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地理备考基础能力纠错自然地理上
易错点 1 等值线的弯曲情况判读不清
【典型例题】读某等值线图,图中数值 a<b<c,据此回答(1)~(3)题。
(1)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图,则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纬度位置 B.沿岸暖流 C.地形. D.夏季风
(2)若该图为等高线图,且该地区为我国东南某地区,则
A.①处坡度小于②处 B.②处为山脊
C.①处山坡降水较多 D.③处山坡比①处山坡马尾松长势好.
(3)若该图为我国某地等压线图,则
A.①处吹偏南风 B.②处易出现锋面.
C.⑧处降水较多 D.该地区天气晴朗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审题不清,思维转换较慢,不能根据题干的要求思考问题;二是对影响不同等值线发生弯曲的因素没有理解或掌握;三是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分析选项。第(1)题,如果是等温线图,在沿岸暖流或夏季风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向温度低的地方凸出,在纬度因素的影响下等温线应该与纬线平行,图中等温线发生弯曲应该是受地形的影响,此处地形应较高。第(2)题,若为等高线图,①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应最大,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为山谷;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①处山坡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马尾松长势更好。第(3)题,如果为等压线图,图示气压系统为低压,②处于低压槽中易出现锋面,在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因位于我国,①处吹偏北风;③位于冷锋锋前降水较少。
【纠错心得】各类等值线图是高考青睐的图形之一,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各类等值线图的判断方法,并加以对比,总结其共同的规律,注意等值线图中的弯曲方向、闭合、疏密、数值(极大值、极小值)、走向等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等值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一般在等高线图中弯曲部分为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凸起)或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凸起)),在等压线图中弯曲部分为高压脊(等压线向低值凸起)或低压槽(等压线向低值凸起),在海水等温线图中弯曲的部分一般表示洋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凸起为寒流,等温线向低值凸起为暖流)
【纠错体验】读下图,回答 l 一 2 题。(双选)
1.若图示曲线为近地面等压面,则此时
A.气压最高的是 d 地 B.d 地盛行上升气流.
C.a 地气流流向 d 地 D.c 地气流流向 b 地.
2.若图示曲线为 1月等温线,则 b 地位于
A.北半球大陆上. B.北半球海洋上
C.南半球大陆上 D.南半球海洋上.
易错点 2 地形剖面图判读不清
【典型例题】下面沿甲图中 E~F、M~N 所作的地形剖面分别为乙图和丙图,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的地形是
A.山峰 B.山脊. C.山谷 D.鞍部
(2)①地比②地
A.海拔高,坡度大 B.海拔高,坡度小. C.海拔低,坡度大 D.海拔低,坡度小
(3)③地位于④地的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错因分析】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看不懂剖面图,不能根据乙、丙图中地势的起伏变化判断地形,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二是对图中各点定位不准确。E—F
剖面线海拔逐渐降低,M—N 剖面线海拔存在一个最高点,两者相结合可判断该地地形为山脊,E—F 为脊线,M—N 为过脊线上 O 点作的剖面。①、②两地位于
E—F脊线上,从两点的位置看①地海拔高,结合 E—F 剖面线的起伏状况可以判断①地坡度更小。③地在 E—F脊线上,④地在 M—N
剖面上,可以看出③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
【纠错心得】剖面图的判读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复习时不能只在等高线图上进行分析,要根据剖面图、示意图的形状借助空间想象能力来解决该题中出现的剖面图组合的问题。根据等高线图沿着不同方向作出几种常见的地形剖面图进行比较,从而掌握其剖面的起伏特征。判断剖面图的基本方法如下:①仔细阅读图例、比例尺(包括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剖面线方向和经纬度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②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的垂直比例尺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特征;③确定剖面线所在的大洲、大洋、国家或地区位置;④确定地形剖面图所表示的地区以后,将地形剖面图中的地势起伏状况、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及地形特征等与该地区进行对照,判断地形区名称;⑤根据该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判断其气候类型、自然带类型等与该地区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过读图观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纠错体验】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中 MN 两点之间连线的地形剖面图为
易错点 3 不清楚经纬线的长度变化
【典型例题】读图完成(1)~(2)题。
(1)假设甲、乙、丙三地有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 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2)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甲处比例尺最小,丙处比例尺最大 B.甲、乙、丙处比例尺相同
C.甲处比例尺大于乙,乙处比例尺大于丙 D.乙处比例尺最小.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经纬线长度变化的特点不清;二是不能正确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甲、乙、丙三地与 l80
度经线都相差了 5
