们还年轻,在错误面前,我们还有时间去修复,去完善。
人生常陷入一片荒漠,重要的是迷途知返。李白幼时贪玩,遇老妇磨针方悟;乐羊子不思学业,因妻断织顿醒。而美国前总统布什,年轻时嗜酒成性,不思进取,甚至吸毒,堪称豪门浪子,后来浪子回头,执掌一国,其返回正道的经历,竟为他赢得不少的选票。他们所历的挫折甚至失败并没有改变他们人生的主旋律,而是让他们多了一份阅历,若干年后回首往事,竟也是一种珍贵的体验。
回到原点,不是徒劳的荒废光阴,而是经验积淀、自身完善的过程。
回到原点,是成功的必经之途。
让教育回到原点
——读周国平《论教育》
教育何为?哲学家周国平在其《论教育》一书说: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灵魂的人。从这一目标出发,周国平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从一个哲学家的视角为当今的中国教育把脉,直陈当今中国教育的痼疾,并为之开出了拯救的药方。
周国平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首先是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命,敬畏生命。如其书中所言,只有当一个人懂得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的道理,他才会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命以及其他一切生物的生命。而当今中国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除了几句安全常识教育之外,在我们的人文学科中,大多在向学生鼓吹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以身殉道以身殉国的献身精神,过分强调个人的牺牲精神而弱化对个体生命珍惜的教育,这种生命意识缺失的教育,即使培养出的学生身体再健康再强壮再英勇,在奥运会和各种国际竞技比赛中拿的金牌再多,但因为不知道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其实都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为什么在如今校园里各种暴力事件、自杀与他杀事件屡有发生,其实都是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
其次,真正的教育应该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周国平先生认为,智力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智力品质的培育。一个真正健全人的智力品质主要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好奇心的保护,二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三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享受智性快乐能力的培育,四是对纯粹的兴趣和非功利的探索精神的培育。但当今的中国教育将智育演变成了纯粹的知识技能传授和应试技能技巧教育,抛弃了对学生智力品质的培育,学生从教育中获得的只是知识技能,而不是人生的智慧。正因为如此,尽管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基础非常扎实,能够在各种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得大奖,但是却很难培养出强烈创新精神和博大人文情怀的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和大发明家。
第三,真正的教育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灵魂的教育。周国平先生认为,灵魂的教育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应该是灵魂丰富的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育;另一个方面应该是灵魂高贵的教育,即我们所说的德育。美育原本是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对艺术的欣赏、对情感的经历和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最终达到丰富灵魂之目标。但当今的中国教育,把美育演变成了让学生学一点吹啦弹唱或者是书法绘画的技能训练,目的是为了考级。从根本上使学生丧失对美的欣赏和体验的能力,导致学生精神贫乏,审美趣味低俗,人文精神丧失。而同样道德教育原本是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上教育培养学生,人之为人,时时处处都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准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亵渎人性的事情。但当今的德育恰恰成了学校教育学生维护社会秩序,强调个人要服从于集体、个人要服从于组织,个人要服务于国家,做一个顺从的好公民。正是这种简单而片面的美育和德育,导致如今教育所培养出的许多人,几乎不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人性,什么是人类应有的美德,一些人身上人性的美好几乎完全泯灭,只剩下了一个人作为生物的兽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无所信仰,无所敬畏,无所不为。
在当今这个教育问题让人莫不扼腕叹息的时候,敢问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周国平先生从一个旁观者清的角度告诉我们,其实并不难,只要让教育回到原点,然后认准一个正确的方向
【《广州日报》高考微作文选】
一、社会类
@李醭蕞:最近媒体报道,国内9位亿万富翁因压力相继自杀,财富和人生被自己画上句号,回到了原点。对于他们来说,人生的原点就是一无所有。下班的路上,一家电器维修店前,几个上年纪的街坊相聚聊天,粗茶淡饭,一盘粤剧录像,论尽人生。对他们来说,他们人生原点是平淡和快乐。
@卢诗剑:驾车撞人,不加施救反灭口;无限的食品添加剂,无尽的百姓受到伤害。不禁要问,人性何在?难道我们都希望所有的人都像《变形记》中格里高的家人一样,拥有着那种变异的,扭曲的,丧心病狂的人性?物欲横流,人性在发生质变。传统的质朴,如今已经逐渐流逝。人性,要回到原点了。
@数说传媒:小散阿B,当年以为买了中石油,真的一辈子不用愁,于是掏空家里的多年积蓄,以48元的价格买进了当年号称最赚钱的股票中石油。时间不断流逝,一年又一年的过去了,但回到原点却遥遥无期……如果在有生之年能回到原点,阿B决定买两桶油,烧一桶,倒一桶,并无限期退出股市!
@琪琪VS姬姬:当所有的雨林遭到破坏的时候,当所有的河流受到污染的时候,当所有的天空失去星星的时候,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的时候,人们是否才会想到“要让我们的地球回到原点”。
@八卦货主:教育以人为本。但是部分家长和学校却将成绩看作评定学生优劣的最先标准,尤其是一些城市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父母的监督下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在这些带有强制性质的教育中,孩子们的情绪也容易变得反复、厌学甚至叛逆,并逐渐丧失自我。为何不让孩子们返璞归真,回到原点,做回最真实的自己呢?
@欧迪鹏:人匆匆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匆匆地离开了,回到了最初的原点。心灵不断在抨击着、思索着。到底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印迹?雨时窗边的我静静地思考,思考文强的权,思考三聚氰胺的利,到底生活为了什么?就是这样的功名利禄?重回原点,深深思考!