个经度,但甲、乙、丙三葩的纬度位置不同,虽然经度间隔相同但纬线长度不同,相同经度间隔的纬线长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纬线越短,因而乙地船速度最快。纬度相差一度的经线长任何地方都是相等的,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甲、乙、丙附近三个阴影区域的面积是乙大于丙,丙大于甲。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代表的实际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小,从而可以判断三地的比例尺是甲处大于丙处,丙处大于乙处。故第(1)题选
B,第(2)题选 D。
【纠错心得】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对经纬线特点的掌握可采用两者相互比较的方法进行,所有的经线都是等长的半圆,理论上讲为赤道长度的一半。而纬线的长度则是从赤道想两极递减,赤道最长,南北纬
60°的纬线圈为赤道长度的一半。比例尺的大小要根据起定义进行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是分数值的大小,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数值越小,比例尺越小。
【纠错体验】读下面四幅图,回答 4~5 题。
4 .图中① ~④ 四地位于北京(116°E,40°N)东南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四幅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面积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易错点 4 经纬网图判读不清
【典型例题】读以下两幅经纬网图,完成(1)~(3)题。
(1)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方位的正确叙述是
A.甲在乙的东南方向 B.丙在乙的东北方向 C.丁在甲的西北方向 D.乙在丁的西南方向.
(2)若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3月21日 8 时整,则
A.甲地处于昼半球范围内 B.乙地的区时为17时
C.丙地与甲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日期. D.丁地的地方时是 11时 20分
(3)若 6月 22日在丙地观测太阳并做记录,则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A.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当太阳在正南方时,太阳高度为 23.5°
C.正午时太阳在天顶位置 D.当地 0点时,太阳高度为 3.5°.
【错因分析】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不会在经纬网上辨别方向;二是对太阳视运动、日期判断等知识理解不透;三是对有关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等的计算错误。读图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南半球,甲位于乙的西北方向:丙、丁位于北半球,丙位于丁的东南方向;丁位于东经
40度, 甲位于西经 130度以西,因而丁在甲的东北方向;乙位于西经 130度以东,因而乙在丁的西南方向。国际标准时间为 3月21日 8时整,甲地大约为 3月
20日 23时,应位于夜半球;乙地位于西 9区,区时为 3月 20日 23时;丁地的地方时为 l0时 40分;丙地为 21日
12时,从而可知丙地与甲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日期。6月 22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丙地太阳从正北方向升起,正午时太阳在南方的天空,正午太阳高度为
43.5°;该日丙地出现极昼现象,当地 0点时,太阳高度为 3.5°。
【纠错心得】解答有关经纬网判读的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地球自转的方向无论南北半球都是自西向东,两点间判读方向要取最短距离,即两点间的劣弧段,看两点的经度和是否大于180°;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出现极昼现象的地点都是正北日出、正北日落,其他地方为东北日出、西北日落(除极夜区),出现极昼的地点在地方时0时时,太阳高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该太阳高度的数值加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除以
2 为直射点的纬度数。
【纠错体验】读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回答 6~7 题。
6.飞机由②地飞往⑤地的最短航线是
A.一直沿正东方向 B.先向正南再向正北方向
C.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D.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7.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两地的地方时相差 l 小时 20 分钟
B.任何一日,③、④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为 20°
C.③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
D.①、②两地间的距离等于②、③两地间的距离
易错点 5 对地球公转、自转理解不清
【典型例题 1】读下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幅图中都有明显画错的地方,请找出并修正。
(2)分别在甲、乙两幅图中适当位置标注二分日、夏至日。
(3)将甲图中代表地球公转不同位置的字母 a、b、c、d
按要求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北半球昼短夜长 ;②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③地球公转速度接近最快 ;④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 ;
⑤北京昼长夜短,昼渐长 。
【错因分析】此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不清楚地球公转的方向;二是对二分二至日与近、远日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掌握不清;三是不清楚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公转位置的对应关系。甲图是北半球上空俯视图,公转方向是逆时针;乙图是南半球上空俯视图,公转方向应是顺时针。从春分日至秋分日为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在夏至日这一天昼达到最长;由秋分目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在冬至日这一天昼达到最短。南半球则相反。
【参考答案】(1)甲图地轴倾斜方向错了,应改为向右倾斜。乙图地球公转方向错了,应改为顺时针。 (2)标注略。 (3)c、d a、b d c a