@广商汉语言文学邓晓倩: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可是,在国外刮起“汉语热”旋风的同时,汉语在国内却遭遇“被忽视”的尴尬境地。有学生说:“即使一周不认真上语文课也不会掉队。”为何?源于汉语作为母语的“自然习得”特性。试问,又有几人能真正领略汉语的美呢?回到原点,请别忽视我们的母语!
二、抒情类
@澈家的小喵angladevil:6岁,“妈妈,我爱你!”16岁,“妈你别吵,烦死了。”26岁,“妈我今晚不回来吃饭了。”36岁,“乖女儿,妈唠叨你是为了你好啊。”46岁,“臭丫头,今晚又跟谁出去?怎么又不回家吃饭了?”56岁,“妈,天气凉了,注意保暖……”66岁,“在那边……还习惯吗?……妈,我爱你。”
@恩戴米恩的月光樽:如果回到原点,我不曾来到这间学校,不曾遇见你,那么现在的我又会过着怎样的生活?现实已经不能改变,我只能接受,只能更好地过着以后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忘记过去的我有伤心的借口,不可以有沉沦的理由。
@JunoChiung:沉重的背包带回了满满的五年大学,回家是那么踏实;再次踏出家门,即将远赴工作,那简易的行装却深深勒紧我的肩膀,企图令我寸步难移。假如有一次机会回到原点,我希望,在五年之前走出家门的时候转身对你们说一句:爸妈,以后这个家,我来背吧。
@帮助鱼:那一年,我上三年级,你牵着我的小手扛着锤头一路欢笑地走向田园;那一年我五年级,你生病了并患上了老人痴呆症,幸好你还隐隐约约地记得我;那一年我上高一,我去看你的时候,你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那一年我上高二,你去世了。假如还能回到原点,我一直想问你:“换我来爱你,好吗?我最亲爱的外公!”
@信望爱_MEET-GOD:你说,一辈子好姐妹。两脚丫沾着泥巴,撑着一把伞回家。现在才发现,那个原点,变得若有若无。我们曾经坚定地握紧彼此的手,我十六岁,却与你走过十二三年的路。那是一条成长的路,我以为,我们会一直从原点走到终点,却忘了我们离原点越来越远。如果可以,我愿意,回到原点,紧捉着你的手,不放开!
@采点007:太阳正照着那燃热的水泥地,我正在屋里透过玻璃望着地上被人丢去的雪糕,慢慢地化成水,这时我想起了她,我的母亲,她是我生命的原点,勤劳吃苦,在太阳下流着汗水也带着欢快的微笑,在城市的我多想回到家乡,那里热,但有自然清凉的风,可在这里,我害怕走到外面,很热,回到原点,让风轻轻地吹。
@KwAnn金坚杨荆儿:返璞归真,回到原点,也许一切会显得更加迷人。我们的城市,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亦是如此,太多花俏的修饰也许会使其变质,太多华丽的装潢或许只会让大家忘记了它最原来的样子。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也许一张纯洁的白纸会显得格外的珍贵,回到原点,找回心里面那一份最原始的初衷,我们会走得更远。
@大鱼的一些事一些情:#回到原点#小学时,我以为毕业就能变得更强大,我要保护自己和家人;初中时,我以为毕业就能更上一层楼,变得更爱护自己;高中时,我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出色,为家人争脸;大学时,我是多么的想念小学时光,那时候的我享受着被保护的感觉;现在毕业了,我仿佛回到了幼儿时期,我渴望被保护。
@芝士--风:忘不了第一次见你,傻傻的你看着傻傻的我,你笑了,所以我笑了;忘不了我走那天,我憧憬着大洋彼岸的灯火阑珊,你却背过身不让我看见你眼角偷偷滑落的泪光。忘不了你说分手那天,我的眼泪挽不住你挣扎的手,你的背影告诉我:对不起,那是我们都回不去的从前。我知道,我会一直等在原点,因为,我爱你。
@步六孤会考也要拼3A:我也未曾料到,此刻坐在考场上,笔头竟有些干涩,似乎,每写下一划,都离原点更进了一步。我想,这就是眷恋罢……从甚至读不全一个拼音,到行云流水,曾经多么想逃离那试卷书本压抑的年月,现在却拼命地放慢脚步。但,回忆不应是目的,暂且放下与过去离别的忧伤,拾起开始新道路的勇气吧!
@皑客寺外:#回到原点#广寒宫总是凄清寂寞的,于是人们猜她患了怀乡的瘟病。就算回来吧,后羿已是不在了,人间可供伤怀的大概全已化为尘土了。人们自叹怀乡致命,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刻舟求剑。嫦娥却只是静静地抱着兔子道:“更甚的是我自此就锁在这,有了永恒的栖居,却丢了乡愁的资格。”
三、哲理类:
@Grace_Shaw:“回到原点”,只不过是个自欺欺人的安慰罢了。物我皆动,你能回到原点吗?就假设可以,回了就能保证你要的会按你所设想那样运行下去?人总是在后悔时才想说,回到原点的话我要怎么怎么。为什么就不想想抓住现在,不平添以后更多的希冀?今天的起点就是明天曾经的原点。回不去的,就让自己不回去。
@斌涛BINTAO: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原点是坐标的交叉点,也是一个任意的零点,也可以看成一个基准点。回到原点并不可怕,关键是从头越,关键是可以再选择,关键就是拥有再出发的勇气和信心。假如回到原点,我们更加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从这里开始,迈开更艰巨的征程,才能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