【纠错心得】地球的公转方向危自西向东,不过在南北极上空观察时分别呈顺时针与逆时针,因观察位置的差异,二分二至的位置在不同的公转轨道图上是不同的。地球运动到近日点时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夜现象,运动到远日点时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昼现象。在做此类涉及地球公转运动的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地球公转的方向;②太阳的位,区分近日点与远日点;③当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北极点出现极夜现象,从而可判断地轴的倾斜方向。
【典型例题 2】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回答(1)~(2)题。
(1)甲图中 M点的纬度、乙图中 N点对应的月份分别是
A.30° 1 月 B.60° 7 月 C.60° 1 月 D.30° 7 月
(2)当公转速度为 N 时
A.漠河市民欢度“白夜” B.新西兰南部海域冰山座座
C.松花江畔银装素裹 D.悉尼处于雨季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地球公转、自转的速度变化特点理解不清,不能利用图形进行表达;二是对选项中提到的一些知识点不理解,像“白夜”、新西兰南部出现冰山的季节、原因等。M点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可以推断其纬度约为南北纬
60°;由N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可以推断其位于远日点附近,时间为
7月初。7月初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此时漠河地区白昼为一年中最长的时期,称之为“白夜”。
【纠错心得】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 0,在南北纬
60°处为赤道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 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
15°/小时。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其 平均速度为 30
千米/秒。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同样是在不断变化的,近日点最大,远日点最小, 其平均角速度为
1°/日。复习中识记一些主要的地理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如二分二至赤道、回归线、极圈的中午太阳高度数值或昼夜长短等,会非常有利于一些题目的分析。
【纠错体验】下面左图中阴影部分既表示黑夜,又表示西半球,P 地日期为某月 22 日,据此完成8~9 题。
8.昏线所在的经线是
A.0°经线 B.160°E 经线 C.180°经线 D.20°W 经线
9.此刻,地球位于上右图中公转轨道的位置和北京时间分别为
A.甲 22 日 15 时 20 分 B.丁 23 日 15 时 40 分
C.甲 21 日 15 时 40 分 D.丙 22 日 15 时 20 分
8.B
昏线与东西半球分界线重合,其以东为西半球,则该经线为l60°E,此时应为春分或秋分;根据地球公转方向与地轴的倾斜情况可以判断为春分。
9.D 题中右图所示为北极点的俯视图,乙为冬至日,丁为夏至日,从而可以判断丙为春分日。此时北京时间为22日15时20分。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 10~12 题。
10.图示区域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11.图中 a、b 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a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 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 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12.调查资料显示,c 点降水远比 d 点多,原因可能是
A.c 点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B.c 点位于中纬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C.c 点位于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D.c 点气温高,多对流雨
10.A 自转速度向北递减为北半球,从数值上看应位于中纬度地区。
11.A a 、b 两点纬度相同,a 点线速度大说明地势高。
12.B c、d两点纬度相当、线速度相同,可以推测c点位于中纬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易错点 6 光照图判读能力差,缺乏空间想象能力
典型例题 1 右图所示区域为地球某日的夜半球,A 为圆心。读图回答(1)~(3)题。
(1)A 点的坐标和该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
A.10°N,80°E 80° B.10°S,80°E 70°
C.10°N,100°W 80° D.10°S,100°W 70°
(2)此时北京时间是
A.2 点 40 分 B.14 点 40 分 C.13 点 20 分 D.1 点 20 分
(3)P 在 Y 的
A.西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北方向
【错因分析】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不能进行正确的图形转化;二是对图中各点发生的地理现象不明确;三是不明确图中所示半球为夜半球;四是在具体计算的时候粗心大意。图示半球为夜半球,结合赤道的弯曲情况可以判断此时北纬
80°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XY所在直线为过南极点的两条经线,Y点所在经线为西经100°则 A点所在经线为东经 80°,A为圆心则其纬度为南纬
10°。此时太阳直射北纬 10°、西经
l00°,A点正午太阳高度为 70°,北京时间为 2点 40分。从图中可以看出 P 在 Y 的北方,P点在昏线上,因而
P点又在 Y的东方。
【纠错心得】在解答有关光照图的问题上,一要准确把握图中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等)、线(晨昏线、太阳直射经线、0
时所在经线等)、面(赤道面、晨昏圈所在平面等)的准确含义及其隐藏的条件(太阳直射的半球、太阳直射点可能运动的方向、季节的信息等) ,
二要能把不常见的光照图转换成平时常见的侧视图或俯视图,这样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常见的光照图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典型例题 2 右图中 MON 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 6 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Q 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0 时
C.MO 为晨线 D.NO 为晨线
(2)此时北京时间为
A.6 日 12 时 B.7 日 12 时 C.6 日 24 时 D.5 日 12 时
(3)此时
A.开普教炎热干燥 B.北半球昼短夜长 C.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D.地球自转速度最快
【错因分析】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图中信息提取不足,如地球自转方向;二是对晨昏线概念及特点理解不透;三是对日期分界线理解不到位,对图中阴影部分的理解不准确。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该半球为南半球,日期的分界线为0时所在经线与l80°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经线为
0时或 l2时所在经线,由此可以判断过极点与
P点的经线为0时所在经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NO为晨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此季节温和多雨。过
Q点的经线为 180°经线,过 P 点的经线为西经 60°,从而可知北京时间为 7日12时。
【纠错心得】有关日期的问题要注意区分日期的分界线:0时所在的经线和 180°经线。从0时所在的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日期较早的 1天,从
0时所在的经线向西到 180经线为日期较晚的 1天。过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的经线为 0时或 12时,如果该经线大部分位于昼半球则为
12时所在经线,若大部分位于夜半球则为 0时所在经线。在今后的复习中要加强对概念的理解,通过一定的练习来进行运用。
【纠错体验】下图所示区域在南半球,弧线 M 为纬线,弧线 N 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黑夜;甲、乙两点所在经线为 120°E,甲点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40°。读图回答 13~15 题。
1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A.(l20°E,20°S) B.(60°W,20°S) C.(120°E,23.5°S) D.(60°W.20.5°S)
14.若图中乙点此时太阳高度是 10°,则乙点的 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
A.76.5°S 37° B.80°S 10° C.76.5°S 10° D.80°S 30°
15.一架飞机自①地起飞,沿图中直线行驶至②地,其飞行方向是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先东南后东北 D.先东北后东南
13.B
甲点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该纬线是出现极昼现象的最低纬度,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0度,则此时太阳直射纬度20度;甲、乙两点所在经线为l20°E且纬线圈以内为极昼现象,则120°E的地方时为0时,即太阳直射西经60度。
14.D 此时太阳直射南纬20度,乙地为0时,太阳高度为 10度,则其正午太阳高度为30度,纬度应为南纬80度。
15.C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及①、②所在直线与纬线的关系可知飞行方向是先东南后东北。
易错点 7 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不清
典例 下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据此回答(1)-(4)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
A.7 时 B.15 时 C.17 时 D.21 时
(2)若①、②两点经度相同,②、③两点纬度相同, 则此刻的太阳高度
A.①<③>②
(3)此时
A.PM 为昏线,PN 为晨线 B.新一天的范围约占 1/8
C.新一天的范围约占 7/8 D.全球昼夜平分
(4)此时 Q 点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是
【错因分析】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等太阳高度线的知识理解不透,不能根据等太阳高度线确定太阳直射点:二是对极点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不了解,(1)根据图中经纬度变化的规律,结合等太阳高度线的分布规律,可以确定此时太阳直射
23°26′N、45°E,直射点的时间为12时,北京时间为17时。(2)①和②两点经度相同,但此刻①点为直射点;②和③两点纬度相同,但此刻②点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3)图中
MPN为晨昏线,但 PM为晨线,PN为昏线;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是地方时为 0时的经线和 180°经线,且
I80°以西为新的一天,以东时间上迟一天,据图计算新一天的范围是 135°W向东到 180°约占
7/8。(4)Q点为北极点,处于极昼时期,太阳直射某经线时,这条经线上的太阳高度就是正午太阳高度,由于极点是所有经线的起点和终点,它的太阳高度都是正午太阳高度,故一天内太阳高度都是
23°26′。
【纠错心得】等太阳高度线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在等太阳高度线图中等太阳高度线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
12 时;通过该点的纬线即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 90°。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为
0°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所示半球为昼半球,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
0°等太阳高度线,也就不是晨昏线,此图是昼半球的一部分。如果图中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一般最外侧的大圆上的太阳高度为
0°,即晨昏线。由于太阳直射的经线南北跨度为180°,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则相反。
【纠错体验】下图中 a、b、c 三点表示 P地二分二至日某时的太阳方位和太阳高度(P地位置在圆心处,同心圆上的数值表示太阳高度),据图回答 16~18
题。
16.P 地的纬度大致是
A.23.5°N B.42°S C.66.5°N D.42°N
17.若太阳位于 b 点,国际标准时间是当日 4 时 16 分,则 P地的经度是
A.180° B.116°E C.20°W D.160°E
18.当太阳位于 a 点时
A.非洲热带草原上的动物大规模南迁
B.渤海沿岸附近海水盐度处于一年中最低时期
C.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D.开普敦地区天气干热
16.D P 地二分二至日太阳都位于南方,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三者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b为二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从而可以判断出该地的纬度。
17.B 国际标准时间4时16分,该地地方时为l2时,则该地的经度为116°E。
18.C 太阳位于 a 点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易错点 8 不理解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典 例 6月 22日,“网络天文爱好者协会”的四位会员展示了各自所在地的太阳视运动状况,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
(1)对纬度介于甲、乙之间的地区来说
A.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北方上中天 B.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南方上中天
C.6 月 22 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D.6 月 22 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
(2)下列关于昼夜长短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日,乙、丙、丁三地昼长为一年中最大值
B.此日在乙地向北 L,昼越来越长
C.在一年中.丙地的夜长一直短于丁地
D.在一年中,甲、乙、丙三地不可能同时出现昼夜平分的现象
【错因分析】此题出错主要是因为不能根据太阳视运动的情况判断某地的位置以及该地的昼夜长短,并推测其变化。读图可知甲地应为太阳直射点,乙地位于北极圈,丁地为北极点,丙地位于北极圈与北极点之间。位于甲、乙之间的地区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南方的天空。此日,北半球各地都达到一年中昼长的最大值,乙地向北昼长都为24小时;春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故第(1)题选
D,第(2)题选 A。
【纠错心得】在解答有关太阳视运动的题目时,一要注意观察图中太阳的运动方向,不论是在南北半球观察都应是在向西运动。二要注意正午时太阳所处天空的位置,是在南方还是北方的天空,从而判断观测点所在的半球位置,二至日时太阳都在南方的天空,则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二至日时太阳都在北方的天空,则该地肯定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二至日时太阳位于一南一北的天空,则看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夏至日大则该地在北半球,冬至日大则在南半球。三要注意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动的高度变化,若与地平圈只有一个切点,则该地为刚刚出现极昼的地点;若没有出现切点且太阳高度出现变化则为已出现极昼现象的地点;若终日不变则为极点。
【纠错体验】下图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圆 O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l=∠2=22°,据此完成 l9~21 题。
19.甲地的地理纬度是
A.23.5°N B.66.5°N C.22°N D.90°N
20.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A.22° B.44° C.11° D.68°
21.该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北部盛行西北风 B.尼罗河河水泛滥
C.巴西高原草原一片枯黄 D.是北极考察的好时光
19.D 图中甲地位于北半球,太阳高度始终为 22°,出现极昼,所以不可能处于低纬度;66.5°N虽可能发生极昼。但与晨昏线相切,太阳高度不可能始终为
22°。
20.B
从图中可看出,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甲地,即大于22°。由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22°可得直射点纬度为22°N,乙地刚好出现极昼现象,此地纬度数与直射点的纬度数互余,为
68°。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其正午太阳高度。
21.A 太阳直射22°N
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尼罗河河水泛滥;此时北极附近出现极昼,是考察的好时光;地处南半球的巴西热带草原进入干季,草原一片枯黄;澳大利亚北部因大陆气压高而盛行吹向海洋的东南风。
易错点 9 大气受热过程理解不清
典 例
下图中各箭头及序号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回答(1)~(2)题。
(1)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与其有关的主要是
A.① B.② C.④ D.⑤
(2)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与其有关的主要是
A.① B.② C.④ D.⑤
【错因分析】本题出错主要是因为不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各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不能准确判断图中序号的含义,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理解不清。太阳辐射(图中②)到达地面首先要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图中①),长江中下游平原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华北平原晴朗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华北平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大。。同时大气对地面还存在着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图中④)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还给地面。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因而虽然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大。但年平均气温比四川盆地要低得多,故第(l)题选
C.第(2)题选 A。
【纠错心得】该题通过联系图反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首先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等削弱,其中反射作用的削弱最为强烈,因而阴天是气温一般较低,这是云层的反射作用所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直接到达地面是地面增温,地面增温以后又形成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大气增温以后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从而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般阴天的时候夜间温度不会太低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强的缘故。在今后的复习中要注重对地理过程、原理的理解,并且要注意利用各种变式图来加强理解和记忆;同时可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十雾九晴、晴天的时候天空是蓝色的等)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纠错体验】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 22~25 题。
22.大气中 CO2 浓度增加将导致
A.A 减少 B.B1 增加 C.C 增加 D.D 增加
23.一次强烈的火山喷发可能导致
A.A 增加 B.B1 增加 C.B 增加 D.E 增加
24.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A B.B 和 Bl C.C D.D
25.晚秋至第二年的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与其有关的是
A.A B.B C.Bl D.D
22.D 大气中 CO2 浓度增加,则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
23.D 火山喷发使大气中悬浮物增多,可导致大气云系增多,反射增强。
24.D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25.A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夜晚温度低,所以晚秋至第二年的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易错点 10 不明确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典 例
湿空气和干空气的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湿空气的垂直递减率要小一些,因为湿空气上升时水汽会产生凝结,而水汽凝结是释放热量的过程,抵消了部分因上升所引起的降温。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 d点温度为 26℃,a点温度为 30℃,d、c两点高度相同,b点温度为l0℃,c点温度为30℃,则背风坡与a点相同高度的点气温为
A.35℃ B.30℃ C.25℃ D.34℃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b坡为迎风坡 B.bc坡为迎风坡
C.两个坡均有可能为迎风坡 D.无法判断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能正确理解题干的含义,不能根据呈现的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二是地理计算能力欠缺。从 d到 b与从 b到
c高度变化相同,但在不同的坡向上温度变化的速度不同,从 b到 c温度变化较大为 20℃,从 d到 b温度变化了16℃,根据题干提示可以判断
bc坡为背风坡,ab坡为迎风坡。从 a到 d温度变化了 4℃,那么在背风坡从 c到与a同高度的点温度的变化应大于 4℃,根据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应为
5℃。故第(1)题选 A,第(2)题选 A。
【纠错心得】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计算、判断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气温受海拔的影响,一般是每升高 1000米降低
6℃,这也是“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同时随着海拔的降低气温也会升高,但在山脉的迎风坡、背风坡这一变化速度是不同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的影响,增温的速度要大于迎风坡降温的速度。例如该题中从
b到 c增温的速度明显大于从 d到 b降温的速度,从而可知在 bc坡与 a点同高度的点的气温也应高于 34℃。
【纠错体验】26.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下面是研究小组获得的有关材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研究小组从 M 地出发,如图甲所示。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 0.5℃。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 0.8℃。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
1℃。
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乙。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 A、B 两地的气温。
(2)在爬山过程中,在什么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差异。
(3)描述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
(4)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他们越往高处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原因。
(5)山地阻挡了海洋气流的深入,山地常成为气候类型的分界线。试各举我国和世界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26.解析 图中 M 地气温25℃,水汽含量每立方米 l5
克,据图乙可知在17.5℃时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有降水,根据气温每百米降0.5℃计算可知海拔1500 米附近天气变化显著。同一高度的A、B
两地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可以计算出各自的气温。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答案 (1)A 地为 22.5℃,B 地为 28.5 ℃。
(2)1 500 米。 l 500 米附近为云雨天气,再往上天气晴朗。
(3)迎风坡多云雨,背风坡天气多晴朗。
(4)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太阳辐射较强,但大气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去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多,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5)我国:大兴安岭、贺兰山等阻挡东南季风进入,是我国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世界:科迪勒拉山系阻挡海洋水汽进入,造成南、北美洲大陆西岸与东岸、中部气候类型的差异。
易错点 11 重要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判断不准确
典 例 读某区域某季节等压线(单位:hPa)图,回答(1)~(3)题。
(1)甲处的气压值和所处大洲可能分别是
A.1 020、北美洲 B.1 016、亚洲 C.1 008、亚洲 D.1 005、北美洲
(2)图中 20°纬线与 140°经线交点处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南风 D.西南风
(3)此季节北半球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错因分析】此题出错主要是因为不能根据经纬网准确地判断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名称,对重要的大气活动中心出现的季节、位置识记不清。由图可以判断此时在图示左侧出现的高压中心位于太平洋,太平洋上出现强大的高压说明此时应为北半球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甲处所在的美洲大陆应为低压中心。20°纬线与
140°经线的交点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侧,吹东北风。
【纠错心得】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不同季节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是不同的,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夏季陆地温度高、气压低,形成低压中心,把原来纬向分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割裂,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髙压,大西洋上为亚速尔高压,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冬季陆地温度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把纬向分布的副极地低压带割裂,太平洋为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为冰岛低压,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南半球因为陆地面积比较小,海陆热力性质不显著,大气活动中心不典型,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对不同季节出现的大气活动中心的成因、位置加强理解记忆,同时要注意将其位置落实到地图上。
【纠错体验】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 27~29 题。
27.若图中①为高压中心,则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
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28.若图中①低气压中心位于30°N与70°E交点附近,则
A.布宜诺斯艾利斯所在纬度白天比黑夜长
B.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开罗处于炎热干燥季节.
D.北京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
29.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
①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③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④季风气候的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易错点 12 不理解逆温
典 例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
米)时空变化图,回答(1)~(2)题。
(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 时~17 时 B.18 时~次日 8 时 C.17 时~次日 9 时 D.19 时~次日 6 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 米 B.200 米 C.1400 米 D.500 米
【错因分析】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能正确理解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含义,不能对图中不同的数据作出准确的判断;二是不理解对流运动发生的条件;三是读图能力较差,不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结合题干做出判断。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含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表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而为负值则表示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不降反升,零表示气温没有变化,可见在
18时~次日8时出现逆温现象,大气的对流运动受到抑制。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约为400米。
【纠错心得】大气增温主要是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而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一般情况下随海拔的升高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减少,因而气温降低,但有的时候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大气运动等)会出现逆温现象,也就是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不在降低。逆温按形成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地面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大气层冷却降温快速,而上层空气降温缓慢,因此产生逆温现象;二是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最大,气温降低快速,上层降温缓慢,从面形成逆温;三是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形成逆温等。逆温的存在抑制大气的对流运动,使近地面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造成大气污染。
【纠错体验】对流层气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右图所示为某地四个不同时刻大气气温垂直变化情况,据此回答30~32
题。
30.图中表示非逆温现象的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1.四个时刻中,最容易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2.图中所示除④外,大气气温总体趋势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
A.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B.大气稳定,不发生上下垂直对流
C.没有臭氧,难以吸收太阳热量 D.多水汽、尘埃,易成云致雨